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23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材料(3篇课文10课时)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材料(3篇课文10课时) 一、单元整体概述 本组教材围绕“科技”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从体裁上看,既有通讯报道,也有科普性说明文,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科技的巨大魅力。借助这3篇课文,学生不仅要了解到有关飞船发射、克隆以及火星的相关内容,最主要的是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具体的例子、作比较等介绍火星和克隆相关知识的写作手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妙用,感受科普性说明文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二、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理解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书写;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较为生僻词语的意思,如“苍穹”、“熔岩”、“干涸”、“嫁接”、“裹挟”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悟《梦圆飞天》中“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的场面,研读语言,体会词句中包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并感情朗读。 4.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火星、克隆的有关知识,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具体的例子、作比较等介绍火星和克隆相关知识的写作手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妙用,感受科普性说明文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5. 尝试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选择“神舟”号飞船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点,介绍飞船的相关知识。 6.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类说明文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处于小学的高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科技方面的文章非常感兴趣,但是阅读的内容大多是浅显的片断,阅读的方式基本是“散点式”,喜欢阅读,但了解不深,浅尝辄止,读不懂文章的意思。怎样阅读科普类说明文,从作者的叙述中又能学得什么?学生并不知道。因此,基于这样的学情,结合文本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主要 32 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具体的例子、作比较等介绍火星和克隆相关知识的写作手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妙用,感受科普性说明文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选择“神舟”号飞船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点,介绍飞船的相关知识。真正体现“学——练——用”的有机结合。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课型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及方法 第一 课时 单元导读+基础知识过关 单元导读+基础知识过关课 1.能够正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特别关注易错字“熔”、“蒸”的写法。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苍穹”、“熔岩”、“干涸”、“嫁接”、“裹挟”等。 1. 单元导读,明确目标。 2.认读字词,相机正音。3.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4.朗读课文,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6.梦圆飞天》 品读感悟课+方法习得课 1.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对课文中描写的几个主要的场面进行梳理,从而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1.谈话导入课题。 2.默读课文,理清表达顺序。 3.品悟“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的场面,研读语言,体会词句中包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 4.感情朗读全文,整体回顾写法。 32 2.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中包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并能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神舟”5号发射时的具体场面,感受“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进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具体的场面描写把过程写详实、生动的写作手法,并能有意识地积累词句。 第三 课时 《8.神奇的克隆.》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方法习得课+能力训练课 1.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2. 能运用阅读《神奇的克隆》的方法(逐段读内容——归纳列提纲——理清顺序),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火星的相关知识,并借助列提纲,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 1.谈话导入,初步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2.归纳整理,理清脉络。 3.理清顺序,学习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4.运用学习《8.神奇的克隆》一课的学习方法,用列提纲的方式,理清《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的写作顺序。 32 第四课时 《8.神奇的克隆.》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方法习得课+能力训练课 深入研读科普性说明文,进一步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具体的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火星和克隆相关知识的写作手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妙用,感受科普性说明文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1. 谈话导入,明确任务。 2.精读《神奇的克隆》,初步学习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手法。 3.精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进一步学习科普性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4.总结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5.布置作业:收集有关“神舟号”飞船的信息。 