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全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全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全套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以“我们与环境”为主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自然山水、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古诗三首》中,《浪淘沙》以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同黄河边的淘金者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相比较,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自然风景和烟雨蒙蒙中南朝的人文景观,渗透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书湖阴先生壁》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的庭院内外洁净清幽的环境,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赞美了主人的朴实勤劳,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青山不老》展示一位老人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三黑和土地》通过平实的语言,简洁的句式,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赖以生存的支柱——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口语交际”要求我们联系生活学会协商解决问题以及正确发表自己的意见;“习作”部分则要求我们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提出自己的建议;“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会写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人类应该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4.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5.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口语交际中学会处理不同的意见。‎ ‎7.学会写倡议书。‎ 重点 ‎1.会写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人类应该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难点 ‎1.口语交际中学会处理不同的意见。‎ ‎2.学会写倡议书。‎ ‎《古诗三首》2课时 ‎《只有一个地球》2课时 ‎《青山不老》1课时 ‎《三黑和土地》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17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围绕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编排了《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三首古诗。《浪淘沙》把黄河的雄伟壮观、凶险与牛郎织女恬静的生活相比较,表达了诗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寄托了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江南春》写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院内、外的清幽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六年级学生自主朗读与理解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并能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体会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和诗句结构的美。‎ 学习本课,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或者插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悟作者描绘的景物特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默写古诗。‎ ‎【知识与技能】‎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评读、悟读,并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了解古诗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诗,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激发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感情,积极主动积累诗句。‎ 重点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有助于理解诗句的图片——黄河、江南美景 学生:搜集描写自然的古诗。‎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3.理解《浪淘沙》,体会黄河雄伟的气势。‎ 重点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难点 理解《浪淘沙》,体会黄河雄伟的气势。‎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少儿金曲《春晓》,学生倾听。‎ ‎2.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我们成长,今天,我请同学来背一背知道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簸、涯、莺”的写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学习《浪淘沙》‎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课件:刘禹锡图片,学生交流关于刘禹锡的资料。‎ ‎(2)解诗题,读诗题。‎ ‎(浪淘:波浪淘洗。 浪淘沙:唐代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再读,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颠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 ‎4.品读,深化理解。‎ ‎(1)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一段话写出来。‎ ‎(2)学生交流,展示。‎ 小结:黄河是雄伟壮观的,可在淘金者的眼里却是十分凶险的,每天他们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淘金。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3)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5)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熟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 浪淘沙(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根据古诗发挥想象,自由编写故事。情节要合理,语言要生动。‎ 浪淘沙 ‎    浪淘风簸     直上银河 ‎ (写实) (想象)‎ ‎ 气势雄伟 豪迈浪漫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并默写《江南春》。‎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美好景物。‎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并默写《江南春》。‎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美好景物。‎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浪淘沙》。‎ ‎2.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浪淘沙》一诗,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首古诗,去感受别样的自然风光。‎ 二、学习《江南春》‎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频,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 ‎(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了哪些景物?‎ ‎(莺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 寺庙 楼台 烟雨)‎ ‎2.“千里”之外的景物能看见吗?“千里”之外的鸟鸣能听见吗?(“千里”是虚指,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 小结: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啼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视觉、幻觉、感觉。)‎ ‎3.带着感情朗读古诗,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过渡: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你看到、听到了什么?‎ ‎(很多很多的寺庙,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啼叫声。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清新的空气、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4.齐读课文。‎ ‎5.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 ‎6.