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资料 目录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3 政治方面 3 一、政治制度 3 二、监察制度 4 三、选官制度 4 经济方面 4 一、农业和手工业 4 二、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5 思想文化、科技、文学方面 6 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6 二、中国古代科技 7 三、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 7 专题二 中国近代史 8 政治方面 8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 8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 9 经济方面 11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11 (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 11 思想文化、科技、文学方面 12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12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3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 14 现代中国的政治 14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4 二、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16 现代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7 一、邓小平理论 17 二、三个代表(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7 三、科学发展观 17 四、现代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与文学艺术 17 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8 专题四 世界古代史 18 政治方面 18 古希腊与古罗马 18 思想方面 19 人文精神起源——古希腊哲学 19 专题五 世界近代史 19 政治方面 19 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和发展 19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 19 二、法国共和政体和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 20 2.苏俄(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 一、巴黎公社 20 二、俄国十月革命 21 经济方面 21 1.资本主义经济 21 一、新航路的开辟 21 二、殖民扩张 21 三、工业革命(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22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 22 五、世界市场的形成 22 六、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22 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3 思想方面 23 一、人文主义精神——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23 二、 马克思主义诞生 24 三、近代科学 25 四、文学 25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 25 政治方面 25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25 经济方面 26 一、苏联: 26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 27 思想科技方面 28 一、信息时代 28 二、登上太空 28 三、科学 28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政治方面 一、政治制度 (一) 奴隶社会时期 1. 夏朝:前2070年夏朝建立。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 商朝: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国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 西周:(1)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对象:同姓亲族(晋卫鲁燕)、功臣(齐)、姻亲、先代贵族(宋); <3>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疆域广大的国家;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2)宗法制:<1>目的:解决矛盾;<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礼乐制 (4)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二) 春秋战国:奴隶制瓦解(宗法分封制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选官:军功爵。 (三) 封建社会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前221年秦朝建立确立) 特点:皇权高度集中 (1)中央:皇帝制: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a.职能: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1.秦朝 内容 三公九卿制: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集,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b.特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2)地方:郡县制:特点,官员有皇帝任命,不能世袭 中央:中外朝(中朝为亲臣近臣—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2.西汉: 汉初施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威胁中央,并最终引发七国之乱 地方: 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中央: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 门下省:封驳审议 (2)评价: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3.唐代: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地方:设置节度使,结果引发安史之乱,导致唐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1)职能:中书门下:宰相的办事机构,行政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 中央:二府三司 相权);枢密院:军政,调兵权;三司:财政 4.北宋 (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 政治:文臣出任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 地方 经济:地方转运使(各州除自留小部分财赋其余由转运使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方) 军事:设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掌管统兵权 5.元代:中央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地方上设行省: 6.明朝: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事) 7.清朝 雍正:军机处(地位: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专制皇权顶峰 8.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作用: 积极: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有利于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消极:①极易造成暴政,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破坏; ②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③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9.发展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逐渐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监察制度 1. 秦汉确立:秦:御史大夫 汉:设置刺史 2. 隋唐:门下省 3. 宋代强化:中央:出现谏院 地方:设置通判 4. 明清顶峰 三、选官制度 1. 西周:世卿世禄制 2. 战国初期至汉初:军功爵(奖励军功) 3. 西汉:(1)制度:察举制,征辟制 (2)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容易造成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4.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5. 隋唐:科举制 作用:①为下层文人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经济方面 一、农业和手工业 (一) 古代农业经济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 原始农业的特点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 模式:小农经济: (1)时间:春秋时期; (2)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评价:积极a.封建社会早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a.规模较小,难以扩大再生产 b.容易破产 C.封建社会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 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4. 水利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5. 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3)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4)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1. 地位: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它的稳固与否之间关系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立国之本。 (二) 古代手工业 1. 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 2. 主要行业贡献 (1) 冶金业:铜:二里头文化开始,商周进入青铜时代,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铁: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钢:春秋时期使用木炭冶铁,汉开始用煤,北宋普及;南宋用焦炭,明代普及 (2) 纺织业:丝织业:上古缫丝养蚕,汉代远销欧洲、“丝国”,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棉纺织:宋末元初,棉花传入内地;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松江成为棉纺中心,明后 期棉花成为大众的主要衣料 (3)制瓷业: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彩瓷(青花瓷、釉里红),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3. 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二、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 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2. 周朝:“工商食官”制度,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 3. 春秋战国:私商出现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题 4.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开通大运河,经济繁荣 5. 