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2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新人教版必修1‎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临沂一模)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 A.法治至上 B.分权制衡 C.责任内阁 D.虚位君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政治体制。材料以房子为例说明的是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包括国王也不例外,体现的是法治精神,故选A项。B项说的是各机构之间的制约关系;C项说的是国家的治理机构;D项说的是国王的权利。‎ ‎2.(2014·西安五校一模)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年至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年至1889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 A.在国家政权实际运行中行政权居于主导地位 B.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督权 C.议会始终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 D.行政首脑取代议会成为国家的决策中心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代议制的确立。题干材料表明政府官员在议会中的比重上升,说明政府权利渗透进入到议会中,对议会的权力具有一定的制约性。故选A项。B、C两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D项说法本身错误,议会享有立法权,内阁负责行政事务。故应选A项。‎ ‎3.(2014·潍坊一模)“中央机构在权限上根据宪法规定各自独立行使,彼此互不干涉,但是,他们的权限不是互相重叠的,而是一种分权,这种分权是基于管理的方便而划分的。”该政体类型最典型的近代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由题干材料“中央机构在权限上根据宪法规定各自独立行使,彼此互不干涉,但是,他们的权限不是互相重叠的,而是一种分权”信息可知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吻合。故选B项。‎ ‎4.(2014·江西红色六校联考)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  )‎ 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 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 C.“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 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汉密尔顿的话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未提及行政机构,也未反映出权力的制衡,故A、B、C三项表述错误。主张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目的是使参议员专司其事提高其专业能力,从而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故选D项。‎ ‎5.(2014·临沂一模)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指出:“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为此他主张美国应实行(  )‎ A.直接民主 B.人民民主 C.法律至上 D.分权制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亚当斯反对绝对的民主,主张相互制衡,使权力处于平衡的地位,故选D项。A项明显错误;B、C两项材料并未体现。‎ ‎6.(2014·青岛一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  )‎ A.责任内阁的权力重心 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 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政体与美国政体的比较。依据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起总统制共和制政体,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内阁制的国家组织原则。故选A项。B、C、D三项是两国的相同点,应排除。‎ ‎7.(2014·荆州质检)‎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有言:“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据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体面地保留了封建王室及其待遇 B.资产阶级以和平手段获得统治权 C.演绎了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 D.通过法律手段有效限制了君主权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英两国近代历史的比较。依据材料“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与“光荣革命”信息,可以判断出两国的资产阶级都以和平的手段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 ‎8.(2014·江苏百校联考)张友伦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政体的产生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的资产阶级政体”是指联邦政体 B.欧洲的立法机构至上,没有分权和制衡 C.“分权与制衡”是联邦宪法的典型特征 D.联邦宪法的民主性体现在以议会为中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规定的美国政体的特点。依据材料中“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信息,可以判断出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9.(2014·开封二模)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像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这说明(  )‎ 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美国的民主政冶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 C.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顺应人性”和“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信息可知A项符合题意。‎ ‎10.(2014·珠海一模)2013年9月中下旬,美国共和党把持的众议院屡次提出议案,力图阻挠民主党总统奥巴马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但都没有得到民主党掌握的参议院的通过,导致10月份美国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关门。在这种情形下,奥巴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可能是(  )‎ A.解散国会,重新进行大选 B.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C.下令共和党为非法政党予以取缔 D.继续游说、妥协直至两院均通过改革议案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美国的政治体制。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下,国会是由两个独立的机构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任何法律都要由两院通过,两院通过的法律文本必须一致才能送交总统签字,所以上述情况出现的话,总统的正确做法是D项所述。‎ ‎11.(2014·成都一诊)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由题干中信息“《南京条约》……制定……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并结合所学可知该项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选C项。‎ ‎12.(2014·荆州质检)《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 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时抓住关键信息“1861年”“中国的对外关系出现了一个新时代”“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据此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 ‎13.(2014·潍坊一模)“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 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金田起义……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和“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反面教训”,据此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14.(2014·临沂一模)当初次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人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____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孙中山《建国方略》)“____”处应填(  )‎ A.甲午 B.戊戌 C.庚子 D.辛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者遭到全国的一致谩骂,但是辛亥革命后,由于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播,革命行动逐渐的得到全国的理解。故选C项。‎ ‎15.(2014·江西红色六校联考)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无法担负起建设新国家的重任,是因为太平天国本身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发展停滞,也没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由此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 ‎16.