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佛寺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缭绕。(学生读诗句)‎ ‎7.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三、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本诗的诗题可理解为(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庭院墙壁上的诗)。‎ ‎2.出示自学提纲。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1)读古诗。‎ ‎(2)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排闼:推开门。‎ ‎(3)理解诗意:茅草房的庭院经常有人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2.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品质?‎ ‎3.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读出作者心情的愉快。‎ ‎(2)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3)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4)“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5.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6.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7.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8.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四、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默写《江南春》。‎ ‎2.课外搜集几首题墙诗,读一读。‎ 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诗人在创作时,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18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诸多知识;文中还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学生对“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方面的知识并不陌生,通过初读课文能把握主要内容,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 ‎1.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来理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知识。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情感,启迪学生的思想。教师教学时注意从上述特点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知识与技能】‎ ‎1.会写“莹、裹”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晶莹、摇篮”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课文说明事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2.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明白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义。‎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 难点 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莹、裹”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晶莹、摇篮”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3.深入理解“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含义,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重点 ‎1.会写“莹、裹”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晶莹、摇篮”等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深入理解“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含义,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有一个谜语:‎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你们能猜到谜底是什么吗?(板书:地球)‎ ‎2.我们还可以把地球称为什么?(摇篮、水球、母亲、家园……)‎ 地球,母亲!说得多动情啊!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所有的儿童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所有的爸爸妈妈都是地球的孩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自学效果。‎ ‎4.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这篇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5.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地球的外观、大小。‎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讲地球的资源。‎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讲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讲地球既可爱又容易破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6.根据上面划分层次的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最后讲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三、再读课文,合作交流 ‎1.说内容。‎ 现在就来说说,通过读书,你了解到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美丽壮观;渺小;资源有限;唯一。)‎ ‎2.说感叹。‎ 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3.说外观美。‎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宇航员会觉得“地球太可爱了”呢?你能从哪些句子中读出“地球太可爱了”?‎ ‎(1)幻灯片展示人们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2)学生看图后结合课文自由描述,教师相机点出地球的美丽壮观。‎ ‎(3)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读句,用自己的话赞美地球的外观。比如:地球在宇宙中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 四、总结回顾,留下悬念 师小结:作者从地球范围小,资源有限,难以移居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唯一性,那么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这个结论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一起解开我们的疑惑。‎ 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2.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重点 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难点 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同桌相互检查,改正错字。‎ ‎2.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 二、借助媒体,学习课文 ‎1.再现形象,充实感知,学习第一部分。‎ ‎(1)设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映入他们眼中的是一个怎样的地球吗?‎ ‎(2)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看到的地球,教师范读课文中描写地球样子的语句。‎ ‎①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地球怎么样?‎ ‎②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地球样子的句子。‎ ‎③先自由练读,然后指名朗读,再集体评议。要求读出对地球的喜爱之情。‎ ‎(3)引导:地球的确是太美了,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齐读)‎ ‎①自读,想想,这里作者把地球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练习朗读,把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的感情读出来。‎ ‎(4)在宇航员的眼中,地球除了很美,还怎样呢?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 ‎①讨论:用“渺小”这个词来形容地球准确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虽然地球的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但是与茫茫的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②课件出示地球在宇宙中运转的样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渺小。