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第23课 京剧趣谈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第23课 京剧趣谈 部编版

‎23*  京剧趣谈 ‎《京剧趣谈》由两篇与京剧相关的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 ‎《马鞭》共3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写的是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原因和马鞭使用的妙处。文章先提出在京剧表演中无法在舞台上骑马的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写了马鞭是如何将这个问题解决得“无比漂亮”的:一是表演方式符合中国美学;二是给演员更多的表演自由;三是马鞭本身具备一定的装饰美,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从马鞭这种道具拓展开去,举例介绍了实在的道具——鞋底、酒壶、酒杯,以及虚拟的道具——针线、酒水、饭菜等,进一步说明了京剧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道具辅助演员表演的特点。‎ ‎《亮相》共3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自然段,介绍了静态的亮相。第二部分为第3自然段,介绍了动态的亮相。文中 “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 和“这,哪里还是戏剧” 两处质疑,引出了亮相表演貌似不合理的地方,而这恰好突出了京剧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妙之处。‎ 课文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等方法,分别以马鞭等道具、亮相等舞台动作为例子,把京剧表演在道具运用及动作造型方面的一些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课文内容新鲜,语言简洁,叙述方式生动有趣,画面感强,适合学生自学。‎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2.通过自读自悟,体会表达的条理性与趣味性。‎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体会表达的条理性与趣味性。‎ 教学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借助近义词、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如:“驰骋”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唯恐”可借助近义词“恐怕”加以理解;“风雨不透”“无穷无尽”‎ 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尴尬”可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由此体会马鞭的独特作用。‎ ‎2.阅读理解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在默读课文后,请学生提出对文本产生的疑问,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课文写了关于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京剧之趣?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体会表达的趣味性。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表演,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 ‎3.兴趣培养 京剧虽为我国的国粹,但因社会发展的变化,许多小学生在此领域较为薄弱。学习本文,通过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学习作者的趣味表达,让学生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从而使学生主动去了解京剧,观看京剧,爱上京剧。‎ ‎1.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驰骋”“尴尬”“无穷无尽”等新词。‎ ‎2.收集有关京剧的资料。‎ ‎3.借助查阅的资料初步了解京剧。‎ ‎4.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板块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京剧表演视频,时长约1分钟。‎ ‎2.谈话:京剧被称为我国的“国粹”。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 ‎3.过渡:除了这些,京剧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在徐城北的带领下,一睹京剧之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通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3)请学生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试着提出疑问。‎ ‎2.理解词语。‎ ‎(1)认识新词。‎ 驰骋 尴尬 虚拟 唯恐 无穷无尽 风雨不透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①“驰骋”: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②“唯恐”:借助近义词“恐怕”加以理解。‎ ‎③“风雨不透”“无穷无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④“尴尬”“虚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含义。‎ 驰骋:(骑马)奔驰。‎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虚拟:虚构。‎ 唯恐:只怕。‎ 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穷,完。‎ 风雨不透: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极其严密,风雨都透不过。‎ ‎3.整体感知。‎ ‎(1)男生读《马鞭》部分,女生读《亮相》部分。教师相机指导。‎ ‎(2)概括《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道具的妙处。‎ ‎(3)概括《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亮相》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4.交流提问。‎ 过渡: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马鞭”和“亮相”‎ 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与独特魅力。对于课文的整体内容我们有了初步了解,大家对课文内容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 ‎(1)京剧向来给人严肃的感觉,为什么题目叫作“趣谈”?‎ ‎(2)马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3)京剧里有杂技,那是不是就和杂技一样了呢?‎ ‎…… ……‎ ‎(提示:在第三环节中随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5.教师总结。