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11.十六年前的回忆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相关课件2课时Ø课时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Ø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介绍人物,引入课题。7 2.质疑课题: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词典的方式解决。2.词语学习。(1)小组内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2)认读生字新词。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阀、哼、执。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写到的?7 5.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6.明确课文的写作手法。(倒叙。)三、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1.分析被捕前的句子,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思考: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呢?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中空白处。2.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学生谈体会,感受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1)学生谈体会。7 (2)通过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板书:局势严峻 忠于革命)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总结学法。2.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2)利用本堂课的学习方法,继续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剩余部分,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Ø板书设计Ø课时目标1.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2.领悟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2.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并学习了描写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去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英雄形象。二、体味人物动作、神态,学习“被捕时”1.默读写父亲被捕时的部分(第8~18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思考: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呢?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中空白处。2.引导学生抓住两处描写人物行为的句子,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7 (1)学生谈体会。(2)通过抓住词语“不慌不忙”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沉着、镇定。(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学生谈体会。(2)通过抓住“惯有”一词,体会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板书:不慌不忙 沉着镇定)3.体会对比手法的反衬作用。(1)讨论交流:“被捕时”这部分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呢?(对比。)(2)启发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3)教师小结:被捕时,在反动派凶恶粗暴的言行下,父亲始终保持沉稳严峻的态度,在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三、学习方法运用,学习“被审时”1.自由读写父亲被审时的部分(第19~29自然段),圈画描写父亲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2.课件出示描写外貌、神态的句子。(1)学生谈体会,想一想李大钊被捕后都遭遇了什么。(2)抓住“乱蓬蓬的长头发”引导学生想象李大钊遭遇了重刑。(3)明确:受了重刑,李大钊却仍保持着平静和慈祥的神情,从中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坚7 贞不屈的革命品质。3.课件出示描写语言的句子。(1)学生谈体会。(2)抓住“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体会李大钊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人的心情。(板书:平静慈祥 坚贞不屈)四、学习“被害后”,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1.齐读写父亲被害后的部分(第30~33自然段),想一想:在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2.画出相关的语句,小组内交流。3.指名反馈,师总结。(板书:伤心过度 记住日子)4.课件出示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比较朗读,交流发现。5.教师小结: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父亲牺牲的日子。6.启发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首尾呼应,中心突出。)7.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来。7 8.教师总结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讨论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2.教师小结: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与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3.布置作业。(1)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囚歌》,谈谈你的感受。(2)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3)查阅资料,了解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事迹。Ø板书设计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