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学设计全套表格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学设计全套表格式

2020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学设计全套 三下 1.1《运动和位置》教案 课题 运动和位置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重点 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难点 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展示滑雪的课件,提问:滑雪的人是运动的还是 静止的? 师:他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 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 的还是静止的?怎样准确的判断物体的位置?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新的课题《运动和 位置》,板书课题。 运动的 不知道 提出问题,引发 学生思考,对已 有的认知开始动 摇,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2. 科学探索 一.观察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1)提问:甲、乙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观察图片 运动的 了解参照物的知 我们把地面作为参照物(以什么为参照物,那么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或者静止的),甲和乙同学都 从一个位置跑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因此甲和乙都 是运动的。 我们把乙同学作为参照物,乙同学是静止的,刚 开始甲乙同学的位置是在一起的,跑了一段距 离,甲同学比乙同学跑的快,跑在了乙同学前面, 相对于乙同学,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甲同学是 运动的。 (2)观察公共汽车站,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相对于站台的人来说,他们自己是静止的,车中 的人是运动的。 相对于车中的人来说,它们自己是静止的,站台 的人是运动的。 (3)观察大草原的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 止。 相对于空中的老鹰来说,它是静止的,而白云是 运动的。 相对于白云来说,它们是静止的,而老鹰是运动 的。 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 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 止。 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 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 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观看图片,对图片中的问题进行回答。 结论: 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同(物体运 观察图片 以汽车作为参照 物,汽车里的人 是静止的,等车 的人是运动的。 以等车的人为参 照物,汽车里的 识 知道判断运动或 者静止的方法 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两人静止不动时,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女同 学的位置。 两人静止不动,用卷尺测量两人之间的距离为 1 米。描述女同学的位置为:位于男同学的东北方 向,1米处。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两个物体 之间的位置。 做一做,确定女同学的位置。 图中男同学静止不动,女同学多次改变位置,用 方向和距离和描述女同学的位置。即位于男同学 的什么方向,距离多少。 三、想把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告诉同学,该怎么 说? 观察图片,应如何告诉同学你的位置? 方法: (1)确定图片中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 右东。(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2)对位置进行描述: ①选择参照物;②确定物体与参照物的方向;③ 确定物体与参照物的距离。 参照物:学校正门;方向:西北方;距离:50 米 描述方法:我在学校正门西北方向 50 米处。 参照物:操场;方向:东南方;距离:50 米 描述方法:我在操场东南方向 50 米处。 根据课件图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你的位 人是运动的,等 车的人是静止 的。 学生可根据教材 图片进行活动, 描述女同学的位 置。 学生描述位置方 法。 学生描述自己的 位置。 学习准确描述物 体位置的方法。 置。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要想确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必须先 选定参照物。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发生了变 化,这一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没有发生 变化,则这一物体是静止的。 研讨二: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1)首先选择参照物; (2)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方向。 (3)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距离。 例:描述方法:我在学校正门西北方向 50 米处。 交流、讨论、回 答。 交流、讨论、回 答。 对这节课学习的 内容进行加固, 正确判断物体是 运动的还是静止 的。 根据所学知识, 正确描述自己的 位置。熟悉描述 物体位置的方法 步骤。 4. 科学拓展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 在离车站 1500 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 汽车的位置。 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离:1500 米。 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 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 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因此,没 能熟练运用所学 的知识对问题进 行解答。 拓宽自己的认 知,激发学习科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 课题 运动和位置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2.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重点 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难点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 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方 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 的位置。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1 运动和位置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展示课件图片 学生根据生活经 通过对生活中常 见的物体的运动 轮胎秋千前后摆动 摆钟摆锤左右摆动 汽车雨刷器左右摆动 跷跷板上下摆动 想一想还有什么不同的运动?比如羽毛球、跳 绳、火箭发射、旋转木马等,这些物体的运动有 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运动》 验描述运动形式 学生根据生活经 验描述运动形式 进行描述,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2. 科学探索 一、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 展示课件,用多种方法让这些物体运动起来,观 察并比较,它们的运动形式一样吗? 指尖陀螺:在指尖上转动 直尺: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直尺振动或平移等。 玩具小汽车:车身在地面平移,车轮为滚动。 弹簧摇马:马身是摆动,弹簧的拉伸与收缩是振 动。 溜溜球:绕线上下滚动 教师总结: 不同的物体,可以有相同的运动形式,也可以有 不同的运动形式。比如指尖陀螺与溜溜球主要的 运动形式是转动,溜溜球可以是转动还可以是滚 动;玩具小汽车的主要运动形式是前后平动;直 尺上下振动;弹簧摇马则可以上下运动,前后左 右摆动。 教师点拨: 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常见的有:前后运动、摆 动、转动等,而且不同的方法可以让物体产生不 同的运动形式。 二、观察物体上某一点的运动形式。 学生根据生活经 验比较它们的运 动形式。 学会认真听讲, 学习记录。 熟悉这些物体的 运动形式,对它 们的运动形式进 行比较,知道物 体的运动形式不 同。 在这些物体上贴上圆点,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 起来,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并交流。 1.观察直尺与某一点的运动方式。 方法一: (1)在直尺的最外侧贴上小红点。 (2)用手压住直尺的另一端。 (3)下压后快速松开 观察结果:直尺上的“小红点”快速的上下往复 振动。 方法二: (1)在直尺的一端(无孔一端)最外侧贴上“小 红点”。 (2)让吸管或圆珠笔管等细管穿过直尺的小圆 点。 (3)拨动直尺,让它摆动,再用力拨动,直尺 会绕细管转动。 观察结果:直尺上的“小红点”快速的左右(前 后)摆动或转动。 2.指尖陀螺。 方法一: (1)在陀螺“叶片”的最外侧贴上“小红点”。 (2)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陀螺中心,用其他手指 拨动陀螺的“叶片”。 (3)当陀螺快速旋转后,慢慢松开拇指。 观察结果:陀螺上的“小红点”在快速地旋转 着。 方法二: (1)在陀螺的一端贴上“小红点”。 (2)用食指托住陀螺中心,让它平衡在手中。 按操作方法进行 探索活动,注意 观察结果。 按操作方法进行 探索活动,注意 观察结果。 按操作方法进行 探索活动,注意 观察结果。 按操作方法进行 探索活动,注意 观察结果。 通过两种操作方 法,观看的结果 是直尺的运动方 式是不同的,引 出结论。 通过两种操作方 法,观看的结果 是指尖陀螺的运 动 方 式 是 不 同 的,引出结论。 (3)慢慢地用手带着陀螺上下运动或左右运动。 观察结果:陀陀螺上的“小红点”随着陀螺上下 运动或左右运动。 3.其他物体的运动形式 如果换个位置贴上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和之 前一样吗? 了解多个物体的 运动形式和它们 运动时的运动轨 迹。 结论:圆点贴在不同位置,会观察到不同的运动 形式。 3. 交流研讨 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 (1)移动(滑动):物体改变原来的位置,而且 物体各个点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2)转动:也叫旋转运动,就是围绕着一个中 学生交流、谈论、 回答。 对物体的运动形 式进行总结,告 诫学生平时要善 于观察、 善于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课题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心点做圆周运动,整体不发生位置的变化。 (3)滚动:在围绕中心轴转动的同时,物体的 整体有位置的移动。 (4)振动: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 往返颤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 (5)摆动:一个物体来回摇摆时做的运动。 教师总结: 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滑动、转动、滚动、振 动和摆动五种,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 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 方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认真学习,思考, 记录。 考,从中总结, 发现其中的运动 规律,这样才能 学好科学,用好 科学。 4. 科学拓展 你坐过旋转木马吗?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形 式。 人绕中心轴的运动形式是转动。 人在木马上的运动形式是上下往复运动。 我们站在外面看木马上的人的运动形式是像波 浪一样上下起伏做圆周运动。 尝试说出运动形 式以及画出简单 的运动轨迹。 对学习的知识进 行活学活用。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各种各样物体运 动的形式,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物体的运动 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五种, 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2 各种各样的运动 物体的运动形式:滑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 动。 板书设计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 1. 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 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更多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重点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难点 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立交桥,并提问:运动的物体 会有不同的路线,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 同? 点拨:A 车沿笔直道路行驶,B 车沿弯曲道路行 驶,我们按照运动路线把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 动和曲线运动。 我们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运动现象? 板书课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A 车的路线是笔 直的,B 车的路 线是弯曲的。 思考生活中的运 动现象。 为了激发学生探 究的好奇心和学 习的兴趣,引起 学生注意立交桥 的结构,让学生 在轻松的气氛中 进入本课的学 习。 2. 科学探索 一、观察并描述下面这些物体的运动路线 1.过山车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 2.每个台球的运动路线都是一条直线。 3.电梯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4.老鹰的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 5.苹果落下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教师点拨: 观察图片,描述 物体的运动路 线。 引导学生通过比 较,用语言和图 形来描述物体的 运动路线。 通过对这些物体 运 动 路 线 的 描 述,让学生初步 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有 的运动路线是直线,我们称之为直线运动,还有 许多运动路线是圆弧形、波浪形等形状的,这些 属于曲线运动。 结论: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可将物体的运动分 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形式。 二、击球感知物体的运动形式 实验材料:蓝色球和红色球各一个,一条带槽的 直线轨道、一条带槽的曲线轨道、平整的桌面。 实验步骤: (1)把蓝色球和红色球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让二 者之间有 50 cm 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距离可 长、可短),然后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实验现象:蓝色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线运动,但很 难击中红色球。 (2)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直线轨道上,二者之间 有 50 cm 的距离,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3)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曲线轨道上,二者之间 有 50cm 的距离,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实验现象:蓝色球在直线轨道中做直线运动,在 曲线轨道中做曲线运动,都比较容易击中红球。 (4)观察比较蓝色球在平整桌面、直线轨道和曲 线轨道中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分析:蓝色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线运动,但很难击 中红色球。蓝色球在直线轨道中做直线运动,在 曲线轨道中做曲线运动,都比较容易击中红球。 结论:根据轨道形状的不同,蓝色球做直线运动 或曲线运动。 三、从桌面上推出滚落的小球的运动路线 按照实验步骤操 作,观察实验现 象。 按照实验步骤操 作,观察实验现 象。 感受到它们可以 分为直线和曲线 两类。 通过实验、绘制 运 动 路 线 的 方 法,进一步理解 直线运动和曲线 运动的特点。 通过猜测、实验、 实验材料:小球实验桌、塑料桶和实验记录单。 实验步骤: (1)预测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 动路线,并在记录单中画出小球可能的运动路 线,与同学交流想法。 (2)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把小球摆放在实验桌上, 用手推出或用手指弹射小球,并认真观察小球的 运动变化过程。 (3)画出或是修改实验记录单中的小球的运动路 线。 分析:开始时,小球会在平整光滑的桌面上进行 直线运动,当冲出桌面后小球在重力的作用下往 下掉落,运动的路线会变为曲线。 结论:小球先是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冲出桌面 后变为曲线运动。 预测运动路线, 与同学交流 按照实验操作步 骤完成实验内 容,观察实验现 象,并画出小球 的运动路线。 绘制运动路线的 方法,加深学生 对直线运动和曲 线运动特点的理 解,同时帮助学 生认识到同一个 物体会随着运动 方式的不同而改 变运动路线。 3. 交流研讨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 哪两种形式? 教师点拨: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可以分为: 1.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 运动。比如电梯上下运动、树上苹果落地、火箭 发射等。 2.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 运动。比如钟摆的运动、车轮的转动、鸟类的飞 行路线、踢出去的足球等。 交流、讨论并得 出结论。 通过交流、讨论 实 验 内 容 和 结 论,总结物体的 运 动 形 式 的 分 类。 4. 科学拓展 一、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更多物体的直线运动 和曲线运动? (1)射出的箭(2)跳跃的袋鼠(3)飞舞的蝴 蝶(4)飘落的树叶(5)飞机的起飞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回 答。 说一说这些物体 的运动路线 了解生活中和自 然界中有很多直 线运动和曲线运 动的例子,体会 通过分析,这些运动过程中既有直线运动也有曲 线运动。 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运动的路线既 有直线运动也有曲线曲线。 二、物体的复合运动 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这样的运动被称为复合运动。 易拉罐:罐体滚动,整体直线运动。 人行走:身体直线运动,手臂摆动。 竹蜻蜓:竹柄、翅膀旋转运动,整体曲线运动 三、球场上的曲线运动--奇怪的“香蕉球” 播放视频 足球绕过“人墙”,划出一道弧线,破门而入!由 于足球呈弧线形运行,与香蕉形状相似,故俗称 “香蕉球”。香蕉球又称“弧线球”,足球运动技 术名词。 弧线球的原理:当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并且不断 地旋转,由于空气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因此当球 转动时,空气就与球面发生摩擦,旋转着的球就 带动周围的空气层一起转动,从而形成足球在空 中向前并作弧线飞行。 对课件展示运动 进行路线描述。 观看视频 到科学源于生活 和自然界,科学 知识应用到实际 中能改变人们的 生活。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运动路线的 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 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能够观察、描述 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体验生活中的物体运动 更多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课题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重点 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 形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 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 它们的异同点。 学生在认识了不同的运动形式后,又与实际生活 相联系。我出示图片,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运 动形式,生活中你见过这些运动形式吗?再让学 生说一说。这个环节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然后我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 过小组合作让我提供的器材也能做以上的运动 形式,学生探究的欲望高涨,纷纷动手试了起来, 效果很好。 难点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展示斜坡的图片,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 物体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斜坡有山坡、滑梯、楼梯等, 观察下面的几幅图,想一想物体怎样运动? (1)也许物体会像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去那样 滚动; (2)也许物体会像我们滑滑梯那样滑下去; (3)也许物体会像轮椅在斜坡上不动。 其他场景:开足马力上坡的小汽车、传送带上的 快递包裹、游乐场里的“滑沙”、利用斜面往车 上搬运货物等等。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课 题 滚动, 滑动、静 止,前进等。 观察图片。说一 下物体的运动。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制作方法 完成斜面的制 作。 斜坡是我们常见 的物体,点明我 们的研究是与生 活实际紧密联系 的;直指本课的 研究核心,即物 体在斜坡上的运 动情况。 课件展示图片容 易激活学生真实 生活经验。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制作斜面 用下面的材料模仿斜坡,做一个坡度较小的斜 面。 制作材料:一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几块大小一样 的小木块。 制作方法:(1)将几块小木块竖着搭起来,形成一 个类似桥墩的立柱。 (2)在立柱上轻轻搭上木板,形成斜坡,斜面就 搭建好了。 (3)可通过增减小木块的数量来调整斜面的坡 度,木块数量越多,斜面坡度越大;木块数量越 少,斜面坡度越小。 制作须知:尽量选择在较粗糙的桌面去摆放制作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制作方法 完成斜面的制 作。 制作一个斜面, 为下面物体的运 动做准备。 材料或是用物体或手挡住木板的底部,这样可以 防止制作材料在组装时散落、不稳定。 探索二、观察立方体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自制斜面、一个立方体木块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 (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实验现象:当斜面坡度小时,立方体处于静止状 态;当斜面坡度足够大时,立方体木块会从斜面 上端慢慢地滑下来。 实验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 下。 探索三、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 况 实验材料:自制斜面、小六棱柱(可用六棱柱的 铅笔代替)、小球 实验步骤: (1)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 状态。 (2)将小球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 (1)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 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 后再滚下来。 (2) 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科学词汇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叫 滑动。如滑冰时冰刀在冰上的运动。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制作方法 完成实验内容, 观察立方体木块 的状态。 对实验现象进行 分析,得出结论, 与教师总结对比 是否一致。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制作方法 完成实验内容, 观察小六棱柱和 小球的状态。 对实验现象进行 分析,得出结论, 与教师总结对比 是否一致。 知道滑动和滚动 的概念 动手实验,亲自 体会立方体木块 在斜面上的运 动。 尝试对实验现象 进行总结,锻炼 学生的思考、总 结能力。 动手实验,对比 两种不同形状物 体在斜面上的运 动。 尝试对实验现象 进行总结,锻炼 学生的思考、总 结能力。 一个物体(多为球形或圆柱形)在另一个物体上 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叫滚动。如车轮在地上的 运动。 探索四、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 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 (圆柱体)、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松 开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 有滚动。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制作方法 完成实验内容, 观察不同形状的 几种物体的运动 状态。 对实验现象进行 分析,总结结论, 与教师总结对比 是否一致。 动手实验,观察 多个不同形状的 物体在斜面上的 运动。找出运动 规律 尝试对实验现象 进行总结,锻炼 学生的思考、总 结能力。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 动的? 教师点拨: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三种情况: (1)滑动:像立方体木块一-样从斜面上滑落下 来。 (2)滚动:像乒乓球一样从斜面上滚下来。 (3)有滑动,有滚动:像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 有滑动,有滚动。 对实验内容总 结,交流、讨论、 回答问题。 通过操作、观察 总结出物体的形 研讨二、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 关系吗? 