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教案全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教案全套

第四单元(这是单页眉,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四单元 单元概述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本单元就围绕“爱国”情怀,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一篇略读课文——《小岛》、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那种洋溢在文字间的爱国情怀。‎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用多种形式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受到心灵的熏陶。‎ ‎4.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重点 结合相关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3课时 ‎《少年中国说(节选)》2课时 ‎《圆明园的毁灭》2课时 ‎《小岛》1课时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12 古诗三首 ‎ ‎ 这篇课文的三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希望。《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字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题临安邸》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 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己亥杂诗》体现了诗人渴望社会变革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领悟力。但这三首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人炽热的爱国之心。‎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适当地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默写《示儿》。‎ ‎3.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受到心灵的熏陶。‎ ‎4.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增强爱国情感。‎ 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难点 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增强爱国情感。‎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3课时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难点 想想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激趣导学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南宋吗?(知道)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学生如不明白,可改为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安排财产的分配)‎ 教师评价正确与否。‎ 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一)识文 ‎1.交流预习: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2.(课件展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一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 ‎(二)整体感知 ‎1.读题。‎ ‎(1)师: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指告诉儿子,也可以指给儿子们看的诗。)‎ ‎2.教师配乐范读,正音,句读。(多媒体课件)‎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播放音乐)‎ 遵循老师的读法,朗读诗歌,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内部停顿。‎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释义 粗通诗意:‎ ‎1.组织学生再读古诗,自学古诗,体会诗意。‎ ‎2.教师引导理解释义。(多媒体课件)‎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3.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书自主完成释义,教师纠错。‎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指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指平定,收复;“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指祭祀祖宗;“无”同“勿”,指不要;“乃翁”指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4.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5.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名朗读。‎ 三、合作探究 ‎1.细品诗意。‎ 了解了诗意,那么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诗,仔细品味,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先自己品读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参与其中。‎ ‎2.组织全班交流。‎ ‎(1)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A.课件出示地图,用色块标识沦陷的土地:此时的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情景?‎ B.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板书:悲)‎ C.体会诗人“悲怆的心境”。‎ 师:看我这一生立志为国破敌——‎ 出示:少年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壮年陆游——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老年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D.激情引读。指导朗读:面对死亡,坦然自若,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但对国家他却念念不忘,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深刻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读一读。(师读前部分,生接读后面诗句)‎ ‎(2)三、四句诗文表达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了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引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师:想我中原骨肉同胞依然泣泪胡尘,大好河山无颜色,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B.师:想我神州陆沉之恨犹未雪,平生志业百无一酬,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C.师:一切都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只盼得——(生读)‎ ‎3.最后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 让我们从他的“悲之切”中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之深”。‎ ‎(板书:忠)诗人胡应麟曾谓此诗“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来读这二十八字。‎ ‎4.此时此刻,陆游的二十八字爱国诗一定深深印在了你的心中,哪位同学能饱含深情地背诵一遍?