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高考专题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诗歌鉴赏高考专题复习

‎2009年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诗歌鉴赏 ‎ ‎ 一、往年高考失误分析 ‎ ‎ 纵览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古诗鉴赏的出题方向一般针对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即:(1)作品写了什么;(2) 作品是怎么写的。绝大多数题目都同时体现了这两点。在这个大方向的制约下,命题者参照考纲的要求细化设题。因此,掌握大方向并且能够辨析具体要求是每个考生必备的能力。从2008年全国各地试题看,考点分布全面而稳定,考生必须针对常设考点有的放矢逐一过关,夯实基本功,包括对诗歌主旨、感情、意象、手法、语言等的把握与分析。 ‎ ‎《失误分析] ‎ ‎ 几乎所有的诗歌鉴赏的答题错误都源于考生对考查要求把握的偏差,即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方面出现种种错误或缺失。因此,全面理解考试要求,逐项检验知识储备与能力储备是考生复习时的重中之重。针对“写了什么”这个大方向,应复习课本典型作品,加大阅读与练习分量;针对“怎么写的”这个大方向,要加强对名词术语的熟知度,提高针对具体文本的运用能力。 ‎ ‎ 1.忽视标题 ‎ ‎ 读诗必先品标题,这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忽略诗歌标题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理解诗歌的内容发生偏差甚至错误。 ‎ ‎2002年全国卷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标题暗示着诗歌必然写在“春夜”的“洛城”由“闻笛”而触发的情思,结合古诗写作中与闻音乐声有关的常识储备,就能为下一步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例]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并无“怨”字,而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 ‎ 病例:作者因为出征在外,每天都过着战斗生活,所以心怀怨气。 ‎ ‎ 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 ‎ 诊断:本题直接考查学生审读诗歌标题并以标题中信息贯通全篇的基本能力,有了标题的明示,可以说即便原先看不出“怨”的学生也能想方设法去“证明”。题中“征人”的特定身份一定会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构成特定的关系,从而引发特定的情感表达。“答题的困难有两个:第一,必须破解情景交融手法,体会出景中包含的情绪;第二,必须落实到每一句,不能空泛作答。病例由于未注意上述两点,导致不能将标题信息句句落实。 ‎ ‎ 2. 不看注释 ‎ ‎ 注释的作用一则帮助考生疏通字句,更重要的作用是暗示考生主动运用知人论世的策略去解读诗歌内容。中国古诗的创作往往与社会背景、个人遭际密切关联,因此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背景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隐形武器”。 [例]2008年全国Ⅱ卷《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祥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 ‎ 病例:表现了作者虽遭免职而不畏奸佞的品格。作者身处寂寞的环境而“自掩门。”这是他傲岸人格的表现,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 ‎ 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 ‎ 诊断:注释中“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等信息可以说已经帮助考生解决了至少一半问题,余下的 ‎ 仅考查学生能否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并结合原诗作简明分析。 ‎ ‎ 3.曲解意象 ‎ ‎ 意象是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双重重心,所谓“意象”,其本质是浸润着作者特定情思特征的自然物象。意象在诗中的呈现方式往往仅是自然物象,考生没有较好的基本功就会忽略甚至是扭曲物象背后的人的情思,因此高考题从意象角度设题是常见的方式。 ‎ ‎ [例]2007年宁夏卷《小斋即事》(刘一止)【冷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 ‎ 病例:借写琴棋,表现了寄情于弹琴下棋的闲适生活,抒发了作者因年老而看穿世事的淡泊情怀。 ‎ ‎ 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 诊断:本诗中作者有意只撷取了琴的“直”的特征,棋则撷取了“方”的特征,意象“直”而“方”的品性正喻示着人的品格的方正刚直,这样的人却自称“老疏”“拙笨”,可以看出是对社会的不满与反讽。病例完全忽视了意象主要特征与人特定品行之间的密切关联。 ‎ ‎ 4. 疏于咀嚼 ‎ ‎ 逐字逐句地细读是解题的基本方法。在没有读通每一句之前就贸然下笔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局部词句的阻梗而导致全篇的误解在考场中是屡见不鲜的。咀嚼字词的前提是关注意象特征,关注字词在上下文中的位置。目前与咀嚼字词相关题目多设置为诗眼、炼字等。 ‎ ‎ 【例]2006年福建卷《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 ‎ 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 ‎ 病例:不能,因为“敌”有敌对的意思,这样就可以表现出作者傲然敌对严酷环境的品格。 ‎ ‎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 ‎ 诊断:“敌”的主语是“空床”,床因何而空,上句“远书归梦”已揭示出了原因;“敌”的宾语是“素秋”,它直接引发了下面两句对秋景的描绘,带出“寥落”与“愁”的姿态,从中可看到在秋天时分因“远书归梦”而引发的作者孤寂难耐的愁怀是比较清晰的。 ‎ ‎ 5.先入为主 ‎ 许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注意辩证看待文学现象,往往把学过的某一首作品当做读解所有作品的依据,面对具体文本时懒于思考,简单地套用以往的学习经验,结果造成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 ‎ [例]2008年福建卷《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 ‎ 病例: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燕子和飞虫比做谗邪小人,他们污染了自己的琴书,还要打击压迫作者,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蔑视之情。 ‎ ‎ 答案: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 “打着人”‎ 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是在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 ‎ 诊断:提到杜甫总会想起忧国忧民、郁悒不得志,想到小人当道、社会混乱,这样先人为主思维是许多考生都有的。在平时的阅读中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也缺乏全面辩证的态度,这是造成病例生搬硬套的根本原因。知人论世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能走向死板僵化。 ‎ ‎ 6.答非所问 ‎ ‎ 题目总有具体的要求,看清这些要求作针对性的回答是应试的基本要求,审题不清、理解不到位即率然下笔,必然导致答题失误。 ‎ ‎[例]2006年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艘。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 ‎ 病例:用了“带”字,就能委婉含蓄地表现出作者极目远望的情态。 ‎ ‎ 答案:“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怍,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 ‎ 诊断:所谓“妙处”即这样的遣词用语对于描绘刻画有何好处,对于表情达意有何好处。从诗中看“带”字针对的是前者。而作答有关描绘刻画类的题目,必 ‎ 须从相关手法、相应内容、特定效果三方面考虑。病例不针对诗歌具体内容及设题倾向,“套用”以往做法,貌似周全,实则答非所问。 ‎ ‎ 7.空泛笼统 ‎ ‎ 考试的要求是要看到考生实实在在的解答,即充分落实题干的要求。许多考生的回答往往在针对题干的对应性上出了问题,往往出现答案似有若无的情形。 ‎ ‎ 『例]2006年全国I卷《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 病例:分了三个层次,分别写了竹子、牧童和石头。 答案: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旬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 ‎ 诊断:层次的划分不对,究其原因是审题粗疏,没有严格扣住题目及小序所表明的写作信息去逐句落实,只就字面意思就轻率作答。 ‎ ‎ 8.以译代析 ‎ ‎ 所谓鉴赏,其实可以转换成另一个角度即现代文阅读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样就能避免将古诗翻译一遍而未能提炼出诗歌所需形象或主旨或手法方面 ‎ 有效信息的误区。 ‎ ‎ [例]2008年辽宁卷《[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 ‎ 病例:作者写了像自练般的长江,青色的淮山,江上行进的船只,山上流下的泉水。天色变晚新月初升,天边飞来了鸿雁。作者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秋天的图景。 ‎ ‎ 答案: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 ‎ ‎ ‎ 诊断:题目问的是写景的顺序和动静手法,写景顺序包括时闻、空间、心理感受等顺序(角度),动静手法包含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作答时就必须紧扣题目要求结合诗中内容进行相关剖析,逐项落实题目要求,并将诗中分散的信息依据“术语”的运用需要提纯、组织起来。 ‎ 二、2009年备考方法指导 ‎ ‎ 1. 一分为二的“手法” ‎ 许多考生对诗歌鉴赏中术语的运用感到较为头疼,对概念术语的区别也往往弄不清,其实,只要掌握“一分为二”的方法,就可以相当简便地掌握诗歌鉴赏 ‎ 中最常用的一些概念术语。所谓“一”,是说“一组方式”,指的是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的5种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与诗歌鉴赏有关的集中在描写、抒情、议论3种上。所谓“二”,说的是将这3种表达方式按照“直接”与“间接”(也可以理解为“正面”与“侧面”)作两分式的区分,由此导出细化的表现手法,最后再看修辞手法。可以这样看待,遵循由大到小、由统到分的原则,可以依此理出“表达方式(两分)一表现手法一修辞手法”这样一个序列。 ‎ 所谓表现手法,是用于整首作品构思设置的较大的技巧;所谓修辞手法,是用于局部语句的较小的技巧。可参见如下简表,并根据日常阅读与训练所得,借助这张表格,不断地丰富完善。 ‎ ‎┏━━━┳━━━┳━━━━━━━━━━━┳━━━━━┳━━━━━┓ ‎ ‎┃表达 ┃ ┃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 ‎ ‎┃方式 ┃分类 ┃ ┃ ┃ ┃ ‎ ‎┃ ┃ ┃ (专用) ┃(通用) ┃(通用) ┃ ‎ ‎┣━━━╋━━━╋━━━━━━━━━━━╋━━━━━╋━━━━━┫ ‎ ‎┃ ┃ ┃正面描写.工笔细描, ┃ ┃ ┃ ‎ ‎┃ ┃直接 ┃ ┃ ┃ ┃ ‎ ‎┃ ┃ ┃白描勾勒 ┃虚实结合 ┃ 比喻 ┃ ‎ ‎┃ ┣━━━╋━━━━━━━━━━━┫ ┃ ┃ ‎ ‎┃描写 ┃ ┃侧面描写,烘托(映 ┃动静结合 ┃ 比拟 ┃ ‎ ‎┃ ┃间接 ┃衬),渲染,以乐衬哀, ┃托物言志 ┃ 借代 ┃ ‎ ‎┃ ┃ ┃以景结情 ┃侧面着笔 ┃ 夸张 ┃ ‎ ‎┣━━━╋━━━╋━━━━━━━━━━━┫ ┃ ┃ ‎ ‎┃ ┃直接 ┃直抒胸臆 ┃即小见大 ┃ 顶针 ┃ ‎ ‎┃抒情 ┃ ┃融情于景,以景衬情, ┃点面结合 ┃ 叠词 ┃ ‎ ‎┃ ┣━━━╋━━━━━━━━━━━┫ ┃ ┃ ‎ ‎┃ ┃间接 ┃ ┃象 征 ┃ 反问 ┃ ‎ ‎┃ ┃ ┃托物言志 ┃铺 垫 ┃ 双关 ┃ ‎ ‎┣━━━╋━━━╋━━━━━━━━━━━┫ ┃ ┃ ‎ ‎┃ ┃直接 ┃直抒胸臆 ┃ ┃ ┃ ‎ ‎┃议论 ┃ ┃ ┃抑 扬 ┃ 用典 ┃ ‎ ‎┃ ┣━━━╋━━━━━━━━━━━┫ ┃ ┃ ‎ ‎┃ ┃间接 ┃理趣,托物言志 ┃ ┃ ┃ ‎ ‎┗━━━┻━━━┻━━━━━━━━━━━┻━━━━━┻━━━━━┛ ‎ 例如2008年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 所谓“虚实”,主要对应的是5种表达方式中的记叙和描写,从两分法角度讲即“直接”写了什么和“间接”写了什么,以及此种写法表现出的景物特征和流 ‎ 露出的内心感受。答案是: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 ‎ 2.“双管齐下”作答法 ‎ ‎ 由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方向总会落实到“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点上,因此,在阅读和作答时都必须同时注意内容(主旨)和形式(手法)。