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诊断性练习题-全册+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诊断性练习题-全册+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单元诊断性练习题-全册+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诊断性练习题 全册 第一单元 负数 一、填空。‎ ‎1. +8.7读作( ),-读作( )。‎ ‎2.如果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4米记作( )米;如果+‎2千克表示增加‎2千克,那么-‎3千克表示( )。‎ ‎3.二月份,妈妈在银行存入5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三月一日妈妈又取出1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 ‎4.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示( ),海拔高度为-‎102米,表示( )。‎ ‎5.如果把平均成绩记为0分。+9分表示比平均成绩( );-18分表示( );比平均成绩少2分,记作( )。‎ ‎6.数轴上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 )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 )边。‎ ‎7.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 );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 ‎8.比较大小。‎ ‎ -7 -5 1.5 0 -2.4 -3.1 3.1‎ 二、判断对错。‎ ‎1.零上‎12℃‎(+‎12℃‎)和零下‎12℃‎(-‎12℃‎)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 )‎ ‎2. 0是正数。 ( )‎ ‎3.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 )‎ ‎4. 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记作+‎400米。 ( )‎ ‎5. 在8.2、-4、0、6、-27中,负数有3个。 (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低于正常水位‎0.16米记为-0.16,高于正常水位‎0.02米记作( )。‎ ‎ A、+0.02 B、-‎0.02 C、+0.18 D、-0.14‎ ‎2.以明明家为起点,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如果明明从家走了+‎30米,又走了-‎30米,这时明明离家的距离是( )米。‎ ‎ A、30 B、-‎30 C、60 D、0‎ ‎3.数轴上,-在-的( )边。‎ ‎ A、左 B、右 C、北 D、无法确定 ‎4.规定10吨记为0吨,11吨记为+1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8吨记为-8吨 B、15吨记为+5吨 ‎ C、6吨记为-4吨 D、+3吨表示重量为13吨 ‎5.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净重(150±‎5克),表示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克,实际每袋最少不少于( )克。‎ ‎ A、155 B、‎150 C、145 D、160‎ 四、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请你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里。‎ ‎36,-9 ,0.7,+20.4,-,100,-13,-261,+4.8, ‎ 正数 负数 ‎2.写出A、B、C、D、E、F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1.5 - -3 5 -5‎ ‎4.下面是六(1)班6名女同学的身高。以她们的平均身高为标准,把平均身高记为‎0cm,超过的身高记为正,不足的身高记为负,用正负数表示她们的身高。‎ 五、解决问题。‎ ‎1.一个点从数轴上某点出发,先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长度单位,这时这个点表示的数为1,则起点表示的数是多少?请你在下面的数轴上表示出来。‎ ‎2.下面是林林家二月份收支情况。‎ ‎2月8日‎:妈妈领工资1000元 ;‎ ‎2月10日‎:交水电费、管理费180元 ‎2月12日‎:林林买衣服用去60元 ‎2月15日‎:爸爸领工资1200元 ‎2月18日‎:去公园游玩用去50元 ‎2月20日‎:妈妈买衣服用去150元 ‎2月22日‎:爸爸买书报杂志用去130元 ‎2月28日‎:本月伙食费合计用去820元 ‎⑴请你用正负数的知识填写下表。‎ ‎⑵尝试计算林林家2月份的结余。‎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诊断性练习题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班级   姓名    等级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 ‎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底面积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3.一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12.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4.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都是24.6立方分米,底面积都是6平方分米,那么圆柱的高是( )分米,圆锥的高是( )分米。‎ ‎5.把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 )厘米,高是( )厘米。‎ ‎6.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0.8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 ‎7.把一个底面周长是9.42厘米的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 )厘米。‎ ‎8.一个圆锥的体积是50.24立方米,底面半径是‎2米,它的高是( )米。‎ ‎9. 2平方分米5平方厘米 = ( )平方分米 ; ‎ ‎3.7升‎ = ( )毫升; 6000毫升=( )升;‎ ‎306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10.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20厘米的圆柱体,如果把它沿直径垂直于底面切成两半,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二.判断。‎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不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 )‎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 ‎3.把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则此圆柱的直径与高相等。 ( )‎ ‎4.一个圆柱体的高扩大2倍,底面积缩小2倍,它的体积不变。 ( )‎ ‎5.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它们的体积也一定相等。 ( )‎ 三.选择。‎ ‎1.将一个圆柱体铝块熔铸成圆锥体,它的( )不变。‎ A.体积 B. 表面积   C.底面积    D.侧面积 ‎2.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与高的比是1 :4,它与同底同高的一个圆柱体的体积之比是( )‎ A.1 :4   B.3 :4   C.1 :3  D.1 :8‎ ‎3.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这个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比是( )‎ A.2π:1 B.1 :1 C.π :1 D.无法确定 ‎4.底面积、体积分别相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如果圆锥的高是15厘米,那么圆柱的高是( )。‎ A.5厘米   B.15厘米 C.30厘米  D.45厘米 ‎5.“压路机的滚轮转动一周能压多少路面”指( )‎ A.滚轮的两个圆面积   B.滚轮的侧面积   C.滚轮的表面积 ‎6.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以它的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柱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A.75.36 B.150.72 C.56.52 D.226.08立方厘米 四.看图计算。‎ ‎1.下图的表面积是多少?‎ ‎ ‎‎2米 ‎ ‎‎5米 ‎2.(单位:分米)下图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 ‎ ‎ ‎ ‎ 6‎ ‎ 2‎ ‎ ‎ 五.应用题。‎ ‎1.做5节相同的圆柱形通风管,通风管的底面直径是80厘米,长‎1.2米。做这些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得数保留整数)‎ ‎2.把一个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9厘米的铁制圆锥放入盛满水的桶里,将有多少立方厘米的水溢出?‎ ‎3.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是‎1米,高是‎0.6米。如果每立方米沙重2.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保留一位小数。)‎ ‎4.把一块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铁块熔铸成一个高15厘米的圆锥,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一个长方体,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底边长是4分米,高是8分米,完全浸入到一个盛满水的圆柱形容器里,容器的底面积为32平方分米。水面会升高多少厘米?‎ ‎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诊断性练习题 第三单元 比 例 班级   姓名    等级_________‎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如果‎5a=4b(b≠0),那么a∶b=( )∶( )‎ ‎ 如果a∶0.5=8∶0.2,那么a=( )‎ ‎2.8∶2 =24∶( ) 1.5∶3=( )∶3.4‎ ‎3.一个数与它的倒数成( )比例。‎ ‎4.12的因数有( ),选择其中的四个因数,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是( )。‎ ‎5.大圆的直径是4厘米,小圆的直径是2厘米,大圆和小圆面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6.白兔与灰兔只数的比是7∶6,白兔56只,灰兔( )只。‎ ‎7.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 )比例。‎ ‎8.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 ,则另一个内项是( )。‎ ‎9.右下图的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实际距离( )千米,把它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 ‎10.每台电视机的价格一定,购买电视机的台数和钱数成( )比例。‎ ‎11.一幢楼的模型高度是7厘米,模型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400,楼房的实际高度是( )米。‎ 三、判断。‎ ‎1.把一个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2倍,这个比的比值不变。( )‎ ‎2.在2、3、4和5这组数中,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 ) ‎ ‎3.汽车的速度一定,所行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 ) ‎ ‎4.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成反比例。 ( )‎ ‎5.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成正比例。 ( )‎ ‎6.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边长和边长不成比例。             (   )  ‎ 四、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一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按4∶1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 )cm2。‎ ‎ A、32 B、‎72 C、128‎ ‎2.与 ∶ 能组成比例的是( )。‎ ‎ A、 ∶ B、 ∶ C、 ∶ ‎ ‎3.如果y= 8x(x不为零),x和y( )比例。‎ ‎ A、成正 B、成反 C、不成 ‎4.出勤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出勤总人数( )比例。‎ ‎ A、成正 B、成反 C、不成 ‎5.铺地的面积一定,砖块的面积和用砖的块数(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4.下面第 (     ) 组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A、8:7 和 14:16    B、 0.6:0.2 和 3:1    C、 19: 110 和 10:9 五、解比例。 ‎ ‎ = 3∶8=24∶x 15∶3=12∶x ∶=x∶ = = 六、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分别按3∶1和1∶2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2.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着陆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在一幅比例尺是1∶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四子王旗与北京的距离是3厘米,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 ‎3.同学们做操,每行站15人,正好站12行。如果每行站9人,可以站多少行?‎ ‎4. 配制一种农药,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 (1) 现有水6000千克,配制这种农药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 现有药粉3.6千克,配制这种农药需要水多少千克?‎ ‎5.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490千米,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了35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几小时? ‎ ‎6.给一间房子铺地,如果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需要80块。如果改用边长8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诊断性练习题 第四单元 统 计 班级   姓名    等级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如果要表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选( )统计图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选( )统计图比较合适。‎ ‎2.要统计某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可以选用( )统计图。‎ ‎3.要反映某食品中各种营养成份的含量,最好选用( )统计图。‎ ‎4.某班数学期末考试成绩, 得优的有20人, 良的有15人, 中的有12人, 差的有3人.得优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5.常用的统计图有(     )、(   )和(   )三种.‎ 二、 看图填空 下图是某消毒液厂2011年各季度产量统计图.‎ ‎(1)(   )季度的产量最高, 是(   )吨。‎ ‎(2)全年平均月产量是(   )吨。‎ ‎(3)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多生产(   )%。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少生产(  )%。第四季度总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    )%。‎ 三、仔细分析再作解释。‎ ‎1.左下图是某超市各种商品存放率的统计图。有人认为食品类的商品最多。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 ‎2.右上图是六(1)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统计图。分析判断:‎ ‎⑴六(1)班同学最喜爱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 ‎⑵六(1)班同学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 ‎ 3.甲、乙两个车间去年2~5月份产量如下图:‎ ‎(1)初看两幅统计图,你感觉哪个车间的产量增长的快?‎ ‎(2)把乙车间的产量情况画在甲车间产量统计图中,再看看哪 ‎ 个车间的产量增长的较快?‎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 ‎1.小明家四月份支出及储蓄情况统计图(右图):‎ ‎⑴小明家四月份的伙食费共花了800元,小明家的支出及储蓄总共是多少元?‎ ‎⑵根据扇形统计图,把下表填完整。‎ ‎2.下图是某地区6~12岁儿童平均体重情况:‎ 看图回答问题:‎ ‎⑴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随年龄的增长,平均体重有什么变化?‎ ‎(2)平均体重的增加与年龄增长成正比例吗?‎ ‎(3)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诊断性练习题 ‎ 第五单元 数 学 广 角 班级   姓名    等级________‎ 一、填空。‎ ‎1.6只鸡放进5个鸡笼,至少有( )只鸡要放进同一个鸡笼里。‎ ‎2.在367个1996年出生的儿童中,至少有( )个人是同一天出生的。‎ ‎3.瓶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黄球各5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 )个球。‎ ‎4.15个学生要分到6个班,至少有( )个人要分进同一个班。‎ ‎5.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了红、黑、白玻璃球各2个,要保证取出的玻璃球三种颜色都有,他应保证至少取出( )个;要使取出的玻璃球中至少有两种颜色,至少应取出( )个。‎ ‎6.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帽子各5顶放入一个盒子里,要保证取出的帽子至少有两种颜色,至少应取出( )顶帽子,要保证三种颜色都有,则至少应取出( )顶;要保证取出的帽子中至少有两个是同色的,则至少应取出( )顶。‎ ‎7.9只兔子装入几只笼子,要保证每个笼子中都有,且要保证最多有一个笼子中的兔子数不少于3只,则笼子数最少是( )个,最多是( )个。‎ ‎8.给一个正方体木块的6个面分别涂上红、黄两种颜色,则不论如何涂都有( )个面的颜色相同。‎ ‎9.朝明小学的六年级有若干学生,若已知学生中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那么,六年级至少有( )个学生;其中六(1)班有49名学生,那么在六(1)班中至少有( )个人出生在同一月。‎ 二、对号入座(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10个孩子分进4个班,则至少有一个班分到的学生人数不少于( )个。‎ A.1 B.2 C.3 D.4‎ ‎2.王东玩掷骰子游戏,要保证掷出的骰子总数至少有两次相同,他最少应掷( )次。‎ A.5 B.6 C.7    D.8‎ ‎3.张阿姨给孩子买衣服,有红、黄、白三种颜色,但结果总是至少有两个孩子的颜色一样,她至少有( )孩子。‎ A.2 B.3 C.4 D.6‎ ‎4.李叔叔要给房间的四面墙壁涂上不同的颜色,但结果是至少有两面的颜色是一致的,颜料的颜色种数是( )种。‎ A.2 B.3 C.4 D.5‎ ‎5 .一个盒子里装有黄、白乒乓球各5个,要想使取出的乒乓球中一定有两个黄乒乓球,则至少应取出( )个。‎ A.4 B.5 C.6 D.7‎ ‎6.7只兔子要装进6个笼子,至少有( )只兔子要装进同一个笼子里。‎ A.3 B.2 C.4 D.5‎ 三、聪明的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5只小鸡装入4个笼子,至少有一个笼子放小鸡3只。 ( )‎ ‎2.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偶数。 ( )‎ ‎3.把7本书分别放进3个抽屉里,至少有一个抽屉放4本。 ( )‎ ‎4.六(2)班有学生50人,至少有5个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 )‎ ‎5.10个保温瓶中有2个是次品,要保证取出的瓶中至少有一个是次品,则至少应取出3个。 ( ) ‎ 桌子数/张 ‎1‎ ‎2‎ ‎3‎ ‎4‎ ‎5‎ x 可坐人数/人 ‎6‎ ‎6+4‎ ‎6+2×4‎ 五、解决问题。‎ ‎1.7个人住进5个房间,至少要有两个人住同一间房。为什么?(请你用图示的方法说明理由)‎ ‎2.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5本书,为什么?‎ ‎3.希望小学有367人,请问有没有两个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为什么?‎ ‎4.一个盒子里装有黑白 两种颜色的跳棋各10枚,从中最少摸出几枚才能保证有2枚颜色相同?从中至少摸出几枚,才能保证有3枚颜色相同?‎ ‎5.一副扑克有4种花色,每种花色13张,从中任意抽牌,最少要抽多少张才能保证有4张牌是同一花色?为什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诊断性练习题 数 与 代 数 班级   姓名    等级________‎ 一、填空。‎ ‎1.0.4====( )%‎ ‎2.13628中的“‎6”‎表示( );70.6中的“‎6”‎表示( );中的“‎6”‎表示( )。‎ ‎3.280004320读作( ),四舍五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省略亿位后的尾数得到的近似数是( )。‎ ‎4.某班5名同学的体重分别是:小军‎23kg,小强‎21kg,小兵‎25kg,小丽‎24kg,小红‎22kg。如果把他们的平均体重记为0,那么这5名同学的体重分别记为:小军 ‎ ‎,小强 ,小兵 ,小丽 ,小红 。‎ ‎5.一个数由3个一,5个百分之一和7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读作( ),把这个数精确到十分位是( )。