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资料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1

中 考 历 史 复 习 材 料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原始社会(BC170万—BC21世纪)‎ ‎(一)怎样计算年代:‎ ‎1、公元前1世纪(前99年—前1年);公元1世纪(公元1年—公元100年);‎ ‎2、任何一个年代要知道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 ‎ 百位上的数字加1为多少世纪,如:1840年,读作:(18+1),即19世纪四十年代;十位上的数字读出来即为多少年代,如:BC20年,读作:公元前1世纪20年代;‎ ‎3、跨公元前后年代相距多少年算法?‎ ‎ 数字直接相加减1,如:BC509距今多少年,509+2009-1=2517;‎ ‎4、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 ‎ 民国纪年 = 公元纪年-1911,如:1949年,应该等于民国(1949-1911=)38年;‎ ‎(二)远古人类:‎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长江流域)‎ ‎2、北京人,山顶洞人=> 简单比较(P2-3);‎ ‎3、①河姆渡人(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最早种植水稻),‎ ‎ ②半坡人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最早种植粟);‎ ‎4、政治制度→禅让制(民主推选,反映“公天下”局面)‎ 二、奴隶社会(BC21世纪—BC476年)=> 青铜文明 ‎1、①夏建立(BC2070年)=>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 ‎ ②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变“公天下”为“家天下”‎ ‎2、商(BC1600—BC1046年)‎ ‎ ①甲骨文发现,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②青铜文明繁荣:代表作品→司母戊鼎;‎ ‎3、西周(BC1046—BC771年)‎ ‎ ①政治制度——分封制(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等级制度构成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等级制度;‎ ‎4、春秋(BC770—BC476年):得名于《春秋》一书,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三、封建社会(BC475—1840年)‎ ‎1、战国(BC475—BC221年):各国通过变法走向封建社会;‎ ‎2、商鞅变法(BC356年,秦孝公):‎ ①内容:a、对社会性质影响最大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 b、对旧贵族利益打击较大的是:奖励耕战;‎ c、“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与时俱进 ‎3、儒家学说——孔子创立:‎ ①孔子,世界文化名人,主要思想“仁”,和江泽民的“以德治国”相符,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②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构成我国传统思想的主要内容;‎ ‎4、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和斗争;‎ ①孟子(儒家):提出“春秋无义战”,提出“民贵君轻”与唐太宗的治世思想相符,也与今天的政府重视民生问题相一致。其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 ②老子、庄子(老庄),系安徽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③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④兵家——孙 武(春秋晚期),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注:法家和兵家在当时最受统治者重视。‎ 四、秦汉时期 ‎<一>秦(BC221—BC207年)‎ ‎1、BC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抗秦;BC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建立,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 ‎2、秦始皇建立皇帝制,中央设丞相(明太祖废除);‎ ‎3、秦长城:西起临洮(甘肃),东到辽东;‎ ‎ 注: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4、秦疆域:东(东海)、西(陇西)、北(长城一带)、南(南海);‎ ‎ 注: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西南到喜马拉雅山;‎ ‎<二>西汉、东汉(西汉:BC202年—AD9年,AD25年—220年)‎ ‎1、汉武帝大统一:‎ ‎ 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 ②思想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古代最高学府太学;‎ ‎2、西汉的民族关系和外交:‎ ‎ ①张骞通西域、开丝绸之路(古代著名的东西方海路交通线),将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西域主要指今天的新疆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在中央统治之下;‎ ‎3、秦汉文化:‎ ‎ ①发展的历史条件: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 ‎ ②成就:a、西汉时我国就有了纸,东汉蔡伦105年改进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世界文化的传播;‎ b、医学:华佗,东汉末年(安徽亳州人),“麻沸散”、“五禽戏”;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③史学: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注:北宋《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是编年体通史;‎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1、以少胜多战役:‎ ‎ ①200年官渡之战;‎ ‎ ②208年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 ③383年淝水之战,东晋胜前秦(氐族),奠定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基础,败因:不得人心(“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 ‎2、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建魏,221年刘备在成都建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今南京);‎ ‎3、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西晋末年以后,大量北民南迁,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4、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内容、意义,P107—108)‎ ‎《中国历史》第二册 六、隋唐(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1、大运河:‎ 隋炀帝时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从北到南为永济渠(海河——黄河)、通济渠(黄河——淮河)(安徽境内)、邗沟(淮河——长江)和江南河(长江——钱塘江)。‎ 意义: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但也给人民带来沉重。总体上利大于弊。今天依然发挥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 ‎2、科举制度:‎ 情况: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 ②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 ③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他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一位诗人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 ④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 ⑤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核内容;‎ ‎【注:】科举制清末1905年废除。‎ ‎3、盛世:‎ ①贞观之治(627—649年),唐太宗;‎ ②开元盛世,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③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人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民族关系:‎ ①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②唐朝与西藏的关系: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有重要作用(大昭寺、布达拉宫);金城公主嫁给尺带朱丹,唐蕃“和同为一家”;‎ ‎5、对外关系:‎ ‎ ①唐文化影响大,至今中国人还有“唐人”之称;‎ ‎ ②“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中日交往密切。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十多次来到中国,东渡日本的唐朝和尚鉴真设计创造了唐昭提寺;‎ ‎ ③玄奘西游天竺(印度),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即与此有关;‎ ‎6、隋唐科技:‎ ‎ ①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是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 ‎ ②隋唐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品。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AD868年);‎ ‎ ③生产工具革新:筒车、曲辕犁;‎ 七、宋元时期(960—1368年)‎ ‎1、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①北宋与南宋政权是相继的关系,近似于西晋与东晋;‎ ‎ ②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辽、金;‎ ‎ 与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金、蒙古政权;‎ ‎3、岳飞抗金=>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金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北京(当时改称中都)作为都城的民族政权;‎ ‎4、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宋结束;‎ 表现:①农业:从五代起超过北方,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 ‎ ②手工业:北宋时蜀地丝织业发达,南胜北;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 ③商业:“瓦子”的出现,《清明上河图》的再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的四川地区;‎ ‎5、元统一全国(1271—1368年):‎ ‎ ①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称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 ②元建立地方行省制度,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当时安徽属于“河南江北行省”;‎ ‎ ③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 ‎ ④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成为行政区域的一部分;‎ ‎ ⑤元朝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元朝是第一个建立全国性政权的少数民族;‎ ‎6、宋元科技:‎ ‎ ①北宋11世纪中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欧洲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昇晚400年;沈括《梦溪笔谈》记录了毕昇的此项发明;‎ ‎ ②战国时期制成了最早的指南针——“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 ③唐朝时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火药在军事广泛使用;13、14世纪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实力创造条件;‎ 八、明清(明1368—1644年,清1644—1840年)‎ ‎1、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 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中央废丞相,六部分政;‎ ‎ ③明太祖设锦衣卫; ④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 ‎ ⑤明成祖设东厂,注: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2、明朝的对外关系:‎ ‎ ①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先后七次,从刘家港出发;‎ ‎ ②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传播友谊);‎ ‎ ③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索马里)和红海海岸,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双方的友好关系;‎ ‎【注】与新航路开辟比较:‎ ‎ ①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黄金”,殖民扩张;‎ ‎ ②从规模、人数、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要比新航路开辟先进;‎ ‎ ③影响:新航路开辟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遭受到的威胁:‎ ‎ ①戚继光(安徽人)抗倭; ②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 ③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24年),后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4、清朝君主专制加强:‎ ‎ ①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 ②大兴“文字狱”;‎ ‎5、清朝巩固统治的斗争:‎ ‎ ①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平等的边境条约——‎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后内容基本上被近代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破坏;‎ ‎ ②清政府对西藏和新疆的有效管辖:‎ a、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1727年)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b、 清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c、 ‎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 ‎6、闭关政策:‎ ‎<1>原因:‎ ‎ 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 ②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无需同外国进行交流;‎ ‎ ③防止外来侵略势力危及自己统治;‎ ‎<2>情况:清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最后仅剩下广州十三行;‎ ‎<3>作用:‎ ‎ 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近二百年,它对西方侵略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 ②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形势,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4>认识:‎ ‎ 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应广泛交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②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5>清入关后10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九、古代史上名人、名作、名句:‎ ‎(1)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端午节纪念;‎ ‎(2)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3)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成都平原(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都江堰;‎ ‎(5)商鞅——“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6)陈胜——“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数学成就;‎ ‎(9)数学著作 ‎ ‎ 《缀术》——祖冲之,被译为外文,日本、朝鲜作为课本;‎ ‎(10)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描写诸葛亮);‎ ‎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12)农书 ‎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介绍西方水利技术;‎ ‎(13)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吴道子——“画圣”;‎ ‎(14)“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赞扬颜真卿);‎ ‎(15)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7)《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其间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新旧”的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本段历史学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外国的侵华史,一条是中国人民的斗争史。‎ 一、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 ‎ 导火线(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 ‎2、鸦片毒害的认识: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我们要同各种制毒、贩毒分子作坚决斗争;‎ ‎3、败因:‎ ‎ ①根本原因: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造成腐败落后;‎ ‎ ②19世纪上半期英君主立宪制已确立,工业革命已完成,是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4、《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具体耐人翻阅P4);‎ ‎5、影响: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因其与鸦片战争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1、这次战争的侵略者由鸦片战争时的英国转变为英法联军+美俄帮凶,原因在于此时英军正在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没有足够兵力发动战争;‎ ‎2、罪行:‎ ‎ ①火烧圆明园,雨果就此事称英法为强盗;‎ ‎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我国150万平方公里的宝贵领土,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国家;‎ ‎3、历史 落后就要挨打,我国青少年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发奋学习,努力奋斗, 教训 为振兴民族、提高综合国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4、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①败因:主观原因是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②反抗外侵:1862年,慈溪大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三>俄英侵略新疆:‎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①BC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 ②唐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新疆;‎ ‎③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地整个新疆地区;‎ ‎2、左宗棠:‎ ‎ ①“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 ②“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③抬棺出征,天地正气;‎ ‎ ④1884年,在左宗棠的建议下,清设新疆行省;‎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P15—18):‎ ‎1、目的及根本原因: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2、1894年黄海大战,英雄人物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3、罪行—→在辽东半岛制造“旅顺惨案”;‎ ‎4、结果:清败,签订《马关条约》(1895);‎ ‎ ①《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日本,造成台湾与祖国分离50年;‎ ‎ ②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5、败因:清政府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指挥失误,而日本经济实力强大,敌强我弱;‎ ‎<五>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1、义和团运动:‎ ①兴起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民族矛盾的激化,从其“扶清灭洋”的口号可以看出;‎ ②义和团运动是农民反帝爱国运动,这也说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是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 ‎2、八国联军侵华:‎ ‎ ①时隔40年以后,北京城再次受到侵略;‎ ‎ ②1901年《辛丑条约》,需注意内容:‎ ‎ a、“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性质的活动”,此条最能说明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 b、“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使此地区成为成为“国中之国”;‎ 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学习西方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学习西方由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的过程。