‎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另外两首爱国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出示这两首诗并出示部分注释,引导进一步了解陆游的爱国情感。)‎ 你读,你看,无论哪一篇作品里都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所以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诗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 穿越时间和空间,如果陆游泉下有知,看到今天如此团结和谐的国家,他也一定会含笑九泉了。此时的陆游一定想说点什么,同学们能用你最美的语言,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学写诗歌)替陆游说出来吗?‎ 五、总结全文 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它是陆游念念不忘的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是对祖国重新统一热切的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板书:爱国之情)‎ 六、课后作业 默写《示儿》,搜集有关爱国的诗歌。‎ 示 儿 感慨 嘱托 第二课时 ‎1.读懂诗题,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重点诗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通过重点诗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交流。(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诗句“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什么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 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幅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 “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 透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是啊,这真是一群烂醉如泥的家伙;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二)资源整合,深刻领悟。‎ ‎1.了解汴州。‎ 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 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情如何?‎ 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 ‎2.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理解“遗民”“胡尘”,体会百姓生活之苦。‎ 汴州的老百姓生活怎样,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这里的“遗民”指什么? “胡尘”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汴州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眼泪都哭干了。请你们再用心听听——(课件出示古代战争画面)‎ 透过这漫天飞扬的“胡尘”,你好像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 ‎②理解“又一年”,体会等待时间之长。‎ 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你们知道吗?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同学们,整整23739个日日夜夜呀!同学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想读吗?(生读)他读得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三、拓展:升华诗情 ‎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林升愤怒的质问着;陆游悲伤的呼喊着;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更是为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着……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课件)来,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满江红》!(师生齐声诵读)‎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诗人 忧国忧民 第三课时 ‎1.读懂诗题,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重点诗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前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前两首诗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诗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诗题,解释诗题。‎ ‎①读了诗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了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己亥”指的就是己亥年,即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1839年写的一组诗中的一首。当年诗人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②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鸦片战争。)‎ ‎③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反抗者,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PPT出示)‎ ‎5.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搜集到的龚自珍的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交流初读收获:能读懂什么?‎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3.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2)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材,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材。‎ ‎(4)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三、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1.学生细细地读诗,自己想象画面。‎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诗,通过自己的朗读,想象到了这么多生动的画面,了不起!‎ ‎3.细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2)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3)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4)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教师随机补充资料。‎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A.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B.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C.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D.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E.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声读吧!‎ ‎4.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 ‎(2)小结:‎ A.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 B.