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 专题二十四 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 专题二十四 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必备知识】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框架】 【知识整合】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 (1)、必要性(原因): 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 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 (1)、对世界: 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 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殖民扩张 ①主要方式:进行海外贸。17世纪时,荷兰达到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帝国和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②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国际金融中心 ③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过程: ①英国早期一方面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一方面从事海上掠夺,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海盗国家” ②17世纪英国势力渐增,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 ③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 (2)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①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 ②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③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3)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3、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对殖民地国家: A、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③对世界: 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B、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4.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三、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 ①、前提: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 ②、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妈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资产阶级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⑤、市场: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①、过程: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②、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 富尔顿)、蒸气机车(英 史蒂芬孙)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④、工业革命起迄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⑤、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瓦生改良蒸气机 ⑦、交通运输业的发明: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火车);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同时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②、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变化:迅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③、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5)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①、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2)表现: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成就: ①、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②、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4)特点: ①、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的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②、多个国家同时并举。 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④、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5)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议 ①、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 ③、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6)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7) 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③、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④、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为、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1、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特点: ①、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生产相结合; ②、生产力:人力和畜力结合,铁器牛耕; ③、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 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⑤、经济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2、传统社会中还长期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始终是小农经济的一种补充,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 ㈡、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1、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经济特权; A、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夏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B、危害:开埠通商、倾销商品、协定关税对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很不利。 2、大量洋货涌入中国。“织”与“纺”分离: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中国沿海地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织”与“耕”分离:洋布输入中国,取代土布。 3、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㈢、自然经济的解体。 1、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开放,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洋货畅销,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外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产品,使中国农副产品的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商品化。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自然经济难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争夺商品输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的场所,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农民和手工业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㈣、自然经济的发展变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国家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自然经济最终消亡。 ㈤、新经济成分的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Ⅰ、外资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Ⅱ、洋务企业: 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活动: 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自强”) 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求富”) 6.洋务运动创办的工业:军用工业: 安庆内械所(第一家官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规模最大) 民用工业: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采煤矿)、轮船招商局 7、洋务运动的作用:顺应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①、引进了西方机器和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员;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③、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④、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 Ⅲ、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市场、劳动力、技术设备、资本)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 ①、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地区生产; 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②、初步发展:时间: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③、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短暂春天): 时间:1912—1918年(一战期间) 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求国”思潮的影响。 表现:新建厂矿和资本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影响: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④、萧条:时间:1918—1927年。 表现:发展受挫。 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⑤、较快发展:(夏天)时间:国民党统治前十年(1927—1936)。 原因: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⑥、萎缩:(秋天)时间:1937—1945年抗战时期。 原因:在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在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⑦、陷入绝境:(冬天)时间:抗战胜利后(1946—1949年)。 原因: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排挤; 表现:工厂纷纷倒闭。 影响:毁灭性的打击。 ⑧、新的春天: 时间:新中国成立后。 原因:党和政府合进调整工商业。 影响:民族工业又获得一次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⑨、最后归宿: 时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原因:社会主义改造 影响:公私合营转化为公有制经济 2、 民族工业的特点: ①、 资金少、规模小、分布不平衡; ②、 起步艰难; ③、 曲折发展; ④、革命性; ⑤、软弱性。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代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3、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A、不利因素: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B、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在,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舛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5、认识: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③、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能。 6、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几点认识: ①、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提; ②、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专制统治,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 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④、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 ⑤、重视科教兴国。 现代化:又叫近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