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母题揭秘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选择题 1.(2011年12月开封模拟24题)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答案】B 2.(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27题)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答案】D 3.(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6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春秋时期孙叔敖在楚国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本题材料所指的水利工程是李冰兴修的都江堰。 4.(2011年9月盐城摸底1题)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答案】C 【点拨】由材料“千耦其耘”可判断是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5.(2012年1月南通市期末3题)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 ②各国变法的推行 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点拨】考查先秦农业的发展。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农业比西周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其原因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①属于生产力的飞跃,②③④ 是此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选择D项。 6.(2011年9月汕头市四校联考12题)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7.(2012年1月福州市质检1题)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宗法制的解体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铁器牛耕开始使用 【答案】D 8.(2011年12月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16题)《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材料所描述的农具是下面的( ) A B C D 【答案】D 【点拨】考察对古代农业的理解。关键信息是:“入土也深”“入土也浅”,由此可知是调节犁的深浅,即犁评,是曲辕犁。 9.(2012年1月龙岩市质检1题)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信息是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犁耕技术的成熟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C 10.(2011年12月济南月考2题)右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①农业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11.(2011年12月襄阳调研29题)《易传》:“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答案】A 【点拨】考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关键信息是:“农工既毕”“载其所有,求其所无”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 12.(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3题)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答案】B 【点拨】“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大意是:等到唐朝时候,天下太平的时间很长,人口增长,政府不再有没有闲置的土地,不再进行授田,因此授田制成为一纸空文。分析各选项选B项。均田制被破坏是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和土地兼并的结果。 13.(2012年1月滨州期末8题)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农业。从材料看,农民辛辛苦苦,仍不能应对繁重的赋税,不得以变卖家产,甚至卖儿卖女以偿债。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的脆弱性。 14.(2012年1月乌鲁木齐市一模11题)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点拨】本题较容易,材料中中国人“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文人叶落归根等,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农耕文化、“安土重迁”的思想等。本题选A项,第④项容易排除,商品经济发展恰恰阻碍材料中的现象产生。 15.(2011年11月广西百所高中14题)鞭打春牛是立春重要的民俗节目。北宋时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开封要向皇宫进贡春牛(土牛,泥土所作),各重要衙署也置春牛于衙门前。到了立春之日的凌晨,将置于皇宫及政府各衙署门前的春牛打碎,此为"打春"。"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 A.我国古代对牛等动物的崇拜 B.牛耕在北宋时开始出现并推广 C.我国古代民俗的愚昧与落后 D.北宋政府对农耕经济的重视 【答案】D 16.(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25题)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 17.(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6题)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 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 ④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18.(2011年9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15题)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答案】A 【点拨】考查古代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说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但须注意的是商品经济是存在并发展的,因此,A项与现实不是很符合,BCD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正确选项为A。 19.(2011年12月福建四地六校14题)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答案】D 20.(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4题)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B.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C.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答案】D 21.(2012年1月常州市期末1题)《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段话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 B.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 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 D.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答案】D 22.(2011年10月佛山顺德期中13题)《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23.(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5题)下图中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夏商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D 24.(2011年10月诸城市月考4题)《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脆弱性 B.自足性 C.顽强性 D.封闭性 【答案】A 25.(2011年10月诸城市月考3题)中国古代始终以农业立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依靠( ) A.开垦荒地,搞好国土开发和整治 B.改进生产工具,降低生产成本 C.精工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因地制宜,坚持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 【答案】C 26.(2011年10月山西二诊19题)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 手工业的进步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B 【点拨】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材料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出现,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B项。 27.(2011年11月德州期中12题)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B.均田制的颁布 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答案】A 28.(2011年11月潍坊三县期中16题)“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士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土地兼并的严重性 C.生产技术的完善性 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答案】D 29.(2011年10月台州市四校联考17题)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明较为合理的是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答案】C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江南一般小满前后(四月中下旬)收麦,白居易宝历元年五月之所以还看到'麦穗黄离离'的景象,是因为当年闰七月,节气偏晚。又据《白居易集》记载,宝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白居易还在苏州以'前苏州刺史'的身份给'华严经社石'写题记,因此他离开苏州最早也是九月底,这时看到'稻花白霏霏',则这些稻田插秧应已入秋。稻麦复种一般是四五月间麦收后立即耕田插秧,不应拖到七月。因此,白诗描述的现象不可能是稻麦复种。 30.(2011年9月福州三中月考24题)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由 B.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C.