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6. 元代:纸币广泛流通 7. 明清:工业市镇广泛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白银广泛流通;农产品商品化;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二) 城市发展过程 1. 西周至唐代:对商业时间和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坊市制) 2. 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坊市制被打破;打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分散街巷之中,形成街市;不再受官府监视;出现娱乐场所,瓦市 (三)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明中后期至清早期 2.特征:雇佣劳动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预支” 3.发展缓慢原因:a政治:封建制度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b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思想:文化专制,重儒轻商;d商人或地主剥削所得钱财,多用来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思想文化、科技、文学方面 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演变历程: 1.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先秦儒学 民本思想 (1)孔子 主张:①政治:仁,礼,为政以德,在以德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②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③ 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苏格拉底的哲学:认识人自己。注重实际) (2)孟子 主张:①政治:仁政(仁义礼智)/民为贵,君为轻→民本思想 ②性善论;养浩然之气(义利观:舍生取义,先义后利) (3)荀子 主张:①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天人观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性恶论;主张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2.完善与独尊:汉武帝—董仲舒新儒学(适应统治者需要) 君权神授;限制君权 (1) 思想来源: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 民本(仁政) (2) 主要内容: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以德为主,以邢辅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学说 (3) 影响:使儒学在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占主流地位。 3. 改造与成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 背景:①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②三教合一,调和之风盛行; ③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2)内容: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人性。 实质:儒家道德伦理规范 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①陆九渊(宋代):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发明本心以求理 ②王阳明(明代):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性,就是理 (3) 评价:积极:重视人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尊严 消极:强调“三纲五常”等用以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4. 批判与继承: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 (1) 李贽(明万历年): a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的绝对权威; b反对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自由发展; c提出男女平等的观念; d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①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理在气中”;物质是有规律的。 ②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民本思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构;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③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众治” 三大思想家内容总结: 经世致用 经济:工商皆本(黄宗羲)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黄:天下…;顾:众治) 思想:注重实学(顾炎武) 言论自由 二、中国古代科技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12世纪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印刷术:唐代出现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13世纪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唐代发明,唐末应用于军事。14世纪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大作用。 4.指南针:战国发明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13世纪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巨大作用 (二)天文学 1.战国《甘石星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2.东汉张衡发明用于天体观测的浑天仪,提出地圆说比西方早1000多年 3.元代郭守敬发明简仪,比西方早300多年 (三)数学 1.春秋战国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2.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的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3.南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四)农学 1.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2.元代王祯《农书》,重点放在农业生产工具改革。元代《农桑辑要》,官修农书 3.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充分汲取和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学 1.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经典,被后世称为“医圣” 3.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三、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 (一)文学 1.先秦文学: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楚辞: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灵活的句式,开创浪漫主义先河 影响:楚辞和诗经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风骚并举) 2. 西汉文学:汉赋: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3. 唐代文学:唐诗:盛唐:李白、浪漫主义 中唐:杜甫、反映社会现实 中晚唐:白居易、通俗流畅,同情民间疾苦 4. 宋代文学: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5. 元代:元散曲 6.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三言”:凌濛初。“二拍”:冯梦龙 《红楼梦》曹雪芹 《聊斋志异》蒲松龄 《儒林外史》吴敬梓 (二) 艺术 1. 汉字:商代:甲骨文、金文 秦代:统一文字:小篆 隶书出现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 2. 书法: 秦小篆,汉隶书,魏晋时期行书,唐:草书:张旭、怀素 楷书: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 宋:追求个性,有意无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中华第一草书:张旭《自叙帖》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3. 绘画:(1)魏晋:文人画出现:顾恺之《女史箴图》、《洛阳赋图》倡导“以形写神” (2)唐代:雍容华贵: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3)宋元:文人山水画兴起:从注重写实到注重意境。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夏圭《山水十二景》。元:王冕《墨竹图》 (4)明清:文人画继续繁荣,不拘成法。“八大山人”朱耷《松鹰图》,郑板桥《墨梅图》 (5)风俗画:反映市井生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4. 戏剧:(1)起源:傩 (2)两宋之际:南戏 (3)元代:元杂剧:标志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4)明代:昆曲—百戏之祖 (5)清代:京剧——国粹(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博采众长,道光年形成京剧) 第一次高峰: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专题二 中国近代史 政治方面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 (一) 列强侵华 1.鸦片战争: (1)背景: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小农经济占主导;世界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原料,发动鸦片战争。 (2) 时间:1840--1842年。结果:签署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a.开放“广厦福宁上”五口通商;b.割让香港;c.协定关税 (3)影响: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洋务企业、民主资本主义) 2.二次鸦战:(1)背景:西方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根本原因);清政府拒绝修约(直接原因) (2)时间:1856-1860(火烧圆明园); 结果:签署《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a.增开11口通商;b.国外上船可以自由来往长江各口岸; c.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传教,通商 (3)影响: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b.一部分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起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有此起步。 3. 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根本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对外侵略 扩张的大陆政策;重要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派兵入朝 (2)过程:1894年半岛战争开始,黄海海战决战 (3)结果:1895年签署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如下:) A.割让辽东半岛(后赎),台湾岛,澎湖列岛;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增开重庆等地通商;D.