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

‎3、 诗词三首 设计说明:‎ ‎《宿建德江》 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愁‛ 是全诗的诗眼,‎ 全诗围绕‚愁‛ 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属于山水田园诗, 诗 人寄情山水, 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 这 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主要特点。《西江月 · 夜行黄 沙道中》 是一首词。 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写的是 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 表达了 词人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 民生活, 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为宋代 大诗人苏轼所作, 这首诗描写了 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 一句写黑云翻滚, 第二句写大雨倾盆, 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 化多么迅速, 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宿建德江》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 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感受古诗词文 化的魅力。‎ ‎2.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 理解诗意, 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 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欣赏古诗, 揭示课题 同学们, 喜欢古诗吗? 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 不少古诗, 谁背 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 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 18‎ 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 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 宿建德江) 我们 一起读一读。(齐读)。 宿是住宿、 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 孟浩 然留宿建德江。(板书: 孟浩然)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 南 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 自读古诗、 初步感知 ‎1、 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 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 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 由读古诗, 按自己的节奏和速 度读)‎ ‎2、 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 指名读诗, 读准生字, 强调字音。‎ ‎3 、 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 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 读出诗里的 节奏。‎ 三、 入境悟情 体验升华 ‎1、 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 老师读诗的欲望, 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 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 同学闭目 想象你看到了 什么?(夜幕降临, 江中小舟,‎ 烟雾迷蒙, 孤身夜宿, 身处异乡 , 旷野无边, 天比树低, 月 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 沧桑、 凄凉)(让学生板书)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 把这 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 读着读着, 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 找得真准,‎ 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板书) 来, 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 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 之愁)‎ 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 之愁呢? 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客) 客是 指谁? (诗人) 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 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 同学 18‎ 们, 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 ‚独在异乡 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 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 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 孟浩然的思乡 之情呢? (日暮)‎ ‎4、 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 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背 着书包回家去) 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 你看到 了 什么? (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 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 处的建德江, 你又看到了 什么? (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 人), 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 你会想到什么呢? (如果我能和家人在 一起多好啊) 思念亲人了 ; (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感 到寂寞了 ; (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 多好啊。) 怀念家乡 了 。‎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 面对四野茫茫、 江水悠悠、 明月 孤舟,‎ 想到自 己(‚皇皇三十载, 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 那一时间, 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 谁来读一 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 读出了 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 之 愁)。‎ ‎5 、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 亮) 孤人对月 是何等的苍凉、‎ 孤寂,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如果你是诗人, 你会向月 亮诉 说什么呢? 月 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五 全诗回读、 情感共和 学习了 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 孟浩然的知己, 朋友, 我们已然 体会到了 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 心随月 去‛ 的满怀愁绪。 让我们 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 儿, 通过我们的背诵, 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 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 小组背 比赛背)‎ 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 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 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18‎ ‎3. 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 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 表达出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 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说到杭州, 你最先想到的是—‎ ‎—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 是呀, 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 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 古往今来, 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 许多描写和 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 在这些文人墨客中, 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 当属北宋诗人苏轼。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们知道吗? 他曾两度做杭州 的地方官, 疏通西湖, 建筑苏堤, 造福于西湖百姓, 他的诗词也赋予 了 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 这些, 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 解? 