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 单元概述 第三单元围绕“读书好比串门儿”这个话题依次安排了三篇课文,目的是通过这些课文引领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达到阅读目的,并在认识不同的事物的同时,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事物过程中的情感和看法。三篇课文分别是《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其中《竹节人》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用文艺性的笔调介绍了他童年时代的玩具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玩竹节人带来的快乐。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把玩竹节人的动作、看的人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文章脉络清晰,先写自己做玩具,再写怎样做、怎样玩,尤其是刻画玩的紧张画面,引人入胜。《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故宫博物院》由节选的四份材料构成,分别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马兆峰的《燃烧的黄龙旗 在繁华中沉沦的大清帝国》,故宫官方网站上两张截图《故宫博物院欢迎您》《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锻炼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阅读材料,完成阅读任务,引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由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习作”部分要求学生密切关注现实生活,联系自己的心理感受,感悟美好的生活。“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会写2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豁开、威风凛凛”等词语,并能结合语境了解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爱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4.在习作中写事物时,融入感情,学习有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人物,体现人物个性与特征。‎ ‎6.培养积累古诗词的学习习惯。‎ 重点 ‎1.会写2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豁开、威风凛凛”等词语,并能结合语境了解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爱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3.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人物,体现人物个性与特征。‎ 难点 ‎1.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2.在习作中写事物时,融入感情,学习有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竹节人》 2课时 ‎《宇宙生命之谜》 2课时 ‎《故宫博物院》 1课时 习作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9 竹节人 ‎《竹节人》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用文艺性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代的玩具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玩竹节人的快乐。文章主要记叙了童年时代“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导致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我们”一般,喜爱玩竹节人的事。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 刚步入六年级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应掌握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些衔接的问题,因此需要为学生打好基础,让他们在掌握基本字词知识的同时,学习阅读记叙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构建阅读的支架。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文章与自身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身边事物的乐趣。 ‎ 在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再进行品读。不管是哪个任务,都要特别关注作者是否融入了情感,又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并指导学生能够在文中找出依据,体会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 ‎1.会写“豁、凛”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豁开、威风凛凛”等词语,并能结合语境了解意思。‎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3.联系本单元阅读的要求,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后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品读作者对斗竹节人场景的描写,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重点 ‎1.会写“豁、凛”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豁开、威风凛凛”等词语,并能结合语境了解意思。‎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3.通过品读作者对斗竹节人场景的描写,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难点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师:多媒体课件、竹节人制作图片。‎ 学生:课前查阅竹节人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豁开、威风凛凛”等词语,并能结合语境了解意思。‎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重点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 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手工玩具呢?能和大家分享它的玩法与制作方法吗?(生发言)听了大家的分享以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竹节人》,追随作者的目光一起感受传统手工玩具的无限趣味!(板书课题:竹节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生字,认读字音,会写字形。‎ ‎(3)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能够自主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4)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2.默读课文,指名回答“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什么内容”。‎ ‎3.指导学生画出课文的中心句: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4.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并结合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梳理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介绍竹节人 第二部分:制作竹节人的方法 第三部分:竹节人的玩法 三、交流点拨,感受形象 ‎1.指导学生带着课前提出的问题细读课文。‎ ‎(1)写玩具制作指南:哪些语段表述有关内容。‎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用哪些语言表达的。‎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2.从不同的视角关注这篇文章,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想,记下自己的疑问。‎ ‎3.引导学生找出描述制作竹节人的相关语句,并自主概括竹节人的制作过程。