‎ ‎③教师引读课文中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学生体会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好处。‎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第3自然段,理解地球上的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中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漫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中感悟人类无知的行为。‎ ‎(2)学习第4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一词在句中的作用。(“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a.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难”。‎ b.补充有关“生态灾难”的资料,加深理解。‎ ‎③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感悟。‎ 教师小结,激发情感:从大家交流的大量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拯救地球已是刻不容缓。‎ ‎3.合作交流,学习第三部分。‎ ‎(1)设疑: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各种资源的枯竭。在自然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有许多人都幻想着能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 ‎(2)学生分小组自读课文,就以上的问题进行讨论。‎ ‎(3)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一词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四十万亿千米”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四十万亿千米”有多远。(我们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它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是1.5亿千米,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那么,40万亿千米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③指导朗读。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4)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虽然人类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要实现这个愿望绝对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4.讨论总结,学习第四部分。‎ ‎(1)齐读课题,用红色的粉笔在“一个”下面加着重号,并再次朗读。‎ ‎(2)讨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句话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 ‎(3)教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地球上的各种资源也是有限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地球只有一个,她需要我们大家的精心保护。‎ ‎(4)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 三、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写话举例:‎ 地球妈妈,谢谢您,是您用宽大的胸怀养育了人类,养育了一切生命。地球妈妈,对不起,我们不但没有珍惜您,还无知无情地毁坏您,给您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人类啊,不要乱砍滥伐,随意开采、毁坏资源了,不要滥用化学品了,再这样下去,世界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眼泪啊!‎ 四、欣赏歌曲,结束教学 播放歌曲《热爱地球妈妈》,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只有一个地球 课文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地球,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通过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地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9* 青山不老 作者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能认识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对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了解甚少,因此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1.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 ‎2.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了解文章内容。‎ ‎3.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 ‎4.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难点 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文字描述,激情导入 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林间的波浪,此起彼伏,随风荡漾。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衷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晋西北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植树造林的活动中,用15年时间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后代。‎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默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板书:创造奇迹)‎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1)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默读第2自然段,画一画有关语句。(板书:大环境)出示第2自然段有关语句。‎ ‎(2)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 ‎(3)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险恶?“肆虐”什么意思?(任意破坏。)哪些词句让你充分感受到了肆虐?‎ ‎①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②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 ‎(5)“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盘踞、怪物”。‎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1)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岁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啊。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他已经很老了?默读课文,画出来。‎ ‎①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②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③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2)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文中句子说一说。‎ ‎80多岁的老人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板书:艰苦),放弃与女儿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再次齐读这一句。‎ ‎4.从结果再次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配乐轻声读)‎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 ‎2.集体交流:为了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 引读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先想想它们的字面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想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和博大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引读出示: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3.课堂小练笔: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4.指名交流所写感受。‎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十五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十五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快速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并体会到老人展现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0* 三黑和土地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描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获宝贵土地的情形。