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政治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禅让制到世袭制 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标志着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夏商——世官制 也叫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即贵族政治。 3、西周——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先代贵族 (4)作用: 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加强了各地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周的社会进步。 消极:地方独立性较大,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弱,西周后期逐渐瓦解。 4、西周——宗法制 (1)目的: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了统治秩序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大小宗是相对的概念。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二者关系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形式。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汉武帝集权: 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在中央,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实行更戍法,“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在地方,实行“强干弱支”,调地方精兵强将充任中央禁军。 ②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设通判,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③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 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 中央: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地方: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四、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2、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跪奏笔录。军国大政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3、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4、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促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促进了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希腊民主 一、背景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BC.6C初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雅典民主的奠基阶段(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C.6C末 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陶片放逐法) BC.5C 伯里克利——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成年男性几乎可以担任一切官职,工资制,观剧津贴)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调动了雅典民主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3)促进了雅典的安定,增强了雅典的凝聚力,从而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强大。 (4)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的基础。 2、局限性: (1)直接民主泛滥,造成腐败和动乱的隐患 (2)仅限“成年男性公民”,努力、外邦人、妇女没有权利。 (3)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无法适应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罗马法 一、 罗马法的演变 1、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BC.5C中期 意义: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 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BC.3C 公民法到万民法,万民法为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 3、AD.6C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二、罗马法的影响: 1、欧洲第一步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2、成为维系罗马统治的有效工具,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了社会矛盾。 3、对后世影响深远,为近现代欧美立法、司法奠定了基础。 4、近代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资产阶级法律,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三、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 ①陪审制度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③ “不告不理”、无罪推定等原则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 一、《权利法案》的确立 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 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 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二、责任内阁制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松散的联邦制 二、美国1787年宪法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不同点: 项目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期制 终生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无(虚君,国家的象征) 政府首脑是谁 总统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政府与议会关系 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互相制约 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总统 议会 法、德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确立法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国 内容:①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②行政权归内阁和总统。总统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 内容:①国家元首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权力较小,帝国国会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只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 特点: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不同点: 项目 德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世袭 议会选举 国家元首的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有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皇帝任命 议会产生 政府与议会关系 政府不对议会负责 对议会负责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皇帝 议会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⑷影响: 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导火线 ⑵时间:1900----1901年 ⑶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⑷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二、太平天国运动 1、根本原因:民族矛盾激化下阶级矛盾尖锐的产物 2、简要过程:①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 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④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⑤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⑥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3、对两个方案的认识: 《田朝田亩制度》:①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无法实现。 ③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资政新篇》:①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 4、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提出了具有资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四、辛亥革命 1主要过程 ⑴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⑵发展:①成立政党: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 ② 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③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⑷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 2、评价: 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没改变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五、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3、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 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结果:初步胜利。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6、五四运动的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共产党宣言》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2、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经验教训: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俄国十月革命 1、经过: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 (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4、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二)北伐与国民大革命 1、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6年7月北伐 失败: 1927年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汪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15----1937、7、7) 1、中共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⑴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⑵1927年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总方针,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⑶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 2、1931年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 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红军长征 ⑴原因: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②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⑵经过: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4、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等人。 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 3、国共抗日: ⑴在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组织三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共开辟敌后战场。 ⑵在相持阶段: ①国民党由抗日趋向反共,制造了皖南事变。 ② 中共:从抗战的大局出发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证;敌后战场成主战场,多次粉碎日本“扫荡”。 4、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意义:(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6、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10) 1、两种命运: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 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确立 2、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2)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①1946、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规模的内战爆发。 中共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④国共谈判: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4、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结束。 ②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③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④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国现代史: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今)。 