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五上语文第六单元19父爱之舟教案及反思
19父爱之舟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能从文中场景的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体会“父爱之舟”的含义。【语文要素】 4.学习“借场景抒真情”的写法,并能学以致用。【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从文中场景的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体会“父爱之舟”的含义。 2.学习“借场景抒真情”的写法,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重点)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谈话引入课题。 师: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画,请细细欣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画上画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小船。 师:是的。这些小船也叫舟。(板书:舟)这些不同风格的舟都出自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之手。舟在吴冠中先生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的课文《父爱之舟》,我们一起来写课题。(生齐读课题) 2. 释题。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里的“舟”指什么吗?(姑爹的小渔船)仅仅指姑爹的小渔船吗?通过学习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师出示预习单) 1.自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师:昨天老师下发了预习单,同学们预习得都很认真。这些词语在生活中都不常见,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这些词语的呢? 课件出示:枇杷万花筒大黄油布雨伞深筒钉鞋踩高跷粜稻冤枉钱庙会 预设: (1)用查图片的方式理解了“枇杷”“万花筒”“大黄油布雨伞”“深筒钉鞋”“踩高跷”。 (2)通过观察字形理解“粜稻”的意思。“粜”上面是个“出”,就是把稻子卖出去。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冤枉钱”就是花了不必要花的钱。文中是说“我”已经被臭虫咬了,而且天也快亮了,如果再加钱换房间 就没必要了。 (4)通过查找资料理解了“庙会”的意思,就是乡下的集市。 3.相机点拨书写。 点拨书写:本课要写的字中,笔画撇较多,如“疼、糖、枕”在书写时注意“丿”的穿插与避让;“考、煮”在书写时“老字头”的“丿”是长撇,下面的部件要写在“土”字的正下方。 4.思考: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场景?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一下,并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不同方式制作思维导图。 课件出示七个场景:卖茧子买枇杷,花钱住店被虫咬,逛庙会糊万花筒,雨雪天背“我”上学,凑钱为“我”缴学费,摇橹送“我”报考,给“我”缝补棉被。 教师点拨:通过概括小标题,就能清楚地梳理出父亲为“我”做的点点滴滴,这样一来,就能把长长的文章读短了。三、聚焦场景抓细节,体会父爱 在这些场景中,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来细读品味。 出示自学方案: 选择两三处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边读边想象,把感触最深的语句圈画出来,并作简单批注。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来写。 读一读相关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个人圈画批注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是两年一度的庙会、小渔船上、背“我”上学、送“我”入学等场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点交流以下三 个场景,其余场景的体会依据学情简要处理。 (一)置身庙会中的场景。 1.交流中感受父爱。 学生比较容易从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为“我”做万花筒等相关场景中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疼爱和理解。带着感受读读卖小吃、卖玩意儿等相关的语句。 教师相机补充当时社会背景材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儿卖女。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此时,你又有什么体会? 2.体验中感受父爱。 教师相机采访:文中说“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如果你就是作者,爸爸带你来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是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眼前的景象对“我”来说十分新奇和激动,以及对父亲的感激等。 3.朗读中感受父爱。 同学们,你们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吗?读出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地方。随机提问:通过朗读想表达什么、听朗读听出了什么? (二)凑钱上学的场景。 1.自读感受父爱。 学生比较容易结合“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替我铺好床”等句子体会到父爱,引导学生结合“家里粜稻、卖猪……”以及“平时节省到极点”来感受父爱。 相机出示家庭背景材料:吴冠中是家中长子。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愈来愈困难。母亲常年患病要不断服汤药。父亲不仅要上班,还要种田、养蚕贴补家用。 学生可以感受到读鹅山高小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对于小冠中这样的家境太难了,所以小冠中十分心酸,偷偷地哭了。 2.解疑读懂“新滋味”。 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酸”以及“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相机出示: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如果学生没有质疑,教师提问:为什么“我”感到“十分心酸”?“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提问:小冠中,父亲给你铺好床回家后,你怎么偷偷哭了呢?你说是“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是怎么回事?