‎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作为脑袋、身躯;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作为四肢;最后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4.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竹节人样子的句子,并简要地说说竹节人给人的印象。‎ ‎(1)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威风凛凛)‎ ‎(2)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呆头呆脑)‎ ‎(3)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变化多端、神气)‎ 四、想象画面,寻找乐趣 ‎1.作者在童年时代怎么寻找乐趣,又是怎样度过自己的童年时代的?‎ ‎(自己做玩具,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 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2.指导学生联系自己度过童年的方式,思考为什么与作者的童年时代存在差别。‎ ‎(手机、电视、书等。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流行的玩具也不一样。)‎ ‎3.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最打动自己的句子,并想想到底哪一点打动人,学生举手交流。(2~3名同学)‎ ‎4.指导学生根据句子是否运用特殊的描写手法,找出细节的生动点。‎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年纪”—拟人;“裂缝像黄河长江”—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课桌的破旧。)‎ ‎(2)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 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通过细节描写,准确地表现竹节人是如何站立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节人比作健美的小伙子,生动又形象地表现出竹节人的威风凛凛。)‎ 五、总结回顾,留下悬念 师小结:本文的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更有助于我们想象竹节人的画面。因此,我们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这也是很好的一种读书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体会斗竹节人的乐趣。‎ 竹节人 第一部分:介绍竹节人:样子 形象 第二部分:制作竹节人的方法:毛笔杆 线 第三部分:竹节人的玩法第二课时 ‎1.体会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2.通过品读作者对斗竹节人场景的描写,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3.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重点 ‎1.体会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2.通过品读作者对斗竹节人场景的描写,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难点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一、复习导入 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竹节人是什么以及它的样子。下面我们便通过相关细节来体会作者玩竹节人的独特感受。‎ 二、品读课文,探究理解 ‎1.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个人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请同学们仔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与自己的经历有相似地方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这段经历的。‎ ‎(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2)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 ‎(3)……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4)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 ‎(5)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 ‎(6)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 ‎(时间:“下课时、上课了、下课后”作为时间的节点,表现出学生对于斗竹节人的沉迷,且此时沉迷的对象是孩子们。人物:孩子们、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表现了老师的严肃、可怕形象。与之相矛盾的是下课后老师“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表现了老师与“我们”相似的特点。)‎ 师小结: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对文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内容,了解人物性格。(学生补充地点变化:教室、办公室窗口)‎ ‎2.请学生根据分析,再次分段读一读下课时同学们的表现(下课时一段),上课时老师的表现(老师大步流星),以及课后“我们”观察到的老师的形象(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朗读的时候,注意下课时的调皮、活泼与热闹,上课时的紧张,课后的惊讶和有趣。)‎ ‎3.下课到上课的这段经过,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有相似之处,我们也由此更能体会这段经历,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自己下课时会做什么,模仿文中的写法,描写一下我们从下课到上课铃响这段时间的不同状态、不同形象。(学生汇报交流)‎ 三、总结 这堂课我们不但分享了作者的快乐,也重新发现了我们生活中的快乐。而且学会了一些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方法,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理解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画面想象的方法,并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四、作业 ‎1.将课堂上所交流的下课到上课的片段,动手写下来。‎ ‎2.写一篇关于一位老师的故事的小短文。‎ 竹节人 阅读方法 教学中学生在感悟玩玩具的情趣上,对语言的感悟不到位。主要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竹节人,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仅仅停留在语言的理解上。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课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0 宇宙生命之谜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课文先由古代神话引出“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指出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分析得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后利用宇宙飞船在火星登陆,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进行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 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由于科普类的文章科学术语比较多,六年级的学生对此可能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领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学生对于宇宙太空的奥秘充满了兴趣,对学习很有帮助,但学生会忽视对本课的说明方法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说明方法。‎ ‎ ‎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进行梳理归纳,确定重点讨论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会写“谜、嫦”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嫦娥、尚未”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差异。‎ ‎3.