允许人本在华设厂 (4)影响:a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c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 d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 (二)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 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矛盾加深;直接原因:教会的势力猖獗 绝对平均主义 2)过程:1851广西金田起义—1864年天京陷落 没有满足农民的需要,没执行 是空想 3)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中国最早的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4)意义: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和 追求;提出近代第一步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教会势力猖獗,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农民阶级展开了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 (3) 辛亥革命(重要,*): ①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阶级: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统治腐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③性质: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准备:a.组织: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创立《民报》 b.思想:提出十六字方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概括出三民主义,宣传民主思想;与改良派展开论战: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民主政体; c.军事:1911年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⑤过程:A.武昌起义:a.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发动武昌起义;b.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 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B.发展: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C.高潮:a.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五色旗为国旗,改民国纪年。b.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原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D.结果: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⑥评价: a性质: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政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e社会习俗: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改变了社会风气; f.消极: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取。没有改变中国双半社会的社会性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1. 五四运动(*重要): 背景: a.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加强了对华侵略。1912年袁世凯同意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利; c.中国希望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d.而欧美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让给日本 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特点:群众基础广泛 过程:5月4日至6月初在以北京为中心。6月5日后以上海为中心 结局: a.北京政府罢免了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b.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有世界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 意义(五四精神): a.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 b.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d.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 中共成立: (1)条件: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相继成立 (2)中共一大:时间:1921-7-23; 地点: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内容:通过《中国共产党共同纲领》 A.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C.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 D.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政治局,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共的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中共二大:时间1922年;内容:将党现阶段的奋斗 目标修改为:反帝反封反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二)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意义:反帝反封的国民大革命开始; 失败:1927年“4.12”“7.15”反革命政变 2. 北伐战争(1926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奠定了革命发展的基础 (三) 国共对峙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 南昌起义:时间:1927-8-1 领导人: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 意义:a.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1. 八七会议:时间:1927年;地点:汉口 内容:a.确定了土地革命;b.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含义: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意义: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4.红军长征: (1)原因: ①1931年日军发动“9.18”事变,侵占我国东北,民族矛盾尖锐; ②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本步步退让,集中兵力围剿红军; ③王明左倾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时间:1934.10-1936.10 (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结果:长征结束,中共一陕北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5.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 (2)地点:贵州遵义 (3)内容: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6.西安事变:(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 (2)经过:1936-12-12,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中共认真分析形势,突出逼蒋抗日,和平解决的方针 (4)意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四)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 爆发:1937-7-7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2. 标志:1937年9月21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2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3. 过程:(1)两个战场: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国民党取胜的战争:淞沪会战,徐州会 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中共取胜的战争:平型关大捷。1938年持久战) (2)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增强了全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3)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敌后战争逐步成为主要战场,蒋介石消极抗战 (4)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 4. 意义:(1)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3)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五)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 重庆谈判:时间:1945年8月 内容: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定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2. 解放战争:(1)战略防御:a.1946年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b.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 (2)战略反攻: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展开战略反攻 (3)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共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取得胜利 (4)战争胜利: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 (5)中心转移: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6)建立国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经济方面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1.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时间:鸦片战争之后; 原因:外国商品的冲击 1.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1895) 领导人: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原因:a统治危机,b西方科技影响; 成果:1861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第一个官办) 1865上海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官办) 1881李鸿章—开平煤矿(第一个机器开采) 1872上海李鸿章—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航运业起步) 评价:(1)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口号;(2)对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有一定作用; (3)对中国早期近代化起到推动作用;(4)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 1. 发展历程: 2. (1)产生 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背景:洋务运动和外资企业的影响,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2)初步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1903年后清政府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c.实业救国热潮; d.