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人类与自然环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人类与自然环境

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 要点串讲 一.掌握两个地理常识 ‎1.我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概况 资源类型 特点 分布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荒漠、石山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耕地:东部季风区 草地:西部非季风区 林地:东北、西南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工业、交通、城建用地,开垦宜农荒地 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 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空间分布不均匀:南方多,北方少;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雨水多,冬春雨水少 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问题;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生物资源 总量大,种类多,地区分布不均匀 森林:东北、西南山区 草原:西部非季风区 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森林资源减少 营造防护林;规定合理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 矿产资源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多,有色金属南方多 铁:辽、冀、川 铜:赣、滇、皖、鄂 铝土:晋、豫、黔、桂、鲁 磷:鄂、滇、黔、湘 某些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冶炼的难度;乱采滥挖,浪费严重 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自然灾害的相关特性 ‎1.主要自然灾害的相关特性 ‎(1)天文灾害: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 ‎(2)主要气象气候灾害比较 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是高考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上的季节性和空间上的地域性,归纳如下:‎ 台风(飓风)‎ 寒潮 暴雨洪涝 干旱 形成 热带气旋 强烈发展 强冷空气入侵(冷锋天 气)‎ 连续暴雨或短时大暴雨 长时间无雨或异常少雨 多发季节 夏秋之交 冬、春、秋都有 夏、秋为主 春冬多发 影响我国主要地区 东南沿海一带,‎ 粤、台、琼、闽等 省较集中 除西藏、云贵地区受其影响较小外,我国大部 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东部广大季风风,尤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 游地区最为频繁 大部分受其威胁,典型的有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地 区伏旱 危害 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 洪水冲毁、淹没农田 和公共设施等 粮食减产、人畜缺水 防御措施 气象卫星的监测和预报 长期:水利建设、植树 短期:发展耐旱作物,‎ 应急:节水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利用雷达监视台风的动向,‎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 报,提醒有关部门作好防寒措施 工程措施:水利建设、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加强分洪泛区土地管理、实行防 洪保险等 我国的水旱灾害十分频繁与季风气候密切相关。夏季风进退的迟早、势力的强弱,再加上某些年份副高位置反常(如副高位置偏西北,而东部干旱),使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我国的旱涝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从我国历年旱涝情况看,大致是东北涝多于旱;华北盛夏多洪涝,春旱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体上夏多洪涝,盛夏多伏旱。‎ ‎(3)主要地质地貌灾害比较 地震 火山爆发 滑坡 泥石流 原因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重力作用 重力作用、人类活动破坏 表现 岩石圈突然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高温的岩浆、气体、碎屑喷出地表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 饱含泥砂、石块、巨大砾石的特殊洪流 破坏性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 还可诱发地震 堵塞江河、摧残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同滑坡 分布 世界 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以及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山区,并多与地震带分布一致 中国 台湾;黄河中下游汾渭断裂带、太行山麓、京津唐张地区和渤海沿岸;西北的河西走廊、六盘山和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四川西部和西藏;广东和福建的沿海地区 死火山:山西大同的死火山群 休眠火山:长白山、黑龙江的五大连池 活火山:台湾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川、滇、黔接壤地带频发 特征 周期性 周期性 偶发性 偶发性 ‎2.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从总体上看,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广泛性与区域性、突发性与永久性、频繁性与不稳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不可避免性与损失严重性以及灾害之间的关联性。从成因上,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 表现方式 含义 举例 成因上的 关联性 在同一地域内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在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其内在成因是有关联的,因这个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多为断裂构造带 分布上的 群发性 地震可衍生地裂、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等群灾,以致于形成恶性的灾害链 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在空间上形成灾害区,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或同步性 与人类活 动的关联性 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过量开采地下水,开采矿产资源等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表塌陷等灾害;不合理的开挖坡脚导致滑坡;各种弃渣、弃土堆放不当引发泥石流 ‎3.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①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②我国季风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③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严重。