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

1 3.古诗三首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1.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关课件 3课时 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解题 1.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们用手中的笔描绘自然风景,记录社会风貌,抒发心中 之情。自古以来,每逢传统节日,诗人们的诗情显得更加蓬勃汹涌,留下许多与节日有关 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你知道哪些与节日有关的诗篇呢? 2.复习节日诗歌。 预设:直接以节日名为诗名的诗歌有《清明》《元日》。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有《十五夜 望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3.板书“寒食”。生齐读诗题,师生解题。 师:哪位同学愿意结合预习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节日? 4.作者简介。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诗人都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轻声读古诗,争取做到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大声地读这首古诗。 预设:关注“御”“斜”“散”三个字的读音。强调“散”是多音字,这里读sàn这个音, 指名用sàn组词。 3.齐读全诗。 3 (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师:这首诗没有难字,理解的难度不大。请大家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 的地方就用旁批的方式标记在书上。(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2.师生交流,明晰诗意。 3.全班交流,质疑解惑。 预设:“传蜡烛”怎么理解?“五侯”是什么意思? 4.老师提供部分资料,学生借助资料突破理解的瓶颈。 5.圈出诗中写到的景物,结合资料和教材中的注释,交流诗人描绘的画面。 三、细读品味,入情入境 1.师:诗人描写了寒食节长安城内早晚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千景万象中,作者为什么偏偏 选择这两种景象呢?让我们再读诗句,在诗句中去找答案。(指名读第一、二句诗) 2.从重点词切入,进入情景。 师:同学们见过诗中描写的“飞花”吗?(板书:飞花)(课件出示图片:小河、柳树背 景下的柳絮特写)诗中写到的花其实是柳树果实中的种子,因为种子带着白毛,成熟时能随 风飞舞,所以叫杨花也叫柳絮。单看这一片杨花,你有哪些感受? 4 师:想象一下,这片杨花随风飘舞的情景。 师:看到这片杨花,想到它的姿态,让人不禁想到这句诗。 (生齐读这三句诗) 师:一片杨花就引发了我们这么美好的遐思,那么两片、三片、十片、百片、数不胜数 的杨花随风飞舞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引导理解“无处不”)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师指数名学生读第一句诗) 师:虽然杨花飘扬似雪花翻飞,但作者眼中的景应该是比雪景更奇妙的,毕竟此时已是 一片春意,再读读这句诗,你能读出其中的奇妙之处吗? 师引导学生抓住“春城”的“春”字,细细体会。(板书:春城) 师:想象得好,一定会读得更好,请同学们把想象到这奇妙景色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 读) 师:寒食节,人们出外游玩,长安城内一定热闹非凡,但诗人仍把目光停留在景物上,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指名读第二句) 师:柳树因为纤柔飘逸,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写柳的诗句特别多。(课件出示两幅 柳枝轻摇的图片和四句诗) 5 师:结合这些图片和诗句,你又产生了哪些感受?是啊,柳枝随风飘拂给我们带来了美 好感受,相信诗人看到皇宫旁的御柳时也会有和大家相似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通过读的方 式表达出来。(板书:东风 柳斜)(生自由读,指数名学生读) 师:诗人目睹寒食节白天长安城美妙的景色,选择了两个典型的景象表达了对春景的喜 爱。请齐读一、二句,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对寒食节傍晚的景象,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自由 读三、四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师: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 师:同学们都能通过想象和结合生活经验进入诗中描绘的景象,你们从中体会到作者怎 样的情感呢? 师指导学生读出诗中蕴含的讽刺意味。 四、多元解读,鉴赏古诗 师:同学们,《寒食》因为只是描绘了几种景象,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所以对诗人所要 表达的情感自古就有不同的观点。 6 师:大家看,上述表达的意思是,韩翃用这首诗表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歌颂,因此受到皇 帝的重用。皇帝又是怎么读出了诗人对他的赞美的呢? 师:同学们,如果韩翃真的是出于这种考虑写成了这首诗,你想怎么读这首诗?(预设: 生用赞美的语气读这首诗) 师指导学生背诵该诗。 五、小结学法,适当拓展 师:像《寒食》这样对诗人的感情在理解上有争议的诗歌还有不少,在诵读这些古诗时,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细细品味诗句语言,就能够渐渐贴近诗人内心, 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对于不同的体会,只要有理有据,我们都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 师:《全唐诗》中以《寒食》为题的诗歌约有一百六十首,其中以韩翃和孟云卿的《寒 食》最为有名,请大家读一读孟云卿的同题诗。 7 师: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将韩翃这首诗背诵给自己的父母听,也可以把自己对这首诗的 理解说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看法。  板书设计  课时目标 1.会写“章、脉”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4.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 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下面,让我们一同走入《古 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迢迢牵牛星) 2.《古诗十九首》简介。 8 3.师:你们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就源于这个故事。 4.学生回顾五年级学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交流。 二、诵读诗歌,探寻音韵之美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提醒诵读方法。 (3)再读古诗,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生字。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再读诗歌,借助书本和教师补充的注释,试着理解诗意。 9 2.师生文白对读,加深诗意理解。 四、想象画面,体悟情感 1.读诗句,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①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银河边,牵牛星遥遥可见。星河的那一头,织女星 闪烁着明亮皎洁的光芒。 ② 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抓住“迢迢”感受牛郎星的距离之远,抓住“皎皎”感受织女娇 美的姿态。