一、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新中国成立 ⑴、筹备会议------政协第一次会议: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⑵、新中国成立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 ⑴、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⑵、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⑴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⑶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期间,人大制度遭到破坏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⑴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⑵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⑶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6、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四、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略) 第七单元 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60、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两极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极化------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以及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 (1)国家利益的不同(根本原因);(2)意识形态的不同;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 (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1)使世界处于核武器威胁之下,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2)由于美苏均势未发生直接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经过: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有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重视科技与教育;③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④战后民主化改革 (2)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历史必修二部分(经济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时 代: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⑵商 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⑶封建社会: 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③落后性: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冶金 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纺织 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⑶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陶瓷业: ⑴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 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古代商业发展: (1)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2)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2、“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四、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 政策 ⑴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 ⑵影响: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海禁”政策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直接原因:为了防范“外夷”侵犯和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 ⑵影响: 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得不到发展。 助长了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心理,自诩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保守愚昧。 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中国,导致全面落后于西方。 在某种程度上也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⑴产生:时间、地点、部门----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 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⑵明清时期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 ⑶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 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⑴原因:①经济根源 (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根源:基督教会要传播基督教; ⑵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航海家 支持国 时间 成就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哥伦布 西班牙 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 葡萄牙 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麦哲伦 西班牙 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⑴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开始 ⑵对欧洲: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⑷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殖民扩张 ⑴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⑵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 2、英国的殖民扩张 ⑴手段:①海盗式劫掠;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②进行商业战争。 ③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④进行残酷的黑奴贸易。 ⑵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三、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1、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前提条件: ①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 ②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⑤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直接原因 ⑵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1765—184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 主要成就 珍妮机(开始标志)、蒸汽机 电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化工技术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 象征 蒸汽机的发明 (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力的使用 (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出现的新交通工具 火车、汽船 飞机、汽车 出现的新能源 煤 电力、石油 出现的新工业部门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 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 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 大企业(垄断组织) 科研与技术革新关系 未结合 真正结合 发生的国家 从英国向欧美国家扩展 多个国家同时并举 ⑶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特点: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世界市场的形成 ⑴、形成过程:①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⑵ 影响: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②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③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洋务运动 (1)背景: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出现危机。 ②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内容: 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5)评价: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 ③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补充:中国近代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3、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阶 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1、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2、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3、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1、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2、民国建立提高资产阶级地位 3、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曲折 发展 一战后 1、抗战爆发后,日本对沦陷区进行掠夺与控制。 2、三座大山的压迫①封建主义的压迫②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打击民族工业③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排挤和打击 民族资本的萎缩 4、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二、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略) 二、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 ①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②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航空:冯如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2、通讯 ①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后设立邮传部;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②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3、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三、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报刊:《申报》;维新派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2、影视: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互联网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两条线索: (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 破坏性严重 3、影响: 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⑵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罗斯福新政 1、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2、实质: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的作用: (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以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⑴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⑵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⑶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2、 新经济政策 ⑴背景:①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⑵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⑶意义:①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 “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改革 ⑴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⑵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极---结果失败---根本原因: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 ⑴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 ⑵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 按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文革十年(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一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⑴1956年中共八大: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文革”时期(1966-1976)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教训: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⑤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 ①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2、决策:①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国有企业改革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⑴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人们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衰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称霸世界 ⑵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⑶主要内容:机构+制度 ①2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②国际货币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⑷作用: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②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③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⑴1947年签字,1948年实施。 ⑵目的: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⑶性质:一项国际多边协定,实际上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⑷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⑴形成:在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⑵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⑶影响: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 1、欧洲联盟(即欧盟) ⑴建立过程: ①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经济合作组织)。 ②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③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⑵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范围从经济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⑶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对欧盟经济发展有利,也对欧洲政治联合起推动作用 ⑷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③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召开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⑵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⑶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消极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2)态度: ①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②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③ 发展中国家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四、WTO 1、世界贸易组织 ⑴建立: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⑵作用: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历史必修三(文化思想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为政以德” C.