⑤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地域分异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规律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主导因素 重要因素 典型地区 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纬度地带性)‎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热量 水分 低、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经度地带性)‎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沿海→内陆 水分 热量 中纬度的低平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水热条件的差异和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非地带性 自然带的延伸和更替方向并不一致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 比较普遍 三、掌握以下三地理规律 ‎ ‎1、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 ‎2、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特殊案例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 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是北冰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地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不满足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条件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特别广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 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 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3、掌握三个物质循环 循环类型 循环过程 作用与意义 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是自然环境中主要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之一。按发生的领域可分为: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海陆循环可分为: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汇入大海等环节。‎ ‎1.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水循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但要明确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等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 地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的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的岩石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形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物质的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是一种经历若干地质历史时期且遍及全地球的自然过程,地壳物质在其自身不断循环和转化的同时,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 ‎2.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的发育,都与此密切相关。‎ 生物循环 植物吸收空气、水、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合成植物的有机质,植物的有机质被动物吸收后合成动物的有机质,动物 、植物死后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到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连续过程。物质的生物循环包括生物的合成作用和分解作用。‎ ‎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和转化。‎ ‎2.影响并改造大气成分和陆地水成分。‎ ‎3.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 [热点题型归纳]‎ 题型1:自然条件对人类的影响 样题1 (2011届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材料一:风水学是中国古文化的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积极意义是引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选择一处适合生存的环境。古代将河流的凸岸称为讷位。‎ 材料二:某河流分布图(图1) 材料三:弯道水速示意图(图2)‎ 图1 图2‎ 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1)~(2)题。‎ ‎(1)图1中最适宜古代人建筑居住场所的是 A.acd B.abc C.bcd D.abd ‎(2)从现代角度看,图1中最适宜建筑港口的是 A.a B.b C.c D.d ‎(研析)考查聚落的布局与河流地貌的关系、港口的布局与河流地貌的关系,以及运用示意图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第(1)题,由河流地貌可知,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地形较为平坦,适合人类居住。第(2)题,港口要求布局在水深的地方。河流凹岸水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水深。‎ 答案:(1)A (2)B  ‎ 相关链接:恰当的选址是城市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要兼顾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它们与城市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胜”是先秦统治者城市选址的思想之一。“形胜”,《辞源》解释为“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早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就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作为聚落基址。传说大禹治水时就提出“宅居九”的建议,即居住地应面临弯曲的河水,背靠雄伟的高山,而且要地势高敞。这样,既有用水之便,又无洪涝之忧,纳阳光而御风寒,是最适宜生存的地方。‎ 强化●预测 ‎1、(2011年5月潍坊市高考适应性训练二模试题)图2—‎ ‎4为同一地区等高线图、水系分布图和聚落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图2 等高线图 图3 水系分布图 图4 聚落分布图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四条河流中乙河流速最快 B.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 C.