第五 课时 介绍“神舟号”飞船 方法运用课+习作训练课 选择“神舟”号飞船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点,尝试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飞船的相关知识。 1.交流“神舟”号飞船的信息,激活写作欲望。 2.选择介绍要点,练习编写写作提纲。 3.尝试习作,自由创作。 第六 课时 修改介绍“神舟号”飞船的习作 方法运用课+习作讲评课 能够对照习作要求评议别人的习作,发现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修议自己的习作,使习作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继续完成习作。 2.对照要求,自读自改。 3.集体交流、评议,学习修改。 4.再次修改,完善提高。 5.展示交流,分享成功。 32 单元导读课+基础知识过关课 (第1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课时 )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书写生字,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特别关注易错字“熔”、“蒸”的写法。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苍穹”“熔岩”“ 干涸”“ 嫁接”“ 裹挟”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特别关注易错字“熔”、“蒸”的写法。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苍穹”“熔岩”“ 干涸”“ 嫁接”“ 裹挟”等。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够熟练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并练习书写,做到正确、规范、美观。 3.小组长检查本组组员读书和生字练写情况,将同学们容易读错的词语和容易写错的生字汇总后交给老师。 老师:调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根据小组长的记录准备教学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明确目标 32 同学们,通过上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无限美好,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三篇课文,大家浏览一下,这三篇课文都是写什么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单元, 感受科技的魅力。(板书:科技的魅力) 课前,同学们认真地做了预习。预习得怎么样?这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字词认读。 课前,各组小组长认真检查了本组同学的预习情况,发现这些词语容易读错。大家再练练。投影出示: 划破 侨胞 澎湃 陨石 裹挟 雌性 濒临 饲养 效率 卓有成效 指名读,齐读,在检查学生朗读的基础上相机正音,尤其是“挟”“濒”“率”字的读音。 2.生字书写。 同学们在课前练写生字的时候,发现这几个字不太好写。投影出示: 熔 蒸 薯 率 (1) 大家一起读,记住每个字的样子。 (2) 这几个字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呢?同学们对照例字认真观察。 (3) 交流:提醒大家在写哪个字的时候注意什么? (4)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 预设:“熔”字中火字旁的点和“容”的长撇要注意穿插避让; “蒸”:借助“蒸”字的字形演变,教师略作讲解,使学生了解每个部件表示的意思,记住它的样子,尤其不要漏掉下面的短横。出示: 32 甲骨文 小篆 楷体 “率”字的笔顺:先写中间的“撇折撇折”,再写左边的“点、提”,右边的“短撇、点”。 (5)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展示评价。 3.课文朗读。 (1)本单元一共有三篇课文,你读得怎么样?能做到正确、流利吗?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再练练。 (2)过渡:大家练习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预设一: “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隔壁长空,托举着‘神州’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指名读。了解“苍穹”的意思。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理解“苍”和“穹”的意思。 苍:苍,深青色,深绿色。 穹:隆起:穹隆。 苍穹,指苍天;广阔的天空。 预设二: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当火山爆发时,这些矿物便分离出水,随着熔岩释放出来。其中大部分以蒸汽状态飘散在空气中,一部分随后变成雨水落下来,形成了湖泊和海洋。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数以百计的干涸的河床和峡谷,河床上布满了洪水冲刷的痕迹。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当年火星上洪水的咆哮。 32 在一生读完后,由同位互相检查朗读。 强调“干涸” 这个词的读音,除了说“干涸的河床”,还有干涸的什么?出示:干涸的( ),指名说。 指导理解“熔岩”一词:从火山或地面裂缝中喷溢出的高温岩浆。 预设三: 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所以气体脱离火星就不需要太快的速度。在太阳的照射下,火星表面的水蒸发成气体,这些气体很快就取得了足够的热量,达到能够脱离火星的速度而一去不复返。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使得火星表面的流言蜚语水难以长时间存在。这样,虽然彗星和陨石能给火星带来大量的水,但很快被火星气体裹挟着逃向太空了。 “裹挟”的意思懂吗?老师查了字典,字典中有3个意思。大家看,在文中应选哪一种?出示含义: ①(风、流水等)把别的东西卷入,使随着移动:河水~着泥沙,滚滚东流。②(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③同‘裹胁’。 在文中你认为选哪一个?在文中指谁被谁“裹挟”了? 预设四: 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相机理解“嫁接”。 “嫁接”你理解吗?举个例子说说。(就是把要繁殖的植物的芽或枝接在另一种植物上,以达到提高品种质量等目的。) (三)布置作业 1.继续熟读课文。 32 2.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这三篇课文中有些词句用得很好,请你动笔把你认为好的地方画一画,抄写在作业本上积累下来。 教学反思: 品读感悟课+方法习得课《6 梦圆飞天》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对课文中描写的几个主要的场面进行梳理,从而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中包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并能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神舟”5号发射时的具体场面,感受“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进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具体的场面描写把过程写详实、生动的写作手法,并能有意识地积累词句。 32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中包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并能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神舟”5号发射时的具体场面,感受“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进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具体的场面描写把过程写详实、生动的写作手法。 