教师点拨: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有所不 同,接近立方体、长方体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产 生滑动的运动状态。而接近球体(如乒乓球)或圆 柱体(如电池)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产生滚动的 运动状态。 对实验内容总 结,交流、讨论、 回答问题。 状与它在斜面上 的运动关系。 4. 科学拓展 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它们会怎样运动? (1)小球的运动状态 当斜面一端变高时,小球的运动状态:小球滚动 的速度变快了。 (2)六棱柱的运动状态 当斜面一端变高时,六棱柱的运动状态:当斜面 一端低时,六棱柱滑动,或者先滑动后滚动;当 斜面一端变高时,六棱柱直接滚动。 (3)球体、圆柱体、正方体、多面体的物质的 运动状态 当斜面升高时,球体或圆柱体的物体滚动速度加 快,接近球体或圆柱体的物体也会直接滚动下 来,而正方体、多面体的滑动速度变快,有时会 直接滚动下来。 斜面高度与光滑程度对物体运动方式的影响 斜面的高度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式,随着高度的增 加,物体的运动方式趋向滚动。坡度高,运动快; 坡度低,运动慢。 光滑的斜面上,小立方体沿斜面滑动下去; 粗糙的斜面上,小立方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较 大,小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 学生思考,预测 出现的运动状 态。把斜面变高, 通过实验操作观 察出现的结果。 将斜面坡度逐渐 增大,再观察物 体的运动情况, 这是一个符合学 生探究心理的拓 展活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 案 课题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基于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 体情境时,如“跑完 100 米,小明用了 15 秒,小红用了 18 秒,谁跑得快?”(跑相同距离, 用时短的跑得快),“小雨一分钟跑了 210 米,小阳一分钟跑了 245 米,谁跑得快?”(跑相 同时间,跑得远的跑得快),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第 5课和第 6课,需要我们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在斜 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主要有滑动和滚动 两种运动情况;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 情况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 察、描述、比较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觉得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很重要,可 以说是越充分、周到越好。只有做到课前备课的 充分、周到,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处理的更高效。 当然,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 上,我们应该时时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 每一抹亮色,让学生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 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 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 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这样的课堂, 一定会时时精彩的!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 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 1. 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重点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 动慢。 难点 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 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果鸵鸟,豹子和羚羊百米赛跑,你们知道谁的 速度最快?谁的速度最慢? 播放视频《动物运动会!鸵鸟,豹子和羚羊百米 赛跑谁最快?》 在相同的距离内,猎豹的速度最快,鸵鸟第二, 羚羊最慢。 展示课本上面的图片,有汽车、自行车、行人在 大桥上行进,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怎样比较 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猜测答案 观看视频 说出自己的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对 于动物是非常感 兴趣的,通过观 看视频能激发同 学学习的兴趣。 提出问题,学生 思考解决问题的 方法,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 慢》板书课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给动物排名次 动物王国进行赛跑,请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动 物的快慢排名次,并记录下来。 猎豹是陆地上跑的最快的动物。 动物奔跑 100 米需要的时间和名次记录表: 猎豹用时最短,是第一名。大象用时最长,是最 后一名。 按奔跑的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名:猎豹、羚羊、 斑马、兔子、黑熊、大象。 结论: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运动 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所用的时间越长, 运动的越慢。 科学资料 现在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是由牙买加著名短跑 健将博尔特创造的,他于 2009 年 8 月 17 日在德 国柏林创造的记录是 9 秒 58。 在全世界几千种哺乳动物中,运动最快的时速可 达 100 多千米,而运动最慢的是分布在美洲热带 森林中的一种三趾树懒。它每小时只能走 100 米 左右,比乌龟爬得还要慢。 探索二、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 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红、黄两个颜 色的小球。 根据图表,填写 时间和名次记录 表。 学生表达自己的 想法及方法。 以动物王国进行 赛跑的形式呈 现,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学生 能从原有的体育 学习活动中迁移 评判方法,按所 用时间从短到长 排列出名次。 知道人类在百米 赛跑中的最快速 度。 知道树懒是哺乳 动物中时速最慢 的动物。 拓宽知识面。 动手实验,亲自 实验步骤: (1)准备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 斜坡。红球的轨道坡度要高于黄球的轨道坡度。 (2)将两个小球在轨道较高的一端同时释放。 (3)观察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 (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分 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依据,最 后确定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轨道长度相同,同时释放,先到达终 点的说明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在相同的距离内,红球用时短,所以 红球运动的快。 探索三、在同一条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 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 表、记录单。 操作步骤: (1)将轨道的一端垫高,使轨道成为一个斜面, 上端是起点,下端是终点。 (2)几个同学分工合作,用秒表测量不同小球 运动相同距离所花的时间,并记录下来,至少测 量 3 次(为了减少误差)。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实验步骤 完成实验内容, 观察两个小球的 快慢,并记录所 用的时间。 对实验现象进行 分析,得出结论, 与教师总结对比 是否一致。 学生表达自己的 想法及方法。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实验步骤 完成实验内容, 体会两个小球在 轨道上的运动。 尝试对实验现象 和记录数据进行 总结,锻炼学生 的思考、总结能 力。 动手实验,亲自 体会两个小球在 轨道上的运动。 (3)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 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在同一条轨道上,黄球用时 2 秒,红 球用时 3 秒,用时短的说明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运动相同距离所花时间较短的小球, 运动的较快。 观察两个小球的 快慢,并记录所 用的时间。 对实验现象和记 录数据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 与教师总结对比 是否一致。 试对实验现象和 记录数据进行总 结,锻炼学生的 思考、总结能力。 3. 交流研讨 研讨: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的快慢? 教师点拨: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 比较运动的快慢。 方法:让所有的物体从同一起点,同时出发,比 较它们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用时越短说明物体 运动的越快。 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交流讨论以 及引导,让学生 得出结论:运动 相同的距离,可 以用比较运动时 间的方法来比较 运动快慢,即用 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4.科学词汇 词汇一:距离 两个物体相隔或间隔的长度就叫距离。 词汇二:时间 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某一段时间间隔。 学习距离和时间 的科学解释。 5. 科学拓展 如果测量 3 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应该怎 样处理数据? 教师点拨: 测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如果测量 3 次得到 学生表达自己的 想法及方法。 学生经过重复实 验,测得两个小 球在同一个轨道 上的运动时间的 了不同的数据,可以继续多测量几次,取同一数 据出现频率较高的 ,比如连续测量 10 次,出现 的数据分别是 2,2.5,2.5,3,2.5,2,3,2, 2.5,2.5。这里 2.5 出现的次数较多,可以作为实 验数据。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通常采取计算平均数的形式 来处理数据,比如测量 3 次的数据分别是 3,2.5, 2.5,取平均值为(3+2.5+2.5)/3≈2.7。 数据较多,让学 生讨论选择哪个 数据进行比较, 是为了让他们初 步学习处理数据 的方法,如取中 位数、众数、平 均数等。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运动相同的距 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 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实验中 利用了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应用“相同距 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 比较运动的快慢。 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和描述不够深 入,整堂课有点像走过场的味道。而且在实验讲 解环节不够充分,我在讲台上操作不能顾及学生 是否能真正接受,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难度较大。 还有一点,这一堂课组织教学没搞好。比如学生 在观看动物奔跑后不能将注意力及时转到实验 操作与观察中,过于兴奋。当时的我没有发觉, 只顾着自己去讲解。在课后,组里的老师针对这 个问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堂中要时刻 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 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一堂实验课下来,我发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 案 课题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本课和第 5 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 5 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 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学生在第 5 课中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 何分工合作等,对于本课重点活动的开展有一定帮助。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 动慢。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 1. 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重点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 动慢。 难点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现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得太多,对学生扶得过 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另外,在教学中 还应注意对学生开展实验常规操作的训练,这是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 谁先到达终点, 回顾上节课中比 慢? 教师总结:在相同距离内可以通过测量运动时间 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提问: 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怎样比较它 们的快慢? 如果猎豹和羚羊一起奔跑,猎豹能追得上羚羊 吗? 猎豹是世界上在陆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它 的时速可以达到 115 千米,也就是说按照它最快 的速度奔跑的话,跑 100 米大概只需要 3秒左右。 教师点拨: 可以分别测出两个物体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 越远,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比如上图中的羚羊 和猎豹,在相同时间内,只有羚羊跑的足够远, 才能避免被猎豹捕杀。 观看视频《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十种动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 慢》板书课题 谁跑的快。 说出自己的方法 能 观看视频 较物体运动快慢 的方法;“如果不 同物体的运动时 间是相同的,怎 样比较它们的快 慢?”直指本课 的重点,即比较 相同时间内物体 的运动距离来比 较运动的快慢。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给交通工具排序 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下面 6 种交通工具排序, 交通工具 1小时内通过的距离和名次记录表: 喷气式客机通过的距离最远,是第一名。自行车 通过的距离最近,是最后一名。 按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名:喷气式客机、高速列车、 汽车、快艇、轮船、自行车。 结论:在相同时间内,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运动 学生可以调动原 有经验“相同时 间内,运动的距 离长,运动快”, 对 6 种交通工具 的运动快慢做出 准确判断,并且 在活动手册中排 列名次。 通过对 6 种交通 工具的运动快慢 排序,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距离越短,运动的越慢;运动的距离越长, 运动的越快。 探索二、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比较两名 同学运动的快慢。 提问: 如果让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你能比较 出他们运动的快慢吗? 实验步骤: (1)两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 听到第 2 次口令停止走动。 (2)用软尺分别测量运动的距离,记录下来运动 的快慢。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相同,运动的 距离远说明运动的快。同学甲的行走距离是 2米, 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 2.2 米,所以同学乙运动的 较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 间内,行走距离越远,速度越快。 探索三、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比较 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 提问:两名同学都沿着直线行走,从不同地点出 发,而且出发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 能或不能,说出 理由。 按照实验步骤完 成实验内容,并 记录他们的行走 距离。 对实验记录进行 分析,得出结论, 与教师总结对比 是否一致。 学生表达自己的 想法及方法。 通过这一实验, 探究从不同地点 同时沿直线出 发,比较两名同 学运动的快慢的 方法。 两次口令用于保 证两名同学运动 的时间相同。 可以用脚跟接脚 尖的方法来行 走”,这是考虑 到教学场地的活 动范围小,建议 用这样的方式行 走以减小移动距 离。 对实验现象和记 录数据进行总 结,锻炼学生的 思考、总结能力。 在探索二的基础 上增加了难度, 通过提问,学生 快慢? 实验准备:两名同学、两名计时员、软尺、秒表 (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名同学、一名计时员 兼测距员。各组分别在不同地点进行实验。 (2)各组同学按自己所在位置进行直线行走,计 时员发令、计时 10 秒最终分别记录同学 10 秒后 行走的距离。同学依然采取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 行走。 (3)测距员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说 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虽然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 直线出发,但是他们运动的时间都是 10 秒,测 量他们的行走距离我们可以发现:同学甲的行走 距离是 2.5 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 3 米。在相 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说明运动得越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相 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速度越快。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实验步骤 完成实验内容, 并记录他们的行 走距离。 对实验记录数据 进行分析,得出 结论,与教师总 结对比是否一 致。 们要思考:如何 保证两名同学的 运动时间相同。 通过实验,探究 从不同地点不同 时间沿直线出 发,比较两名同 学运动的快慢的 方法。 尝试对实验现象 和记录数据进行 总结,锻炼学生 的思考、总结能 力。 3. 交流研讨 研讨:怎样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点拨: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长短的方 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交流讨论以 及引导,让学生 得出结论:运动 相同的时间,可 方法:方法:让所有的物体运动时间相同,比较 它们到达终点运动的距离,运动距离越远说明物 体运动的越快。 以用比较运动距 离的方法来比较 运动快慢,即距 离远,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4.科学词汇 词汇:速度 运动的物体在某一个方向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距离,也泛指快慢的程度。 一辆小汽车在 1分钟内行驶了 600 米,它的速度 是 600 米/分或者 10 米/秒。猎豹比山羊跑的快, 学习速度的科学 解释。 5. 科学拓展 拓展一:做“追击跑”游戏 在操场的跑道上做“追击跑”游戏。两名同学一 前一后站在同一条跑道上,听口令起跑和停止, 其余同学测量并记录运动距离,比较它们运动的 快慢。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一是后面的同学追上了前面的同学,运动时间相 同,追的同学通过的距离长,运动快; 二是后面的同学追不上前面的同学,需要测量两 名同学的运动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拓展二:说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 我们发现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 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在运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运动的时间短,速度 按照实验方法完 成实验内容,并 记录他们的行走 距离。 “追及跑”游 戏,是本课研究 结果的应用。 “比较生活中常 见物体的运动速 度”,旨在让学 快;运动的时间长,速度慢。 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运动的距离长,速度 快;运动的距离短,速度慢。 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 生知道利用物体 运动的时间和距 离,比较它们运 动的快慢,即速 度的大小,然后 引导学生比较一 些物体的运动速 度大小。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运动相同的时 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 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实验中 利用了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应用 “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 慢。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6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 比较运动的快慢。 距离远,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为切 入点,提问学生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 方法。学生立刻回想上节课学习的方法,他们表 现得很积极。然后我又以此为基础,提问学生比 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学生的表现不一,只 有少部分学生能回答正确。在经历这样的复习导 入之后,我就能较顺利地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我依照教学设计开展实验。本课设计的实验和课 件展示的活动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时间比较紧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7《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课题 我们的“过山车”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过山车又称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令不少人着迷。它常利用重力 和惯性使小列车沿蜿蜒的轨道行进,有爬升、滑落、旋转等过程。3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一般没有坐过山车的经历,对过山车的路径和轨道缺乏直接体验。但为数不少的学生通过图片 和视频见过过山车,对过山车非常感兴趣,渴望研究相关内容。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 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重点 根据已有资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难点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意见,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 和调整。 张,对实验探究过程很快,一些学生接受起来较 为困难。因为有上节课类似的实验经历作为铺 垫,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更加熟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观看视频《过山车》 展示过山车的图片,提问: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 中的过山车吗? 观看视频 见过 玩过 通过视频和图 片,丰富了学生 对过山车的直观 (1)过山车定义: 过山车,又称为云霄飞车,是一种机动游乐设施, 常见于游乐园和主题乐园中。一个基本的过山车 构造中,包含了爬升、滑落、倒转(儿童过山车 没有倒转),其轨道的设计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 回圈,也可以设计为车体在轨道上的运行方式为 来回移动。 (2)过山车的运动形式 观看图片,过山车都有哪些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我们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 板书课题 直线运动和曲线 运动。 认识,又为后续 设计“过山车” 运动路线做辅 助。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使用不同材料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1.建造塑料积木轨道。 制作材料:塑料积木、底板。 制作步骤: (1)选择恰当的积木连接处一条直线轨道; (2)选择恰当的积木连接处一条直线轨道; 要点提示: 将积木用力压在地板上,两块积木的连接处要压 平。 2.建造泡沫保温管轨道。 制作材料:铁架台、泡沫保温管、剪刀。 制作步骤: (1)将泡沫保温管用剪刀剪开。 (2)用铁架台的试管夹将泡沫保温管连接起来, 并调整高度。 (3)根据需要设计直线轨道或曲线轨道。 制作须知:相接的泡沫保温管处不要有漏风,可 准备制作材料按 照制作步骤完成 积木轨道建造。 准备制作材料按 照制作步骤完成 泡沫保温管轨道 建造。 观察材料并建造 直线轨道和曲线 轨道。这个活动 是为后续的 确 定方案和实践活 动打基础。 以用透明胶带在底部粘连,或将相接的泡沫保温 管叠放在一起。 探索二、明确设计要求并讨论怎样才能做到。 (1)轨道的总长应在 2 米以上。 目的:因为下节课有一个比较不同“过山车”上 小球运动快慢的活动,如果轨道距离太短将难以 测量运动的时间。轨道也不宜太长,不然需要的 材料过多,搭建起来用时也会较长。可以用软尺 和细绳来测量轨道的长度。 (2)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目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活动项目的具体问题 中。 (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目的:是为了让轨道上的小球可凭借重力和惯性 而运动,一方面是更符合真正的过山车情况,另 一方面是让下节课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 动快慢的活动更公平。 (4)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目的:轨道中间不宜断开,全程完整通畅,同时 轨道要有适宜的坡度,能给小球提供足够动力。 (5)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目的:是在提醒关注轨道连接的同时也要关注承 载“过山车"的基础设施。 探索三、小实践 1. 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要点提示:要有起点和终点,分直线轨道和曲线 轨道,轨道坡度要有变化。 2.制作“过山车” 在制作“过山车”之前的设计图纸阶段是很必要 设计“过山车” 的轨道路线。 根据设计图纸制 教科书列举了自 制“过 山车”的 五条具体设计要 求,为学生的 设 计指出了明确方 向。 此环节是为了让 学生了解知道这 五条设计要求的 目的。 学生在纸上设计 “过山车”的轨 道路,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和设计 能力。 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率的一种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符合科学规律才能设计成功作 品。制作的过程不要随意更改之前的设计图。 制作材料:积木、软尺、细绳。 制作过程:按照设计图和材料,制作我们的“过 山车”。 3.评价“过山车” (1)长度是否达标; (2)是否同时具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3)轨道的坡度是否有变化; (4)“过山车”是否稳固 作“过山车”。 交流讨论,发现 问题,及时调试。 按照设计图纸完 成“过山车”的 制作,培养学生 动手以及合作的 能力。 小组之间互相交 流,取长补短, 使得“过山车” 轨道模型的功能 更齐全,为下节 课“过山车”测 试做准备。 3. 制作总结 通过制作过山车的步骤我们总结了工程设计的 基本步骤。 交流讨论总结。 总结工程设计的 基本步骤 4.科学拓展 过山车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小实验:找一块空地,准备一个小桶,里面装上 半桶水(不要太重),然后参考上图的方式,快 速做圆周运动,观察桶中的水。 结果:水不会漏出来。 为什么呢? 我们在转的过程中,水有向外的力,水在挤压桶。 过山车跟这个力是类似的。设计的过山车在其轨 道上按照设计速度运动时,也就是过山车也是要 挤压轨道的。 交流讨论 拓展知识面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本节课,先通过观察过山车图片聚焦过山车的运 思考小结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8《测试“过山车”》教案 课题 测试“过山车”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动,再熟悉现有材料并明确设计要求,最后设计、 制作和评价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 意见,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 调整。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7 我们的过山车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科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科学必须先了解自 己看过或者经历过的东西。在本课教学中,我先 创设游乐园过山车的情境,然后让学生经历完成 自己“过山车”的过程。但考虑到教学时间与学生 的自主设计与完成组装的能力,我并没有让学生 自己亲手完成全部的实践操作,比如设计组装方 案与检验和改进“过山车”,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不 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让学生掌握此类 实践的完整过程,真正将实验知识传授给学生。 此外,我让学生分小组组装“过山车”,学生们的 积极性非常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更多地将 其视作“组装游戏”,而不是学习。另外,我在材 料选择的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择实验 室已有材料,不能使用仿真度更高的“过山车”玩 具材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教学反思 学情 分析 在第 7 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并且完成了评价。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在 自己制作的“过山车”上“大展作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过 山车”,从物体的位置、 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 同时,本课也要求 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作品优化改进。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 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重点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难点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观察我们的过山车 (1)展示一下我们的“过山车”轨道设计。 (2)利用小球代替“小车”,在轨道上测试一下。 板书课题《测试“过山车”》 各小组展示制作 的过山车,同学 们互相观看,交 流。 通过问题,直接 点明了本课主要 任务是观察、描 述、测量小球在 “过山车”上的 运动情况。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操作步骤: (1)将方向盘的中心点对准“过山车”的起点, 将方向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 (2)将小球摆放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利用方 向盘说出当前位置的小球处于“过山车”起点的 什么方向。 (3)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小球 按照实验步骤完 成操作内容。尝 试对小球的位置 进行描述。 本单元第一课就 学习了怎么描述 位置,这里和第 一课类似,可以 应用所学知识对 小球的位置进行 描述。巩固所学 知识。 所在位置,再用软尺量出这段细绳的长度,这就 是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了。 (4)用方向和距离完整地描述“以起点为中心” 时小球所在位置。 教师点拨: 描述小球位置的要素分析: (1)参照物:以起点为中心,说明参照物为轨道的 起点。 (2)方向:用方向盘判断小球在起点的什么方向。 如小球在起点的东北方向。 (3)距离:用软尺量出的这段细绳的长度就是小 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如测量的结果为 50 厘米。 小球位置的描述: 小球在轨道起点的东北方向,距离轨道起点 50 厘米的地方。 结论:描述物体的位置要包括参照物、物体与参 照物的方向和距离三大要素。 探索二、让小球从高处落下,观察并描述其运动 形式。 小球从高处滚动下来,根据小球的运动路线,小 球在“过山车”的斜面轨道上做的是向下的直线 运动,在拐弯处的曲线轨道上做的是曲线运动。 小球整体的运动路线是曲线。 结论:可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形式描述物体的 运动路线。 探索三、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方法一:比较相同时间内小球的运动距离 操作方法: (1)两人一组,一人做计时员,一人做操作员。 完成操作内容, 并注意观察,尝 试描述小球的运 动形式。 全班讨论如何比 较运动的快慢。 完成操作内容, 本活动的关键在 于引导学生将小 球看成一个点, 观察其在轨道上 的运动路线,让 其判断是直线运 动 还是曲线运 动。 活动前的全班讨 论,是为了引导 学生回顾原来所 学的比较运动快 (2)用秒表记录 5 秒内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 动的距离,用软尺和细绳测量距离。 结果:5 秒内小球滚动轨道距离较长的运动得较 快。 方法二:比较相同距离内小球的运动时间 操作方法: (1)两人一组,一人做计时员,一人做操作员。 (2)在不同的“过山车”上,先用软尺和细绳测 量一段相同距离的轨道,然后用秒表记录小球在 这段轨道上运动的时间。 结果:相同距离内小球运动时间较短的运动的 快。 并记录数据。 完成操作内容, 并记录数据。 慢的方法。 针对每组的“过 山车”轨道总长 的不同,引导学 生采用两种不同 的方法来完成本 探索活动。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 描述物体的位置要包括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 方向和距离三大要素。 描述物体位置时,首先要确定参照物。本次活动 中,以过山车轨道的起点为参照物,假定起点的 位置不变,那么小球运动一段距离后,就可以借 助方向盘,取轨道的起点为中心,测量小球到起 点的长度同时描述小球的方向。比如,小球位于 轨道东南方向 35 厘米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 的距离指的是轨道长度,不是小球与起点的直线 距离。 研讨二: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在确定方向、距离后,根据小球或物体沿轨道运 动的路线。描述出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的距离, 在弯道处描述出转向的方向,一段一段详细地、 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 研讨三: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学生根据前面所 学知识 学生根据前面教 师的总结,交流 后汇报结果。 学生根据前面实 验结果,交流后 通过交流探讨, 将以学习的知识 加以运用,更好 的掌握本节课的 重点内容。 我们需要先确定运动的时间和路程的长短,然后 比较相同时间内,距离的长短或相同距离内,时 间的长短。 相同距离内,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 越慢; 相同时间内,距离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 越慢。 汇报结果。 4.科学拓展 如果要让小球运动的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 车? (1)根据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斜面坡度越大, 物体运动越快。可以增加“过山车”轨道起点的 高度,让斜面的坡度变高。 (2)如果弯道较少,那么小球的运动速度也会增 加。所以,可以适当减少“过山车”轨道的夸道, 增加直线轨道。 交流讨论 旨在拓展提高学 生的知识面。培 养独立思考问题 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本节课,利用自制的“过山车”,从物体的位置、 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个方面对本单元知 识进行系统的回顾,通过本节课,能够正确描述 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 运动的快慢。愿意跟同学们合作探究,能认真操 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和乐于交流。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8 测试“过山车”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运动速度:有快有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我感触最深之处是:任何科 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实验操 作活动中学生的分工合作是保证,交流汇报是升 华,也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此,在 教学反思 2020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 课题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 性认识的。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 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 目标 1. 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4. 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3. 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 4. 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探究活动前将每组中的学生按实验员、记录员、 汇报员、材料员、观察员的身份分为六人一小组, 各负其责,避免了能力差的无事可做。这样,每 个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组与组之间相互竞 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 兴趣浓厚,秩序井然,教学效果好。同时,在科 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特别 是实验操作活动中的一些重点环节教师首先要 演示,还要以小提示的形式告知学生在实验中应 注意的事项。通过小提示的引导,既能让学生明 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 养了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2.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 3.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重点 怎样观察记录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 难点 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做好观察计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 聚焦一:蚕卵是什么样的? 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一个蚕卵就是一条生 命。蚕卵很小,颜色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呈椭 圆形。 聚焦二: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首先我们要通过图书 馆、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大致了解蚕的生命周 期分为哪几个阶段,了解养蚕过程中我们应该关 注的问题,如:进食、呼吸、健康和住处等等, 其次我们要制订观察计划,准备观察器材,如放 大镜。在每天的观察中要把蚕的各项变化记录下 来,如蚕的大小、颜色、食量、蜕皮等情况都要 详细记录。记录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用文字、画 图或者拍照等方法都可以。 我们一起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书课题。 积极回答知道的 情况。 根据生活经验回 答。 说出认为可行的 方法。 通过询问是否养 过蚕,来了解学 生对蚕的已有认 知。 通过提问的形式 导 入 本 单 元 主 题,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将观 察结果记录下来。 观察准备:蚕卵、尺子、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 观察方法:先用眼睛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再 借助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播放视频《观察蚕卵的样子》 观察记录: (1)大小:蚕卵长约 1 毫米,厚约 0.5 毫米。 (2)形状:用放大镜观察,蚕卵近似圆形,很 像小米粒,仔细观察,可看到蚕卵的中心处是凹 下去的。 (3)颜色: 刚产下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随时间延 长逐渐变成灰绿或紫黑色。 时间较长的卵如果仍呈现黄色,可能是未受精, 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 ,保证“房子” 的清洁卫生。把蚕盒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在蚕 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防止水分蒸 发过快。养蚕的相对湿度为 75%~80%,如果湿度 过高,可在蚕盒底部铺纸或开盖饲养一段时间。 如果湿度过低,则可以在蚕盒旁边加放浸湿的纱 布增加湿度,但不要让蚁蚕直接浸在水里。 播放视频《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结论: 准备材料 按照观察方法认 真观察蚕卵的大 小、形状、颜色 等,并记录结果。 观看视频 准备蚕宝宝家的 材料,并按照合 适的要求,完成 蚕宝宝家的建 设。 观看视频 通过观察实验, 了解蚕卵的大 小、形状以及颜 色等特征。 观看视频能激发 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通过为蚕宝宝建 造一个家,同学 们在建造家的过 程中,能了解到 蚕宝宝生活所需 的条件。 观看视频能激发 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能够对实验 养蚕需要的条件: (1)空气:准备一个盒子,在盒盖上扎些小孔, 作为蚕的“房子”。 (2)适宜的湿度: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 洒一些水。 (3)适宜的温度: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 25℃。 蚕卵的孵化过程: 蚕卵的孵化所需的条件: (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 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 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 “房间”的清洁。 (4)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 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探索三:小组讨论,制定计划观察蚕的一生。 认真听讲、记录 认真听讲、记录 认真听讲、记录 讨论,并制定计 划。 活动的步骤更加 清晰。 通过阅读资料了 解为迎接蚕宝宝 出生做的准备。 明确工作,为课 后的准备工作建 立基础。 启发学生思考长 期观察和做好观 察记录的重要 性。 科学词汇: 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播放视频《孵化与蚁蚕》 观看视频 了解孵化的概念 以及知道蚁蚕是 怎么来的。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 件?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经过 1~2 天 变成淡红色或者浅褐色,再经过 3~4 天变成灰绿 色或者紫黑色。蚕卵的孵化注意保持温度在 25℃ 左右,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湿度。 研讨二: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 怎样做? 蚕的一生经历蚕卵--幼虫--蚕蛹--蚕蛾四个阶 段,我们应注意观察不同阶段的蚕大小、外形、 颜色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蚕的特征用文字或者 画图等多种方法记录下来。 我们要遵循科学探究的程序,即先查阅相关资 料,再制订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方法,然后进行 观察最后将观察得到的信息汇总,总结观察成 果。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使学生明白随时 观察和记录的重 要性以及激励学 生坚持观察记 录。 4.科学拓展 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 样子。 交流讨论 旨在拓展提高学 生的知识面。培 养独立思考问题 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 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 征;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得养蚕的相关 知识;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 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颜色:淡黄色→紫黑色 蚕卵 大小:小米粒大小 形状:中间凹陷的圆饼状 蚕宝宝“家”的环境特点:干净、通风、适宜温 度、无害虫、食物晾干水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肉眼 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 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地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 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借助直尺测量 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 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 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地观察 了,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案 课题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观察过蜗牛、鱼等常见动物,在此基础上,借助第 1 课学生对蚕卵的认识, 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认识更多动物的卵。三年级的学生除了蚕卵也见过不少其它动物的卵,但 是学生对卵的认识更多的来自于它们是人类的食物,其中,最熟悉的应该是鸡卵,也就是鸡蛋。 为什么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动物为什么要产卵?它对动物 自身有什么意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更没有仔细研究过。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 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3. 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基本相似。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 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 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我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 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 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 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我 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 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 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1.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 录的?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 记录下来?我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 观察和记录。 4. 鱼等动物的卵外部没有硬壳,鸡等动物的卵外部有硬壳。 5. 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 6. 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 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动物,是动物生命的开端。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 2. 能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3. 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 2. 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人类行为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长。 重点 认识动物的卵的特点,了解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 物生命的开端。 难点 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的能力,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 性相统一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请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 呢? 教师介绍许多动物像蚕一样都是通过产卵繁殖 后代的。 出示三种动物的卵的图片,提问:不同的动物的 卵一样吗? 教师点拨: 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最常见的就 是鸟类和昆虫。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动物的卵有鸡 蛋、鸭蛋、鹅蛋、鹤鹑蛋等,这些动物的卵的大 小和颜色都不一样,如鸡蛋是白色或棕色的,鸭 蛋和鹅蛋是青灰色的,鹌鹑蛋是带花纹的。但是 这些动物的卵的内部结构都相似,都有蛋黄和蛋 学生回答:从卵 里。 不一样 这两个问题贯穿 于整课内容,以 回忆和游戏的形 式引发学生的思 考,但不要着急 让学生回答。目 的是将学生的视 角由蚕卵拓展到 其他更多动物的 卵,由此,揭示 本节课的课题。 白。 提问:不同动物的卵是不一样的。动物的卵里有 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板书 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根据生活经验回 答。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找出它 们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材料:鸡和鸡卵(鸡蛋)、鱼和鱼卵、蛙和 蛙卵、龟和龟卵、蚂蚁和蚂蚁卵 5种动物及其卵 的图片。 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它们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 播放视频《观察不同动物的卵》 观察记录: 提问:我们怎么给动物的卵分类呢?(教师提示: 教师提示:以卵外是否有硬壳为标准给卵分类) 观察分析: 通过了解不同动物的卵的特征后,根据其特征给 这些卵确定一个标准进行分类。我们不难发现, 有些卵可以看到卵的内部特征,而有些卵被硬壳 包裹住,看不到其内部特征。可以根据卵外是否 有硬壳对它们进行分类。 有硬壳:鸡卵(鸡蛋)、龟卵 学生发现动物的 卵在大小、颜色、 数量、形状等方 面不同。 观看视频 根据观察给动物 分类 让学生通过观察 图片中不同动物 的卵,并与蚕卵 进行比较,知道 动物的卵大多是 圆形或椭圆形 的,但它们的大 小不同,颜色不 同,数量、软硬 不同,有的卵上 还有花纹。 学生观察比较动 物的卵的异同之 后,引导学生利 用班级记录表对 动物的卵按照不 同的标准进行分 类。 无硬壳:鱼卵、蛙卵、蚂蚁卵 观察结论: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特征。 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为有硬壳和无硬壳。 探索二: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提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 呢? 