‎ ‎6.18和36的最大公因数是( );12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 )。‎ ‎7.a的5倍与b的差是( ),比x少 的数是( )。‎ ‎8.1.8公顷=( )平方米 ‎5米60厘米=( )米 ‎ 2.4时=( )时( )分 7200立方米=( )立方分米 ‎9.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 一颗梨重150( ) 一张床长2( )‎ ‎ 冰箱的容积是216( ) 明明早上7( )起床 ‎10.甲数是乙数的3倍,乙数和甲数的比是( )。甲数占乙数的。‎ ‎11.找规律填空。‎ ,,,,( ),( ), ‎ ‎1 ,4 ,9 ,16 ,25 ,( ) ,( ), 64 ,81‎ 二、判断对错。‎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 )‎ ‎3.2008年的上半年有181天。 ( )‎ ‎4.里面有3个0.1。 ( )‎ ‎5.把60缩小到它的 是0.06。 ( )‎ ‎6.把一根‎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全长的 。 ( )‎ ‎7.6人见面,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12次。 ( )‎ ‎8.右图中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25%。 ( ) ‎ 三、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0是最小的数 B、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 C、负数比正数小 D、数轴上-4在-7的左边 ‎2.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和芝麻的质量( )。‎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无法确定 ‎3.一本书降价25%后的售价是36元,原价是( )元。‎ ‎ A、9 B、‎27 C、45 D、48‎ ‎4.甲正方形的边长是12dm,乙正方形的边长是10dm。甲正方形面积和乙正方形面积的最简整数比是( )。‎ ‎ A、12∶10 B、6∶‎5 C、4∶1 D、36∶25‎ ‎5.一个数的5倍再加上5正好是100,这个数是( )。‎ ‎ A、95 B、‎21 C、19 D、10‎ 四、计算题要仔细。‎ ‎1.直接写得数。‎ ‎3.6+5.4= 650-100= 0.008×1000= 70÷0.01= ‎ ‎25÷= 1÷= ×= ++= ‎ ‎2.能简算的要简算。‎ ‎2.87+5.6-0.87+4.4 ×9-×6 420÷7÷6‎ -( + )÷ (-)÷ 0.5×2.5×12.5×64‎ ‎ ‎ ‎3.解方程 ‎ ‎ x+ x=4.4 ―= 125%=36 ‎ 五、解决问题。‎ ‎1.清风书社去年全年接待读者120万人。上半年接待读者的人数是全年的 ,第四季度接待读者的人数是上半年的 ,第四季度接待读者多少人?‎ ‎2.王阿姨买了50000元定期五年的国家建设债券,年利率为3.14%,到期时,她想用利息买一台7500元的笔记本电脑,够吗?‎ ‎3.强强和爸爸、妈妈暑假去翠屏山游玩。‎ ‎⑴强强全家去翠屏山来回的车费是多少元?‎ ‎⑵全家人在翠屏山住宿4天要交住宿费和餐费560元,他们想再玩2天,需要再交多少元?‎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诊断性练习题 空 间 与 图 形 班级   姓名    等级________‎ 一、填空题。‎ ‎1.用圆规画图,当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为( )厘米时可以画出直径为2厘米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分米,面积是120平方分米,高是( )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分米。‎ ‎3.把下边的长方形以15厘米长的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得到一个( ),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4.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少16平方厘米,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5.把24分米长的铁丝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如果把这根铁丝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6.右图是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拼成的,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至少还需要( )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才能搭拼成一个正方体。‎ ‎7.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 )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一行,它的长度是( )分米。‎ ‎8.一种圆柱形铁皮油桶的底面直径是40厘米,高是50厘米,这个油桶的容积是( )毫升。‎ ‎ 二、判断题。‎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 )‎ ‎2.过平面上的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平面上的两点只能画一条线。 ( )‎ ‎3.因为三角形不易变形,所以房子的梁架做成三角形形状。 ( )‎ ‎4.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不小于60度。 ( )‎ ‎5.将一张正方形纸连续对折三次,展开后其中一份是这张纸的。( )‎ 三、选择题。‎ ‎1.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是50°,按角分类这是一个( )三角形。‎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不能确定 ‎2.右图能画( )条对称轴。‎ ‎ ‎ ‎ A、2条 B、4条 C、8条 ‎3.下图中,甲和乙两部分面积的关系是( )。‎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4.用一条长1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和宽都是质数,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 ‎ A、6 B、‎10 ‎‎ C、15 D、21‎ ‎5.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这个圆的面积就扩大( )倍。‎ ‎ A、3 B、‎6 ‎‎ C、9‎ ‎6.正方形与圆的面积相等,那么正方形的周长( )圆的周长。‎ ‎ A、等于 B、小于 C、大于 ‎7.用一根木条给一个长方形加固,若只考虑加固效果的话,采用( )最好。‎ ‎ ‎ 四、画图与计算。‎ ‎1.(1)在下图中,画出表示A点到直线距离的线段。‎ ‎ ‎ ‎(2)过A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量一量,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是( )厘米。‎ ‎2.学校有一块长方形的试验田,长‎90米,宽‎60米。请你用1:2000的比例尺画出这块试验田的平面图。‎ 五、应用练习。‎ ‎1.以小明家为观测点,根据下面条件在平面上标出各地的位置。‎ ‎ ‎‎1千米 ‎(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东70°的方向上,距离小明家2千米处。‎ ‎(2)书店在小明家西偏南60°的方向上,距离小明家3千米处。‎ 五、应用计算 ‎1.张大爷用篱笆围一块梯形菜地,一面靠墙(如下图)。篱笆全长‎48米,如果每平方米收白菜9.5千克,这块地一共可以收白菜多少千克?‎ ‎2.公园里有一块面积是180平方米的三角形绿地(如下图),底长‎24米。如果绿地扩展,把底延长‎8米,高不变。‎ ‎(1)请在下图上画出扩展后的三角形绿地。(只需画出示意图)‎ ‎(2)列式计算出扩展后三角形绿地的总面积。‎ ‎ ‎ ‎3.求空心机器零件的体积。(单位:厘米)‎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诊断性练习题 统 计 与 概 率 班级   姓名    等级________‎ 一、填空。‎ ‎1.简单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和( )统计图。‎ ‎2.扇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 )与( ‎ ‎3.( )统计图是用长短不同、宽窄一致的直条表示数量,从图上很容易看出( )。‎ ‎4.为了表示某地区一年内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情况,可以把月平均气温制成(        )统计图。‎ ‎5.4、7.7、8.4、6.3、7.0、6.4、7.0、8.6、9.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中位数是( ),平均数是( )。‎ ‎6.在一组数据中,( )只有一个, 有时( )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 ‎ )。(填众数或中位数)‎ 二、选择题。‎ ‎1.对于数据2、4、4、5、3、9、4、5、1、8,其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分别为( )。‎ ‎ A 、 4, 4, 6 B 、 4, 6, ‎4.5 C、 4, 4, 4. 5 D、 5, 6, 4.5‎ ‎2.对于数据2,2,3,2,5,2,10,2,5,2,3,下面的结论正确有( )。‎ ‎ A、众数是2 |B、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 ‎ D、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C、平均数与众数数值相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三、下面记录的是六(1)班第一组学生每分钟跳绳成绩(单位:个)‎ ‎ 83、89、81、55、62、70、78、94、84、97、86、100、66、75‎ 请根据上面的记录的成绩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 ‎ ‎ 分数 合计 ‎100‎ ‎90~99‎ ‎80~89‎ ‎70~79‎ ‎60~69‎ ‎60个以下 人数 ‎ (1)该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个。‎ ‎ (2)优秀率(接满80个以上计算)是( )%。‎ ‎ (3)及格率是( )%。‎ ‎ (4)优秀学生比其他学生多( )人,多( )%。‎ 四、将下面的两个表格填完整。‎ ‎(表1)某服装厂去年和今年产量 情况统计表 ‎ 项目 ‎ 产量(套)‎ 年度 计划产量 实际产量 完成计划的百分数 合计 ‎9000‎ 去年 ‎5000‎ 今年 ‎4000‎ ‎120%‎ ‎(表2)进入某市旅游人数统计表 人 年 份 ‎ 数(万人)‎ 项 目 ‎ ‎1999‎ ‎2000‎ ‎2001‎ 总计 飞机 ‎3‎ ‎7‎ ‎8‎ 火车 ‎9‎ ‎17‎ ‎39‎ 合计 ‎20‎ 五、六年级一班第一组男、女生体重情况如下表。(单位:千克)‎ 男生 ‎42‎ ‎54‎ ‎44.5‎ ‎43‎ ‎42.5‎ ‎59‎ ‎43‎ ‎45.5‎ ‎42.5‎ ‎44‎ 女生 ‎37.5‎ ‎40‎ ‎38‎ ‎34.5‎ ‎41.5‎ ‎38‎ ‎37‎ ‎40.5‎ ‎39.5‎ (1) 这个组男生体重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多少?女生呢?‎ ‎(2)你认为表示这个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合适?‎ 六、应用题。‎ ‎1.育英小学六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有3人得100分,4人得96分,其余5人共得348分。第一小组这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一段上坡路,往返路程共120千米,小林骑车上坡每小时行10千米,下坡每小时行15千米,求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 ‎ ‎3.在一分钟跳绳比赛中,小丽两次跳的平均数数是120下,要使三次跳的平均数数是125下,她第三次应跳多少下?‎ ‎4. 5个裁判员给一名体操运动员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得分9.58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分为9.46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分9.66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各是多少分?‎ ‎ ‎ 七、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 小明家4个月水费统计图 ‎ A B C D ‎85‎ ‎94‎ ‎62‎ ‎27‎ 费用/元 月份 ‎0‎ ‎20‎ ‎40‎ ‎60‎ ‎80‎ ‎100‎ ‎120‎ ‎1.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多少元?‎ ‎2.你估计C月是哪个月?理由是什么?‎ ‎3.你预测小明家接下一个月的水费可能是多少元?说说你的理由。‎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诊断性练习题 ‎ 期 中 试 题 班级   姓名    等级________‎ 一、填空。‎ ‎1.设计一座厂房,在一个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 )‎ ‎2. 吨 =( )千克 时=( )时( )分 ‎3.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4.一袋面粉80千克吃了它的 ,还剩( )千克 ‎5.总价一定,数量与单价成( )比例 ‎6.y=8X,Y与X成( )比例 ‎7.12的因数有( ),选出其中的四个因数把他们组成一个比例是( )‎ ‎8.甲数与乙数的比例为5:3甲数为60乙数为( )‎ ‎9.圆柱侧面的展开面是( )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的( )宽是( )‎ 二、判断。‎ ‎1.人的体重和身高不成比例。( )‎ ‎2.比例尺一定,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成正比例( )‎ ‎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 ‎4.一种商品先提价5%,后涨价5%商品,价格不变。( )‎ ‎5.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 三、选择题。‎ ‎1.下面题各中( )把乙看作单位 ‎ A、甲的20%是乙 B、乙是甲的20% C、乙的20%是甲 ‎2.有一条高的立体图形( )‎ ‎ A、圆柱 B、长方体 C、圆锥 ‎3.把‎20克的盐放入‎100克水,盐占水的 ‎ A、1:6 B、1:‎5 C、20:100‎ ‎4.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5米,高‎1.8米求它的侧面积为( )平方米。‎ ‎ A、9 B、‎2.83 C、约为2.83‎ ‎5.使用材料要比计算的结果得到的结果多一些,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 A、进一法 B、四舍五入法 ‎ ‎6.下面各比,能与:组成比例的是( )。‎ A、3:4 B、4:‎3 ‎‎ C、: D、:3‎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5-1.4-2.6= ‎ ‎2.脱式计算。‎ ‎ ‎ 简算: 解比例:‎ 五、解决问题:‎ ‎1.一批煤用去25%,还剩48吨。这批煤共有多少吨?‎ ‎2.甲乙两地相距504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用6小时行了全程的,照这样计算,行驶全程用几小时?‎ ‎3.徒弟加工零件45个,比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多5个,师傅加工零件多少个?‎ 4. 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35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315千米需要几小时?(用比例解)‎ 5. 把一根半径3厘米,长12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铸成与它等底的圆锥体,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 ‎6.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为12分米,底面直径是高的,做这个水桶,至少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诊断性练习题 ‎ 期 末 试 题(A)‎ 班级   姓名    等级________‎ 一、填一填。‎ ‎1.3小时=( )小时( )分 平方米=( )平方分米 ‎2.把‎6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8段,每段是全长的( ),每段长( )米。‎ ‎3.=12÷( )=( )÷12=( )%=( )折 ‎4.比20千克重25%是( )千克,( )千克比40千克轻20%。‎ ‎5.一辆汽车行‎1‎千米用汽油升,这辆汽车平均每行一百千米耗油( )升。‎ ‎6.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互为倒数,如果前项是3,那么比值是( )。‎ ‎7.半径是12厘米的圆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厘米。‎ ‎8.某工程队用20天时间完成了旧楼改造工程,比计划时间提前了,提前了( )天。‎ ‎9.把‎10克糖放入到‎100克开水中,搅拌成糖水,糖占糖水的( )%。‎ ‎10.有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4米,高‎1.2米,这堆沙子的占地面积是( )平方米,这堆沙子的体积是( )立方米。‎ ‎11.一个长方形周长98分米,它的长和宽的比为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二、选一选。‎ ‎1.从右图中可以看出,这个圆的直径大约是( )厘米。‎ ‎ A、1 B、‎2 C、3.14 D、6.28‎ ‎2.将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沿着它的直径剪开,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 A、4 B、4π C、8 D、8π ‎3.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的体积大小比较,( )‎ A、相等 B、长方体的体积大些 C、圆柱体的体积大些 D、不好比较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比是1:2:3,这个三角形按角分是( )三角形。‎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无法确定 ‎5.盖一座大楼完成时间由120天减少到90天,时间提前百分之几?正确的列式有( )。‎ A、120÷90-1 B、1-90÷‎120 C、(120-90)÷90 D、(120-90)÷120‎ 三、计算题。‎ ‎1、直接写得数。‎ ‎(+)×6= 1-0÷4= 18-80%= 1÷0.5%= ‎ ‎2.脱式计算。‎ ‎12÷3× (÷3-0.2)× 18×-11× ‎ 四、操作题 下图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①请你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为直径,画一个圆。‎ 底 ‎②如果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为2厘米,求出自己所画圆的面积。‎ ‎ ‎ ‎ 五、根据下面线段图的信息,只列式,不用计算。‎ ‎(1) ‎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 列式:_____________ ____‎ 七、解决问题。‎ ‎1.某修路队修一条路,已修‎600米,比剩下的少。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广场上一个圆形花园的直径是‎20米,沿花园外侧铺一条‎2米宽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注满水的圆柱形水池,底面周长‎31.4米,用去一部分水后,水面下降40厘米,剩下的水正好是这池水的 ,这个水池的容积是多少?‎ ‎4.为了测量一个圆锥体铁块的体积,小强将这个铁块浸没在一个底面直径12厘米,水深8厘米的圆柱体容器中,发现水面上升到了10厘米,你能帮助小明求出这个圆锥体铁块的体积是多少吗?‎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诊断性练习题 ‎ 期 末 试 题(B)‎ 班级   姓名    等级________‎ 一、填空。‎ ‎1.据信息产业部资料,到2008年一月份,我国手机用户总数达555769000户,这个数读作( ),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2.2÷5==15:( )=( )%=( )折 ‎3.1270立方厘米=( )升 4.25小时=( )小时( )分 ‎4.的分数单位是( ),再加上( )个这样的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5.在、0.142、14.3%、0.111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6.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7段,第五段占全长的,长( )米。‎ ‎7.∶的比值是( ),把4∶0.8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 ‎8.食堂有煤5吨,平均每天烧吨,可以烧(     )天。‎ ‎9.有一个机器零件长5毫米,画在设计图纸上长2厘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 ‎10.小东、小明和小军三人同在一张球桌上练习打乒乓球,他们轮流上场打了一小时,平均每人打球(     )分钟。‎ ‎11.李刚家要栽种一批树苗,这种树苗的成活率一般为75%-80%,如果要栽活1000棵树苗,那么至少应栽(   )棵。‎ ‎13.8只鸽子飞回三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14.一块正方形的丝绸布料,既可以做成边长是18厘米的小方手绢,也可以都做成边长是27厘米的大方手绢,都没有剩余。这块正方形丝绸布料的边长至少是( )厘米。‎ ‎15.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1:2,这个三角形最大的内角是( ‎ ‎ )度。‎ ‎16.用铁皮做一个底面直径为6分米,高为8分米的圆柱形无盖水桶,至少要用(         )平方分米的铁皮,这个水桶最多能装水(      )升。‎ ‎17.奶奶编一个“中国结”要用丝绳‎0.85米。如果有‎8.4米丝绳,可以编( )个这样的“中国结”。‎ ‎18.某人的身份证编号是429016199208170094,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是( )。‎ 二、选择。‎ ‎1.一瓶油千克,先倒出它的,再往瓶里加千克。现在瓶内的油比原来( )。‎ A、增多 B、 减少 C、 不变 ‎2.下图分别是木工师傅做的4扇门,(      )扇门最牢固。 ‎ ‎3.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D、 无法确定 ‎4.