‎ ‎<一>洋务运动——地主阶级领导(19世纪60—90年代):‎ ‎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内外交困,为摆脱危机,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 奕,地方=>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3、口号:“自强”和“求富”;‎ ‎4、军用工业:①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 ②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 ‎ ③福州航政局: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 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 ‎ 民用工业: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上海轮船招商局;‎ ‎5、失败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6、积极作用:①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 ‎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近代化的开始;‎ ‎<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1898年)‎ ‎1、目的: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通过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2、经过:‎ ①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联合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要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②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并在北京组织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3、人物:谭嗣同=> “甘为变法留血牺牲”,要学习他:①为民族强盛勇于探索的精神;② 救亡图存的忧患精神;③为改革变法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 ‎4、内容:重要的一条是,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近代由国家创办的最高学府,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5、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6、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7、启示:资产阶级通过维新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道路走不通;‎ ‎<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1911年):‎ ‎1、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史称辛亥革命;‎ ‎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标志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4、性质和意义:‎ ‎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②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5、学习孙中山:忧国忧民、拯救中华的理想,学习他坚持斗争、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品质;‎ ‎6、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权是核心);‎ ‎7、认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四>新文化运动:‎ ‎1、标志、口号、代表人物:‎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 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②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③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安徽人)、李大钊、鲁迅;‎ ‎④时间:1915—1917—1919;‎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在中国首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目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主要原因是中共的正确领导。‎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运动(1919年)=> 五四青年节:‎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2、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最大最直接成果是: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3、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4、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中共的成立—→ 党的生日(七一):‎ 1、 中共一大(1921年7月)的召开,标志中共共产党的诞生,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3、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北伐战争(1926年):‎ ‎1、国民党“一大”(1924年在广州),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 合作的基础: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 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 合作的意义: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 ‎2、黄埔军校——“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目的: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3、北伐战争:①性质: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 ‎ ②目的: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 ③叶挺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 ④北伐胜利进军,基本打垮北洋军阀,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 ⑤蒋汪叛变:1927年,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其性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四>国共对峙(1927—1937年):‎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南昌起义,这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建军节的由来);‎ ‎2、秋收起义(1927.9):‎ 由于城市敌人力量强大,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道路;‎ ‎4、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五>红军长征(1934—1936年):‎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从瑞金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1935年10月,红一、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3、红军长征路线:中央根据地—→ 四道封锁线 —→ 湘江遵义—→ 四渡赤水(打乱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 强渡大渡河 —→ 飞夺泸定桥 —→ 爬雪山 —→ 过草地—→ 甘肃、陕西;‎ ‎4、遵义会议(1935年1月)‎ ‎ ①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 ②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长征胜利的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长征精神:不畏艰难、团结合作、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1945年):‎ ‎<一>局部抗战(1931—1937年):‎ ‎1、“九一八事变”(松花江上,地点沈阳):‎ ‎ ①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息息相关;‎ ‎ 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2、西安事变(1936.12.12):‎ ‎ ①根本原因:日本侵略扩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 ②目的:逼蒋抗日,性质:是逼蒋抗日的爱国运动;‎ ‎ ③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二>全面抗战(1937——1945年):‎ ‎1、卢沟桥 标志日本全国侵华开始;‎ 事变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2、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有力保证;‎ ‎3、南京大屠杀的认识(1937.12):‎ ‎ ‎ ‎ 日本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史实,企图复活军国主义,因此我们要时刻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当今世界局部地区的冲突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因此我们要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4、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取胜的三大战役:‎ ‎ ①平型关大捷(1937.9),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 ②台儿庄战役(1938.3.16-4.7),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由李宗仁指挥;‎ ‎ ③ 百团大战(1940.8),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战役;‎ ‎5、抗战最终中国人民取得胜利:‎ ‎ ①日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协议书,二战结束;台湾于1945年10月回到祖国怀抱;‎ ‎ ②意义:是中国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兴盛的转折点;‎ ‎ ③最主要 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英勇奋战,特别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抗击了侵华的 原因 大部分日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 ④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团结就是力量;‎ 五、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 ‎ 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1、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 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2、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主要战役:‎ ‎(1)三大战役:‎ ‎ ①辽沈战役(1948.9—11):东北解放军,攻克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 ②淮海战役(1948.11—1949.1):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统一指挥;战场在安徽境内,陈毅曾说战役是“人们群众用小车子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基础;‎ ‎ ③平津战役(1948.11—1949.1):“瓮中之鳖”,北平和平解放;‎ ‎(2)渡江战役(1949.4.21—23):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最后国民党势力败退台湾;‎ ‎4、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原因:‎ ①战争的性质:国民党发动的是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而中共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为和平民主而战,是进步的、正义的,得到人民的支持;‎ ‎②中共的正确领导: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军队士气高昂、英勇善战,而国民党指挥失当、士气低落;‎ 六、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经济:‎ ‎1、状元实业家——张謇“实业救国”;‎ ‎2、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①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是民族工业的萌芽阶段;‎ ‎ ②一战期间为发展的“黄金时代”‎ ‎;原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一战时期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 ③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为凋谢、萎缩阶段;‎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 ‎ 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发展艰难、曲折;发展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程度不平衡;‎ ‎<二>社会生活:‎ ‎1、近代交通:‎ ‎ ①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1876年修建的淞沪铁路;清政府修筑的最早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 ‎2、近代文化生活:‎ ‎ ①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 ②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1892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三>近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1、四位文化名人:‎ ①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写成《海国图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详细地介绍西方的著作,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思想是: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译著《天演论》,著名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③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④候德榜:《制碱》,“侯氏制碱法”;‎ ‎2、四人的共同点:①崇高的爱国精神;②强烈的创新意识;③良好的道德品质;④都向西方学习,都接触了西方文化;‎ ‎ 四人的不同点:魏源没留过学,其他三人都留过学,生活时代不同,接触西方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3、文学艺术:‎ ‎ ①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愚公移山》;‎ ‎ ②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新中国国歌;‎ ‎ ③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第三篇:中国现代史(1949~)‎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一、新中国的成立 ‎<一>开国大典(1949.10.1)‎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1949.9在北平召开;‎ ‎ 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1954年以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 ③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 ‎ 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续写碑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各条战线上牺牲的人们英雄们永垂不朽!‎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P3);‎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1、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 ①唐蕃“和同为一家”;‎ ‎ ②元朝设宣政院,有效管辖西藏,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 ③清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2、1951年,阿沛·阿旺晋美到北京谈判,西藏和平解放;‎ ‎3、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三>抗美援朝运动(1950—1953年):‎ ‎1、经过: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军,五战五捷;‎ ‎ 上甘岭战役中的黄继光舍身堵枪口,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发扬了高度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四>土地改革:‎ ‎1、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土改情况: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西藏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 ‎3、意义:‎ ①土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战国);‎ ‎②‎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工业化建设(P15-17):‎ ‎1、“一五”计划(1953—1957年):‎ ‎ ①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工业水平落后,甚至落后于印度;‎ ‎ ②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 ③基本任务: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 C、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 ④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二>民主法制建设:‎ ‎1954年9月“一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三>三大改造(对于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1、实质: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2、①对农业和手工业采取“生产合作社”方式;‎ ‎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创造性地实行赎买政策;‎ ‎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任务;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探索的良好开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原因:a、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b、建设缺少经验;‎ ‎ c、急于求成; d、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建设成就:‎ ‎ ①大庆油田建成,实现石油全部自给——王进喜;‎ ‎ ②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发展起来;‎ ‎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邓稼先;‎ ‎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东方红一号(1970年);‎ ‎4、先进人物:王进喜、邓稼先、雷锋、焦裕禄;‎ ‎5、吸取经验教训:‎ ‎ ①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③立足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五>“文化大革命”(1966——1976)‎ ‎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民主和法制,也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她有能力纠正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种全会(1978年):‎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 ①内容:A、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C、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②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改革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3、经济特区建立:‎ ①1980年,广东建立深圳(香港)、珠海(澳门)、汕头和厦门(台湾);‎ ‎ 1988年建立最大的海南经济特区;‎ ‎②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4、国企改革:‎ ①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②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1、总设计师——邓小平:‎ ①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立国之本;‎ ‎ ②中共十二大(1982),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 ④南方讲话(1992年春)著名的观点: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 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江泽民第三代领导集体;‎ ‎ ⑥1997年中国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①中共的正确领导,总结了经验教训; ②坚持改革开放;‎ ‎③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④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⑥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四、民族团结与统一:‎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情况: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共提出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共建立了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1947年;新疆1955年 ‎;广西壮族1958年;宁夏回族1958年;西藏1965年);‎ ‎②意义:有利于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 展,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各民族共同发展:‎ ‎①西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从农奴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青藏铁路建成;‎ ‎③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孔繁森援藏,被当地人称“活菩萨”;‎ ‎<二>港澳回归(P56-60):‎ ‎1、1997.7.1 香港回归;1999.12.20 澳门回归;‎ ‎① 20世纪70年代末,为解决港澳台问题,针对港澳台的历史和现状,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 “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 回归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④ 回归的原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中和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三>台湾问题:‎ ‎1、统一祖国方针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提出解放台湾 ,后来提出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政策方针;不久,邓小平提出对台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探亲等,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被打破;‎ ‎3、九二共识 ‎ ①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就“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 ②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会谈即“汪辜会谈”,决定“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4、江泽民八项主张:‎ ‎1995年,江泽民提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等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阻止祖国统一的最大外部阻碍是美国的干涉,最大的内部阻碍来自“台独”势力;‎ ‎6、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两岸都有共同的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都属于中华民族;另外中共“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及采取的各项措施;‎ 五、国防与外交:‎ ‎<一>钢铁长城:‎ ‎1、海军、空军从无到有,现已形成多兵种部队;‎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1971年,我国研制出导弹驱逐舰;1974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 人民空军在陆军基础上建立,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奸5型歼击机;‎ ‎1966年,我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2、怎样进行国防建设?