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总复习课程高考最后30天冲刺串讲课程课后练习 历史专题 法治
第6讲 2019年历史专题 法治 题一: 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你认为下列关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雅典民主制的建立是奴隶与奴隶主反复斗争的结果 B. 雅典五百人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 C.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到顶峰 D.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过渡,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 题二: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儒家文化的困境》中说:“把古代中国、环地中海诸文明古国与岛国日本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横向比较是颇有意义的。”其中,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是( ) A. 单向性辐射 B. 由内向外辐射 C. 多向交汇型 D. 由外向内选择吸附型 题三: 美国启蒙思想家潘恩在考察了1832年之前的英国政体时说:“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的暴政的残余;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由此可以发现1832年的议会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君主权力开始受到议会限制 B. 贵族从此退出议会政治活动 C. 中小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 D. 工人阶级取得了一定选举权 题四: 英国史学界对1832年议会改革后的议员成分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工业、商业和知识界等“中等阶级”的议员,在议会中所占比例约四分之一;贵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议员占议员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反映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 A. 抑制了“中等阶级”的发展 B. 加速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C. 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D. 使工业资产阶级控制了英国政权 题五: 在1792年的法国,当国民公会内部就是否审判国王路易十六出现激烈争议时,雅各宾派代表马拉挺身而出,在会上大声呐喊:“要保证人民的幸福,必须砍掉暴君的头”;“要挽救祖国,必须砍掉暴君的头。”这表明马拉推崇( ) A.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B.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C. 卢梭的人民主权 D. 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 题六: 据《西方的遗产》记载:“1875年,国民公会仍由君主制分子控制,却找不到合适的国王,为此国民公会决定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国民公会通过了一条法律,规定众议院由男性公民普选产生,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组成,议长由以上两个机构选举产生。”据此可知( ) A. 1875年宪法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协商的结果 B. 君主派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共和制的建立 C. 1875年宪法颁布之前共和派就掌握了议会 D. 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政体均不适合法国的国情 题七: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消息,当地时间2018年2月9日,针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恢复其移民禁令的要求,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宣布裁决结果,决定维持此前移民禁令暂停的裁决,拒绝恢复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特朗普政府颁布移民禁令违背了美国联邦宪法 B. 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是最终司法裁决 C. 体现了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的思想 D. 特朗普可以否决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 题八: 2018年8月4日新华社电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这里“断绝了”是因为( ) A. 参众两院接近全票通过法案,总统无权否决 B. 最高法院有权禁止总统使用否决权 C. 总统只能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法案是否生效 D. 参众两院能够再以2/3以上票数否决总统的否决 题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后周初年,沿用旧的法律,律、令、格、敕很多,积至一百五六十卷,律、令文词简单而意义难明,格、敕条目繁多,容易发生疑误。各级官吏更是利用这一点滥用律令陷害人民以谋取私利。周世宗即位以后,意识到依法治国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于是命侍御史知杂事张堤等对五代相沿之律令格敕进行删节、注释和评议,再由兵部尚书张昭等编订成《大周刑统》21卷。周世宗下诏颁行天下,要求各级官吏严格依照法律行事,限制刑讯逼供等不法行为,规定各级官吏必须按时审理刑狱,不得故意拖延稽留等,有力地加强了法制建设。周世宗所制定的《大周刑统》结束了五代以来天下无法的时代,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的法律《宋刑统》就是在此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 ——摘编自《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改革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周世宗制定《大周刑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周刑统》作简要评价。 题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统治集团为摆脱危机、重振清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接受了本来不肯接受的东西——变法。以此为出发点,清政府在法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挽救危机、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自救运动,即清末修律。1902年颁布上谕:“现在通商事务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定,妥为协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随后沈家本、伍廷芳被任命为修律大臣,主持修律事宜,设立修订法律馆,着手修律工作。晚清立法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近代立法原则和基本理论的采用,甚至是对西方具体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另一方面也继承了中华传统立法的若干精神。1902-1906年,主要侧重于删除旧体例,调整旧法体系,同时制定一些单行法规以满足当时社会需要。最大的成果就是制定了《大清现行刑律》;1906-1911年为第二阶段,以1906年预备立宪为契机,除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外,刑法、民商法、诉论法等领域的法典相继出台。上述法律使中国基本上建立了新的法律体系,代表了中国法制发展的里程碑。 ——摘编自张光剑《清末修律与中国近代法制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修律。[来源:学。科。网Z。X。X。K] 题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他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2019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修订过程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相比,新中国70年代末以来在法律建设上有哪些新变化。 题三: 2019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在目标、推动力量、过程、作用方面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 题一: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 A. 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 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 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 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题二: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题三: 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将要求国会授予我一件唯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付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这种授权之大,要如同我们正遭到敌军侵犯时一样。”这可能产生的结果是( )[来源:学_科_网] A. 联邦政府开始准备应对一场世界大战 B. 总统和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C. 国家干预导致美国市场经济体制结束 D. 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改变 题四: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者热情支持的焦点,其中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以下最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来源:1ZXXK] A. 总统权力全面扩大 B.