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语文主观题高分技巧及答题模板:小说类文本阅读
2020 年高考语文主观题高分技巧及答题模板:小说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1.考查的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侧重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联系现实、探究问题的能力培 养。 2.考查的内容涵盖了人物形象(性格等)特点和作用分析;环境作用分析;鉴赏人物语言;分析篇章 结构及情节作用;探究小说反映的多元价值观、社会意蕴等;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手法的作用(叙述方 式、人称、正面侧面、烘托、对比等);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意图等多种类型。 3.考查题型及赋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客观题是四选一,就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鉴赏;主 观题多是两个。选择题 3 分;主观题 12—15 分。 4.真题举隅:2019 年全国卷 II,莫泊桑的《小步舞》;全国卷 III 是何士光的《到梨花屯去》;江苏卷 是林斤澜的《表妹》;浙江卷是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北京卷是艾平的《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全国 Ⅰ卷是鲁迅的《理水》(节选)。(感悟:如果备考小说,还是要吃透考纲的精神,向乡土文学、革命文学方 面涉猎;无论中外作品要选名家、宗师级、享誉文坛的作品;如果是新生代作家一定要选有特色的比如刘 慈欣等) 5.应对策略:①知己知彼,进行思维训练,培养阅读习惯,掌握答题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答题模板。 ②读懂文本,吃透一个中心:小说阅读不管怎么考,考什么,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好恶一定要把握住。 【小说“科普”】 1.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 动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分类:按篇幅长短分类: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按题材分类:言情、武侠、科幻、 历史;按风格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玄幻;按表现形式和载体分:纸媒小说、网络小 说、电子小说等。 3.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正面、反面)、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三核心:语言、主题、手法。 4.痼疾:读了就是不懂;读了就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貌似读懂了,就是一做就错,一答题就与参考答 案想去甚远;模板实用性不强……这些问题都是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而至于成为语文提分的“拦 路虎了”。 5.增分两大途径:战略上高度重视,对语文的各种题型都要认真对待,做出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不可偏 废,靠临场发挥是极端错误的。战术上要精讲精练,注重真题的研读,做一定量的高质量的仿真题。仿真 题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体现“仿真”的味道,从材料的选择、命题的设置、答案的拟制,都要高标准 严要求。而评分这一块,笔者必须要强调,现在很多高三老师阅卷过程是比较粗糙的,要么图完成任务, 要么磨洋工。一定要认真批阅,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共性的问题有哪些,个别性的问题出现的原 因是什么,进而形成阅卷共识,进一步在备课组会悉心研究,找到解决问题,提高分数的关键。提分是我 们的目标,提分是我们的宗旨。 增分技巧 【增分意识】 1.得分意识。考生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每一个作答环节都必须臻善臻美,力求选择题满分,主观题得高 分! 2.草稿意识。不是只有数理化学科才打草稿,语文的主观题作答一定要有草稿纸上书写作答的意识,甚至养 成良好使用草稿纸的习惯。尤其是文言文的翻译,必须要在草稿本上简单梳理,再誊写,这样卷面美,得 分高。 3.术语意识。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套路性特别强,到底是六分答六点,还是三点;是筛选整合,还是归纳 提炼,还是联系实际探究,每种题型设问不同,答题的模板存在着差异,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要用术语作答, 体现出考生语文素养的积淀和专业性。 4.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必须要养成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这个题考我哪一个知识点,命题者的导向是什么, 他的答案拟制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这些东西需要老师经常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作答 的硬核素养。 【增分技巧】 1.精讲精练,重点突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型相对固定,但是文本可选性非常大,中外名家大师,都留 有浩如烟海的作品,但并不意味着无规律可循。吃透高考考试说明,总能寻到蛛丝马迹。往乡土题材、改 革开放题材、新时代建设题材、革命文化题材等方面着力思考,再把乡土作家、伤痕作家、红色作家的经 典作品练一练。 2.“形胜于质”,悦人利己。这个观点有点离经叛道,但事实就是如此。高考阅卷自然是严谨的,给分有理、 扣分有据,但是阅卷的任务和阅卷者普遍具有的“光环效应”心理,一再启示我们,三年来练好书法的作 用性,讲答案排列布局的有如诗行、诗歌的章节的意义;问什么答什么、看分作答的原则永不失效。第一 书写;第二序号化;第三优雅的排版。其次才是结合文本阐述、分析、归纳、概括;再次才是术语的使用 等等。 3.附录:把握文学类作品主旨的诀窍: a 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 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b.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 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 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c.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模板 【常见题型模板】 Ⅰ.