群众性爱国运动兴起 (3)黄金 时间:民国建立—抗战之前 原因: a.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 b.政府施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c.提倡国货; d.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入减少,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主要原因); e.反帝爱国斗争; f.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表现:轻工业迅速发展,化学工业得到发展 (4)破坏 时间: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 原因:日人对华侵略:a.政策:适地适产主义;b.实质: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c.目的:经济掠夺,以占养战; d.表现:军事管理,夺取物资,物资管制,垄断金融和海外贸易,掠夺劳动力 3. 民族资本主义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软弱性、妥协性) 4. 三座大山:外国资本,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5. 启示:要想实现民族工业发展,首先要实现国家独立 思想文化、科技、文学方面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一) 两个阶级 1.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中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强 2. 资产阶级: 19世纪60.70年代追随洋务派,“中体西用” 早期资产 19世纪80年代: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阶级维新派 代表:王韬(主张“民间自立公司”,兴办工矿交通事业) 郑观应(商战) (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西方思想传播;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内因) (2)主张:康有为:把西方中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托古改制传播 #维新派 西学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的 必然 。《变法通议》 康梁维新 谭嗣同(冲决纲常理教的维新勇士):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 批判君主专制,等级制度,提 倡男女平等。《仁学》 严复:借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释变法维新。 翻译《天演论》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较少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3)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废八股、 没有完全抛弃儒家理论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4)社会实践: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积极) 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5)影响: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扰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 # 革命派:(1)代表人物:孙中山;(2)主张: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建立民国(推翻专治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实践:辛亥革命 意义:积极性:a.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b.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没有群众基础,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权利。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施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实践: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 意义:a.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的革命性,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b.孙中山实行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有力的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激进派:(1)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2)主张:民主与科学; (3)实践: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内容:前期: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与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五四运动之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评价:积极性:A.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B.给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消极性:A.在实践中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 B.在思想上存在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二) 三个层面:19世纪40年代---90年代中期:学习器物;19世纪中期---1915年:学习政治制度;1915年以后:学习思想文化 (三) 两个特点: 1. 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国人的思想不断的到解放 2. 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 服饰与发型:服饰:西服格律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断法(带有政治色彩);不缠足运动 2. 礼仪的变化:见面礼:废除跪拜作揖,代之以鞠躬握手; 婚礼: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及官宦人家,广大内地和农村基本没有变化; 丧葬:变化较为迟缓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习俗引起了国人的注意 (二) 交通与通讯 1.交通:鸦片战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招商局;1872年,轮船招商局(李鸿章,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康胥铁路建成;甲午战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2.通讯: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三) 大众传媒 一、 报刊 1.1872年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 维新运动时,报纸成为宣传改良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二、 影视:1905年,《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起步;1913年,《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1931年,中国第一步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四)毛泽东思想 1. 发端萌芽(国民大革命时期):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理论成果:阐明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理论成果: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意义:创造性的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3. 成熟(抗日战争):标志: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成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目标、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确立为指导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 4. 进一步发展(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国内矛盾的认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5. 特点:(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毛泽东细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3)毛泽东思想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专题三 中国现代史 现代中国的政治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 一个理念和目标: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 (一) 两个重要机构和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二) 三大政治制度和三个发展阶段 1. 建国初期:(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1954年宪法确立 A.合作基础:中国与各个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历史 B.指导思想: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 照,荣辱与共” C.合作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确立:《共同纲领》规定少数民族地区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B.设立: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3),宁夏(1958.10)西藏(1965) C.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2. 文革期间:各项制度遭到破坏,民主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3. 新时期的发展: (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颁布了1982年宪法,相继出台了刑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3)民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二、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1. 理论形成:最早提出: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酝酿:1981年“九条方针” 形成:80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 宪法: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使这一制度有了法律保证 成为方针:1984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2. 成功实施:条件:(1)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熟和完善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 澳门回归 意义:(1)港澳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港澳历史的新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 统一的大业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2)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 题提供了借鉴 3. 