下列图形中,( )不是轴对称图形。‎ A、 B、 C、 D、 ‎ ‎5.投掷3次硬币,有2次正面朝上,1次反面朝上,那么,投掷第4次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 ‎ A. B. C. D. ‎ ‎6.右图由7个立方体叠加的几何体,从正面观察,可画出的平面图形是( )。‎ A、 B、 C、 ‎ ‎7.鸡和兔一共有8只,数一数腿有22条,其中兔有 (   )‎ ‎ A、有3只 B、有4只 C、有5只 D、不能确定有几只 ‎8. m、n是非零自然数,m÷n=1……1,那么m和n的最大公因数是( )。‎ A、 1 B、 mn C、 m D、n ‎9.有13个乒乓球,有12个质量相同,另有一个较轻一点,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 )次保证能找出这个乒乓球。‎ A、1 B、‎2 C、 3 D、 4‎ 三、判断。‎ ‎1.在8.2、-4、0、6、-27中,负数有3个。 ( )‎ ‎2.把一个60°的角按1:10的比例尺画纸上,纸上的角度仍然是60°。 (  )‎ ‎3.盒子里有1000个红球、一个白球。任意摸出1个球,不可能是白球。 ( )‎ ‎4.六年级一班请假2人,出勤48人,这一天的出勤率是96%。 ( )‎ ‎5.如果‎3a=4b(a≠0,b≠0),那么=。 ( )‎ 四、计算。‎ ‎1.直接写得数。‎ ‎822-199= 7÷1.4= 0.18×10= ×=‎ ‎2.用合适的方法计算。‎ ‎35×12+350÷70 54.2-+4.8- 0.7÷[(-)×24]‎ ‎3.求未知数x的值 x÷ = ∶=x∶10‎ 五、看图回答问题。‎ 如右图,横轴表示小晨行驶的时间,‎ 纵轴表示小晨从家到图书馆的距离。‎ 请你仔细观察右图,从所给的折线图可以看出:‎ ‎(1)小晨在图书馆呆了( )分钟。(2)去时的车速是每小时( )千米。‎ ‎(3)返回时的车速是每小时( )千米。‎ 六、解决问题 ‎1.施工队计划用50天铺设‎2400米长的铁轨。实际每天比计划多铺设‎12米。实际多少天可以铺完这段铁轨?‎ ‎ ‎ ‎2.把长60厘米的圆柱体按3:2截成了一长一短两个小圆柱体后,表面积总和增加了30平方厘米。截成的较长一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新城水泥厂今年三月份生产水泥2700吨,比计划超产450吨,超产了百分之几?‎ ‎4.用10千克的黄豆可以榨油1.3千克。照这样计算,要榨32.5千克油需要黄豆多少千克?‎ 4. 商店以每枝10元的价格购进一批钢笔,加上40%的利润以后定价出售,当卖出这批钢笔的时就已经获利240元。这批钢笔共有多少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备课: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   ‎ 一、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  二、本册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 ‎  1、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  2、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  3、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  4、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年月日,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 四、学生情况分析 ‎  全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只有个别同学思想上不够积极。全班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反应快,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几个学生基础比较差些。‎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 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 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 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六、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5课时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3课时 第三单元 统计 4课时 第四单元 年月日 5课时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8课时 第六单元 面积 7课时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5课时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4课时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2课时 第十单元 总复习 4课时 ‎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教材分析 ‎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 1.观察主题图 ‎ (1)出示第2页彩图。‎ ‎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 (3)指名上台讲。‎ ‎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 (4)回教室填写例1。‎ ‎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 四、课堂小结 ‎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 早上太阳在东方 ‎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第2课时 绘制平面图 ‎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 教具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 出示第4页彩图。‎ ‎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 3.小组交流展示。‎ ‎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 三、巩固练习 ‎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 3.全班交流。‎ ‎ 四、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 ‎ ‎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第3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 教学内容:教材第5 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 ‎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 ‎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 ‎ 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 二、新知探索 ‎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吗?‎ ‎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 三、巩固练习 ‎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 2.练习一第3题。‎ ‎ 3.练习一第4题。‎ ‎ 四、课堂小结 ‎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 五、扩展延伸 ‎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 板书设计: 学看路线图 ‎ ‎ ‎ 弄清方向 ‎ 找到位置 ‎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 ‎ ‎ ‎ 第4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  教学过程 ‎  一、布置课前预习:‎ ‎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  二、谈话导入 ‎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  四、巩固运用 ‎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  4、练习二第1、2、3题。‎ ‎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  五、全课小结 ‎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看简单的路线图(二)‎ ‎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习二第5、6题。‎ ‎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 教具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 同桌互相问答。‎ ‎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 ‎ ‎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 三、巩固运用 ‎ 1.第9页"做一做"。‎ ‎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 四、课堂小结:‎ ‎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五、作业 ‎ 第12页第5、6题。‎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 第1课时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  教学内容:教材第13至15页例1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1、2题。 ‎ ‎  教学目标: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  教具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 ‎  12÷ 4= 8÷ 2= 14÷ 7=‎ ‎  24÷ 6= 36÷ 6= 18÷ 9=‎ ‎  16÷ 4= 20÷ 5= 35÷ 5=‎ ‎  15÷ 3= 64÷ 8= 72÷ 9=‎ ‎  2、口答:‎ ‎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 ‎  (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  (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箱)‎ ‎  教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  3.出示例1‎ ‎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  (2)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百。‎ ‎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  学生独立列式:240÷3‎ ‎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就是把240箱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240除以3。)‎ ‎  240÷ 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不够1个百怎么办?(用学具帮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40合在一起,看成是24个十,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8个十,就是80。‎ ‎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  三、巩固运用 ‎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三第1、2题。‎ ‎  【教学反思】:‎ ‎ ‎ ‎ ‎ ‎ ‎ 第2课时 除法的估算 ‎ ‎ ‎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  教具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口算:‎ ‎  60÷6 240÷8 320÷4 420÷7‎ ‎  450÷9 630÷7 360÷6 400÷5‎ ‎  120÷3 160÷4 280÷4 540÷9‎ ‎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 148 193 87 93‎ ‎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  1、引入新课 ‎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  124÷3 223÷4 100÷3 182÷4 ‎ ‎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 ‎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  124≈120 124=120+4‎ ‎  120÷3=40(或3×40=120) 120÷3=40‎ ‎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 ‎  223≈200 223=200+23 223≈240 ‎ ‎  200÷4=50 200÷4=50 240÷4=60 ‎ ‎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  4、再现问题:‎ ‎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  组织学生讨论:‎ ‎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  5、教师小结:‎ ‎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  三、巩固运用 ‎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  五、课堂作业:‎ ‎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  【教学反思】:‎ ‎ ‎ 第3课时 口算练习课 ‎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练习三第5至8题。‎ ‎  教学目标:‎ ‎  1.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  1、听算练习 ‎  6÷2 60÷2 600÷2 6000÷2 ‎ ‎  8÷4 80÷4 800÷4 8000÷4‎ ‎  10÷2 2×5 60÷3 20×3 ‎ ‎  24÷3 240÷3 2400÷3 120÷3‎ ‎  70÷7 10×7 54÷6 48÷8‎ ‎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 ‎180÷3 1800÷3 90÷3 5×8 40÷5‎ ‎54÷9 6×9 81÷9 7×9 8×9 ‎ ‎7×9 27÷3 6×7 45÷5 21÷3‎ ‎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  二、指导练习 ‎  1、练习三第5题。‎ ‎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  2、练习三第6题。‎ ‎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  3、练习三第8题。‎ ‎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  三、课堂小结:‎ ‎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  四、课堂作业 ‎  练习三第7题。‎ ‎  【教学反思】:‎ ‎   ‎ ‎   ‎ 第4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1、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四第1题。‎ ‎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  教具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120÷4 280÷7 300÷5  540÷9  24÷2  84÷4  ‎ ‎ 93÷3  69÷3‎ ‎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  2、计算: 4) 8 5 )25 7 )63 9 )45 ‎ ‎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  3、出示例1‎ ‎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  (4)笔算:42÷2。‎ ‎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 ‎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  4、出示例题2。‎ ‎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  三、巩固运用 ‎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四第1题。‎ ‎  【教学反思】:‎ ‎   ‎ ‎  ‎ ‎  ‎ 第5课时 笔算除法练习课 ‎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  二、指导练习:‎ ‎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  2、练习四第2题 ‎  (1).读题。‎ ‎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  (3).全班订正。‎ ‎  (4).作补充练习。‎ ‎  3、练习四第3题 ‎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  (4).解答后集体订正。‎ ‎  4、练习四第4题 ‎  (1).读题,审题。‎ ‎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  三、全课总结:‎ ‎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6课时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2.培养小学生估算的意思,通过估一估,来确定商的最高位是几。‎ ‎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  教学重难点:掌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  教具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口算。‎ ‎   18÷ 6 24÷4 360÷6 35÷7 12÷6 360÷3 72÷8 90÷9 810÷9 ‎ ‎  2、计算: 9)81 4)84 3 )39 6 )54 ‎ ‎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81÷9的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54÷6你是怎样算的?‎ ‎  二、合作体验,获取新知 ‎  1.谈话: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  2.教学例3。‎ ‎  出示教材第22页的例3及挂图,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  列式:238÷6‎ ‎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你能估算一下大约要插多少页吗?你是怎样想的?‎ ‎  教师:如果列竖式计算该怎样算呢?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被除数百位上的数2除以6,商够一百吗?我们该怎么办?‎ ‎   23个十除以6商的最高位"3"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呢?23除以6为什么商是3而不是4? ‎ ‎  提问: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 ‎ ‎  教师:23减18等于5,这个5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与5个十合并起来是58。58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商是9? ‎ ‎  3.教师:刚才大家先用估算的方法,估计这些相片大约要插40页,而现在通过计算得出39页余4张,这4张也要用一页,所以,插这些相片要39加1等于40页。‎ ‎  列式:238÷6=39(页)......4(张)‎ ‎  答:这些相片需要插40页。‎ ‎  教师:本题的解答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来进行回答。‎ ‎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他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  5.想一想,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本相册能插下这些相片吗?2本呢?)‎ ‎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评判。‎ ‎  板:6×24=144(张)‎ ‎  因为44张<238张,所以一本相册不够插,‎ ‎  板:6×24×2=288(张)‎ ‎  因为288张 > 238张,所以2本相册够插。‎ ‎  三、巩固运用 ‎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做一做"。‎ ‎  要求学生把估算的数写下来,然后再进行计算。‎ ‎  注意:有余数的除法写横式得数时别忘了写余数。‎ ‎  2.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第1题。‎ ‎  先判断是几位数。如果商是两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红色,如果商是三位数,请用水彩笔涂上黄色,并说出片断的根据。‎ ‎  3.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2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  4.完成教科书第23页练习五的第3题。‎ ‎  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问题,列式解答。‎ ‎  四、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第7课时 用一位数除的综合练习课 ‎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练习五第4~8题。‎ ‎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  1.练习五第4题:学生在书上填写(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  2.指名选择其中的题说说口算方法。