‎ ‎ ①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② 时刻警惕,居安思危,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军队战斗力;‎ ‎③ 用高科技武装、建设我们的军队;‎ ‎3、我军名称 1927—1937年的中国工农革命军和工农红军;‎ ‎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 ‎ 的演变 1945年后的人民解放军;‎ ‎ 1950—1953年抗美援朝时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二>和平外交:‎ ‎1、50年代外交成就:‎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旧中国是卖国投降丧权辱国的外交,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腐朽落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 内容: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意义:中印缅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许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 ②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万隆精神”指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 ③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 ④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70年代外交成就:‎ ‎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 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美国改变敌视中国的因素:美苏争霸,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中,为对付苏联;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为改善国际地位,牵制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 ‎ 情况: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发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1971年“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 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 ‎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乔冠华开怀大笑图)‎ ‎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3、90年代外交成就:‎ ‎ ①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在经济上开始融入世界;‎ ‎ ②1997年,香港回归; ③1999年,澳门回归;‎ ‎4、2001年外交成就:‎ ‎ ①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这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②2001年7月在莫斯科,中国取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 ‎③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会议成功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活动;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④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5、中国外交事业不断发展取得成就的原因、作用(如何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 原因:①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②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 ③我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 作用: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 六、科技教育与文化:‎ ‎<一>科学技术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 重要作用: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 使用原则:‎ ‎①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②1964年6月,我国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 “两弹元勋”是邓稼先,他说“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向世界先进水平”;‎ ‎③1970年4月,长征号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 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一箭三星”技术;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杨利伟)——神舟五号;2005年10,载有两人(费俊龙、聂海胜)飞船——神舟六号发射成功;‎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升空;‎ ‎2、籼型杂交水稻:‎ ‎ 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水稻专家袁隆平于1973年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 ‎3、863计划:‎ ‎ 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中央写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立刻批示,形成了“863计划”;‎ ‎《863计划纲要》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第八个领域;‎ 这将为21世纪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二>教育:‎ ‎1、基础教育:‎ ‎ ①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奠基工程,并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到2000年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②教育三个面向:‎ ‎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2、高等教育:‎ ‎ 高等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益合理;‎ ‎<三>文学、艺术、体育:‎ ‎1、文学:‎ ‎ 1956年中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艺术:‎ ‎ 改革开放以来,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得重要组成部分。‎ ‎ 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也很有成就。‎ ‎3、体育 ① 新中国诞生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普遍的开展起来。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 ② 在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是第25届世乒赛上的容国团。‎ ‎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荣获冠军。‎ 在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我国第一枚金牌的是许海峰的射击金牌。‎ ③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2008年中国举办第29届奥运会。(申奥的成功,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全面提高)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东亚病夫”的原因——‎ 旧中国国家贫穷落后;体育运动水品很低,人们的体质较弱。)‎ 七、社会生活得变化(反映党的正确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正确)‎ ‎<一>、衣食住行:‎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世界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1、衣: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靠布票,而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灰色、蓝色);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衣着丰富多彩,有了时装表演;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人们讲究“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绿色食品;‎ ‎3、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4、行:改革开放后,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人们出行乘火车、飞机,还有开私人汽车出行的;城市交通方面“公交优先”,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地铁、轻轨),以便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根本出路);‎ ‎ (使用票据是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资短缺,解决供应不足的矛盾)‎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形势变化的能力;‎ ‎2、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工作加强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迈出了步伐;‎ 附:歌曲中的“历史”‎ ‎《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其中“画了一个圈”是指深圳等经济特区;‎ ‎《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其标志性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富起来”,其标志性事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 第四篇 世界历史 一、世界古代史概况 ‎1、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经历漫长的史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努力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向前发展;‎ ‎2、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处于基本隔绝状态;‎ 总体认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 四大文明古国及发源地:‎ ‎(1)古代埃及(非洲),尼罗河流域;‎ ‎(2)古巴比伦,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 ‎(3)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 ‎(4)古代中国,黄河流域;‎ ‎●1、奴隶社会:‎ ‎<一>亚非文明古国:‎ ‎1、古代埃及:起源于非洲东北部的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的尼罗河流域,被称为金字塔的过渡;公元前6世纪被西亚的波斯(今伊朗)所灭;‎ ‎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它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它是由古代埃及人所建,反映了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是古代埃及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历史见证,它坐落在尼罗河两岸,最大地是胡夫陵墓,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则矗立在哈佛拉的金字塔前;‎ ‎2、古巴比伦: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成立,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其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 ‎3、古代中国:重大工程有长城、大运河、北京故宫;‎ ‎<二>古希腊、古罗马:‎ ‎1、古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西方文明渊源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后来中心转移到迈锡尼(“木马计”的故事);‎ ‎ 公元前8世纪最重要的两个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希波战争后希腊空前繁荣(马拉松长跑比赛的来源——希波战争);雅典成为地中海霸主,伯利克里在位时处于全盛时期,(公民大会)古代奴隶主民主政治也发展到高峰;‎ ‎ 现代奥运会开始于1896年,起源于古希腊,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公元前4世纪后期,马其顿控制了希腊,后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巴比伦),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到希腊文化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各代罗马:分为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两个阶段;‎ ‎ 前509年(前六世纪末),罗马共和国成立,后与北非迦太基进行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坎尼战役),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其间爆发了世界史上最大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 ‎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约500年(相当于东汉时,我国古书上称之为大秦),到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内湖;395年,罗马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 ‎<三>各文明之间差异:‎ ‎1、古代东方文明以河流为中心的大河文明即农业文明,人们的心理是封闭的;‎ 西方文明以海洋为中心的海洋文明即工商业文明,人民眼界开阔,是一种开放的心理;‎ ‎2、亚非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处于20°N—40°N之间,属于农业文明,它们的伟大成果共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其他文明都曾一度中断过,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始终没有中断过;‎ ‎●2、封建社会:‎ ‎<一>亚洲主要国家:‎ ‎1、日本:5世纪,本州中部的大和统一了今天的日本本土;646年,日本学习隋唐制度,进行改革,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后来在日本形成武士阶层;12世纪末,将军掌权,开始了幕府统治时期,直到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 ‎ ①大化改新:646年,相当于唐朝时;‎ ‎ 内容:(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 ‎ (2)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 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质与商鞅变法相似;‎ ‎ 启发:日本主动学习中国进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因此我们要 不断学习别国的长处,不断改革创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2、阿拉伯帝国: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那,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8世纪中期西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形成(与唐朝同时期):‎ ‎<二>欧洲主要国家:‎ ‎1、中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西欧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战国)的时间晚了一千年,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成为中世纪或中古时期;‎ ‎2、法兰克王国:5世纪末日耳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此基础上建立法、德、意等国;‎ ‎ 查理·马特 将土地有条件的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后变为世袭 改革 领地,通过改革在封建贵族内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两项土地制度以土地为纽带,是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 ‎ 梵蒂冈 :教皇国,通过“丕平献土”产生;‎ ‎ 基督教会: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又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 封建庄园: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当时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写照;‎ ‎3、西欧城市: 中世纪时,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心,法国琅城市民通过武力获得了自治;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富裕商人和银行家 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思想方面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4、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11世纪进入封建社会,首都君士坦丁堡;公元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 灭亡启示 :我们不能无视其他先进的文明因素,陶醉自己的辉煌;更不能不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3、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各代东西方交往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 人类的交往不外乎有两种方式:战争与和平,即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 ‎1、战争: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的文化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暴力、奴役和压迫,给人类带来了牺牲、痛苦和灾难;但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即传播了文化;例如: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 ‎ 认识:反对一切不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的和平;‎ ‎2、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交往是相互关系的主流,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 (1)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的联系与友谊;‎ ‎ (2)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3)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例如:马可·波罗来华(原因:元朝统一,幅员辽阔、经济繁荣,对外海陆交通发达,实行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启发:我们要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更快的发展;‎ 你打算如何成为文明交流的使者?‎ ‎(1)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树立开放意识,批判吸收外来文化;‎ ‎(2)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加强对世界各地的了解和认识;‎ ‎(3)树立交流合作的意识,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4、世界古代文化:‎ ‎<一>古代亚非文化:‎ ‎1、世界三大宗教:‎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始人 教义 备注 佛教 前 ‎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 悉达多 主张“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死后到 ‎“极乐世界”‎ 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分布:印度、缅甸、‎ ‎ 斯里兰卡、中国;‎ 基督教 ‎1世纪 罗马帝国 ‎(巴基斯坦)‎ 耶稣 忍耐、顺从;‎ 死后升入天堂 三大教派:‎ 天主教、东正教、信教;‎ ‎《圣经》;分布:欧美 伊斯 兰教 ‎7世纪 阿拉伯 ‎(麦加)‎ 穆罕默德 号召信仰 唯一神 ‎“真主”安拉 ‎《古兰经》;‎ 耶路撒冷奉为犹太、基督、伊斯兰教圣地;‎ 分布:西亚、北非、‎ 中亚 对宗教的认识:宗教史现实世界的虚幻反映;是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文化等;‎ ‎ 法轮功是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邪教组织,我们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坚决同邪教组织做斗争;‎ ‎2、亚非文明古国文化成就:‎ 古代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古西亚公元前6世纪,两河流域建起“空中花园”;古代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 麦加大清真寺坐落在现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寺中心是克尔白神庙;‎ ‎<二>古代西方文化:‎ ‎1、文学: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 ‎2、科学: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他发明的螺旋水车可用来排水或灌溉,名言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3、建筑:(1)罗马式建筑爱使用柱子和拱形结构,主要建筑有万神殿、圆形大剧场;‎ ‎ (2)巴黎圣母院是天主教哥特式建筑,特点是:高、直、尖 ‎、向上感,法国作家雨果把它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 二、世界近代史概况(1640—1917年)‎ 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爱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 ‎1、从14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手工工场、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2、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3、由于自卑的残酷剥削和列强疯狂的殖民扩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扩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并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4、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动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之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总体认识:‎ 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之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争议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一时、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三、世界现代史概况(1917)‎ ‎1、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2、进入现代化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互相依存有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人们克服战争与贫困,推进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经受严峻的挑战。