台湾问题:由来: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分裂的局面,实质是中国内政 发展:敌对—三通—九二共识—大三通、直航 阻碍因素:台独势力,外国势力的干涉 我们的态度:以和平为主,但是坚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二) 新中国的外交 1. 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宗旨) 2. 主要历程: 50年代:(1)建国初: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果: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基本准则 (3)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4)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求同存异 70年代:(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1971年26届联大 原因:a.根本原因:中国在内政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 b.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c.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作用加强 (2)中美关系缓和:背景: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上海公报》 公报内容:a.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双方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b.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建交:1978年12月,《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3)中日建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80年代: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组织,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建立不同的“伙伴关系” 地区性国际组织: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 准备阶段(1949-1956):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四项举措: (1)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1953年;内容: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果:1957年底,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时间:1953-1956 过程:农业:1953年农业合作社;1955年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1953年手工业合作社运动,1956年底实现了手工业的改造 工商业:实行和平的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4)颁布1954年宪法 (二) 曲折中前进(1956-1978) 1. 成功的探索: (1)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 内容:基本形式: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的要求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八字方针(1962):背景: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影响:1962年冬,国民经济好转 2. 失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时间:1958年:特点: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左倾冒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1958年 特点:一大二公 (4)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发展,导致国民经济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5)危害:a.左倾错误蔓延与发展,国民经济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效率底下,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1959-1961年,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三) 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至今) 1. 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施行改革开放 2. 一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 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1978年;内容: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使用权归农民 1984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1992年十四大,实行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1997年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场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 2001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开放:五个经济特区:时间:1980年;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时间:1984年;城市:青岛,烟台,大连等 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时间:1984年;地点:珠三角,长三角,闽南三角区 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时间:1992年 ;地位: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开放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到西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2001年加入WTO(影响:加入世贸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现代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邓小平理论 1. 形成(1)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 (2)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4)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 地位: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二、三个代表(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 形成:(1)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 主要内容:(1)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历史地位:(1)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 (2)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科学发展观 1. 形成:(1)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2)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现代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与文学艺术 (一) 新中国的科技 1. 两弹一星(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2)1970年,中国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1975年,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2. 杂交水稻: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东方魔稻) 3. 计算机技术:1978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诞生。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 航天技术:2003年,中国自行设计“神州5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 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 新中国教育 1. 扫盲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 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2. 义务教育:1986年,全国人大六界四次会议通过《义务教育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 高等教育: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建立起三级学位制度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以下简称方针) 1. “双百”方针提出:20世纪50年代,党在知道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了双百方针 2. 发展状况:(1)1957年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方针收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2)“文革”中,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方针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中国科学 文化领域从先生机和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是土地改革,它规定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彻底废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它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是人民公社化,它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制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专题四 世界古代史 政治方面 古希腊与古罗马 (一) 雅典民主政治:包含:(1)梭伦改革(2)克里斯提尼改革(3)伯利克里改革 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至;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体现:(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2)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公民大会的提案,主持;监督大会决议落实 (3)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终审高级公职人员任职资格;审判等司法职能 积极评价:雅典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 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局限: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二) 罗马法 1. 内容:(1)开端:十二铜表法:a.内容: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诉讼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法 的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2)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2.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中起重要作用。