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10

‎2014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10 ‎ 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纵横 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时期 工场手工业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核心内容 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 实践措施 鼓励发展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支持海上掠夺 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预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壁垒,各地正常贸易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兴衰原因 ‎(利弊)‎ 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 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规范答题类——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不再因无谓失分而遗憾 ‎[增分策略指导]‎ 要正确使用历史术语,必须在平时多加记忆、多加练习和经常书写。高考历史评分细则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甚至不给分。由此可见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在高考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学科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必须准确表达,绝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来答,回答历史问题更不可写成“散文”。‎ 在阅卷过程中看到考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用到“两半社会”“马哲”等缩写,还有“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等名词,还有的将三大改造写成“三大改革”,公有制写成“共有制”等。这些笔误一方面反映了考生比较粗心,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关于笔误问题,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方法。毛主席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建议同学们在读书时勤动手,边读边写。这样你对那些要掌握的重点就会写得比较熟练,就不至于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了。‎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解答历史试题时,既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用正确的观点和恰当的语言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运用课本语言来答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避免语言漏洞。‎ ‎[典型案例展评]‎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 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Ⅱ ‎ 材料四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4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8分)‎ ‎[阅卷话得失]‎ ‎[点评] 学习历史,回答历史问题也就是“重新思考”历史,因为我们所思考的历史,所回答的历史问题几乎都是前人思考过的,历史学科有社会教育功能,一些历史要素、历史结论的表述是很严格的,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可以使答案更加规范,表述更条理清晰,有助于得到高分。考生的答卷:‎ ‎(1)审题准确;设问层次理解清晰。‎ ‎(2)答案形式规范:做到了书写提示化、序号化、段落化。‎ ‎(3)内容详细:答案来源于材料,依托于所学,但又高于材料及所学,即有概括、归纳性。‎ ‎(4)思路开阔全面,答案丰富,能保证得分要点。‎ ‎(5)不足:个别处语言不规范,字体书写有待进一步提高。‎ ‎——————[满分答案]——————[我的收获]——————————‎ ‎(1)变化: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影响:经济得到恢复,工农联盟政权得到巩固。‎ ‎(2)由提倡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3)积极意义:扩大就业;为工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保护农田;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4)同: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不同的前提条件: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针对训练提能]‎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新政第一阶段,劳工的真正困难远未得到解决。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从1933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1934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罗斯福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美国“大萧条的噩梦”的?(8分)‎ ‎(3)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第(1)问,“问题”根据材料一直接归纳概括即可,切忌照抄原文。“措施”可以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建设,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方面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家政策、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国际贸易等方面作答;第(3)问,可以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性质直接概括为调整生产关系。‎ ‎[答案] (1)反映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并没有真正解决劳工问题,失业问题依旧严重,各地罢工持续并不断扩大。(4分)‎ 解决措施:①继续兴办公共工程,开展“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②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以保护劳工权利;③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每点2分,共6分)‎ ‎(2)①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②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开设了大量工厂,为工人创造了工作机会;③政府从限制农业生产转向鼓励增产,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价格上涨;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每点2分,共8分)‎ ‎(3)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分)‎ 长效热点类——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考查 ‎“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1)一个勇敢的调整:‎ ‎  政策 项目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方面 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工业 方面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方面 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典例]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依托材料客观评价斯大林体制。材料中的“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符合对斯大林体制的客观评价,承认了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命题者说] 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看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 传承是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创新与发展的中心内容总是随着时代实践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再到完全确立 (斯大林模式)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成,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启示。‎ ‎[针对训练]‎ ‎1.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的一位领导人曾在审判的被告席上,把自己的主要贡献概括为:“在经济方面……善于经营的个体农夫,减少集体农庄,实行对外国的租让制,放宽对外贸易的垄断制。”材料表明该领导人支持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D.“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选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将全部工业国有化,不符合题意,A项错;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符合题干中的“租让制”,C项错;“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思想,而题干的领导人是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共产国际存在的时间为1919年至1945年,D项错。‎ ‎2.《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解析:选C 题干中的“能雇佣劳动力”实际上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也就是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国内革命战争都在新经济政策之前,A、B两项错;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选D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却相对滞后,表明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这种“牛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A.缓解社会矛盾 B.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 C.股票市场一片繁荣 D.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这是美国当时猖獗的股票投机活动,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股票价格猛跌,经济危机发生。‎ ‎2.在危机面前,美国胡佛政府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对缓解危机无济于事,甚至起到相反作用,这是因为(  )‎ A.胡佛的措施未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本质 B.罗斯福率领的反对党进行抵制 C.美国人民受危机打击严重,已完全失去信心 D.美国人民不适应胡佛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解析:选A 胡佛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并没有放弃自由放任政策,也没有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3.