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诗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 稚子弄冰 村晚》教学反思共三套 附备课素材
古诗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 稚子弄冰 村晚》教学反思(一)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组成。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 (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中,我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4.改进措施(思改)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阅读,使之形成能力。古诗中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赛诗”会。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积累这方面知识。 古诗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 稚子弄冰 村晚》教学反思(二) 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 (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 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稚子弄冰》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教学《村晚》时,在实践环节我采用“画中延伸,体验成功”这一方法。我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个个都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 三、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原因之一:在教学第一步骤,给学生自主读诗的时间有点少,集体朗读不能代替个人自读。读不好,教学第二个环节自然不好深入。原因之二: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景象,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也比较遥远,如何引导他们感受农村男女夜以继日、辛勤劳作的劳动场面,进入诗歌描写的意境,读懂作者的情怀,若适时补充一些人们劳动的画面,学生应该更容易入境。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因而整节课学生始终游离于诗歌之外。 四、改进措施 今后,我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探索,真正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我今后课堂教学中应该付诸实践的首要任务。 古诗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 稚子弄冰 村晚》教学反思(三)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诗题及作者,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诗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又为学生补充了《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 二、抓住字眼,品味意境 在教学《稚子弄冰》时,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以画激趣,读中感悟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备课素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稚子弄冰》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精彩片段: 师:(课件出示“牛”字的小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个什么字吗? 生:这是个“牛”字。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这个字弯弯的一笔就像牛的两只角,横着的一笔就像牛的身子,竖着的一笔的上面是牛头,竖着的一笔的下面是牛的尾巴。 师:你分析的太正确啦!这的确是个“牛”字,字体是小篆。 师:同学们看到过牛吗? 生:经常见到。 师:在哪里见过的呢? 生:我在电视剧中看到过。 生:我在课本的插图中看到过。 生:我在农村老家看到过爷爷用牛拉车。 生:我在牛奶的包装盒上看到过。 …… 师:奶牛为我们提供营养丰富的牛奶。在农村牛可以用来犁田、拉车,作用可大了。尤其是在古代,牛是生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师:(课件出示甲骨文的“牧”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个什么字吗? 生:应该是个“牧”字。 师:这是甲骨文的“牧”字。你能根据“牧”字的形状猜一猜它的意思吗? 生:右边是一只“牛”,左边一个人,人在放牛。 师:你真棒。甲骨文的“牧”字,意思就是表示手拿棍棒牧牛。 师:由“牧”字可以引申出好多的词语。比如,把牛羊带到草地去吃草叫“放牧”,谁还能说出像这样的词语? 生:放牛、放羊的孩子叫“牧童”。 生:放牛放羊的大人叫“牧民”。 生:牧民们集聚的地方叫“牧区”。 生:牧民们养牛养羊的地方叫“牧场”。 生:帮助牧民放羊的狗叫“牧羊犬”。 师: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他吹的笛子叫什么? 生:牧笛。 师:牧笛声音清脆响亮,一般都很短,所以又称短笛。 师: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唱着歌,人们把牧童唱的歌叫什么? 生:牧歌。 …… 师:同学们真棒,用“牧”字组成了放牧、牧童、牧民、牧区、牧场、牧羊犬、牧笛、牧歌这么多的词语。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牧童”诗,古诗的题目是《村晚》。这是宋朝诗人雷震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在夏天的傍晚看到的一幅画面。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本上的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试着理解诗意,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下面的注释或查字典,最后把诗的大体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同桌互说诗的意思)。 师:(课件出示“漪”),谁来读? 生:(朗读)。 师:谁愿意把整首诗朗读给大家听? 生:(朗读)。 师: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生:(集体朗读。)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给大家听? 生: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却是那么的自由快乐。 师:诗是无形画,朗读古诗时,一般会在脑海里浮现一幅画面。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看在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地放声朗读古诗。) 师:谁来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微波粼粼的池塘里倒映着晚霞,泛出金黄的光芒,一个可爱的小男孩骑着大牛,吹着短笛,慢慢地向家走去。 