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国家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读!‎ C.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D.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地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渴望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2)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读这首诗?全班诵读。‎ ‎2.感悟写作方法。‎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感。‎ ‎ 己亥杂诗 ‎ 变革 万马齐喑______________九州生气 ‎       不拘一格 教学三首诗时,我都由诗题入手,引导学生释题,理解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学会从诗题中了解信息从而理解诗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中,我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体会诗人渗透在诗中的情感。‎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 ‎ ‎ 这篇课文节选于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激动人心的力量,是学习这篇课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因此,教师要用视频资料唤醒学生的情感。‎ ‎1.重温文中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 ‎2.体会文中排比、比喻的表达特点。‎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师:课件,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学生:预习课文,读一读《少年中国说》原文。‎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 重点 朗读课文。‎ 难点 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二、知人论世 ‎1.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梁启超。‎ ‎2.出示简介: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康、梁等爱国知识分子怎么会产生变法思想呢?‎ 师:今天,我们来拜读他写的一篇《少年中国说》,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他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 三、初读课文 ‎1.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2.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 ‎3.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地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提出要求:‎ ‎(1)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连贯而有气势。‎ ‎(3)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4.全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注释;还有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 ‎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戊戌变法 第二课时 ‎1.品读课文,回答问题。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 ‎2.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重点 背诵课文。‎ 难点 品读课文,回答问题。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 一、朗读导入 男女生分句读。‎ 二、品读课文 ‎1.师: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大家齐读,找出作者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学生齐读)‎ 用作者的语言来回答。(学生说时课件展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师:从这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这句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学生可以分开说,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3.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大家仔细琢磨琢磨。‎ ‎(课件突出“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1)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笑)说是排比的同学,主要是从这组句子的结构着眼;说是步步推进的同学,则主要从句子的内容着眼。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当然就不同。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重要的不是识别,而是体会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细细体会它的表达作用。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强,语调要逐步提升。‎ ‎(3)学生齐读。‎ ‎(4)师:读得很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了。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5)学生交流感受。‎ ‎4.课件呈现“少年×则国×”,引导学生背诵。‎ ‎(1)师:其实,只要理解了内容,理清了思路,背诵确实是很容易的。不妨请每个同学都试一试,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记住了。‎ ‎(2)学生各自背诵。‎ ‎(3)师:据我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大家不仅背得很顺利,而且真的动了情。读文章就该这样,尤其是读这类感情充沛的文章。刚才我们用的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读法。‎ ‎(4)课件出示:(背读法,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5.下面,我们就用背读法学习下面这组句子,它不仅长,而且有点“缠绕”,特难背。看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把它攻下来。‎ ‎(1)课件出示:(红日初升……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2)师:请大家先读一遍,体会一下,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低声诵读)‎ ‎(3)学生交流。‎ ‎(4)师:体会得都很正确。我们先从句子的形式来看,这组句子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这里运用了四言韵语,这种四言韵语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和鼓舞。这一点从你们的声音中就知道你们已经有了一些体会。‎ ‎(5)接下来再看这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刚才有人说用了比喻,是对的;我好像听到几位同学在下面说还有排比,也对。这跟讨论前面一组句子一样,也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我想着重讨论比喻的问题。请你们告诉我,课文用了哪些美好的事物来赞颂少年中国。‎ ‎(6)学生交流。‎ ‎(7)这段话中有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在书中也给了注释,我们借助注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尽可能生动的语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注意,我不要求翻译,而是用你们自己的话来描绘。