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主观题高分技巧及答题模板:诗歌鉴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语文主观题高分技巧及答题模板:诗歌鉴赏

2020 年高考语文主观题高分技巧及答题模板: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1.考查的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侧重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和人文传统的积淀。 2.考查的内容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3.考查形式及体例: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 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2016 年前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 2017 年改为一道多选题和一道简答题;2018 年起改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 4.应对策略:稳中有变,不变应万变;破解真题,增分是关键。 【鉴赏探源】 1.鉴赏是对文物、文艺作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运用自己的感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相关文化知识对文 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愉悦的情感和思维活动。 2.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实践和智慧的结晶,经典的古诗词堪称艺术极品,值得我们品读涵泳、把玩揣摩。 3.考试中的古诗词鉴赏,就是考生在有限的时间,特定的场景下,对指定的文本进行阅读、思索、作答的 过程。这不同于,闲闲地坐在舒适的地方,一边品茗,一边赏读的雅趣;多的是压力或惶恐:同场竞争的 考生;文本的难易程度;命题设置和答案预设的情况;阅卷教师评分标准掌握的松紧等等。注定了高考的 古诗词鉴赏其实是一场博弈,鉴赏成功的标志是得高分。 增分技巧 【增分意识】 1.得分意识。考生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每一个作答环节都必须臻善臻美,力求选择题满分,主观题得高 分! 2.草稿意识。不是只有数理化学科才打草稿,语文的主观题作答一定要有草稿纸上书写作答的意识,甚至 养成良好使用草稿纸的习惯。 3.再创造的意识。诗人的作品是第一次创造,我们的鉴赏是第二次创造,更具有个性色彩,真正体现了“千 个读者,千个哈姆雷特”。主观题作答不是机械地写一堆文字,而是运用技法,能动地再创造。写出自己的 感受、体悟,要有强烈地角色代入感——我不仅是考生,我就是诗人,我是审美再创的作者。 4.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试题上的诗歌鉴赏,不是平素的品读赏玩,是有使命感的,要完成命题人的问题 设置,要多得分。必须要养成揣摩意图的意识,这个题考我诗歌鉴赏哪一个知识点,命题者的导向是什么, 他的答案拟制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这些东西需要老师经常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作答 的硬核素养。 【增分技巧】 1.熟记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及历代名家的诗歌风格特点,体现作答的专业性。(相关知识点参看本专题后 面的“附录”) 2.鉴赏流程:(一“读”二“看”三“思”四“答”)。 一“读”:诗词都比较简练含蓄,文字量不多,所以需要细细地读诗词文本,不要遗漏。 二“看”: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看标题,知晓写的什么内容,是赠别诗、思乡诗,还是咏 物抒怀、托物言志?接着“看”作者,知名的诗人,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积淀了解他的生平、情感倾向, 不知名的作家往往有相应的注释,不要遗漏,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然后,“看”注释,诗人的现在 处境怎样,被贬谪了吗?看用了什么典故?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紧接着,“看”命题老师的题设,明确考 点和答题方向。最后,“看”题号后的分数,真正做到,看分作答,看分赋点。比如本题总分六分,习惯上 要切分成三个及三个以上的要点;如果是四分,两个要点足矣。 三“思”,之所以称为“三思”,第一个原因是第三个流程,第二个原因是提醒考生“三思而后作答”, 这个环节在草稿纸上快速进行,具体思考的内容:考点及相应的术语是什么?文本是如何表现的?用了什 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这样一看,显然就是“三思”。 四“答”。下面具体阐述作答的细则。 3.作答的“四化”原则:分条作答,“序号化”;专业分析,“术语化”;组织文字,“具体化”。这个具体化, 主要是要结合文本具体阐述,不要空洞、干瘪的几句套话,要善于引用诗句,适当翻译。最后一“化”:卷 面书写,规范化。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疏密有间,行列整齐。 4.诗歌鉴赏万能模板(“三字经”): 读文本,懂诗意;诗言志,抓旨趣。先翻译,再分析;罗术语,阐述细。 一情景,二修辞,三结合,四“炼”字。具体化,分条叙;巧引用,要点俱。 简单描述一下:拿到试题,肯定先要细读文本,读懂诗句大意,然后结合内容及相关注释把握作者的 情感旨趣。作答时,万一题目比较难,可以结合前面选择题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翻译句子,巧妙“借鉴”。 翻译完毕,可以看看要分析的诗句有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乐写哀等“情景”方面的手法 运用。诗歌是形象的、感性的语言,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要借助景物(意象),或托物言志,或借 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来表达自己写作诗歌的情感。如果,找不到“情景”这个分析点,可以看看用没用: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顶真、对偶等修辞手法;然后从修辞效果的角度去阐述。如果无“情景”, 也没有容易把握的修辞手法,可以考虑“三结合”。“三结合”是写作手法方面的思考,可以从:虚实结合、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等角度分析。如果“情景”“修辞”“结合”都不易着手,可以 从最简单、最原始的鉴赏手法“炼字”来考虑,即锤炼语言,重点是抓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具有表现力 的词语。总之,分条作答,具体分析,巧妙引用,要点齐备,书写端庄,就可以斩获高分了。 答题模板 【常见题型模板】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 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 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 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 什么而“感伤”。 (二)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 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 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 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 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 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 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附录: 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王 勃:劲健婉畅 韩 愈:古朴奇险 陈子昂:古朴雄浑 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 适:苍凉高壮 白居易:流丽坦畅 岑 参:雄奇瑰丽 元 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浑 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晴朗雄健 李 贺:奇诡璀灿 孟浩然:闲静淡远 杜 牧:俊爽明丽 王 维:幽静谐和 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 白:飘逸豪放 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 甫:沉郁顿挫 李 煜: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朴素平淡 欧阳修:清新疏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 晏 殊:闲雅婉丽 柳 永:伤感缠绵 苏 轼:豪放旷达 秦 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 范成大:清新妩媚 杨万里:浏亮晓畅 周邦彦:富丽精工 陆 游:雄放流畅 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 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 文天祥:沉郁悲壮 ★元明清 马致远:清隽流畅 关汉卿:泼辣清新 于 谦:朴直浅近 顾炎武:苍劲沉郁 王士祯:含蓄清远 纳兰性德:抑郁婉约 龚自珍:清奇瑰丽 真题示范 (2019 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 1.C 2.“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 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 间的画作里,是比喻,是将“尺幅”之作比作窗,可以窥见更加广袤的世界。故 C 错误。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 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的诗句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 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 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 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 970 年-1052 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 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 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 贻 杜 牧 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 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一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 苦的味道。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 感喟。 C.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 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D.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 感。 2.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 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 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 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 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 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词人的软弱 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①,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②,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解: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②《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 荐鲁肃以自代。 1.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一“酣”一“抱”两字,一耳闻,写声:一眼见,写色。拟人生动形象,意境雄阔。 B.颈联运用“风露”和“江湖”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避乱时的漂泊之苦和对国家动乱局势的优虑。 C.尾联诗人借用三国典故,以鲁肃自比,反用“未必”“空白”之意,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 D.陈与义这首诗含蓄蕴藉,感时伤事。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风格 情怀极为相似,深得后人赞赏。 2.首联中用“三分书”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没有直写饮酒饯别的场景,而是以“饮散离亭西去”开头,让读着在“饮散”中想象体会到开 始饮宴,劝君更饮,依依不忍分手等场景。 B.第三句描写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 也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衬托出词人心头的落寞和苍凉。 C.四、五两句描绘词人想象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词人心头的落寞,“寒日”显其心头之冷,整 个画面充满了伤感。 D.上阕写离别时和离别后的情景,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 蓄隽永,耐人寻味。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作 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境遇的困窘”,而后者则指“要注重修养”。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 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间接抒情,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一) 【答案】 1.C 2.①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次联自比为古代贤人,表明自己 仕途坎坷,内心深感不平。②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 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③对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厌烦、痛苦和无奈。尾联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布匹一般,任人裁剪,不由自己。“嫌”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厌烦、痛苦 和无奈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曲解文意,错在“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这个地方。 “饰心无彩缋, 到骨是风尘”是诗人“不愿”用华美的东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自己的志向。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 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 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 抓住。