实验材料: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一把小刀 和一个盘子。 实验步骤: (1)将生鸡蛋打开放入盘中,观察生鸡蛋的内部 结构,并将观察到的结构记录下来。 (2)小心地用小刀纵向切开熟鸡蛋,观察熟鸡蛋 的内部结构,并与生鸡蛋进行比较。 播放视频《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实验现象:熟鸡蛋由外到内可以观察到:卵壳、 气室、卵白、卵黄。生鸡蛋由外到内可以观察到: 卵壳卵白、卵黄,卵黄上面有一个小白点。 实验分析:因为生鸡蛋打开后,卵内液体形状改 变,看不到气室的存在,熟鸡蛋不容易看到卵黄 上面的小白点,所以应该采取生鸡蛋和熟鸡蛋结 合的方式观察卵的结构。卵黄上面的小白点是胚 胎所在位置,叫做胚盘,是发育成小鸡的部位。 卵黄主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为胚 胎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护内部结构;卵壳具有与外 准备实验材料并 按照实验步骤完 成实验操作,记 录数据,并完成 活动手册第 6 页 “我的课堂活动 记录”。 观看视频 鸡蛋是学生很熟 悉的事物,从身 边熟悉的事物展 开研究更能激发 学生探究的热 情。而且经常吃 鸡蛋的学生对鸡 蛋的内部结构也 是有感性认识 的,用鸡蛋作为 研究对象有助于 调动学生的以往 经验。 通过对生鸡蛋和 熟鸡蛋的内部结 构的对比观察, 引导学生知道鸡 蛋的内部结构有 卵壳、卵壳膜、 卵白、卵黄、气 室和胚盘,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卵 黄上的小白点即 胚盘,告诉学生 界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是外 层的保护结构;卵壳附近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 孔,外面的空气能够通过小孔进入气室并贮存在 气室里,供小鸡破壳前呼吸。 实验结论:鸡蛋是有卵壳、卵黄、卵白、胚盘、 气室等结构组成的。 小鸡就是由它发 育来的。之后, 引导学生观察鸡 卵的不同部分结 构特点,推测在 卵孵化出小宝宝 的过程中分别起 到什么作用。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推测鸡蛋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卵黄主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为胚 胎提供营养和保护内部结构,卵壳具有与进行气 体交换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是外层的保护结 构。卵壳附近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外面的 空气能够通过小孔进入气室并贮存在气室里,供 小鸡破壳前呼吸。同时,在外界温度的影响下, 卵内液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有了这个气 室,卵内液体体积增大时,卵壳就不波胀破。 研讨二: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 小鸡由胚盘发育而来,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发育 而来,为卵黄表面中央一盘状小白点,是胚胎发 育的部分。胚胎发育的营养是由卵黄提供的,未 受精的卵的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的胚盘 色深而略大,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已经开始。 播放视频《从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 学生对鸡蛋的各 部分作用进行推 测,学生直接展 开小组讨论、集 体论证。 最终达成共识: 卵壳有保护作 用,卵黄提供营 养物质,卵白具 有保护作用,同 时可以提供水分 和养料,气室可 以提供氧气,胚 盘将来发育成小 鸡。 观看视频 此环节让学生有 一个直观的了 解,这样也能很 好地帮助学生总 结出鸡蛋各部分 的作用,也正好 进行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提升,告 诉学生我们在生 活中要善于观 察,善于发现, 并要爱护动物。 4.科学拓展 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按照要求完 这部分内容既提 我们要坚持做好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的活动, 这样的观察要持续到整个单元教学活动结束。要 记得收集蚕生长变化的完整信息,养成坚持长期 观察记录的意识和习惯。 可选择一只蚕做上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记录 它的生长变化情况。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在蚕宝宝 中间作为参考,观察并比较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 化。 成,在活动手册 上记录。 出了任务要求, 又提供了观察记 录的好方法。这 样学生既能掌握 科学地观察蚕的 生长变化的方 法,也能长期坚 持记录下去,最 终培养学生坚持 观察、有效记录 的好习惯。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许多动物都是通过 产卵繁殖后代的;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 孵化发育成小动物;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 同,但内部结构相似。鱼等动物的卵外部没有硬 壳,鸡等动物的卵外部有硬壳;鸡卵包括卵壳、 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了解鸡卵中各个结构 的功能作用。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2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们了解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 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 端,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 世界的能力,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 同性相统一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聚焦” 环节以学生对蚕和蚕卵的认识为基础,直接告诉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3《蚕长大了》教案 课题 蚕长大了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饲养的小蚕开始慢慢长大,学生每天认真观察小蚕如何吃叶子,坚持给小蚕清理粪便,坚 持观察记录小蚕的运动情况和外形变化(小蚕身体逐渐由黑变灰,再变白,脚丫数量越来越多, 脚丫的力量越来越强),还发现了小蚕会睡觉、会蜕皮,但是还不是很清楚这叫什么现象,也 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 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 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 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 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 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学生许多动物都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事实,由 此引发学生对更多动物卵的关注,并将研究的话 题聚焦到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探索”环节的 第一个活动“观察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形态特 征”,意在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动物的卵的相 同点与不同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分类的方法去 认识纷繁复杂的卵的世界。第二个活动是“观察 鸡蛋的内容结构”。从画头脑中鸡蛋内部结构到 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再到生熟鸡蛋的比较,一 步步引领学生梳理和完善鸡蛋结构的已有认知, 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词汇描述鸡蛋的结构,并能准 确指认各部分结构。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是在前 面观察鸡蛋的探究活动基础上展开的。这一阶段 性的提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的 意识和习惯。 3. 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 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 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 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重点 通过用文字、画图、测量的方法来记录和描述蚕在生长过程中的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发生 的变化。 难点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谈话:同学们,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蚕 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刚出生的蚕的幼虫 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 子呢?刚出生的蚕的幼虫与长大一些的蚕的幼 虫有什么区别? 教师点拨: 刚出生的蚕的幼虫:黑色的,很小,像蚂蚁一样。 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变白了,变大了,会吐丝 和蜕皮。 提问:从蚕卵孵化出蚕宝宝到现在,大家发现蚕 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揭示课题《蚕长大了》。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蚕长 大了 教师通过谈话的 方式聚焦在现阶 段饲养的蚕上, 引导学生明白他 们熟悉的蚕宝宝 就是蚕的幼虫, 提出“刚出生的 蚕的幼虫是什么 样的?长大一些 的幼虫又是什么 样的呢?”的思 考问题,明确了 本课研究的主要 内容。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观察蚕房中的蚕的生活。 1.观察蚕房中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 播放视频《观察蚕的生活》 观察方法: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蚕宝宝的吃食、 排便和活动等情况,了解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 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例:课堂观察 4龄蚕) 注意:不要用手触摸蚕,因为它们非常柔弱。 观察结果:蚕的生长需要食物,会排便,需要定 期清理蚕沙,保持蚕盒的卫生。蚕在生长过程中 会经历蜕皮的过程,蜕去旧皮后,蚕进入新的龄 期。 2.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 蚕会运动、进食、排便,这说明蚕还活着。 3.这一次看到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 这一次看到的蚕比上一次看到的大了一些,颜色 也变白了,蚕房里的丝更多了。 教师小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 氧气和食物。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给蚕提供新鲜 的、干净的桑叶,否则会危及到蚕的生命安全。 科学词汇: 幼虫是动物个体发育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 有胚胎性质的发有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 官或构造,以适应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 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通俗来讲就是“幼 虫小时候”。 观看视频 学生出示自己的 记录单、照片、 图画、标本等, 从体长、吃食情 况、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蜕皮 情况等方面进行 汇报和交流。 学生回答:会动 根据观察回答 观察蚕幼虫的生 命活动现象,包 括蚕吃食物、排 除粪便、运动方 式、对外界刺激 的反应、蚕不吃 不动处于眠的状 态以及蜕皮、吐 丝结茧、身体不 断长大等现象。 对于蚕生命活动 现象的观察,从 三个方面帮助学 生构建认知。一 是通过现场观察 自己养的蚕在蚕 房中的行为,描 述它们的生命活 动现象;二是通 过观察蚕房中的 粪便、被吃过的 桑叶上留下的痕 迹、蚕房中出现 了蚕丝等现象推 测蚕的生命活 动;三是通过与 刚出生的蚁蚕身 体大小的比较, 发现蚕在不断长 探索二: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一)观察蚕的幼虫。 播放视频《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蚕幼虫的生长变化。下面 我们来认识蚕的外部形态。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 察。 教师点拨:(展示图片) 1、头部 (1)形态: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 形。 (2)组成:有咀嚼式口器、单眼(蚕头左右各 分布有 6 只单眼)等。 2、胸部 (1)位置:头部后面的三个体节(环节)。 (2)胸足: ①数量:3 对,胸部每一环节的腹面各有一对。 ②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吐丝时用于结茧; 对爬行仅起辅助作用。 3、腹部 胸部后面的环节,由 10 个体节组成,第 3、4、5、 6 节各有 1 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 10 节有 1 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固定身体。 4、呼吸器官--气门 (1)形态:分布在身体两侧的黑色的小圆点。 (2)数量:共有 9 对,胸部 1 对,腹部 8 对。 (3)作用:气门和蚕体内的器官相连,是体内 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观看视频 学生观察,汇报 交流。 大等。 通过观察和讨 论,让学生用文 字和数据记录蚕 的生长变化,并 且鼓励学生采用 拍照、画图、写 观察日记、制作 标本等多种方式 进行记录。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在 较长的一段时间 里,坚持不懈观 察记录的重要 性。本部分内容 除了帮助学生了 解蚕幼虫的外部 特征,还要有意 识地培养学生养 成细致观察的习 惯,提升观察研 究动物外部形态 特征的能力。观 察记录单意在引 导学生将观察到 的蚕幼虫的外部 形态特征用画图 的方法记录下 5、蚕的尾角:可以用来辨别雌雄,雌蚕尾角往 前翘且有黑点;雄蚕尾角往上翘而无黑点。 (二)观察蚕的食物 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 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 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进食桑叶,在桑叶上 会留下弧形的痕迹。随着蚕的生长,食量会慢慢 变大。 蚕在进食后,就会开始排泄,排泄物是墨绿色颗 粒,随着蚕的长大,排泄物的颗粒也渐渐变大。 尤其是 4、5 龄蚕的排泄物,可以看出其形状近 似短圆柱形。 来,这也是研究 生物常用的方 法。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 变化? 蚕刚孵化出的样子:很小,很黑,像蚂蚁一样, 身体很柔弱。 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 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 变的光滑等。 研讨二: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的环境? 蚕宝宝头上虽然有六个单眼,但是视力非常不 好,只能大概感受亮和暗,看不清具体东西,所 以大部分情况下,蚕是靠嗅觉和味觉器官来寻找 和辨认食物的。 研讨三: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 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食物,还要注 意保持蚕盒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学生交流讨论, 根据之前的观察 活动总结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 根据之前的观察 活动总结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 根据养蚕宝宝的 经验总结。 交流时,让学生 出示自己的记录 单、照片、图画 等。交流的内容 要基于前面的观 察活动,要引导 学生基于观察记 录收集到的信息 进行思维加工, 形成对蚕幼虫的 生命需求、生命 活动现象及生长 变化过程的认 识。 4.科学拓展 拓展一:观察蚕的蜕皮 播放视频《观察蚕宝宝蜕皮》 观看视频 蚕将会怎样变 化?这是学生非 教师总结: 蜕皮: (1)含义: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 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2)原因:蚕蜕皮是因为蚕的外皮不会随着蚕 体的增长而增长,所以当它的身体增长到一定程 度时 ,蚕就会换下较小的旧皮。 (3)次数:蚕从蚁蚕到结茧前会蜕 4 次皮。 眠: (1)含义:蚕在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 着了一样,称作“眠”。 (2)时长:眠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一天。 熟蚕: 幼虫发育到 5 龄末期,逐渐停止取食,蚕体收缩, 排空消化道,呈透明状,此时叫熟蚕,开始吐丝。 拓展二: 播放视频《观察蚕的吐丝结茧》 教师点拨: 蚕到了 5 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 5~8 天),就逐 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 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在吐丝前会排泄出像 水样的排泄物;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 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 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 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此时的蚕称 为熟蚕或适熟蚕。熟蚕不进食,并且它的身体发 黄发亮后,就要开始吐丝了。 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 子,为 蚕宝宝结茧做准备。一 旦发现蚕成熟了,就可以 观看视频 常感兴趣的问 题,需要学生在 养蚕的过程中细 心观察,为接下 来蚕吐丝结茧做 好准备。本课拓 展部分是指导学 生为蚕结茧做准 备及观察蚕吐丝 的过程。蚕吐丝 结茧时需要借助 外界物体固着吐 出的丝。指导学 生用纸板做成的 小格子,将其放 在蚕房中。 把它们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没有架子或格 子房,蚕也会在盒子的角落里结茧。 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 完成蚕吐丝的图 画记录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 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 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蚕的身体能够感知 外界环境的刺激;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 部分;身体由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 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对养蚕活动和研究蚕 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领悟生命的可爱和 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3 蚕长大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那笨拙的样子会有一 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 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 没有了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 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 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 前时,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停地说: “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 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 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课题 蚕变了新模样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 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例如,蚕为什么要结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 么样子了?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蚕蛹的生命特征,比较蚕蛹和蚕的幼虫的相同和不同,分析哪些 器官是新发育出来的,这些学习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 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3. 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2. 能够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3. 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议两者之间的关系。 4. 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 能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2. 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 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 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 上。我向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 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 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 由厌恶到惊叹再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 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们都毫不犹豫地 回答喜欢。于是我就让学生们带着这种喜欢之情 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 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 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3. 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 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重点 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描述蚕茧的特征。观察蚕茧中的蚕蛹,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的相同和 不同。 难点 思考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出示蚕吐丝结茧图片) 提问: 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裹起来呢?茧里的 蚕变成什么样子了?它们还活着吗?我们怎么 知道? 聚焦: 聚焦:蚕茧是怎样形成的?蚕茧中的蚕蛹又是什 么样子的呢? 教师点拨: 蚕茧的形成:蚕吐丝了,许多蚕的幼虫都被蚕丝 包裹了起来,形成了蚕茧。 蚕茧的样子:拿着蚕茧摇一摇,放在耳边会听见 声音,还能感觉到里面有东西在动。对着光亮照 一照,可以看见蚕茧里有一个纺锤形的影子。我 们用剪刀小心地把蚕茧剪开,会看到茧内有一个 体型短粗的深褐色的东西,它与蚕的身体结构有 许多相似之处,这就是蚕宝宝变成的蛹。 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蚕的新模样,(板书课题: 蚕变了新模样) 学生猜测,交流 回答 学生猜测 在这个环节中, 既让学生充分交 流了蚕吐丝结茧 的过程,又通过 猜测茧中蚕的身 体的变化而引出 课题。学生在这 个环节中既对之 前蚕的形态作了 一些概括,又为 本课的学习做了 铺垫,引发观察 兴趣。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 交流。 播放视频《温故知新:观察蚕的吐丝结茧》 猜测蚕宝宝在蚕茧里面有什么变化,首先应对蚕 茧进行细致观察,看能否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 索,我们该如何观察蚕茧呢? 观察准备:熟蚕、硬纸板搭的格子房。 观察方法:重点观察蚕的行为及丝的特点。 观察分析: 图 1 是即将 5 龄蚕,这时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 透明; 图 2 是蚕依托用纸做的格子房吐丝的全景图; 图 3 是蚕吐丝的样子,此时蚕体头胸昂起,口吐 丝缕,头部来回摆动寻找可以固定蚕丝的地方; 图 4 是蚕已经用蚕丝将自己包裹起来的样子,这 时的蚕丝尚少,可以看到蚕的身体已经开始变黄 变干。蚕吐丝结茧时,它的头总是时而抬高,时 而垂下,并不停地来回摆动,将自己的身体包裹 在里面; 图 5是一个蚕已经被完全包裹在里面的完整的蚕 茧。 观察记录: 观看视频 我们可以从蚕茧 的大小、形状、 颜色、质量等方 面进行研究。 准备材料并观察 蚕的行为和丝的 特点,并记录数 据。 通过观察描述我 们看到的蚕吐丝 结茧的过程。 在上节课最后阶 段,我们一起观 看了蚕吐丝结茧 的过程,这节课 通过观看视频对 蚕吐丝结茧的过 程温故知新。 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以 S 形或 8 字形方式摆动 进行吐丝。 蚕在吐丝前后的变化: (1)吐丝前,蚕食欲下降,躯体发黄发亮,变透明。 (2)吐丝时,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 (3)吐丝后,蚕身体变小,潜伏在茧内。 观察结果:熟蚕吐丝结茧需要经历结制茧网、结 制茧衣、结制茧层、结制蛹衬四个过程。 探索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1.观察蚕茧 (1)形状:椭圆形 (2)大小不同,长约 3~4cm,宽约 2cm。 (3)颜色:白色、黄色等。 (4)将蚕茧用热水浸泡,可以将蚕茧剥开。一只蚕 所得到的蚕丝长度一般为 1000 米左右。 2.观察蚕蛹 (1)从蚕茧中取出蚕蛹。 将蚕茧倾斜竖起,让蚕蛹靠近下端。然后用剪刀 或刀片从上端剖开一个细口子即可。 播放视频《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2)蚕蛹的结构等观察发现。 记录观察数据 观看视频并按照 操作步骤完成蚕 蛹的取出。 这个环节引导学 生观察蚕茧和蚕 蛹,还可以与蚕 的幼虫阶段对比 观察,发现蚕茧 和蚕蛹有哪些外 形特征,在观察 蚕蛹一般情况下不动,收到外界刺激时,蚕蛹的 体节会轻微弯曲。 蚕蛹的头部长出了触角,胸部长出了翅膀。 提问:推测: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 呢? 