环境类题型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通常以下列两 种方式出现,一是环境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 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1)设问方式:某段文章中划线的环境描写句的作用是什么? (2)思考角度:(牢记三要素的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环境本身:①突出季节特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反映、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 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映衬人物形象;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心理、性格等;暗示人物心理转变;③ 象征、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④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3.情节方面:①换转或展开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③设置、制造悬念, 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④前后多次描写,成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温馨提示: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 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 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二、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 (1)设问方式:某段环境描写运用了哪些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领略其妙处。 (2)两个思考点: A 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 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 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B.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 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3)赏析公式:技巧(手法) + 特点(二或四字形容词) + 表达效果 + 作用 Ⅱ.情节类题型 一、情节梳理题(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 (1)设问方式: 1.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技法: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的形式组织(什么人做什么),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2.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不同于“概括小说的情节”) (2)满分模板: 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需要,如果题干中是“概括回答”,则不需要)。 二、情节作用题 (1)设问方式:作者安排这样的情节有何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答题思路:(“三要素”不离手) 1、环境角度: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情节本身:为后文埋下某个情节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为曲折生动,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照应前文某个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线索,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人物角度: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发展了人 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4、主题角度: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5、读者角度: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3)满分模板: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 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三、情节安排(艺术)题 (1)设问方式:这篇文章情节曲折,饶有波澜,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2)思考角度: a.线索的安排 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 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b.情节安排的技巧 1.就全文看:一波三折。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作用: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看: ①倒叙式。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②设疑式。作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 题; ③写景式。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4、就结尾看: ①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 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 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 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 的愿望; ④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四、情节探究题(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 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1)设问形式有: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3.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思考切入点: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读者感受、时代背景等方面来 切入,寻找突破点。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3)满分模板: 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 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 略。 Ⅲ.