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首先结合诗句,然后参照注释二可知,首联是借萧次 君的典故来暗喻自己,抒发自己“迁少去官频”的不满;颔联写“吾道”“似古人”,是为了表达自己坚守 正道,然而“寂寞”二字可见同道甚少,无法实现人生价值;颈联写“饰心无彩缋”,是指自己坚持本心, 不用花言巧语等来伪装自己,尽管最终“风尘”仆仆,奔波劳累,却仍旧不愿改变志向;尾联“刀尺不由 身”用比喻表达自己命运不能自主的痛苦无奈。总之,结合文本和相关注释,按照律诗的“首颔结尾”结 构一一分析即可。 (二) 【答案】 1.D 2.(1)岁月蹉跑、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2)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3)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4)飘泊的愁绪。 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 的感叹。(5)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 失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项,错在“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这个地方。从注释一可知: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 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所以他的隐居遁世,并不是软弱的表现, 而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之举。从尾句“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说明,即便无奈退隐,但是内 心还是心系苍生,心忧社稷的,因此,说他“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是不正确的。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 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 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 抓住。本题要求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应结合诗句的重点词提炼,可抓“斜日”的寓意,得出作者对时光 和年华的慨叹;“谁是中州豪杰”表达有才不见用,有志无法伸;“三径菊花”“五湖舟楫”借用典故,传达 归隐的无奈;“千万里”“人倚醉醒中”写远离家乡,漂泊颠沛之苦情;“故国”“此意”及注解抒写力主抗 金的志向。总之,根据诗歌文本筛选、整理,归纳提炼作答即可。 (三) 【答案】 1.D 2.①用“三分书”而不用《三国志》,暗示当时河山分裂,中原沦陷的局面,并引出后文“避乱”的现实 ②“三分书”与尾联的“九分头”相呼应,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而忧愁老去的情景③“三分书”表意更加 含蓄丰富,耐人寻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风格情怀极为相似”错误。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 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颂。从本诗“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等语句, 可知陈与义的诗歌善于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这正和忧国忧民的杜甫的风格相近。 故选 D。 2.本题考查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考虑,总结诗句的含义,揭示作者什么情感; 也可以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看诗句在全诗的位置,得出相应的作用。题干要求回答:首联中用“三分书” 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三分书”代《三国志》,侧重于“分”这个字眼,“分”意味着“国家 分裂”“社会动荡”。诗人读的是“三分书”,联想到的却是宋朝当下的偏安一隅,与金、辽的对峙,这个情 景十分类似东汉末年的三分天下的状况,令他忧心忡忡、惆怅无比。同时,“三分书”又与尾联的“腐儒空 白九分头”相呼应。诗人自称腐儒,已经垂垂老矣,然而国家依然山河破碎,这表达了他无路请缨、报国 无门的酸楚和无奈,令读者叹惋。总之,从词句的含义,情感的表达、读者层面等角度来看,用“三分书” 代《三国志》更好。 (四) 【答案】 1.C 2.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通过对未 来旅途的想象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羁旅之 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四、五两句描绘词人想象中的惨淡画面”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 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词人像浮云一样飘流无依,像孤雁一样孑然影单, 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 蓬”生活的形象概括。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 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 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 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本题要求探讨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雨霖铃》 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可从内容、情感、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 之处。从内容来看,都是借酒浇愁,抒发依依惜别的愁苦、怅惘之情。选取的意象,无论是“晓风”“残月”, 还是“残灯孤枕”“五更风”都是凄清、冷寂的意象,营造的都是落寞、伤感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对羁旅 天涯的游子的悲悯。 (五) 【答案】 1.C 2.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②在 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 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 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 答案。 C 项,对手法的分析有误,错在“作者以长辈的身份间接抒情,赞美并鼓励了弟侄”中的“间接抒情”这个 地方,正确的表述是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 励了弟侄的“常修礼乐”。 故选 C 项。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题干要求简析诗歌颈联情景交融的妙处,考生赏析时,侧重于对诗歌的颈 联情景交融特色的分析,作答时立足于整体,着眼于局部。题干要求简析诗歌颈联情景交融的妙处。先初 步解读诗歌颈联两句“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意思,即: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 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竹影”与“泉声”,诗人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弟侄书 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而“书案”与“砚池”则表现了弟侄“在干戈地”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 情语,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此赞美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 能静心、好学、尚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