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2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观察物体 北京版 (1)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可 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拼摆的立体图形形状不同,但从同一角度观察,得到的 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拼摆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 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观察物体) 二、新授: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1、出示 1 个正方体 师:这是什么图形?从前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正方形) (强调:是 1 个正方形)从左面看呢?上面呢? 师: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都是 1 个正方形,说明从不同位 置观察同一物体,形状怎样?(相同) 板书:不同位置 同一物体 形状相同 2、师:刚才我们观察了 1 个正方体,现在老师再拿一个正方体,(逐 一拿出 3 个正方体示范摆)猜测一下,用 4 个小正方体摆出的这个物 体,从前面、左面、上面看,形状相同吗?(不相同) 3、验证:是不是像大家猜想的这样呢?我们可以验证一下 请你们用 4 个正方体摆出这个物体,(课件)再分别从前面、左面、 上面拍照 4、分组活动:从前面、左面、上面分别拍照,展示 5、汇报: 从前面拍的: 师:这张图片,是从哪面拍的?(问展示的学生:你是从前面拍的吗?) 观察:从前面拍到的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里面有几个小正方形?(3 个) 对,从前面看,是由 3 个小正方形横着拼成的长方形。 (再展示一份)老师也是从前面拍的,哪点不一样?都是从前面拍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角度)你觉得从哪个角度去拍才准确呢? (指名生演示动作)你为什么要蹲着去拍呢?(位置要正对,视线要 与观察的平面垂直) 师:看来我们拍照时,站的位置要正对,视线要与观察的平面垂直, 这样拍出的图片才准确。你认为你刚才拍的准确吗?如果不准确,请 按准确的方法重新拍一次。 从左面拍的: 师:从左面拍的,谁来展示一下? 请看,他是不是拍的左面?拍得准确吗? 从左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两个小正方形横着拼成的长方形) 从上面拍的: 从上面拍的,谁来展示?拍得准确吗?是什么形状?(L 形) 对,这个 L 行是由 4 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前面一排有 3 个,后面一排 呢?在哪里? 6、小结:刚才我们依旧从前面、左面、上面,这三个不同位置,观 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还相同吗?(板书:不相同) 7、思考:为什么刚才从三个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相同,现在又不 同呢? 看来我们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8、课件演示例 1 连线(课件) 9、巩固练习:13 页做一做(课件) 师:连对了吗?刚才是用拍照的方法,现在不用拍照,你是怎么判断 的呢? 小结:我们在观察物体时,观察哪一面,视线就要和那一面垂直。 (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1、师:刚才我们用 4 个小正方体摆好物体从三个面进行观察,现在 只给你一个面的形状,你会摆吗?(课件) 用 4 个小正方体摆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 可以怎样摆? 学生操作、展示、汇报 2、学生展示时,每一种,问:看到几个正方形? 3、为什么你用的 4 个正方体,看到的却只有 3 个正方形呢? 4、师:同学们都摆出了这 3 种不同的物体(课件),从上面看,都看 到了 3 个正方形 ,形状相同, 那么,从左面看,形状是( ),形状也相同。 5、小结:刚才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形状相同。 板书:同一位置 不同物体 形状相同 6、我们从上面和左面观察了这 3 个不同的物体,现在从前面去看, 又分别是什么形状呢?请画一画(学生画、展示) 课件出示:你画的和屏幕上面一样吗?形状相同吗? 看来,我们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形状也可能不相同。 板书:不相同 三、应用反馈 1、第 14 页做一做(课件)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上面、左面)从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左面呢? 2、第 15 页 2 题变式(课件) 为什么 对?笑笑说的就不对呢? 强调:观察哪一面,视线就要和那一面垂直 3、辨一辨(备用) 4、第 16 页 6 题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欣赏: 师: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课件) 孩子们,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 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 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 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 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论是观察物体,还是看待 问题,都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去看,在比较中,去发现美、感知 美,欣赏美,追求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