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科普类文章,掌握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4.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与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星人、太阳系、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相结合。‎ ‎2.展示相关图片、录像资料与学习说明方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重点 ‎1.会写“谜、嫦”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嫦娥、尚未”等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难点 ‎1.能够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差异。‎ ‎2.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科普类文章,掌握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师:课前要了解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可制作银河系、太阳系、火星图片的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谜、嫦”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嫦娥、尚未”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 重点 ‎1.会写“谜、嫦”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嫦娥、尚未”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交流: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竹节人》。学习了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请你们默读本课课题,想一想你有什么阅读目的,你想了解什么?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这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揭、燥”的写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标题是《宇宙生命之谜》,那么这个“谜”究竟是什么?‎ ‎(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2.请学生根据阅读情况在圈内填上合适的事物。‎ ‎3.指导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思考:提示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1)作者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四、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2.想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在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第2~9自然段)‎ ‎3.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4.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5.现在你知道了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6.全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进行自学后,请把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五、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自己要探究的问题,和邻座讨论交流。默读课文,把与自己要探究的问题有关的词句画下来,并在旁边作批注。‎ 宇宙生命之谜 谜: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第二课时 ‎1.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 ‎2.能够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差异。‎ ‎3.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科普类文章,掌握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重点 ‎1.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 ‎2.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科普类文章,掌握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难点 学会区分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差异。‎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扫清了学习的字词障碍,明确了文章是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展开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探讨,感受科普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客观性。‎ 二、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 ‎2.人类是否可能移居火星?‎ ‎3.指导学生分小组自由组合,共同探究。‎ 三、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指导学生根据上一节课明确“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相关段落(第2~9自然段),细读这部分,并概括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适合的温度,零下五十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必要的水分;适当成分的大气;足够的光和热。)‎ ‎2.根据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引导学生找出可以排除哪些行星,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第2~5自然段。理论上: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金星高温、缺氧、缺水;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低,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运用了排除法、举例法,说明只剩下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3.那么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呢?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有(理论角度 第5自然段):‎ ‎(1)宇宙无限,地球不是唯一;‎ ‎(2)火星与地球相似:自转时间相似,有昼夜、四季(比较法);‎ ‎(3)科学家猜测:火星表面上的黑色线条是运河;火星表面颜色随四季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 无(实际角度 第6~8自然段):‎ ‎(1)拍照、近距离观测,证实火星上有运河、有植物的两种说法错误;‎ ‎(2)运用摆事实、列数字的方法,证明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生命难以生存;‎ ‎(3)土壤无有机分子,植物不能生长;未发现微生物存在。‎ 未证实:‎ 科学家提出火星岩层中可能有生命物质;‎ ‎4.第9自然段中,科学家认为太空可能存在生命,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依据。(近年来,科学家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进行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5.从第2~9自然段中,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科学家经过理论与实际的种种考证,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而它们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四、总结 在这堂课中,我们学习到,科普类文章往往较为直接,我们可以从标题,甚至开始、结尾轻易地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如何科学有据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重点。