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是密不可分的,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均以罗马法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思想方面 人文精神起源——古希腊哲学 1. 智者学派:(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高度繁荣 前5世纪(2)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 (3)主张:把关注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上来,提倡怀疑精神,反对封建迷信, 强调人的价值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2. 苏格拉底:(1)主张:哲学:认识人自己 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即美德,认为人只有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 (2)意义: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希腊哲学真正成为一门认识人的学问 他推崇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题五 世界近代史 政治方面 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和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确立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 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2. 演变:责任内阁制形成 3. 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权利运作: 国王:国家元首,扮演礼仪性角色,统而不治; 议会: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中心; 首相:掌握行政权,有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领导者和决策者; 内阁:掌握行政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4.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内容: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影响:保证了英国政体的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二) 美国总统共和制政体 1. 确立标志:1987年宪法的颁布 (1)内容: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利,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施行联邦法律 三权分立原则:国家权利分为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行使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施行任期制 (2)背景:1776年美国独立,松散的邦联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用来维护统治 (3)评价:a.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成为一个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国 b.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使美国经济发展 c.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民主制度建立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 美国内战:(1)问题:州权主义严重,南北方分歧严重; (2)时间:1861-1865美国南北战争 (3)措施: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 通过宪法第13、14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统一。 2. 两党制:(1)名称:民主党(驴)共和党(象) (2)地位:两党制是美国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代表利益: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 民主党:代表南方奴隶主 二、法国共和政体和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 (一)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 曲折历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近百年时间中共和制与君主制斗争不休 2. 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 内容:(1)参众两院掌握立法权; (2)总统和内阁掌握行政权; (3)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4)内阁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 意义:(1)标志着法国共和制政体的最终确立;(2)共和制政体的确立和巩固,是法国社会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二) 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 1. 确立标志: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内容(1)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都统帅,有权任命首相,着急和解散议会 (2)首相主持政府,对皇帝负责 (3)议会掌握立法权,当时作用很小,权利受到首相和皇帝的制约 评价(1)1971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 经济发展 (2)但是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得以延续。最终把德国拖入世界大战的灾难中 2. 德国政体特点:(1)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2)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2.苏俄(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巴黎公社 1. 时间:1871.03.18-1971.05.28 2. 地位:第一个工人政权 3. 失败原因:(1)根本: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 (2)主观: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3)客观:国内外反动势力强大 4. 经验教训:(1)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2)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3)必须坚持暴力革命 5. 意义: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形象 二、俄国十月革命 1. 背景:(1)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改革不彻底,社会矛盾尖锐;(3)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4)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2. 过程:(1)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背景:政府不满足民众要求,继续参加一战 内容:夺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施行土地改革,退出一战 意义: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受到人民拥护 (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11月 过程: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农民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冬宫 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史称“十月革命”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5)建国: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宣布一切权利归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人民委员会组成 1. 意义:1)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3)向各国无产阶级展示了新的解放道路 经济方面 1.资本主义经济 一、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和条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根本原因);社会:《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传播;政治:欧洲各国强化王权,积极扩张;宗教:对外传播基督教;商业:奥斯曼帝国阻断商路(重要原因);思想: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人民主义精神的传播;客观: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2. 过程:迪亚士-好望角;达伽马-印度;哥伦布-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3. 评价:世界:新航路开辟后,初步形成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崛起;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洲:传统社会遭遇灭顶之灾,为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非洲:非洲成为猎获黑奴的场所;亚洲:大量的白银流入亚洲,高产作物引入亚洲,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二、殖民扩张 1. 荷兰: 时间:17世纪 <海上马车夫> 方式: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以政府为后盾 2.英国:时间:18世纪;方式:海盗式掠夺,进行商战,掠夺殖民地,进行黑奴贸易 结果:18世纪英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3. 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北美和大洋洲卷入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西洋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灾害,造成亚非拉地区严重落后,殖民主义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发展 三、工业革命(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1. 发源地:英国 2. 条件:(1)确立资本主义制度(2)殖民扩张与掠夺(3)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4)工场手工时代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5)不断扩大的市场对生产效率提出新的要求 3. 成果:棉纺织业:约翰•凯伊—飞梭 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卡克莱特—水力纺纱机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交通运输:史蒂芬•孙—火车机车 富尔顿【美】—汽船 机器制造:19世纪中叶,机器制造业诞生,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4. 影响: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厂产生,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 1. 主要国家:英国,德国,美国等 2. 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3. 成果:(1)电力的广泛应用(2)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3)新兴工业发展显著(4)钢铁工业发展较快 4. 影响:(1)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人类进入大企业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分离(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五、世界市场的形成 1.