‎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阅读、想象。)‎ ‎(8)学生交流。‎ 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透过朝霞,射向大地;(“红日初升”象征着中国少年的灿烂前程。)黄河从地下涌出,一泻万里,滚滚滔滔奔向汪洋大海。(“河出伏流”象征着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而起,它的鳞爪在云中飞舞;小老虎在山谷里怒吼,成千上万的野兽都吓得胆战心惊,四散奔逃;雄鹰才试着展开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飞扬。(“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及“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奇妙的花含苞初放,是那样的鲜艳、辉煌;宝剑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锋刃闪射出寒光。(“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德中国少年。)少年中国像个巨人屹立在东方,头顶着青色的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她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无限广阔的疆域,她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来的日子很长很长。(“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句描写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9)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不仅把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得很美,而且较好地顾及了原句的含义。‎ ‎(10)指导背诵。‎ ‎6.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 ‎(2)齐读课件: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3)说说诗意。‎ 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她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 ‎(4)说说“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有什么联系。‎ A.小组交流。‎ B.全班交流。‎ ‎“少年中国”是作者笔下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生于欧洲、雄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突然崛起,生活幸福美好,前程似锦的东方巨人。‎ ‎“中国少年”是指中国的未成年人。‎ ‎“少年中国”将由无数“中国少年”共同努力,从而创立。‎ ‎(5)师:这就是我们少年要肩负的责任。‎ ‎(6)引读全篇,能背的就试背。‎ ‎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如何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激动人心的力量,是学习《少年中国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品读中慢慢地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比教师死板灌输给学生要好很多。这样多读多悟,体会作者炽热的感情、热切的期盼,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14 圆明园的毁灭 ‎ ‎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教材选编本课 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情感上又不是十分鲜明,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教学中,应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1.在预习的基础上,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课伊始,安排自读环节,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与疑惑。‎ ‎2.创造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读书活动,做到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语感能力得以培养,受到思想教育。‎ ‎3.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在运用信息中答疑、解惑,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字词。‎ ‎2.默读课文,体会情感,读出情感变化。‎ ‎3.品读句子,理解句子含义,说出感受。‎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激情导入 师:你知道圆明园吗?你对圆明园有哪些了解?‎ 过渡:是啊!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有民族建筑、西洋建筑,它还是一座博物馆、艺术馆,有历代文人字画,有奇珍异宝,圆明园以其独特的建筑被称为“万园之园”,而如今却只剩下矗立在风中的断壁残垣。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 ‎1.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 ‎2.学生按老师要求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做一下标记。‎ ‎3.检查自读情况。‎ ‎(其他学生能解答的先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放在理解课文的环节中再解答。)‎ ‎4.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读音。‎ 学生“开火车”读、分组读。‎ ‎2.学习生字。‎ ‎(1)学生认读生字。‎ ‎(2)你有好办法记住生字吗?‎ ‎(3)指导学生交流识记的方法。‎ ‎(4)教师范写生字并讲解。‎ ‎(5)练习写生字,注意写字姿势。‎ 同桌互相学习,相互欣赏。‎ ‎3.理解词语。‎ 出示本课重点词语,指名说意思、造句。‎ 四、教学效果测评 ‎1.检查生字读音。‎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做猜字游戏。‎ ‎3.出示填词游戏,分组完成。‎ 五、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再现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2.朗读课文,标出文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③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3.对于你所画的句子,有什么疑问需要我们学习时解决的?‎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有的同学从圆明园本身的作用上产生疑问,有的同学从艺术价值、历史地位上产生疑问,还有的同学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上产生疑问。这些问题想要解决,需要我们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六、拓展性学习 ‎1.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就需要我们搜集资料。说一说我们都有哪些搜集资料的方法。‎ ‎(①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还可以上网查询;②调查采访;③进行实验;④观看影像资料等。)‎ ‎2.我们最常用的是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那么,还可以怎样查阅资料呢?议一议,说一说。‎ ‎(明确方向——浏览查询——摘录整理)‎ ‎3.请同学们课下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为我们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吧!‎ 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壮观 被毁灭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了解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 ‎4.