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D.该地区聚落沿河分布 ‎(2)该地区为加快经济发展,拟建设由A城市到B城市的公路,选择图中路线的依据是 ‎①地势平坦,工程难度小 ②便于居民点之间的联系 ‎③占用的耕地面积小 ④经过的河流多,便于水陆联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题型2: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 样题2 [2010江苏卷]图l6为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图l7为2006年各地区原油生产、 原油加工和乙烯生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读图回答问题。‎ ‎(1)图l6所列国家中,与1990年相比,2006年新增的石油进口国中比重最大的三个国家依次是 、 和 。‎ ‎(2)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采取哪些措施?‎ 国外方面: 。 国内方面: 。‎ ‎(3)读图l7,原油生产比重明显大于原油加工比重的地区有 ,‎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原油加工比重大的主导因素是 。华东地区原油加工、乙烯生产比重大的主导因素是 。‎ ‎(4)石化工业园是由石油化学工业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其主要优点有 和 。‎ 研析 能源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在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所以关注石油,缓解能源危机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渠道从图示可以看出主要来自于西亚、俄罗斯、非洲等地。而在我国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华东、华南、华中等地经济比较发达,但能源严重不足。‎ 答案 (1)沙特阿拉伯 安哥拉 俄罗斯 ‎(2)拓展石油供应渠道(来源地多元化);保障石油运输安全(运输方式多样化)‎ 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3)西北、华北、东北 原料 市场 ‎(4)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 方法技巧:分析能源调配试题一般应遵循以下的思路:(1)地理背景:能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东部经济的重大举措;(2)空间分布:主要能源基地的空间分布;能源跨地区调配的主要线路。(3)地理意义:对输出地区——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财政收入 ,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而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输入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能够有效地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国内需求。对输入和输出地区的“双赢”——生态效益。‎ 强化●预测 ‎2、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 ‎①以昆仑山—秦岭一线为界    ;②    。‎ ‎(2)我国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谈谈如何进行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 ‎(3)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安全隐患的具体表现及其解决措施。‎ 样题3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39)读下列材料和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因而,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重视。‎ 据测算,全球可开发风能总量比水能总量大十倍。我过沿海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 ‎(1)回答下图相应数码框中的内容,显示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危害的过程,以反映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酸雨 ‎①‎ 残留大气中 ‎②‎ ‎③‎ 危害人体健康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酸性气体 排放 与水汽结合 经人体生理活动 导致河湖水 材料二:亚马逊河河河口位置图 ‎(2)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据材料,分析亚马逊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 ‎ ‎(3)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 ‎ ‎(研析)本组试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中的能源资源形成分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题主要考查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的危害。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会产生大量废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酸性气体会产生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危害人体健康。通过分析题干中数码框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主要考查海水运动形式——潮汐。潮汐潮位的高低与河口形状、风向及河水顶托作用有关。亚马孙河河口口大内小,涌入河口的海水较多,河口变窄使潮位抬高;亚马孙河河口位于赤道附近,受来自海洋的信风影响,加剧了潮势。亚马孙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注入海洋的河水较多,与自东向西流的海水形成顶托之势,从而抬高潮势。第(3)题主要考查风能资源。风能资源丰富说明风力强,主要考虑大气运动情况及地形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冬夏季风、热带气旋影响风力较大;另外,滨海地区海陆风作用明显;东南沿海地区地形较平坦,对风的阻挡作用较小。‎ 答案:(1)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酸化,呼吸。‎ ‎(2)河口为三角洲或喇叭形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潮位被 推高。河口受东北信风的影响,信风顺潮流方推高潮位(或风助潮势)。该河流年径流量大,入海口河水逆潮流顶托抬高潮位。‎ ‎(3)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热力差异显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纬度低,热带气旋频繁。滨海地区昼夜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海陆风。下垫面平坦,阻力(摩擦力)小,对风力削弱作用小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相关链接: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该在研究开发、技术转让、资金援助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可再生能源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各国人民。