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笔记古诗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总复习笔记古诗文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笔记:古诗文阅读 ‎  中考总复习笔记(12)‎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三.古诗文阅读 ‎? 《考试说明》要求:‎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3.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意思。‎ ‎4.理解并能意译文中的句子。‎ ‎? 复习方略:‎ ‎1.多读多背。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背诵文言文,特别是《考试说明》上规定的篇目,一定要熟读成诵,这样才能增强文言语感。‎ ‎2.整理积累。将所学的文言文进行归纳整理,包括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注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的活用以及特殊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的归类区别。‎ ‎3.理解联系。要能准确理解所学文言文的意旨,并能够将古人的观点情感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探讨其现实意义。‎ ‎3.经典范例:(见《新支点》)‎ ‎? 练习:(见《新支点》之“经典试题”和“经典预测”)‎ ‎? 考点过关检测:(见《新支点》)‎ 附:《考试说明》上规定的十篇文言文海练 ‎《〈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温故而知新 ‎7、士不可以不弘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 ‎1、同“悦”,愉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罔:迷惑。殆:危害 4、齐:相同 5、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故,旧的知识 7、弘毅:宽广,刚毅 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每日反省自身品德修养的句子: 为人处事要 。‎ ‎⑧《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⑩《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 的书。文中告诉我们 。‎ ‎⑾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学习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阅读:‎ ‎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⑵子曰:“由①,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⑷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⑸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释]①[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下面句子中的“之”指代的分别是什么?‎ A.诲女知之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其不善者而改之:‎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的是一个什么道理?‎ ‎4.选文的第二则,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 答案:1.C(通“智”,其余解作“知道”)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道理。善者。不善者3.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见出真正的君子。或: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4.“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本领”或“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陋室铭》——刘禹锡[唐]‎ 一、精要笔记:‎ ‎(1)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形容其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类比衬托。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陋室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沿。‎ ‎2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3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 ‎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5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6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三、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答案:‎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四、默写填空:.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③《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 。④《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 ⑤《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⑥《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答案: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4、孔子云:何陋之有?5孔子云:何陋之有?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阅读:读原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 ‎2.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 ‎3.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画线的句子扩展为一段描写性文字。‎ 答案:1.略2.安贫乐道3.略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选自《论语》)(河南非课改)‎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二、‎ ‎12.(1)出名(或: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 (共2分)1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14.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15.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二、阅读《陋室铭》回答:‎ ‎1、解释句中加点词 ‎(1)有仙则名 ( ) (2)谈笑有鸿儒 ( )‎ ‎(3)可以调素琴( ) (5)斯是陋室 ( )‎ ‎(6)往来无白丁( ) (7)无案牍之劳形(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3、下面的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B、调素琴,阅金经。‎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5、文中的“诸葛”是指 “子云”是指西汉文学家 ‎6、文章结尾说“何陋之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7、作者为什么认为他的陋室不陋呢?‎ ‎8、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①句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②句在括号内作批注。‎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2)孔子云:何陋之有?‎ ‎9、用原文语句回答:‎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2)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3)“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主旨是: 。‎ ‎10、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不 在 深 ‎11、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地点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陋室铭》‎ ‎1、(1)著名、出名 (2)大 (3)调弄,这里指弹(琴)(4)这里指奏乐的声音(5)这(6)没有学问的人 (7)官府的公文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3、C ‎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诸葛亮;扬雄)6、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7、“惟吾德馨”,或精神充实。2分8、示例:(1)用反问句式,突出主旨。(2)引用孔子的言论,强调陋室不陋。(3)把“陋”放到“有”前,强调陋室不陋。(言之有理即可得分)9、(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鸿儒(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0、①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 不 在 深 11、言之成理即可 ‎《爱莲说》——周敦颐[宋]‎ 一、精要笔记:‎ ‎(1)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赞扬君子品格,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菊,正衬莲;牡丹,反衬莲。‎ ‎(2)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骈句散句交错 二、解释下列词语答案 ‎1可爱者甚蕃 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4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指隐居的人。‎ ‎7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当。‎ 三、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5同予者何人?‎ 答案:1、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 ‎2、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3、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4、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5、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2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2分)‎ ‎23.