同时,正如钱钟书指出的那样,中国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同“长在了一起的脚和鞋子”那样,是难以硬性区分的,形式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内容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运用“双管齐下”的方法,即回答有关内容的题目时不忘点到相关手法,回答有关手法的题目时不忘联系内容并顺势点出该种手法的效果、作用,这样就能做到答题内容全面丰富。可以这样说,“双管齐下”的作答法其精神实质是宁可多答了不得分,也不能因少答漏答而被扣分。当然,看清提问重点,有所侧重而不喧宾夺主是应该注意的。 ‎ ‎ 例如,2008年山东卷《画堂春》(秦观):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 ‎ 答案是: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运用融情于景、工笔细描的手法,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其 ‎ 中,加点的文字就是“双管齐下”思维的体现。题目重点在“如何表现”,因此有意识地突出这一点,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使用最有效的术语作答.是最 ‎ 为丰富完满的答案。 ‎ ‎ 3.破除“机械套板” ‎ ‎ 实事求是地赏析“这一个”,是最近几年高考的总倾向,反对考生机械套用课内知识、僵化地去知人论世的“机械套板”。目前的高考更强调对诗歌意象画面、境界氛围、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做实实在在的解读。因此,见杜甫必言其悲,见李白必言其愤,见白居易苏轼必言其贬谪的胶柱鼓瑟式的做法应该避免。平时的阅读与练习应该深入到语言文字的内部,借助外部信息(如时代、作者等)加以丰富,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现有的模式。 ‎ ‎ 例如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三)》(2008年福建卷)。杜甫并不一定悲,正如李白并不一定全部写豪放之作一样,必须实事求是地从诗歌意象、画面、氛围中去判断主旨,理解情怀。诗中动态化、细节化的写作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怜爱,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切不可用以往僵化的“印象”去套解本诗。 ‎ ‎ 4.掌握常见意象 ‎ ‎ 中国古诗在长期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较为固定的意象运用倾向,我们常说的“香草美人”传统就是典型。应该说明的是,正如意象有较为凝固的一面 ‎ 一样,意象在不同作者不同创作需求的制约下,往往会呈现多义性、隐秘性、复杂性。例如:①意象的多义性。如“燕子”的意象,在惜春伤秋、感伤时事、寄情相思、渲染离愁等背景下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是大不一样的。又如“月”的意象,在昌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中,居然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象。这就 ‎ 需要考生在鉴赏时结合作品具体分析。②意象的隐秘性。许多意象的产生往往和古代神话传说、名作佳篇、名人逸事有关,不了解这些典故,就会影响对意象 ‎ 的准确理解。如“白云”的意象多有飘零、飘逸等诸多联想,但“白衣苍狗”却象征世事变化无常,因为它出自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③意象的复杂性。一种物类可以表现多种意象,同样一种意象也可以通过多种物类来表达。古诗词中用以表现“漂泊” ‎ 的意象很多,有船、浮萍、孤雁、飞蓬等等。而且,一首作品中,作者常常会用多种意象,通过巧妙地组合,使之欲表现的情感更为丰富多彩,切不可见木不见林。 ‎ ‎ 例如2008年湖北卷《临江仙》(侯蒙):《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 ‎ “夕阳”意象不脱离常见的“日”意象的理解鉴赏范畴。“日”意象无非是浩日、白日、夕阳、云翳中的太阳几种,而它们的内涵在长久的诗歌发展历程中往往多有较为固化的表达,预先掌握这些内涵,就能做到答题时有针对性的变通。题目中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而《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 ‎▼ 三、 巩固训练 ‎ ‎(一) 墨梅 ‎ ‎ 王冕 ‎ ‎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色。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 1.“梅”呈现出墨黑色,从诗中看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 ‎ ‎ 2.本诗后两句运用了怎样 的表现手法。 ‎ ‎ 3.请写出本诗的主旨:————-一(20字以内)。 ‎ ‎ (二) [南正宫]玉芙蓉•喜雨 ‎ ‎ (明)冯惟敏 ‎ ‎ 初添野水①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②遍地桑麻。 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 ‎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茂盛的样子。 ‎ ‎ 4.说说这支散曲的语言特点。 ‎ ‎ 5.这支散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 (三)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 ‎ 李 白 ‎ ‎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 ‎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 ‎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④。 ‎ ‎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 天末怀李白 ‎ ‎ 杜甫 ‎ ‎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 ‎ 应共冤魂②语,投诗赠泪罗。 ‎ ‎ 注:①徂徕:山名。②冤魂:指屈原。 ‎ ‎ 6.“诗风”中每见人之“性情”,这两首诗很好地展现出了李杜不同的“性情”。请结合两诗作分析。 ‎ ‎ 7.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显著不同之处? ‎ 参考答案 ‎ 一 、1.沾染到了洗砚池中黑色的水而变黑。 ‎ ‎2.托物言志(或象征) ‎ ‎3.借墨梅朴素淡雅的形象表现了淡泊名利的胸襟。 ‎ 二、4.