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方式:国际贸易 资本输出 武力逼迫 交通工具变革 3. 影响:积极:促进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传播 消极:一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其他国家; 造成了一些国家的贫穷与落后 六、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1929年经济大危机 1. 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2)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差距过大(3)股票投机过热 2. 特点:范围特别广,时间特别长,危害性特别大 3. 影响:(1)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货币贬值,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 国际关系日益恶化 (2)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 背景:(1)美国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2)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2. 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通过整顿银行,稳定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税制,恢复正常信贷活动 (2)调节工业生产:通过立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复兴工业,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 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谈判的权利,发起“蓝鹰运动”,以 资鼓励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进行社会救济和保障,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3. 实质: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 特点: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5. 影响:(1)减轻了危机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帮助美国渡过危机(2)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美国民主(3)新政模式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背景:(1)二战后,发达国家吸收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3)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经验(4)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 2. 变化(1)国家大力干预经济: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b.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c.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福利国家出现(3)企业变化:a.人民资本主义 b.经营者革命 3. 评价:(1)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不能从根本上现出经济危机,1973年“黄金时期”结束,发达国家出现“滞涨”现象 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 向社会主义过渡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7-1921): (1)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 形势,布尔什维克党幻想通过这一政策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 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3>商品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 需品由国家分配 <4>社会劳动:实行强制劳动,“不劳者,不得食”原则 (3) 评价:积极: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消极:超出了限度,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0年代中期) (1) 背景:长期战争是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发生暴动 (2) 内容: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经济把持国民经济命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恢复私有 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 作用:a.确立了与落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b.受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 (二) 斯大林模式 1. 形成(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 2. 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 评价:<1>积极:a.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和物力,财力,基本实现工业化 b.工业生产总是迅速提升,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 b.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过慢c.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d.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思想方面 一、人文主义精神——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1. 文艺复兴: (1)背景:a.政治:基督教会垄断西欧的思想文化教育,人民缺少理性b.经济:14世纪意大利出现早期资本主义萌芽c.文化: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 d.导火索:黑死病的蔓延 (2)实质:14-16世纪西欧兴起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 (4)代表作: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后三杰: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 拉斐尔(画圣)《西斯廷圣母》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5)影响:a.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为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b.在艺术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技艺精湛的艺术作品,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c.在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宗教改革: (1)背景:a.经济: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越来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b.思想:文艺复兴的兴起和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c.宗教:天主教会的腐败 (2)过程:①马丁路德改革(标志《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影响:在路德的引导下,宗教改革拉开序幕改革后的新教登上历史舞台,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加尔文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先定论著作:《基督教原理》 影响:加尔文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了辩护。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 加尔文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依据。 (3)实质: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4)影响:解放思想;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教皇权威 3.启蒙运动: (1)背景:a.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b.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d.科技: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代表人物: ①孟德斯鸠: 主张: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著作:《论法的精神》 影响: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历史贡献,这个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②伏尔泰: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开明君主制;提倡自由,平等,民主 影响: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③卢梭: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康德:主张:人非工具,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著作:《纯粹的理性批判》 意义: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理性批判哲学思想最终总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4)意义:a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b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 阶级理想王国的高度,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c启蒙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马克思主义诞生 1背景和条件:(1)经济: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思想: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阶级: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4)主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工人运动 2. 诞生: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1)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史上的积极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在矛盾 (3)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原则 3. 意义:(1)此理论成为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的领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2)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近代科学 牛顿经典力学: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四、文学 1. 浪漫主义: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代表:拜伦《唐璜》 雪莱《西风颂》 雨果《巴黎圣母院》 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 批判现实主义:代表:巴尔扎克(誉为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3. 现代主义:代表:贝克特《等待戈多》 海明威《老人与海》 (二) 艺术 1. 