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经济成长历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经济成长历程

‎2019年高考历史分类汇编(岳麓版): 经济成长历程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1.(2019江苏1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B ‎【考查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2019安徽12题)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考查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3.(2019全国Ⅱ卷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D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4.(2019重庆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D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5.(2019福建15题)《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考查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6.(2019四川2题)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答案】C ‎【考查点】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7.(2019天津2题)“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B ‎【考查点】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8.(2019四川3题)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答案】B ‎【考查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9.(2019高考4题)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答案】D ‎【考查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0.(2019大纲16题)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答案】C ‎11.(2019大纲17题)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答案】B ‎12.(2019广东13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答案】C ‎【考查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13.(2019浙江16题)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答案】C ‎【考查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14.(2019江苏4题)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答案】B ‎【考查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5.(2019全国Ⅱ26题)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D ‎【考查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6.(2019山东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答案】D ‎【考查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主题二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1.(2019江苏14题)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D ‎【考查点】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2019安徽20题)“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图5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A.天主教的传播 B.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日不落帝国”形成 ‎【答案】B ‎【考查点】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3.(2019北京14题)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答案】C ‎【考查点】荷兰的殖民扩张 古代陶瓷业的发展 ‎4.(2019福建22题)图7,8,9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其突出反映了 ‎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答案】B ‎【考查点】荷兰的殖民扩张 ‎5.(2019天津4题)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答案】C ‎【考查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6.(2019重庆6题)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图1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答案】B ‎【考查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7.(2019四川5题)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A ‎【考查点】国民政府前期的民族工业 ‎8.(2019江苏8题)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答案】C ‎【考查点】国民政府前期的民族工业 ‎9.(2019安徽15题)图3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答案】B ‎【考查点】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0.(2019北京18题)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答案】D ‎【考查点】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1.(2019福建19题)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答案】C ‎【考查点】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2.(2019江苏6题)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C ‎【考查点】大众报业的发展 ‎13.(2019四川7题)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答案】C ‎【考查点】大众报业的发展 ‎14.(2019浙江18题)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答案】C ‎【考查点】大众报业的发展 ‎15.(2019课标Ⅰ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参考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16. (2019广东39题)(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 ‎;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 ‎(3)“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3分)‎ ‎17. (2019天津14题)(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4分)‎ 材料二 单位:蒲式耳/英亩 年份 小麦 稞麦 大麦 燕麦 ‎1660‎ ‎12.8‎ ‎14.1‎ ‎13.9‎ ‎13.1‎ ‎1760‎ ‎25.5‎ ‎25.0‎ ‎30.9‎ ‎38.3‎ ‎ ‎ ‎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 右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4分)‎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6分)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2分)‎ 参考答案: (l)圈地运动。新贵族。(2)大土地所有制。 粮食产量大幅增加。(3)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18.(2019浙江38题)(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 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 参考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 资本主义萌芽。(2分)‎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3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19. (2019北京37题)(34分)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6分)‎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8分)‎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特点: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 ‎ 历史状况: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文化发展相对多元。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 ‎(2)阶段和理由:(示例)‎ ‎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 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 历史条件:‎ ‎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 ‎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示例1:‎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 ‎ 示例2:‎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 ‎ 示例3:‎ ‎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 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 主题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1.(2019广东22题)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答案】A ‎【考查点】新经济政策 ‎2.(2019全国Ⅱ35题)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B ‎【考查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2019全国Ⅰ33题)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D ‎【考查点】赫鲁晓夫改革 ‎4.(2019年全国Ⅰ31题)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答案】D ‎【考查点】胡佛应对危机的措施 ‎5.(2019天津7题)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答案】A ‎【考查点】经济危机的影响 ‎6.(2019北京23题)图9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D ‎【考查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7.(2019安徽21题)图6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答案】A ‎【考查点】二战后不断调整的美国经济政策 ‎8.(2019大纲23题)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涨”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增加货币发行量 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 ‎【答案】C ‎【考查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 ‎9.(2019山东29题)(16分)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 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 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4分)‎ ‎(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 参考答案:(1)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若从殖民扩张或美国西部开发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3)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 ‎ 原因: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 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0.(2019江苏卷)23.(15分)‎ ‎ 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见右图 材料二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认识的史实依据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 ‎① ▲ 。‎ 激进的左派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 ‎② ▲ 。‎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 多数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2分)‎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3分)‎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2分)‎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8分)‎ ‎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答案要点:(15分)‎ ‎(1)事件: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2)因素: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 表现:乐观情绪。‎ ‎ 新意: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 ‎(3)史实:①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 ‎ ②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 ‎(4)略 主题四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019山东14题)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答案】D ‎【考查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9重庆9题)表1根据国家××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A ‎【考查点】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3.(2019全国Ⅰ35题)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考查点】国有企业改革 ‎4.(2019大纲20题)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A ‎5.(2019江苏12题)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答案】C ‎【考查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6.(2019天津9题)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答案】D ‎【考查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7.(2019福建38题)(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 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话快速工业化战略。(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10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8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9分)‎ 参考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主题五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2019天津10题)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答案】D ‎【考查点】北美自由贸易区 ‎2. (2019广东38题)(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分)‎ 参考答案:‎ ‎(1)亚洲: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6分)‎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 ‎ 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3. (2019浙江39题)(26分)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9分)‎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11分)‎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参考答案:‎ ‎(1)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将人们从神权的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光荣革命,英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2)‎ 经济 生产力极大提高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主义诞生;开创无产资级革命新时代 文化 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 社会 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开始显示伟大力量 生态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理由: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②主要是“西方腾飞”。‎ 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③主要是“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依然故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