‎ ‎3、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年即爆发了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家力图以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对外扩张寻求出路。‎ ‎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摧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称霸世界,疯狂的扩军备战,不断侵略扩张,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 ‎(1)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又了较大的新发展。‎ ‎(2)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和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3)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持续方面进行了不屑的努力。‎ ‎(4)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5)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 人类文化空前繁荣,世界性、民族性与多样化交相辉映。‎ ‎●1、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即14——16世纪欧洲的巨大变化(封建社会)‎ ‎1、14—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分别指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的开辟;‎ ‎2、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先决条件(前提)是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的出现,以反封建返教会为重要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 ‎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本质是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指导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借助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向封建神学开战;‎ 认识:以人为本,成分发扬人的个性;‎ ‎3、文学、美术成就:‎ ‎①文艺复兴先驱是意大利但丁,代表作是长诗《神曲》,他是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②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大师是达·芬奇,绘画代表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 ‎③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是莎士比亚(英)—《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我们要学习他们勤勉治学,献身学术,追求真理,献身学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可贵精神;‎ ‎4、意义:文艺复兴冲破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束缚,解放了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5、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意义:‎ 原因:‎ ①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② 西欧人渴望追求财富,成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③ ‎《马可·波罗行纪》激起西欧人对东方向往;‎ 航行条件:地圆学说深入人心,指南针的运用,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 主观条件: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开拓创新的精神;‎ 经过(葡、西):‎ ① ‎1487—1488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② ‎1497—1498年,达·伽玛达到印度(第一个到达东方)。‎ ③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体现了开创精神)。‎ ④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意义:‎ ① 继郑和远航之后人类航行史上的又一壮举。‎ ② 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① 对欧洲以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A:世贸中心有地中海区域迁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茂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开辟了欧洲殖民掠夺的道路,给亚非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贫穷和落后;‎ ‎6、14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的产生,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中国明朝中后期出现,早早了一个大帝国——英国;‎ ‎7、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目的是宣扬国威、传播友谊,加强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寻求财富,殖民掠夺和殖民贸易;‎ ‎8、列举14—16世纪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2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定义:是反对封建制度,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革命;‎ 目的: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任务:翻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共同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一、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均位于大西洋沿岸)‎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激化;‎ ‎2、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3、领导阶级及人物:资产阶级和新贵,克伦威尔 ‎4、人物: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5、经过:‎ ‎ ①开始标志: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复会,要求限制王权;‎ ‎ ②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资产计价共和国成立,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 ③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光荣革命”,革命具有曲折性和不彻底性;‎ ‎6、结果:1689年英国议会为了限制国王权利(目的),‎ 通过具有宪法性质的《权利法案》(320周年);‎ ‎《权利法案》作用是:‎ ‎(1)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以后的国王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2)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7、意义:‎ ‎ (1)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最大成果);‎ ‎ (2)国内意义——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 ‎ (3)世界意义——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 附:同一时期,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康熙帝)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二)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3、领导阶级和人物: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阶级;华盛顿;‎ ‎4、任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发展资本主义;‎ ‎5、经过:(1)开始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2)建立军队:1775年,建立大陆军;‎ ‎ (3)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体现了自由平等和反抗压迫的精神;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 (4)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 (5)胜利:约克镇战役;‎ ‎ (6)结束:英美和约(1783年,英承认美独立);‎ ‎6、美国独立后,家里起来的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在华盛顿等人的推动下,《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孟德斯鸠)的原则,据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7、意义:‎ ‎ (1)结果: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最大成果);‎ ‎ (2)性质: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 ‎ (3)国内意义: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4)国际意义: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 ‎8、启示:国家要发展,民族要独立;要依法治国,保持社会稳定;‎ ‎9、评价华盛顿:华盛顿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美国的开国元勋,被称为美国国父;他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在他的推动下,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使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主精神为后世推为楷模;‎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220周年):‎ ‎1、原因:‎ ‎ (1)18世纪法国出现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宣传“自由、平等”,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三个等级:教士、贵族、资产阶级等)‎ ‎2、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凡尔赛宫);‎ ‎3、领导阶级及人物:资产阶级,罗伯斯庇尔(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的执政者之一)、拿破仑;‎ ‎4、任务:推翻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5、经过:‎ ‎ (1)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们攻占巴士底狱;‎ ‎ (2)纲领性文件:资产阶级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人生来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拿破仑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 (3)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 (4)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死;‎ ‎ (5)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吧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 (6)拿破仑帝国(1804—1814年):(评价拿破仑)‎ ‎ 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夺取政权,1804年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这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 ‎ 对内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这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保证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张势力,这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革命性、侵略性);‎ ‎ 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元气大伤,后来,在莱比锡战役中,法军再次从惨败;‎ ‎1814年,法国封建王朝复辟;‎ 滑铁卢战役,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又叫“三皇之战”;‎ ‎6、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震撼和沉重打击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19世纪6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一)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4年):‎ ‎1、根本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黑人奴隶制度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斗争的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矛盾表现:劳动力的占有;‎ ‎2、导火线: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南方挑起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3、扭转战局的措施及作用: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奥巴马)和《宅地法》;这两个法令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4、意义: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5、评价林肯:林肯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即他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他同情黑人奴隶,反对奴隶制度;他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领导美国人民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解放了黑人奴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美国历史的发展,受到人民的尊敬;‎ ‎6、启发: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称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条件,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我们要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原则,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 ‎7、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前者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即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后者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即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劳动力问题;‎ ‎8、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 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美国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1861—1865年美国内战中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奴制度,不仅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最大的内部障碍,而且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俄国1861年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危机;农奴制严重阻碍饿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 ‎3、内容:‎ ‎ (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 (2)农民可出钱赎买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也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4、意义:‎ ‎ (1)1861年改革是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2)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3)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原因:目的、性质、前提都是维护地主利益);‎ ‎(三)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背景:‎ ‎ (1)19世纪中期,日本仍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天皇将军(最大封建主),当时掌权的是德川幕府;‎ ‎ (2)19世纪50年代,美国最先敲开了日本的大门;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 (3)一些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并取得成功(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性质:中下级武士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 (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对日本近现代社会影响深远);‎ ‎4、意义:‎ ‎ 积极方面:(1)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 (2)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性质变化);‎ ‎ 消极方面: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 ‎5、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日本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相比较:在发生前,封建统治面临危机,还面临民族危机;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都通过一些资产阶级改革措施;但前者失败了,后者却成功了;‎ ‎6、日本历史的两次重要改革是:646年学习中国隋唐制度的大化改新和1868年开始的学习西方(欧美)的明治维新,这都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都推动了日本的社会进步;这说明日本民族是一个愿意学习、善于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又善于结合本国实际加以改革和创新的民族;‎ 三、三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1、定义: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最早发生于英国,从棉纺织业开始;‎ ‎ (1)开始标志:发明和使用机器;具体从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开始;‎ ‎ (2)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 ‎2、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3、必要性(原因):17世纪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18世纪中期,英国称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增加商品产量,必须改进生产技术;‎ ‎4、三项发明及影响:‎ ‎ (1)瓦特(英)发明改良蒸汽机是最大成就,成为带动机器转动的动力之源,极大地促进了大生产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我们要学习他勤于观察、思考,敢于实践探索,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精神)‎ ‎ (2)1807年,富尔顿(美)制成汽船;‎ ‎ (3)1825年史蒂芬孙(英)发明火车;‎ ‎5、影响:(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2)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 ‎ (3)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6、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文明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为祖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7、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发生的两次不同性质的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标志: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新工业部门:石油工业、电讯业、电气工业、汽车工业;‎ ‎2、发明:美国的爱迪生1879年发明了耐用的电灯泡,名言是“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我们要学习他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要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 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制成三轮汽车;‎ ‎ 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成飞机;‎ ‎3、作用:(1)科技成就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进一步推动工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 (2)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影响:电力用来带动机器,成为动力之源,改善了生产条件;汽车、飞机的制造,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扩大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加强了各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附】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影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1、背景:(1)二战结束后,战时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 ‎ (2)爱因斯坦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和突破;‎ ‎ (3)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是成功的保证;‎ ‎2、情况:(1)开始: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源于美国;‎ ‎ (2)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突破,把人类带到了信息时代;‎ ‎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比尔·盖茨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国际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 【注】计算机网络技术:‎ ‎ 20世纪末,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啊,因特网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浏览新闻、查询信息、传送电子邮件、屏幕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互联网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人感受到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但网络使用不当,阅读不良信息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国际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互联网的使用,为我们创造了崭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我们不能沉迷于网络;‎ ‎ (4) 生物工程是综合性技术科学,核心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引人注目(1996年,英国“多利”克隆羊诞生);‎ ‎3、特点:(1)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速度;‎ ‎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 (3)新技术称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日渐称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影响:(1)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 (2)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在国际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5、认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高科技是把“双刃剑”,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汽车尾气污染、农药危害、手机微波辐射及对飞机升降的干扰,电冰箱、空调器中的氟利昂泄露破坏臭氧层,紫外线照射强导致皮肤病患者增多;‎ ‎ (1)三次科技革命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 ‎ (2)国家角度: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以求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因此我们今天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 (3)个人角度: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积极面对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民族解放运动:‎ ‎(一)殖民扩张和掠夺:‎ ‎1、早期殖民国家有葡萄牙、西班牙,接着是英国、荷兰和法国;为加强殖民活动,英、荷、法都组织了“东印度公司”;‎ ‎2、“三角贸易”:‎ ‎ (1)背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导致美洲殖民者的种植园劳动力紧缺;‎ ‎ (2)经过:葡萄牙最先从非洲运黑人到美洲出卖,进行黑奴贸易;奴隶贩子的贸易路线是欧洲—→非洲—→美洲—→欧洲;英国后来居上;‎ ‎ (3)意义:16—19世纪长达三百多年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给非洲大陆带来了长期的贫困;但奴隶贸易为欧洲积累了觉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3、18世纪后半期英国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殖民地也为英国提供了大的市场,促进英国迅速称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4、通过罪恶奴隶“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西方殖民者完成了血腥的资本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认识: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剥削和压榨亚非拉人民的基础之上的,要认清殖民主义的罪恶;‎ ‎(二)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 由于英国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导致印度人民反抗;女英雄是章西女王;与其同时期中国发生了类似的大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 ‎(三)拉美独立战争(18世纪末到19世纪早期):‎ ‎1、印第安人是美洲最早的主人;‎ ‎2、爆发原因:(1)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剥削和压迫即殖民掠夺;‎ ‎ (2)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经过:‎ ‎(1)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玻利瓦尔率领义军由北向南打击了致命军队,最后领导义军,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完成了拉美的最后解放;玻利维亚国名即为纪念他;‎ ‎ (2)巴西为大势所迫宣布摆脱葡萄牙统治而独立;‎ ‎(四)二战后亚非拉的奋起:‎ ‎1、概况:二战后,帝国主义受到严重剥削,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亚非拉美许过国家和地区摆脱了殖民枷锁取得独立;‎ ‎2、亚洲:(1)二战后,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越南、朝鲜、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2)印度:二战后,由于英国的衰落和尼赫鲁领导的印度人民的反抗,‎ ‎1947年,英国同意印度独立,但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实行印巴分治,导致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严重,特别是克什米尔的领土争端,造成南亚地区的动荡不安,影响世界的安宁;印度独立后工农业都有巨大发展,科技领域成就卓著;‎ ‎ (3)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3、非洲:(1)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1952年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革命获得了独立;1956年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 (2)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 (3)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5个世纪历史的终结,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4、拉丁美洲:‎ ‎(1)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50周年),推翻美国扶植的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巴拿马人民通过长期斗争,终于在1999年底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 (运河的重要性: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是美洲东岸通向西岸的重要途径)‎ ‎(五)二战后动荡的中东地区:‎ ‎1、范围:西亚和北非的埃及(地中海东岸和南岸);‎ ‎2、巴以问题由来:公元1世纪,犹太国家灭亡,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称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一战后,英国统治这一地区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这就造成了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 ‎ 1947年,联合国决定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分治”;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阿拉伯人反对,引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3、五次中东战战争的后果:巴以冲突给巴以人民带来了无尽痛苦和灾难,使双方陷入了连续不断的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威胁中东和平与世界的安全;‎ ‎4、二战后中东地区的特点是战火频繁和动荡不安;‎ ‎5、动荡不安原因:‎ ‎(1)地域重要性: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飞出重要;中东石油资源极为丰富;苏伊士运河连接欧亚非三大洲,靠近石油丰富的西亚地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是西欧通向东亚、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捷径;‎ ‎(2)世界列强必争之地,大国不断介入;‎ ‎(3)历史渊源较深;二战后,以色列的扩张,侵占了很多巴勒斯坦的领土;‎ ‎ (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 ‎(4)争夺水资源加剧了双方的冲突;‎ ‎(5)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错综复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将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城”,这加深了双方的裂痕;几十年的斗争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之中;‎ ‎6、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 ‎ 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冲突;国际方面,中东和平的最大障碍是美国过分偏袒以色列;‎ 长期以来,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为中东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努力;‎ 各方面都表达了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共同心声;1993年,以巴达成和解,相互承认;‎ ‎199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领导人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外长佩雷斯,共同荣获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7、如何解决中东问题?‎ ‎ (1)巴以双方最大限度做出退让,尤其以色列要遵守联合国分治决议;遵守“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 (2)巴勒斯坦人应放弃暴力斗争,特别是恐怖袭击,用和平方式争取权益;‎ ‎ (3)西方大国应本着公平、公正原则,不偏袒一方;‎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了工人运动,只有1836—1848年间英国人要求去的普选权的英国宪章运动(世界上第一次真正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济斗争上升为政治斗争阶段)(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 ‎2、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适应工人运动的需要,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者;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会,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掌握大量科学文化知识和具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二)巴黎公社:‎ ‎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屈膝投降,1871年巴黎人民起义,不就通过人民选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巴黎公社;失败后,为了纪念巴黎公社,鼓励无产阶级的斗争,欧仁·鲍狄埃创作了悲壮激昂的《国际歌》,后来由狄盖特谱曲;“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三)俄国十月革命:‎ ‎1、经过:‎ ‎(1)彼得格勒起义(无产阶级革命性质):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领导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十月革命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 (2) 措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退出一战;迁都莫斯科;‎ ‎(3) 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实行余粮收集制,粉碎了内外敌人的叛乱和干涉;‎ ‎2、意义:‎ ‎ (1)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世界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 (2)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 (3) 标志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四)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 内容: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这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具有实事求是、自主创新精神)‎ ‎2、苏联成立:1922年底,列宁领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后扩大到15个;‎ ‎ 1991年底,苏联解体,共计69周年;‎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1928—1937年,苏联完成两个五个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适应工业化需要,30年代初起,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人民公社化运动);‎ ‎2、1936年苏联新宪法: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标志苏联已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还标志着苏联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斯大林模式:‎ ‎ (1)特点: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政治上个人的高度集权;‎ ‎(结果导致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2)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评价: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0、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道路曲折;‎ ‎(4)弊端: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落后;‎ ‎ B、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 C、损害农民的利益,农业产量停滞不前;‎ ‎ D、经济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4、启示:高社会主义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六)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苏联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 ‎ 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 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经济发展停滞,进行经济改革但未取得成果;然后重点改革政治,政治改革导致政治体制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国离苏趋势加强;‎ ‎(3)苏联解体:1991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发生,戈尔巴乔夫地位下降,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 ‎(4)解体原因: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 B、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消极影响;‎ ‎ C、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5)20世纪70—80年代中苏两国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 中国的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素两耳本期发改个计划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6)经验教训:A、改革要根据本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B、‎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 C、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 D、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 E、对西方的“和平演变”高度重视,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东欧剧变:‎ ‎ (1)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二战后,亚洲社会主义国家是蒙古、越南、朝鲜和中国;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美国扶植的政权,建立了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拉美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 (2)匈牙利改革——二战后,比较突出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 (3)东欧剧变(20周年):‎ ‎ 性质: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一次严重挫折;‎ ‎ 情况:从1989年下半年起,东欧各国风云突起;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 (4)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严重挫折,这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但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我们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根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战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六、两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1、原因:(争霸世界)‎ ‎ (1)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与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斗争越演越烈;这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匈)和三国协约(英法俄)的形成;‎ ‎ (2)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展开了扩军备战活动,大搞军备竞赛;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大战即将来临;‎ ‎ (3)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导火线(塞尔维亚人刺死奥匈皇储);‎ ‎(巴尔干半岛——欧洲火药桶);‎ ‎ 认识:属于恐怖主义性质,严重威胁世界和平稳定,导致了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此我们要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世界和平;‎ ‎2、性质: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3、后果:(1)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最大成果);‎ ‎ (2)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欧洲战场的争夺最激烈,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苦难;‎ ‎ (3)四种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毒气、远程大炮,首次用在战场上,造成重大损失和伤亡;‎ ‎4、概况:1914年7月,奥匈皇帝向塞尔维亚宣战;意大利望风使舵,1915年,参加协约国一方与同盟国作战;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同时英法还发动了索姆河战役(首次使用坦克);‎ ‎ 1918年11月,一战以同盟国的大败而告终;‎ ‎5、认识: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二)两战之间的世界(1919—1938年):‎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一战后,战胜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都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召开的,通过这两次帝国主义分赃会议(性质),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样的世界政治格局,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巴黎和会(90周年):‎ ‎ (1)召开:1919年1月—6月,协约国集团召开了巴黎和会,主要议题是怎样处理战后问题;“三巨头”是指法国的克里蒙梭,英国的劳合·乔治和美国的威尔逊;最大受益者是法国,受害最大的是德国;‎ ‎ (2)《凡尔赛和约》(对的合约):‎ ‎ 内容:A、殖民地:德国殖民地有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反映会议实质)‎ ‎ B、中国:合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有日本继承;‎ ‎ 认识: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列强实行的是实力外交政策,国力的 强盛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依靠,中国当时战胜国,理应收回山东权益,但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弱国,并没有收回;因此,我们学生要努力学习,准备报效祖国,提高我综合国力,以便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对中国的影响: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3)作用:1919年—1920年列强分别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合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这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法国受益最大,德国受害最大,种下了复仇主义的祸根;‎ ‎3、国际联盟: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美国没有加入,被英法操纵;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性质是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工具;‎ ‎4、华盛顿会议:‎ ‎(1)召开:为协调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特别是美日关系);在美国倡导下,1921—1922年九国华盛顿会议召开;美英日三国其主要作用;东亚和太平洋问题的核心是中国问题,实质是使中国由日本独霸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美国受益最大,中国受害最大);‎ ‎(2)三个条约:A、英法日美《四国条约》 ; B、美英日法意《五国条约》;‎ ‎ C、1922年《九国条约》(针对中国)‎ ‎ 主要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 实际作用: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打破了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由日本独霸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会议作用: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总评价:‎ 暂时调整了一战后列强对世界的统治;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仇恨,也使日本不满意,因此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6、经济大危机(80周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空前严重,从美国开始;‎ ‎ 特点:(1)波及范围特别广;(2)持续时间特别长;(3)破坏性特别大;‎ ‎ 影响:(1)工人失业,生产力遭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 ‎ (2)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资本主义腐朽性暴露无遗;‎ ‎ (3)‎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7、罗斯福新政:(1933年)‎ ‎ 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 