“礼”(“克己复礼”)【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政治思想中保守一面)】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S: 1.孔子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执政者应该以民为本,制定政策要人性化,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当时的礼法秩序;社会变革,各国争霸,急需大量人才,出现了对各种问题持不同见解的各种学派,史称“百家争鸣”。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1)思想: ①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重民) ②性善说(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③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重义轻利); (2)影响: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②《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1)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2)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①被视作儒家异端 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1)主张“兼爱”、“非攻”(政治思想) (2)主张“尚贤”“尚同” (3)承认上天,鬼神的存在——哲学思想 (4)提倡“尚力”、“节用”、“节葬”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1)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2)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1)“齐物”(2)逍遥的人生态度(“无所恃”)(3)天与人“不相胜”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思想:(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1)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PS: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经济残败,百业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无为而治、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1)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2)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3)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这一需要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有利于君主专制);人君须仿效天道,行仁政。 3、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统一) 4、新儒学内容:①天人感应 ②君权神授 ③三纲五常 ④大一统 ⑤施政以德为主,刑为辅 5、新儒学的影响: (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3)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4)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6、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四、宋明理学 (一)背景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②“三教合一”的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③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 (1)内容: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陆九渊)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王阳明)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背景:(1)政治: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3)文化:程朱理学导致思想界因循守旧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主张:(1)批判理学,否定孔孟学说和“四书五经” (2)批判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倡导经世致用(顾炎武) (1)背景: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②士大夫主张以史为鉴,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2)主张:①学术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 ②《天下郡国利病书》 ③工商皆本 (3)评价:①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②为后世提供重要思想源泉 2、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黄宗羲) 主张:①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 ②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王夫之)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②他们的思想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1、天文学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殷商时代 日食、彗星(1000)、哈雷慧星(670)和太阳黑子(800)记录领先世界 世界最早 战国 甘德、石申 《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东汉 张衡 水运浑象仪 比欧洲早1000多年 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 地球是圆的 ′ 唐朝 僧一行 黄道游仪 世界上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元代 郭守敬 简仪 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2、数学: 时 间 发明者 成 就 世 界 地 位 春秋战国 ′ 九九乘法口决、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东汉 ′ 《九章算术》 记载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南朝 祖冲之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 比世界领先1000多年 3、农学: 时 间 作 者 成 就 世 界 地 位 南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书 元朝 王祯 《农书》 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面的知识 明朝 徐光启 《农政全书》 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博采古今,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医学: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西汉 ′ 《黄帝内经》 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 理论的基础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 《神农本草经》 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专著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分类法,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5、四大发明: 时间 发 明 者 成 就 世 界 地 位 西汉 蔡伦(东汉) 造纸术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 唐朝 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 毕升 活字印刷 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宋 火药 在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 北宋 指南针 北宋时运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1.汉字①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② 成熟——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 ③ 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 书法:① 魏晋以前:秦小篆 汉隶 ② 魏晋南北朝: 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 《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篆刻:① 时代——秦汉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②价值——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③特点——秦印雍容大度,精制不苟;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风格。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 社会危机、士人群体形成、文具改进 王羲之 虚玄灵动 隋 唐 盛世气象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颜真卿、柳公权 注重规范法度 宋 代 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 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明 代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强调个性化 2. 概述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 ①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②战国时期的发展:代表作——《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③秦汉: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 ④ 魏晋南北朝:代表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⑤ 隋唐(雍容华贵) 代表作——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故事画) 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颇有动感) ⑥ 从宋代到明清: 宋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题材——市井生活 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明清:题材——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4.《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5.楚辞 屈原——《离骚》 6.汉赋代表:西汉司马相如 7.唐诗 原因:①统一、强盛 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流派 李白(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 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 由盛转衰 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诗史) 现实主义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叙事诗:韵味绵长 8.宋词 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 代表:【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9.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10.明清小说 背景:① 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 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 印刷术完善,书坊书肆发展 ④ 资本主义萌芽,商人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⑤ 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成就:①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③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11.中国古代戏曲 傩(萌芽)——宋代南戏(形成)——元杂剧(成熟)——京剧(繁盛)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和王实甫。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一、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神的人格化(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1、自然哲学的兴起: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万物皆生于水,归于水; 2、智者学派:①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评价:智者学派是古希腊一个哲学流派,讨论重点是认识社会。 积极: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内容)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 消极:片面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造成了极端个人主义。只注重传授给有钱人子弟一些为人处事的技巧或巧言善变的能力,被称为“诡辩学派”。 3、苏格拉底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结合; C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思想家)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逻辑学 贡献:创立了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评价:a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仅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b把希腊哲学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历史背景①经济因素:意大利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 ③文化因素:意大利保存了古罗马、希腊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即主张用人性、个性解放反对神性和宗教桎梏的意识形态反封斗争。) 3、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主要成就 1、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 但丁—《神曲》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2、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宗教神学桎梏,思想解放3、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清除了思想障碍,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欧洲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 1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会剥削广大人民,束缚人们的思想,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斗争 (二)改革内容: 代表 思想 行动 意义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与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并开创了欧洲近代史新纪元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信仰得救后解释为先定论(核心)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 民主教会 该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的依据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1、性质: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斗争 2、影响:①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②进一步打破天主教会精神枷锁,促使人民的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③打击教会的经济、经济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启蒙运动 (一)背景: 1经济: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政治成熟,反对专制统治日益强烈,与封建势力矛盾日益加深; 3文化: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教会的谬误权威。 (二)概况 1、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思想家 主张 历史地位 相似点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都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伏尔泰 否定天主教会,提倡开明君主制,倡导平等自由和民主 著作: 《哲学通信》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卢梭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倡导社会契约,天赋人权学说和人民主权,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革命理论 康德 人非工具(人本思想)《纯粹理性批判》 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打击封建主义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PS: 1、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区别及原因 区别:文艺复兴主要是反对宗教神学,提倡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水平更高,提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原因:文艺复兴出现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资产阶级的实力比较弱,所以没有提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甚至反对宗教神学的时候,还要打着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帜;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提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等更进一步的要求 。 2、美国根据孟德斯鸠设想所采取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与中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是否类似,请对此进行简单比较 美国的三权分立与中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虽然表面上都是分权,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1)背景: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美国,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提高皇权,实行三省六部制。 (2)措施:三权分立将立法、行政、司法分开,互相制衡,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三省六部制下的中书、门下、尚书省分管草拟政令、审议和执行,但最终决定权由皇帝掌握,体现了中国皇帝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 (3)影响:虽然三省六部制在当时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但它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而三权分立却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五、近代科技革命 (一)近代天文学 1、哥白尼:日心说,根本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2、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 (二)牛顿经典力学形成 ①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包括牛顿力学三定律和万引力定律)建立起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意义: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三)达尔文进化论 1859年《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一、诗歌、小说与戏剧 (一)主要成就 1 浪漫主义(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1)时代背景:18、19世纪,欧洲处于改革的时代,人们对资产阶级的统治感到失望——对社会的不满,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2)成就:①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②雪莱:《西风颂》 ③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④雨果《悲惨世界》 2 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叶) (1)背景: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矛盾日趋尖锐——对社会的不满 (2)成就:①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的百科全书) ②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③司汤达:《红与黑》 ④狄更斯:《双城记》 ⑤高尔基:《母亲》(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 现代主义(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20世纪,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怀疑、迷惘、苦闷——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夸张怪诞的手法) (2)成就: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二、音乐与美术 (一)音乐 1、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代表作品:《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2、印象派音乐: 代表作品: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 (二)美术 1、印象派: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 特点: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代表作品:法国莫奈《日出·印象》《干草堆》《鲁昂大教堂》等 2、后印象派:代表作品:荷兰梵高《向日葵》 法国塞尚(现代艺术之父)《埃斯泰克的海湾》 3、现代派:代表作品: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三、电影与电视 (一)电影(出现取决于科技的发展,是电视的先导) 1、电影的诞生: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2、格里菲斯:现代电影之父 3、卓别林:《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4、好莱坞与奥斯卡 (二)电视——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一、西学东渐 (一)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a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鸦片战争前后,组织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 b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为抵御外来侵略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4、缺陷:未能意识到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 (二)中体西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 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7、影响: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三)早期维新派: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后,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启蒙作用。 (四)维新思想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以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代表人物 主要活动及主张 代表论著 影响 康有为 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借中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 宣传民主思想和君主立宪 《变法通议》 维新派的宣传家 谭嗣同 抨击纲常礼教,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 《仁学》 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 严复 翻译西方书籍,人民享有自由权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天演论》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 2、影响: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PS: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分别开展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但结果一成一败,分析其差异与原因。 主要内容:①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举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②明治维新:政治方面,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方面,实行军事改革,推行征兵制。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差异:①中国的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②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且还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并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外患);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共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内忧,直接原因) 经济:民族资主义进一步发展 文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②代表: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钱玄同 刘半农 胡适 ③思想阵营: 《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思想: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反对以儒学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⑦评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使民主、科学等观念得到广泛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内容: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民权——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民生——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2、评价:①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四、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酝酿:大革命时期(1924-1927.7)针对右倾错误,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等思想。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产生和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打破俄国模式,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3、发展和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4、上升为指导思想:中共七大,1945.4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时期)。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5、进一步发展: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影响: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基本原则:实事求是)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一、现代科学革命 (一)背景: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二)现代科学革命成就 1、宇宙世界——相对论提出(爱因斯坦)(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 完成“广义相对论”) 2、微观世界——量子论(普朗克) 量子理论:普朗克(德)的量子假说、玻尔的原子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 二、改变世界高新科技 1、电脑与网络:电子计算机(1946,美国,军事):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家庭 网络(1969):将世界联系在一起,资源共享 2、70y生物工程技术: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核心技术】、转基因克隆技术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3、航天技术的发展: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2003年中国载人航天成功。 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成就 (1)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一)两弹一星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附:“两弹元勋”邓稼先 钱学森 1964.6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两弹一星的意义:维护了我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特点: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2)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二)东方魔稻和银河系列计算机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73年 (1)理论上:袁隆平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 (2)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1.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2.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 1983年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 一亿次的计算机。 1997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每秒运算 130 亿次的计算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年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四、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 百花齐放(文学艺术)、百家争鸣(科学研究) 2、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生机勃勃 3、原因: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死气沉沉(学术文化和政治挂钩) 2、60年代中共中央开始纠正错误 3、文革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百花凋零) (三)文艺的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百花齐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