(2014·成都一诊)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由题干信息“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即可排除A项,选择B项;题干中未涉及对革命和改革的评价,排除C、D两项。‎ ‎17.(2014·西安五校一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呈现出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中依然昂然奋起的特征,典型事件见下表:‎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事件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从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表格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救国救民所进行的斗争,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说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掀起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斗争。分析各选项,只有D项最合题意,故应选D项。‎ ‎18.(2014·临沂一模)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A项错误,新闻报道虽然能够体现历史事件,但是并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可靠;B项正确,该新闻报道把火烧赵家楼的责任推给曹宅,显然是在淡化学生的责任;C、D两项从材料无法体现。‎ ‎19.(2014·江苏百校联考)‎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当学生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进发时,使馆区的外国军警却以某不平等条约的名义对学生的爱国行为予以阻挠!下列关于这段历史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学生去使馆区抗议巴黎和会损害中国利益 B.在这次运动中政府支持了学生的爱国行为 C.该不平等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D.该运动未能阻止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依据题干时间“1919年”和所学可知,C项错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在运动中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学生,排除B项;由于学生的斗争,北洋军阀政府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14·眉山一诊)在历史学习中,常会遇到“历史资料”与“历史观点”的区别。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 B.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C.“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列宁领导苏俄时期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和“史观”。“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资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是研究历史的依据;“史观”是在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的认识。结合以上分析可知,A、B、D三项属于史料,C项属于史观。故选C项。‎ ‎21.(2014·江苏百校联考)‎1937年7月10日的《蒋介石日记》中写道:“三、倭寇今又反攻卢沟桥,是其不达目的不止也。四、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此为存亡关头,万不能失守也。动员六师北运增援。如我不有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下列关于这段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客观地反映了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B.国民党奉行积极的全面抗战路线 C.只有武力一途能解决卢沟桥事变 D.日记不能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证据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依据材料中“如我不有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信息,可排除B、C两项;日记可以在甄别后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排除D项;故选A项。‎ ‎22.(2014·青岛一模)《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影响。抓住关键信息“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向内地的被迫撤退……促进‘心理统一’……加强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东部地区人民大量迁往西部促成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增强。故选D项。‎ ‎23.(2014·延边质检)‎‎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明确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次日,蒋介石发表的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讲话中也明确宣布:“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义气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现。”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实行党内合作 C.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理论依据 D.中共实现了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再次实现合作,共同完成民族革命之任务,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是两党的共识。分析四个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项。‎ ‎24.(2014·潍坊一模)1938年7月《新华日报》载:“虽然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这说明国民参政会(  )‎ A.具有普选的人民代表机关的性质 B.推动了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D.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诉求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由“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信息,可以排除A、B、D三项;依据“1938年”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参政会的作用与意义是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故选C项。‎ ‎25.(2014·潍坊一模)1944年7月《新华日报》社论:“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据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要仿行美国政治模式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C.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革命的根本目标一致 D.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仍是实现独立与民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与华盛顿、孙中山等人的阶级属性不同,A、C两项错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B项错误。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6分)‎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13世纪上半期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实现政治权力由国王逐渐向议会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7分)‎ ‎[答案] (1)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经验: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议会制,任期制等等。(6分)‎ ‎(2)13世纪初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1832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7分)‎ ‎27.(12分)(2014·西安长安区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年2月,英国产业工人的第一个跨行业的全国组织——“全国劳动保护协会”成立,它积极展开改革议会的宣传。1830年4月,伦敦成立了改革时期最重要的工人政治组织“工人阶级全国同盟”。在它们的推动下,1832年议会实行改革,通过改革,获得选举权的人数,从43.5万人增加到65.2万人。事实上,工人阶级全国同盟的领导成员全都是后来宪章运动的发起者,就连同盟中一些普通的成员,后来也都在宪章运动中崭露头角。‎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材料二 1918年的工党年会颁布了工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章,将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的第四条作为“工党的目标”。50年代末60年代初,工党确信只有通过公有制才能实现社会平等和经济繁荣的目标,但公有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完全国有、合作、混合等形式。