点拨:蛹还会变化,因为它发育出了两对翅膀, 之后会变成蚕蛾。 在剪开的蚕茧里发现了一层蜕下来的皮,它是蚕 吐完丝化成蚕蛹之前蜕下的第 5 次皮。蚕一生共 蜕皮 6 次,第 6 次是在化蛾之前。 观察记录总结: 还会变化。 过程中感受蚕茧 和蚕蛹对蚕的生 长发育的作用。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都有头、胸、腹三部分,都有体节、气 学生根据实验观 察,交流讨论它 们的相同与不 同。 通过对比观察, 发现蚕的幼虫和 蚕蛹有哪些外形 特征。 门等。 不同点:蚕蛹与幼虫比较,蚕蛹的身体缩短了, 颜色由青白色变成深褐色,身上的体节减少了, 腹部的足消失了,长出了复眼,出现了盾片,已 有翅的雏形。 探索二:蚕蛹还会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 子? 点拨:会变化的,会变成蚕蛾。 探索三: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蚕蛹是蚕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的过渡,既保留 有幼虫时期的特点,又有成虫时期的特点。蚕蛹 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蚕蛹一般情 况下不会动,没有反抗能力,如果不用茧把自己 包裹住,会被鸟类等动物吃掉,或者被雨淋死。 所以蚕蛹把自己包裹住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 害。 蚕茧包裹着蚕蛹,对蛹起到了保护作用。 学生交流讨论 保护作用 通过交流研讨, 认识到蚕蛹还会 发生变化。 通过交流研讨, 了解蚕茧对蚕的 作用。 4.科学拓展 你们见过这些动物的蛹吗?它们可能是什么样 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一生中也会经历蛹的阶 段? 除了蚕,还有很多动物的一生也会经过蛹的阶 段,如苍蝇、蜜蜂、蝉和蝴蝶等。但是不同的蛹 有不同的特点。 比如:蝴蝶的蛹一般是幼虫在植物叶子背面隐藏 的地方用几条丝将自己固定住,之后直接化蛹, 无茧。蚊子的蛹与其他昆虫的蛹不同,它可以跟 幼虫一样活动。 展示苍蝇、蜜蜂、蝉、蚂蚁的蛹的图片。 播放视频《认识了解蛹》 学生可介绍自己 知道蛹。 观看视频 本环节拓展一些 其他昆虫的蛹, 让学生对完全变 态昆虫的蛹期有 一个更全面的认 识,并引出下一 课,引导学生对 蛹的下一个形态 产生极大的观察 兴趣。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蛹是蚕生长发育 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经历对蚕 蛹和蚕茧的观察、描述过程,用画图、文字记录 观察结果并交流和简单的推测、验证的过程。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4 蚕变了新模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进行探究“蚕变了新模样”活动。在活动之前我 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 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发 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 致地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 是在观察蚕蛹变化的过程时,注意对蚕宝宝和蚕 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 对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态做出猜 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 题。 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 第三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我 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 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 步是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拉蚕丝活动。随后,我对 画蚕蛹的方法做了适当的指导。在三个活动完成 以后,再对所学知识作以适当拓展。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5《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课题 茧中钻出了蚕蛾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三年级学生首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故教科书的安排是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 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的。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 2. 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3. 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 蚕是昆虫,昆虫具有共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 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 3. 能根据外部特征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 4. 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5. 能依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认识更多的昆虫。 科学态度目标 1. 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 2. 敢于表达、乐于分享观察蚕生命过程的收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的艰辛和乐趣。 重点 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难点 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提问:同学们,蚕结茧已经十多天了,谁的蚕茧 发生了新变化? 蚕卵孵化出蚕到结茧变成蚕蛹,我们通过养殖观 察,已经基本了解蚕蛾的幼虫和蚕蛹,蚕蛹经过 十几天的孵化,蚕茧里钻出了蚕蛾。 聚焦:蚕蛾是什么样的?与蚕的幼虫和蚕蛹相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提问、谈话 的方式引出探究 内容,激发学生 观察蚕蛾的外部 形 态 特 征 的 兴 趣,引导学生对 比,蚕蛾的生活习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蚕蛾与蚕的幼虫和蚕蛹有巨大的不同,蚕蛾有雌 雄之分,刚羽化的蚕蛾的身体湿润,翅下垂,柔 软皱缩,但很快变干。蚕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 能用翅膀飞行,此外蚕蛾不吃任何食物。 结论:我们通过观察对比可以发现蚕蛾、蚕茧和 蚕三者有许多共同之处,由此推断出蚕蛾是蚕的 成虫;蚕蛾与蚕、蚕茧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茧中钻出了蚕蛾》。(板 书课题) 比 观 察 蚕 的 幼 虫、蚕蛹、蚕蛾 的外形变化和生 活习性变化。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交流这段时间我们新发现。 观察蚕茧发生的变化。 观察工具:放大镜,蚕茧。 观察方法:先观察并比较完整的蚕茧,再观察钻 出的蛾子。 要点提示: 刚羽化的蚕蛾的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 但很快变干,因此,要将其安置在宽敞干燥的地 方。 提问:蚕蛾是从哪里来的? 播放视频《观察蚕蛾破茧而出》 观察记录: (1)蚕蛾吐出一种汁液,使蚕茧中的丝胶溶解。 (2)蚕蛾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头 部先从茧中伸出。 (3)蚕蛾全部从茧中钻出。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 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变干。 (4)雌雄蚕蛾交尾(交尾也称为交配),之后不久 雄蛾就会死亡。 准备材料,完成 观察。 认真思考后回 答,说出自己的 依据。 观看视频 引导学生认识蚕 的第 3 个生命阶 段——蚕蛾。如 果学生提出它们 完全不一样,怎 么可能是蛹变 的,则导入下一 环节。 通过观看视频了 解蚕蛾是如何破 茧而出的。 (5)雌蚕蛾产卵。交配与产卵都是动物的繁殖行 为。 (6)蚕蛾活动场景图。有些蚕蛾正在交配,有些 蚕娥在产卵,有些蚕娥已死亡。 播放视频《蚕蛾交配过程》 观察分析: (1)蚕蛹在蚕茧里待上 10~15 天后,茧里钻出了 蛾子。茧上的洞是蚕蛾钻出时留下的。 (2)蛾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因此我们把它称 作蚕蛾。 (3)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打转,寻找雌蚕蛾。 雌蚕蛾不断放出信息素(身体分泌的物质,通过 嗅觉器官察觉),吸引雄蚕蛾。 (4)蚕蛾羽化不久就会交配,一般交尾 3~4 小时 后,雌蚕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产卵可持续 2~3 天。 一只雌蚕蛾可产 400~500 粒蚕卵。 (5)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刚产下 的卵是黄色的。 观察结果:蚕蛹变成了蚕蛾,蚕蛾会交尾、产卵。 探索二:观察蚕蛾。 蚕蛾是不是蚕蛹变成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蚕 蛾,找找它和蚕蛹有没有关系。 展示蚕蛾图片,提出问题 (1)蚕蛾吃什么? (2)雌蛾与雄蛾有什么不同? (3)蚕蛾的身体是怎样的? 1.蚕蛾的形态。 观察准备:蚕蛾、放大镜。 观察方法:先观察蚕蛾身体的组成部分,再观察 观看视频 准备观察材料, 并完成观察。 了解蚕蛾交配。 了解蚕蛾的身体 特征。 各部分器官。 观察记录:蚕蛾的形态。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蚕蛾》 1.蚕蛾的形态 (1)蚕蛾全身披着白色的鳞毛,身体分为头、 胸、腹三部分。 (2)头部:有 1对触角,1 对复眼以及口器,但 口器已退化,不再进食。 (3)胸部:有 3对足、2 对翅膀,翅膀短小,不 能飞行。 (4)腹部: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2.蚕蛾的运动和进食情况。 (1)蚕蛾的运动方式: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 用翅膀飞行。 (2)蚕蛾的进食情况:蚕蛾不吃任何食物。 3.区别雄蛾和雌蛾。 播放视频《蚕蛾怎么分辨公母》 观察结果: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各部分都有重要器官。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 是昆虫。蚕蛾是昆虫的一种。 科学词汇: 蚕蛾是蚕的成虫,全身披着白色鳞毛。头部小, 复眼一对,一对触角呈羽毛状,口器退化,不能 吃食物。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由于人工长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学生通过观察知 道蚕蛾的身体特 征和行为活动, 并养成细致观察 和认真记录的习 惯。 通过这一部分熟 悉蚕蛾的运动和 进食情况。 通过这一部分知 道通过什么可以 分辨区别雄蛾和 雌蛾。 学生将探索部分 发现的内容进行 整理,把昆虫的 共同特征进一步 概括,并能在生 活中找到与蚕蛾 期饲养,飞行能力退化。 昆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 部分。头部有触角、眼、口器等。胸部有三对足, 两对或一对翅膀,也有没翅膀的。多数昆虫都经 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发育阶段。 常见的昆虫:蚕、蚂蚁、蜻蜓、蝴蝶等。 探索三: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 蚕蛾是不是蚕蛹变成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蚕 蛾,找找它和蚕蛹有没有关系。 (1)蚕蛾的头、胸、腹部分别由蚕蛹的头、胸、 腹三部分发育而来。 (2)蚕蛹和蚕蛾的身体结构相同,蚕蛾是蚕蛹 发育成长起来的。 (3)蚕蛹和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蚕蛾是蚕的成虫。 相似的动物,如 蚂蚁、蝴蝶、蜻 蜓等。引导学生 梳理本课所观察 到的现象,并能 用科学词汇表达 清楚。 学生通过观察蚕 蛾和蚕蛹的外部 特征,逐渐确认 蚕蛾是由蚕蛹发 育而来的。这对 学生认识蚕蛹和 蚕蛾都是蚕发育 过程中的不同阶 段,蚕蛾是蚕蛹 发育而来的,蚕 蛾是蚕的成虫等 具有重要意义。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哪些动物形态结构和蚕蛾相似?它们有 什么共同特征? (1)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与蚕蛾 形态结构相似的动物有蚂蚁、蜻蜓、蝴蝶、蜜蜂、 蝗虫、螳螂等。 (2)昆虫的共同特征: 学生根据实验观 察,交流讨论。 对蚕蛾的形态熟 悉了解后,把昆 虫的共同特征进 一步概括,并能 在生活中找到与 蚕 蛾 相 似 的 动 物,如蚂蚁、蝴 蝶、蜻蜓等。 以蝗虫为例,它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之 一,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昆虫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具有共同的特征。昆虫的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通常有两对翅膀(有 的昆虫的翅退化)和三对足,翅和足都位于胸部, 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进一步集合成三个体段 (头胸和度),头上有对触角。 探索二: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 观察发现:蚕蛾羽化钻出蚕茧后,体型小的雄蚕 蛾就开始不断地扇动双翅、原地打转,寻找雌蚕 蛾,而体型大的雌蚕蛾则不断放出信息素(身体 分泌的物质,通过嗅觉器官察觉),吸引雄蚕蛾。 随后雌蚕蛾和雄蚕蛾尾部相交在一起,雌雄蚕戴 尾部相交实则是在进行交配,3~4 小时后,雌蚕 蛾就产下受精卵。雌蚕蛾产卵就是蚕蛾繁殖后代 的行为。 学生交流讨论 通过之前的讲解 和 视 频 观 看 学 习,学生可以初 步判断哪些行为 与 繁 殖 后 代 有 关。通过交流讨 论进一步确认自 己的判断。 4.科学拓展 拓展:观察我们周围的动物,利用昆虫的特征判 断哪些动物是昆虫。 判断动物:蚂蚁、蜻蜓、蝴蝶、蝙蝠、蜂鸟、壁 虎。 判断:蚂蚁、蝴蝶、蜻蜓是昆虫。 判断依据:蚂蚁、蝴蝶、蜻蜓都有头、胸、腹三 学生根据昆虫的 形态判断。 学生通过判断活 动进一步巩固昆 虫的共同特征。 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而蝙蝠和蜂 鸟有一对足,壁虎有两对足。 提问:蜘蛛是昆虫吗? 播放视频《蜘蛛也是昆虫吗》 教师点拨:蜘蛛不符合昆虫的基本特征,不是昆 虫。 学生交流判断。 观看视频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蚕蛾是蚕的成 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蚕蛾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 膀和三对足。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 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蚕是昆虫,蚕和昆虫具 有共同的特征。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5 茧中钻出了蚕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茧中钻出了蚕蛾》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蚕蛾 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 雌蛾产卵繁殖后代。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蚕茧发 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在观察比较中认 识昆虫的外部特征,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神奇,进 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亮点:对于蚕蛾,部分同学有害怕的情绪。 首先教师要理解他们,然后是要想办法帮助他们 克服这种害怕的心理。我在课堂上先是告诉他们 这些蚕蛾对人没有危害,也不咬人,让他们先安 心。然后我把蚕蛾轻轻放在自己手上,不做出任 何反感动作,让学生建立起安全的意识。最后, 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鼓励他们对蚕蛾进行近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6《蚕的一生》教案 课题 蚕的一生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为了让学生们的养蚕经历变得更有意义,学习像科学家一样分析和看待事物,探索部分活动一 安排专门的内容,让学生开个展示交流会。这个活动需要采用适合的形式进行展示,有一个整 理资料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这个活动很有意义。通过将蚕的生长 变化按顺序排列,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这些内容都可 以围绕展示交流会展开学习,通过不同形式感受坚持记录的价值。开展这些活动学生有一定困 难,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扶,并且在课前完成大量准备工作。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 2.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3.蚕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 1.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观察记录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2.能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 3.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 科学态度 1.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 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 3.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距离观察。这样处理后,学生大多数都可以按要 求做到细致观察了。 不足之处:在蚕蛾与蚕蛹相比时,找一找蚕蛾身 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身体的哪些部分发育而 来的,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 有很多观察不到的地方,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 不是很合理。 改进措施:在问题设计上,要考虑全面,在学生 不能观察全面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 帮助。 重点 了解蚕一生生长发育的条件和过程。 难点 整理关于蚕的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经过近 2 个月的辛苦养蚕,同学们见证了蚕一生 的生长过程。现在打开蚕房看看,里面是什么状 况? 我们饲养的蚕现在大部分已经死亡了,蚕房中留 下了许多新的蚕卵。有些蚕卵可能又孵化出新的 蚁蚕,开启了新一代的生命历程。 我们亲身经历了养蚕的过程,对蚕生长发育的全 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 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蚕的一生经历了怎 样的过程? 我们在养蚕的过程中,会用到各种方法观察记录 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蚕的一生》,板书课题。 观察蚕房 1、我采用拍照的 方法来观察。 2.我制作了详细 的观察日记。 3.我用画简图的 方法来观察。 引导学生回忆自 己的养蚕过程及 用 到 的 研 究 方 法,来体会蚕一 生的生长变化情 况,从而揭示课 题《蚕的一生》。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开个展示交流会。 梳理好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更有利于我们了解 蚕的一生。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中包含了哪些内 容?这些内容你们是如何呈现的呢?下面我们 就开一个展示交流会,分享自己观察记录的蚕的 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点拨: 我们可以用视频、照片、画图、记录表、观察日 记展示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1)视频法:用手机或相机拍摄蚕生长变化的 视频,展示关键时期,如蜕皮、结茧、破茧、产 展示自己的养蚕 记录表,交流自 己的养蚕的经历 和心得体会。 通过展示交流, 同学们能学习到 更多的记录观察 的方法,通过不 同的记录方法, 多方面了解蚕的 生长变化。 卵等。 (2)照片法: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照片并整理, 可以直观的呈现蚕不同时期的特点。比如蚕幼虫 的特点、蚕在进食、蚕卵和茧的特点等。 (3)画图法:用简图和图示记录蚕的一生。比 如画出蚕卵。幼虫、蛹、成虫等形态。 (4)记录表:记录表是观察时经常运用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在此基础上 分析,得出结论。比如: (5)观察日记:观察日记能详细、有效地记录 蚕在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可以记录时间、 温度、蚕的身体情况、蚕的活动特点等,方便按 日期或生长阶段进行检索。比如: 教师总结: 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可以采用多种方 法,比如观察日记中插入照片或简图,记录表中 使用照片,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记录。 我们可以通过拍视频或照片、画图画、做记录表 以及写观察日记等方法观察蚕的一生。你对这样 长期的观察有什么体会? 探索二:蚕的一生经历哪些生长变化。 播放视频《我的养蚕日记》 整理观察记录,按生长顺序将不同时期蚕的图片 进行排列。 只有坚持、及时、 真实做好观察记 录,研究结果才 有意义。 观看视频 通过让学生展示 自己的养蚕记录 表、分享养蚕的 经历和心得体 会、对蚕生长变 化图片进行排序 和对蚕的生命周 期进行统计,可 以使学生对蚕的 零散的认识变得 系统化,从整体 上对蚕的一生进 行了解。 请先对上面八张图片进行编号,分别说明是蚕的 什么时候或在干什么,并对这几张图片进行排 序。 排列顺序:①⑧③⑦⑤②⑥④ 请将这八张图片的序号填入到对应的表格中 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 —死亡的过程。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我们可以将蚕的一生分为哪几个主要阶 段?每个阶段大约经历多长时间?算一算蚕的 一生是多长时间? 根据养蚕经验, 交流讨论。 梳理蚕的生命历 程变化顺序 1.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2.从卵孵化开始,到吐丝结茧,蚕的幼虫要经历 四次蜕皮,大约 35 天。蚕蛹变成蚕蛾的阶段大 约 13 天。蚕蛾不吃食物,产卵后不久便死去, 这一阶段大约 8 天。 3. 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 亡终止,大约为 56 天。 研讨二:推测一下,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 会发生哪些变化? 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孵化出新的蚁蚕,新 的生命周期又开始了。 研讨三:蚕适合在什么气候条件下生长?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养蚕时 能用数学的方法 统计蚕的不同阶 段经历的时间以 及蚕的寿命。 懂得生命的循环 了解蚕生长条件 1、气候条件 (1)温度:20~30℃。 (2)湿度:60%~90%。 (3)光照:避免阳光暴晒。 2、其他条件 (1)食物:新鲜的桑叶,要洗净晾干,不能带水。 (2)香味:蚕对香味特别敏感,不能用香水、蚊香、 空气清新剂、香味化妆品等,禁止使用杀虫剂。 自然条件下,蚕宝宝一般在春天或夏天出生,不 在秋天和冬天出生的主要原因是秋天和冬天的 温度低于蚕生存的温度,此外秋天和冬天蚕的食 物桑叶缺乏。 的气候条件。 4.科学拓展 播放视频《菜粉蝶的一生》《蜻蜓的一生》 菜粉蝶,别名菜白蝶,幼虫又称菜青虫,是我国 分布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经常成灾的害虫。跟 蚕一样,菜粉蝶的一生也经历卵、幼虫、蛹、成 虫四个阶段。 从雌蜻蜓要在水中产卵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发展 和循环,依次是卵→水虿(chài)→水虿蜕皮上 岸→变成蜻蜓→雌雄蜻蜓交尾→雌蜻蜓在水中 产卵。 蜻蜓一生不经历蛹的阶段,包括卵、幼(稚)虫、 成虫三个阶段,幼虫和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 观看视频 了解菜粉蝶的一 生。 了解蜻蜓的一 生。 菜粉蝶的一生(完全变态发育)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 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如:蚕蛾、蝴蝶、蚊子、 飞蛾、苍蝇、甲壳虫、瓢虫、蜂类等 蜻蜓的一生(不完全变态发育)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 期的叫不完全变态。如:蜻蜓、蝗虫、蟋蟀、蝉 等。 通过分析菜粉 蝶、蜻蜓、蚕三 种动物一生的变 化过程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来了 解昆虫一生的两 种发育形态,从 而体会生命的多 样性。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 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 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 —死亡的过程;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 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 各不相同。在科学探究中,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 流观察记录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能基于观 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能用数学 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 寿命。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6 蚕的一生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7《动物的繁殖》教案 课题 动物的繁殖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喜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而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学生既感兴趣又有些陌生的知识。学生能够知道 有些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蚕一样,有些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蚕不同,并且能够简单举例。但学生对 胎生和卵生概念的建构不够系统完善,对这两种繁殖方式的区别认识不全面。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2. 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3. 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 的后代。 4. 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作为庇护后代的场 所。