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等方法,可以帮助更有效地论证观点。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符合科学精神。‎ 五、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课后作业 交流同学们关注的有关宇宙生命的话题和最新研究成果。课后读读有关的内容。‎ 宇宙生命之谜 提出问题 →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       ↓‎ 分析问题     存在条件 ‎↓       ↓‎ 探讨结论 →未解之谜 有待探索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是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在处理本课时,我首先在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制作了银河系、太阳系、火星图片的课件,阅读课上,安排学生阅读有关宇宙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准备。学生收获很大。‎ ‎11* 故宫博物院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由四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是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地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了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第二则材料则是选自马兆峰的《燃烧的黄龙旗 在繁华中沉沦的大清帝国》,讲述了故宫博物院太和殿的重建历史,揭示了古人的智慧。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是选自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分别以文字和平面示意图的方式指导游客游览故宫的顺序。这四则材料有机结合,既从整体上表现了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又表达了对故宫博物院这一伟大成就的自豪与赞叹之情。‎ 没有去故宫参观的同学占大多数,但节选的四个方面的材料,内容详实,语言简练,学生一读就懂,只是缺乏直观感受,教学时注意使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图文对照,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因为是独立阅读课文,前面也已经学过两篇说明文,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课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读自己悟,相互交流。‎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材料。‎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和说明方法。‎ ‎4.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1.与选择内容有关的材料细读,与内容无关的材料粗读,要使用的材料及时做好标记。‎ ‎2.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1.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材料。‎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说明方法。‎ ‎3.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难点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查看故宫有关图片和资料。‎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去过故宫博物院吗?里面都有些什么呢?请去过的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举手分享)事实上,本文可以看作是一篇解说词,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而作者是故宫的研究专家黄传惕先生,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下面,让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板书:故宫博物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与前面接触到的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由节选的四份材料构成。)‎ ‎2.指导学生分析这四份材料有什么关联。‎ ‎(都是介绍有关故宫的内容,以文字、截图的不同形式呈现。)‎ ‎3.在了解四份材料的内部关联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思考、交流这四份材料各自侧重讲什么内容。‎ ‎(材料一重点写游览故宫所看到的景物,供参观游览;材料二从重建中感受建造故宫的高超技艺,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材料三是游览须知,为做小导游做准备;材料四则是故宫的平面示意图,线条清楚,主景突出。)‎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学生阅读本课的学习任务,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并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高效利用这四份材料。‎ ‎2.指导学生在需要细读的材料上做记号,略读的材料则采用浏览的方式。‎ ‎3.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关于建筑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按照游览的参观路线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4.请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示意图。‎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5.请学生根据作者的参观顺序,细读课文,想想作者在介绍的时候运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思考其作用。‎ ‎(1)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 ‎(2)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3)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4)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介绍景点的时候具有说服力,也体现了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壮丽的特点。)‎ ‎(5)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金水河之长、美,给故宫博物院建筑增添了美感。)‎ ‎6.视频跟读(PPT播放故宫视频,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按照字幕跟读),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建筑物的精美,体会其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请学生说一说观后的印象。(自由回答)‎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物—精致美观;建筑布局—整齐统一)‎ ‎7.教师指导学生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学生自主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具体介绍故宫 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8.大胆质疑并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全班交流。‎ 四、自读材料,完成任务 五、分组讨论,拓展迁移 ‎1.请学生思考故宫一日游的参观路线图可参照哪些材料完成。‎ ‎(先画出一日游的参观路线图,所选景点在材料中哪一部分,在材料上标注。)‎ ‎2.在各小组内挑选小导游。‎ ‎(1)展示路线图。全班交流评价,为大家游故宫作讲解。‎ ‎(2)当选为小导游的学生写导游词,为大家游故宫作讲解。‎ ‎3.根据学生学习效果,老师作总结。‎ 故宫博物院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课件比较简洁,结合学生自学,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拓展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实践练笔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课文材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习作 ____让生活更美好 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都十分注重选材来说明或表现一种事物。