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C. 实行美元贬值政策 D.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题五: 《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总揽国家大权,具有制定法规、缔结条约等权力,不受议会制约。该宪法主要借鉴于( )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题六: 依据《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的近代政治体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议会的召开、闭会、停会由天皇决定[来源:学#科#网Z#X#X#K] B. 贵族院的议员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 C. 国会可以限制天皇的权力,天皇必须对内阁负责 D. 国会由贵族院和参议院组成 题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欧洲工业革命取得成功,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劳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不断,德国的工人运动日趋高涨。俾斯麦政府迫于压力,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就在这种环境下诞生。1883年,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矿工、农工、仆役、船员、教师、手工业者,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保险费的三分之二由个人承担,三分之一由雇主支付,一个工人缴纳的保险费很少,仅占每天工资的1.5%。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葬、病中休养等。1884年7月颁布《事故保险法》,建立起了强制性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1889年颁布《伤残及养老保险法》,为退休者和伤残人士提供伤残及养老保险。此后,德国又颁布《孤儿寡妇保险法》《矿工保险法》等法律文件。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网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以高福利为特征的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高额的社会福利开支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社会保险缺口日益扩大,企业也因高福利、高税收和高工资的生产成本负担而被削弱了竞争力。在福利国家中,贫困并没有完全消除,而依赖社会福利的“懒人”和来自贫困国家的移民却越来越多,以至于令德国总理施罗德大声疾呼:德国不能再养懒汉了!……自1977年开始,历届德国政府都被迫通过开源节流等手段努力降低医疗费用,稳定法定医保的缴费率。 ——财经纵横《铁血宰相创建社保制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原因。 题二: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通过德国皇帝在帝国议会发表了一篇有着深远影响的演说。他郑重地向帝国议会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就是在这篇演说里,宣布了实行三种保险的计划。这一计划经过议会长时间的辩论,陆续在议会通过。由于德国这三个保险立法实施得最早,它们在其后的30年里,成了其他欧洲国家调查、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典范”。这几个立法经过以后一些局部性的修改,一直沿用至今。 ——黄素庵《西欧“福利国家”面面观》 材料二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令。该法令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以避免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1935年8月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改变以往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该法包括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三个部分,规定年满65岁的退休工人,每月可获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所需资金一半由在职工人和雇主以保险费的形式交纳,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摘编自王斯德《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德国福利制度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德、美社会保障的共同特点。 [来源:Z#xx#k.Com] 2019年历史专题 法治 题一: C 解析:雅典民主制中,享有民主的是公民,奴隶不能享有民主,雅典民主的发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故A错误,排除;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错误,排除;雅典民主发展的顶峰是在伯利克里时代,故选C;西塞罗的自然法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排除D。 题二: C 解析:结合古代雅典政治文明形成的相关知识可知,古代雅典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商品经济、对外贸易和扩张比较发达,其在对外贸易和扩张中与外来文化交流与融合,即形成多向交汇型的文化传播方式,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题三: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权力开始受到议会限制开始于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退出”;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是在工业革命后期进行的,它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使工业资产阶级逐渐进入英国的统治中心,故C项正确;D项的内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内容涉及的是贵族政治与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问题,故排除。 题四: B 解析: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有利于加速贵族政治的瓦解,故答案为B项。通过1832年改革,“中等阶级”在议会中的势力增大,排除A项;工人运动发展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之一,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并非控制英国政权,排除D项。 题五: C 解析:“要保证人民的幸福”体现的是人民主权,即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和理性批判哲学,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题六: 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国民公会仍由君主制分子控制,却找不到合适的国王,为此国民公会决定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说明是君主派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共和制的建立,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能反映共和制的建立是“协商”的结果,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1875年,国民公会仍由君主制分子控制”来看,C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题七: C 解析:材料显示总统的提案被最高法院拒绝,体现出美国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正确;特朗普禁令并不违背宪法,A错误;最终裁决是最高法院的裁决,B错误;特朗普不能否决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D错误。 题八: D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这个法案中即使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参众两院也能轻松凑够三分之二票数,否决他的否决,使得法案生效,故D项正确,A项错误;C项本身表述错误,如果参众两院票数达不到三分之二,总统的否决权生效,“只能”表述绝对;B项说法错误,最高法院无权禁止总统使用否决权。 题九: (1)原因:原有法律繁多,官吏滥用律令,周世宗力图稳定统治。 (2)评价:精简了法律,缓和社会矛盾,影响后世的法律制定。 解析:第(1)问,“原因”由材料“后周初年,沿用旧的法律,律、令、格、敕很多,积至一百五六十卷,律、令文词简单而意义难明,格、敕条目繁多,容易发生疑误。各级官吏更是利用这一点滥用律令陷害人民以谋取私利。周世宗即位以后,意识到依法治国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概括可得出答案。第(2)问,“评价”由材料“于是命侍御史知杂事张堤等对五代相沿之律令格敕进行删节、注释和评议,再由兵部尚书张昭等编订成《大周刑统》21卷。……有力地加强了法制建设。周世宗所制定的《大周刑统》结束了五代以来天下无法的时代,对后世影响很大”概括可得出精简 了法律、缓解社会矛盾、影响后世的法律制定等。 题一: (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统治合法性遭到冲击;新政的开展;西方法律学说的传入。 (2)简评:清政府在法学领域的自救运动;开始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立法接轨,使近代立法体系初具规模;但又因其对传统法律的沿袭,近代化色彩大打折扣。 解析:(1)根据材料“晚清统治集团为摆脱危机、重振清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接受了本来不肯接受的东西——变法”,可得出当时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统治合法性遭到冲击;根据材料“现在通商事务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定,妥为协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可得出新政对清末修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根据材料“晚清立法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近代立法原则和基本理论的采用”可得出西方法律学说的传入对清政府的立法也产生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作答。