‎ ‎  3.练习口算(口算卡片)‎ ‎  二、指导练习 ‎  1.练习五第5题: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  2、练习五第6题:‎ ‎  (1).说清楚题目的意思,完成第一问。‎ ‎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  3、练习五第7题:‎ ‎  (1).说说题目意思。‎ ‎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  4、练习五第8题 ‎  (1).说说题目意思。‎ ‎  (2).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  三、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  四、课堂作业 ‎  1.口算 ‎  300÷2= 560÷8= 7200÷9= 3200÷4= 210÷7= 96÷3=‎ ‎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进行计算。‎ ‎  7650÷6= 2874÷3=‎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第8课时 除法的验算 ‎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用一位数除的笔算除法,并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3.通过除法验算,初步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验算的良好习惯。‎ ‎  教学重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教具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口算 ‎   42÷6 36÷9 567÷7 64÷8 6×7 4×9 7×8 8×8 ‎ ‎  2、18÷6 27÷9 8×8‎ ‎   想:( )×6=18 ( )×9=27 ( )×7=63‎ ‎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 ‎   3)246 2)246 4)488 8 )488 ‎ ‎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  1.教师:我们已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为了使我们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就需要我们为除法计算进行验算,这样容易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给于及时纠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  2.教学例题4。‎ ‎  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例题4及挂图。‎ ‎  (1)蓝笔记本每本5元,小明有10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  学生列式:100÷5=20(本)‎ ‎  提问:请说出除数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发现什么?‎ ‎  发现:商 × 除数 = 被除数。‎ ‎  教师:如果我们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大家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  (2)红色笔记本每本7元。小明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下多少元?‎ ‎  学生独立列式:100÷7‎ ‎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  100÷7=14(本)......2(元)‎ ‎  提问100、7、14、2各表示什么?‎ ‎  教师: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14本需要98元,那小明付了多少钱?‎ ‎  3、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  三、巩固练习 ‎  完成教科书第25页的做一做。‎ ‎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后,要求他们要验算,讲评时要求他们说出验算过程。‎ ‎  四、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六第1、2题。‎ ‎  【教学反思】:‎ ‎   ‎ ‎  ‎ ‎  ‎ 第9课时 除法验算练习 ‎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练习六第3~7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熟练的计算除法和用乘法验算除法。‎ ‎  2.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  1、口算 ‎   300÷6 560÷8 320÷4 810÷9 210÷3 280÷7 500÷7‎ ‎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  2、第26页练习六第3题:‎ ‎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独立完成。‎ ‎  (2).说说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  二、指导练习:‎ ‎  1、第26页练习六第4题:‎ ‎  (1).学生读题审题。‎ ‎  (2).分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  (3).汇报解题方法。‎ ‎  2、第26页练习六第5题:‎ ‎  (1).出示挂图。‎ ‎  (2).笔算比赛。‎ ‎  (3).讲评。‎ ‎  3、第26页练习六第6题:‎ ‎  (1).出示图表,学生读题审题。‎ ‎  (2).分小组进行估算和计算。‎ ‎  (3).集体讲评。‎ ‎  4、第26页练习六第7题:‎ ‎  (1).学生读题审题。‎ ‎  (2).讨论解题方法。‎ ‎  (3).讲评。‎ ‎  三、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一)‎ ‎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例5、6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4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学会计算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0的除法。‎ ‎  教具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2= 3×0= 0×9= 8×0= 0+25= 29+0=‎ ‎  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 2)292 6)358 7)2147 5)605 ‎ ‎  3、出示:14、104、140。‎ ‎ 提问:0在后面两个数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主题图。‎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图。‎ ‎  教师:四个西瓜,孙悟空打算怎么分?而猪八戒是怎样分的?那还剩多少个西瓜?平均分给唐僧、孙悟空和沙僧怎样分?什么都没有怎样表示? ‎ ‎  如果列算式,该怎样列算式呢?‎ ‎  0÷3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 ‎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0÷3=0‎ ‎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3相乘得0?‎ ‎  因为0×3=0,所以0÷3=0。‎ ‎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 ‎ 0÷2 0÷4 0÷5 ‎ ‎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 ‎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  3、出示例题6‎ ‎  (1)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该怎样列式?‎ ‎  学生列式:309÷3‎ ‎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 ‎  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3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这个不写行不行?‎ ‎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写,他起占位作用。‎ ‎  (2)要求万青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  学生独立列式:420÷3‎ ‎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教师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于指导。‎ ‎  教师借助竖式指道学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  提问:商的个位上是0不写行吗?为什么?‎ ‎  小结:在做除法时,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的数正好除尽,后面数位上还有0,可以不要再除下面了,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0就可以了。‎ ‎  4、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0要写?‎ ‎  比较: 2)402 和 4)750 有什么相同点?‎ ‎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写上0占位,不能漏写。‎ ‎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  1、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1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0占位问题。‎ ‎  2、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2题 ‎  分4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  3、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练习七的第3题。‎ ‎  请学生找出每一组题的错误,并说说怎么订正。‎ ‎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七的第四题。‎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 ‎ 第11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二)‎ ‎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3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2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解决笔算除法的难点。‎ ‎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  教具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 2)292 6)358 9)407 2)420‎ ‎  2、( )里最大能填几?‎ ‎   ( )×8<67 7×( )<58 ( )×5<48‎ ‎ 70>9×( ) ( )×9<73 50>8×( )‎ ‎  3、列竖式计算。‎ ‎ 320÷8 408÷4 960÷6 804÷4‎ ‎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  1、出示例题7的第⑴题: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  ①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 ‎  列式:532÷4‎ ‎  ②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3去4,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  ③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  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4乘0得0,把0写在3的下面。‎ ‎  3减0得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的2合在一起就是32,32除以4商8,8写在个位上。‎ ‎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  ④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1页的做一做。‎ ‎  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具体的题目提问,为什么商要写0?‎ ‎  3、出示例题7的第⑵‎ 小题,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个,还剩多少人?‎ ‎  ①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 ‎  列式:562÷4‎ ‎  ②提问: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  ②讨论:十位上商是4表示什么?这时被除数的十位已除尽,个位上的2除以6够商1吗?怎么办?在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3是什么?‎ ‎  三、巩固练习 ‎  1、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32页的"做一做"。‎ ‎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提问,为什么商末尾写0?‎ ‎  2、教科书第33页第2题。‎ ‎  学生先判断再改正。‎ ‎  四、课堂小结:‎ ‎  一位数除多位数时,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正好除尽,而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  五、课堂作业 ‎  教科书第33页第1题。‎ ‎  【教学反思】:‎ ‎   ‎ 第12课时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 ‎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例练习八第3~7题。‎ ‎  教学目标:‎ ‎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  2.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以及熟练程度。‎ ‎  3.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  1、口算 ‎   6000÷6 3200÷8 545÷9 301÷3 354÷7 280÷4 496÷7‎ ‎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  2、小游戏:谁的火车跑得快(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5题):‎ ‎  (1).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  (2).评价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  二、指导练习:‎ ‎  1、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3题。‎ ‎  ①.读题、找条件、问题。‎ ‎  ②.列式。‎ ‎  ③.估算:你是怎样想的?‎ ‎  ④.笔算:你是怎样算的?。‎ ‎  2、教材第33页练习八第3题。‎ ‎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  3、教材第34页练习八第8题。‎ ‎  ①.看懂题意。‎ ‎  ②.进行计算。‎ ‎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讨论。‎ ‎  三、数学游戏:教材第32页"数学游戏"。‎ ‎  四、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  五、课堂作业 ‎  教材第34页练习八第6、7题。‎ ‎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 整理和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  教学内容:教材第35~37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九第1~6题。‎ ‎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回顾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  2.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特点。‎ ‎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  教学过程:‎ ‎  一、分工合作,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 ‎  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整理,可以用文字、表格或图框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 ‎  例题之间有哪些练习?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班级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的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然后大家对展示的作品给于适当的评价。‎ ‎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  (1)口算除法、估算 ‎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  (4)竖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  3、教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那些成功的体会可以向同伴介绍的?‎ ‎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  三、亲身实践,解决问题 ‎  1、出示讲课书第35页的第1题。‎ ‎  让学生独立分析,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讲评。‎ ‎  2、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2题。‎ ‎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提问:"大约"表示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全班讲评。‎ ‎  3、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3题。‎ ‎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全班讲评。‎ ‎  4、提问:(1)这3道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 ‎ ‎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 ‎ ‎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  四、巩固练习 ‎  练习九第1、2、3、4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九第5、6题。‎ ‎  六、板书设计:‎ ‎  整理和复习 ‎     口算除法 :估算除法 ‎    除法 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   笔算除法 除法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   除式中的0 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  【教学反思】:‎ ‎   ‎ ‎   ‎ ‎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测验 ‎  一、口算 ‎  80÷4= 90÷3= 40÷2= 120÷3= 260÷2= 350÷5=‎ ‎  4500÷9= 2000÷4= 6000÷3= 84÷4= 63÷3= 62÷2=‎ ‎  二、填空 ‎  1.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 ‎  2.370÷7的商是( )位数。‎ ‎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 )。‎ ‎  4.834÷3的商是( )位数。‎ ‎  三、判断题 ‎  1.471除以4商是两位数。 ( )‎ ‎  2.738÷6的商中间没有0。 ( )‎ ‎  3.因为624÷6的商是三位数,所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定是三位数。( )‎ ‎  4.被除数的末尾有0,商的末尾也一定有0。 ( )‎ ‎  四、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  320÷8= 909÷9= 714÷7= 347÷8=‎ ‎  五、应用题 ‎  1.学校买来960本作文本,把这些作文本平均分给四、五、六年级。每个年级该领走多少本?‎ ‎  2.小明从家走到学校,每分钟走66米,他8分钟走到学校;从学校回家,小明只用了6分钟。回家时,小明每分钟走几米?‎ ‎  3.小芳看一本132页的书,每天看8页。至少要多少天才能看完?‎ ‎ ‎ 第三单元 统 计 ‎  一、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第一课时 条形统计图(一)‎ ‎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品牌 A B C D 统计/箱 30 45 25 10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  三、巩固运用 ‎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  【教学反思】:‎ ‎   ‎ ‎ ‎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二)‎ ‎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  教学目标:‎ ‎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  教学重难点: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  1、制作身高统计图:‎ ‎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  2、制作体重统计图:‎ ‎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 ‎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  三、巩固运用 ‎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  【教学反思】:‎ ‎   ‎ ‎ ‎ 第三课时 平均数 ‎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练习十一第1、2、3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的成绩。