‎ 强化●预测 ‎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1)-(2)题。‎ ‎(1)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 B.c、b、a C.c、a、b D.b、c、a ‎(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 ‎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题型3:自然灾害及其关联性 样题4 (2011·青岛模拟)下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10年6月24日20时~‎ ‎6月25日‎20时我国南方强降雨区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南方主要强降雨带的分布规律。‎ ‎(2)正常情况下,我国东部6月份的降雨带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而图示雨带位置明显偏南,简析其原因。‎ ‎(3)受连续降水影响,南方地区将面临渍涝风险趋大、地质灾害趋重、江河洪水凸显等严峻形势。人们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应急防范工作?‎ 研析 第(1)题,注意结合图示和我国行政区划来描述。第(2)题,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与冷暖气流的强弱密切相关,图示雨带位置偏南与冷空气势力强大有关。第(3)题,建立预警、救援机制,开展减灾教育,暂停户外作业,做好防范等。‎ 答案:(1)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其中,广西东部、广东中部、福建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2)由于冷空气势力强盛,暖湿气流又相对稳定,冷暖气团剧烈交汇,导致这次降雨范围广、强度很大且位置偏南。(3)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工作;切断有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强化●预测 ‎ ‎4、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年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读“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回答⑴—⑵题。‎ ‎⑴该地理现象是 A.地震              B.台风           C.赤潮            D.梅雨 ‎⑵下列地区中,该灾害出现频率最小的地区是                              ‎ A.东南亚            B.中美洲         C.孟加拉湾        D.几内亚湾 ‎ 样题5:(2011·唐山模拟)‎2010年4月14日,位于冰岛中南部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火山爆发,致使大量火山烟冲向高空,严重影响了欧洲地区的航空运输。读“火山灰影响航空业示意图”,回答(1)~(2)题。‎ ‎(1)从距离看,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距喷发的火山更近,但火山灰对其影响却较小,原因是(  )‎ A.地质构造 B.北大西洋暖流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2)冰岛火山爆发期间,非洲肯尼亚的花农损失惨重。造成这一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交通 C.政策 D.绿色壁垒 研析(1)雷克雅未克位于埃亚菲亚德拉冰川的西侧,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火山灰向东和东南方向吹,因而对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影响较小。(2)‎ 鲜花属于鲜活、不易久贮、价格较高的商品,需要有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方式支撑才能到达消费市场(欧洲发达国家)。火山喷发的烟尘阻碍了飞机的飞行。‎ 答案:(1)C (2)B 相关链接:火山爆发和地震都是内力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由于地下深处匠高温岩浆及气候、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根据活动情况,火山爆发可以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按火山的空间分布,火山形成了环太平洋、地中海、东北及大西洋海底等几个火山带。‎ 强化●预测 ‎5、 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此幅漫画的标题应为 ,长三角地区此种地质灾害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2)长三角区发生此种地质灾害的直接威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漫画中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此种灾害已在我国由沿海城市向大面积区域性扩展,形成了北方以 为中心和南方以 为中心的两大区域。前者主要是 缺水造成的,而后者主要是 缺水引起的。‎ ‎(4)下列四条建议能够有效控制此种地质灾害发生的是( )‎ A.控制巨型建筑的无序建设 ‎ B.科学规划地下空间的开发使用 ‎ C.以行政区划为界,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合理开采地下水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地下水人工回灌 题型4: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样题6 [2010年天津卷,5~6题]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据各自然带在左图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⑵据右图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 (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研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⑴o→a属于由于纬度变化导致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o→b反映的是从热带到温带到寒带的变化,影响因素为纬度。⑵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答案:⑴D ⑵B 考点归纳 如何认识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 第一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第二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第三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样题7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⑴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⑵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 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 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研析 ⑴与北坡相比,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自然带分布空间范围大,所以南坡自然带丰富。⑵根据题干信息‘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陡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具不通公路的历史”,则说明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对墨脱的生态环境影晌不大。