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答案】C 31.(2011年11月潍坊北四县期中10题)《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特点。题干中“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说明农业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A、B、D都只是体现其中的某个方面。 32.(2011年10月安丘市检测1题)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 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33.(2011年10月山西二诊20题)《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 A.水利设施完善 B. 农业非常落后 C. 重视精耕细作 D. 自然灾害严重 【答案】C 【点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材料反映了战国是南方人民为克服南方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而建立塘坝圩田系统。这不能说明水利设施的完善,以及自然灾害的严重,而塘坝圩田系统本身就说明了南方农业的先进,这是一种水利工程,反映了精耕细作,选择C项。 34.(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29题)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答案】C 【点拨】《诗经》创作于春秋时期,很多主要是描述人民的生产生活场面。根据此刻判断,A、B、D错误,因为他们都属于战国时期。 35.(2011年11月滨州期中20题)《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公有制瓦解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答案】D 36.(2011年10月三明一中段考38题)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我们能读出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 ②铸铁业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③东汉绘画技术高超 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37.(2011年11月滨州期中19题)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答案】B 38.(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2题)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A 39.(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9题)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社会秩序的是 A.连坐法 B.保甲法 C.雇募制 D.均田制 【答案】D 40.(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考2题)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D 【点拨】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可知选择D项。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可知选择D项。 41.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衣 【答案】A 42.(2012年1月台州市期末1题)下列思想与古代农耕经济不相适应的是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C.“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D.“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 【答案】D 43.(2011年11月广西百所高中13题)“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材料最早可能见于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唐书》 【答案】C 44.(2011年11月晋中市联考7题)《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 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除井田,民得卖买”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材料反映的是铁器使用,而A是中国古代手工业,B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D是中国古代土地兼并,C反映了铁器使用后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45.(2011年11月德州期中13题)北魏至唐朝中期,为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中央政府实行( ) 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方田均税法 【答案】C 46.(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29题)下列思想与古代农耕经济相适应的有( ) 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②“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 ③“使民重死而不远迁” ④“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之独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答案】B 47.(2011年11月山东冠县诊断17题)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邏-预位间而心意自得。”这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一切随顺自然的境界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48.(2011年12月福建四地六校13题)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 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①农业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49.(2011年10月无锡一中月考10题)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盗贼”纳税 【答案】A 【点拨】古代中国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一是为加强对百姓的控制,二是有利国家征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因此,称之为“盗贼”,说明其不在户口册内,相当于盗钱于国家,正确选项为A,BCD说法都错误的。 50.(2012年1月延吉市一模1题)与成语“背井离乡”、 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A 51.(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3题)秦朝律文明确规定:“盗徙封,赎耐。”(“封”,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耐”,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鬚鬓xū bìn)。这突出表明( ) A.秦朝时可以通过出钱来抵耐罪 B.秦朝用严刑苛法治理国家 C.秦朝统治者严厉打击盗窃行为 D.秦统治者维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 【答案】D 52.(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1题)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D.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 【答案】D 53.(2012年1月潍坊市期末8题)在封建社会,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导致自耕农“经常分化”的因素有 ①赋役负担②自然灾害③地主盘剥④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5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4题)《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答案】C 【点拨】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 55.(2011年11月蚌埠市期中18题)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A.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公有的井田制 B.春秋时期鲁国首先按亩收税,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C.统治者抑制土地兼并的出发点是维护小农经济 D.《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答案】C 56.(2011年10月无锡一中月考8题)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答案】C 【点拨】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因此,正确选项为C。 57.(2012年1月云浮市一模12题)《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 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答案】D 58.(2011年11月滨州期中17题)《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在此神农指出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废除井田制的必要性 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 【答案】B 59.(2011年11月福州三中月考21题)《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②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她矛盾突出 ③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性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60.(2011年12月洛阳市一模1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 【答案】C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和所学史实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其封闭性的特点,为宗法制提供了经济基础。 61.(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其表现之一是 A.青铜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B.出现新型灌溉工具翻车 C.代田法用力少而得谷多 D.