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热点考点集锦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考命题剖析】 综合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命题,本部分知识多考查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近期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来考查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地区分布、造成的损失及防御措施,特别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人类活动的不合理与自然因素相结合所引起的灾害,也是在高考应试准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高考冲刺策略】 2011年以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高考中,往往以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地理事实为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图、统计资料、气候资料等考查相关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及预防措施。要注意具有典型性的灾害,如雪灾、冻雨、台风、地震、干旱、洪灾等。在防灾、救灾方面,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现代技术,对灾害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结合最新典型案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3.以典型灾害事件,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与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地震、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措施。 【核心考点整合拓展】 核心考点一、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和分布 掌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水文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在我国的分布。 1.自然灾害的类型 四大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异常变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灾害。 (1)大气圈中有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雨、雪灾、霜冻等气象灾害。 (2)水圈中有洪涝、风暴潮、内涝等水文灾害。 (3)岩石圈中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4)生物圈中有病害、虫害、鼠害等生物灾害。 2.自然灾害的分布 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称为自然灾害带,主要有两大自然灾害带。 灾害带 主要的自然灾害 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 北纬20°~50° 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水旱、风暴潮、台风,山地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3.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灾害 成灾原因 基本知识 基本特点 危害 地震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有关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发生建筑物破坏、倒塌,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滑坡 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山区爆发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4.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灾害 灾害 成因 在我国的 时空分布 主要危害 洪涝 长期降雨积水淹没低地或江河,洪水泛滥 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影响交通;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台风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变弱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例1】(2011· 福建高考文综,40B)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毫米。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解析】我国东南沿海夏季风较早登陆,冷暖气流交汇次数多,气流不稳定,加上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冰雹的危害主要从损伤农作物、击伤人畜、损毁建筑物等方面思考。防御雹灾主要从加强预警预报、人工防雹等方面思考。 【答案】(1)春季。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方法归纳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受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复习时,要结合自然灾害的成因及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找出规律,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滑坡、泥石流都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山区(西南地区、青藏高原东南部);沙漠化的形成与干旱气候有密切关系,因此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宁夏、河西走廊);东北平原由于纬度高,又紧靠冬季风源地,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因而都成为低温冻害的多发区。 我国有些地区,由于出现自然灾害较多而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因为自然灾害之间有相互联系的特点,因此,某一地区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而引发了其他的自然灾害,从而使得多种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因此,抓住该地区的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气候等特点,就能分析出该地区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原因是什么。 例如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寒潮、沙尘暴、洪涝、农作物病虫害等。 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的强弱不定,而使得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都很大,因此,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距冬季风发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因此,冬春季节强劲的冬季风带来了多种灾害。所以,这些灾害主要是以气象灾害为主造成的。 【针对拓展训练】 1.地震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2011年3月11日 ,日本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千米。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 (1)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立即汇总各国地震监测网络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分析后,发出海啸预警。海啸预警系统主要应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日本为什么多发地震? (2)简要说明日本这次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解析】 第(1)题,计算机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属于GIS。日本地震多发是因为日本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第(2)题,地震灾情轻重一般从自然原因(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远近、发生时间)和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集程度、人们的防灾意识及防灾措施、建筑物的坚固程度等)两方面说明。 【答案】 (1)地理信息系统(GIS)。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 (2)本次地震离日本本土较近;震级高,震源浅;日本东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核心考点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例2】(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解析】 第(1)题,根据等值线上标注的数据可知,该地区总体上寒潮发生的总次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就东南部地区看,等值线在盆地处由高值向低值凸出,说明盆地发生寒潮的次数多,盆地两侧的太行山和山西高原发生寒潮的次数少。从而不难发现,纬度高的西北部地区寒潮次数多,地势低洼的盆地处寒潮次数多,因此影响寒潮发生次数多少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地形。第(2)题,水的热容量大,可以调节气温的变化幅度,降低地表温度下降速度,从而产生防御寒潮冻害的结果。 【答案】 (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 (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 【针对拓展训练】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这种现象叫泥石流。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巨大的破坏力。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图如下所示。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西南地区发生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发生泥石流多发,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根据图中泥石流灾害系统的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知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质、地形、气候、植被等方向来回答。 【答案】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质构造不稳定;属于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形崎岖不平;山体植被覆盖率低。 热点三、防灾与减灾措施 1.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 (2)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②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2.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1)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死亡,具体方法图解如下: (2)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做好防洪准备,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方法图解如下: 【例3】(2011·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 【解析】 四川盆地边缘多山地,每当暴雨季节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暴雨及其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和自救一方面要了解各种灾害发生发展的机制及特点,另一方面要有强烈的灾害意识并提出和设想各种灾害发生时可能的防范自救措施。 【答案】 滑坡、泥石流。 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针对拓展训练】 3.下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1)题,考查读图能力。图中A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是洪涝灾害高危险区,为避免洪灾应该设定为高防洪标准;珠三角是我国四大工业区之一,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重大。第(2)题,考查国土整治的措施。B地区位于丘陵山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生态退耕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等工程措施,要相互结合。 【答案】 (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