‎ 答案⑴A ⑵B 强化●预测 ‎6、(2012届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是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和其中B地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⑴~(3)题。‎ ‎⑴导致该地区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人类 ‎⑵该地区B—→C之间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3)B地植被类型南坡比北坡多,且M地带相同的植被分布的海拔较低。南坡的有利条件是 ( )‎ A.向阳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 B.向阳的背风坡,水热条件好 C.向阳坡,光热充足 D.迎风坡,降水丰沛 样题8 [2010年安徽宿州模拟]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湖泊是世界有名的内陆湖   (湖泊名称)。简要分析该湖泊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2)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    ,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40多年前,图中A城市曾经是该湖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渔港,年产鱼量可达2万吨,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湖区的商业捕捞就基本上终止了,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4)分析该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研析 从经纬度位置和湖泊的形状可以看出该湖泊是咸海,咸海周围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成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入;从图中1960年~2000年咸海面积和形状的变化很容易得出咸海面积不断缩小的结论,原因应该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组织答案;商业捕捞的终止是因为渔业资源的枯竭,而渔业资源的枯竭是环境变迁的结果,人类大量的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强烈,使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湖泊面积的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水汽蒸发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某一个自然要素后,最终改变了整个地理环境,也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 (1)咸海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入。‎ ‎(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本地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沿河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3)入湖淡水补给不断减少,该内陆湖蒸发强烈,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 ‎(4)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 考点归纳 我们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时要抓住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一主线。做此类题时,要注意各环节之间的因果联系。这里所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中心的环境,它形成和分布于地球表层,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而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等。‎ 强化●预测 ‎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处。‎ ‎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⑤风速减小、湿度增大⑥气候恶化 ⑦水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地理环境具有 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 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高考冲刺演练]‎ ‎ (2011届4月浙江省金华十校高考模拟考试)读右面“海南岛降水与风能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下列因素与图示地区风能分布相关程度最高的是( )‎ A.地势高低 B.干湿程度 C.海陆位置 D.台风与寒潮 .风力发电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 A.需要大面积占用耕地造成土地资源短缺 B.减小风力从而影响气候 C.危及部分鸟类生存 D.产生辐射污染影响生态 ‎ (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下图是世界某地理事物(阴影部分)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该地理事物最可能是 A.高原、山地分布区 B.热带森林、草原分布区 C.石油、铁矿分布区 D.干湿季节明显交替分布区 .阴影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于年较差,其形成的最主要区位因子是 A.纬度 B.降水 C.土壤 D.植被 ‎(2011届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读我国40°N-45°N之间某地区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图2),回答5—6题。‎ .甲地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高山草甸带 .乙地可能有丰富的 ‎ ‎①风能  ②太阳能  ③水能  ④地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试卷)图3是我国鄂尔多斯(中部某地)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自然地带摆动关系示意图。据图和所学知识回答7—8题。‎ .该地区自然地带 ( )‎ A.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 B.数量的增加与热量相关 C.数量的减少与水分相关 D.数量的变化与地形有关 .该地区 ( )‎ A.湿润期来自西部的水汽增加,使自然地带向西部摆动 B.湿润期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可以大规模进行开垦 C.干燥期沙地面积有扩大趋势,应注意营建防护林体系 D.短时期内发生湿润期和干燥期转变是受全球变暖影响 ‎(2011届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图为欧洲和非洲大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图中自然带①→②→③的更替,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当图中②地处于草木枯黄的季节时 ( )‎ A.开普山脉正值干旱少雨季节 B.阿尔卑斯山正值滑雪季节 C.