(2)关于对清末修律的简评,首先理解清末修律是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然后根据材料“晚清立法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近代立法原则和基本理论的采用,甚至是对西方具体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另一方面也继承了中华传统立法的若干精神”“上述法律使中国基本上建立了新的法律体系,代表了中国法制发展的里程碑”等信息,可从积极(近代立法体系初具规模、法律的近代化)和局限(沿袭传统法律、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等方面思考作答。 题二: (1)背景:①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②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文革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新时期经济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共同之处:汲取历史教训;注重与时俱进;改旧与立新结合;专门机构负责;兼顾各类法律。 (2)新变化:遵循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制(若回答“自主立法”“保障人民权利”酌情给分);法律涵盖面更广;注重经济立法;注重结合国情。 解析:(1)清末修订法律的背景,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英、美、日……要求修改法律”等信息即可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此外,结合相关所学还可以从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的变化等角度思考作答。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修订法律的背景,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2019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等信息可得出结论,此外,结合相关所学还可以从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等角度思考作答。两次修订过程的相同之处,可以结合所学从前一小问中归纳出共同点。(2)结合相关所学从这两个时期的背景出发去思考。 题三: (1)特点:①目标: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②力量: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③过程: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④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2)①历史因素: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②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③政治因素:“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④思想因素: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⑤社会因素: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富强、制宪者的追求等方面概括出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在目标方面的特点。根据材料“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力量上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可得出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重视。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可得出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1982年宪法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可得出宪法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2)本题根据材料一“ 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据材料二“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等方面分析得出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 题一: A 解析:从政府对待“四大”的态度来看,党和政府虽然在一定时期出现过一定的判断失误,但是终归逐渐成熟,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本题与国际形势无关;C选项错误,从一开始就很重视民主法治建设;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题二: D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制度的建立,而不是重建和完善,A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排除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两部宪法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D正确。 题三: B 解析:“授权之大”等字眼足以证明总统和联邦政府权力是会扩大的,这是干预经济的需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只是打个比方而非真正的应对一场世界大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干预并未导致美国市场经济体制结束,因为美国仍然是市场经济体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权分立体制未改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题四: A 解析:材料中“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说明政府的权力在扩大,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此观点,故B项错误;“实行美元贬值政策”是罗斯福新政对金融的调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材料是批评干预的程度过大,故D项错误。 题五: D 解析:据材料“天皇总揽国家大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两者高度相似,故D项正确;《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权力,故A项错误;《1787年宪法》规定了总统制共和制,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也规定了共和制,故C项错误。故选D。 题六: A 解析:依据《大日本帝国宪法》,日本的国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国会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议会的召开、闭会、停会由天皇决定,故选A。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才是由选举产生,排除B。天皇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国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排除C。日本的国会称为“帝国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排除D。 题七: (1)特点:立法保障;强制保险;保险覆盖范围广。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2)趋势:降低社会福利。原因: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人口老龄化;庞大的财政开支;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不利于提高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按照材料分层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一涉及到 很多法律,所以立法保障是其中的一个特点,再例如,建立起了强制性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又体现了强制保险这个特点。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要从适应工业化需要和缓和社会矛盾两个方面进行论述。(2)“德国不能再养懒汉了”等字眼意在强调德国是要降低社会福利的,原因直接在材料中去找即可,例如,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社会保险缺口日益扩大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题八: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奠定了资产阶级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政党政治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运动;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福利制度的建立。 (2 )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企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为工人提供了劳动保障;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了系统的福利制度体系。 (3)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社会立法强制性推动。 解析:(1)依据对材料一中1881年俾斯麦在议会演讲中提出的“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及“宣布了实行三种保险的计划。这一计划经过议会长时间的辩论,陆续在议会通过”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及社会问题方面分析概括近代德国福利制度确立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令,该法令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该法包括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三个部分”可概括归纳罗斯福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3)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主导力量、干预方式及立法推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