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特点)以消除经济危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措施:(1)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为此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其目的是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 (2)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 (3)缩减农业,由政府付款补贴;‎ ‎ (4)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包括筑路、架桥、兴建水利工程等,以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 作用:(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 (3)经验: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 (4)新政在美国和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A、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 B、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化的道路,为二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经济危机根源并未消除);‎ 启示:(1)搞经济建设要进行体制创新,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 ‎ (2)大力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8、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意大利法西斯专政进一步强化;德日两国相继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两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了;‎ ‎9、德日法西斯上台:20世纪30年代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世界人民和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 ‎ (1)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开进罗马,意大利最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2)德 国:1933年初,希特勒利用复仇主义情绪,纳粹党势力扩大,逐步夺取政权;希特勒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在德国形成了,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威胁;为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年,首先制造了国会纵火案,打击了德国共产党;接着解散一切工会,取缔其他所有政党;为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军事上,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矛头又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后突袭波兰,大战爆发;‎ 掀起反犹狂潮:德国法西斯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声称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为此德国法西斯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包括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剥夺犹太人的财产,屠杀犹太人;制造了1938年11月9日的“水晶之夜”;‎ ‎ (3)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为摆脱经济和政治危机,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抬头;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日本军部控制内阁,法西斯专政建立,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7年,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10、慕尼黑阴谋:‎ ‎ (1)情况: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召开了慕尼黑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这是绥靖政策的顶峰,也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 ‎ (2)实质 ‎:绥靖政策是英法等国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求的苟且偷安,维护自己利益,已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损人利己的政策,实质是姑息纵容侵略;‎ ‎ (3)影响:这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此会议是德国的扩张政策和英法纵容政策的产物);‎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945年9月)(70周年):‎ ‎1、爆发原因、性质、胜利原因:‎ ‎(1)爆发原因: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B、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实行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到处侵略扩张,国际形势日益紧张;‎ ‎ C、英法美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或中立政策,助长了德、意、日的侵略气焰,加速了战争的爆发,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 (2)战争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 (3)胜利原因:A、世界人民所进行的是反侵略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 ‎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成为胜利的重要保证;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根本原因);‎ ‎2、“二战”中的大事:‎ ‎ (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标志大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遭破坏;‎ ‎ (2)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素的战争爆发,标志大战扩大;后来,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是二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粉碎了希特勒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 ‎(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军事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大战进一步扩大,这促使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 背景: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需要联合共同对敌(建立基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 标志:‎1942年1月1日,华盛顿会议上,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 作用: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 (5)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德国由战略进攻转入传略防御,从此一蹶不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是美日之间的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英对德意的阿拉曼战役;‎ ‎ (6)1944年6月,美英盟军进行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使德国陷入了东西夹攻之中,加速了它的崩溃(团结协作事例);‎ ‎(7)1945年2月,为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在德国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团结协作事例);‎ ‎ 主要内容:A、决定成立联合国:1945年成立,它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产生的,常任理事国是中美苏英法,当时只有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B、欧洲战事结束三个月后,苏联对日作战(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作用: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速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步伐;体现大国强权政治,侵害了中国的主权;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局面);‎ ‎ (8)1945年4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 ‎ (9)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一颗原子弹;苏联对日作战(团结协作事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3、主要战场:亚洲战场、西欧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 ‎4、二战影响:(1)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 (帝国主义势力遭到了削弱;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亚非许多国家独立,殖民主义体系开始瓦解;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开始形成;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一>美国经济:‎ ‎1、战后的繁荣(50—60年代):‎ 原因:‎ ‎(1)美国最富强,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地位)。‎ ‎(2)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 ‎(3)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新型工业和科学工业。‎ ‎(4)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力的发展环境。‎ 情况:20实际50—6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涌现了许多高科技成果;加利佛利亚“硅谷”奇迹,宇航业的发展;‎ ‎2、危机和经济调整(70—80年代):‎ ‎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有几个上涨引起的),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经济地位下降,发展缓慢,又受到同伙膨胀影响,经济形式一直不好,、。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3、新经济的出现(90年代):‎ ‎ 原因:‎ ‎(1)改革社会经济;‎ ‎(2)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力度,高薪技术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 表现:‎ ‎(1)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展速度名列前茅,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2)持续低膨胀、低失业率,减少了财政赤字;‎ 特征: 信息化,全球化;‎ ‎4、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实施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时根本原因,‎ ‎(2)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法阵高薪技术产业是主要原因 ‎(3)重视基础教育,培养使用人才 ‎(4)战后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和政治经济实力大增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5)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 ‎(注意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表)‎ ‎5、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2)实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 ‎<二>西欧经济:‎ ‎1、二战后状况:‎ ‎(1)二战后英法德意等国面临严重困难,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 ‎(2)到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水平;‎ ‎(3)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4)50—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下降,出现了 日本、欧共体和美国三足鼎立的经济局面,形成了对美国的挑战;‎ ‎2、原因:‎ ‎ ①美国的大量援助; ②西欧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 ‎③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④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3、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 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感到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目的),又必要加强相互的合作(为摆脱美国控制,增强对苏抗衡力量,继续发展经济);‎ 情况:‎ ‎(1)20世纪60年代(1967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性质是区域性的经济政治联合组织;‎ ‎(2)1993年欧共体发展为欧洲联盟,总部在布鲁塞尔,到2004年5月1日成员国又25个, 2007年1月1日罗马利亚、保加利亚加入,成员国已有27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共同的货币是欧元;又盟旗、盟歌;各成员国有统一护照,人员、资本、货物自由流通;外交和安全步调一致;‎ ‎(3)欧洲的联合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作用:‎ 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醋精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欧洲联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提高了西欧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类似的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非洲联盟、东南亚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三>日本经济“‎ ‎1、原因:‎ ‎(1)二战后美国控制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战略需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日本成为军需供应基地,大发战争财;‎ ‎(3)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情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居世界首位,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前两位分别是美国、日本)1974—1975年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80年代中期,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谋求政治大国(反映了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带来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乃至军事大国地位,表现在积极申请成为安理会常人理事国,增加军费支出,派兵海外,这一切引起亚洲领国的关注和不安。‎ ‎4、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和中国应借鉴的经验:‎ 共同点:‎ ‎(1)美国的援助或扶植; (2)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3)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经验:‎ ‎(1)坚持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努力发展经济;‎ ‎(2)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特别是邻国区域的交流合作;‎ ‎(3)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并大胆创新;‎ ‎(4)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5、启示(责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此,我们要崇尚科学,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求实创新,为振兴祖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原因:‎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3)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时空距离;‎ ‎2、含义:‎ ‎ 二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国不可能孤立发展,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表现:(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3)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总部:日内瓦;宗旨是市场开发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4、影响:‎ 总体积极作用:①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和世界和平;‎ ‎②能实现经济互补,资源共享; ③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 ‎(1)利:‎ ‎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招商引资;国家的障碍减少,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降低了战争的风险。‎ ‎(2)弊:‎ ‎ A、 拉大了贫富国的差距(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竞争不利);‎ ‎ B、有些跨国公司的不公平行为(即把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C、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5、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国家角度: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1)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更具本国国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表现: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会议;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3)引进外国的投资和技术;‎ ‎(4)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学生个人:认真学习历史,了解世界发展大势,自觉历史责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刻苦学习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用于开拓创新,方可适应挑战,把握全球化发展机遇。‎ ‎6、对我们生活的具体影响:‎ 吃洋餐,吃麦当劳、肯德基、穿耐克,用外国品牌的产品如三星、摩托罗拉、诺基亚手机,喝可口可乐,开奔驰车;‎ ‎7、人类的共同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各种联系也日益紧密,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举例: ①汽车尾气污染空气; ②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流鱼虾大量死亡;‎ 另外,毒品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严重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需要各国的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各国都要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构建和谐世界;‎ 八、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一>两级格局形成:‎ ‎1、“冷战政策”‎ ‎ 原因:‎ ‎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也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另外二战刚结束,人们厌战,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 定义:‎ ‎ 二战后,美国带领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目的);‎ ‎ 性质:‎ ‎ 开始是两种社会只对的尖锐对立,后来具有美苏两国争霸的性质。‎ ‎ 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 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意出台,“冷战”开始。(认为美国受到苏联等共产主义的威胁)。以援助希腊、土耳其为借口,实则“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2)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提供经济援助。