‎ ‎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 ‎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  1、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 ‎  教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 ‎  以4人为 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试。‎ ‎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  2、练一练:‎ ‎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 ‎  第一组平均每人的分数是:86分 ‎  第二组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是:87分 ‎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计算能力强。‎ ‎  三、巩固延伸 ‎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  (1)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  (2)老师要想知道哪个小组同学的身高高,由于我们每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不能比身高总数,那要比什么?‎ ‎  (3)在计算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算完以后把你们的平均身高填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  (4)看到这些组的平均身高,你想说点什么?‎ ‎  2、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的第3题。‎ ‎  【教学反思】:‎ ‎   ‎ ‎   ‎ ‎  ‎ ‎ ‎ 第四课时 平均数的应用 ‎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  教学目标: ‎ ‎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 ‎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 ‎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  三、巩固练习 ‎  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的第5题。‎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第四单元 年、月、日 ‎ 教学目的:‎ ‎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 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 ‎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 教具准备:‎ ‎ 投影仪、年历卡片 ‎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   1、课件出示:‎ ‎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4年日历。‎ ‎   2、揭示课题:‎ ‎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 二、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 1、 认识年历 ‎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 (4)你能根据2003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 一年有几个月?‎ ‎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 板书:‎ ‎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大月(7个)‎ ‎ 1年 12个月 30天:四、六、九、十一 小月(4个)‎ ‎ 28天 29天 二月 特殊月 ‎ 2、 记忆大、小月 ‎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全班齐数一次。‎ ‎ (2)师: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 ‎ ‎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 1、一年有( )个大月,有(    )小月。‎ ‎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  )月(  )日;‎ ‎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 4、你的生日是(  )月(  )日;‎ ‎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 四、总结竞猜:‎ ‎ 1、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 2、 猜谜语。师: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讲一个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出示: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 师: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珍惜时间)‎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年、月、日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 教学准备:年历卡 ‎ 教学课时:2课时 ‎ 教学过程:‎ ‎ 师生活动 ‎ 一、导入新课 ‎ 1、讲故事 ‎ 故事发生在2001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1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 二、学习新课 ‎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 A: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 B: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 C: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 ‎ A: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 B: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 C:看年历卡,完成做一做。‎ ‎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 A:师提问: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 ‎ B: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 C:学习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 D:完成做一做。‎ ‎ 4、基础练习。‎ ‎ A: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2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 B:小游戏(判断大小月)‎ ‎ 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 5、观察比较,认识特殊的2月。‎ ‎ A:出示书上2004年和2005年二月的卡片。‎ ‎ B: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 C:师说明:2月有28天或者29天。2月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2月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 6、自主计算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 A:学生自主计算。‎ ‎ B:交流汇报。知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 7、探索规律,判断平年和闰年。‎ ‎ A: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 B: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 ‎ C: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 D: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 E: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 F:判断平年和闰年练习:1854年、2006年、3000年。‎ ‎ 三、 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 1、填空。‎ ‎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 )月和( )月。‎ ‎ 2、判断。‎ ‎ (1)每年都是365天。‎ ‎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 (4) 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 3、找规律填空。‎ ‎ 1月,3月,5月,7月,8月,( ),( )。‎ ‎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 5、导入的侦探故事揭谜。‎ ‎ 2001年2月没有29日这一天,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 6、练习十二的练习。‎ ‎ 四、课堂总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 【教学反思】:‎ ‎ ‎ ‎ ‎ ‎24时计时法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 重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 教时:2课时 ‎ 教学准备:钟面、情景图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 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21:00是几时。‎ ‎ 3、组织学生猜测。‎ ‎ 4、 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 5、 老师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0小时。‎ ‎ 6、 老师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 7、 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 5、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上午 ‎ 练习:抢答:‎ ‎ 普通计时法 上午7时 中午12时 下午4时 下午6时40分 ‎ 晚上9时12分 ‎ ‎ 24时计时法 19时23时40分 ‎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 三、巩固练习 ‎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 2、(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 ① 18时就是下午8时。 ‎ ‎ ② 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 ③ 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 四、课堂总结 ‎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 ‎ ‎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 ‎ 说说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以下的时间: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5时,晚上10时 ‎ 二、探究新知 ‎ 1、 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 ‎ 2、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 ‎ 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 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 ‎ 4、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 ‎ 5、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 6、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 三、巩固练习 ‎ 1、 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 ‎ 2、 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 五、作业:练习十三3、4、5、6‎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位数 ‎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 ‎ ‎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 教学重难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 1、口算下面各题。‎ ‎ 30×4 50×5 30×4‎ ‎ 300×7 200×8 12×4‎ ‎ 43×2 33×3 23×3 11×7‎ ‎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 (3)教师:大家刚才提了很多问题,那如果邮递员工作了10天,他要送多少份报纸?如果工作了30天呢?‎ ‎ 出示例题1:邮递员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 2、研究口算的方法。‎ ‎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     300×10 300×30‎ ‎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 3、出示例题1的后半题:邮递员平均每天送60封信,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封信?‎ ‎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 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 讲评时提问:80×1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 12×20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 三、巩固运用 ‎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 ‎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邮递员每分钟 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 四、课堂总结 ‎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十四第5题。‎ ‎ 【教学反思】:‎ ‎ ‎ ‎ ‎ ‎ ‎ 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题。‎ ‎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 教具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 39、74、68、99、17、44‎ ‎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     28×4 62×7 89×7‎ ‎     12×8 37×3 81×6‎ ‎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 ‎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 2、教学例题2。‎ ‎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做一做 ‎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 四、课堂总结:‎ ‎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第三课时:综合练习 ‎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练习 ‎ 1、练习十四第6题。‎ ‎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 二、估算练习 ‎ 1、练习十四第7题。‎ ‎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 (2)学生独立完成。‎ ‎ (3)全班交流。‎ ‎ 2、练习十四第8题。‎ ‎ (1)理解题意。‎ ‎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 (3)全班交流。‎ ‎ 3、练习十四第11题。‎ ‎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 (2)独立完成。‎ ‎ (3)组织交流。‎ ‎ 三、课堂小结:‎ ‎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 ‎ ‎ ‎ 第四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教具准备:挂图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计算 ‎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 2、口算 ‎ 27×20 82×40 52×60 12×90‎ ‎ 18×30 24×50 19×70 53×20 ‎ ‎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 (1)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 ‎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 (4)讲解24乘12竖式 ‎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 三、巩固运用 ‎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 23乘13得多少?‎ ‎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 四、课堂总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十五第1题。‎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课时:不进位笔算乘法练习课 ‎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 口算下面各题 ‎ 15×3 19×4 53×8 61×7‎ ‎ 14×10 20×42 50×60 80×30‎ ‎ 700×20 71×20 56×40 47×30‎ ‎ 二、指导练习 ‎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 3.看谁算的快 ‎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 三、课堂总结 ‎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第六课时:笔算乘法(进位)‎ ‎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4题。‎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 3.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学重难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 1、口算 ‎ 14×40 30×24 12×20 50×24‎ ‎ 20×90 37×100 500×10 36×30‎ ‎ 19×20 80×20 91×20 35×40‎ ‎ 2、列竖式计算 ‎ 24×12 78×11 33×21 19×9‎ ‎ 提问:前三道题和最后一道题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  3、课件呈现下围棋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  二、亲身体验,探讨计算方法 ‎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  2.组织交流。‎ ‎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  3.师生评议。‎ ‎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  (3)重点评议笔算。‎ ‎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  1.尝试练习。‎ ‎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  3.解决问题。‎ ‎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  4.游戏。‎ ‎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  四、课堂总结 ‎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十六第2、4题。