三、前置性学习活动 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师:准备“神舟”5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视频资料。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无限惊喜。“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梦圆飞天》这篇课文,再次感受“神5”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板书:6 梦圆飞天)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通讯报道,作者向我们详细地记录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情感。这节课,我们就再来细细地读读书,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把这一过程介绍得详实、清楚的? (二)默读课文,理清表达顺序 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2至5小节,看看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预设: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简单地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送行、待命)这就是“神舟”5号发射前,人们来为杨利伟送行的场面。(板书:送行)叙述一件事情,离不开这样一个个具体的场面。(板书:场面) 2.请大家默读剩下的几个小节,思考课文中还写了哪些场面?能不能像刚才一样简单地来概括一下。(6-15小节写的是“神舟”5号发射的场面;16-19小节 32 写了杨利伟在茫茫太空向大家问候,并描述了自己眼中看到的太空和地球。)师随机进行板书:发射 问候。 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成真。)板书:梦圆 小结:大家看,课文就是按照“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神舟”5号发射升空的过程。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品悟场面,研读语言,体会词句中包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效果 1.作者之所以把发射的过程介绍得非常详实,主要就是缘于他把一个个具体的场面描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充满情感。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场面写得比较具体生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读后,你又有怎样的感受?画一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文中的哪些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结合具体的语句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 场面一:送行的场面 预设一: 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神舟’5号飞船送行,与航天员杨利伟送行。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1)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谁能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一谈?(从“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大清早”、“聚集”和三个“来了”感受到了当时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依然无法阻挡人们内心的激动,很多人都来为“神舟”5号送行,而且场面非常壮观。) (2)这段话主要写了人们来为“神舟”5号送行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当时的环境呢? (恶劣的环境与送行的人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能衬托出人们当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32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当时的环境和送行的人群,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人们那激动、兴奋的心情。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体会着人们的心情,都来练习读一读这段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相机进行指导。齐读。 预设二: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透过防护面罩,他的眼神显得格外平静。 (1)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当时杨利伟很镇静。) (2)这里有两个词:“肃然伫立”、“格外平静”,“肃然伫立”你是怎么理解的?(严肃地长久地站着。)透过这两个词,你能感受到什么?(杨利伟神情严肃,很自信,很坚定。) (3)分角色练习读一读2-5小节,再现当时的情景。 场面二:发射的场面 预设一: “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1)读了这个场面,你有什么感受?(很紧张、激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非常紧张,担心发射是否会成功。) 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板书:心理描写)你有过这种感受吗?什么时候?(第一次去会议室当着很多老师的面回答问题、参加大队委竞选演讲时……)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2)还有哪儿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紧张的心情?(课件出示) “五分钟准备!” “一分钟准备!” 32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点火!” “起飞!” ①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感叹号;没有提示语;语言很简短……) 如果加上提示语,再读读看,感受还一样吗?(不一样了,感觉不到紧张的气氛了。)从飞船五分钟准备到起飞,中间还有非常复杂的程序一个个地有序进行着,但是作者都没有去写,只是用这几个简单的指令性语言就写出了这个紧张忙碌的过程(板书:语言描写),想一想该怎么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指导。 ②把6-11小节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二: “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说说你的感受?(感受到了当时发射成功时场面非常壮观。) 预设三: “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什么感受?(当时人们非常激动、兴奋和自豪。) 想不想亲眼来看一看当时“神舟”5号发射升天的场面?(播放视频)想象着画面,练习读好6-15小节。指名读,指导。 场面三:问候的场面 预设一: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 从中感受到杨利伟当时非常激动和自豪。读一读这段话。 32 预设二: “来到茫茫太空,我看到了神奇美妙的景色。舷窗外,阳光把飞船的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下面就是人类居住了一万多年的美丽的地球。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高速飞行着,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 从中感受到当时杨利伟很兴奋,对儿子也很疼爱。想象着画面,练习读一读这一小节。 引导:作者是怎样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描写了杨利伟的语言)透过具体的语言,我们就体会到了杨利伟当时的心情。