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年高考试题整理试题整理文言文
。。 . . 。。 . . 高考试题整理(文言文、诗歌、默写) 三、(9分,每小题3分)(07年四川考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0题。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语云: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世祖曰“天以赐汝,焉用献!”对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太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著劳绩。后与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多所裨益,而言不外泄,帝深爱之。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帝欲选民间童女充后宫;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山后盐禁,久为民害:奏皆罢之。民为之立祠。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特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立,桑哥用事,奏上都留守司钱谷多失实。召留守忽剌忽耳及仁杰廷辩,仁杰曰:“臣汉人,不能禁吏戢奸,致钱谷多耗伤,臣之罪。”忽刺忽耳曰:“臣为长,印在臣手,事未有不关白而能行者,臣之罪。”帝曰:“以爵让人者有之,未有争引咎归己者。”置勿问。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车驾春秋行幸,出入供亿(注),未尝致上怒。其妻刘没,帝欲为娶贵族,固辞,乃娶民间女,已而丧明,夫妻相敬如初,未尝置媵妾。大德九年,年七十二,请老,归第。后成祖崩,仁宗入清内难,念世祖旧臣,欲有所咨访,召赴阙,行至樊桥而卒。(节选自《元史·贺仁杰传》) 【注】供亿:供给,供应。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建。 B.臣不敢私 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D ) 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 辞不许,乃归白母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 A 帝欲为娶贵族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贺贲害怕因意外获金而招致祸患,就以“助军”为由将大部分所获之金献给了受诏征 云南的世祖。世祖任命其子贺仁杰为宿卫。 B.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 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c.皇帝根据桑哥的反映,要忽刺忽耳与贺仁杰到朝廷说清钱粮管理的问题,他二人都主动 承担责任,皇帝为之感慨,就不再追究这件事情了。 D.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出身低微、双目失明的妻子,贺仁杰的所作所为都无不妥。仁宗 即位后,召请告老归乡的贺仁杰赴京,他却在应诏途中去世。 第Ⅱ卷 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5分) 译: (2)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5分) 译: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2分)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 13.按要求将名篇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 渴望。这两句是:“ , 。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 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 , , 。 (参考答案) 四、(23分) 11. (I)(5分) 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2)(5分) 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 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了。” 12(8分) (1)(2分) 驿站秋夜难眠图。 (2)(6分)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田、怀 乡之感,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恩,以天地凄凉的 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 染到极致。 13(5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2)择其善者而从之//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07年全国考卷) 宋均字叔痒,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答案:D 解析:挠的意思是屈服不是阻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C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为皇上所言,排除了A、B,由C,D差别可知③正确,故选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答案:D解析:“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答案:(1)译文: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2)译文:大多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原文的理解,注意对个别关键字的翻译,然后将句子愿意翻译出来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 。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 。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行路难,行路难。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答案:(1)輮以为轮 虽有槁曝 輮使之然也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哀民生之多艰也 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 多歧路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考察记忆能力,须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记忆,对一些必背词句要熟练掌握,写准确。 三、(9分,每小题3分)(08年四川考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几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竟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于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勤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櫃,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 (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C.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 宥:原谅。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濂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A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郑濂是浦江人,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的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__________________;乐岁终身饱,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2)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_。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答案) 11.(10分) (1)(4分)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2)(6分)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12.(8分) (1)(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四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少;“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喻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13.(5分) (1)俯足以畜妻子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2)豁然开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千古风流人物 惊涛拍岸 一时多少豪杰 三、(9分,每小题3分)(08年全国考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B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四、(23分)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 间 作 四 首 (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西望夏口,______,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旌旗蔽空,______,横槊赋诗,______,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锦城虽云乐,_____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李白《蜀道难》) 爱其子,______;于其身也,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参考答案) 11.(10分) (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12.(8分) (1)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野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的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事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仿佛又看到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事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小舟于烟雨朦胧中归去。 13(5分)(1)东望武昌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不如早还家 侧身西望长咨嗟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三、(9分,每小题3分)(09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世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立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赵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答案】B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B项“课”:学习(注意上文的语境“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那些学者做老师“讲章句”,做学生“学习文字” 【思路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果看一两句猜不出来,就得多看几个句子。另外,还可以采用句法分析:B项“课文字”与“讲章句”对应,两个分句的主语均为“而学之士”,“课”自然不宜译成“抄写”。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B.未及为而去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人非生而知之者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问征人以前路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 副词,“才”/连词,“竟然”;B.连词, “就”;C.介词,“用”/“ 相连词, “于是、就”;D.连词,“来”,表目的/介词,“把”。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对照句分别出自《报任安书》《师说》《廉颇蔺相如列传》《归去来兮辞》。考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意思代入选文,逐项排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B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信息源在原文第二段:“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大意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 【解析】第(1)句注意“所以”为古今异义和“大抵”、“ 复”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不吾继”为宾语前置, “于是”“ 本” 等词的落实。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13、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荀子《劝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答案】扈江离与辟芷兮/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___________________,蝉蜕于浊秽。(司马迁《屈原列传》) 汉代五言诗《迢迢牵牛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难以排遣的离别之苦。 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答案】自疏灈淖污泥之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三、(9分,每小题3分)(09年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D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D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四、(23分)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子曰:“知者不惑, , 。”(《论语·子罕》) 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2)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羽扇纶巾,谈笑间, 。 ,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答案) 11、(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2)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12、(8分)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13、(5分) (1)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2)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