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 苏轼的了 解, 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 板书: 北 宋 苏轼 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齐读。‎ 二、 知诗人, 解诗题。‎ ‎1. 解题目 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 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 是一年中天气 最闷热、 雷雨最多的时候, 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 即九百多年前 的 1072 年的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 在西湖边, 傍湖而建, 在那时 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 喝醉酒写的? 被美景陶醉了 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 学完这首诗, 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 交流学习 ‎(一) 出示交流提示 ‎1. 互读, 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2. 交流、 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18‎ ‎3. 交流疑问, 把仍解决不了 的疑问汇总。‎ ‎(二) 组内交流, 师巡视指导。‎ ‎(三) 集体质疑解疑。‎ ‎(四) 检查朗读 ‎1. 看准读对, 主要是正字音。‎ ‎2. 读出节奏, 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 理解大体意思 过渡: 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 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 自己初 步的理解。 能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吗?‎ 五、 感、 悟、 读, 感受古诗意境。‎ ‎(一) 体会雨来得急, 下得大。‎ ‎1. 创设情境: 1072 年六月 二十七日, 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 朋友, 一边喝酒, 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 突然, 天气有了 变化。‎ 播放《渔舟唱晚》 音乐, 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 透过诗句, 你看 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 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 学生说到 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 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我看到黑云翻滚, 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 是这样吗? 出示黑云翻滚图, 你读 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 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 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 乌云, 还听到了 雷声, 你能听到什么? 带着你的想 象读出这四个字——‎ 18‎ 电闪雷鸣中, 漫天的乌云翻卷着, 向山头涌去 请你读读整句话——‎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一场大雨就要来到。‎ 风雨欲来风满楼 ‎2. 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 图片与雷雨声音。 一场大雨真的来 了 ! 此时, 你又看到了 什么?‎ 预设:‎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 雨怎么样? ——大!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 入船 白花花的雨, 哗哗地下着, 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 雨很大, 很密!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 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 ‎‚乱‛ 入船, 雨大了 , 才乱 对!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 落在船上, 啪啪直响, 溅起了 水珠。‎ 你是聚焦近处, 雨很猛!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 直往船里乱滚。‎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 溅起水花, 纷纷溅入船舱里。‎ 对! 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 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 溅起无数朵水 花, 很美! 震撼人心的美, 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 感受雨大、 雨密、 雨 急 、 雨猛。‎ ‎2. 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 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 指名 读。‎ ‎3. 师生对读, 体会雨的急和大。‎ 18‎ 句中对: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分句对: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小结(承上启下): 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 它让我们感到 ‎——震撼! 激动! 振奋! 惊叹! ……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 的画面, 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 为之惊叹的时候, 一阵 大风吹来, 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 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1. 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 它吹散了 ____ , 吹走了 __‎ ‎__ , 吹来了 ____ 。‎ ‎2. 望湖楼下水如天 ‎(1) 此时的水怎样? 天怎样? 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 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 水无边, 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 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 天蓝蓝, 水天一色。 读出你的水天一色——‎ 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 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 读——‎ 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 水平如镜, 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 荷叶、 荷花……; 湖边……‎ ‎(2) 播放古筝曲, 出示水如天图数幅。 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 18‎ 去看看这‚水如天‛ 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 天无边, 水无边, 水如天一样开阔, 读——‎ 雨后的西湖, 天空更加湛蓝, 水面更加明亮, 湖面和天空都像刚 洗过一样, 读——‎ 雨后的西湖, 天蓝蓝, 水蓝蓝, 天映水, 水映天, 水天一色, 读 ‎——‎ 雨后的西湖, 水平如镜, 碧空如洗, 水如天一样明净, 读——‎ 雨后的西湖, 荷叶摇得更欢, 荷花开得更艳, 柳浪阵阵, 鸟鸣声 声。 读——‎ 小结: 这样的景色, 让人——喜悦! 舒畅! 兴奋! ……‎ ‎(三) 总结, 感受全诗意境。‎ 过渡: 短短的时间, 我们经历了 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 从下雨前 的‚黑云翻墨未遮山‛, 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到‚风吹雨散,‎ 水天一色‛ 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 ‎1. 播放古筝曲, 先自己准备一下, 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 的基础上添写、 补充。‎ ‎2. 指名说。‎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 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 此时此刻,‎ 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 不, 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 而是因雨而 醉, 因景而醉。 这可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学们, 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 就站在望湖楼上, 凭栏远眺, 感 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 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 齐读——‎ ‎3. 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 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 这 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 十五年后, 50 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 来到西湖, 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 他回 首望湖楼, 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 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 梦中相对各华 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 18‎ 自读, 师问: 从哪里看出苏东坡先生是被当时的景象所陶醉,‎ 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师生对读。 