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圆柱的体积 北京版
《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2、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形变积不变”的转化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 3、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提高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教学准备:PPT课件,矿泉水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列式不计算】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 (2)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0米。 (3)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高是2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适当点拨。 小结:要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半径和圆柱的高) 【设计思路: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复习,为学习用圆柱体积的知识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2、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1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讲述思考过程,作出解答。 小结:把不规则物体完全浸入到水中,物体的体积等于它完全浸入水里后所排开水的体积,这叫“排水法”。我们把土豆放入长方体容器中,完全浸入到水中,所以土豆的体积就等于所排开的水的体积,即土豆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我们能把土豆浸入正方体容器中吗?圆柱体容器呢? 【设计思路:通过对“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知识的复习,为学习求瓶子容积的问题作好铺垫。】 3、导入新课 出示空瓶子: 师:老师手中有一个空瓶子,怎样计算出它的体积或容积呢?还能用刚才的“排水法”吗? 生:不能。因为我们把空瓶子放入水中,它会浮在水面上。无法完全浸入水中。 师:那该怎样计算出它的容积呢? 生:可以看标签,还可以把瓶子里装满水,再倒入量杯里,读刻度就测出来了。 师:可是如果既没有标签,也没有量杯,你们还有办法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瓶子的容积) 【设计思路:让学生体会到并不是所有计算不规则图形的体积或容积都能用“排水法”,那还有什么方法可解决不规则图形的体积或容积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瓶子的容积 1、 探讨瓶子的容积计算方法 (1)、通过看瓶子上面的标签知道瓶子的容积。 师:刚才同学们说:“通过看瓶子上面的标签知道瓶子的容积。”可是通过标签看到的并不是瓶子的容积。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吗?一般瓶子里的水都是没盛满的。这是因为瓶子受热会膨胀,受冷会萎缩,商家为了避免瓶子因热胀冷缩而受到破损,一般瓶里的水是没有盛满的,所以标签上所标的容积不是瓶子的确切容积。 (2)把瓶子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容器里。 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用长乘宽乘高求出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 (师:也就是通过水的体积,来求出瓶子的容积,大家觉得怎么样?) (3)那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出来吗?为什么?(瓶子不规则) 师:那老师就按照大家的方法,把瓶子装满水,可是现在没有别的容器,你能想办法求出它的容积吗? 老师演示:从装满水的瓶子里倒出适当的水,这样可以吗? 2、小组合作活动一: 求你们小组瓶子的容积 要求: 借助学具在小组内观察: 瓶子的容积 (填空) 有水部分 (选择) 无水部分 (选择) 瓶子 平置 ( )的体积+( )的体积 圆柱体( ) 不规则物体( ) 是否可以计算: 是( ) 否( ) 圆柱体( ) 不规则物体( ) 是否可以计算: 是( ) 否( ) 瓶子 倒置 ( )的体积+( )的体积 圆柱体( ) 不规则物体( ) 是否可以计算: 是( ) 否( ) 圆柱体( ) 不规则物体( ) 是否可以计算: 是( ) 否( ) 比较 变化 容积相等( ) 容积变了( ) 体积相等( ) 体积变了( ) 体积相等( ) 体积变了( ) (1)仔细观察,瓶子的容积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 ) (2)倒置前后,哪些部分的体积是相等的? ( ) (3)你准备怎样求出瓶子的容积? ( ) 前后两桌四人一组小组合作观察探究求瓶子容积的方法,并完成表一 小结:瓶子的容积=平置时_________的体积+倒置时____________的体积 师巡视: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哪位同学上来把你们的想法给大家交流分享一下?(生上台演示讲解。) 老师提问: 为什么要把瓶子倒过来? (你解释的很完整,倒过来之后,体积没有变,什么变了?) 师:你们的方法跟他一样吗?哪位同学上来借助教具再来完整的讲解一下? 说的非常完整,我把大家的方法记录下来,板书:水的体积+空气部分体积=瓶子的容积。 【设计思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会学的目的。】 4、小组合作活动二: 测量并计算瓶子的容积 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求瓶子的容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你能测量出这些数据吗?怎样测量?接下来就请小组再次合作,组长安排好分工: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注意:要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合作共赢。 师巡视。(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学习活动单二: (1)、一个内直径是( )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 ),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 )。 (3) 、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在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活动:测量并计算瓶子的容积 思考:(1)、怎样测直径的长度?(直尺的一端固定在瓶子底面圆长上,旋转另一端,当数值最大时,就是底面圆的直径)(直径是圆中最长的线段) (2) 、能用软绳围绕瓶子一周,再测量绳子的长度来得出直径吗?为什么 ? (能。软绳的长度就是瓶子底面圆的周长,利用周长的长度求出底面直径) 【设计思路: 通过动手观察、实践、动手、测量、计算得出瓶子的容积,利用软绳测量瓶子的直径,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 5、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6、 解决问题:一个内直径是8cm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7cm,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18cm。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方法一、瓶子的容积由两部分组成 瓶子的容积=水的体积+空气部分体积 3.14×(8÷2)2×7+ 3.14×(8÷2)2×18 方法二、把水的体积和空气部分的体积合成一个高为25cm的圆柱。 3.14×(8÷2)2×(7+18) 【设计思路:对知识进行运用,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并且在解决问题时提倡一题多解,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三、提升出数学思想方法 师: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小学里很多地方学过,谁能举个例子。 预设:(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将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将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测量一个珊瑚石的体积时,将它放到水中转化成水的体积等) 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 【设计思路: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其中的异同。运用转化的思想,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圆柱,使问题简单化;运用转化思想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困难的知识容易化。】 四、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一瓶装满的矿泉水,小明喝了一些,把瓶盖拧紧后倒置放平,无水部分高10cm,内直径是6cm。小明喝了多少水? 2、一瓶红茶,底面是边长6cm的正方形。喝了一些后,把瓶盖拧紧后倒置放平(如图),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3、 小红有一瓶汽水,汽水瓶的容量为7.5升,喝了一些,剩下如图,你能帮他算一下,瓶里还有多少汽水吗? 【设计思路:讲练结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五、小结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或容积时,可以利用转化的方法,将不规则图形的体积转化成规则形状的体积来计算。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水的体积+空气部分体积=瓶子的容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后,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一些属于不完整圆柱的容积问题,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不完整的圆柱体容器的容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达成该目标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装了一部分水的瓶子,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先在组内共同探究如何求上半部分空气部分的体积,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转化思想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为了达成该目标我组织学生回想小学阶段遇到的转化思想的例子,举例说明,再次体验“转化”思想。 如何求不规则部分空气的体积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设计了四人小组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测量数据。计算瓶子的容积,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解的老模式,这样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瓶子的容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渗透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也有方向地去探究,并展开合作与交流,主动参与认知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