④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D.⑤地可能出现极昼现象 ‎ (2012届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地理)下图是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A—F6个地区绘制而成的。读图完成11- 12题。‎ .推测绘制该图所依据的气候资料和Y轴的方向最有可能的是 A.活动积温,我国北方白东向西 B.活动积温,我国东部白南向北 C.年日平均气温之和,我国西部白南向北 D.年日平均气温之和,我国南方自东向西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D地区可能在江西境内 B.E地区可能是华北平原 C.此图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此图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2012届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读我国东南地区某区域等高线地今图,完成13〜14题。‎ .图中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山脊线分布 B.沿等高线分布 C.分布在河流的凸岸 D.分布在河流的南岸 .影响图中公路走向的因素主要是(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河流 ④聚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下图是我国城市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有关我国城市能源消费叙述,正确的是 A.能源消费比重:煤>油>电>其他 B.煤消费比重南方大,北方小 C.电消费比重南方大,北方小 D.油消费比重西北大,东南小 ‎ (2011届太原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回答16~17题。‎ 国家 储量(%)‎ 产量(%‎ 消费量(%)‎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0‎ ‎0‎ ‎26‎ 其它 ‎51‎ ‎3‎ ‎20‎ .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从20世纪70年代的74%,降到2009年的36%,其主要原因是 ( )‎ A.世界稀土资源的消费量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B.大力开采稀土资源 C.禁止开发稀土资源 D.提高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 (2011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图19为我国某山区四个聚落的航空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区。读图回答18—19题。‎ .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 B.逃生时向沟岸两侧山坡跑 C.顺沟谷方向上游或下游逃生 D.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检测工作 ‎(2011届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2011.5)图4为“1978~2000年中国县级年均水灾频次图”,回答第20—21题。‎ 图4‎ .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A.平原地区 B.河流中下游地区 C.湿润地区 D.外流区 .关于水灾多发区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B.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 C.黄土高原——连年气候异常 D.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规模扩大 ‎ (2011年东北三省四市统一考试暨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下列图表为我国四个省区2010年能源消费情况,据此完成22-23题。‎ 表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以水电、核电为主,其中核电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多 B.②省区以煤炭为主,且煤炭消费量居四省区首位 C.③省区水电核电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少,能源结构不均衡 D.④省区石油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少,能源结构较为均衡 .今后四省区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趋势是 A.①②两省区发挥本省水能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核电 B.②④两省区常规能源丰富,做好西电东送的能源保证 C.②③两省区彻底转变以常规能源为主的局面,重点发展新能源 D.①④两省区加强本省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 ‎ (2011年天津市十二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一)图3为我国两省(区)全年风速>3m/s小时等值线图,读图回答24~25题。‎ .随着温室效应和能源紧缺的状况越来越突出,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图中①②③④地最适宜兴建风力发电站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列有关甲、乙两省(区)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两省(区)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资源数量的多少 B.两省(区)风能资源都很丰富,但风力较大的季节不同 C.N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于M河,年际变化小于M河 D.甲乙两省(区)均有丰富的太阳能和天然气资源 二、综合题 .(2011·合肥模拟)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 ‎(1)该国最可能是 (  )‎ A.印度尼西亚 B.英国 C.日本 D.新西兰 ‎(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试探究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③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4)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制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 ‎ .(201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图14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依据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该地区地形的基本特征。 ‎ ‎(2)与B河相比,说明A河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 ‎(3)概括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征。 ‎ ‎ 材料:该地区景观独特,有侏罗纪江南翼龙化石的发现地:山中瀑布美不胜收,峰下江水弯曲:状如“九龙戏珠”。‎ ‎(4)根据材料,指出该地区地质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 .(2011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气象干旱是指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读我国两地区气象干旱分布图(图4),回答问题。