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 ,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了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之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感悟有一定的方法,这首诗歌文字质朴,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对土地的热爱,透过朗读,能体会诗歌感情,对土地也会有新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2.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悟,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特色。‎ ‎2.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悟,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1课时 一、诗歌导入,激发情感 ‎ ‎1.播放艾青《我爱这土地》音频,请学生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想。‎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出情感 ‎1.朗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感。‎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3.全班展示读,交流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三、理清思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分节读诗歌,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四、细品感悟,把握诗歌主要观点 ‎1.静心默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3.诗歌是怎样描写农民对土地的喜欢的?‎ ‎4.学生交流。‎ ‎5.品味第一、二、三小节。‎ ‎6.在你的心中,三黑是个怎样的人?‎ ‎(1)从三黑翻地、耙地来评价。‎ ‎(精心侍弄土地。)‎ ‎(2)“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有哪些含义?‎ ‎(既是指土地,又是指三黑现在的好生活。)‎ ‎7.从三黑的回忆和想象中看三黑的生活。‎ ‎(1)小时候三黑逮蝈蝈为什么会挨骂?‎ ‎①了解拾柴火。‎ ‎②同学们,你们的爸妈会因为你们不捡柴而责骂你们吗?‎ ‎③地主是谁?现在还有地主吗?‎ ‎(2)现在,三黑是怎样设计自己的生活的?‎ ‎(跟人合伙,把地浇得肥肥的,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买头小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上东庄,看闺女。)‎ ‎8.仿句子,说一说。‎ 如果还有地主,三黑就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还有地主,三黑就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还有地主,三黑就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还有地主,三黑就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齐读诗歌最后一节,感受三黑现在生活的幸福。‎ ‎10.议一议,三黑从前和现在生活的不同。‎ 五、总结体会,畅谈感受 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感受:‎ ‎1.三黑生活的改变。‎ ‎2.三黑生活改变的原因。‎ ‎3.对于当前土地的看法。‎ ‎4.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带给农民的惊喜。‎ 六、课外拓展 阅读相关土地改革的书籍,如《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土地改革》。‎ ‎ 三黑和土地 ‎ 农民 爱 侍弄 喜欢 憧憬 ‎ ‎ 教学本课时,先从艾青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感情,也让学生有所领悟,诗歌都传递着强烈的感情,诗歌中的事物另有所指。紧接着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再深读品析,从三黑翻地、耙地、回忆、想象中把握课文主要观点,翻身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欢天喜地,格外珍惜。因为土地成了自己的,所以才有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仿说句子,感受土地的重要性。在畅谈感受一环节中,可以适当给予学生畅谈的提示,特别是让学生结合当下,说说自己对土地的想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能明确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协商才能解决,有时候意见会有分歧,面对不同的意见怎么办呢?这次口语交际给学生提供一次交流的平台,通过两个事例: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和怎样处理砍树与城市道路建设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学习发表和听取不同的意见并进行有效的协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年级小学生生活比较单纯,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矛盾少,面对不同的意见往往采取回避的办法或寻求大人的帮助。这次口语交际专门设置矛盾,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身份来发表意见,锻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听取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紧密,学生会产生兴趣,有话可说。‎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设想他们会有什么观点。引导学生多向互动,充分表达自己所代表的相关方的意见,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后进行协商。‎ ‎【知识与技能】‎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适时提出自己不同意见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在交际中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重点 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适时提出自己不同意见的意识。‎ 难点 ‎1.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采访不同的人,听取他们对燃放烟花爆竹、毁树建路的意见与看法。‎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1.同学们,今天有两个小记者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们是谁呢?(龙龙和文文。)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课件出示龙龙和文文向大家打招呼的动画)‎ ‎2.龙龙和文文是带着任务来的,他们今天想采访我们一些事情。(课件出示放学时老师留作业较多的情景)这可怎么办呢?龙龙和文文想请大家帮帮忙,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再说一说。(给生两三分钟思考,然后指名说)‎ ‎3.你们的办法可真多,都能针对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今天我们就以“意见不同怎么办”为主题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板书课题)‎ 二、阅读教材,学习协商 ‎1.创设“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师:如果你是“普通市民、消防队员、环卫工人、鞭炮厂工人”中的一个角色,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 ‎2.以教材为载体,渗透交际方法,提炼交际要点。‎ ‎(1)学生自读教材,初步感知教材所表达的内容。‎ ‎(2)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小组成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 ‎(3)师相机提炼交际要点:观点简洁明了、有理有据;注意语气要符合代表的相关方;讨论时态度大方得体;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 三、创设情境,练习协商 ‎1.播放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师:同学们看了刚刚的资料,有什么感想,你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有什么看法?(生汇报)‎ ‎2.师生互动,让学生练习在组内扮演角色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师:遇到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色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从所选角色出发,阐明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3.组内互动,搜集同学们不同的意见。‎ ‎4.小组合作,练说表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角色出发提出不同的意见,并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表达观点明确简洁,以理服人,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5.分组表演,师生评议。‎ 师: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态度。