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10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10 新人教版必修1‎ 本卷共6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90分,时间60分钟。‎ ‎1.(15分)(2014·贵州六校联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惟一的太师授课。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子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1)根据材料,比较清朝“皇堂”与“西堂”的办学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6分)‎ ‎[答案] (1)特点:从教学内容看,皇堂偏重传统国学教育,西堂偏重西学教育;从培养目标看,皇堂旨在培养满清贵族子弟以保证其统治需要,西堂重在培养实用人才;从学堂教师看,皇堂是国子监传统儒家学者,西堂是有出国留学经历的近代人才。(每点3分,共9分)‎ ‎(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频繁;(3分)面对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以自救。(3分)‎ ‎[解析] (1)此题根据材料可以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教学人员等方面分析皇堂和西堂的不同,从而分析出二者的特点。(2)“西堂”即专门修习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的学校,“西堂”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频繁;为挽救封建统治,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的近代化。‎ ‎2.(15分)(2014·烟台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遭到美国和欧洲的强烈反对,但俄罗斯武装力量仍果断进驻克里米亚多处战略要地。2014年2月28日以来,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黑海舰队率先行动,随后俄军从海空同时大举增援。正如路透社所言,与160年前同英法冲突时色厉内荏的俄国相比,经过精心准备的俄军面对西方压力时,己表现得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环球时报》(‎2014年3月3日)‎ ‎(1)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相对于今天的“底气十足”,为什么160年前俄国却是“色厉内荏”?(6分)‎ 材料二 被解放的农民反抗斗争更激烈了,1861年农民骚动竟至1176次。亚历山大成为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牺牲品,1866年到1880年,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1881年3月1日,他终于被主张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民意党成员炸死,也成为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 ‎——赫尔岑《俄罗斯之声》‎ ‎(2)依据材料,分析亚历山大二世屡遭刺杀的原因有哪些。(9分)‎ ‎[答案] (1)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6分)‎ ‎(2)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引起了激进民主人士的不满。(9分)‎ ‎[解析] (1)近代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关键在于俄国农奴制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使俄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2)1861年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弊端很多,农民在解放法令之下被剥夺的一无所有,成为了改革的牺牲品,社会矛盾尖锐激化,同时改革的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也使得进步的或者是激进分子所不满。因此亚历山大屡遭刺杀。‎ ‎3.(15分)(2014·开封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幕府制度日臻完善(幕府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特殊的制度,中央政府允许军政官员为了弥补正规官僚制度的缺陷和满足官员们个人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自主任用才识之士佐理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封疆大吏们在处理解决中外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都必须考虑到涉外因素,因此,幕府制度其内部结构所涉之职名、职能、具体管理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地方督抚对新型人才的引进直接导致幕府中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新型人才增多,又因为洋务和外交已在幕府中占据主导地位,督抚大员幕府的主要职能也便发生了重大改变,地处沿海及中原的督抚大员的幕府几乎成了主办经济和外交的衙门。‎ ‎——摘编自王明《试论制约晚清幕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 晚清社会的变动,幕府体制逐渐暴露其弊端。1907年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政体改革,设幕职并分科治事,作为外官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将省级各衙门的幕友(又称“幕僚”、“师爷”,是封建官僚延请的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的佐助人员,是地方统治者自行聘请的顾问、参谋和秘书)正式列入职官范围,而且对应中央新官制,设置了一些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的行政机构。幕职分科基本满足了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摘编自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和晚期幕府改革所选用人员的身份地位、佐理政务的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 变化:清朝前期幕府选用有才识之士佐理地方官员的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对地方官负责;晚清幕府选用的有才识之士中引进新型人才,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并处理涉外事务。(9分)‎ ‎(2)原因:专制统治的日渐削弱;社会进步和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社会转型对军政事务的助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选官制度的变化。(1)从材料“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自主任用才识之士佐理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分析清朝前期选官用人方面的规定;从材料“幕职分科基本满足了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析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2)这种变化的原因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进行分析。‎ ‎4.(15分)(2014·景德镇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信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造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虚声恫揭,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而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视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材料二 梁启超说:“一时言富强者(洋务派)知有兵事,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不知有国务。”‎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书信的主要思想。(9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6分)‎ ‎[答案] (1)思想:倡导经世致用;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技以实现自强;改革科举制,培养专业、实用人才。(9分)‎ ‎(2)原因:改革不全面,只注重军事、外交,依靠朝廷,引进技术,而不改革政治;不注重提高国民素质。(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李鸿章与洋务运动。(1)从材料“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可以看出李鸿章经世致用的思想;从材料“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可以看出李鸿章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从材料“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可以看出进行教育变革的思想。(2)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革不全面,并未涉及到政治制度方面,只是注重学习的西方的科技,无法挽救清王朝统治。‎ ‎5.(15分)(2014·西安五校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饥饿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一大难题。旧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中国的粮食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万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9分)‎ ‎(2)你认为当前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6分)‎ ‎[答案] (1)波动剧烈。(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原因:评分建议:从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耕地、农村劳动力、气候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每个角度2分,答出三个角度即可,总分不得超过6分。‎ ‎(2)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争取粮食总量稳定增长;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回答即可。从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市场波动较大,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这也体现了市场正在逐步地发挥其作用,当由于市场的滞后性等特点影响到农业发展,致使粮食生产产量出现较大的波动。第(2)问属于开放式题目,自圆其说即可,但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首先是政策的影响,如科技发展、资金投入等;其次是注意与其他行业相协调;最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等。‎ ‎6.(15分)(2014·延边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禁在承包土地上盖房、葬坟、起土。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社员无力经营或转营他业时应退还集体。‎ ‎——1981年底《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二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据材料一、二,比较前后两种土地政策的异同。(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流转政策的作用。(5分)‎ ‎[答案] (1)同:土地所有权归集体(2分),农民有使用权、经营权(2分);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益(2分)。异:前者严禁土地转让(2分),后者允许土地流转(2分)。‎ ‎(2)解放农村生产力(1分),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1分);促进土地资源的集中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率(1分);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1分)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1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政策的发展变化,但不管怎样变化,土地的所有权性质未变,农民的经营地位未变,土地的合理利用原则未变,只是土地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改革开放的程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第(2)问,土地流转政策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如何更好地发挥土地的效益、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更好地促进城市化进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