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 学生交流这两句诗写的情景:织女伸出纤柔、白皙的双手摆弄着织布机,织布机札札 地响个不停。 ② 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抓住“纤纤”“素”体会织女手的白皙、修长;通过“擢”“弄” 感受织女织技娴熟却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思考:织女的心思并不在织布上,那么 她在想些什么呢? 10 ③ 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思念之情。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② 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 画面。 ③ 引导学生抓住“不成章”的织布结果和“泣涕零如雨”的织布神态,感受织女的离愁 别绪。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 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② 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引导想象画面:“盈盈”既能形容银河水的清澈,又能表现女子 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仿佛看到了织女在银河水中的婀娜的倒影和优美的身姿;“脉 脉”写出了织女与牛郎相视无言的样子,表现了织女的离愁别绪。(板书:离愁别绪) 2.学生结合感受再读诗句,体会诗歌情感。 (1)补充古诗写作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再读古诗,加深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3.再读诗句,体会语言特色。 (1)补充资料。 11 (板书:深深的话,浅浅地说) (2)找出诗歌中的叠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板书:叠词) (3)拓展延伸,加深对叠词理解。 使用叠词有很多好处,如: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感情表达,绵密曲折,深 切感人,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词的诗句。 五、诵读积累,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反映牛郎织女故事的图片,以及本诗中的叠词,学生根据这些提示尝试背诵。 2.课下搜集一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12 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情感:离愁别绪 叠词:深深的话,浅浅地说 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栖、鸦”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的思念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生活。在热闹的中秋佳节, 而你却孤独一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受当时作者的 心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 (板书:十五夜望月) 二、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1.作者简介。 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以写景起,以 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三、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栖”读“qī”。 3.再指名读,相机纠正朗读停顿,引导读好节奏。 13 4.全班齐读。 四、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回顾学过的理解古诗大意的方法。 要读得有韵味,光读得正确、有节奏还不够,还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读得有韵味。 全班交流弄懂大意的方法。(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图片来理解诗意,可以边读边想象边 猜测,还可以请教同学……) 2.利用这些方法,自学弄懂古诗大意。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五、品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诗中之情 (一)体悟第一、二句。 1.师:同学们,八月十五,明月当空,诗人此时身处一个怎样的环境?他看到、听到、感受 到了哪些景物的存在?在诗中圈画出来吧。 2.师:庭院、月光、树、乌鸦、露水、桂花,大家一定找得非常准确。这些景物在你脑海里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吧。(指名说) 3.师:庭院的地面铺满了月光,像撒了一层白霜一样,树上的乌鸦已经休息了,露水悄无声 息地打湿了桂花。这幅画面给大家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全班交流,师总结) 4.师:中秋节的夜晚,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诗人的内心是复杂的,你能读出诗人此时的 复杂情感吗?(孤寂。) (二)体悟第三、四句。 1.自由读一读第三、四两句,全班交流:此时此刻,诗人想到了什么?什么是“秋思”? 2.学生交流。(自己的孤独,月中嫦娥的孤独,和家人离散,对朋友的思念,天下千千万万 个和他一样赏月的人,人间的悲欢离合……“秋思”指的是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 14 绪。) 3.难道诗人真的不知道秋思会落入谁家吗?从诗中哪里可以找出证据? 是啊,普天之下人尽望月,有谁不望月思乡?有谁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哪一边?诗人明 明是自己怀人,偏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这种疑问实在是一种委婉之美。是啊,作者望月 怀人,思念他的亲人朋友。(板书:望月怀远、思念友人) 4.启发思考:你们知道吗?“落”字曾被换为“在”,你觉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为什么最 后还是觉得“落”字用得好? 师: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吧,正确、流利、有感情,争取达到第三个台阶,读出感情。 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 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板书:秋思) 六、再读古诗,读出“望月”之情。 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 亮,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 迁,沧海桑田,月,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 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 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 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 15 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让我们用朗读读出这一份思念之 情吧!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完成课后习题。 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景物:中庭 地白 树 鸦 露 桂花 (月) 情感:秋思:望月怀远、思念友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