本单元习作训练的要求是写事物要融入感情,表达看法,让学生围绕“____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开放性话题,联系生活,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通过交流“生活中的美好”,唤醒学生对“____让生活更美好”这一话题习作的内涵感悟和内容选择。通过联结回顾这一单元课文《竹节人》的美好,感受具体事例中体现美好的方法,进而交流事件,聚焦镜头,表达美好的感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完整叙述一件事情的能力,但在事物描写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感情,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缺乏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课教学将紧紧依托教材的“习作”文本,集中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融入感情,表达看法”来设计展开。‎ ‎1.指导学生先根据习作的主题展开讨论,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选题,找出材料。‎ ‎2.在确定选择材料的基础上列习作的小提纲:列小标题、确定重点等。‎ ‎3.引导学生在所列的小提纲的提示下开始 动笔这次的习作。‎ ‎【知识与技能】‎ ‎1.能围绕习作要求,补充题目,联系生活,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 ‎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乐于表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写评改和范例欣赏,学习运用“描写内心”“展开联想”等方法写出自己的美好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乐于表达的兴趣。‎ 重点 选择材料要恰当,要按一定的顺序记叙。‎ 难点 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师:课文纸、习作练习纸、PPT课件。‎ 学生:阅读《竹节人》,完成“课前准备单”的小调查。‎ ‎2课时 第一课时 ‎1.能围绕习作要求,补充题目,联系生活,选择合适的事例表达生活的美好。‎ ‎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乐于表达。‎ 重点 恰当地审题,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习作。‎ 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发现其中对个人成长有意义的元素。‎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第三单元的课文学习部分刚刚结束,相信大家脑海里对于《竹节人》一文中作者童年时代生活的美好片段记忆犹新,不管是同学间的友谊还是玩耍的乐趣都令人充满向往。今天我们以“美好生活”为话题进行一次写作,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抒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与理解。‎ 二、展示“美好观点”,分享话题选材 ‎1.学生之间交流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揭示课题。‎ ‎2.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的习作提示,联系“小泡泡”中的语句,确定选题,把题目补充完整。‎ ‎3.引导学生初步分享自己的“美好观点”。‎ ‎4.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恰当合适的具体内容,如:美食、旅行、走亲访友、阅读、宠物、运动等等。‎ 三、分享“美好事件”,捕捉美好镜头 ‎1.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课文《竹节人》,回顾、交流课文中的美好。‎ ‎2.引出学生心中的美好事件,结合教材中的习作提示,展开小组交流。‎ ‎3.学生分享心中的美好事件,捕捉事件中最 美好的一个镜头。‎ 四、练写“美好片段”,点拨表达方法 ‎1.学生练写“美好片段”。‎ ‎2.学生尝试选用“描写内心”“展开联想”等方法,展开写作。‎ ‎3.分小组,组内分享,交换阅读,圈画品评。‎ ‎4.教师现场捕捉学生“美好片段”中的表达提升点,围绕“如何更好地融入感情”,展开点拨和引领。‎ ‎5.学生结合同学和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练习。‎ ‎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第二课时 通过试写评改和范例欣赏,学习运用“描写内心”“展开联想”等方法写出自己的美好情感。‎ 重点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乐于表达的兴趣。‎ 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互评、互改习作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了自己心中对美好的理解与定义,共同回顾了一些美好事件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也仿照教材进行了片段说话与练写,这节课,让我们把小片段进行拓展、加工,使之成为一篇习作。‎ 二、明确思路,列写作提纲 ‎1.选材要以自己熟悉的为主。指导学生在构思时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 ‎2.写作视角要注意与众不同。‎ 引导学生抓住“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这个题目中的“更”字,明确这是与其他进行比较所得到的结果。‎ ‎3.注意切入点要小。‎ 从自我生活实际来拟题,从自我兴趣爱好来拟题,就能通过自我的生活细节来写活名著、科学、自然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而且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三、例文简析,关注写法 ‎1.以《竹节人》为例,探讨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将事情有序地写清楚的。文章第一部分概述“我们”当时全迷上了竹节人,点明了让生活变得美好的具体事物。接着描述“我们”制作竹节人的过程,表现人物对游戏的喜爱之情。再接下来,文章描写了斗竹节人的乐趣,体现了“我们”对此的深深着迷。这个部分文章层次清晰地刻画了乐趣的具体表现,由浅至深,次序分明。‎ ‎2.师生讨论,在《竹节人》的基础上明确写法。‎ 围绕中心将事情有序地写清楚,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把事情写完整。把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这样事件才完整。‎ ‎(2)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A.事情的经过要分步写仔细,每件事都是由几个小步骤、小环节构成的,分步写细致;‎ B.事是由人做的,也要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内心活动;‎ C.一波三折,写好事情的起伏。‎ ‎(3)记叙的条理要清楚。‎ ‎(4)要写出事情的深意和新意。‎ 四、完成习作,反复修改 ‎1.指导学生结合写作提纲将上节课的小练笔拓展成一篇习作。‎ ‎2.写完后,同桌之间互读,提出修改建议,并用修改符号在习作的基础上修改。‎ ‎3.修改完后,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文,完善作文并认真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五、课外拓展 课后开展一次“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 共同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 ____让生 活更美好 本次习作为学生提供了八个话题,其有微笑、旅行、梦想、创意、集邮、运动、种花、诚信……一切使人感到愉悦美好的生活场景,都是学生可选择的材料。学生能做到言之有物,主要的难点就是突破言之有情,在记叙中融入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讲要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阅读,与阅读目的有关的部分逐字逐句认真细读,关联性不强的部分粗略地浏览即可。“词句段运用”主要列举写人入迷的情景,并有目的地通过仿写锻炼学生有条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日积月累”则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根据学习目的有侧重点地选择阅读材料的阅读方法,但对场景的描写缺乏观察和描述能力,说明事理和观点时可能列举不全。教学时要重点指导。‎ ‎1.学习有效利用材料的阅读方法,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课文的场景。