“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这个比喻可用来形容的经济政策或经济模式是(  )‎ A.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 C.凯恩斯主义 D.“新经济”‎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经济政策及模式的判断理解。从题干比喻看,成年无需帮扶,需要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这符合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原则,属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4.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D.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是指20世纪30年代面对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施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获得新生。‎ ‎5.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科技革命使(  )‎ A.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 B.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 C.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选D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高污染工业比重迅速降低,新兴环保经济的比重迅速提高,材料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 ‎6.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根据公布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德国的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荣获这一称号。他的贡献主要是为德国经济确立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  )‎ A.混合市场经济 B.社会市场经济 C.计划指导经济 D.政府主导型经济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英、法国家不同,德国阿登纳政府废除了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了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 ‎7. 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 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解析:选D 注意题干所给的时间“1922年”,此时苏联已经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8.“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的措施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选B 解题关键是理解“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含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市场机制,A项错误。C、D两项是斯大林体制的内容和特点,也排斥商品、货币、市场机制,故排除。‎ ‎9.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由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材料描述的只是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不能体现A、C两项的内容;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D项排除。‎ ‎10.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有(  )‎ 年份 ‎1981-1985年 ‎1986-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3.2%‎ ‎2.8%‎ ‎2.4%‎ ‎-4%‎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动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苏联为了在与美国的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③错误,排除即可。‎ ‎1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这里提到的“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  )‎ A.彻底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轻工业方面 D.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解析:选D 由题干中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30年前”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改革是指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赫鲁晓夫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说法明显错误,只有D项符合题意。‎ ‎1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  )‎ A.都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C.都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 D.都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选C 本题学生易错选B项。错选原因在于对苏联改革的认识不全面。正确的理解应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是企图改革斯大林模式,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只不过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工作,而且不久我们也不会再有收入以供花费。那时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得以增加一便士的财富,最终我们全都得饿死。……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同样希望能看到一些宏大的计划付诸实施:几天前我曾在报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 ‎——凯恩斯(1931年)‎ 材料二 下面是胡佛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 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发展的条件。实际上并没有人在挨饿。比如,那些失业游民现在比他们一向吃得还好。纽约有一位流浪者在一天之内吃了10餐。问题出在心理上,并不是美国经济有什么毛病;只要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说笑话,就可以解决问题。‎ 材料三 下面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期间的言论:‎ 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们将调整我国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我们所寻求的只是我们经济制度中的平衡——即工农业之间的平衡以及工资收入者、雇主与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6分)‎ ‎(2)从材料二来看,胡佛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4分)‎ ‎ (3)从材料三来看,罗斯福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8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得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第(2)问胡佛的解决办法依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从材料三得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失衡,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设问,条理作答即可。‎ 答案:(1)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方法:人们多消费,政府出资举办公共工程以缓解经济危机。‎ ‎(2)政府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舒缓人们的紧张情绪。‎ ‎(3)原因:经济发展中的失衡。措施: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二 ‎ 材料三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 ‎(‎1934年7月23日)‎ 材料四 苏联20世纪40-60年代经济问题诊断书 病人 苏联 发病时间 ‎20世纪40-60年代 病由 ‎①‎ 病症 ‎②‎ 诊断 患了严重的“经济发展缓慢”症 医生处方 赫鲁晓夫 ‎③‎ ‎④‎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农民和农庄的自主权 ‎⑤‎ ‎“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1)材料一中俄国得以恢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4分)‎ ‎(2)材料三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你如何评论威尔斯的观点?(8分)‎ ‎(3)材料四中①②③④⑤分别应该填上什么?表中三个“医生”所开的处方都没能“医治”好苏联,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10分)‎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人类对现代化模式的新探索。第(1)问,“原因”可以结合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探索活动的作用回答,材料二漫画实际讽刺了斯大林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象;第(2)问,注意分析美国和苏联当时所处的不同背景,“评价”的关键是指出威尔斯观点的错误之处;第(3)问,填表内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评价”言之有理即可,注意所表述的内容与二战后苏联改革的关联性。‎ 答案:(1)实行新经济政策。片面地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背景: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之下,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苏联: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评论:威尔斯只看见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干预的表面现象(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未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根本改变的实质,因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3)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缓慢;③重点改革农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等;④勃列日涅夫;⑤戈尔巴乔夫。‎ 评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了严重的弊端,苏联的改革收效不大;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曲折性和艰巨性。(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