‎ 正常 轻旱 中旱 重旱 特旱 成都 重庆 贵阳 南宁 昆明 甲(2011年1月12日) 乙(2010年3月21日)‎ 图4 我国两地区气象干旱分布 ‎(1)分析甲地区春季气象干旱多发的主要原因。 ‎ ‎(2)甲、乙两地区的旱灾都会对其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但从发生时间看, 地区的旱灾对其农业生产影响更大。比较分析原因。 ‎ ‎(3)除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外,干旱也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以乙地区旱灾为例,列举一些具体表现。 ‎ ‎(4)研究灾区人口分布、农作物受灾面积、受旱时间长短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是 和 。 ‎ .读自然资源和社会生产关联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将下列的序号填到图中对应的字母处:‎ ‎ ‎ ‎①矿产资源 ②耕地资源 ③森林资源 ④草场资源 ‎⑤造纸业 ⑥畜牧、机械制造 ⑦副食品 a b c d e f g ‎(2)除图中的自然资源外,自然资源还有哪些类型 ‎(3)以某一陆地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分布具有规律性。‎ 参考答案 强化●预测 ‎1、(1)C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有关知识和读图分析判断能力。难度较大。由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丙、丁四条河流中,甲河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故其河流流速最快,A错误;从水系图可知,该地中间高,四周低,B错误;由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C正确;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D错误。‎ ‎(2)A 本题考查交通线的选线原则。难度中等。 修建由A城市到B城市的公路,选择图中路线,虽然路程远,但地势平坦,工程量小,便于居民点之间的联系,所以正确答案选A。‎ ‎2、答案:(1)北多南少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或答全国绝大部分省区都分布有煤炭资源,而又相对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 ‎(2)北煤南运、西煤东调、西电东送。‎ ‎(3)‎ ‎5.(1)地面沉降 过量开采地下水 (2)建筑物下沉开裂破坏和地下管网断裂;使河道淤积、降低河流的泄洪与抗洪能力;桥基下沉失稳,桥梁净空减小,降低通航能力,影响交通运输;加大海水入侵,加重洪涝和风暴潮等灾害,加剧海岸侵蚀作用,淹没滩涂和湿地。(3)黄淮海平原 长江三角洲 资源性 水质性(4)ACD 解析:城市高楼等巨型建筑物过多过密,地下空间利用量过大,尤其是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地面沉降、地表塌陷和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和黄淮海地区中心的南北两大沉降区。地面沉降不仅改变了区域地貌形态和地表水的自然排泄条件,造成洪涝灾害频发,还将造成局部农田低洼,常年积水,造成了对农业的潜在威胁,“沉默的土地危机”也必将爆发。然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应对地下水开采实行动态控制,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地下水开采协调管理,优化地下水的开采布局,在合理开采地下水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地下水人工回灌。‎ ‎6、⑴B 该地区的地域分异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分异的基础是水分。‎ ‎⑵B 该地区的地域分异自东向西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分异的基础是水分。‎ ‎(3)A B山南坡既为阳坡,又为迎风坡,因此气温较高(自然带分布海拔高),降水丰沛,水热丰富,有利于作物生长。‎ ‎7、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第一行②⑦,第二行⑧⑥③④⑨;第三行①⑤。‎ ‎(2)整体性 热带雨林 解析:滥伐森林造成许多环境问题。如何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植树造林。‎ ‎[高考冲刺演练]‎ ‎7.C ‎ 从材料和图可知,该地为我国的鄂尔多斯高原,从图中可看出该地自然带呈东北一西南方向延伸;从图中湿润期和干燥期的变化可知,自然带数量的变化与水分相关,而与热量关系不大;该地为高原,自然带数量变化与地形关系不大。故C项正确。‎ ‎16.C 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百分比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稀土资源储量减少,其原因主要是过度开采,故选c。‎ ‎17.A 初级产品出口的越多,需要开采的稀土矿就越多,故减少稀土的过度开采,合理措施就是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故选A。‎ ‎18.C 泥石流多发生在半干旱的山区或高原冰川区,及地形陡峭,树木植被少的地区。甲聚落分布在高山脚下,且植被较少,易发生泥石流,故A错;乙聚落分布在两座高山之间,山高坡陡,一旦有强降雨则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故B错;丁聚落分布在两座高山之间的山谷间,周围植被稀疏,易发生泥石流,故D错。正确答案是C。‎ ‎25.B 根据图中省区轮廓可知,甲为新疆,乙为江苏,影响两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气候;两地风力资源都丰富,但甲地冬季风势力强,乙地位于沿海,夏季风势力强;N河位于东部季风区,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M河大;新疆太阳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是江苏太阳能和天然气资源不丰富。故选B选项。‎ ‎②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高度的变化。‎ ‎③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暖流的影响。‎ ‎(4)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制结构利于防震。‎ ‎27.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或西部高、北部高)、东南 (2)A河流量大、水量稳定。流域面积较大(上游有支流补给)、有湖泊调节水量。‎ ‎(3)主要分布在沿河流、地势低平(谷地)、沿海岸的地区。‎ ‎(4)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28.答案: (1)雨带尚未到来,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冬季风势力比较强,多大风天气。‎ ‎(2)乙 乙地区纬度低,气温较高,蒸发比较旺盛;春季(3、4月份)有的农作物已经旺盛生长,有的农作物大面积播种。 甲地区冬季(1、2月份)气温低,蒸发较弱;作物已经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后需水不多,影响相对较小。‎ ‎(3)(地表水缺乏)导致居民饮水困难;(部分农产品涨价)增加人民生活负担;(河流水量很小,导致水电发电量锐减)生活用能紧缺等。(答出3点即可)‎ ‎(4)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29. (1)a② b① c⑦ d⑥ e③ f④ g⑤‎ ‎(2)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等 ‎(3)如可再生资源具有地带性规律或矿产资源具有地质规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