听了大家的发言,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色出发阐述自己的看法,但意见出现了分歧,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6.引导学生学会听取大家的意见,综合考虑,作出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决定。‎ ‎7.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表现,并指出不足之处以待改进。‎ 四、回归生活,再悟协商 ‎1.出示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协商怎样解决砍树与城市道路建设之间的矛盾。‎ 师: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协商才可以解决。比如:你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当自己拿不定主意,左右为难时,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我们都可以和别人协商解决问题。你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和别人协商解决的事情呢?‎ ‎2.完善板书,再次回顾协商要领。‎ 师: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我们与人沟通的一种能力和技巧,学会它,可以让我们心与心之间靠得更近。让我们做文明有礼的小公民,打开心扉,学会有礼貌地发表看法,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 五、拓展练说,课外练笔 请学生们根据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写一份意见书。‎ 意见不同怎么办 表明观点    注意语气 提看法     讲礼貌 说理由     求同异 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有目的的采访,因此对一件事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课堂上需要选择相关方进行角色扮演时比较顺利,发表意见的同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倾听的同学也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整个过程轻松愉悦,教学效果突出。‎ 习作:学写倡议书 本单元课文围绕“人与环境”这个大主题编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必要性,并且受到启发从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做起。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这种想法,以及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一起去实施,就要用到倡议书。这次习作要求学生会写倡议书,倡导大家了解倡议的内容并号召大家参与其中。‎ 学生对环境和人的关系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但对倡议书这种格式不了解,所以教学倡议书的格式是学习的重点、难点。‎ 先根据课本上提供的范文了解倡议书的写法以及结构,再教学生针对身边存在的现象写倡议书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中宜采用讲授法、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练习,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加强对倡议书的了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倡议书的写法、结构,掌握倡议书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或联系社会的需要,写一份倡议书,内容具体,格式正确。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训练学生理清思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点 激发学生尽情地表达,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格式。‎ 难点 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或联系社会的需要,写一份倡议书,内容具体,格式正确。‎ 教师:准备与倡议有关的话题素材,提供范文的样本。‎ 学生:课前对自己倡议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调查,并搜集相关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观察,了解哪些是文明的行为,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 ‎2.了解倡议书的格式,提出自己的倡议,写出初稿。‎ 重点 结合观察到的身边存在的现象,明确文明行为的内容。‎ 难点 了解倡议书的格式,提出自己的倡议。‎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时候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反映了我们自身的素质,也代表着我们班级、学校、甚至民族和国家的形象。不文明的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班级、学校、甚至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因此培养文明意识,杜绝不文明行为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今天让我们以“文明公民”为主题开展一次语文活动。‎ 二、活动调查,小组交流 ‎1.准备:日常活动中你是否见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对自身,对社会有哪些不良的影响或危害?同学们课前已按要求在十字路口、广场草坪、街头果皮箱附近、校园内等不同地点开展了调查,现在请选择的地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调查小组。‎ ‎2.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调查的记录。‎ ‎3.学生根据调查情况进行归纳:有哪些不文明行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损害马路、闯红灯、不走斑马线、踩踏草坪、浪费粮食浪费水等。)‎ ‎4.师: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的行为,大家有什么感受或想法?(生讨论)‎ ‎5.小组内交流对某个现象的看法,并对该如何杜绝这种现象征求其他组员的建议。‎ ‎6.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想法,并得到大家的支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写倡议书,号召更多的人争做文明公民。‎ 三、读例文,了解倡议书 ‎1.倡议书的定义:倡议书指的是由个人或集体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一种信函文书。‎ ‎2.快速浏览例文,指出倡议书的格式。(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 ‎(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①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素交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②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3.了解例文的内容,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结合例文展开交流讨论,指出倡议书具有哪些特点。教师相机指导。‎ ‎(1)对象的广泛性;‎ ‎(2)内容具有号召鼓动性;‎ ‎(3)调动公民的积极性。‎ ‎5.结合例文说说,倡议书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标题鲜明,明确倡议对象,写清楚倡议的内容,最后署名并写上日期。) ‎ 四、指导学生学写倡议书 ‎1.倡议书的内容(投影出示):倡议什么事,倡议的理由,要大家做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 ‎2.倡议书的格式(投影出示):根据倡议书的内容拟定标题,写清楚倡议书的倡议对象,‎ 写具体倡议的内容,写清倡议人的姓名及日期。‎ ‎3.分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倡议书准备倡议什么,倡议的理由、内容分别是什么。‎ ‎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择有代表性的,准备全班交流。‎ ‎ 5.全班交流。在同学发言后,教师总结,提出问题。‎ ‎ 6.指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开始倡议书的初稿写作。‎ 第二课时 ‎1.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2.在习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自觉杜绝不文明的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重点 继续完成初稿,赏评佳作,修改誊正。‎ 难点 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方法,能针对看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复习导入 ‎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倡议书的书写格式,同学们也开始了初稿的写作,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初稿。‎ 二、朗读佳作,共同评赏 ‎ ‎1.每个小组推荐一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自己的倡议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 2.根据教师、同学的评价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 3.小结写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 4.