-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第一单元 第15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轮复习学案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15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3·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中的“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项符合。A项材料信息中未体现;B项与材料矛盾,D项不全面。 2.(2013·惠州调研)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商品流通不畅 D.传统手工业产量不高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俭思想的根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正反映了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选择A项。 3.(2013·南京调研)《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 ) [答案] D [解析]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犁”分析,应为曲辕犁。A项是输水灌溉工具翻车;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的筒车。 4.(2013·浙江名校联考)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中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这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 5.(2013·盐城调研)《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 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 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答案] D [解析] 从“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反映江淮农业经济开始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6.(2013·临沂期中模拟)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唐朝的经济政策规定,以家庭手工业产品交纳国家地租和代替服徭役,保证了农民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促进农户发展家庭手工业,故选D项。 7.(2013·盐城调研)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工官”获取信息。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 8.(2013·宿迁调研)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 A.制瓷 B.冶金 C.纺纱 D.织锦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上”。结合所学知识“明中叶以后,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明朝时的花楼机。 9.(2013·湖北名校调研)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亳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涉及当时一些地名,从中可以看到唐朝行政区划;材料介绍了北方宋州、南方江南东道的丝织业发展情况,反映南北方丝织业发展特点。A、B、C三项无法直接得出。 10.(201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从图表信息可知,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人口密度呈增大趋势,这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故①正确。西汉至唐朝时期,唐朝至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变化较大,故②不正确。③与图表信息不符。人口的南移反映了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故④正确。因此选D项。 11.(2013·乌鲁木齐模拟)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 A [解析] 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 12.(2013·深圳调研)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农民编织的棉花制品“紫花布”,在外国受到欢迎。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30年代。A项说法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当时英国使用机器生产,中国依然是手工劳动,D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劳动,材料没有体现这种生产方式。C项正确,“紫花布”的风靡,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二、非选择题 13.(2014·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节选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 生产、生活资料 数量 耕地(亩) 6.98 牛(头) 0.32 猪(头) 0.58 犁(张) 0.62 水车(架) 0.16 房屋(间)3.91 ——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注: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单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 材料四 2009年2月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背景吹风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哪种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它们体现的经营模式有何共同之处?经济性质有何不同? (4)依据材料四,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何新发展?为什么会有新发展? [答案] (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条件: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有利条件:农民普遍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房屋等)。不利条件:生产工具数量不足、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如犁和耕牛的户均占有率较低。 (3)共同之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 不同之处:材料一体现的经营模式属封建小农经济,材料三体现的经营模式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4)新发展: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不能适应生产力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农业经济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不难反映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可以从生产力水平、经济制度的角度说明。第(2)问,根据材料“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数量,可以分析出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主要是拥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但数量不足、生产能力低下。第(3)问,根据材料“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单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与“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对比,可知体现的经营模式的共同之处和经济性质的差异。第(4)问,根据材料四“……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即可概括出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新发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14.(2014·洛阳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佛教势力逐渐膨胀起来。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佛教高级僧侣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这些“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朝末年,周武帝统治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周武帝声称要“求兵于僧众之中,取地于庙塔之下”,下令焚毁佛寺四万多所,佛寺土地财产充公;释放佛寺及佛教庄园的僧尼、“佛图户”达三百多万,释放的僧尼、“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恢复其国家户籍,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 ——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武帝灭佛、禁佛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 (1)同:①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农民都受封建地租剥削。 异:①庄园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小农经济下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②庄园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③庄园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 (2)影响:①扩大了兵源,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营方式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相同点可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即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封建地租剥削。不同点可依据材料一得出佛教庄园经济的特点:即庄园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庄园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庄园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依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下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周武帝灭佛、禁佛产生的影响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