当年, 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令苏东坡先生陶醉其中—‎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十五年后, 那场酣畅淋漓的大 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 939‎ 年之后的今天, 东坡先生早已不在, 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 大雨, 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 ——背诵。‎ 同学们, 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 她可以穿越时间, 跨越空间, 她可 以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 体会诗人的情感。‎ ‎1. 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出示 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 宋神宗时, 王安石变法, 苏轼持不同政见, 受 官场挤压, 无奈乎, 自请外任, 远离京城, 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 这段文字, 读起来有点费劲。 通俗一点讲, 因为苏轼在 治理国家方面, 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 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 确, 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 反正, 这个时候, 别周围的人看他不 顺眼, 就处处排挤他, 他没有办法, 就辞职不干了 , 离开京城, 来到 杭州。 这种时候, 大凡诗人失意, 总会借酒消愁, 吟诗抒怀, 而此诗 却不见愁情。 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你从暴风雨 中读到了 怎样一位诗人?(乐观 平静 开阔 豁达 善于排解自己 的情绪 )‎ ‎2. 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 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 试试。‎ 七、 回归整体, 拓展延伸 ‎1. 豁达、 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 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 中, 他还写过一首诗, 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 湖上初晴后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自己读读。‎ ‎2、 指名读 18‎ ‎3、 指明大致讲解诗意。‎ ‎5. 总结拓展 ‎1. 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 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 你会受 想到——望湖楼; 站在望湖楼上, 你会想起哪一个人? ——苏轼——‎ 想起苏轼, 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 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 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 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 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 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作业设计:‎ 将《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以手抄板的形式表达出来, 选取 佳作并在班级中展示。‎ 板书设计 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 山 雨景 雨 珠 风 晴天 楼 天 ‎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感悟‛ 的教学原则。 通 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 引导学生融入想象, 自读自悟, 勾勒画 面, 相互交流, 体会意境。 在自读、 精读、 熟读的基础上, 自主合作,‎ 开展活动, 展示学习成果, 获得更深的体验。‎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 有了 一定的知识积累,‎ 18‎ 能力习惯也得到了 初步培养, 还感悟了 一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策略。‎ 学习古诗词的重点还是放在诵读朗读上,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得多了 , 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 但是在诵读的技巧上还有待提高, 不 但要读出诗词的节奏, 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味。 为了 了 解学生对古诗词 的理解与应用, 也让他们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 散文等。 这样,‎ 既复习了 古诗词, 又加强了 习作练习。 但学生表述方法还比较单一,‎ 语言表达的规范意识、 技能和习惯也需不断强化训练, 教学中要关注 这些能力的培养及朗读情感的激发, 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古诗词水平。‎ 教学目 标 ‎1. 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 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 通过语言文字, 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 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 意境, 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 品读宋词语言的魅力, 受到祖国传统 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 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 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感受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精妙。‎ 课前准备 ‎1. 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几首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课前资料, 感知词的特点 ‎1. 孩子们, 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 你最喜欢哪一首, 能背给大 家听听吗? 抽生背诵。‎ 导读: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 尤其历代名篇名作, 不仅内涵丰富,‎ 意境深远,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而且短小精悍, 词句 优美,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 易读易记, 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18‎ ‎2. 知道什么是词吗? 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师根据 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 词是诗的别体, 最初是配乐唱的, 有 长短句之分。)‎ ‎(设计意图: 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 网 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养成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资料的习惯, 让学 生自主交流, 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 语言导入, 解词题 ‎1. 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 千百年来, 广为传诵。 今天,‎ 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 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 一起读题目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是什么? 夜 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 让学生了 解: 西江月 是词牌, 夜行黄沙道中是 词题(课件 1)。‎ 预设: 词的题目 和古诗的题目 有什么不一样? 读的时候词牌名和 词题中间要注意停顿, 词题夜行那里也要注意停顿, 再读一遍。‎ ‎3. 从词题中, 你知道了 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 解词的题目 与诗的题目 的特点, 并用自己 的话说出题意。 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说话能 力。 )‎ ‎(三) 初读课文, 疏通字词 ‎1. 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 注意听读音和节奏。(课件 2 )‎ ‎2. 请孩子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 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 好吗? 请看屏幕。(课件 3)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不好的地 方可以多读几遍, 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 指名读词, 师相机评价。‎ 预设: 有些字音读不准, 要多读几遍。 如‚山‛‚枝‛ 强调读翘 舌音; ‚明‛‚清‛‚鸣‛ 强调读后鼻音。 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 重点 指导朗读: 稻花香里| 说丰年; 七八个星| 天外, 两三点雨| 山前。‎ ‎4. 要想读得更有韵味, 平仄读得要有区别。 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18‎ 导读: 平就是第一、 二声, 读得长一点轻一点, 仄就是第三、 四 声, 读得短一点重一点, 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 读出韵味来。‎ ‎5. 抽生读, 再指导。 