阅读《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体会其与本课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了解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参观过圆明园吗?老师在昨天布置了查阅圆明园相关资料的作业,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圆明园?‎ ‎1.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师出示有关圆明园的风光图。‎ ‎(出示多媒体课件)‎ 二、“心怡”圆明园,字里行间悟真情 ‎1.认识价值。(出示句子投影)‎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再重读“不可估量”,加强语气,并想一想从“不可估量的损失”可以体会出什么?‎ ‎(重要性、价值高、损失无法计算……)‎ ‎(2)也可以这样说: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圆明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探究价值。‎ ‎(1)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读课文,结合课文第2、3、4自然段说一说。(生自学第2~4自然段;师指导)‎ ‎(2)汇报。(师顺势板书)‎ 列举如下:‎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板书:……有……也有……)‎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板书:……还有……)‎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板书:……不仅有……还有……)‎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板书:上自……下至……)‎ ‎(3)品析。‎ ‎①从先秦至清代是多少年的时间?(大约1800多年)‎ ‎②这些文物,经历时间之长,朝代之多,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可以怎么形容?(数以千计、应有尽有、不计其数……)‎ ‎③再想想这数目众多的文物中会有多少名人书画、奇珍异宝。(出示礼器、书画图片)师作简略介绍。‎ ‎④(再出示“虎首”图片)师在数字、价格方面作说明,由此你觉得圆明园的文物还可以怎样形容?(价值连城、珍贵……)‎ ‎⑤用关联词把文物的两个特点连成一句话。‎ 师引读: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作为一个中国孩子,你感到……(骄傲、自豪)(用骄傲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⑥怎样让别人也相信它的的确确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们通过(齐读全段)朗读来表现。‎ 三、“伤痛”圆明园,字字句句表真情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结果呢)‎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2.所以,我们发出这样的呼喊——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伤悲、激愤)‎ ‎3.“损失”是谁造成的?用文中三个字概括出“侵略者”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掠”“毁”“烧”)‎ ‎4.侵略者是怎么掠的?如何毁的?又是怎样烧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5.汇报并简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6.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播放视频)‎ ‎7.至此,圆明园曾经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毁灭了(板书:毁灭),什么都没有了。‎ ‎(在原有板书上加“没”“了”;一边加,一边让学生跟读。)‎ 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8.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9.什么都——没有了!(擦除板书,只留课题)所有美好的事物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你们有什么感受?(无奈、愤怒、仇恨、无助、伤心……)‎ ‎10.自读最后一句,强调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11.请全体同学把这句话告诉自己,告诉全天下的人!(集体读)‎ 结束语: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而毁得让人心碎。如今,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重回”圆明园,探究交流中立志向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不可估量)‎ ‎3.再重读第1自然段,“不可估量”要强调加强语气。(并从中体会出圆明园的重要性、价值高、损失无法计算……)‎ ‎4.这把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5.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6.这篇课文的构思颇具匠心,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 ‎(英法联军把这么美的圆明园毁灭了,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五、链接《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悲愤之余寻相似 ‎1.自读“阅读链接”。‎ ‎2.交流读后的感受。‎ ‎3.比较其与课文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都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 ‎……没有了……也没有了……‎ ‎……还没有了……‎ ‎……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 上自……下至……都没有了 毁灭 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讲课时准备丰富的音像图片资料非常重要。‎ ‎“爱之深,恨之切”,只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在学习第5自然段后,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同时,我引导学生读“阅读链接”,再次感受在那些屈辱的时代里,我们国家被侵略者处处瓜分、人民流离失所的情景,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 ‎15* 小 岛 ‎ ‎ 这篇略读课文通过一个将军的口吻,讲述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感受战士们的爱岛、爱国之情。‎ 守岛部队的生活学生了解得比较少,但通过电视、网络等相关资料,学生对守岛部队的生活应该会有所了解。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也能感受到岛上的恶劣环境及守岛战士们的爱国之情。‎ 本文为略读课文,可放手让学生自学。上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海岛及守岛部队生活的资料,再按阅读提示,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感悟文本中渗透的品质和情感。 ‎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词。‎ ‎2.默读课文,模仿将军的口吻,讲述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默读、讲述,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品读,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守岛战士们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以及报国之志。‎ 重点 讲述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 难点 感悟守岛战士们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以及报国之志。