(目的是恢复西欧经济,防止革命和控制欧洲,最终称霸世界);‎ 实质是控制西欧,对付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便称霸世界; ‎ ‎(3)军事上:为加强控制西欧,1949年5月,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等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60周年),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1999年5月捷克、匈牙利、波兰加入成员已达19个;2004年5月又有7国加入,成员已达26个,现在还在东扩);‎ ‎1949年1月,苏联与东欧五国建立了“经互会”;1955年,苏联东欧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以抗衡北约组织,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2、热战:‎ 二战后美国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行“热战”即发动了1950—1953年的侵朝战争和20世纪60年代——1973年的侵越战争,美国霸权地位遭到削弱;‎ ‎3、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原因:二战后为了称霸世界,美国一直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0世纪50年代,苏联也开始推行霸权主义;赫鲁晓夫对外开展争取与美国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实质:美苏两国在实力基础上,对世界实力范围的划分;‎ 表现:‎ ‎(1)50—60年代,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美占据优势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一例(美苏领导人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 ‎(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美国开始战略收缩;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中,为对付苏联,中美接近,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 ‎ 苏联因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开始战略进攻,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3)80年代美苏缓和,80年代长期争霸导致负担沉重,戈尔巴乔夫 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美国领导人是里根);‎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又遇到西欧和日本的竞争,美同意有限缓和;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级格局结束(标志“冷战”结束);‎ ‎ 影响:美苏争霸,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给两国带来沉重的军费负担,特别是苏联力不从心,改变争霸政策,同美国搞“缓和外交”,最终导致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 ‎4、霸权主义的危害:‎ ‎(1)冷战后霸权主义利用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如: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 ‎(2)西方国家打着人权旗帜,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如美国发表《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 ‎(3)美国的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如:9·11事件;‎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 ‎1、政治格局的特点:‎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一超多强”现状:‎ ‎ ① 美国全球战略是要称霸世界,保持美国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单级世界,为实现全球战略,美国利用北约,干涉别国事物,还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 ‎②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的实力不断增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根源在于世界格局多极化);‎ ‎③ 经济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因此,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各国都致力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科索沃战争(10周年):‎ 背景:‎ ‎①“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这些威胁世界安全 ‎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和平 经过:‎ ‎(1)1999年3月—6月,美国首次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口号,干涉他国内政,以南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民族人民为借口,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2)5月8日,炸毁中国驻南大使馆,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影响:‎ ‎(1)(科索沃战争是美国等北约国家以捍卫“人权”和维护“正义”为名,对南联盟的轰炸,反映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侵犯了南联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而且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 ‎(类似的绕过联合国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 ‎(2)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 ‎(3)美国等北约国家违背国家法基本准则,对一个主权国家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相反说明美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处于主导地位;‎ ‎4、如何解决国际争端?‎ 二战以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了世界的动荡不安,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世界各国应通过和平谈判、协商和对话,促成相互合作,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解决国际矛盾和冲突;‎ ‎5、中国应当如何面对当今世界局势:‎ 国家:‎ ‎(1)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2)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 ‎(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挥大国作用;‎ ‎(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5)引进外国技术与投资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学生个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九、近现代科学和文化:‎ ‎<一>启蒙思想:‎ ‎1、产生前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概况:18世纪法国出现,代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内容: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宣传“自由”、“民主”的思想;促成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国独立战争也受其思想的影响);‎ 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也促进了中、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2、思想:伏尔泰主张凯敏的君主执政,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卢梭提出主权在民;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原则,提倡天赋人权学说;‎ ‎3、综述:近代以来,欧洲出现的进步思想潮流有人文主义思想、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近代自然科学:‎ ‎1、科学成就:‎ ‎ (1)17世纪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牛顿(近代科学之父)创建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很重要的力学三定律也成“牛顿三定律”,名言是:“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2)1859年英国的达尔文写成《物种起源》(150周年),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 (3)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取得了自然科学史上划时代的成果,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核武器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极大挑战和威胁);他的名言是:“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们应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三)近现代文学艺术:‎ ‎1、音乐:‎ ‎ (1)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德国的贝多芬,他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歌颂者,代表作是1804年为拿破仑所写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名言是:“我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 (2)爵士乐起源于非洲黑人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很快又风行美国,流传到其他国家;‎ ‎2、文学:‎ ‎ 19世纪俄国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列夫·托尔斯泰,写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莲娜》和《复活》;‎ ‎3、美术:‎ ‎ ① 荷兰画家梵高名画是《向日葵》,观点是艺术问题上要老实、要严肃钻研,不要投机取巧,即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被称为“用生命作画的人”;‎ ‎ ② 20世纪西班牙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反映了1937年德国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情况,表现了暴行、愤怒和死亡;‎ ‎4、电影:‎ 电影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位于洛杉矶北郊,这里汇集了著名的电影制片公司,最高奖是奥斯卡奖;‎ ‎5、认识:我们要学习文化名人的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将个人命运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品质。‎ 中外历史 ‎1、中外重要节日来源:‎ ‎(1)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美国国庆日;‎ ‎(2)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国庆日;‎ ‎(3)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青年节;‎ ‎(4)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共成立——“七一”中共建党纪念;‎ ‎(5)1927年南昌起义——“八一”建军节;‎ ‎(6)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十一”国庆节;‎ ‎2、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会议的规定及对中国的影响:‎ ‎(1)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导致五四运动;‎ ‎(2)1921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使列强共同支配中国;‎ ‎(3)1945年雅尔塔会议——苏联答应对日作战,促使抗战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也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4)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使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直击2009年中考政治热点 一、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疫情:‎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 说明:(1)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 (2)这是由党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重视甲型H1N1流感,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2、应怎样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 (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密切关注流感疫情;‎ ‎ (2)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作用,积极应对、科学处理;‎ ‎ (3)做好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4)广泛宣传公众防控知识;‎ ‎ (5)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6)要加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 ‎3、“‎5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前一阶段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汇报;会议强调:加强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同港澳台建立协作机制,开展科学研究、防空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这些体现了教材中的那些观点?‎ ‎(1)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世界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3)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 ‎1、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哪些?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 (1)成就:A、经济实力大大提高(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突破30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 ‎ B、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攀升;‎ ‎ C、科技领域成果喜人:“神七”首次实现太空漫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三峡水电工程胜利竣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等;‎ ‎ (2)主要原因: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实行了改革开放;‎ ‎ E、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 ‎ F、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了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精神;‎ 根本原因: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矛盾?‎ ‎(1)内容:A、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B、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C、城乡、区域和行业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D、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2)对策:A、根本途径: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 B、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C、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D、坚持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3、作为青少年,如何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准备?‎ ‎ (1)树立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关心世界的发展,树立全球观念;‎ ‎ (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 (4)树立公平、正义和责任意识,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4、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对世界各国形成严重挑战;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必须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理由:(1)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必须采取措施克服困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 (3)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 (4)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态势,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必须和世界各国一起携手、共同应对;‎ 三、金融危机(时隔80年,发生于美国):‎ ‎1、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有哪些:‎ ‎ (1)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2)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 ‎ (3)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2、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青少年学生该怎样做?‎ ‎ (1)要充分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性和复杂性,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 (2)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3)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4)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平等、参与、开放的国际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请你针对金融危机,设计几条宣传标语:‎ ‎ (1)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2)团结协作,共度难关;‎ ‎ (3)与希望携手,与信心同行;‎ ‎4、全球携手应对金融危机说明了什么?‎ ‎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2)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必须积极利用当前国际形势,趋利避害,谋求快速发展;‎ ‎ (3)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大势所趋;‎ ‎5、中国参与索马里护航等国际性事物说明了什么?‎ ‎ (1)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是世界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 ‎ (3)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世界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民生问题:‎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体现的道理有哪些?‎ ‎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3)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4)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当前我国存在的突出民生问题:‎ ‎ 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问题、房价过高;收入问题,养老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 ‎ (1)在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3)事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4)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5)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 (6)增加农机购买补助;‎ ‎4、面对民生问题,中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 (1)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刻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 (2)积极宣传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 ‎ (3)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给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立志成才,为解决民生问题做贡献;‎ 五、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法》 ):‎ ‎1、国家为什么要重视产品质量?‎ 答:有利于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有利于提升国际声誉和形象;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利于社会和谐;‎ ‎2、如何解决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 (1)企业和经营者要提高素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遵守市场交易规则;‎ ‎ (2)消费者提高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维权意识;‎ ‎ (3)政府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各行各业的监督和管理;‎ ‎ (4)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3、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违反了那些法律,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利?‎ ‎ (1)《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 ‎ (2)侵犯了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权(生命健康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 ‎4、食品安全宣传口号:‎ ‎(1)全民齐心携手,共建食品安全; (2)食品安全,健康你我他;‎ ‎(3)保障食品安全,就是保护生命健康;‎ 六、直接海峡两岸:‎ ‎1、实现两岸三通(海运、空运、邮政):说明了什么?‎ ‎ (1)说明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更融洽的势头不可阻挡;‎ ‎ (2)国共两党以及两岸双方以民族大义为要旨,为谋求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努力;‎ ‎ (3)有利于两岸经济合作;(4)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最终实现;‎ ‎2、青少年应该为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1)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积极宣传我国政府对台政策,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3)努力学习,掌握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本领;‎ ‎3、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什么?‎ ‎ (1)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 ‎(2)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巨大进步,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雄厚基础和可靠保障;‎ ‎(3)任何人、任何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七、三农问题:‎ ‎1、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 (1)这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2)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具体体现;‎ ‎ (3)这是社会主义本质需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 ‎ (4)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 (5)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 (1)切实落实中央的农村政策,发放农业补贴;‎ ‎ (2)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农业的投入力度,发展特色农业;‎ ‎ (3)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掌握致富本领,发扬艰苦创业和自强不息精神;‎ ‎ (4)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加快城市化进程;‎ ‎3、我国农村发生可喜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4)实行了一系列富民政策;‎ ‎(5)加快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 八、2008北京奥运:‎ ‎1、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鼎力配合;‎ ‎(3)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4)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5)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 举办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6)中国人民开放包容、热情好客,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残奥会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的品质:‎ ‎(1)品质:A、热爱生命; B、勇敢面对挫折,积极进取; C、意志坚强;‎ D、团结协作、勇于竞争; E、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 (2)认识:A、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B、自立自强,自尊自信; C、挫而不折,积极进取;‎ D、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生活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和信心,八个人前途和命运同祖国的荣辱兴衰紧密联系起来;‎ 九、净化网络环境,创建文明网络:‎ ‎1、为什么要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1)网上低俗之风,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德,而且违背了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2)网上低俗之风泛滥,污染文化环境,毒害社会风气,严重危害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 ‎(3)开展此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2、青少年沉迷网络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网瘾少年”的问题?