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价的重点是:‎ ‎ (1)倡议书的格式是否正确。(标题居中,称呼顶格,署名和日期靠右且日期在署名后)‎ ‎ (2)倡议的理由是否充足。‎ ‎ (3)倡议的内容是否分条列出,清楚明了。‎ ‎ 5.师生互动。欣赏佳作片段,共同评议。(选择三位学生的习作的片段进行评议,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或者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 6.评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抓住评讲重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1.互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 2.自评自改,继续完善习作。‎ 四、全班交流,展示优秀习作 每个小组评选出优秀习作,把优秀习作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五、课堂小结 ‎ 由学生回顾总结本次习作的收获进行本堂课的小结。‎ 学写倡议书 由于本次习作教学前重视引导学生调查身边存在的一些现象,所以学生回答的内容比较具体真实。学生初步完成写作倡议书后,发现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能针对自己关心的事情提出可行性强的建议。这次倡议书写作活动有实际教育意义,既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学习古诗词时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作为交流主题,旨在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先是要求学生读懂一段话,概括主要内容,抓住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然后联系实际生活选择最佳乘车路线,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日积月累”部分则是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五行”“五谷”“五音”“五彩”词义,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阶段开设了经典诵读,学生接触学习了很多古诗词歌赋,对古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古诗词毕竟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远,在理解上会碰到很多障碍,在“交流平台”中需要教师的引导来总结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方法。选择乘车方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综合考察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通过对“五行”等词意的理解,带领学生感受汉语构词的精美,体会其言简义丰的特点。‎ ‎1.“交流平台”主要以具体诗句为例讨论理解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画面,联系文化常识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乘车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欣赏诗句的能力。‎ ‎2.快速阅读,总结语段的主要意思,明白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3.在生活中学会全面、综合考察问题。‎ ‎4.理解并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乘车的游戏,找出最佳乘车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理解花草树木是城市之肺,懂得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重点 ‎1.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欣赏诗句的能力。‎ ‎2.快速阅读,总结语段的主要意思,明白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3.在生活中学会全面、综合地考察问题。‎ 难点 ‎1.理解并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等知识。‎ ‎2.理解花草树木是“城市之肺”,懂得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师:古诗词。‎ 学生:搜集有关数字“五”的传统文化常识词语。‎ ‎2课时 第一课时 ‎1.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欣赏诗句的能力。‎ ‎2.能快速阅读,明白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重点 ‎1.掌握阅读、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欣赏诗句的能力。‎ 难点 快速阅读,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哪些课外古诗?你们知道这些古诗的意思吗?‎ ‎2.同学们在背诵理解这些诗句时是怎样理解意思的呢?有哪些好的方法?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二、交流平台 ‎1.指名学生朗读课本上“交流平台”上的对话,思考并简要概括这些对话提供了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 ‎(1)借助注释法。‎ ‎(2)想象画面法。‎ ‎(3)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法。‎ ‎2.同学们就书中的方法谈谈自己体会诗词意思的方法。‎ ‎3.老师提供一首诗,请同学们讨论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和体会其意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①,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③貂裘④,千骑卷平冈⑤。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⑥。‎ 酒酣胸胆尚开张⑦。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⑧?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⑨。‎ ‎ 注释:①狂:豪情。②左牵黄,右擎苍:左牵黄:左手牵黄狗。右擎苍:右臂举着苍鹰。古人打猎时用狗和鹰来捕捉猎物。③锦帽:头戴锦帽。④貂裘:身穿貂鼠皮衣。⑤卷平岗: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⑥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⑦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⑧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认为判得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⑨会:定将。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译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帽穿好貂皮,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眺望,奋勇射杀西夏来犯敌军。‎ ‎(1)第一节:想象“我”的风光。‎ 第二节:想象“我”的胸怀。‎ ‎(2)老师提供的资料中哪些是注释?哪些是文化常识?哪些联想又对感受人物形象有帮助?‎ ‎(3)同学们交流后,认真读一读,感受人物豪迈的气概。‎ 三、词句段运用 ‎1.朗读教材中的一段话,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这几句话是什么关系?哪一句是重点?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同学们交流、讨论、反馈。‎ ‎(花草树木是城市之肺,与人类关系密切。)‎ ‎3.指导学生结合平时乘车的经验,并阅读有关资料,选择最佳的乘车方案。同学们可以相互启发,找出最佳方案。‎ 语文园地 理解古诗词方法 第二课时 ‎1.展示乘车方案,评选优胜方案,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 ‎2.理解并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等知识。‎ 重点 理解并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等知识。‎ 难点 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 一、展示乘车方案,评选优胜方案 ‎1.小组内先评选。‎ ‎2.全班展示。‎ ‎3.说出评选理由。‎ ‎(1)时间考虑是否准确:早上九点以前赶到(不选择直达车的理由)。‎ ‎(2)用时是否最短。‎ ‎(3)车到哪一站换乘用时最短(中间经过的站点最少)。‎ ‎4.从这个方案中你学会了怎样处理问题?‎ ‎(考虑问题要综合各种因素,要周到,设计要合理,才能更顺利、快捷。)‎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说说课前要求准备的带有“五”这个数字的词语。‎ 课件出示:‎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五官:眼 耳 口 鼻 舌 五畜:犬 马 牛 鸡 猪 五果:李 杏 枣 桃 栗 五令:温 热 湿 燥 寒 ‎2.你发现了什么,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读读课文提供的几个词语。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这列举的五种事物有什么关系?‎ ‎(都是指同一类事物。“五行”是指五种不同的物质;“五谷”是指五种不同的粮食;“五音”是指五种不同的声调;“五彩”是指五种不同的颜色。)‎ ‎4.数字“五”是指只有五种吗?‎ ‎(用“五”罗列同一类事物,是指它们多,并不是指只有五种。)‎ ‎5.读读背背“日积月累”,并会默写。‎ 四、拓展延伸 课外积累带数字的词语,看看汉字中哪些数字也有同样的功效。‎ 语文园地 在教学“日积月累”的时候引用了大量学生熟知的词语,在比较中认识汉字中数字的实指和虚指,不仅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更感受到祖国的汉字遣词造句的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