(板书:语言描写)体会着杨利伟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4.“神舟”5号发射成功了,“神舟”6号、“神舟”7号的发射更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让我们一起读响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振奋的话语。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感情朗读全文,整体回顾写法 这篇课文抓住环境、心理和语言等描写,向我们详细地描绘了“神舟”5号发射升空的过程,场面描写得具体、生动,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的激动和兴奋。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体会着人们当时的心情,再连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五)布置作业 摘抄你认为写得详实、精彩的语句。 六、板书设计 6 梦圆飞天 送行 环境描写 场面 发射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问候 语言描写 梦圆 教学反思: 32 方法习得课+能力训练课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2. 能运用阅读《神奇的克隆》的方法(逐段读内容——归纳列提纲——理清顺序),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火星的相关知识,并借助列提纲,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难点:能运用阅读《神奇的克隆》的方法(逐段读内容——归纳列提纲——理清顺序),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列出提纲,理出顺序,了解火星的相关知识。 三、前置学习活动 32 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逐段逐段地阅读,想一想每一段介绍了关于克隆的哪些知识?可以用一句话简短概括。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 谈话导入,初步了解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6课《梦圆飞天》,感受到了科技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8课《神奇的克隆》,看看从中我们能了解到哪些有关克隆的知识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8 神奇的克隆)齐读课题。 2. 课前同学们都认真读了课文,你记住了有关克隆的哪些知识?可以借助文中的话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指生答) 学情预设: 1.第一段:以孙悟空为例,说明克隆。(生板书:以孙悟空为例,说明克隆) 2.第二段: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指出无性繁殖即克隆。(生板书: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3.第三段:植物的克隆。(生板书:植物的克隆) 4.第四段:低等生物的克隆。(生板书:低等生物的克隆) 5.第五段:以克隆羊“多利”介绍高等动物的克隆。(生板书:高等动物的克隆) 6.第六段: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生板书: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 7.第七段:克隆技术可以培育优质粮食、蔬菜、家畜新品种。(生板书:培育优质粮食、蔬菜、家畜新品种) 8.第八段:克隆技术可以挽救濒危动物和人的生命。(生板书:挽救濒危动物和人的生命) 9.第九段:克隆技术的前景。(生板书:克隆技术的前景) (二)归纳整理 理清脉络 32 1.这么多关于克隆的知识,可以归纳为几个大的方面?我们怎样给它们归归类?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一看,想一想。 学情预设: (1)哪些知识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克隆?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高等动物的克隆),看来这几部分可以归为一个方面,也就是文中的第一到五段。 (2)剩下的这几个知识点又有什么联系呢? (克隆技术可以培育优质粮食、蔬菜、家畜新品种,可以挽救濒危动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用来说明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看来文中的第六到八段又可以归为一个方面。 (3)第九段克隆技术的前景从另一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 2.总结:经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把这么多的知识点归纳为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怎样造福于人类及克隆技术的前景这三大类。(板书:什么是克隆 造福于人类 前景)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理清顺序,学习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1.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就是把科学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作者是从三个大的方面介绍的,大家看,它们的顺序能调换吗? 学生思考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不能,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克隆才会进一步探究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进而才能展望克隆技术的前景。这样的介绍顺序符合人的思维习惯。 这就是作者心中隐藏的其中一条线。所以,这么长的一篇说明文通过整理、归纳,按照这样的层次介绍就非常清晰,我们一读就清楚、明白。 2.大家再看板书:对于每一个方面的关于克隆知识的介绍,所选的材料的顺序能调换吗?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32 (1)从有性繁殖到无性繁殖,从植物的克隆到低等动物的克隆再到高等动物的克隆,这个顺序能调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从有性繁殖到无性繁殖,从植物的克隆到低等动物的克隆再到高等动物的克隆,这个顺序里有一根线,把他们串起来了,你发现了“线”了吗?(是从熟悉的到不熟悉的,从简单的到复杂的顺序介绍的。) 指生读1——5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介绍的顺序。 (2)从克隆技术可以培育优质粮食、蔬菜、家畜新品种到可以挽救濒危动物和人的生命能颠倒吗? 指名谈想法。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先写农产品,再写家畜,接着写挽救动物的生命,最后写挽救人的生命。是按照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的。这也是一条隐藏的“线”。 指生读6——8自然段。 3.小结:同学们看,这篇科普说明文,通过刚才梳理归类,总的来说是从什么是克隆,不同种类的克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前景这三个大的方面介绍的。具体的关于克隆知识的材料又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来安排的。正是有了一条条隐藏于心中的线,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所以对这么多的知识的安排显得井然有序,让克隆这一抽象的知识在我们心中慢慢地变得清晰和明了了。(板书:文中的线)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拓展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理清顺序。 