工党认识到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均是经济活动中的组成部分,而且公有制是否需要进一步扩大,应该根据民众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而定。……1994年布莱尔担任领袖后,认为工党党章中无选择地主张实行国有化是愚蠢的。‎1995年4月29日,他更新了党章第四条,将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平等、伙伴关系的价值观放在了首位,倡导既要有雄厚的公共服务又要有繁荣的私有部门,以及应在经济变革中建立伙伴关系。‎ ‎——刘成《英国工党百年回顾》‎ 材料三 工党刚出现时,曾被当时的两大党(保守党和自由党)共同视为危险的敌人,特别是1918年工党发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正式纲领后,情况更是如此。但是工党在1924年和1929年至1931年接连两次执政所取得的政绩表明,它不过是英国现存政治体制内的一支力量。这以后,工党就以两大党之一的面貌出现了,尽管其“公有制”纲领从未取消,但实际上它并不打算全面执行。‎ ‎——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变异》‎ 材料四 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这表明,渐进改革已不仅是英国民族取得变革与进步的一种方式,而且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实是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人阶级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工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材料三中英国工党的变化?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英国工党的变化与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你有什么认识?(6分)‎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4分)‎ ‎[答案] (1)历史作用:扩大了选举范围,推进了英国民主发展的进程。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成熟。(2分)‎ ‎(2)变化:英国工党不断调整党的目标、任务和对公有制的理解与认识。关系:英国工党在实践中的自我调整和发展,适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从而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也推进了英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认识:英国民主政治完善的过程,也是各种政治力量(政党)不断调整和相互妥协的过程,正是这种妥协精神,保证英国的民主发展。(6分)‎ ‎(3)英国民主制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宽容和妥协的发展史,从议会与王权的妥协,到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之间的妥协,都证明妥协的“渐进改革”是英国“民族取得变革与进步的一种方式”。英国的民主是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可能是相互敌对的阶级或政党。(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1832年议会改革以及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解答时要结合材料中几个时间并联系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可以归纳出历史作用与背景,如扩大了选举范围,推进了英国民主发展的进程。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成熟。第(2)问,结合材料中的“1918年”“50年代末60年代初”“‎1995年4月29日”的英国工党不断调整党的目标、任务和对公有制的理解与认识;关系可以结合第一小问不断调整内容的变化归纳,在不断的调整关系过程中适应实际、完善,从而推进英国民主政治建设;认识是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围绕“妥协与完善”结合材料及已学知识归纳即可。第(3)问,考查对材料的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四主要是对光荣革命后的发展过程的阐述,以渐进的过程以及妥协与完善为中心,归纳出英国民主政治是各阶级努力的结果,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28.(12分)(2014·新余期末)由于时代、国情的区别,民主呈现多元化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一年召开40次例会,如果需要的话,还召开临时会议,不仅解决一般政策问题,而且还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决定。伯里克利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第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第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第7条规定宪法经9个州批准后生效。‎ ‎——《美国1787年宪法简介》‎ 材料三 《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征税,不得任意招募军队及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为完善雅典民主制度采取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5分)‎ ‎(3)有人根据唐代的中央官制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了民主制度,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设立民众法庭,所有公民都可以担任陪审法官。(3分)‎ ‎(2)地域上突破:制定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在广阔的地域上建立了新型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形式上突破:实行代议制民主,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维护民主的措施: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5分)‎ ‎(3)不正确。(1分)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制度,国王权力受到严格限制,权力中心在议会;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不断成熟的体现,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它与民主制有本质的区别。(3分)‎ ‎[解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1787年宪法。第(1)问,依据材料中“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可以概括出其措施有“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设立民众法庭,所有公民都可以担任陪审法官”。第(2)问,第一小问首先明确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是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结合材料二,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第二小问考查的是美国宪法对权力的制约,这体现在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第(3)问,首先明确观点不正确,材料三体现了对王权的制约,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法律至上的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结合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监督,提高行政效率,但最终都集权于上,是专制主义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29.(13分)(2014·鹰潭期末)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二 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和“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清华学堂创办的认识。‎ ‎[答案] 背景: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堂,试图通过中国向美国派留学生来获取最大的收获。清华学堂是带着民族耻辱诞生的。(5分)‎ 校风:由于大多数留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理工科、经济,容易形成“行胜于言”的淳朴校风。(3分)(答校训和学风不给分)‎ 影响:清华学堂被称为“国耻纪念碑”,使留学生形成强烈的救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就学生爱国的光荣传统。清华虽身负国耻的印记,但最终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为国家兴盛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校。(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及中国近代的教育。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的要求,从学校创建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总结答题。首先、明确学校创建于1911年,故结合所学20世纪初的历史概括创建的背景,即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其次、校风形成的原因,依据材料中的“……(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可以得出其原因有:一、清华学堂是带着民族耻辱诞生的;二、由于大多数留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理工科、经济,容易形成“行胜于言”的淳朴校风。第三、依据材料中的“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由此可见“国耻纪念碑”,使留学生形成强烈的救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就学生爱国的光荣传统。清华虽身负国耻的印记,但最终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为国家兴盛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