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饶有情趣。 ‎ ‎5.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 ‎ 三、6.李诗落笔重点不在送别本身上,而是宕开笔墨刻画周围开阔而明艳的秋日景色,从中蕴涵了诗人离别时豁达的品格;杜诗将情感集中在所思念的友人身上,笔调沉郁冷峻,展现出杜甫深沉厚重的品格。 ‎ ‎ 7.李诗用语潇洒豁达,体现出飘逸豪迈的风格;杜诗用语沉挚深厚,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 ‎ ‎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0903/100153.html ‎>‎ ‎ (唐)白居易 ‎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 ‎5.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6重庆) ‎ 新雷 ‎ 张维屏 ‎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 己亥杂诗(其五) ‎ 龚自珍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 答: ‎ ‎ ‎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 答: ‎ ‎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8重庆卷)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 王观 ‎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 答: ‎ ‎ ‎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 答: ‎ ‎ ‎ ‎7.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08四川) ‎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 吴西逸① ‎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 答: ‎ ‎ ‎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 答: ‎ ‎ ‎ ‎8.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08辽宁卷) ‎ ‎[正宫]塞鸿秋 ‎ 浔阳即景 ‎ 周德清① ‎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 ‎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 答: ‎ ‎ ‎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 答: ‎ ‎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06北京) ‎ 移居(其二) ‎ 陶渊明 ‎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 ‎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 答: ‎ ‎ ‎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7江苏) ‎ 鹧鸪天 送人 ‎ 辛弃疾 ‎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答: ‎ ‎ ‎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 答: ‎ ‎ ‎ ‎1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 ‎ 鹧 鸪 天 ‎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 ‎(元)魏初 ‎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 答: ‎ ‎ ‎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 答: ‎ ‎ ‎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 答: ‎ ‎ ‎ ‎1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 ‎[正宫]叨叨令 ‎ 无名氏 ‎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 答: ‎ ‎ ‎ ‎ 第四课时参考答案 ‎ ‎1.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应抓住意象特征,分析创设的意境氛围。注意要求是“简要分析”。 ‎ ‎2.(6分)(1)(2分)燕子 兴亡 ‎ 解析:本题为同旨诗词曲对照理解题。涉及对典故的判断和理解。刘诗“旧时王谢堂前燕”;吴词“堂前燕子”;赵曲的题目《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以“王谢堂前燕”的典故表达家国兴亡之慨。 ‎ ‎(2)(4分)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语言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从题干出发,需作对比概括。 ‎ ‎3.(8分)、(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 ‎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 解析:此题对于有诗歌知识储备的考生来说不难,抓住两诗关键便可解答。《华清宫》注意所写环境的不同:四郊飞雪云际灰暗;宫中绿树掩映,无人知寒。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过华清宫》注意所写时间不同;昔日君王游乐,不理朝政,今朝宫殿已无人迹,唯有杂树丛生,显然今昔对比。结合诗句答出表现手法,并做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 ‎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 意思答对即可,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 解析:《华清宫》这首诗通过宫内宫外环境的对比,以及“无人知道外边寒”饱含着作者对统治阶级的批判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怜惜同情。《过华清宫》是咏史怀古之作,通过对昔日统治阶级尽情享乐,荒淫误国而抒发感慨。考生答题方向准确,即酌情给分。 ‎ ‎4.(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 解析:(1)前二句描写表明是有月光的晚上,又有东风;花儿也能“睡”,当然是拟人手法。