生:我看到了晚霞照耀着小山坡,照耀着小山坡下清澈见底的池塘,一个小男孩横坐在牛背上,他欣赏着这美丽的画面,拿起牧笛吹起了优美的小曲,被陶醉了的牧童好像忘记了要回家。 生:我仿佛看到草慢慢地长高,花儿慢慢地开放,池塘里满满的水似乎快要流出来了。夕阳给远处的小山披上了一件金黄的外衣。放牛的小男孩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快乐地笑了,悠扬的笛声传遍田野的每一个角落。 …… 师:同学们真棒,读着读着,把文字变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晚景图了。朗读古诗还要能做到感情充沛,抑扬顿挫,手势和表情到位,张弛有度,有吸引力,能引人入境,句句入扣,把诗词的意境表现的显得淋漓尽致。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这种意境? 生:(个人朗读。) 生:(集体朗读。) 师:朗读古诗不只是感受到静静的画面,还要学会静静地品味和咀嚼诗中的文字,除了感受到静静的草、水、山、落日之中的美,还要品味出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生:(自由朗读,细细品味。) 师:在读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生:我品味出了乡村生活的快乐。 生:我品味出了乡村美丽的晚景。 生:我品味到了乡村傍晚的宁静。 …… 师:“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连用了两个“满”字,从两个“满”字,你品出了什么? 生:草儿长得非常茂盛,在微风中扭动着妩媚的身姿。池塘里的水太多了,快要溢出来了。 师:夏天的乡村到处充满勃勃生机,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生:(朗读第一句。) 生:(朗读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 师:“山衔落日浸寒漪”一句中“衔”字多妙!从“衔”字你又品味到什么? 生:西沉的落日,夹在两座山之间,山好像也有嘴了,把落日叼住了。 师: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衔”字,让山也有了生命的灵动! 师:再来看“浸”字,从“浸”字你又品味到什么? 生:“浸”字把远处的山、落日和池塘融在一起了。山仿佛拉着落日一起浸到了水里,多么形象生动! 师: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浸”字,让一切都有了生命的灵动! 师:谁来读出这生命的灵动? 生:(朗读第二句。) 生:(朗读第二句。) 生:(齐读第二句。) 师:同学们真棒!能从古诗的一个个字中品出许许多多的意味。 师:听——远处传来了悠悠的牧笛声。在这生机勃勃的田园晚景中,在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谁来了? 生:放了一天牛的孩子要回家了。 师:“牧童归去横牛背”,谁来表演一下“横牛背”? 生:(到教室前面用座位当牛做示范动作。) 师:从牧童“横牛背”,你又品出了什么? 生:牧童非常快乐。 生:牧童非常自由。 生:牧童非常舒服。 生:牧童无拘无束。 生:牧童非常顽皮。 …… 师:牧童不仅横坐牛背,还“短笛无腔信口吹”。 生:“信口吹”是什么意思? 生:“信口吹”就是“随便吹”。 生:“信口吹”就是“随心所欲地吹”。 师:从“信口吹”你又品出了什么? 生:牧童非常快乐。 生:牧童非常自由。 生:牧童非常舒服。 生:牧童无拘无束。 生:牧童非常顽皮。 …… 师:同学们,我们从“满、衔、浸、横牛背、信口吹”等字词中品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品出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大家再放声朗读,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画面是不是都动起来了? 生:(自由朗读。)他 生:(集体朗读。) 师:我们读着《村晚》,自己仿佛也来到了乡村田园,成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牧童了。那我们就来当一回牧童。清晨,红太阳从东山爬上来了,我们骑着牛儿吹着短笛,来到山坡上、草地里或者河岸边,把牛一放,任它吃草,这时我们可以快活地嬉戏、玩耍了。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干什么呢? 生:躺在草地上享受温暖的阳光。 生:从草坡上滚下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一定十分美妙。 生:去小河里,从清澈的浅浅的河水里捞鱼、捞虾。 …… 师:牧童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夕阳西下,牧童横骑着牛,吹着短笛回家了! 师:诗人雷震看到牧童这样的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非常喜欢。 生:非常羡慕。 …… 师: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读出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诗人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和羡慕之情。 生:(自由朗读整首诗。) 生:(一起朗读整首诗。) 师:自古以来,牧童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悠然自乐的心境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向往。牧童诗也就越来越多。除了这首《村晚》,你还读过什么? 生:牧童(宋 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生: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生: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生:牧童(宋 周敦颐)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生:牧童(唐 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扶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 师:清新悠闲、朴实无华的田园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向往的。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牧童时代,但牧童带给我们的一种向往、一种回忆、一种安然自乐的心境、一种田园的情怀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怀着这种安然自乐的心境一起来大声背诵这首诗——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背景说明: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对范成大的评价 杨万里评他的诗“清新妩媚”、“奔逸隽伟”(《石湖诗序》),主要是指“点缀湖山”一类作品而言。其实范诗还有“婉峭”、“浅切”的一面。杨万里还说:“今海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无不及者”,这评价也欠公允。范是不能和陆游相比的。他深受佛、道影响,诗中消极颓废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村居》这首诗应当是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很可能为宋度宗年间)。 磬 古代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如曲尺,悬于架上,用木槌击奏。单一的叫特磬,成套的叫编磬。与佛教用的“磬”不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