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 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 指导学生 朗朗出声地诵读, 低唱慢吟地诵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 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 , 自然成诵。)‎ ‎(四) 抓重点词句, 解词意 ‎1. 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 会读词了 还要懂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 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同桌商量商量,‎ 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 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预设: 学生可能有一些词语不太理解, 如: 茅店、社林、溪桥. . . . . .‎ 可以让知道的同学帮助解答。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 相机理解 ‎‚茅店‛‚社林‛‚溪桥‛ 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2. 通过孩子们的解读, 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 眼前, 你最喜欢哪幅画面? 说说你的理由,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 抽生说自己喜欢的画面, 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 习情境。 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然后通过品读悟情, 把学生带入如 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与词产 生共鸣。 同桌讨论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获得更深的阅读 体验。)‎ ‎(五) 想像画面, 境中悟情 ‎1. 孩子们, 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 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 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 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这儿的‚说‛ 字,‎ 只是青蛙在说吗? 还会有谁在说? (课件 4)‎ 预设: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 他们可能会说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 老百姓的生活、 多捉虫子之类。 除了 青蛙在说, 还有农人、 作者自己 18‎ 都可以, 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导读: 是呀, 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 感受着田野的 一派生机, 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孩子们, 你们融入了 自己丰富 的想象, 感受到了 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 夜!‎ 一个勃勃生机的田野!‎ ‎2. 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 夜,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 喜悦之中, 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 他猛一抬头, 看到了 ——读‚七八 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 提出质疑: 词人疾步向前走, 想找个避雨的地方, 过去熟悉 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 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 呢?‎ ‎4. 词人可能因为天黑、 心急、 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 后来 怎么看见了 ? 哪个词体现了 词人的惊喜之情? 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导读: 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 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 孩子们,‎ 你们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喜悦, 体会到了 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 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 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 让学生有身 临其境之感, 感受得真真切切, 才会体会到词人的心境。 在学生自主 感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 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 不仅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情趣, 还丰富了 文本的内容, 更加深了 对诗词 的理解和记忆。)‎ ‎(六) 联系生活, 内化情 ‎1. 你对辛弃疾了 解多少? 你还知道他的哪些田园词? 能读给大 家听听吗?‎ ‎(课件 5)‎ 预设: 学生自主说出收集的辛弃疾的简介及作品, 老师及时补充。‎ ‎2. 从‚路转溪桥忽见‛, 你感受到什么? 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 吗? 说一说。 由此你想到了 哪句诗?‎ 18‎ 导读: 大声读出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 面对困难、 挫折, 不退缩不畏惧, 勇往直前, 那么, 前方将充满光明 与希望。‎ ‎3. 经历过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 辛弃疾一定是喜出望外, 大声 欢呼——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导读: 在你们人生的路上, 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 你 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 光, 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 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 以读代讲, 逐层深入文本, 再一次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沟通, 使 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通过交流、 朗读、 扩展田园词、 联 系生活谈感受等方法引领学生表达内心体验, 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积 累语言、 培养语感。)‎ ‎(七) 情景展现, 延伸情(课件 6)‎ 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和词人的愉快感受深深触动我们每 一个人的心, 就让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吧!‎ 小练笔: 夜晚, 月 儿从云缝里钻了 出来, 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 惊动了 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 引起树枝摇曳; 清风吹拂, 蝉也叫得格外 欢快. 此时, 诗人正行进在黄沙道中, 一路上闻到了 ‎(设计意图: 将语言转化为文字, 可丰富学生词汇, 拓展学生想 象, 提高文字组合、 运用能力。 让他们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小散文,‎ 这样, 既复习了 古诗词, 又加强了 习作练习, 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提 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板书:‎ 读音韵 阕 解词意 18‎ 入词境 悟词情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感悟‛ 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 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 引导学生融入想象, 自读自悟, 勾勒画面,‎ 相互交流, 体会意境。 并且在自读、 精读、 熟读的基础上, 加深体验。‎ 通过课后拓展诗词, 吟诵诗词的活动, 拓展了 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 主要表现在: 我主要采用诵读 感悟, 品评赏析, 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 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 引领 学生读中感悟, 读中融情, 悟中升情。 在第一个环节: 创设诗意课堂 中, 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了 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 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 第三个环节: 初读诗词, 初步感悟。 我让学生 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让学生自己读, 配合读, 然后指名读。‎ 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 接着引导读诗要有节奏。 第五 个环节: 拓展延伸。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 这样的创造 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 想象人物的心情、 感受,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 这节课, 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 用自己的热情 感染、 带动学生, 不失时机地赞赏, 积极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体会到 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18‎ 18‎ 1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