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2. 能基于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两类。 科学态度目标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养蚕,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 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生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这样的基础上,本课需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积累 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记录,发现蚕 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 时间,同时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的价值。 教学反思 1. 对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 能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动物繁殖后代的案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近亲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的重要因素。 重点 能够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知道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难点 收集、分析、整理动物繁殖后代的信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春天到了,孔雀开屏、丹顶鹤跳舞、百鸟和鸣; 夏天到了,池塘处处蛙声一片。你知道动物的这 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吗? 点拨:它们是在求偶,以便繁殖后代,使种族得 以延续。 提问: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其他动物生 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吗? 点拨:有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像蚕一样产卵, 如蝴蝶、小鸟、老鹰等。 有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不同,它们不产 卵,而是直接生产幼体。如猫、狗、猪等。 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动物有不同 的繁殖方式。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 哪些与蚕不同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动物的繁殖。(板书课题:动 物的繁殖)(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猜测答案 蝴蝶、菜粉蝶等。 既能衔接前面的 养蚕活动,又能 把动物分成与蚕 相似、与蚕不同 两种类型,由此 引入后续探究活 动。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调查还有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后代 的。 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调查常见动物的繁殖过程 (出示鸡、鳄鱼、天鹅等动物繁殖后代的图片) 像蚕和鸡这些动物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 卵生。 还有哪些动物是靠卵繁殖后代的?能不能给它 们分类。 (1)昆虫。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属 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昆虫的身体分为 头、胸、腹三部分,成虫通常有两对翅和三对足。 绝大多数昆虫是卵生,蚕属于昆虫,还有蜻蜓、 蝴蝶、蚂蚁、蜜蜂、飞蛾、瓢虫、蝗虫、螳螂等。 (2)鸟类。鸟类体表有羽毛,恒温,卵生,胚胎外 有羊膜。前肢成翼,有的退化,多营飞翔生活。 我们常见的鸟类都是卵生,比如麻雀、孔雀、鹦 鹉、燕子、老鹰、鸽子、乌鸦、海鸥等。 (3)鱼类。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大多数鱼类 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 与运动,产卵繁殖。比如金鱼、鲤鱼、草鱼、鲫 鱼、泥鳅等。 除了上述这些动物,还有一些动物类别也是卵 生,比如蜘蛛、蜈蚣等节肢类动物,虾、蟹等甲 壳类动物,乌龟、蜥蜴、鳄鱼等爬行类动物,青 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蚯蚓、蚂蟥等环节动物, 蜗牛、章鱼、田螺、扇贝等软体动物。可以说, 卵生是动物繁殖方式中种类最多的。 小鸡是怎么孵化出来的? 孵化过程:鸡蛋受精→小鸡孵化→新生命诞生 学生根据收集到 的信息进行汇报 尝试给靠产卵繁 殖后代的动物分 类。 通过图片观察不 同动物出生的瞬 间的图片,提供 丰富的事实,调 动学生已有的经 验,帮助学生建 立“卵生”的科 学概念。通过分 类活动,帮助学 生认识到昆虫 类、鸟类、鱼类 等动物一般为卵 生动物。 探索二:调查猫或狗的繁殖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调查猫或者狗的繁殖过程 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胎生动 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后代。 这种用这种用乳汁哺育后代的动物又被称为哺 乳动物,这类动物身体一般分为头、颈、躯干、 尾和四肢,体表被毛,体腔内有隔,雌体有乳腺, 用乳汁哺育幼体。绝大多数为胎生,有胎盘。除 了猫和狗,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哺乳动物。 观察周围的动物,你认为哪些是哺乳动物?说说 你的理由。 点拨:以上动物全部都是哺乳动物。 1.在陆地上行走的:大熊猫、狮子、老虎、狼、羊、 鹿等。 2.在树上生活的:猴子、松鼠、树袋熊等。 3.在地下居住的:老鼠、兔子、穿山甲、鼹鼠等。 4.在水中生活的:鲸、海豚等。 5.在水边生活的:水獭、海狮、鸭嘴兽等。 6.在天空飞翔的:蝙蝠类。 这些动物有卵生(比如鸭嘴兽) ,有胎生(比如大熊 猫) ,但是它们都是用乳汁哺育幼体,都属于哺乳 动物。 播放视频《动物的繁殖》 学生根据收集到 的信息进行汇报 列举,说明理由 观看视频 通过实地调查、 收集资料,学生 逐步建立“胎 生”的科学概 念。教师用大量 的哺乳动物的图 片引导学生经历 比较、分析、归 纳、总结的过程, 使他们体验科学 思维的方法过 程,并最终能够 认识哺乳动物。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你能举出更 多的例子吗? 点拨:常见的繁殖方式有胎生、卵生。有些动物 会采取分裂生殖、出牙生殖等。 1.卵生。卵生动物是指用产卵方式繁殖的动物。 一般的鸟类、爬行类,大部分的鱼类和昆虫几乎 卵生、胎生。 引导学生分析各 类动物中的特殊 例子,如水螅、 草履虫等,使学 生完善自己的发 现:动物的繁殖 都是卵生动物。如鸡、鸭、鱼、 青蛙、乌龟、 蝴蝶等都是卵生动物。卵生动物产下卵(蛋)后, 经过孵化,变成动物,其营养来自卵本身。 2.胎生。胎生动物是指直接生下胎儿的动物。 胎生动物的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需要从母体 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哺乳动物一般为胎生。 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高等类群如猴、虎、牛、羊、 狼等,都是胎生。 3.出芽生殖、分裂生殖。 草履虫,通过分裂生殖,可以由一个分裂成两个 大小一样的草履虫;水螅,通过出芽生殖,从母 体上长出一个相同的个体。 研讨二: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 点拨: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胎生。 父亲体内的生殖细胞(精子)和母亲体内的生殖细 胞(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母亲肚 子里(子宫)生长发育,经过大约 280 天(40 周)的 时间,胎儿就会从母亲体内生出来。胎儿在母体内 刚出生的叫婴儿,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母亲孕育出 来的。婴儿通常通过母乳获得营养。 人类属于灵长目的哺乳动物。 胎生 方式多种多样, 有胎生、卵生、 特殊繁殖方式。 通常同一类动物 的繁殖方式是一 样的,但不同动 物有不同的繁殖 特点。学生通过 比较各类动物繁 殖方式的不同与 相同,进一步深 化理解卵生和胎 生。 通过交流研讨, 深化学生对动物 繁殖方式的认 识,使学生完整 地建构动物的繁 殖方式的概念。 4.科学拓展 拓展一:了解动物的家 动物产卵或生小宝宝前一般都会建一个“家”, 作为后代的庇护所。动物一般选择在哪里建 树上、地下、草 引导学生开展科 “家”? 点拨: (1)在树上建“家”。如喜鹊、织布鸟等。 (2)在树洞里建“家”。如啄木鸟、松鼠、蚂蚁、 蛇等。 (3)在山洞中建“家”。如狮子、老虎、狼、蝙蝠 等。 (4)在地下建“家”。如蚂蚁、蟋蟀、老鼠、兔子 等。 (5)在地上隐蔽处建“家”。如野鸡、野鸭、野猪 等。 还有在沙滩上产卵的海龟,在悬崖峭壁筑巢的老 鹰,在地上挖浅窝的鸵鸟等,动物建“家”的本 领五花八门。 播放视频《喜鹊筑巢》 拓展二:人类有哪些行为会破坏动物的“家”? (1)乱砍滥伐,破坏森林植被。 (2)过度放养牲畜。 (3)大量开发耕地,造成林地、湿地不断减少,动 物生态破坏。 (4)大量开发旅游区,破坏自然环境,扰乱动物生 活。 (5)环境污染,导致水土污染严重,动物无法生存。 ......。 丛,山洞等等 观看视频 学调查活动,进 一步体会动物为 了延续物种是多 么辛苦。 了解人类的行为 破坏了动物的 “家”,提高保护 环境的意识、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常见动物繁殖方 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昆虫、鱼类、鸟类等 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 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我们还了解到动物生存依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赖于植物,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 植物筑巢繁殖后代,作为庇护场所。使我们懂得 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的重要因 素。 板书 2.7 动物的繁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卵生和胎生 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繁殖是动物的基本特 征。通过资料获取和整理动物的不同的繁殖活动 的信息,感受到动物新生命诞生的不易与繁殖的 重要性。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设计如下教学过 程:1.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 和提出问题。(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自己家里和周 围的小动物,了解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2.学 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 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学 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示探究结果,进行交 流,并参与评议。3.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 体工具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及其演变 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 解。在课堂上,我就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工具的这 一特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选择合适 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特别高涨,兴 趣很浓,学生在活动研讨中增长知识,在学习中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8《动物的一生》教案 课题 动物的一生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很少有直观的经验基础,因此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的方式进 行,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大家展示更多有关动物周期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知识。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2. 不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身体形态发生的变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3. 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4. 像狗那样,胎生、身上长毛、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5.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特点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 2. 能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 2. 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动物的一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重点 动物和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形态特征。 难点 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 更清楚地认识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从而 达成本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请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时 期? 点拨: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过 程。其他动物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 动物的一生都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 动物经历的生命阶段可能不相同,不同种类动物 卵、幼虫、蛹、 成虫四种生命时 期 学生基于已有经 验和所学知识, 基于生活中发现 的现象和真实所 见事件等方面提 出假设,提出新 的寿命不同。有的动物生命周期的时间较长,达 到几十年,如大熊猫。有的动物生命周期的时间 较短,仅几个月或者几十天,如蚕。 的问题,激发对 其他动物的一生 进 行 探 究 的 兴 趣。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了解鸡的一生。 播放视频《动物的一生》 提问:谁能描绘一下鸡的一生? 点拨: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 动物,属于鸟类。鸡的一生大概经历:出生、生 长发育、繁殖和死亡。 鸡的一生详情: 母鸡将鸡蛋放在身体下面孵化,21 天左右小鸡 (雏鸡)破壳而出。刚孵化的小鸡全身披着湿湿的 绒毛,1 小时左右就会干,几小时后就会进食。30 天后雏鸡身上的绒毛变成了羽毛,雏鸡变成成年 鸡,再过 6 个月母鸡就会下蛋繁殖后代了。成年 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衰老,直至死亡,一只 鸡的寿命大约为 6~7 年。 总结: 像鸡一样,其他鸟类也是如此,都要经历出生- 成长-繁殖后代-衰老死亡的过程。鸟类在整个生 命过程中经历卵、幼年、成年三个主要阶段,幼 年期生长较快,成年期开始繁殖后代。 探索二:了解狗的一生。 提问:同学们,狗是我们最熟悉的小伙伴了,你 们了解狗的一生吗? 点拨: 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 动物叫哺乳动物。 观看视频 自由回答 了解并描绘一下 狗的一生。 通过观看视频, 课件展示,详细 了解鸡的一生。 学生通过了解鸡 的一生,来认识 常见的鸟类的共 同特点。 通过了解狗的一 生,发现哺乳动 物的特征; 狗的一生大概经历:出生-成长-成熟-繁殖后代- 衰老死亡。 狗的一生详情: 母狗受精形成胎儿,怀孕两个多月后幼狗出生, 刚出生的幼狗眼睛闭着,耳朵听不见,靠母狗乳 汁喂养,两至三周幼狗眼睛睁开,食物还是母狗 的乳汁。到 6 个月长成小狗,长出牙齿可以咀嚼 食物。9~12 个月长成大狗。 狗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即身上长毛、胎 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狗的幼年期和成年期的外部 形态特征相似,幼年期生长较快,成年期开始繁 殖后代。 总结: 像狗一样,其他哺乳类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都 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通过对比狗和鸡的一生总结如下: 无论胎生还是卵生,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 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探索三:了解我们的一生。 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叫胎儿。观察我们周 围不同年龄的人,想一想,出生后,我们的一生 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划分的方式有 很多,有一种方式是: 儿童组(0~15 岁),青年组(16~35 岁),中年组 (36~60 岁),老年组(60 岁以后)。 总结: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 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播放视频《黑色幽默-人的一生》 出生-幼儿-青少 年-中年-老年-死 亡 观看视频 通过开展资料整 理的活动,知道 人生经历的几个 阶段,体验珍爱 生命、健康生活 的重要性。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 相同: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 死亡四个阶段。 不同: 1.出生方式不同:比如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2.寿命长短不同:比如比如狗的寿命一般是 12~16 年,鸡的寿命一般是 6~7 年。 3.生长发育过程不同:有的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 形态与生活习性相差极大,称为动物的生长发育 过程经过变态;有的动物则形态不变,只是大小 发生了变化,称为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经过变 态。 研讨二: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 人类的一生与哺乳动物相似,两者的出生方式都 是胎生,都要乳汁喂养。 哺乳动物的特点:身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 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胎生。胚胎 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母兽都有 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兽。 研讨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又发现了动物 的哪些共同特征? 1.无论寿命长短,动物都会死亡。 2.动物都会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 交流研讨 学生交流判断。 说一说新的发 现。 这个学习过程符 合学生的认知特 点,培养了学生 的思维能力、语 言组织能力、合 作能力和整理信 息的能力。 通过这一部分的 交流探讨,对学 过的知识进行复 习巩固,能够通 过学习的知识, 发现类似或者相 似的现象,能够 延伸思考。 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3.动物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 死亡四个阶段。 4.科学拓展 拓展一、适应周围环境。 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 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 猎物。 一些动物从外表的颜色上看与环境一致,比如变 色龙,竹节虫。 变色龙的颜色会随着周图的颜 色变化而变化,竹节虫不但颜色与周围的树草一 样,而且形状也一样,想发现它们很难。还有一 些动物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改变外表的颜色,比 如,繁殖期到来时,有些鸟类的羽毛颜色会变得 格外鲜艳,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加明亮突出,从 而得到异性的青睐;但当它们度过繁殖季节之 后,鲜艳的羽毛颜色会为它们增加被捕食的风 险,因而在繁殖季节之外的季节,将自己的羽毛 更换为更暗的色彩。 白鼬、雪兔和银鼠的皮毛,在春天和夏天是稀疏 的棕黄色或者褐色,但是到了冬天,就变成了白 色。 拓展二、适应寒冷 (1)迁移。比如秋天到来之际,北方的燕子和大雁会 往南方迁移过冬。 播放视频《动物的迁徙》 (2)换毛。比如兔子、猫、狗等动物,在冬季到来 之前会换上厚厚的毛。 (3)冬眠。比如蛇、蛙、熊等动物,在冬季到来之 前会找到合适的洞穴,进行冬眠,等天气暖和之 观看视频 这样的拓展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认 识动物行为的多 样性,了解更多 动物一生有趣的 事情,理解这些 行为都是为了生 存和繁殖后代。 从这个角度来做 一个主题明确、 内容丰满的科学 小报,学生通过 后再起来活动。 拓展三、适应干旱 与植物一样,动物要适应干旱,也要减少体表水 分蒸发,而且体内能够储存水分。 比如沙漠中 的骆驼。但有一些动物会在干旱到来之前迁移, 或者采取夏眠的方式来适应干旱。比如非洲的肺 鱼。当雨水充沛的时候,它可以用鳃痛快地呼吸。 等到了干早季节,沼泽地带干涸了,非洲肺鱼便 钻进烂泥堆里睡眠。它能在泥洞里不吃不喝地夏 眠几个月,待到雨季来临,便又会重新回到水中 生活。 制作科学小报更 好地认识动物的 生命活动。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一生都 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不 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身体形态发生的 变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像鸡那样, 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像 狗那样,胎生、身上长毛、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 物属于哺乳动物;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特点 各不相同。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8 动物的一生 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前节课的基础上,已经对生活 中常见的动物的分类及其他相关知识有了更加 深入的了解。本节课依然以蚕为切入点,与前几 节相呼应,引导学生了解蚕的一生会经历哪几个 教学反思 2020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1《仰望天空》教案 课题 仰望天空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中,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月 相变化等方面已有所了解,但在广度和深度上理解得并不充分,而且学生的认知差异比较大, 有些学生已经了解得比较深入,有些学生还一知半解,这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关,同时也是 宇宙领域各学段的共同学情。当学生仰望天空时,依然充满好奇。 在探索方式方面,学生将利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索三大天体,这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2. 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 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 2. 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间问题。 3. 能利用维恩图整理信息,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天空产生好奇心,乐于探索星空。 2. 乐于陈述自己已有的认知,善于倾听与接纳别人的观点,达成共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和意识到太阳和月球是我们生存的天体环境的一部分,太阳和月球与地球朝夕相伴,对生 活在地球的人类有很大影响。 重点 通过分享会、比较照片和模拟实验等方式,填写并整理维恩图,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和月球基 本特征,体会科学家认识宇宙的一般方式。 阶段,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之后又是 通过搜集证据和交流的方式总结其他动物有怎 样的生命过程,是学生对汇总能力的又一次学以 致用,最后把研究问题放到人类的生命历程上, 又大大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也就更加为 学生接受和喜欢。 难点 理解模拟实验的一般过程以及模拟实验结果对探究问题的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提问:想一下白天和晚上仰望天空,你都看到了 什么?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 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 球。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它们有 什么相同和不同?呈现一组太阳和月球的照片, 如教材中阳光下的向日葵和月光下的皑皑雪山 等景象,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球的特征。 引入课题《仰望天空》,板书课题。 太阳、星星、月 亮、白云、蓝天 等。 学生对太阳和月 球的感受和认知 来自于生活的直 接观察体验,这 里面有特征性的 ——太阳是明亮 的、温暖的、炎 热的,月球是黄 色的、寒冷的等, 也有规律性的— — 太 阳 东 升 西 落,月球有圆缺 变化,所以这些 照片很容易让学 生聚焦到本课主 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分享我们知道的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说一说你知道的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教师点拨: 1.与月球有关的传说和诗词。 (1)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 (2)诗词。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传说以及诗词? 2.月球概述。 (1)1610 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 望远镜,首次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1969 年 交流讨论,积极 回答。 自由交流回答。 认真听讲。 根据已有的生活 经验及学习经 验,了解关于月 球的一些知识。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 11 号”首 次登月。 (2)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星球,它是一个 球体,体积约是地球的 1/49,质量也小于地球, 是地球的卫星,围绕着地球运动。 (3)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看到月球“发光” 其实只是月球表面反射的太阳光。 (4)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有高山、平原,还有 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明亮的部分是高山,阴 暗的部分是平原。环形山主要是小天体频繁撞击 月球形成的。 (5)月球昼夜温差大,没有空气和液态水,也 没有生物。 3.太阳概述。 恒星----本身发光发热的天体 行星----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 卫星----绕着行星运转的天体 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 体,太阳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能量源 泉。 播放视频《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模拟》 观看视频 了解并认识太阳 太阳是一个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从里到外可分 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表面经常有变化,这就是太阳活动。常见的 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 太阳的体积约是地球的 130 万倍,质量也比地球 大的多。 太阳黑子就是太阳表面的黑斑,实际上是太阳表 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 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探索二: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几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照片,你有什么发 现? 在维恩图上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探索三:模拟实验 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为什么看上去大小差不 多呢? 自由描述发现。 学生回答距离远 等原因 学生在维恩图中 已经写下很多自 己了解的信息, 他们积极地展示 自己的“知识渊 博”。教师需组织 好“科学分享 会”,提醒学生, 科学家们在工作 时也会像这样分 享和交换信息。 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找一找原因。 实验材料:观察纸筒、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纸片。 播放视频《比较太阳和月球的不同》 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保持观察纸筒的位置不 变。 (2)在观察纸筒能观察到的范围内,选择小圆纸片 的位置,并保持不变。 (3)移动大圆纸片,观察大圆纸片移到多远距离 时,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现象: 大圆纸片距离观察纸筒较远时,才能看上去和小 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分析:物体距离观察位置越近,看起来越大, 反之看起来越小。 实验结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要比月球到地球的 距离远的多,所以看上去大小差不多。 观看视频 模拟实验是科学 家探索宇宙的重 要方式,该环节 是学生首次接触 模拟实验,教师 需要和学生交流 模拟材料所模拟 的对象以及模拟 实验证明猜想的 过程,结合实验 结果学生才能真 正理解模拟实验 是在做什么,才 能积极思考,提 出感兴趣的问 题。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 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师点拨: 1.相同点:都是球体、都在太阳系、都与地球有 密切的关系、都有引力。 2.不同点:太阳质量巨大、引力大、恒星(发光 发热)、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表面由大量氢气和 氢气组成…… 月球质量小、引力小、真空、地球的卫星(围绕 地球运转)、本身不发光发热、表面由岩石构成…… 研讨二: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 拓展视频《4 分钟了解,太阳系到底有多大,边 根据维恩图的记 录,学生组织语 言对相同点和不 同点进行描述。 描述一下自己想 要知道的东西。 该环节主要内容 是提问和小结。 “科学讨论会” 的形式能更好地 吸引学生发表自 己的观点,还可 以提醒学生,科 学家在探索结束 后也会像这样进 行深入探讨和交 流。 缘又在哪里!》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太阳和月球都是球 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太阳和月球到地 球的距离不同。 在科学探究中,能通过观察、 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 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间问题;能 利用维恩图整理信息,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1 仰望天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内的知识,对三年 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他们缺乏一定的相关的 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 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1.在上新课之前,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形式 引导学生和这部分知识有所接触,教师也可以通 过作业结果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程度,为 新课学习做一个好的铺垫。2.在新课的进行过程 中,可以让学生交流作业的结果,在相互交流中 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仅作为一个引导 者。3.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 直观地呈现出与太阳和月球有关的图片、动画和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课题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影子已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影子在光源的反方向,有阻挡物才 会有影子,影子和阳光有关系,等等。但是对于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 有一些同学了解的较多,有一些则知之甚少。 绝大部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 当太阳位置的方向改变时,影子就会发生长短和方向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但 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这样的规律,总体认知还是比较零碎的。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 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 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 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 能根据观察记录纸上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 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2. 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影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印象。4.尽可能地 利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用天 文望远镜或普通的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 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把课上 得生动和精彩。同时由于是非地理专业的教师, 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只是停于表面,对于学生在课 上和课后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解 答,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在知识的 呈现方式上缺乏新的方式方法,它还有待于进一 步的挖掘和积累。引导性的问题的设置上还存在 一定的盲目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 3. 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计量时间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2. 体会技术发展对认知自然规律的推进作用。 重点 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认识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难点 日晷方向与太阳方向的对应;根据简易日晷的记录阐述影子变化规律;根据影子变化规律,解 释太阳位置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展示课件,你知道影子吗?玩过影子的游戏吗? 影子游戏:让学生在教室外走廊上玩影子游戏, 可以是踩影子、追影子、变影子等,也可以让学 生观察校园里的影子的变化。 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阳光下,物体会产生影 子。影子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你 们认为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播放视频《影子的秘密》 一天中,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规律吧。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知道,玩过或没 玩过。 可长可短 观看视频 (1)影子在太阳 的反方向 (2)早上的影子 很长 (3)影子有时候 长,有时候短。 学生对影子并不 陌生,课前利用 3~5 分钟时间让 学生体验影子游 戏,让学生获得 影子变化的直接 感受,有助于学 生在接下来的聚 焦环节的表达。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认识日晷 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帮助 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指“太 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 阳的影子”。 播放视频《认识日晷》 观看视频 通过观看图片、 视频等材料,使 同学们认识日 晷,知道是利用 太阳的位置来测 定时间的。 探索二、制作简易日晷 实验材料:记号笔、平纸板、指南针、小短杆、 直尺、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 播放视频《制作一个简易日晷》 步骤: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的同心圆的观察纸, 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方向口诀: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探索三:确定方向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播放视频《确定方向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方法: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 放在地上。也可以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方向口诀:面向太阳,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 面是东,右面是西。 探索四:利用简易日晷观测影子的变化 在纸板的中心,竖直的立上小短杆。小短杆应尽 量保持竖直状态,不能倾斜,否则测量不准确。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 短。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间隔越短, 影子的变化记录会更准确。 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早上太阳在东偏北方向,影子在西偏 南方向;中午太阳在正南方向,影子在正北方向, 下午太阳在西偏北方向,影子在东偏南方向。同 时,清晨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最低,影子最长;中 午太阳的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实验分析:通过学生的记录与观察,能够发现影 子与太阳的方向始终是相反的,在太阳位置很高 时,影子较短,而太阳位置很低时,影子较长。 实验结论: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按操作步骤完成 观测实验,并在 记录纸上记录数 据。 通过实验步骤以 及观看视频,能 够独立或者合作 制作简易日晷。 通过观看视频以 及讲解,使学生 们掌握如何确定 方向以及记录影 子的方法。 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相反。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 天空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 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 么规律? 点拨: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影子在西方,中 午影子在正北方向,下午影子在向东方移动。同 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中午影子最短。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 向的改变而改变的,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 向相反。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 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 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 上午影子由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下午影子逐 渐由短变长。 研讨二: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说说太阳的位置 是如何变化的。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东----南----西 太阳在天空中的高低变化:低----高----低 早上影子在西偏南方向,太阳在东偏北方向;中 午影子在正北方向,太阳在正南方向;下午影子 交流讨论,并组 织语言描述。 根据变化规律推 测太阳位置变 化。 总结太阳下影子 变化规律以及影 子与太阳位置关 系 就在东偏南方向,太阳在西偏北方向。同时,清 晨和傍晚的影子最长,太阳的位置最低;中午的 影子最短,太阳的位置最高。 播放视频《根据影子确定太阳的方向》 观看视频 4.拓展提高 简易日晷与真正日晷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都是计量时间的仪器,都由晷针和晷盘构 成。 不同: 简易日晷晷盘没有刻度,只能根据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大体判断时间。 真正日晷晷盘有刻度,可以准确的计量时间和时 刻。 说一说相同和不 同。 了解日晷更多知 识。知道简易日 晷与真正日晷的 相同与不同。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天中,在太阳 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日 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 起物体影子的变化。并掌握和制作简易日晷的方 法,能根据观察记录纸上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 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索活 动,真切感受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的有规律的运 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运动和影子之间的关 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 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本课的观察实验因为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是以出 示教学课件的形式完成的,学生不能亲身体验实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3《影子的秘密》教案 课题 影子的秘密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在第 2 课中已经了解了影子在一天之中的变化情况,知道了影子方向和长短两个维度上的 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有关系,但是学生依然较难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高低和 方向)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方向和长短)的,这需要学生对影子的成像原理有更进一步的 理解。 在本课,学生将再一次进行模拟实验,该实验涉及两个变量——阻挡物和光源,并涉及控制变 量的方法,学生将因此受到一些控制变量法的启蒙。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2. 光源、阻挡物和屏(呈现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3. 光源和阻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 4. 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和大小长短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实验研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秘密。 2. 根据实验发现,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阻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手影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 分工合作,乐于参与,具有探索“影子的秘密”的兴趣。 2. 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创作手影带来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 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人们对光影规律有各种各样的运用。 重点 了解产生影子的条件和过程,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产生影子的要素光源和阻挡物之间是如何相 互影响的。 难点 理解在模拟实验中控制一个变量不变,改变其他变量的方法,例如保持阻挡物摆放位置不变, 改变光源。 验,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我布置课后任务, 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获得观测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影子的变化》 回忆第 2课中制作简易日晷中观察到的影子变化 过程。 一天中的影子方向、长短都会随着太阳的改变而 改变,生活中,除了阳光下的影子,开灯后房间 中的影子,打开手电筒后产生的影子,都是常见 的现象。那么,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 既然我们都不清楚,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 “影子的秘密”(板书“影子的秘密”)。 (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观看视频 有光和物”“物 体会挡住”“光 是从上往下照” 等等答案。 通过视频回顾,可 以唤醒学生关于 影子的印象记忆。 教材的聚焦问题 问题 1“影子怎么 形成的?”确定产 生影子的条件;问 题 2“有了影子后, 影 子 怎 么 变 化?”,学生认知 困难,引出本课探 索任务。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产生影子 实验材料:手电筒、木圆柱。 想一想:不同的材料模拟的是什么?它们对影子 的产生起了什么作用? 操作:利用实验材料做模拟实验,产生影子。 打开手电筒,看到影子。 关掉手电筒,影子消失。 打开手电筒,没有影子。 按照操作完成实 验,注意观察影 子的变化情况。 该活动的主要目 的是让学生体会 产生影子需要三 个要素——光源、 阻挡物、屏,以及 三者形成影子的 过程。在该环节 中,加入了正方体 木块和球形木块, 是让学生体会阻 挡物的不同,会制 造出不同的影子, 给第 6 课《地球的 形状》中的模拟实 验 2(月食时,地 球投影到月球上 像电灯一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 点燃的蜡烛、发光的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木圆柱模拟的是遮挡物。 桌面模拟的是投影面。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 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注意:影子所在方向与光源的方向总是相反。 下列哪些物体是光源? 点拨:点燃的蜡烛、太阳、萤火虫等是光源,月 亮、镜子等不是光源。 探索二:让影子发生变化 实验材料:手电筒、木圆柱。 想一想影子怎样才能发生变化? 操作:利用实验材料继续做模拟实验,让影子发 生变化。 播放视频《研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 探究(1)光的照射角度与影子的变化 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光源直射遮 挡物时,影子短;光源斜射遮挡物时,影子长; 斜射的角度越小,影子就越长。 探究(2)光照射物体的不同侧面影子的变化。 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 状有关。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同一个物体,得到的 影子的形状会不同。 注意:并不是从不同侧面照射物体时,所有物体 的影子都是不同的,例如,球体无论从哪个侧面 照射,其形成的影子都是球形的。 探究(3)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远近与影子的变化 根据刚刚所学的 知识判断。 思考让影子变化 的方法并制定详 细的操作步骤完 成验证。 观看视频,熟悉 视频中的操作方 法。 按照制定的方法 完成操作内容, 观察影子的变化 情况。 的影子总是球形 的,而不是其他形 状)做知识铺垫, 同时让下面的探 索环节只研究光 源和阻挡物的摆 放位置的变化。 改变影子的方法 分为两大类—— 改变光源的入射 角度和改变木圆 柱的摆放方式。这 两种方式都是通 过改变光源来改 变影子。在实验分 享环节中,启发学 生思考改变阻挡 物(可以竖着放, 也可以横着放)来 改变影子的办法, 再给学生机会去 体验。这样的流程 下来,学生会将光 源和阻挡物对影 子的影响掌握得 比较透彻。 影子的大小和遮挡物离光源的远近有关。遮挡物 离光源近,影子大;遮挡物离光源远,影子小。 探索三:手影游戏 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手 形,比一比看,谁表演的手影更有趣? 手影原理:光沿直线传播,在屏上用手挡住光的 部分就是黑的,其余地方就是 亮的,因此形成了影子。不同的手势能构造出不 同的形象。 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手影》 想象物体形状, 用两个手模拟出 来,比赛谁做的 更好看。 观看视频 学生非常喜欢这 个活动,他们会在 教室里自由活动, 学以致用的通过 改变阻挡物的方 法来制造不同的 手影。例如,改变 手型,用舌头和脚 来制造影子等。通 过改变光源来制 造手影,将手电筒 的光,从侧面或者 从上往下去照射 阻挡物等方法。他 们还会找到不同 的“屏”来接收 影子,墙面、桌面、 地面、窗帘、门都 成了影子的幕布, 学生在手影游戏 中将光影原理内 化和吸收。在该环 节,教师要给学生 足够的自由空间, 不要将学生限制 在座位上。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点拨: 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能够呈现影子 复习巩固所学知 识,通过组织语 言,学生能正确 第 2 个问题,影子 可以有哪些变化, 主要是突出影子 的物体,如墙面、地面等),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 和屏之间。 研讨二: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点拨: (1)方向的变化: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光源方向 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在背光的一面。 (2)长短的变化: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角 度的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 着光源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3)形状的变化:当物体不同侧面的形状不同时, 从物体不同侧面照射就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影子; 即使相同形状的侧面,从不同角度照射也会得到 不同形状的影子。 (4)清晰度的变化:物体离光源远时产生的影子的 清晰度要低于离光源近时产生的影子,例如:我们 离路灯远时,产生的影子模糊,走近时,产生的 影子清晰。 研讨三:想一想,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有什 么关系? 点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 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 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 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表达影子产生所 需的条件,影子 可以发生的变 化。 交流讨论 的特征。教师可以 追问,产生影子变 化的原因,让学生 回顾本课所学习 的办法——改变 光源和阻挡物,从 而评价学生对光 源和阻挡物对影 子的作用过程的 掌握情况。第 3 个 问题,需要将本课 的模拟实验回归 到太阳位置变化 与影子变化的关 系上。 4.拓展提高 观察云 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你注意 到了吗? 点拨: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 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注意到了 当云遮挡住太阳,我们立刻会感觉到天色暗淡下 来,这是因为云作为遮挡物挡住了太阳这个大光 源,而我们之所以感觉周围天色暗了下来是因为 我们正处在云的影子(投影区)内。 请同学们在课后去观察云朵,看看有什么样的云 朵,这些云朵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课后观察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我们进行的模拟实验中我 们知道了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变化的影响。光 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和阻挡 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影子的变化包括方 向和大小长短的变化。