‎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第七课时:笔算乘法练习课 ‎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 ‎ 23×30 40×30 60×700 32×40‎ ‎ 80×70 90×42 65×100 700×2‎ ‎ 60×72 48×20 37×20 87×30 ‎ ‎ 二、计算 ‎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 三、解决问题 ‎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 四、游戏活动 ‎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 五、课堂小结 第八课时:整理和复习 ‎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 教学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 教学过程:‎ ‎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 汇报:(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 学生动手操作:‎ ‎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 二、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 三、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 四、解决问题 ‎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 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 五、课堂小结 ‎  【教学反思】:‎ ‎ ‎ ‎ ‎ 第六单元 面积 ‎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 重难点、关键 ‎ 1、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 3、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 课时安排:‎ ‎ 面积和面积单位------------------------2课时 ‎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3课时 ‎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 ‎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7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 教学目标:‎ ‎ ‎ ‎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 1、面积的含义。‎ ‎ (1)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黑板有黑板的表面,桌子有桌子表面,课本有课本的表面,我们的脸面有它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 ‎ 学生:用手摸脸、桌面、书面,感受物体的表面。‎ ‎ 教师:①黑板的表面和桌面,哪个大?②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 ‎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练习本的封面比较小。我们就说;练习本的面积比较小。‎ ‎ (2)出示图形:‎ ‎ ‎ ‎ ‎ ‎ ‎ ‎ 教师:观察这3个图形,说说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很容易看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 教师: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 (3)概括面积含义。‎ ‎ 教师: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将这两句话合起来,用一句话来表示,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 最后归纳面积概念。板书:‎ ‎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 2、面积单位。‎ ‎ (1)出示一组图形(教材71页图),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 ‎ ‎ ‎ ‎ ‎ ‎ (2)教师: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我们不能全部靠眼睛看,或者用重叠的方法,我们要学会用其它方法。‎ ‎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它们面积的大小呢?(方格纸量)‎ ‎ 小组动手操作。‎ ‎ 汇报交流: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 学生:第2个面积大,因为它含有15个小方格。而第1个只含有14个小方格。‎ ‎ 老师:如果我们不用统一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行不行?如果用统一大小的小圆片行不行?‎ ‎ 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得出不行?‎ ‎ 教师: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 (3)常用的面积单位。‎ ‎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 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 这几个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呢?‎ ‎ ①平方厘米的认识。‎ ‎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是 多大呢?‎ ‎ 引导学生明确: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 ‎ 第一:打个手势,来表示一下平方厘米的大小。‎ ‎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 第三: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一个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 笔盒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 教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不方便。最好用大一点的面积)。‎ ‎ ②平方分米的认识。‎ ‎ 教师:比平方厘米打一点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分米。‎ ‎ 然后让学生明确: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 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示意图,‎ ‎ 怎样要求学生做到:‎ ‎ 第一,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 第三,估一估,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户上一块玻璃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 教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板的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 ‎ 学生:不妨边。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 ③平方米的认识。‎ ‎ 猜一猜:比平方分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 教师:什么样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刚好是1平方米?‎ ‎ 教师:你们能用手势做一个1平方米的大小吗?‎ ‎ 学生要4个人,4双手合围才能做出一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图形。‎ ‎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面积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也让学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估一估教室地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 三、课堂小结 ‎ 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 在学生说面积单位时请全班学生打手势来表示大小。‎ ‎ 四、巩固加深 ‎ 课本第7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第二课时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 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75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3、4题。‎ ‎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含义,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 教具准备:常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模型。‎ ‎ 教学过程: ‎ ‎ 一、复习引入 ‎ 1、上一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面积单位?它们时多大?你能用手势来分别表示它们大约有多大吗?‎ ‎ 2、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有哪些,它们是多长?‎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常用的面积单位:厘米、分米、米。‎ ‎ 二、分析比较 ‎ 1、教学例1。‎ ‎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 出示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 ‎ ‎ 1厘米 1平方厘米 ‎ 让学生明确:1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它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体有多长,(有多少厘米);1平方厘米是一个面积单位,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体表面有多大。(有多少平方厘米)‎ ‎ 说一说:要测量笔盒的一条边有多长,应该用什么为单位?‎ ‎ 要测量笔盒的上面有多大,应该用什么为单位?‎ ‎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 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 ‎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做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 (3)比较1米和1平方分米。‎ ‎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再全班汇报。‎ ‎ 2、引导小结:‎ ‎ 三、巩固运用 ‎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2、3题。‎ ‎ 2、数学游戏:教材75页。‎ ‎ 3、练习十八的第3、4题。‎ ‎ 第3题是面积的甲酸和周长的计算。‎ ‎ 四、课堂总结 ‎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 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课本第77-78页中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教师提问:‎ ‎ (1)什么叫面积?‎ ‎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 要求学生:(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 1、引导探究。‎ ‎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 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我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如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 2、揭示课题。‎ ‎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 3、教学例2。‎ ‎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 (2)公式推导:‎ ‎ 教师 ‎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如果沿着长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沿着宽能摆几个?你们发现了什么?‎ ‎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 三、巩固运用 ‎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 四、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十九第3题。‎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第四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应用 ‎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例3,练习十九第4~7题。‎ ‎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 ‎ ‎ ‎ ‎ 2、长方形周长= ‎ ‎   正方形周长= ‎ ‎   长方形面积= ‎ ‎   正方形面积= ‎ ‎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 1、出示例3‎ ‎ (1)学生尝试完成。‎ ‎ (2)交流方法 ‎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 2、练一练:教材78页"做一做"。‎ ‎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 3、讨论交流: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 (1)小组讨论;‎ ‎ (2)全班交流:意义不同、计量单位不同、计算方法不同。‎ ‎ 三、综合练习 ‎ 1、练习十九第4题。‎ ‎ (1)先估计面积,然后动手测量并计算面积。‎ ‎ (2)全班交流想法。‎ ‎ (3)要求它的周长怎么办?‎ ‎ 2、练习十九第5题。‎ ‎ 学生先估计,然后测量并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全班交流。‎ ‎ 四、课堂小结:‎ ‎ 全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计算面积要注意什么?‎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十九第6、7题。‎ 第五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九第8~11题。‎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 1、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 ‎ ‎      3                    4‎ ‎          5             4‎ ‎ 3、比一比:通过第2题的计算,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 二、指导练习,深化提高 ‎ 1、教材练习十九第8题。‎ ‎ (1)学生动手剪一剪,然后求面积。‎ ‎ (2)交流方法:‎ ‎ 你从题里发现了什么?怎样求剩下部分的面积?‎ ‎ 2、教材练习十九第9题。‎ ‎ (1)小组议一议:要求面积先要求什么?怎样求边长?‎ ‎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 (3)说一说: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 3、探索发现:教材练习十九第10题。‎ ‎ (1)小组合作,画出长方形并填表。‎ ‎ (2)分析比较,发现规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 4、教材练习十九第11题。‎ ‎ (1)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 ‎ (2)比较三种不同剪法,发现问题: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多少?‎ ‎ 三、课堂小结 ‎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求周长和面积要注意什么?‎ ‎ ‎ 第六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4及"做一做"。‎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组准备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 教学过程 ‎ 一、猜测引入:‎ ‎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 ‎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 ‎ 猜一猜: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我们认为是100。......) ‎ ‎ 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 ‎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 1、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 ‎ 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 ‎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 (2)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 ‎ ①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 ‎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 ‎ ②我们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 ‎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 ‎ ③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 ‎ 师:这种方法真妙! 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100平方厘米)。 ‎ ‎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 (二)知识迁移 ‎ 1、启发: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分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出两个问题:‎ ‎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3)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 3、反馈练习:‎ ‎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 (2)83页"做一做"。‎ ‎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 评价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 三、全课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第七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 ‎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及练习二十第1~4题。‎ ‎ 教学目标:‎ ‎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育场太大了)‎ ‎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 2、体验 ‎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 (2)实际感受 ‎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 练习二十第2、3题。 ‎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二十第1、4题。‎ ‎ 教学反思:‎ ‎ ‎ ‎ ‎ ‎ ‎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 教学内容:教材第86~87页练习二十第5~9题。‎ ‎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正确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 3、引导学生探索有关面积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 1、说一说:①什么是面积?‎ ‎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 更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什么是1公顷、1平方千米?‎ ‎ ③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 ‎ ‎      15                   30‎ ‎          36            30‎ ‎ 议一议: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 3、填一填:‎ ‎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 5平方米=(   ) 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 ‎ 6平方千米=(   ) 平方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 40公顷=( )平方米 8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 二、指导练习,深化提高 ‎ 1、教材练习二十第5题。‎ ‎ (1)学生独立做。‎ ‎ (2)交流方法:你计算中你知道了什么?‎ ‎ 2、教材练习二十第8题: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 3、教材练习二十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 三、课堂作业:‎ ‎ 练习二十第6、7题。