通过学习《神奇的克隆》,我们知道了阅读说明文要先读懂每一段的内容,然后整理归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并列出提纲,最后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今天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第七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1.自主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2.概括每一段介绍的内容 (1)我们来交流一下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32 学情预设: (1)第一段:火星和的地球的相同点。(“四个同样”,的确,兄弟俩长得太像了。) (2)第二段:从照片的干涸河床进一步证实曾有水的推断。(简介亚马孙河) (3)第三段:最初的火星和地球的状态。(没有,没有;荒凉寂寞,家常便饭) (4)第四段:最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5)第五段:火星上的水可能有另外一种来源。(看看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段话的意思?第一句) (6)第六段:火星和地球的不同点。(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7)第七段:火星上的水会消失的原因。(这一段在解答上一段的提问。) (8)第八段:火星上的生命仍是个谜。 (2)教师小结:我们提取出了每一章节的关键词句,也就知道了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关于火星的科学知识。 3.归纳列提纲,理清顺序 (1)这篇科普说明文围绕“火星”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你能把作者写作的顺序列个提纲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预设:有的学生不会归纳,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设问句,使学生借助设问句学会联系上下文整理归纳。 (第二段: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第六段: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最后归纳为四个部分: 一、从火星和地球的相同以及照片上的河床推测火星也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二、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 三、为什么火星上的水留不住。 32 四、火星上的生命仍是一个谜。 4.理清顺序 (1)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说明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呢?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课文先提出“孪生兄弟”这一概念,推测出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然后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最后阐述为什么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出生命而火星却不同。) 六、 板书设计 8 神奇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 文中的“线” 造福于人类 克隆的前景 教学反思: 方法习得+能力训练课 32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研读科普性说明文,进一步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具体的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火星和克隆相关知识的写作手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妙用,感受科普性说明文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学习作者运用探究性的设问、举例、类比等说明方法介绍相关知识的写作手法,感受科普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写作特点。 三、前置学习活动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这两篇课文,了解了火星和克隆的相关知识,还理清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这两篇课文,细细地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火星和克隆的知识介绍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的?(板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精读《神奇的克隆》,初步学习科普性说明文的写作手法 1.咱们先来读一读《神奇的克隆》这篇课文。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把关于克隆的知识介绍清楚,让我们一读就明白的?想好了,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2 3.想好了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组长负责记录,组员互相补充完善。 4.集体交流: 预设一:作比较 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换句话说,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1)学生谈感受:在这一小节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介绍了什么是克隆。(板书:作比较) (2)引导:本文主要是介绍无性繁殖,也就是克隆,但是在这一小节中却用了大量的文字在写有性繁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因为有性繁殖我们很熟悉,知道了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有性繁殖,然后对比一下,就能明白什么是“克隆”了。) (3)小结:通过介绍一种较为熟悉的事物来对比说明一种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这样一比较,我们既读懂了克隆的含义,又感受到了克隆的确很神奇。谁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克隆的神奇?引导学生练习朗读。 预设二:举例子 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1)学生谈感受:作者在介绍克隆的知识时举了很多例子。(板书:举例子) (2)这一小节都举了哪些例子?读一读,画一画。(柳树、马铃薯、仙人掌)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繁殖方式?(葡萄通过压条来繁殖。) (3)植物能够这样繁殖,神奇吗?读一读,你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神奇吗?指生读。 (4)引导:通过这些生活中具体、生动的例子,我们很容易地就弄明白了植物的克隆是怎么回事。文中还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先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预设①: 32 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20世纪开始,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更生动形象说明了高等动物克隆的神奇。练习读出神奇。 预设②: 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 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引导:这里的“制造”、“配件”、“装配”指的是什么?(分别指繁殖、器官、移植)这样说有什么好处?(更加生动、形象了。)板书:生动的语言。 读了这些例子,你有什么感受?(克隆技术的应用很广泛,也特别神奇。)带着这样的体会来练习读一读。 (5)小结:大家看,在这篇课文中列举了大量我们常见的例子,让我们既了解了克隆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克隆的神奇,读起来非常生动、有趣。 (三)精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进一步学习科普性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1.《神奇的“克隆”》运用了生动具体的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手法,让我们了解了克隆的相关知识。那么,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火星的科学知识浅显易懂地写出来,让我们读懂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进行思考。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集体交流: 预设一:作比较 32 40多亿年前,火星与地球逐渐形成了。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1)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这里是将火星和地球放在一起比较着来介绍的。 (2) 引导:只是在开头将火星和地球进行了对比介绍吗?(不是,全文都在和地球进行对比。)将火星和地球这两个同类的星球放在一起对比着来介绍,更容易让我们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种说明方法叫“类比”。(板书:类比) (3)作者称它们俩是“孪生兄弟”,恰当吗?(火星和地球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再仔细地读一读,想想作者是怎样把它们的相同点介绍清楚的?(用了四个排比句;把它们说成是“孪生兄弟”,语言很生动形象。)这么神奇、有趣的现象,能读一读吗? (4)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有哪些语言写得生动形象,默读课文,找一找。预设: 出示: 最初,这兄弟俩都没有水,没有生命,不但荒凉寂寞,还经常遭到彗星和陨石突如其来的袭击。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 ①什么是“家常便饭”?你懂吗?(很常见,习以为常了。)作者把什么事说成是“家常便饭”?(彗星和陨石四处游荡。) ②这么常见,像吃饭一样,形象吧?练读,边读边想象描述的情景。 引导:还有哪儿也写得生动有趣?为什么?出示: 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使得火星表面的流言蜚语水难以长时间存在。这样,虽然彗星和陨石能给火星带来大量的水,但很快被火星气体裹挟着逃向太空了。 ①学生谈感受: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水“被火星气体裹挟着逃向太空”写得很形象,写出了由于火星引力小,致使火星表面液态水蒸发变成的大量气体离开火星时的样子。 ②练读本段,争取读得生动、有意思。 预设二:设问 32 (1)课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火星的哪两方面知识?(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火星上的水为什么没能留住?) (2)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两个问题的?(用了两个设问句。)运用这样的句子来引出问题有什么好处?(能够很清晰地知道课文介绍了关于火星的哪些知识。) 环节二、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了《神奇的克隆》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两篇课文,了解了科普性说明文的写作手法。课下,希望大家今后多读一些这样的文章,争取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舟”号飞船的最新信息,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视频等资料。 六、板书设计 举例子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作比较 神奇的克隆 类比 设问 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反思: 32 方法运用课+习作训练课 (第5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选择“神舟”号飞船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点,尝试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飞船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选择“神舟”号飞船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 难点:如何把“神舟”号飞船的知识介绍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收集“神舟”号飞船的有关信息 教师:课件(有关“神舟”号飞船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作前指导——交流信息,激活欲望 (一)交流“神舟”号飞船的信息,激活写作欲望 1.“神舟”5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也自此打开了中国人民探索宇宙奥秘的旅程。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神舟”号飞船的最新信息,你都了解到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板书:走近“神舟”号) 2.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集体交流: 32 预设一:有关“神舟”号飞船结构的信息 神舟号飞船是由中国研制的一种卫星式宇宙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总长8.86米,总重7790公斤。神舟号火箭是由长征2F火箭送入低轨道的。 结构分为:推进舱、返回舱 、 轨道舱、附加段。 引导:同学们真会学习!对于飞船的构造,你还有哪些了解?学生补充,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盥洗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预设二:关于“神舟”六号飞船作了哪些改进的相关知识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 预设三:神奇的“太空授课” 6月20日,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而神舟十号的这次太空授课不一定是最高水平的课堂,但却是最高难度的课堂。它不仅是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航天,对科学,对知识,对自然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预设四:飞船的技术应用 飞船的种类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卫星式载人飞船。这种飞船像卫星一样在离地面几百公里的近地轨道 32 上飞行,飞行高度大约为300公里。飞船有单舱式、双舱式和三舱式,国际上成熟航天国家的飞船均是三舱式,这次神舟六号就是三舱式飞船,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初步达到国际水平。 ………… (二)选择介绍要点,练习编写写作提纲 1.刚才,我们交流了关于“神舟”号飞船的最新信息,大家了解得可真多。如果让你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神舟”号飞船,你打算介绍哪几个方面的知识?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或几点来进行介绍,先仔细地想一想。指名交流。 2.要想把这些知识介绍清楚、明白,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板书:表达顺序)你准备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先静静地想一想,再列一列写作提纲。 