人物类题型 一、人物形象概括题 (一)概括、分析人物特征 (1)设问方式: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答题格式:一般为: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特点)+分述性格特点型 它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作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它是报刊、广 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的特点。内容一般包括 6 个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有三类: 新闻事实,背景材 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概括、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 (1)设问方式:这篇文章讲述了某人的怎样的心理过程,请结合文本进行归纳概括。 (2)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 A、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 B、内心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 C、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 D、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反衬; E、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1)小说中某个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2)思考点:(三要素+主题) 1、人物方面: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身份;对比、衬托、烘托其他人物,突出其他人物形象特点;使其他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情节方面: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的陡转; 3、主题方面: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三、人物形象技巧题 (一)刻画技巧 1、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动作描写。 2、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 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 3、其他术语:工笔、白描、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白描、工笔)、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抓住关键句、 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感情态度。 (二)答题技巧 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 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四、人物形象探究题 (1)设问形式:主要围绕人物本身评价(性格成因、命运成因、行动成因或内涵、现实意义与启示)、人 物形象作用(对环境、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人物形象地位(是否主要人物/主人公)、人物塑造意图 等角度展开。 (2)思考点:(三要素+主题) (3)满分模板: 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 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 略。 ①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②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③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④从细节 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⑤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 IV.标题类题型 一、明确小说标题的考点 (1)设问形式: 1.这篇小说标题有什么含意?(双重或多重) a 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b 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c 一语双关(或反讽),双层含义。 2.这个小说标题有什么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a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b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转折,寄托作者情感,揭示、突出、暗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双 关的作用。 c 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d 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 e 标题如果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还要指出其表达效果。 二、小说标题探究题 (1)设问形式 1.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2.小说题为“XX”,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2)答题思路 ①能否体现主题(体现主题的哪几方面) ②能否表达情感;(隐含哪几种情感) ③是不是线索; 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⑤是不是富有情趣或悬念,引人入胜。 ⑥是不是意蕴丰富,富有双关义等。 ⑦是不是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人物 XX 形象。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官舱里 茅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太阳脚落在她的颈脖 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着,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她这一 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样。“就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对面的 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灰黄的八字须。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目,声音洪亮,加之顺手 摸模八字须,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是,是。”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黄。草头黄。”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子还没坐热就前后左右 攀谈过。 