‎ ‎ ‎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学会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会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在时间生活中加以应用,而且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 2、学会读、写一、二小数。‎ ‎ 3、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 ‎ 4、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 5、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 重点:小数的读、写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 难点:小数的含义的解答。‎ ‎ 认识小数----------------------3课时 ‎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的读法、写法 ‎ 教学内容: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写法,(课本第88-89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 2、学会读、写简单的(一位、二位)小数。‎ ‎ 3、通过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 教学重难点:小数的读法、写法,领会0.1.0.01的含义。‎ ‎ 教具准备:物品价格标签、直尺等。‎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看图写分数。‎ ‎  ‎ ‎      ( )   ( )( ) ( )‎ ‎ 2、填空:‎ ‎ (1)把1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 );其中的2份占全长的( )/ ( )。‎ ‎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 )/();其中的5份占全厂的( )/( );其中的15份占全长的( )/ ( )‎ ‎ (3)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厘米 ‎ ‎     1元= ( )角   1角= ( )分 ‎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 1、揭示课题。‎ ‎ 同学们已经学习认识了整数、分数。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小数 ‎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 2、小数的认识。‎ ‎ (1)请同学们随便取出一本书,找出它的单价,说一说是多少钱?(我的数学课本价钱是4元6角或4.6元)‎ ‎ (2)投影出示课本第88页的主体图。‎ ‎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并填表。‎ ‎ 引导观察5.98、0.85、2.60这几个数有什么特点?‎ ‎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说明:①像5.98、0.85、2.60以及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书本的单价)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 ‎ ②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不够1元的,要用0占位。‎ ‎ 3、小数的读法。‎ ‎ 教师告诉学生: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按数字的顺序一个一个地读出数字名,小数点读做"点"。如:5.98读作五点九八, 0.86读作零点八六,2.60读作:二点六零,10.23读作:十点二三,25.07读作:二十五点零七。‎ ‎ 试一试:下面几个小数怎么读。‎ ‎ 1.23 0.92 0.05 2.40 12.04‎ ‎ 4、小叔的写法。‎ ‎ 教学例1。‎ ‎ (1)一位数的写法。‎ ‎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分米,每份是1/10米)‎ ‎ 课件演示说明:①每份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1分米=1/10米。②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③0.1米是小数,她表示1米的十分之一。‎ ‎ 教师: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应该怎么写? 4分米、5分米、6分米。。。。是多少米?(小数)。‎ ‎ (2)二位小数的写法。‎ ‎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厘米,每份是1/100米)‎ ‎ 教师:用小数怎么表示1/100米?(写成0.01米)‎ ‎ 0.01与0.1相比较,有什么不同?(0.01有二位小数,0.1只有一位小数)。‎ ‎ 教师:0.01米就等于1/100米,等于1厘米,表示1米的百分之一。3厘米、5厘米、18厘米呢?‎ ‎ 试一试。‎ ‎ 15厘米=( ) /( )米=( )米 ‎ 30厘米=( )/ ( )米=( )米 ‎ 提出问题:像0.1、0.3、0.01、0.05、0.18这些小数它们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为什么都是0?(因为它们都不够1米,所以整数部分要写"0"来占位)‎ ‎ (3)1米30厘米,写成小数应该是多少米?‎ ‎ 由于1米30厘米比1米多。整数部分不能写0,应该写1,写成1.30米。‎ ‎ 三、巩固深化 ‎ 1、课本第89页的"做一做"。‎ ‎ 2、把下面各数量用小数表示。‎ ‎ 2米40厘米=( )米 1米8厘米=( )米 7角7分=( )元 1元7角7分=( )元 ‎ 四、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第二课时 小数大小的比较 ‎ 教学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 教学目标:‎ ‎ 1、通过具体内容来学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养成会写的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 教学重难点:小数大小比较。‎ ‎ 教具准备:直尺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读一读下面各数 ‎ 0.8 0.66 1.3 1.25 1.05‎ ‎ 2、写出下面各数 ‎ 三点二 零点三五 零点零七 六点八七 ‎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量。‎ ‎ 1米3分米=( )米 1米3厘米=( )米 1米12厘米=( )米 ‎ 50厘米=( )米 1元3角=( )元 2元15分=( )元 ‎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 1、引入谈话 ‎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体育成绩,请你们汇报一下跳高的成绩(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 ‎ 2、教学例2。‎ ‎ 幻灯投影例2题目:老师这里有4位同学跳高成绩纪录表。 单位:米 ‎ ‎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 成绩 0.9 1.2 1.15 0.88‎ ‎ (1)读一读,各个同学的跳高成绩。‎ ‎ 小明0.9米 小刚1.2米 小强1.15米 小林0.88米 ‎ (2)教师:请给他们排出名次:‎ ‎ 学生都知道跳高运动,因此都知道数据越大,跳得越高,成绩也越好,所以,要学会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 ‎ (3)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探索。‎ ‎ 教师:你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的大小?‎ ‎ 小组讨论法,然后汇报比较过程、结果。‎ ‎ (4)排列大小。‎ ‎ 不管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其结果都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写出排列顺序。‎ ‎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 ‎ (1.2米)》(1.15米)》(0.9米)》(0.88米)‎ ‎ 三、课堂活动 ‎ 1、课本第90页的"做一做"‎ ‎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再结合图形与数字,使学生懂得一个正方形在这里表示1。‎ ‎ 2、课本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 第3题,让学生借助数轴看图比较大小。类似于"课堂活动"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 第5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远名次和50米跑步的名次,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越好,名次越向前,而跑步成绩的小数越大,则成绩越差,名次越向后。‎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二十一第4题。 ‎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第三课时 练习课 ‎ 教学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读写法,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二十一第4~10题)‎ ‎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 2、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地进行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 3、通过练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 1、读出下面各数。‎ ‎ 0.2 0.67 0.03 1.28 2.03 3.40 15.56‎ ‎ 2、写出下面各小数。‎ ‎ 课本第93页的第8题(看图片和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检查,最后展示汇报结果)。‎ ‎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 3分米=( )米 4厘米=( )分米 8厘米=( )米 12厘米-( )米 ‎ 1米6分米=( )米 2米30厘米=( )米 6米3厘米=( )米 5分=( )元 ‎ 2元5角=( )元 4元6分=( )元 20元4角5分=( )元 3米1分米5厘米=米 ‎ 二、课堂活动 ‎ 课本第93页的第7题。‎ ‎ 分别量出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把量得的数写成分米来做单位的小数 ‎ 先要求学生测量长度,并纪录下来,然后再要求写成用分米来作单位的小数。‎ ‎ 三、小数大小的比较 ‎ 1、课本第94页的第9题 ‎ 请学生比较它们的价格,这里没有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所以,只要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可以。‎ ‎ (1)从钱贵的到便宜的:15.15元 13.60元 8.8元 ‎ (2)从便宜的到贵的:8.8元 13.60元 15.15元 ‎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小数大小的比较中,如果从整数部分可以看出大小,那么就不必要再看小数部分。‎ ‎ 2、课本第94页的第10题。‎ ‎ (1)先让学生比较人均绿地面积,说一说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小?‎ ‎ 德国 柏林最大,人均绿地面积是50.0平方米。‎ ‎ 中国 北京最小,人均绿地面积是8.18平方米。‎ ‎ (2)按照人均绿地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 ( )》( )》( )》( )》 ( )》( )‎ ‎ (3)说一说,睨视怎么想的?‎ ‎ 同样,这一题的大小比较也只要看整数部分就可以确定,不必再看小数部分。‎ ‎ (4)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 从数据中看到北京人均绿地面积与表中其他城市相差很大,也可以想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要注意环境保护,要加强绿化建设。‎ ‎ 3、补充练习。 五位同学身高统计表 单位:米 ‎ 小刚 小王 小芳 小红 小明 ‎ 1.08 1.10 0.98 0.97 1.02‎ ‎ 请比较他们的身高。‎ ‎ 四、实践活动 ‎ 课本第93页的第6题。‎ ‎ 要求学生高商店了解一些指定商品的价钱,输了课本中指定的商品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五、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 ‎ 第四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 教学内容: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本第95页的例3,第96页的例4,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 教学重难点: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说一说。‎ ‎ (1)1.28表示 元 角 分,0.03表示 元 角 分。‎ ‎ 2.50表示 元 角 分 0.48表示 元 角 分 ‎ ‎ (2)1.2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 0.3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 0.0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4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 2、算一算。‎ ‎ 112+16 25+18 138-25 35-12‎ ‎ 说一说:(1)整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法则。(2)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 1、揭示课题。‎ ‎ 教师: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 2、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 3、教学例3‎ ‎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 (3)要点分析。‎ ‎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 ②观察算式:‎ ‎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 4、教学例4。‎ ‎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 (3)出示例4‎ ‎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 1.2-0.6=0.6元 ‎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 5、课堂小结 ‎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 三、课堂活动 ‎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 2、补充问题。‎ ‎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 四、课堂作业 ‎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 五、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第五课时 练习课 ‎ 教学内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6题)‎ ‎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 1、说一说,这几种体育用品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 2、提出问题。‎ ‎ (1)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一共多少钱?‎ ‎ (2)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多少钱?‎ ‎ (3)一个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贵多少钱?‎ ‎ (4)20元钱,能买到什么东西?‎ ‎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 要求学生也能从简单问题入手,(学会判断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计算。)‎ ‎ 二、指导练习 ‎ 1、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要点。‎ ‎ (1)小数点对齐。‎ ‎ (2)按整数方法来计算,注意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 ‎ 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 2、算一算:12.4+7.6=‎ ‎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 提问:"12.4+7.6"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 从小数含义来说明,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要讲小数的基本性质。)‎ ‎ 3、想一想:5-1.3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 ‎ 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说出见解。‎ ‎ (1)整位怎么对齐?‎ ‎ 按照整数减法法则:1.3哪一位是个位?‎ ‎ 按照小数减法要点:5的小数点在那里?‎ ‎ (2)退位怎么退?‎ ‎ 把5看成5.0然后按整数中的退位减来计算。‎ ‎ 三、课堂练习 ‎ 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5、6题 ‎ 第4题是小数加法,先让学生读懂这幅统计图,说一说题目提供的信息,然后再要求提出问题,并解答。‎ ‎ 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这里只能提"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的减法计算问题,而不能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求"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该予以简要说明。‎ ‎ 第5题是小数加法问题,先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 (1)小红是在哪一站?(儿童乐园)‎ ‎ (2)小红要坐到哪一站下车?(光明街)‎ ‎ (3)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要坐几站?(12站)‎ ‎ (4)票价怎么计算?(10公里以内票价1元,后2公里,1公里加0.5员,这样一共是2元)‎ ‎ 第6题是小数减法,大小比较问题,第(1)小题用10岁时的体重减去7岁时的体重,既增加的重量。第(2)小题应该分别算出7-8岁,8-9岁。9-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然后再进行比较。‎ ‎ 四、课内外活动 ‎ 让学生准备5、0、7、6这及格数字卡片。通过排列,写出结果。‎ ‎ 1、小于1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 2、大于7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 五、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 ‎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重难点、关键 ‎ 1、重点:理解、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通过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 2、难点: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 3、关键: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懂得每一步算式解决于什么问题。‎ ‎ 课时安排:‎ ‎ 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 教学内容:教材第9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3、4题。‎ ‎ 教学目标:‎ ‎ 1、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并进行运算。‎ ‎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 教学过程:‎ ‎ 一、回顾,解决简单问题 ‎ 教师亲切谈话: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 三(2)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 二、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 ‎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 3、组织交流。‎ ‎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 三、自主解决问题 ‎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 2、.组织交流。‎ ‎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 ①5×6×8    ②5×6×(5+3)  ③5×6×7+5×6‎ ‎ ④5×6×7+30  ⑤30×8       ⑥30×5+30×3‎ ‎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 四、课堂作业 ‎ 1、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3、4题。‎ ‎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哪一个。‎ ‎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3)组织交流。‎ ‎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 五、课堂小结 ‎ 1、请学生说一说收获和体会。‎ ‎ 2、教师强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 【教学反思】:‎ ‎ ‎ ‎ ‎ 第二课时 乘法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 ‎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5、6、7、8题。