学生列写作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二:下笔成文实践——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三)尝试习作,自由创作 1.提纲列好了,怎样写才能做到浅显易懂,让人们读起来感兴趣呢?回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和《神奇的克隆》这两篇课文,它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类比等写作方法;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板书: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类比……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生涩的知识就介绍得生动有趣了。你能把“神舟”号飞船的相关信息介绍得有趣生动吗?现在,咱们就来写一写。老师这儿有个小提示,自由地读一读。出示: 1.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神舟”号飞船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信息。 2.尝试运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将飞船的相关知识介绍得生动、有趣。 2.明白要求了吗?赶快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 六、板书设计 走进“神舟”号 表达顺序 32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类比…… 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反思: 方法运用课+习作讲评课 (第6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够对照习作要求评议别人的习作,发现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修议自己的习作,使习作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抓住“神舟”号飞船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 难点:运用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等说明方法,让习作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三、前置学习活动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32 五、教学过程 环节二:下笔成文实践——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学生继续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三、作后展评——展示作品,评改提高 (一)对照要求,自读自改 你的作文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吗?(出示)对照习作要求,小声地读一读,自己再来修改修改。 1.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神舟号飞船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信息。(两颗星) 2.尝试运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将飞船的相关知识介绍得生动、有趣。(三颗星) (二)集体交流,学习修改 1.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投影出示) 神奇的“太空授课” 平时,在实验室里做一些科学实验都会令我们好奇不已了,你听说过在太空上做科学实验吗? 6月20日,我国成功举行了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了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在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全国8万多所中学、数千万名师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共同收听收看了这次“太空授课”,一同领略了奇妙的太空世界。 首先,王亚平做了一个单摆实验: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我们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如果是在地球上,这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小球会左右摆动。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静止不动了!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接下来,王亚平给我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她先找来一个圈,在里面灌入水。奇迹发生了,水没有想地球上一样流到地上,而是在圈上结了一层水膜。 32 这层水膜不容易破,看上去像一面镜子,波光粼粼。正当同学们感叹的时候,王亚平又拿起水往圈里继续加水,水膜鼓长起来,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像珍珠似的浑然天成的水球。她又把里面的气泡抽走,就更像一个白色的珍珠了。接着,王亚平又拿来了红颜料倒入水球里,白珍珠像喝了酒一般变成了红珍珠。 太空授课还只是帮助青少年走近航天的开端。它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航天,对科学,对知识,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童年是人生最能造梦的时期。将航天梦的种子交给他们,未来就能开出更为灿烂的航天花朵,结出更为甜美的航天果实。 2.对照习作要求,集体评议 (1)听了他的习作,你认为他能得几颗星?为什么? 预设一:三颗星;因为他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介绍了我国的“神舟”十号飞船进行的“太空授课”实验以及“太空授课”的意义,而且介绍得很形象生动。 预设二:三颗星;因为他使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读起来通俗易懂。如: 列数字:“全国8万多所中学、数千万名师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共同收听收看航天员太空授课,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写出了影响很广。 举事例:分别举了单摆实验和水膜实验两个例子。 设问:“平时,在实验室里做一些科学实验都会令我们好奇不已了,你听说过在太空上做科学实验吗?”以这个问题来引出下面的介绍。 “如果是在地球上,这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小球会左右摆动。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静止不动了!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2)谁还能给他提提建议,让这篇习作更生动有趣。 预设:“‘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什么是“失重”?“液体表面张力”指什么?单摆实验和水膜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些没有介绍清楚,大家就不了解了。 结合大家说的,再修改一下你的习作会更优秀。 32 (三)对照要求,小组互评 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对照习作要求来评一评。 (四)再次修改,完善提高 根据小组成员的建议,再来修改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展示交流,分享成功 作文写好后,请大家可以为自己的作文配上图,我们以“梦圆飞天”为主题,在展示栏里展示我们的习作。 六、板书设计 走进“神舟”号 表达顺序 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类比…… 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反思: 3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