(2)要分析感情,《海棠》要抓住“恐”“红妆”;《惜牡丹花》要抓住“惆怅”“唯”“衰”这些关键词。 ‎ ‎《海棠》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样的: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凋谢,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 ‎《惜牡丹花》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 ‎5.(1)答案:“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 解析:“造物”指天;“觉春生”,感到春意发生了;“安排著”,已经准备好了。苍天有情,表现在天虽不语,却能感觉到春意发生了,殷勤地安排四时季节,生成万物。 ‎ ‎(2)答案: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 解析:张维屏的诗较多地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抵制外侮的新主题和反帝爱国的新感情,是近代诗歌的先驱。这首诗以“新雷”为题,借自然界的冬去春来,比喻社会变革,表现作者对于新世纪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信心。 ‎ 龚自珍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写离别京都的心情,以落花为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京都的依恋和对国事的关切。 ‎ ‎6.答案:(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 ‎(2)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 ‎②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7.答案:(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 ‎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曲,这首曲子并不难懂,而且两个题目都比较简单,只要能正确理解此曲并不难作答。 ‎ ‎8. 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等;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地面转到天空。 ‎ 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无论哪个题,了解所写的意境是前提。纵眺万里长江,横望淮南远山,故能放眼“万里”,远山才看似“数点”‎ ‎。紧扣秋景,才有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秋山苍翠,青如靛蓝。一、二句写江写山,从大处着眼,远处落笔,着重勾勒雄伟辽阔,是静。三、四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惟其轻灵,故疾飞如箭。庐山巍峨高耸,故山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惟因陡峭,故飞如闪电。三、四两句写帆写泉,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侧重描绘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五、六两句写云气漂浮,旋又凝聚渐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是暗。晚霞在天边,初月从地平线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一个“学”字使得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 ‎ ‎9.答案:(1)DE ‎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 解析:解读本诗主要抓住陶诗的特点及一贯的思想主题,本诗也不例外。它主要描写了田居生活的乐趣,因此选项中的相思主题与原诗相去甚远。结合具体诗句,明了思想感情,那么这里的乐趣就不难表达出来了。 ‎ ‎10.(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林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 解析:第一小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小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运用“送人”这个题目所隐含的深意,必须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归纳出答案。 ‎ ‎11. (1)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和无奈。解析:抓住句中“家”“相望”“天涯”等词语以及全词作者抒发的情感。 ‎ ‎(2)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 解析:注意下句“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表达了作者强烈盼望归家的情感,不难看出归与不归的反衬。 ‎ ‎(3)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解析:注意“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等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和语言风格。 ‎ ‎12.(1)答案:流水、白云。 ‎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可将诗歌中的意象一一勾画出来,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判断。 ‎ ‎(2)答案:①点明渔夫(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夫(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诗歌注释所给内容,鹦鹉洲是“渔夫居处的代称”,“渔夫”这一意象在诗歌中一直都有隐逸的内涵,再结合全诗内容,不难得出结论。 ‎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0903/100154.html 备考方略 ‎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 ‎1. 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 ‎2. 抓意象的特殊内涵w.w.w.k.s.5.u.c.o.m ‎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 第4课时 ‎ 一、高考原题详析 ‎ ‎1.