‎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有位同学讲到了课题中的一个“趣”字,那我们赶紧进入课文,看看都有哪些有趣的地方(板书“趣”)。‎ 板块三 品读课文,体会趣味 ‎(一)探讨“趣谈”。‎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读出了哪些“趣”?‎ ‎2.学生交流。‎ 预设:道具有趣;京剧的表演非常有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导入中的京剧表演,从而想到“表演之趣”)‎ ‎(板书:道具之趣、表演之趣)‎ ‎(二)品悟“道具之趣”,体验“表演之趣”。‎ ‎1.过渡:同学们总结得可真有趣,原来这就是题目中写的“趣谈”。可你是从哪里看出这些“趣”的呢?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想法写在旁边。‎ ‎2.学生交流。‎ ‎(1)预设:学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一。(课件出示句子)‎ 句段1: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预设:(生答)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有趣,一根马鞭有这么大的作用,将问题彻底解决了,还解决得非常漂亮。‎ ‎①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马鞭”的出现不仅完全解决了骑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演的尴尬,而且极具艺术的美感,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②“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提示: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进行分析)‎ 作用: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魅力: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③老师拿出准备好的道具马鞭,在课堂上手持马鞭表演,演绎“上马”和“骑马”的动作。‎ ‎④请学生上台模仿老师的表演进行展示。‎ ‎(提示:当学生用京剧道具马鞭来表演“上马”和“骑马”的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回忆老师刚刚的表演,一边用说明性的语言概括动作的过程,一边拿着马鞭进行模仿表演。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运用一连串准确的动作,如“牵”“抚”“按”“蹬”“跨”“扬”等,把语文要素和京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2)预设:学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二。(课件出示句子)‎ 句段2: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①“做戏”“狠狠”是什么意思?‎ ‎“做戏”是“表演”之意,而“狠狠”写出了表演的到位,“狠狠做戏”就是尽力地展现京剧表演艺术的魅力。‎ ‎②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作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展示了京剧的独特艺术。‎ ‎③再一次读“马鞭”这一部分的内容,体会京剧道具的“趣”,感受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 ‎(3)预设:学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三(课件出示句子)‎ 句段3: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 ‎①圈出语句中的“对着”,并想象画面。‎ 这句话通过三次“对着”这个词语的运用,把舞台上这种面面相觑的趣味性表现了出来,同时又用了“定身术”这个术语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想到武艺高强之人点穴定身,瞬间能在脑海中呈现形象化的画面,使人觉得趣在其中。‎ ‎②小结:通过有趣的文字我们看到了有趣的画面,这真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之美)‎ ‎(4)预设:学生汇报交流内容之四(课件出示句子)‎ 句段4: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①体会“抡圆”“耍”“密不透风”。‎ ‎“抡”起胳膊已经表现一种勇力了,“抡圆”比“抡”起胳膊还要勇猛。“耍”表面上是随意玩玩的,可是背后却是武艺高强的表现。演员手中的棍棒刀枪被耍起来,似乎形成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这速度,这力量,这技巧,简直是绝了!‎ ‎②请学生表演“抡圆胳膊”等动作。‎ 板块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京剧趣谈国粹精华 大力弘扬 ‎2.交流互动。‎ ‎(1)过渡: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马鞭”和“亮相”这两种京剧表现形式,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京剧的知识呢?‎ ‎(2)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交流。‎ 预设:‎ 生1:我知道京剧唢呐。‎ 生2:我知道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生3:我知道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 ‎…… ……‎ ‎3.拓展延伸:中国戏剧博大精深,京剧只是其中的一种。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搜集资料,如脸谱、戏服、角色、名家名段等,与同学交流分享。‎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多种方式“激趣”。在课堂导入部分,播放一段京剧表演的视频,可以很快让学生拉近与京剧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在说到“马鞭”这种实在道具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感知,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道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马鞭”,并且在课堂上表演手持马鞭,演绎“上马”和“骑马”的动作。当学生们看到老师亲自演绎京剧动作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2.课堂模仿——“演趣”。“马鞭”的教学中,通过表演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请学生模仿表演,体会“马鞭”的独特艺术。当然,这种表演不是单纯的为演而演,而是很好地渗透进语文教学要素。比如,当学生用京剧道具马鞭来表演“上马”和“骑马”的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回忆老师刚刚的表演,一边用说明性的语言概括动作的过程,一边拿着马鞭进行模仿表演。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运用一连串准确的动作,如 ‎“牵”“抚”“按”“蹬”“跨”“扬”等,把语文要素和京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