美术: 印象派:特点:注重光与影的结合,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代表:莫奈《日出印象》 后印象派:塞尚《埃斯泰克的海湾》凡高《向日葵》高更 现代派:特点:对色彩和视觉深入进行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形式 代表:毕加索《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2. 音乐:浪漫主义:特点:时代性,多样性,民族性 代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印象派:特点: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提供一种暗示或者心境 代表:德彪西《牧神午后 前奏曲》 3. 影视艺术: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 美国人格里菲斯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 卓别林《城市之光》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 政治方面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一)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 背景:(1)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苏联看做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3)战后,苏联实力增强,国际威望大大加强,努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4)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5)根本原因: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2. 过程:美国:1947年杜鲁门主义,1948年马歇尔计划1949年北约; 苏联: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华沙,冷战格局正式形成 3. 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为两个部分 (2)美苏进行全面的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世界近半个世纪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严重破坏世界和平 (二) 多极化趋势出现 1. 欧洲联合(1)背景:现实:战后,西欧势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依附于美国 经济:20世纪50年代经济得到发展,联系日益密切 历史: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国际环境:但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向联合发展之路 (2)过程:开始:1952年,法德意荷比卢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发展: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三位一体:1967年,合并成立欧共体 (3)影响:a.欧洲一体化,大大促进了欧洲经济社会发展 b.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调整了它的对欧政策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2. 日本崛起:(1)背景:国际:美国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日本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 国内:经济衰竭,民不聊生 (2)原因:美国由削弱日本转而扶持日本;日本政府重视教育; 民主化改革,铲除明治维新以来的封建残余;利用国家政权发展经济,制定经济计划 (3)结果:20世纪50到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8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 (4)影响:外交: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日,美,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国际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3. 不结盟运动:(1)背景:战后,亚非拉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但是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 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2)形成:1916年,在前南联盟,签署贝尔格莱德宣言暨《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3)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开始改变由西方大国决定国际事务的局面,推动世 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三) 两极格局瓦解 1. 标志: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 原因: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政治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3.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四) 多极化加强 1. 特点:两极格局瓦解之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1. 表现:(1)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奉行单边主义 (2)除美国外,欧,俄,中,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多极化局势加强 2. 意义:(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经济方面 一、苏联: 1. 赫鲁晓夫改革 (1) 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 内容:<1>农业: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成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 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b.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种植玉米运动 <2>工业: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基于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 评价:成就: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局限:在理论上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 原因: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本人作风急躁,阻碍改革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内容:工业: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农业:扩大市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和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 人副业的限制 (2) 评价:A.型经济体制主义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B.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框架 C.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顿 D.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全面滑坡 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 内容:<1>经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以经济方式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提出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 <2>政治: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 (2) 失败原因:a.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B.给企业的自主权,并未真正实现 C.改革中阻力重重 D.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 结果: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 (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 1. 背景:(1)战后,为防止战争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2)二战冲击了欧洲世界中心地位,西欧衰落(3)美国实力增强,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 过程(1944年):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稳定汇率,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 贷款缓解成员国之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规定:实行固定汇率制,实行双挂钩制度 世界银行:作用:向会员国提供贷款,促进该国经济发展,对东并促进国际贸易均衡增长 对象:前期是西欧国家,后期是亚非拉国家 1. 基本特征:美国占据主导地位 2. 评价:(1)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建立,美国以此建立了国际经济霸主地位 (2)稳定了世界经济,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 瓦解:20世纪70年代 (二) WTO 的建立 1. 背景:(1)1929年经济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的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2. 前身:关贸总协定 3. 建立:1947年签署《关贸总协定》;1994年决定成立WTO ;1995年1月1日成立WTO 4. 意义: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三) 区域经济集团化 亚太经合组织(1989成立,中国1991加入):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在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欧盟(1993):由最初的经济合作到政治经济一体化,规模由小到大,合作化程度最高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世界上第一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思想科技方面 一、信息时代 1. 发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向公众开放,迅速普及 2. 影响:(1)打破了常规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起 (2)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 (3)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4)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5)垃圾信息,不良内容,网络犯罪,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 二、登上太空 1.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创造了宇宙事业的伟大开端 2.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3.1969年,美国发射“阿波罗—11”登月成功,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三、科学 1.爱因斯坦相对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普朗克量子假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