‎ ‎ 教学目标:进-步理解,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 教学重难点: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 口算。‎ ‎ 3×86  710×2  532×4  4×5  63×8  25×6  78×2  310×3‎ ‎ 二、专项练习 ‎ 1、一个工人1小时加工零件5个。按这样计算:‎ ‎ (1)一个工人2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8小时呢?(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时间有关系)。‎ ‎ (2)2个工人l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人数有关系)。‎ ‎ 如果是8个工人,那么1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 ‎ (3)8个工人2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理解加工零件个数不仅与人数有关系,而且与加工的时间有关系)。‎ ‎ 5×8×2=80(人)‎ ‎ 那么5×8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5×8×2(再乘2)解决了什么问题?‎ ‎ 表示8个工人2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 5×2×2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 教师评价,激发学生权极性,增强自信心。‎ ‎ 三、课堂练习 ‎ 1、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7、8题。‎ ‎ (1)、学生独立解决问。‎ ‎ (2)、交流评价:你是怎样想的?‎ ‎ 四、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 【教学反思】:‎ ‎ ‎ ‎ ‎ 第三课时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 教学内容:教材第l0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 教学目标:‎ ‎ 1、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 ‎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理解每一步过程解决的问题。‎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计算。‎ ‎ 72÷4÷3  96÷2÷6  135÷3÷5   168÷7‎ ‎ 2、解答问题。‎ ‎ (1)学校图书馆买来《海底世界》系列丛书24本,放在3张阅览桌上,平均每张放几本?‎ ‎ (2)商店里有90千克苹果,平均分装在6个水果箱里,每个水果箱装多少千克?‎ ‎ (3)学校有60个同学参加运动会团体操表演。表演时平均分成二个方块,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 1、教学例2‎ ‎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解决问题。‎ ‎ (1)观察图像,收集信息数据。‎ ‎ ①一共有60人表演团体操,②平均分成2个方块,③每个方块里又分成5个小圈。(或一共有10个小圈),④也可能出现,每个小圈有6人。‎ ‎ (2)提出问题。‎ ‎ 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 学生依据以往的知识,结合"旧知铺垫"的准备题,可能提出:①每个方块有多少人?②每个小圈有多少人?③也可能提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 让学生对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 ①60÷2=30......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 30÷5=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 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通过引导,得出60÷2÷5=6(人)‎ ‎ ②5×2=10......每个方块有5个小圈,2个方块有10个小圈。‎ ‎ 60÷lO=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 (4)组织交流。‎ ‎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获得成功体验。‎ ‎ 三、巩固运用 ‎ 1、课本第100页的"做一做"。‎ ‎ 这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题,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 (1)收集信息数据。‎ ‎ (2)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    960÷6÷8=20   960÷(6×8)=20‎ ‎ 先解决"一共可以装多少盒",或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再解决可以装几箱。‎ ‎ 2、练习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 ①认真审题,收集信息数据。②独立解决问题,并能说出每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③列综合算式计算。完成后,展示解决方法。‎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五、课堂作业 ‎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4、15、16题。‎ ‎ 【教学反思】:‎ ‎ ‎ ‎ ‎ ‎ ‎ 第四课时 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 1、口算 ‎ 320×3   6×7   4×61   5×4    60×4‎ ‎ 20÷4   36÷6   84÷4   600÷3   306÷3‎ ‎ 2、计算 ‎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 60÷3+50   99÷3-25    4×8+3X6    2×9+5×4‎ ‎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 二、探究新知 ‎ 1、导人谈话。‎ ‎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 三、巩固训练 ‎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五、课堂作业 ‎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 【教学反思】:‎ ‎ ‎ 第五课时 实践活动:设计新校园 ‎ 教学内容:设计新校园(课本第106~107页的内容)。‎ ‎ 教学目标:‎ ‎ 1、通过设计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 2、培养热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 教学重难点: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为。‎ ‎ 教学过程:‎ ‎ 一、活动准备 ‎ 在课前教师要先让学生为本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 1、以调查形式写出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调查的内容,可以用平面图的形式画出,也可以用文字来记录。最好要说明位置。‎ ‎ 2、教师要准备一些平面图。‎ ‎ (1)小组设计时用的。‎ ‎ (2)教师讲解时用的。‎ ‎ 二、活动过程 ‎ 揭示课题,教师宣布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设计校园。‎ ‎ 2、讨论:‎ ‎ 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调查了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现在大家讨论学校应添设什么?‎ ‎ 三、过程要求 ‎ 1、分组讨论,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 2、要求:‎ ‎ (l)与其他学校相比较。‎ ‎ (2)根据本校教师,学生的日常实际需要。教材中提出了一些范例,给学生以参考,结合平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而提出合理的要求。‎ ‎ ①操场上应该添设花圃;②学校应该扩大车棚,增添老师专用车棚;③要扩大校园面积,增设运动操场,建有跑道;④校内要增添游泳场;⑤校门口要增设一个雕塑。等等举。‎ ‎ 3、设计新校园。‎ ‎ (1)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 要求学生以本校当前的情况为基础进行创新设计,如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厕所等大件(或固体的大型)建筑物不能擅自改变。引导学生在原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不是在一张图纸上画一个新的,理想化的学校平面图。‎ ‎ (2)应该进行实地测量。‎ ‎ 在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如场面大小,添设设备的形状和大小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 ‎ (3)画出设计图:①确定方向(画出"北"方向标);②画出一些大型的不能变动的物体平面位置;③画出新设计东西的方位、形状、大小等平面图;④写上图示说明。‎ ‎ 4、展示设计图。‎ ‎ 设计活动完成后,请每个小组的设计平面图挂到黑板上进行展示与交流。‎ ‎ (1)全部一次挂出,便于比较展示;‎ ‎ (2)请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说出每一幅图的优点、缺点;‎ ‎ (3)评选出最喜欢的新校园设计图;‎ ‎ (4)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内容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四、课外练习 ‎ 1、对家庭的客厅或书房进行重新设计,并画出平面图。‎ ‎ 2、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公共场所,并画出平面图。‎ ‎ 【教学反思】:‎ ‎ ‎ ‎ ‎ ‎ ‎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 重难点、关键:‎ ‎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 ‎ 第一课时 集合的思想方法 ‎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谈话 ‎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 二、探究新知 ‎ 1、教学例1‎ ‎ (1)读懂统计表。‎ ‎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 (2)认识集合圈。‎ ‎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 ③提出问题:‎ ‎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 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 (3)列式计算。‎ ‎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 三、巩固运用 ‎ 1、课内外作业:‎ ‎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教学反思】:‎ ‎ ‎ ‎ ‎ 第二课时 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 教学目标:‎ ‎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 2、出示第2个图:‎ ‎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 4、出示第3个图:‎ ‎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 三、课堂活动:‎ ‎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 四、巩固练习 ‎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 四、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单元 总复习 ‎ 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了解。‎ ‎ 复习目标:‎ ‎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 重点: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 ‎ ‎ ‎ 第一课时 除数是-位数的除法 ‎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 教学目标:‎ ‎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 教学过程: ‎ ‎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 二、基本练习 ‎ l、口算练习。‎ ‎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 2、估算练习。‎ ‎ 79×30 14×39 35×19 61×80 ‎ ‎ 79÷4 12÷3 83÷9 430÷7 ‎ ‎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 3、笔算练习。‎ ‎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 三、知识梳理 ‎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 计算:856÷7   2309÷3   2832÷4‎ ‎ 四、课堂活动 ‎ 1、计算2346÷5并验算 ‎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 ‎ ‎ ‎ ‎ ‎ 第二课时:面积 ‎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等。(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五的第8、9题)‎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正确地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权单位。‎ ‎ 2、能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 二、知识梳理 ‎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面积这一单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学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归纳。‎ ‎ 板书:面积与面积单位、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 三、要点复习 ‎ 1、面积与面积单位。‎ ‎ (1)什么是面积?(或你所知道的面积是什么样的?)‎ ‎ 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什么是面坝,然后教师出示面积概念。‎ ‎ 幻灯出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表面"学生可以理解,对于"封闭图形"教师可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如:哪些图形可以表示面积。‎ ‎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 (2)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 教师取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边长。问:要求这一周的长度,是计算面积吗?为什么?‎ ‎ 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 2、简单换算。‎ ‎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8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 地积单位进率:l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 3、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 (1)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 (2)面积计算。‎ ‎ 出示图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校对。‎ ‎ 完成后,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 四、课堂活动 ‎ 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 ‎ 请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和笔算。最后将测量并计算的结果与估算进行比较,看看误差多少。‎ ‎ 五、课堂作业 ‎ 练习二十五第8、9题。‎ ‎ ‎ ‎ ‎ ‎ ‎ 第三课时 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 复习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 教学过程:‎ ‎ 一、统计知识点 ‎ 1、出示:某地区1994~2003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 某地区1994~2003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 (3)指导画图。‎ ‎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 3、回答问题。‎ ‎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 2003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 1小数的读法 ‎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 2、小数大小比较。‎ ‎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 王凤 李娟 刘丽 李芳 身高 146 150 135 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 2.5+4.3= 1.8+0.4= 1.1一0.4=‎ ‎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 三、课堂活动 ‎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 四、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 ‎ ‎ ‎ ‎ ‎ ‎ ‎ 第四课时 位置与方向 年、月、日 ‎ 教学内容:方向的辨认,简单的路线图,年、月、日的基础知识,24时计时法。(课本第112页第1题,第114页第6题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 ‎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几个方向。‎ ‎ 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全体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 3、全面掌握所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 ‎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 二、要点复习:‎ ‎ 1、位置与方向 ‎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四面八方"是指哪几个方向?‎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东、南、四、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 (2)方向辨认。‎ ‎ ①以教室为中心,辨认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在什么方向。‎ ‎ ②说一说,你们家的方向。‎ ‎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也可以不以学校为中心。如:我家在××广场的××方向等。只要学生能正确描绘自己家的方向即可。‎ ‎ (3)路线图。‎ ‎ 图示:教材112页第1题:‎ ‎ ①填一填:书店在小明家方向,学校在书店的方向。小冬家在小桥的方向,小桥在小冬家。‎ ‎ ②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说一说小冬上学的路线;说一说小冬到小明家的路线;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 2、年、月、日。‎ ‎ (1)请学生回顾。说一说在年、月、日这一单元中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一年有几个月,一年有多少天,平年多少天,闰年多少天?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你是怎么记的(拳头、歌诀帮助记忆。)‎ ‎ 还可以整理出:一年分几个季度,各个季度有哪几个月份;一年大约有几个星期;一个月的上、中、下旬是怎么分的。‎ ‎ (2)、练一练:教材第114页第6题。‎ ‎ 三、课堂作业 ‎ 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 ‎ 四、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 ‎ ‎ ‎ ‎ ‎ ‎ ‎ ‎ ‎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 ‎ 教学内容: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 1、口算(出示口算卡)。‎ ‎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 2、计算。‎ ‎ (1)20×30×7(2)50×6×12(3)400÷8÷5‎ ‎ (4)450÷6÷3‎ ‎ 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 ‎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 (3)全班交流评价。‎ ‎ 二、要点复习 ‎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 8×5×16 8×(16×5)‎ ‎ =40×16 =8×80‎ ‎ =640 =640‎ ‎ (5)组织交流。‎ ‎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 (4)教师小结。‎ ‎ 三、课堂活动 ‎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 四、课堂作业 ‎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