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实际测量 冀教版 (7)
《测量土豆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9页。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测量土豆等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观察、思考、实验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圆柱容器、直尺、软尺、烧杯、量筒、土豆、等不规则物体、 水、 计算器、 课件等。 教学重点: 探索土豆体积的测量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 直观感知,揭示课题 师: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谁的体积大?(长方体) 师:正方体和圆柱,谁的体积大?(不易判断)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体(土豆、苹果、石块、等)它们的形状规则吗? 生:不规则?你能够直接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4、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启发引导 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土豆。 能不能测量出土豆的体积呢? 师:出示探究活动要求-- 温馨提示:在组长的组织下,小声讨论可行的测量方案,确定测量所需的器材,设计测量的步骤,记录员做好记录,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并做好记录。 汇报设计方案 提出疑问 注意事项 师:出示实验要求-- ①.注意安全,不要将水洒在桌面上,操作完成后将器材整理好。 ②.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仔细观察,服从组长安排,并和组长一起做好记录。 ③.认真思考土豆体积的计算方法。 ④.最后再给自己的组的测量方法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⑤.比比哪组纪律最好,完成最快。 师:刚才各小组的队员齐心协力,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小组进行汇报: 我们先用尺子测量出容器的底面直径和杯子里水面的高度,然后把土豆放入水杯中(水没过土豆)测量杯中水的高度, 在测量中我们的发现: 放入土豆后,水面上升 上升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乘上升水的高度 我们的结论: 土豆的体积=上升水的体积 我们的测量结果: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上升法”。 第二小组汇报 我们先把土豆放入圆柱容器里,用尺子测量出容器的底面直径和杯子里水面的高度,然后把土豆取出测量杯中水的高度,在测量中我们的发现: 取出土豆后。水面下降 下降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乘下降水的高度 我们的结论: 土豆的体积=下降水的体积 我们的测量结果: 我们把它叫“降水法” 第三小组汇报 先把量杯里盛满水,放入土豆,水会溢出来,把溢出的水倒入量筒里。溢出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在测量中我们的发现: 放入土豆后,水会溢出 如果水不满,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我们的结论: 土豆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 我们的测量结果: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溢水法”。 每个小组都测量出了土豆的体积。特别棒。同学们,现在能测量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吗? 师:总结三种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 ( 升水法 )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 降水法 ) 下降部分水的体积 ( 溢水法) 溢出部分水的体积 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①:都用水来测量。 生②:都用了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 师:其实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就用“排水法”测量出皇冠的体积,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数学万花筒”,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三、巩固应用 发展能力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非常好,老师再给大家一次展示的机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哦! 1、口答:西红柿的体积是多少? 2、(小试身手)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同学们,快乐的四十分钟马上就要过去了,回顾这节课,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老师说些什么呢?可以是收获,可以是感受,也可以是遗憾。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你们的收获也是老师最大的收获。 2、延伸: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课后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如何测量一些会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体积? 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测量土豆体积》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9页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教学中,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先通过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大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拿出一些不规则的物体进而追问,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呢?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最后,利用数学万花筒的介绍,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并进一步借助对学生的评价再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注重过程,自主建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本课内容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我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这些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实际,得出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案。我把大量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最后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把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体验实验成功的快乐。 3、及时评价,促进和谐。 “教育其实是人的教育。”教学应当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缺乏人文关爱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就像一只打碎的花瓶,因为它失去了真、善、美,学生就不能尽情享受真、善、美。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肯定其每一点成绩,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数学学习成为孩子的渴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孩子的成长印染亮丽的人生。 当然本节课还存有遗憾:在学生汇报各种测量方法时,能再加强操作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 看来一堂好课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因为精彩源于细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