‎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海岛及守岛部队生活的相关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小岛》,感受守岛战士们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 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海岛及守岛部队生活的相关资料。‎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 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小组交流讨论。‎ ‎4.班内交流讨论。‎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品读课文,情感升华 ‎1.解决疑难问题,如“守岛部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课文,模仿将军的口吻,讲述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 ‎3.交流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将军有什么举动?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交流明确: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士们的敬佩……‎ ‎4. 交流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小岛 环境 小、树少、草少、土少 战士 绿色菜地 (中国地图)‎ 将军 行军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我安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就能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清除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的障碍。教学本课,我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将军的口吻讲述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交流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多角度、深层次地体会将军的感情,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 ‎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 ‎ ‎《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对家乡的爱和关注。通过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习作前,先写好习作提纲,按照提纲完成习作。‎ 在搜集资料上学生可能做得比较单一,但想象却是他们的强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列提纲,依着提纲完成习作,这样习作就会显得很有条理。‎ 创设情境,教师先入为主,领着学生跨越时空来到二十年后,换位想象、倾诉别情。接着激发情感,融入角色,又逐步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启心路,大胆想象,列出提纲。‎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如何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2.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 ‎3.学会列习作提纲,明确写作内容,有条理地完成习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示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促进语言能力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明确写作内容,有条理地完成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列出习作提纲。‎ 难点 依照提纲,有条理地写出家乡的变化,详略得当。‎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上网查查未来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想象,列出提纲。‎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家乡。‎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默读本次习作要求,师生共审题意。‎ 本次习作有四点信息:(1)可以写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回忆。(2)可以写人们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变化。 (3)也可以写你想写的其他内容。‎ 确定自己要写哪一个:想一想,你对哪一个内容最感兴趣,你就写哪一个。‎ 引导学生独立想象,包括写什么内容,从几方面来写,表达怎样的情感,题目是什么。‎ 三、开启心路,指导写法 ‎1.怎么写?‎ ‎(1)写好本次作文要点是什么呢?‎ 写好本次的作文,要注意三点:一是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美丽景象。二是具体描述所想象的美丽景物。三是要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感情。‎ ‎(2)以“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目,展开想象,来完成一篇作文。可以侧重哪一方面来写呢?‎ 可以侧重一方面来写,比如侧重变化写,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写家乡的某处景观……总之是要大胆想象,不拘形式。‎ ‎2.该怎样开始呢?‎ ‎(1)“二十年后的家乡”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如何打开思路呢?‎ ‎ “二十年后的家乡”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想象说说二十年后“我”发生了什么变化,“我”的同学和伙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自己的理想谈自己的变化。‎ ‎(2)如何设计自己的形象呢?‎ 二十年后你什么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想未来的样子。如:“高高的个子,一脸的胡子”“烫着卷发,穿着时髦的套装,我是一位职业白领”……你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博士,一位专家……‎ ‎3.方法提示:“二十年后的家乡”,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想象呢?‎ 可以以下三个方面来张开想象翅膀——‎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住房、道路、学校、公园、街道、小河等等。)‎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同学、邻居、朋友、亲戚。)‎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送什么礼物,说什么话,参观什么地方,自己有什么感想等等。)‎ ‎4.列出提纲。‎ ‎(1)仔细读文中的“习作提纲”,交流列提纲的方法。‎ ‎(2)梳理自己的想象,列出自己的提纲。‎ ‎(3)小组交流,根据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完善提纲。‎ ‎(4)全班展示交流。‎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怎么写 方法提示 第二课时 完成习作,初步修改习作。‎ 一、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读别人的好文章,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好方法。读读例文,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或启发。(课件出示两篇例文)‎ 找优点谈体会。(分组交流)‎ ‎2.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你认为这两篇文章哪些地方想象得好?说说你的理解。‎ ‎(2)范文中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找出文章的过渡句,思考过渡句的巧妙。‎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请谈一谈你的启发和感受。‎ ‎3.教师学生集体点评和小结:重点从想象的内容和修辞手法两方面交流评价习作。‎ 二、快速行文,一气呵成 指导学生根据上面提供的思路,鼓励学生快速习作,完成习作初稿。