“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预设:家里为“我”上学想尽了一切办法凑来所有的钱,“我”想到家里还有生病的母亲和成群的兄妹,所以“我”心酸地哭了。家里为“我”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我”感到自责,也心疼父亲。这是“我”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也是“我”逐渐成熟的标志。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三)低头缝补的场景。 1.聚焦“永难磨灭”的背影,谈感受。 预设:学生可以从父亲白天摇橹,晚上给“我”低头缝补棉被体会到父亲的艰辛、对“我”关怀备至,甚至体会到父亲又当爹又当娘。 相机出示: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边读边想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小冠中吗?如果你是小冠中,又怎么回答呢? 集体交流检查: 看着父亲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呢?(父亲太辛苦了!您快休息一会儿吧!我一定好好学习!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图案包含您对“我”多少爱啊……)相机出示前文情境图。 2.讨论能否画出“载着父爱的小船”。 出示:“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小组讨论:你们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来吗?为什么? 答案是开放的,讲出理由即可。比如:能画出,文章中出现了多处描写小舟的场景;不能,小舟载着多少父爱呢,是画不出来的…… 学生如果能联系吴冠中一生都酷爱画船更好。没有联系则出示作者画作。 孤舟闲飘,静穆入画。这一切落入画家的眼中,便成了足以入画的视 觉之美,一弯小船承载了吴冠中先生太多的童年记忆。可以说,他对父亲的依恋便是从这一条小小的船延伸开去的。四、总结全文,引出问题 通过同学们刚刚梳理的理解顺序,印象深刻的场景应该是逛庙会糊万花筒、摇橹送“我”报考、雨雪天背“我”上学、给“我”缝补棉被等场景,那么,题目为什么不叫“逛庙会”,为什么是“舟”呢?逛庙会和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再来探究。 第2课时◆课时目标 1.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重点) 2.学习“借场景抒真情”的写法,并能学以致用。(难点)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画家吴冠中提到父亲,总会想起一条船,以及与这条船相关的一件件往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的脚步,走近那条小船。 1.题目为什么叫“父爱之舟”?请找到课文中相关的一句话。 2.初读,思考。 (1)找一找其他直接描写小船的句子,想一想,上学时作者为什么每次都要用到这条小船? (2)(课件出示描写小船的句子)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多次使用这条小船? 3.多少年过去了,这条小船在作者心中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以至于常伴泪水入梦来。因此,作者这样写道:“……醒来,枕边一片 湿。”(学生读) 教师小结:这条小船为“我”的求学之路带来便利,与种种往事连在一起,它承载着父亲对“我”的关爱,因此作者以此为题。 二、深入探究,重点研读 1.聚焦“给‘我’缝补棉被”场景。 (1)父亲对“我”关怀备至,在他的呵护下,“我”慢慢长大了,很多往事已然模糊,但是父亲在船上低头缝补棉被的背影在“我”的脑海中永难磨灭。让我们再次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2)透过“抓紧时间”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2.课件补充吴冠中描述家庭情况的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辛劳。 3.学生反复读最后一自然段,升华感情。 学生用下面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此时此刻,坐在船舱里的我,仿佛看到了父亲()。 三、聚焦成长,体会深情 1.课件出示文中描写作者懂事的句子,师生配合读,交流作者的变化。 当“我”被臭虫咬,父亲要为“我”换房间时;当“我”在庙会上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时;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时……在父爱的滋养下,“我”有了哪些变化? 2.课件补充作者吴冠中成年后的成就。 后来,艺术造诣高超的吴冠中不断地画着一条条小船,他画了一幅又一幅,画了一张又一张(课件播放图画),场景不同,角度不同。 3.因此,作者一次次地感慨:“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学生齐读) 4.体会“借场景抒真情”的妙用。 小结:有形的舟好描绘,无形的爱难刻画,作者唯有把爱寄托于文字中,借助这一幕幕难忘的场景,来抒发对父亲的真情。(板书:借场景抒真情) 四、主题拓展,内化写法 课件出示阅读材料,学生默读名篇片段:朱自清《背影》、刘墉《父亲的画面》、成健《指尖上的父爱(节选)》。 思考:材料分别写了什么场景?你看到了怎样的父亲?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父亲的画面》 父亲对我从不娇纵,即使是下雨天,泥路很滑,父亲也依然是一根手指让我抓着……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事,不能全指望别人。 ——《指尖上的父爱》 五、总结梳理,授之以渔 课件播放生活中的父亲画面,教师解说:一个个场景,一段段真 情,不一样的父亲,却一样爱得深沉。原来,天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 小结:这样的父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命中将永远有一条专为我们摆渡的船。把你和父亲相处的场景写下来吧,让父亲的爱流淌在文字里、流淌在心间。 [教学板书] 19父爱之舟 卖茧子买枇杷 花钱住店被虫咬 逛庙会糊万花筒 雨雪天背“我”上学 凑钱为“我”缴学费 摇橹送“我”报考 给“我”缝补棉被借场景 抒真情 [教学反思] 《父爱之舟》这节课的亮点有三个:一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我在课堂伊始就抓住一串描写“舟”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交流,感知命题之妙;二是品读场景,感悟父爱。《父爱之舟》一文中,作者回忆梦境,描写了多个场景,有的工笔细描,有的挥笔速写,详略有别。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感人场景进行品析,层层推进,使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也学习了表达方法;三是举一反三,拓展 迁移。我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展阅读、迁移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不过,这节课是高年级的阅读课,如果在理解内容、学习表达方法的同时,能够兼顾篇章结构和行文构思,效果应该更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