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湘妃竹的,红润如玉,白 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包却是外国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天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审判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估量她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是地道的三寸金莲,而 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那位女青年当然是又窄又长 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两团“健康色”,手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头皮鞋太尖了,不输于 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来长银镶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巴金的《家》很好吧!”“唔!”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 “哦!”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也是家庭小说。”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不能不推《红楼梦》。” 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楼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凤姐和贾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 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摇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早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敲着,似乎斟酌了一番 才说:“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船靠了埠,就有些人腿在 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 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的意义。因为据说这些 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一九三六年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官舱里旅客交谈的场景,表面上写得很随意,实际上 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如“颇 厚的电烫头发”反映出了女青年追求时髦。 C.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的“国防”意义的 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D.小说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寓批判于叙写之中,特别是对官舱里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 嘲讽,因为他们大都是有“身份”的。 (2) 小说中的老少两对夫妻,尽管有年龄差距,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3) 茅盾深受契诃夫的影响,“能从日常生活的琐屑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十三推磨(节选) 陈忠实 李十三和他的夫人运动在磨道上。两块足有一尺多厚的圆形石质磨盘,合丝卡缝地叠摞在一起,上扇有一 个小孩拳头大小的孔眼,倒在上扇的麦粒,通过这只孔眼溜下去,在转动着的上扇和固定着的下扇之间反 复压磨,再从磨口里流出来。上扇磨石半腰上捆绑一根结实的粗木杠子,通常是用牲口套绳和它连接起来, 有骡马的富户套骡马拽磨,速度是最快的了;一般农户就用自养的犍牛或母牛拽磨,也很悠闲;穷到连一 条狗都养不起的人家,就只好发动全家大小上套,不是拽而是推着磨盘转动了。人说“拽犁推磨打土坯” 是乡村农活里头三道最硬茬的活儿,通常都是那些膀宽腰圆的汉子才敢下手的,再就是那些穷得养不起牲 口也请不起帮手的人,才自己出手硬撑死扛。年届六十二岁的李十三,现在把木杠抱在怀里,双臂从木杠 下边倒钩上来反抓住木杠,那木杠就横在他的胸腹交界的地方,身体自然前倾,双腿自然后蹬,这样才能 使上力鼓上劲,把几百斤重的磨盘推动起来旋转起来。他的位置在磨杠的梢头一端,俗称外套,是最鼓得 上力的位置,如果用双套牲口拽磨,这位置通常是套犍牛或二马子的。他的夫人贴着磨道的内套位置,把 磨杠也是横夯在胸腹交界处,只是推磨的胳膊使力的架势略有差异,她的右手从磨杠上边弯过去,把木杠 搂到怀里,左手时不时拨拉一下磨扇顶上的麦子,等得磨缝里研磨溜出的细碎的麦子在磨盘上成堆的时候, 她就用小木簸箕揽了。离开磨道,走到箩柜跟前,揭开木盖,把磨碎的麦子倒入箩柜里的金丝箩子,再盖 上木盖,然后扳动摇把儿,箩子就在箩柜里咣当咣当响起来,这是磨面这种农活的象征性声响。 “你也歇一下下儿。” 李十三听见夫人关爱的声音,瞅一眼摇着拐把的夫人的脸,那瘦削的肩膀摆动着。他抬起一只胳膊用袖头 抹一抹额上脸上的汗水,不仅没有停歇下来,反倒哼唱起来了:“娘……的……儿--”一句戏词没唱完,似 乎气都堵得拔不出来,便哑了声,喘着气,一个人推着磨扇缓缓地转动,又禁不住自嘲起来:“老婆子哎! 你说我本该是当县官的材料,咋的就落脚到磨道里当牛做马使唤?还算不上个快马,连个蔫牛也不抵…… 哎!怕是祖上先人把香插错了香炉……” “命……”夫人停住摇把,从箩柜里取出箩子,把箩过的碎麦皮倒进斗里,几步走过来,又回到磨道里她 的套路上,习惯性地抱住磨杠推起来,又重复一遍,“命。” 李十三似接似拒的口吻,沉吟一声:“命……” 李十三推着石磨。要把一斗麦子的面粉磨光箩尽,不知要转几百上千个圈圈,称得“路漫漫其修远兮”了。 他的求官之路,类如这磨道。他十九岁考中秀才,令家人喜不自禁,也令乡邻羡慕;二十年后的三十九岁 省试里考中举人,虽说费时长了点儿,却在陕西全省排在前二十名,离北京的距离却近了;再苦读十三年 后到五十二岁上,他拉着骡子驮着干粮满腹经纶进北京会试去了。此时嘉庆刚主政四年,由纪昀任主考官, 录取完规定的正编名额后,又拟录了六十四名作为候补备用的人。李十三的名字在这个候补名单里。按嘉 庆的考制,拟录的人按县级官制待遇,却不发饷银,只是虚名罢了。等得牛年马月有了县官空缺,点到你 的名字上,就可以走马上任做实质性的县官领取县级官饷了。李十三深知这其中的空间很大很深,猫腻狗 骚都使得上却看不见。恰是在对这个“拟录”等待的深度畏惧发生的时候,失望同时并生了,做官的欲望 就在那一刻断灭。是他的性情使他发生了这个人生的重大转折,凭学识凭本事争不到手的光宗耀祖的官衔, 拿银子换来就等于给祖坟上泼了狗尿。 他依着渭河北部高原民间流行的小戏碗碗腔的种种板路曲谱,写起戏本来了。第一本名叫《春秋配》,交给 田舍娃的皮影班社,得了田舍娃的好嗓子,也得了他双手绝巧的“耍杆子”的技艺,这个戏一炮打响,演 遍了渭北的大村小庄……他现在迷在写戏的巨大兴趣之中,已有八本大戏两本小戏供那些皮影班社轮番演 出……现在,他和夫人合抱一根木杠,在磨道里转圈圈,把田舍娃昨日晌午送来的麦子磨成白面,就不再 操心锅里没面煮的事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 5 段中,李十三重复了一遍夫人的话“命……”,暗指他内心一直有当官的念头,写戏本是不得已而 为之。 B.年届六十二岁的李十三,推磨时依然哼唱着戏词,作者以这种强烈反差的笔触表现出李十三对民间艺术 的痴迷。 C.李十三虽然有很多作品走红,但生活依然拮据,唯一得到的物质实惠就是田舍娃送来的麦子。 D.本文沉郁、慷慨、简劲传神地刻画了中国民间的风骨与正义。 (2) 小说的主人公李十三是一位写戏本的民间艺人,但作者在文中并未详写他是如何编写戏本、却将大量 笔墨运用在“推磨”的细节描写上,这样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 (3) 经证实,李十三原型生于一七四八年,是陕西地方戏剧碗碗腔剧本的第一位剧作家。作者将李十三的 故事写成小说,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 【答案】 (1)D (2)①他们都衣着讲究,只顾自己的安逸舒适。②他们对国事漠不关心,缺乏爱国情怀。③他们对名著认 识肤浅、理解附会,附庸风雅,不学无术。 (3)从日常生活中的一段旅途见闻可以看到:①因爆发经济危机而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官舱里最多 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②置民族存亡于不顾的麻木愚昧的人们,如老少两对夫妻;③ 政府的腐败无能,国民政府竟然以“南瓜棚”来防空。 【解析】 (1)D.以偏概全,“官舱里的人们”也包括两位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作者对他们没有嘲讽。故选 D。 (2)第 2、6、9、10 段写了文中两对夫妻的衣着、发饰、烟斗的考究,表明他们都衣着讲究,只顾自己的 安逸舒适;第 11 到 16 段写四人交谈名著,“巴金的《家》很好吧!”“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凤姐和贾 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 人就可以成局的”可见他们对名著的认识肤浅,不过是附庸风雅;“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 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第 17 到 19 段写其他人谈论国防、物价,暗暗对比讽刺两 夫妇不关心国政时局,只顾自己“风雅”。 (3)结合文中日本入侵带来的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思考社会中人的表现、社会的整体大局。“这官舱里依 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可以看出因爆发经济危机而出 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两对夫妻的衣着、发饰、烟斗的考究,以及附庸风雅的对名著的讨论,都与当时 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时代氛围格格不入,由此可知,船舱中人的言语表现反映出当时社会大部分人愚昧麻 木、不关心国家的冷漠状态;整体社会动乱,物价飞涨的现实;“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 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讽刺了当时国民政府愚昧, 妄想以“南瓜棚”来防空的可笑。 (二) 【答案】 (1)A。 (2)因为要吃一碗面,年届六十二岁的李十三要与夫人一同劳苦推磨,体现了生活境况的落魄;但在推磨 时,他却依然能够得意心形地陶醉于磨道中,又间接体现出李十三对戏本创作的痴迷,对艺术的纯粹追求。 因此,推磨的细节越具体,越与其戏本创作状态形成反差,因此,即使不着大量笔墨正面描写戏本创作过 程,也能使读者感受到李十三保持着的文字的敏感神经,感受到民间艺术创作的无限吸引力及民间艺人的 “工匠精神”。另外,戏本创作也如“推磨”,需要长久的坚持。同时,对“推磨”的细节描写也照应了小 说题目。 (3)①李十三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传承传统曲艺、尊重传统艺人的态度不能变。②尤其是当今时代, 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文化产业过于重视经济效益、一些传统曲艺失去了市场甚至濒临灭 绝,令人担忧中国文化的传承。③作者借小说呼吁我们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能传递民族 的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解析】 (1)A.“暗指他内心一直有当官的念头,写戏本是不得已而为之”错。从后文“是他的性情使他发生了这 个人生的重大转折,凭学识凭本事争不到手的光宗耀祖的官衔,拿银子换来就等于给祖坟上泼了狗尿。”可 以判断当官并不是李十三的执念,写戏本才是他内心里真正的追求。 (2)本题问“将大量笔墨运用在‘推磨’的细节描写上,这样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既然是“匠心”, 就说明这些情节,这些描写是有很重的作用的,考生要找出“推磨”与“编戏”之间的联系。 李十三要吃一碗面,以近六十二岁高龄和夫人一起“推磨”,而且这“推磨”很累人,“人说‘拽犁推磨打 土坯’是乡村农活里头三道最硬茬的活儿,通常都是那些膀宽腰圆的汉子才敢下手的,再就是那些穷得养 不起牲口也请不起帮手的人,才自己出手硬撑死扛”;从描写他们“推磨”的动作上也可以看出,“年届六 十二岁的李十三,现在把木杠抱在怀里,双臂从木杠下边倒钩上来反抓住木杠,那木杠就横在他的胸腹交 界的地方,身体自然前倾,双腿自然后蹬,这样才能使上力鼓上劲,把几百斤重的磨盘推动起来旋转起来”。 在读者看来,李十三应当是过得很穷,生活很痛苦,可是文中却这样描写,“他抬起一只胳膊用袖头抹一抹 额上脸上的汗水,不仅没有停歇下来,反倒哼唱起来了:‘娘……的……儿--’一句戏词没唱完,似乎气都 堵得拔不出来,便哑了声,喘着气,一个人推着磨扇缓缓地转动”。有心情唱戏,且“又禁不住自嘲起来: ‘老婆子哎!你说我本该是当县官的材料,咋的就落脚到磨道里当牛做马使唤?还算不上个快马,连个蔫 牛也不抵……哎!怕是祖上先人把香插错了香炉……’”,看起来他对这“推磨”的生活也不感到痛苦。那 么是什么让他能够在生活落魄时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的呢?从后文我们知道,是戏本创作。因此,看似与 “编戏”无关的“推磨”,恰恰体现出戏剧创作的巨大魅力,又间接体现出李十三对戏本创作的痴迷,对艺 术的纯粹追求。使读者感受到李十三保持着的文字的敏感神经,感受到民间艺术创作的无限吸引力及民间 艺人的“工匠精神”。推磨的细节写得详细,似乎在暗示我们,戏本创作也如“推磨”,需要长久的坚持。 从情节来看,对“推磨”的细节描写也照应了小说题目。可见,作者在文中并未详写他是如何编写戏本、 却将大量笔墨运用在“推磨”的细节描写上,确实体现出“匠心”。 (3)首先看小说的主题。李十三苦读很多年,才得了个候补名单,“录取完规定的正编名额后,又拟录了 六十四名作为候补备用的人。李十三的名字在这个候补名单里”,且“李十三深知这其中的空间很大很深, 猫腻狗骚都使得上却看不见”,于是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凭学识凭本事争不到手的光宗耀祖的官衔,拿 银子换来就等于给祖坟上泼了狗尿”,他干脆回家写戏。小说细致地描写了他和夫人“推磨”的过程,让我 们对这位甘于清贫,不为利益丧失做人原则的戏剧创作者肃然起敬。李十三身上有很多令人敬佩的地方, 不被金钱利益驱使,在清贫中坚持戏剧创作,坚守艺人的底线。而反观现实,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形成巨 大的冲击,文化产业过于重视经济效益、一些传统曲艺失去了市场甚至濒临灭绝,令人担忧中国文化的传 承。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李十三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传承传统曲艺、尊重传统艺人的态度 不能变。小说呼吁我们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能传递民族的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现 实意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