【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 ‎【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2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四、‎ ‎20.(1)沾染;污染(2)我(3)听说 (4)等待;等 ‎21.莲,是花中的君子。‎ ‎2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3.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24.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二)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回答9—13题。(13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不蔓不枝 蔓:‎ ‎10.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 。‎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分)‎ 答:‎ ‎13.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 答:‎ 参考答案 ‎(二)9、①多 ②长枝蔓 10、C 11、①(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2、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1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鄂州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2019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0.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⑷合宜,适合(2分) 21.C(2分) 2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 2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 2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 三、阅读《爱莲说》回答:‎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陶渊明独爱菊 B、 香远益清 无独有偶 精益求精 C、 陶后鲜有闻 D、 因地制宜 屡见不鲜 宜乎众矣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濯清涟而不妖( )(4)亭亭净植( )(5)宜乎众矣( )‎ ‎(6)水陆草木之花 ( )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 ‎(8)濯清涟而不妖( )(9)不蔓不枝( )‎ ‎(10)香远益清( )(11)亭亭净植( )‎ ‎3、“可爱者甚蕃”中的“蕃”在文中的同义词是 ,反义词是 。‎ ‎4、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水陆草木之花D、闻之,欣然规往 ‎5、翻译句子。‎ ‎(1)莲,花之君子者也。译:‎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 ‎6、文中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写荷花,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8、人们常用选文中的“ ”来论证“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观点。‎ ‎9、下面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B、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10、理解填空。‎ ‎(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 ‎(2)第一段中描写莲花正直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翻译是 。‎ ‎11、作者在文中托物言志,用“莲“自比,又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联系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并简述喜欢的原因。‎ 答: _‎ ‎12、先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然后翻译句子。‎ 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译文: 。‎ ‎13、文中赞美莲花不随俗浮沉的名句是“ ”‎ ‎14、文章主题反映周敦颐的生活态度: 。但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来体现作者的为人准则。‎ ‎15、你还能写两句其他有关“莲”的诗句吗?‎ ‎16、选出诵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7、文中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三、阅读《爱莲说》‎ ‎1、B2、(1)多 (2)少 (3)美丽而不端庄(4)耸立的样子(5)应当(6)的(7)却、可是;亲近而不庄重(8)洗涤(9)枝:长枝节(10)更加(11)净洁 ‎ 3、同义词是:众 反义词是:鲜 4、B 5、(1)莲花,是花中的君子。(2)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3)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借菊花从正面衬托,借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7、甲文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主要是基于荷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8、出淤泥而不染 9、咏菊的有 B C ,咏莲的有 D ,咏牡丹的有 A 10、(1)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恶浊世风的鄙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为: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11、只要扣住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解读喜欢的花,意合即可。1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玩弄它。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洁身自好(守身如玉) 托物言志 1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6、C ‎17、主要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四、阅读[甲]《陋室铭》及[乙]《爱莲说》两课文,回答 ‎1、下面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何陋之有?‎ ‎2、解释下面加点词 A、出淤泥而不染( )B、无案牍之劳形 ( )‎ ‎3、翻译下列句子。‎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翻译:‎ B、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4、两篇短文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试说说作者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有什么不同?甲:‎ 乙:‎ ‎5、甲文中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是________ ____‎ ‎6、乙文中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甲]《陋室铭》及[乙]《爱莲说》‎ ‎1、D 2、A 沾染 B 使…..劳累 3、略 C、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4、甲:担忧国事而又无可奈何,独善其身,不愿与庸俗官僚来往;乙:保持君子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互动卷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 三、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近( )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一 ‎1.本文写了几种花?主要写哪种?‎ ‎2.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 ‎3.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的品质?‎ 二.默读,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焉( )‎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9.宜乎众矣( )‎ 三.反复诵读,体会句义。‎ 填入句中省略的词。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 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 ‎1.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背诵,感受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以及对庸俗世态的感叹。‎ ‎1.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 ‎2.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 一.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二、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 代道州人, 家.‎ ‎2、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的志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作用是 ,本文写“莲”的品质,用 作正面映衬,用 作反面映衬。‎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 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5、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 喜欢的原因是:‎ 三、翻译下列句子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 陶后鲜有闻 d)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e)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课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④可爱者甚蕃( )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1.多2.不被沾染3.更加清芬4.洁净地立着5.洗涤 妖艳6.玩弄7.少8.我9.应当,当然。三.1.于 于 从 在 2.蔓:生出枝蔓;枝:长出枝节3.爱菊 爱莲 爱牡丹四.1.略2.只要结合莲的特点,言之有理就可,不求统一答案。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 不趋炎附势等 3.