农用动力的革命性变化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我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农具主要在商和西周时期使用,A项错误;翻车出现于曹魏时期,B项错误;代田法指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在汉代出现,C项错误。本题正确的是D项,牛耕的出现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62.(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题)《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答案】B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厚(候)之为宝,用粪犹用药也,时至而作,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和所学史实说明农业生产注重节气、气候的变化,注重施肥,讲究精耕细作。 63.(2012年1月潍坊市期末10题)“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C.封建剥削减轻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D 64.(2011年11月福州三中月考22题)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严重激化了统治危机,因此历代政权都采取了抑制兼并的措施。下列各项措施与此不相符的是 A.北魏实行“均田制” B.明朝的“鱼鳞图册” C.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答案】D 65.(2011年12月湖南四市九校15题)下图是今天江南农村仍比较常见的铁犁,铁犁在汉代的重大改进之处是代码:( ) 【答案】B 【点拨】考察铁犁的发展。关键信息是:“汉代”,再结合教材可知是犁壁。 66.(2012年1月德州市期末8题)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答案】D 67.(2011年9月南京市学情调研3题)董谓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答案】D 【点拨】根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贫民下户、中产之家流离饿莩”等,可了解到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遇到土地兼并和水旱灾害农民失去财产、破产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68.(2011年11月烟台期中7题)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B 69.(2012年1月烟台市期末8题)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阶级立场的理解。三位思想家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流派:墨子是墨家代表,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孟子是儒家代表,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是法家代表,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尽管三者所达代表的流派不同,但是其思想主张都在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动,主张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治,适应生产力变化的需要,稳定社会促进发展。 70.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B.农民弃农经商 C.农民生活艰辛 D.生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 【答案】B 71.(2011年10月诸城市月考5题)古代农业社会中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本质区别是( ) A.是否拥有土地所有权 B.是否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 C.拥有土地多少不同 D.经营方式不同 【答案】D 72.(2011年9月福州三中月考20题)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73.(2011年10月洛阳高三期中2题)《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74.(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3题)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答案】B 【点拨】“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大意是: 等到唐朝时候,天下太平的时间很长,人口增长,政府不再有没有闲置的土地,不再进行授田,因此授田制成为一纸空文。分析各选项选B项。均田制被破坏是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和土地兼并的结果。 75.(2011年11月潍坊青州市期中7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②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答案】A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农耕文明。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 76.(2011年10月诸城市月考7题)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答案】B 77.(2012年1月揭阳市期末13题)《尉潦子·治本》载“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诸储。……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上述材料无法体现: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以家庭为单位 D、富足有余 【答案】D 78.(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5题)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答案】C 79.(2012年2月温州一模14题)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文献汗牛充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B.《四民月令》记载了北魏至唐前期的土地制度 C.早期史书将《河渠书》、《沟洫忠》列为专篇 D.元朝王祯所著《农书》记载了水排鼓风冶铁 【答案】B 80.(2011年11月德州期中21题)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答案】C 81.据《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②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③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82.(2011年9月南通市诊断1题)《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私田开始出现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鲁国进行税制改革 D.发明高炉炼铁技术 【答案】A 【点拨】公元前6时期为中国的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私田开始出现并越来越多,A现象与此有关,排除A;小农经济的逐步形成也与铁犁牛耕的出现有关,排除B;随着私田的增多,鲁国为增加税收,进行了税制改革,故排除C;高炉炼铁技术的出现是在两汉时期,故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83.(2011年11月滨州期中34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3分) (3)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4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3分) 【答案】 (14分)(1)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4分)(答四点即可) (2)粮食产量提高保障粮食供应;多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耕地面积增加为茶叶种植提供条件。(3分) (3)可信,粮食种植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提供可能;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种茶, 不可信,在当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业于茶者七八”有夸大之嫌。(4分) (4)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3分) 【点拨】 【结束】 84.(2011年9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27题)(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1450.92 6.42 3.21 3.21 90%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一一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对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一一一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荼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冈。(4分) (3)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4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4分) 【答案】(1)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4分)(答四点即可) (2)粮食产量提高保障粮食供应;多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耕地面积增加为茶叶种植提供条件。(4分)(答两点4分) (3)可信,粮食种植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提供可能;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种茶。 不可信,在当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业于茶者七八”有夸大之嫌。(4分) (4)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4分) 【点拨】第(1)问,材料一表格主要是从纵向比较分析,呈现增长趋势,除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比较项外;第(2)问,从上一问可知,材料二中反映茶业种植主要是在南方是因粮食产量的提高,可提供其它种植业劳动力以及种植的可能性;第(3)问,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第(4)问,根据唐朝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来分析,唐代政治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的局面,而经济上繁荣。 【结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