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2课时)及教学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2课时)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孙、泊、愁、眠、寺、榆、畔”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对愁眠、寒山寺、榆关、那畔”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词,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理解《长相思》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1.了解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生平,收集以前学过他们的古诗词,阅读他们的作品。2.三首古诗词的图片,所描写的景象图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居秋暝》,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由王维的《鹿柴》导入,学生齐背。 2.这首诗写的什么?3.简介作者。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认读词语:秋瞑浣女歇3.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及对诗题的理解。(1)知作者,解诗题。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2)诗题《山居秋暝》怎样理解?(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3.借助注释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三、解读诗句,再现景象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四、了解背景,再现情景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空山新雨秋明月照清泉流竹喧莲动春芳歇王孙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枫桥夜泊》词《长相思》,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描绘的景色。2.学习生字新词,能默写《枫桥夜泊》。3.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诗词。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居秋暝》,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2.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山居秋暝》所描绘的情景。3.这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运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枫桥夜泊》和词《长相思》,如果遇到困难,同学间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请教老师。二、初读古诗词,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提示:(1)诵读全诗词,读准生字及语句。(2)认读生字,新词,识记生字。(3)边读诗词,边根据注释理解意思。(4)同桌交流。2.学生自学。3.汇报学习情况。(1)交流生字,读准字音。(2)交流作者。4.自由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读准字音。三、着眼全诗词,了解诗词意(1)学习古诗《枫桥夜泊》。1.朗读古诗《枫桥夜泊》,根据注释理解诗意。2.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3.交流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 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2)学习《长相思》(一)知作者1.介绍这首词的作者纳兰性德。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其文字成就以词为最,存词342首,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二)读词句1、听朗读,正字音强调:榆畔更聒2、自读,读准字音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3、范读,同桌互读,读出节奏和重音。4、配乐读,读出感情。 (三)明词意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同桌合作,理解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四)悟诗情1、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是在榆关吗?将士们走了一程又一程却还未到榆关。那么,北京距离榆关到底有多远?作者身会在何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师:他们疲惫不堪,但是夜不成寐,这样的冰天雪地,而将士们此刻挂念的是……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板书:心在故园)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仿佛自己已经置身诗境,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按小组交流: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呢?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勾勒“乡”字)4、对比引读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长亭外,枯藤老树昏鸦,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故园如此温暖宁静,为什么要来这苦寒的塞外?只因重任在肩,责任如山,所以不得不离!所以身在征途,心在故乡!三、感情升华在当今时代,也不乏这样真的勇士!他们不畏严寒酷暑,死守边疆!他们心中也有家也有爱!可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才是当今时代最可爱的人!让我用我们最隆重的队礼!四、课堂小结师:身在征途,心在故园。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板书设计: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长相思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选取了王维,张继及纳兰性德各一首诗词。《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枫桥夜泊》写了作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体现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之情。三首诗词讲完,感觉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现将个人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1、课文中的诗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学起来相对容易。我在教学时,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2、教学本课时,我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有导有放。采取了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导入,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都进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3、学习三首古诗词时,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诗无达诂”,如果我们一字一字地解释诗句,诗意就没有了,诗只剩下枯燥的文字。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挖掘诗的薏蕴。比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我紧紧地抓住了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4、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在诗中“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5、让学生不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还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虽然学习的是三首诗词,在教学时我联系到了学生们过去所学的很多首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尤其是将很多通过“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每首诗表达方法的异同,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伟大魅力。总之,我觉得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本堂课中,我将朗读教学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了解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尤其是多次配乐朗读,能更好的引领学生融进诗歌的意境中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