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8广东卷) ‎ 木芙蓉 ‎ 吕本中 ‎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 窗前木芙蓉 ‎ 范成大 ‎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答: ‎ ‎ ‎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 答: ‎ ‎ ‎ ‎ ‎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高考湖北卷) ‎ 丹阳送韦参军 ‎ 严维 ‎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 暮春浐水送别 ‎ 韩琮 ‎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 注:①凤城:京城。 ‎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 答: ‎ ‎ ‎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 答: ‎ ‎ ‎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 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 解析:(1)严诗所写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来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这首小诗可谓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都渗透在了景物的描写中。 ‎ 诗的一、二句中的“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诗人就是选取了“宫前水”这个意象抒发了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 ‎(2)此题应在原诗语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的种种激情都由“古今情”三字含蕴了。并且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巧妙地借“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组成了一幅感伤画面,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 ‎ ‎3.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6高考重庆卷) ‎ 新雷 ‎ 张维屏 ‎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 己亥杂诗(其五) ‎ 龚自珍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 答: ‎ ‎ ‎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 答: ‎ ‎ ‎ 答案:(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 解析:(1)诗的第一句就运用拟人手法点出造物“有情”,以下三句分别写出“有情”的表现。理清了结构,题目迎刃而解。 ‎ ‎(2)“只待”表明“渴望与期盼”。新雷第一声后,万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气象出现。“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泥护花就是对新生事物的关爱。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 南柯子 ‎ 王炎 ‎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 答: ‎ ‎ ‎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 答: ‎ ‎ ‎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答第一问时,应抓住句中主要意象“数枝幽艳”和关键词语“啼”,从中理解花儿被打湿令人怜惜的景象。解答第二问时,从“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可以看出直接对“惜春伤怀”的否定,从下阕“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可以看出作者真正的情感态度。答案就可以围绕词中这两句来组织。 ‎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解题时,只要抓住“朝朝”“处处”“辛苦”等关键词语就容易理解下阙的内容,只要抓住“人间辛苦是三农”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 二、高考热点体验 ‎ ‎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07辽宁) ‎ 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 唐•王维 宋•周弼 ‎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07浙江) ‎ 乌衣巷 ‎ ‎(唐)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人月圆① ‎ ‎(金)吴激 ‎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 ‎[中吕]山坡羊•燕子 ‎ ‎(元)赵善庆 ‎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 ‎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湖北) ‎ ‎ 华清宫 过华清宫 ‎ ‎ 吴融 李约 ‎ ‎ 四郊飞雪暗云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 ‎ ‎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 ‎ 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 ‎ ‎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 ‎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重庆) ‎ 海棠 ‎ ‎(宋)苏轼 ‎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惜牡丹花 ‎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0903/100155.html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