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交换习作,提出意见 完成习作后,和同学互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再根据同学的建议认真修改。‎ 二十年后的家乡 环境变化:公园、学校、医院、街道、商场、河流等 人的变化:吃、穿、用、精神面貌、性格、言行、生活状况、职业等 ‎ 让学生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绝非易事。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查查关于未来的资料,对未来的科技、生活有所了解,为指导学生大胆想象家乡的变化奠定基础。课堂中,我教给学生具体的想象及写作方法,特别是列提纲这一写作方法,在学生完成后,充分地展示交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种方法,提快习作速度。‎ 语文园地 ‎ ‎ ‎ 本次语文园地共有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旨在告诉学生读课文时,‎ 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感悟、表现课文蕴含的情感。“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区分褒义词和贬义词;给句子加标点。“书写提示”引导学生观察整首诗的书写,掌握古诗的书写方法。“日积月累”要求学生诵读、理解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 本单元的课文感情充沛,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在交流时,学生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对于词语的感情色彩,学生在积累词语的时候也有所了解。古诗书写的竖列方式,需要着重指导。‎ ‎ “交流平台”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交流读课文的方法。“书写提示”要引导学生细细欣赏,感受汉字的美。“日积月累”要引导学生理解词意,积累成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掌握读课文的方法。‎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感情色彩,积累词语,选择词语写一段话。‎ ‎3.体会顿号的用法,会给句子加标点。‎ ‎4.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 创设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能力。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能熟练运用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词语表达自己的爱憎褒贬。‎ 重点 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顿号的用法。‎ 难点 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古诗。‎ 教师:课件。‎ 学生:古诗作品纸。‎ ‎2课时 第一课时 ‎1.交流读课文的方法。‎ ‎2.理解“日积月累”中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重点 理解“日积月累”中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难点 交流读课文的方法。‎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从课文中感受到的浓浓爱国情。‎ ‎ 《示儿》——诗人盼望重新统一中原。‎ ‎《题临安邸》——诗人对南宋当局忘了国仇家恨的直斥。‎ ‎《己亥杂诗》——诗人希望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少年中国说(节选)》——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惋惜,对清政府的腐败,对侵略者的强盗行为的痛恨之情。‎ ‎《小岛》——表现了守岛战士们深沉的爱岛、爱国情怀。‎ ‎2.小组交流读课文的方法。‎ ‎3.全班交流。‎ ‎4.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看和自己的体会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十六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 ‎3.比赛读词语。‎ ‎4.交流词语的意思。‎ ‎5.说一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组词语都是形容太平盛世的。第二组词语都是形容多事之秋的。) ‎ ‎6.激励背诵。‎ 交流平台:读课文的方法 日积月累:积累成语 ‎ 第二课时 ‎1.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用词语写一段话。‎ ‎2.体会顿号的用法,会给句子加标点。‎ ‎3.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古诗。‎ 重点 用词语写一段话,给句子加标点。‎ 难点 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古诗。‎ 一、词句段运用 ‎(一)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1.出示第一组词语:举世闻名 臭名远扬 ‎2.指名读。‎ ‎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 ‎4.说说这两个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个词语都形容名声很大,是同义词。但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举世闻名”形容好名声,“臭名远扬”形容坏名声。)‎ ‎5.同桌互读剩下的几组词语,交流心得。‎ ‎6.全班交流。‎ ‎“举世闻名、兴高采烈、 足智多谋、呕心沥血 ”这几个词语是褒义词。“臭名远扬、得意忘形、诡计多端、处心积虑”这几个词语是贬义词。‎ ‎7.学生选择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8.全班交流写的一段话,判断是否通顺、准确。‎ ‎(二)体会顿号的用法。‎ ‎1.读句子,体会顿号的用法。(出示句子)‎ ‎2.指名回答,说说什么是顿号。‎ ‎3.教师小结。‎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间较小的停顿。‎ 以下几种情况一般不用顿号:(1)不确定的两个数字之间不用顿号;(2)并列词语之间带有语气词的,如“啊”“哇”“啦”等,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3)并列的短语比较长、停顿比较大的用逗号不用顿号;(4)并列成分做补语并且需要强调时用逗号不用顿号;(5)两个书名号、引号之间不用顿号。‎ ‎4.在书中给句子加上标点。‎ ‎5.全班交流标点加得是否正确。‎ ‎6.课堂训练: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顿号和句号。‎ ‎(1)我们小队寒假期间搞三次活动:帮助残疾人打扫卫生 义务为群众写春联  举行一次读书讨论会 ‎(2)他的每一曲 每一折都像一幅极好的风景画 ‎ ‎7.交流对错。‎ ‎(三)书写提示。‎ ‎1.导入。‎ 怎样才能把诗写成完美的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写出赏心悦目的古诗作品。‎ ‎2.学生欣赏古诗作品。‎ ‎3.交流自己的欣赏心得。‎ ‎4.教师小结:摘抄古诗时,可以横向摘抄,也可纵向摘抄。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标题写在第一行(列)的正中间位置。‎ ‎(2)每一行(列)诗句要居中写,注意左右、上下文字要对齐。‎ ‎(3)注意笔画流畅;字与字的间距宜稍紧凑。‎ ‎5.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古诗作品纸,从本册所学的古诗中选取一首写下来。‎ ‎6.全班展示交流,评选“最美古诗”的读书法作品,为获奖学生颁奖,并将作品收集,办一期专栏。‎ 词语段运用:词语的感情色彩 顿号 书写提示:书写古诗    ‎ ‎ 在教学语文园地时,我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运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勇于探究的品质。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重温课文,从已有的感受和经验引导学生感悟方法。 “日积月累”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检查自学情况,适时指导学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书写提示”由欣赏到创作,指导学生动手,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