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岳麓版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商丘模拟)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讨论对外问题时,决定“姑且含垢忍辱”,而打倒列强的任务“只有等待第二步去办了”。据此推断,同盟会认为当务之急应是( ) A.实现国家富强 B.建立民主共和 C.解决土地问题 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 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根据材料“打倒列强的任务‘只有等待第二步去办了’”所以第一位的就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故选D项。 答案 D 2.(2018·四川达州模拟)1916年7月北京政府通知各省区,前査禁的《民国日报》《爱国报》《救亡报》《共和新报》《民意报》等应予解禁,此举反映了( ) A.北京政府在寻求进步 B.北京政府对报业发展积极支持 C.当时各省区团结统一 D.爱国救亡民主共和是时代呼声 解析 北京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被解禁报刊多为宣传民族危亡的报刊,符合民族利益,故选D项。 答案 D 3.(2017·云南昆明调研)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解析 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祸迫于前”,清末立宪引发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激化,故选D项。 答案 D 4.(2018·四川成都模拟)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这反映出( ) A.科举废除导致青年入仕无门 B.战乱催生国人尚武精神形成 C.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 5 D.国家震荡致使社会权势转移 解析 据材料中王的回答“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说明在民国时期,由于军阀统治,各派之间纷争不断,导致人们崇尚武力,故选B项。 答案 B 5.(2017·河北沧州联考)1909年,革命气氛至为消沉,梁启超曾欣慰地说:“数年前革命之说遍天下,自预备立宪之诏既颁,乃如汤沃雪。夫一诏安能有此奇效?希望心有所寄,则民气不期靖而自靖。”材料表明( ) A.辛亥革命缺乏应有的群众基础 B.维新改良再一次成为社会主流 C.梁启超始终坚持走改良的道路 D.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 解析 据材料“革命气氛至为消沉”“希望心有所寄”可知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故选D项。 答案 D 6.(2017·广东惠州三模)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退位,放弃帝制。4月21日,袁世凯下令恢复责任内阁制,“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当时( ) A.革命派掌控了全国局势 B.新文化运动成效较显著 C.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潮流 D.《临时约法》得到恢复 解析 从材料可知袁世凯放弃帝制,要求恢复责任内阁制,可知民主共和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革命派掌握全国局势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反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故B项错误;《临时约法》并未得到恢复,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7·四川南充诊断)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订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该规定是为了( ) A.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B.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 C.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D.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 解析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材料中教育体制改革将儒家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儒家思想维护了封建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恢复儒家伦理道德违背了共和原则,故B项错误;教育改革主要是为政治变革服务,而非传播文化的需要,故C项错误;教育改革维护了儒学传统文化教育,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7·山西考前适测)北洋政府于1914年、1923年、1925年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但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这说明当时( ) A.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 B.宪政的实行缺乏有利环境 C.北洋政府缺乏法治观念 5 D.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 解析 据题干材料,各省军政长官“干预立宪活动”“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宪政的实行缺乏有利环境,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民主共和力量的状况,故A项错误;北洋政府“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体现出其并不缺乏法治观念,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出各省军政长官对君主立宪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 9.(2018·山东滨州模拟)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权的女权运动。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 B.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C.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D.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 解析 据题干材料“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权的女权运动”反映部分知识女性争取参政权,说明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故选C项。 答案 C 10.(2018·吉林延边质检)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 B.以反满方案为宗旨 C.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D.脱离了中国实际 解析 据题干材料“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可知辛亥革命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8·湖北荆州、荆门、襄阳、宜昌四地七校联考)“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在一次通电中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该现象的出现( ) A.根源于自然经济分散性的消极作用 B.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C.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D.说明中华民族正统的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解析 据题干“兵匪互换”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故选C项;自然经济分散性的消极作用是不能抵御天灾人祸,故A项错误;“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匪不能称为职业选择的自由,故B项错误;“兵匪互换”,社会动荡正是中华民族正统文化心理困扰之所在,故D项错误。 答案 C 5 12.(2018·新疆模拟)当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的张謇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实行共和政体时机尚不成熟 B.南方与北方间的分歧无法弥合 C.急需结束动乱稳定社会政局 D.希望与英国合作共同对抗日本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南北议和,指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材料中呈现南北政权的谈判中出现的危机,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清末国歌歌词 民初国歌歌词 巩金瓯,承天恃,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雌(hào),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注:武昌起义后,清朝有一曲迟来的“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乐曲则由清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室颂歌。 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受命负责征求国歌。同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撰写国歌的背景。(12分) (2)对比上述材料中的两首国歌歌词,从意境上看有什么不同?(13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武昌起义爆发、维新派思想家严复借鉴西方国歌角度说明。 第(2)问,据材料信息从清末国歌、民国国歌体现的不同精神角度归纳。 答案 (1)背景: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摇摇欲坠;维新派思想家严复借鉴西方国歌为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其“金瓯永保”。(12分) (2)不同:清末国歌显示出清王朝腐朽没落,又不甘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旧王朝的挽歌。民国国歌体现了中华民国缔造艰难,但新气勃发;体现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新国家的时代精神。(13分) 14.(2018·云南昆明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到要求。 5 材料 洪秀全(1814—1864),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主张建立“天下为公”的盛世。他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自尽,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 ——文字材料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 孙中山(1866年—1925年),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高举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文字材料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据材料中洪秀全、孙中山为坚持中国民主革命的革命者,也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者,可以以两者为代表,阐述近代中国人不断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也可以阐述先进中国人对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探索。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评分要求: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论引用合理,须为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一 观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坚持民主革命斗争。(4分)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8分) 示例二 观点:先进的中国人不断进行近代化道路的探索。(4分)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领导戊戌变法;陈独秀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发起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学习西方先后经历了学习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不断为后人的探索抗争奠定基础。(8分)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