鄙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风。第二部分:一.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 莲,花之君子者也 6.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1.周敦颐 北宋 哲学家2.托物言志 莲 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3.衬托 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菊花 牡丹四.1、从 ②枝蔓 ③亲近而不庄重 ④多 ⑤认为 ⑥应当 2.D 3.C 4.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托物言志 答案:第一部分一.1.陋室2.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 ‎ 子云亭二.1.灵异2.这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映入5.博学的人6.本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受到扰乱)8.调弄,弹奏9.官府的公文;使……劳累10.佛经三.1.就不感到简陋了。2.(1)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2)有何陋?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四.1.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2.强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 第二部分:一.1.刘禹锡,梦得,唐朝人2.用韵3.对偶 二. 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4.有什么简陋的呢?三.E A B B A A A 四.1.,。,。,。:2.D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5.C 6.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7.略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一、精要笔记:‎ 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 写法:‎ ‎(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 ‎(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 二、解释词语: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3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4但少闲人 只是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 ‎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填空简答题:‎ ‎1、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 ,写影突出其 ,写人突出其 ,写情突出其 。(请各用一个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 ‎3、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答案: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念无与为乐者 A、惦记 B、诵读 C、想到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A、找 B、寻常 C、不久 ‎③相与步于中庭 A、欣赏 B、参与 C、一起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A、只要 B、只 C、但是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解衣欲睡( )(3)遂至承天寺( )‎ ‎(4)怀民亦未寝( )( )(5)庭下如积水空明( )‎ ‎3、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 ‎4、用“/“线画出下句正确停顿。‎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B、怀民亦/未寝C、庭下/如积水空明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7、为什么“欣然起行”?(用原文回答)“欣然”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8、短文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内容可用4字概括为 ‎9、请对《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对月色描写的句子作点赏析! (从修辞、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C A C B ‎2、(1)考虑,想到(2)想要(3)于是(4)也;睡觉(5)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3、(1)只不过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里边还有相互交错着的水藻和荇草——这其实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B ‎6、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莫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的失意,内心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满足和自慰。‎ ‎7、略 ‎8、第④句 清幽宁静 9、略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06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07枣庄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7.A 8.D 9.C ‎《三峡》(作者:郦道元)[南北朝]‎ 一、精要笔记:‎ 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高,第二节写夏水之急,第三节写春冬山林间的水清,第四节写深秋时节的凄凉。‎ 二、解释词语答案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通“缺”‎ ‎2、重岩叠嶂 直立象屏障的山峰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上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8、飞漱其间 急流冲荡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答案:‎ ‎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 ‎2、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盛,真是情趣无限。‎ ‎3、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 ‎4、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 ‎5、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四、简答:‎ ‎1作者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 ‎2体会最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答案:1、依次烈军属了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2、林寒涧肃 五、简答:1、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或王命急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C。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悬泉瀑布,飞溯其间4、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阅读《三峡》回答:‎ ‎1、解释各组词语意义相同的是( )‎ A、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陵: 夏水襄陵 ‎ 暮至江陵 C、清: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D、 影:回清倒影 盖竹柏影也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夏水襄陵( )(2)素湍绿潭( )‎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晴初霜旦( )‎ ‎(5)属引凄异( )(6) 良多趣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 ‎5、第(4)段所写之景有何特点?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答:特点: ;感受: 。‎ ‎6、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其特点怎样?‎ 答:所写景物有: ;其特点: 。‎ ‎7、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8、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 夏: 春: 秋:‎ ‎9、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D 2、B ‎3、(1)漫上(2)急流的水(3)飞奔的马(4)早晨 (5)接连不断(6)很;实在 ‎4、(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寂静 凄寒 充满哀愁 ‎6、山、水、树 清荣峻茂(.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象连风也吹不过。)‎ ‎7、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险 秀 凄(答案不唯一)‎ ‎9、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⑵晴初霜旦( )‎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故:故渔者歌曰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5.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参考答案:1.⑴飞奔的马 ⑵早晨 2.B 3.⑴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 ⑵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5.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同辈的人。 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6、重点段翻译。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06广东非课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6至9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 义正辞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译文 ‎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答:‎ ‎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