‎ ‎ <1>危害:青少年沉迷网络,会浪费大量时间、经历,荒废学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给家庭社会带来危害;‎ ‎ <2>措施:①加强对网吧的监管,规范网吧的经营行为;‎ ‎ ②加强青少年的保护工作,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 ③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引导广大青少年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十、西藏问题:‎ ‎1、‎2009年1月9日,西藏立法机构表决通过了一项议案,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3月28日),以纪念50周年前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 ‎ <1>设立该“纪念日”的意义:‎ A、有利于引导西藏广大干部群众饮水思源,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自治制度;‎ B、有利于增强西藏人民爱党,爱祖国,爱新西藏的情感;‎ C、有利于西藏的稳定和国家安全,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个民族团结;‎ D、对进一步揭露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层的历史意义;‎ ‎<2>为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党和政府都采取了那些措施?‎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了大批援藏工程,加大对西藏的扶持力度;‎ 十一、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1、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民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2)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向“抗震救灾”少年学习?‎ ‎(1)我们青少年要以英雄少年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习他们乐于奉献,勇于负责的精神;‎ ‎(2)我们要培养良好品德,掌握过硬本领,热爱公益、服务社会;‎ ‎(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3、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4、你最想为灾区做什么?‎ ‎(1)写慰问信,鼓励他们重建家园; (2)积极为灾区捐款;‎ ‎(3)为灾区民众做心理救助服务;‎ ‎5、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2)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注意安全;‎ ‎(4)要加强救灾援助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6、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获奖者不再是一个或两个人物,而是一个集体或团队,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团结的集体能够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2)依靠集体的力量能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战胜的困难;‎ ‎(3)善于合作往往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4)我们青少年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十二、创新、科技:‎ ‎1、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什么战略?实施该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依据:‎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③实现现代化,教育是举措,科技是关键;‎ ‎④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⑤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2、创新的重要性:‎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科技的本质是创新,科技的发展靠创新;‎ ‎(3)要迅速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技,增强自身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 ‎(4)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十三、生态文明、节能减排、消费观念、循环经济:‎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什么?‎ ‎(1)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实施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3)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2、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1)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更好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为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1)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替代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治理环境;‎ ‎(3)大力发展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4)大力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保护环境与资源,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5)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承担责任;‎ 十四、农民工返乡:‎ ‎1、农民工返乡会给我省带来哪些影响?‎ ‎(1)直接导致农民减收; (2)给本地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 ‎(3)影响了国家扩大内需的有效政策; (4)制约农业规模经营;‎ ‎(5)给本地稳定和农村民主建设带来压力;‎ ‎2、你认为政府应该怎样趋利避害,积极应对农民工失业返乡所带来的挑战?‎ ‎(1)要加强与主要劳务输出地的沟通衔接,最大限度减少返乡人数;‎ ‎(2)要积极做好技能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民工回城就业的竞争力;‎ ‎(3)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优化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环境;‎ ‎(4)要加强党对农村政策宣传,加大农业技术推广;‎ ‎3、作为农民工的子女,作为安徽学子,你认为农民工自身应该怎样应对失业返乡带来的挑战?‎ ‎(1)调整心态,坚强乐观自信地面对挫折; (2)充分利用各种优势,积极自主创业;‎ ‎(3)积极参与各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再就业打下基础;‎ ‎(4)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5)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安徽历史》‎ ‎●古 代 篇 一、远古(P5—7):‎ ‎1、大禹治水:‎ ‎ 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办法,经过13年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与此有关的成语有“栉风沐雨”、“过门不入”(今怀远县),舜禅让于他;约前2070年,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二、先秦:‎ ‎2、管仲是颖上人,春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齐国为相时,通过改革和“尊王攘夷”,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P11-12);【管鲍之交】‎ ‎3、老庄: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境内诞生了两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和庄子,他们创立了道家学说,后合称“老庄”;‎ ‎ (1)老子,春秋末年楚国人(今涡阳县),是道家学派创始人(P12-13);著有《道德经》一书,提出了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2)庄子,战国人(今蒙城县),他鄙视功名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他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不如“无用”;著有《庄子》;寓言“庖丁解牛”、“鲲化为鹏”;‎ 三、秦汉:‎ ‎4、江淮和皖南经济(P17-18):‎ 秦汉时,安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淮北先进,江南落后;由于北方战乱频繁,中原百姓避乱江南;东汉末年,各种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和文化的融合,促进了皖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秦汉时,矿冶业发展迅速,丹阳全国文明;‎ ‎ 商业有较大发展,寿春城(今寿春)是江淮地区的经济中心;西汉初设合肥县;‎ ‎5、《淮南子》是刘安等编著的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P18-19);‎ ‎6、华佗是东汉末的医生,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还创制了“五禽戏”(亳州人)(P21);‎ ‎7、曹操,沛国谯人(今亳州市),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官渡之战后,曹操以合肥为中心,进行屯田,加强统治;公元215年,曹操配张辽在合肥一带与孙权争夺,结果以少胜多,大败吴军,“张辽威震逍遥津”(P22-23);‎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8、淝水之战: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今寿县),东晋以少胜多,奠定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基础(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P23-26);‎ ‎9、曹魏屯田和皖南开发(P26-28):‎ ‎ 魏、吴双方都重视农业生产,曹魏在淮北和江淮地区大兴屯田,形式有民屯和军屯;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山越人迁出山区,同南方人民一起,开发皖南;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后来小麦种植也推广了;‎ ‎ 梅根冶(今池州市贵池区)是但是全国最大的冶铸中心之一;‎ ‎ 皖南开发中,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发展;‎ 五、隋唐五代十国:‎ ‎10、杨行密崛起江淮:在唐末藩镇割据的动荡形势下,杨行密占据庐州(今合肥),统治江淮地区;‎ ‎11、文房四宝(P34):隋唐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起于隋唐的文房四宝是宣纸、徽墨(歙州)、宣笔、歙砚;‎ 六、宋元(P37):‎ ‎12、包拯(P40):北宋庐州(今合肥)人,为官清正廉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七、明清:‎ ‎13、朱元璋(P46):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濠州人(今凤阳),1368年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改应天为南京,并定都于此;‎ ‎14、胡宗宪与戚继光(P48-50):‎ ‎ (1)胡宗宪,绩溪人,主持七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 写有总结抗倭斗争经验教训的《筹海图编》;‎ ‎ (2)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定远人)训练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戚家军”;1561年在浙江台州荡平了浙江的倭寇;接着协同抗倭名将俞大猷(you)所部,于公元1565年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15、安徽建省(P51):顺治二年(1645),清设江南省;六年(1667),正式建立安徽省;‎ ‎16、明清经济(P53):‎ ‎ (1)明太祖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明初安徽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徽州成为江南花生主产区,庐州、池州、徽州三府是全国重点产茶区,徽州的印刷业、芜湖的浆染业全国文明,凤阳是商业繁盛的地方;‎ ‎ (2)清朝康熙中后期,巢湖成为商品米生产基地,定远是主要产烟区,利辛等地种植的棉花品质优良;‎ ‎17、徽商(P53):‎ 概述:即徽州商帮,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落;‎ ‎ 特点: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崇尚文化;‎ ‎ 形式:以宗族、乡里为纽带结帮从商,江南流行“无徽不成镇”之说;‎ ‎ 文化:重视文化教育,热心家乡办学;崇尚诚实守信,讲究商业道德;‎ ‎ 没落:鸦片战争后,开始衰落;‎ ‎18、戴震(P54-55):‎ 休宁人(屯溪),著名思想家、考据学家;他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反对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认为物质的“气”才是第一性的,“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理”是第二性的;反对“存天理,灭人性”,认为要尊重人性;他在学术上反对空谈“义理”之风,提倡考据实证;‎ ‎19、文学艺术(P57-58):‎ ‎ 桐城派是清代的散文流派,奠基人是方苞,承上启下的是刘大魁,集大成者是姚鼐,并称为“桐城三祖”,它崛起于清康熙年间,衰落于民国初年,其他代表人物有戴鸣世;‎ ‎●近 代 篇 八、鸦片战争:‎ ‎20、影响(P65):(1)鸦片泛滥成灾;(2)地方经济受到冲击,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 (3)巨额赔款使地方财政更为拮据,加重人民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1、正视现实的思想家(P65-67):‎ ‎ (1)姚莹,桐城人,预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并且参加了斗争,写出《康輶(you)纪行》一书,最先呼吁重视西藏问题;‎ ‎ (2)包世臣,经县人,重视研究现实问题,明确指出要提防英国以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提出要学习西方的制炮技术,主张利用人民的力量抵抗侵略;他写了《齐民四术》一书,提出了农业是立国之本的主张;‎ ‎ (3)王茂荫,歙县人,他的“以实运虚”的货币理论有一定影响,他也是马克思《资本论》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九、太平天国运动与淮军(P68-74):‎ ‎22、淮军(P73-74):‎ ‎ (1)李鸿章,合肥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 (2)淮军是我国第一支较为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武装的军队,它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将领刘铭传(台湾首任巡抚,“台湾近代化之父”)、丁汝昌、聂士成等;19世纪70年代后,淮军充当国防军;甲午战争后,逐渐为袁世凯的新式陆军所替代;‎ 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缓慢发展(P75—78):‎ 十一、辛亥革命:‎ ‎23、岳王会:(P79)1905年,在芜湖安徽公学成立,是安徽省第一个反清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陈独秀为会长,标志着安徽的革命活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24、献身志士:(P81-82)1905年,吴樾谋炸五大臣壮烈牺牲;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皖籍三英烈宋玉琳、石德宽和程良;‎ ‎25、柏文蔚督皖(P82-83):‎1912年7月1日,寿县人柏文蔚为都督,采取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革命色彩的措施;孙中山称赞“禁言事办理最认真者,要算贵省……贵省禁烟办法实可为各省模范也。”‎ 十二、五四运动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26、北伐军在安徽:(P88)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战争开始后,民众迎接北伐军;1927年2月—‎ ‎3月,北伐军在中共推动下,挺进安徽;‎ 十三、土地革命战争:‎ ‎27、中共安徽省委成立:(P91)‎1931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在芜湖成立了,王步文为书记;1931年5月,邓小平到达芜湖巡视安徽党务;‎ ‎28、皖西根据地:(P94-96)1930年5月,皖西革命根据地形成,它位于六安、霍山、霍邱、潜山、黄山五县地区,与鄂豫练成一片,成为鄂豫革命根据地的组织部分之一,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红军粉碎了蒋介石的3次“围剿”;‎ 十四、抗日战争:‎ ‎29、抗日烽火(P101-103):‎ ‎ (1)1937年11月,饶国华率军赴广德,揭开了安徽境内抗战序幕;1938年5月,周元率部在蒙城与敌人激战,壮烈牺牲;‎ ‎ (2)新四军是安徽战场对日作战的主要力量;‎ ‎ (3)抗日名将彭雪枫开辟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 (4)从“奴隶到将军”的新四军罗炳辉,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皖籍抗日英雄:‎ ‎ (1)冯玉祥:“布衣将军”,1933年在华北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开展长城抗战;‎ ‎ (2)方振武: 在山西组织抗日救国军;‎ ‎ (3)戴安澜:被周恩来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率部参加入缅甸远征军;‎ 十五、解放战争:‎ ‎31、“和平将军”张治中:(P108-109)参加了重庆谈判;1949年元旦北平谈判后,发表《对时局的声明》;‎ ‎3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P110-111)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察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在六安张家店战役中,取得在大别山的首次重大胜利,打开了皖西斗争的新局面;刘邓二人率军在临泉县韦寨胜利会合,挺进中原胜利结束;‎ ‎33、淮海战役(P111-112):1948、11—1949、1,淮海战役由刘伯承等总前委指挥,邓小平为书记,总前委驻地设在濉溪县林涣集小李庄;战斗以徐州为中心,有碾庄、双堆集战斗;‎ ‎34、渡江战役(P112-114):中路大军实施作战地段在安徽境内安庆到无为一线;总前卫指挥部设在肥东县撮(cuo)镇姚岗村;1949、4、20,,中路大军首先在裕溪口至枞阳段发起进攻;渡江战役中安徽人民积极投入支前运动;‎ ‎35、安徽解放(P114-115):1949、1、21,合肥和平解放;1949、4、30,屯溪和平解放,至此,安徽全境解放;‎ 十六、近代文化:‎ ‎36、文化名人(P117-118):孙家鼐(nai)、吴汝纶、胡适、朱光潜、黄宾虹等;‎ ‎ (1)吴汝纶是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曾到日本考察,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 ‎ (2)胡适国学基础坚实,1910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发表了《文学改良刍(chu)议》;‎ ‎ (3)朱光潜留学英法,熔中西文化于一炉,成为我国近现代早期美学领域的一位重要开拓者,留下了丰富的叙述著作;‎ ‎37、戏剧艺术(P118-120):‎ ‎ (1)程长庚: 集艺术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戏曲大师,被誉为“国剧”——京剧鼻祖;‎ ‎ (2)黄梅戏: 起源于湖北黄梅等地方的采茶调,清朝道光年间形成;‎ ‎ (3)凤阳花鼓戏:是曲艺“双条鼓”、戏曲“双鼓戏”、民间歌舞“花鼓灯”的合称,被誉为“东方芭蕾”;‎ ‎38、近代教育:‎ ‎ (1)求是学堂:1898年在安庆创办,开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 ‎ (2)安徽大学:严格意义上的安徽比较完备的高等学府;‎ ‎ (3)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办晓庄师范;他“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主张教育救国,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 ‎●现 代 篇 十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39、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P128-131):‎ ‎ 1949年4月,中央将安徽以长江为界改设皖北、皖南连个行政区;1952、1、2,中共安徽省委员会成立,曾希圣任书记;‎8月1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曾希圣任政府主席,省会设在合肥;解放初期,为巩固政权,进行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还进行了声援抗美援朝运动;英雄有李家发、许家鹏;‎ ‎40、走向社会主义之路(P134-136):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又一变革;‎ ‎41、大跃进河人民公社化运动(P139-141):从1957年冬开始;‎ ‎42、“责任田”:(P141-142)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2月曾希圣提出“按劳动力分包耕地,按实产粮食记工分”的联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并决定先在合肥市蜀山公社井岗大队南新庄生产队进行试点;由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被迫停止;‎ ‎43、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P143-145):‎ ‎ 1956—1966年,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起来,如:马鞍山钢铁公司、淮北煤矿等;‎ ‎44、农村改革(P150-152):‎ ‎ 1978年,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首创了“大包干”制(包干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5、改革开放的新阶段(P156-158);‎ ‎46、科学技术谱新篇(P162-164):‎ ‎ (1)1985年,我省开始实施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计划;‎ ‎ (2)20世纪90年代又提出“科教兴皖”战略,科技事业的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 ‎ (3)1988年,我省开始实施以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科学家有:“两弹元勋”邓稼先、“一代茶宗”陈椽(chuan)等;‎ ‎47、文学艺术(P166-167):‎ ‎ (1)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 ‎ (2)“新徽派”版画艺术家有赖少其和著名国画家肖龙士;‎ ‎ (3)皖籍画家吴作人、雕塑家刘开渠;‎ ‎48、体育事业(P168):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许海峰荣获第一枚射击奥运金牌,实现了我国在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