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月迹》教案 (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月迹》教案 (3)

月 迹 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2、体会本文表现出的童心、童真、童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表现出的童心、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法、学法:‎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月”导入,你想到了什么呢?根据题目,猜想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 二、月亮走,我也走:‎ 请浏览课文,借助文旁批注,思考: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 亮的踪迹?‎ 生阅读、圈画。‎ 生交流、发言,师板书: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中 师小结: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写作的重点是寻月,那 么寻月之前、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寻月之前写的是盼月,寻月之后写的是议月。‎ 三、找童语,品童心:‎ ‎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在孩子们眼里,月亮却在变化,那是因为孩子们拥有一颗童心,有着儿童天真、烂漫的本性,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从中寻找乐趣。‎ ‎1、请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孩子们童心、童真、童趣的语句。‎ ‎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 ‎ 学生展示,读一读,尽量能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具体的词语、句子、语段分析,这些内容是怎样体现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趣的呢?请在文旁做批注。‎ 学生阅读做批注,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品一品、读一读。‎ ‎ 教师边引导学生品味,边指导朗读。‎ 四、寻月迹,悟主旨:‎ 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欣赏到美丽的月色,感受到极大的满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他们寻找的仅仅是月亮吗?‎ 生自主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师视情况可适时展示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感悟主旨。‎ 五、温馨寄语:童年是一轮拨动心弦的明月,童真、童趣宛如璀璨的星辰。心怀一轮明月,寻觅一份童真,享受一种童趣,拥有一颗童心,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六、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贾平凹散文集《月迹》‎ 板书设计: 月迹 ‎ ‎ 贾平凹 ‎ 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中 ‎ ‎ 童心 童真 童趣 儿化音、叠词、 虚实、拟人……‎ 附课文 ‎ 月 迹   ‎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探究 练习】 ‎ 一 中秋夜,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听到“三妹”宣称“月亮是属于我的了”,你有什么想法?讨论“月亮是个什么呢”,你会怎么回答?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如果把孩子们寻月看作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追寻,你在此过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 二 理解文句的意思,可以从提出细小的问题入手。回答下面的提问,想想自己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 ‎ 1.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 ‎ “噢”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应该怎样读?“它”可以改为“你”吗?为什么? ‎ ‎ 2.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就是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吗? ‎ 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说说“印章”的一般用途和作用。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那么“天空”又是什么呢? ‎ ‎3.“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 ‎ ‎ 奶奶说:“月亮是我们每个人的。” ‎ 如果问你“月亮是个什么”,你怎么回答? ‎ 三 先试着分别找一些词替换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词语,然后比较不同的表达效果。 ‎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 四 先续写一段话,然后摘抄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对比品味作者是如何把月亮描写得可见可感、生动形象的。 ‎ 续写的语句 课文的语句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