‎ ‎2.对入迷场景的描写缺乏观察,课前可引导学生观看节目表演或看动画片,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情等,抓住主要人物进行指导。‎ ‎3.学习古诗《春日》时,指导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课外搜集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根据阅读任务选择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 ‎2.学习观察和描写人入迷的场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逐条例举的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和观点。 ‎ ‎2.理解并背诵古诗《春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乐于、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熟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1.学会根据阅读任务选择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 ‎2.学习观察和描写人入迷的场景。‎ ‎3.培养学生善于、乐于、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难点 ‎1.学习用逐条例举的方法说明理由和观点。‎ ‎2.熟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为学生提供入迷的场景,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学生:准备竞选班级体育委员或说明请求妈妈同意自己玩一会儿足球的理由。‎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根据阅读任务选择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 ‎2.学习观察和描写人入迷的场景。‎ 重点 学会根据阅读任务选择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 难点 观察和描写人入迷的场景。‎ 一、回顾课文,谈话导入 学完了这单元的课文,同学们肯定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那么,同学们平时都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呢?(生举手发言)这些读书习惯对你阅读文章有什么影响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并分享给大家。‎ 二、交流平台 ‎1.‎ 本组学习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学会有选择性地阅读材料。先请学生思考有哪些好方法帮助阅读材料、理解材料。‎ ‎(1)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读。‎ ‎(2)与目的相关的材料逐字逐句地读,与目的无关的材料可粗略地浏览一遍,提高阅读速度。‎ ‎(3)养成阅读好习惯之一:有针对性地阅读。‎ ‎2.交流本组课文中自己选择了哪些阅读、学习目的,确定了哪种阅读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1.要求学生朗读“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中的三段话。‎ ‎2.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关注表现人物入迷时的样子。)‎ ‎3.根据选择的阅读目的,确定阅读方法。‎ ‎(有关表现入迷的句子是重点,要细读。其他部分可简要了解。)‎ ‎4.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入迷时的表现,体会人物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特征。‎ ‎5.默读并思考以上问题,圈圈点点解决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材料阅读。有重点地阅读能节省时间,能更好、更快地达到阅读目标。)‎ 四、教师总结 描写人物入迷的场景可以直接抓住入迷者的样子、动作、神情等,表现他如醉如痴。比如罗丹绘画时的样子。也可以写旁观者的动作、神情,衬托出当时的情景吸引人。比如观看竹节人表演。这些场景刻画成功的原因在于: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 五、播放视频,指导练笔 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们喜欢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家观看时的样子。指导学生注意全班学生什么样子,其中谁表现得尤其突出,他怎样看,怎样说,怎样做的。‎ 提供场景:大家睁大眼睛,盯着屏幕,教室里十分安静,只听见……忽然,……吓得“啊”的一声尖叫,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将头转向教室的一角,但很快又把头转回屏幕。这两个转动的动作是那么一致,好像大家都变成了被操纵的机器人一样……‎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把握人物的特点。写出专注的情景。‎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有选择地阅读 词句段运用:入迷—人物动作、神情、样子第二课时 ‎1.学习用逐条例举的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和观点。 ‎ ‎2.理解并背诵古诗《春日》。‎ 重点 学习用逐条例举的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和观点。‎ 难点 例举理由要有理有据,简洁、有力、充分。‎ 一、回顾复习,谈话导入 上节课让大家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朗读了“词句段运用”的三段话,对这个板块的内容、主题有了大致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一段话。(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并注意句子中的加点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1.指导学生注意加点的部分是数字表述:一是……二是……三是……等,思考、交流这样逐条列举有什么好处。‎ ‎(表达有序,条理清晰,读写起来容易;可列举很多,避免重复……)‎ ‎2.引导学生说一说逐条列举时还可以有哪些说法。‎ ‎(第一……第二……;直接用一……二……三……;A……B……C……D……;等等)‎ 过渡:生活中如果选用这种方法记叙、描述、表达一些事情,会使事情变得轻松容易。‎ ‎3.请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话题,用逐条列举的方法围绕这个话题说清自己的理由。‎ ‎(首先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什么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做,及打算怎样做。要说清楚、明白。运用逐条列举的方法说。)‎ ‎4.说给同学听,看看理由是否充分,听听同伴的意见。‎ 二、日积月累 ‎1.请学生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 ‎(1)诗人看见了什么?(胜日寻芳泗水滨)‎ ‎(2)“无边光景一时新”中“无边的光景”有什么?“一时新”是什么样?哪个词表现快?‎ ‎(胜日、寻芳、泗水滨;万紫千红;一时新。)‎ ‎(3)哪个词语表现了诗人欣喜的心情。(随机板书:一时新) ‎ ‎2.指导学生熟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1)请学生猜测诗人游览风景时的心情。(生交流)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2)春光无处不在!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对春天的赞美。)‎ ‎3.指导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背诵、默写《春日》。‎ 三、迁移拓展 ‎1.学生回顾、背诵自己学习过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2.老师推荐关于春天的古诗。‎ 春 日 寻芳——一时新——万紫千红 春意盎然 古诗词教学需要意境的再现。诗以情动人,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才由诗人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但通过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将意境再现出来,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春日》,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春日的美好,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这样学生读得动情,学得才会有滋有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