因此,我们更好地理解了 太阳的位置变化对影子变化的影响。 思考小结内容,巩 固学习知识。 板书 3.3 影子的秘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模拟实验,再联系前面做过的观测 日影实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一些看似 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都蕴涵着科学道理,知道 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由此活 动进入对光源的认识和学习。我首先说出光源的 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寻找平常知道的光 源,如电灯光、太阳光、激光等。在这个讨论中, 有学生提到了月光是光源,针对这种情况,我特 别引导学生讨论它究竟是不是光源,并说明理 由。从而对光源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 解。理解光源概念后,就可以再加深对影子的研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 课题 月相变化的规律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 如有时候呈圆形,有时候像小船一样呈弧形,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更多 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他们甚 至会表达“一月是扁的,八月是圆的”,将月相变化规律放在一年中去界定,原因是他们没有 在一个月的周期里持续观察月相。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 变化规律。 2.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3.乐于征求小组组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 重点 了解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规律 难点 通过多种途径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究。由于教室光照较强,学生在做模拟实验时受 到了一定的干扰。另外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 布置学生回家做手影游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1、“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总 是那么让人着迷,这里的“圆缺” 指的是什 么? 【提示】 “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是月球反射太阳 回答 虽然学生在二年级 时接触了月相,但 在教学中发现,学 生依然对“月相” 这个名词比较陌 光的面积多少导致的月相变化。 2、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月相变化产生的原 因。 3、月相就是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 根据照片,说说月亮和太阳的最大不同点是什 么?(展示照片) 4、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学过的月相相关知识: 还记得月相有哪些变化? 【提示】 有时是圆的,大多数时是不圆的,而且这种变化 有一定的时间性。 5、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我们一起来学习《月相变化的规律》,板书课题。 看视频交流 回答:月球有月 相变化,而太阳 则没有。 回忆交流 思索 生,他们通常描述 为“月亮”,为了方 便后面的教学,教 师需要给学生明确 “月相”这个科学 概念,“月相”这个 科学名词的掌握与 否是本节课进行科 学交流的前提。教 学中还发现,在回 答月相规律时,一 部分学生可能回答 “一日二日很弯, 慢慢变圆”等,对 月相的表述比较清 楚;但还有相当一 部分学生认知困 难,故引出本课探 索任务。 2. 科学探索 一、活动 1:了解更多的月相 1、观察左边的月相图片,哪些是你曾经观察到 的?哪些是你没有观察到的?(展示图片) 2、给这些月相照片分类。 3、这些月相每个月都有,你听说过它们什么时 候出现吗? 观察,分类 交流 设计该环节,是为 了让学生明白月相 是由于月球有一部 分被太阳照亮形成 的,这不但为接下 来的探索做知识铺 垫,同时也能让学 生对三个天体之间 相互影响的关系了 解更进一步。 【提示】 (农历)十五有圆月、月初和月末是月牙(弯月)。 二、活动 2:给月相图片排序 1、发放月相图片 2、任务:根据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来进行排序。 3、方法:哪些月相先出现、 哪些月相在中间、 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 4、要求:排序好的小组可以去参考其他小组的 排序,及时修正自己的排序结果。 5、观看视频,注意观察月相变化顺序。 6、播放视频,注意观察照片排序 7、展示正确的图片排序,让学生调整自己的排 序。 8、引导学生组内交流:我们的排序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 【提示】 共同点:从缺到圆,再到缺。(从圆到缺,再到 圆) 不同点:有的排成圆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三、活动 3:制作月相变化纸牌 1、制作过程 ①将月相图片按“月初—月中—月末“的顺序叠 好,用夹子夹起来。 ②快速地翻动,我们就可以看到月相在一个月内 的连续变化了。 2、播放视频:月相变化纸牌制作。 3、赶快动手试试吧,快速翻动,是不是看到月 相在变化? 认真听 看视频,注意观 察 自己调整,交流 比较 认真听 看视频学制做 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给月相排 序的活动中,认识 月相变化规律。 通过图片、视频等 途径发现和描述月 相变化规律 通过制作月相动感 图片描述月相变化 规律。 学生非常喜欢这个 活动,该活动借鉴 了制作动画片的形 式,将静态的月相 变化排序变成了动 态的变化手册,就 像看动画片一样看 月相变化。 3. 交流研讨 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交流讨论 通过本课探索,学 【提示】 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亮面面积逐渐 变大,直至满月。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亮面面积逐渐 变小,直至朔月。 生已经充分认识到 月相会变化,并且 这种变化满足一定 的时间规律。能够 对月相的变化规律 进行总结,组织语 言表达。(教材并不 要求学生得出很精 确的结论。) 4.拓展提高 作业布置:观察月球的运动 观月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 星(亮星)。我国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来观察 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你也可以试 试,在不同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位置 有何不同? 课后完成 由于条件受限,在 本课中只能利用图 片来探索月相变化 规律,故让学生在 课外进行观察记 录,验证本课的结 论。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月内,月相变 化有一定的规律。在科学探究中,能通过观察月 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 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能对 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 能根据一定的事实, 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使我们对月 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思考小结内容,巩 固学习知识。 板书 3.4 月相变化的规律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 课题 月球-地球的卫星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月球的知识,但是月球还有很多“秘密”吸引着学生,例如环形 山的形成原因,月球的背面是什么样的,月海盆地又是什么样,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不了解 教学反思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 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主要是让 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 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 月相兴趣。 本节课我认真读教材,专心设计教学活动、准备 课件、并向老前辈们多次请教,多次修改并确定 整个教学环节,上了多次试教课后才上公开课, 最后才来上这节课。通过这样的磨炼,感觉进步 很大。但是,上下来发现还是不满意,还是有许 多不足之处。1.教师讲解过多,教师要时刻意识 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也是整堂课气氛不活 跃的主要原因。2.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 发现问题或者是提出问题。3.缺少板书,如用 PPT,最后课堂总结时,可以采用填空的方式进 行罗列,提高课堂的实效性。4.对课件的处理还 不到位。5.在知识上,学生对于画一个月的月相 还有一定困难 教学反思 的。至本课,学生对于模拟实验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可以利用本课的模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 模拟实验能力进行评价。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2. 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科学探究目标 1. 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 2. 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 3. 能模拟制作环形山,认识环形山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 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 2. 积极搜索整理信息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 3. 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2. 认识到月球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进而更加珍惜爱护地球环境。 重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照片、查找资料和模拟实验三种方式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 难点 探索环形山的成因,清楚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实验结果是如何证明环形山成因的,更加透彻地 掌握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月球,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星球。通过观察,你 对月球了解了哪些? 【提示】 ★月球是圆的 ★有月相变化 ★看上去和太阳大小相似 ★有环形山 2.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一直都以正 面对着地球,它的背面始终是“神秘”的。 回答交流 认真听与思考 通过回顾旧知识导 入新课,激发学生 探索月球的秘密。 2019 年,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 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月球有很 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例如, ①月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 ②月球还有什么秘密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月球-地球的卫星》,板书 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2. 科学探索 一、观察照片 导入:借助照片,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月球。 (展示图片) 1.活动要求: 简单对比一下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你观察到了 什么? 2.观察结果: 正面有很多坑坑洼洼,背面则要少很多。 二、查阅资料 导入: 查阅有关资料,对月球的基本情况又有哪些了 解。 1.活动任务 ①查找相关资料; ②制作月球小档案; ③交流小档案。 2.教师提供相关资料 (1)月球的地形主要有两种:月海和环形山。 观察、对比、发 现、交流 在该环节可以多展 示一些天体(以月 球为主)照片,并 说明拍摄这些照片 的航天器的名称、 拍摄时间。例如, 科学家通过“嫦娥 四号”拍摄的照 片,了解到月球的 背面是怎样的面 貌,这样可以加深 学生对技术进步推 进科学研究的体 会。 教师在课堂上提供 的时间和资料毕竟 有限,所以鼓励学 生在课前通过各种 途径(查阅书籍、 上网查找等)去收 集月球的“秘 密”,并制作月球 小档案,这样可以 充分调动学生课外 的积极性,收集到 月海,是指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用肉 眼遥望月球有些黑暗色斑块,这些大面积的阴 暗区就叫做月海。 环形山,是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圆形凹坑, 又叫“月坑”。 (2)从视频中又了解月球哪些知识?记录在月 球的小档案里。(播放视频) (3)给学生在提供一些资料卡片 3.整理我的月球小档案 三、科学实验:模拟制造环形山 导入: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1.实验材料 托盘和细沙。大小不同的球 2.讨论 这些材料用来模拟什么? 【提示】 托盘和细沙——模拟月球 大小不同的求——模拟陨石、流星等 3.实验过程 ①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 ②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③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 ④借助镊子等轻轻取出大大小小的球 播放实验视频《制作环形山》 4.实验发现了什么? 看老师提供的各 种资料,提取月 球主要信息,填 写月球小档案 里。 整理交流评比 分析材料的作用 观看实验视频, 完成环形山的模 拟制作。交流实 更多有趣的“秘 密”。查找资料环 节,建议有条件的 情况下教师可采用 去学校图书馆上课 等更加新颖、丰富 多彩的方式,以加 深学生的记忆。 模拟实验是科学家 探索宇宙的重要方 式。环形山的成因, 很有可能是陨石撞 击形成的,为了验 证,只能进行模拟 实验,收集相关的 论证证明解释。在 该环节,教师要着 重训练学生的模拟 实验整体设计能 力,从提出问题到 设想原因,再到模 拟实验的操作和模 拟实验如何证实猜 想,都可以让学生 去做,以此评价学 生的学习能力。本 课的三个活动都需 【提示】 托盘的细沙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坑,有的大坑 套小坑,有的坑与坑是重叠的。 5.把制造的环形山与真实环形山比一比,能得出 怎样的结论?(展示对比图片) 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有可能是小行星、彗星、 陨石等撞击形成的。 6.记录环形山模拟实验后的“月球表面” 7.把我们知道的月球特征填写在第 1 课的维恩 图中,月球和太阳有哪些不同呢? 太阳是恒星,会发光。体积大,质量大,是 气态恒星。 月球是卫星,不会发光。月球体积小,质量小, 表面是固体,有环形山。 8. 关于月球,我们还关心什么问题?把它写下 来。 验现象。 比较,得出结论 画图 更新维恩图 填写“活动手册” 要提醒学生及时更 新维恩图。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了月球的 哪些特征? (1)月球的运动:围绕地球逆时针运行,即自西 向东运行。 (2)月球的基本数据:月球的年龄约 45 亿年;月 球的直径大约是 3500 千米,大约是地球的 1/4; 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 1/49;月球的引力大 约是地球的 1/6。 (3)月球的表面特征:月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是环形 山和月海。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也没有水。 研讨二:根据我们查找的月球资料,月球适合 交流讨论 不适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同学们已经了 解了月球的知识, 这里对本节课所学 的知识进行总结, 学生能够自己组织 语言对问题进行简 明扼要的回答。 人类居住吗? 第一,水、氧气、温度、食物等人类赖以生存 的最基本的资源都不具备。第二,昼夜温差很 大,可达三百多度。第三,没有大气层。第四, 受地球引力而来的小行星会直击月球。 所以人类不适合在月球生存。 4.拓展提高 月球除了夜晚给地球提供“光明”之外,还有 哪些影响? 【提示】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 察到的现象是潮汐。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 地球上的海平面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 潮和退潮。 2.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播放 视频) 读资料 看视频 了解更多月球对地 球的影响。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 一天然卫星;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在 科 学探究中,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 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能模拟制造环形山, 认识环形山特点,激发了探索月球秘密的兴趣。 思考小结内容,巩 固学习知识。 板书 3.5 月球-地球的卫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环节上,在了解月球科学知识的同时, 我更加着重于对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对信息的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6《地球的形状》教案 课题 地球的形状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 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 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2. 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 分析比较整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 生们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这就有利于 课堂教学的展开。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 了许多知识,但还有很多知识我们没了解到, 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观察月球并且有计划的记 录,多查阅课外资料。 在这节课中,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对 本节内容的基本的资料的判断有误,对学生的 能力作了过高的评价。这说明自己在备课这个 环节上还应该下功夫,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有 待提高。将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反 思,总结自己的得失,努力学习,逐步提高自 己的教学水平。 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 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同学们,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这是我们可以 直接观察到的,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 的呢? 利用天文望远镜、卫星、航天等现代科学技术 已经证明地球和太阳、月亮一样都是球体。 2003 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 5 号” 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 14 圈。 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 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么知道地球是一个球 体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验证《地球的形状》。 球形 认真听 思索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 地球是球形的前认 知,对本课的学习 兴趣就会下降,所 以本课需要做一个 情境铺垫——“然 而在古代,人们不 是这么认为的”。但 是在古代,人们没 有那么高的科学技 术,是无法知道地 球全貌的,所以“地 球是什么形状的” 一直吸引着人们去 探索。引导学生们 将自己代入古代人 的视野,进而引发 思考。 2. 科学探索 1、穿越时空,让时间回到很久以前。如果我们 是古人,当我们站在大地上时,你能猜测出地 球可能是什么形状吗?引导学生回答。 (1)很久很久以前,大多数人认为天是圆的, 地是方的。这和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基本相同。 天好像一个穹顶,盖在地上,大地是方形的。 (2)有一些现象,却让一部分人推测地球可能 把看到的的现象 描绘出来。 认真听 让学生站在古人的 角度去观察,去思 考,并让他们到室 外去观察天空、大 地。学生通过直接 观察,会发现,天 空虽然很高很广 阔,但却有弧度, 是球体。 ①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船, 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才看到船身。 ②月食时,地球投影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 的。 【拓展】 月食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遮挡了太阳的光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 球上,便形成了月食。 2、引导学生运用模拟实验证明地球是圆的猜测 (1)实验 1:模拟行船 A.实验材料:大球(如篮球等)、船模、桌子。 播放实验视频 B.分析材料用途 大球模拟地球,船模模拟帆船,桌面模拟平面。 C.实验过程 让船模分别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模拟前进和后 退,分别观察现象。 D.温馨提示 ①船在地球仪上航行时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 保持水平。 ②船在桌面上航行时视线要与桌面保持水平。 ③重点观察桅杆和船身的变化。 3、实验发现 ①当船模在球面上模拟时,先看到帆顶,再看 到船身。 ②当船模在平面上模拟时,是一直都能完整地 看到船身的。 实验说明:地球是圆的。 观看视频 学生用实验材料 做模拟实验,进 行观察与推理分 析 得出结论 地是十分平坦的, 是没有弧度的,于 是学生会提出和古 人一样的想法,天 是圆的,地是方的。 只有让学生亲身体 会,才能将学生代 入古人的角色,才 能去提出猜想并寻 找证据。“天圆地 方”是一种朴素的 科学猜想,支撑的 证据是人们在生活 中的直接观察。 通过模拟实验,猜 想地球的形状可能 是球体——地圆 说。 设计意图:虽然 “天圆地方”的猜 想能应对人们关于 地球形状的疑问, 但是生活中观察到 的一些特殊现象却 不支持这个猜想。 这两种典型的“反 例”现象,就是海 边的人们用望远镜 观察远方驶来的 船,总是先看到帆 顶再看到船身;出 现月食时,地球的 (2)实验 2:模拟月食 A.实验材料:正方体、乒乓球、手电筒、纸板屏 播放实验视频 B.材料用途分析 正方体和小球模拟地球,手电筒模拟太阳,纸 板屏模拟月球 C.实验过程 三个同学合作,打开手电筒,让正方体和小球 的影子分别投到屏上,观察影子的形状。 D.温馨提示 注意:手电光和正方体、屏在同一条直线上。 E.实验发现 用正方体模拟地球时,投影(月食)是正方形 的,而用球体模拟地球的时候才能观察到圆形 或者圆弧。 实验说明:地球是圆的。 3、虽然有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体,但古代的大 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观点。 1519 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开始朝着一个 方向航行,3 年后他的船队回到了出发地。从 此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观看视频 学生用实验材料 做模拟实验,进 行观察与推理分 析 得出结论 投影总是圆形的。 学生对这两个现象 是不容易理解的, 教师可以用照片或 者视频帮助学生理 解,模拟实验也是 在帮助学生理解并 提出地球是球体的 猜想。 麦哲伦的环球航海 旅行不仅开辟了新 航线,还通过他的 船队进行的探险航 行证明了地球是球 形的,这是人们认 识地球形状比较科 学的直接证据。 3. 交流研讨 1、通过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 地球是球体? 【提示】 ①只有地球是球体,才能先看到船帆。 ②只有地球是球体,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才能 是弧形(圆形)。 2、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体的? 交流讨论 说一说认识的过 问题 1 重在锻炼学 生结合实验结果有 根据地去论述的能 力,看重学生的讲 解是否结合了模拟 实验的观察,推测 过程是否具有逻辑 【提示】 天圆地方→海边先看到远处船帆;看月食地球影 子是弧形→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环球航 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确证:地球是球体。 程。 性。问题 2 是一个 小结性的问题,需 要学生总结人们认 识地球形状的过 程。可以用口述表 达、思维导图、流 程图、鱼骨图等形 式总结人们对地球 形状的认识过程。 4.拓展提高 1、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被四头 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2、古代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支撑着天空,而 星星则从天上垂悬着。 3、张衡的“浑天说”:“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 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4、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是圆的,因为他认为只 有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 5、查阅相关资料,哪些具体的科技活动能证明 地球是圆的? 阅读资料 拓宽知识面 培养查阅资料能能 力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月 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 颗行星。 在科学探究中,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 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 体的观点;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 过程。 思考小结内容,巩 固学习知识。 板书 3.6 地球的形状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7《地球-水的星球》教案 课题 地球-水的星球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到地球有很多的水,例如一望无际的大海、滔滔不绝的江流……那么这些液态水 到底占到多大的比例呢?学生并不了解。水资源对于一个星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学 生还没有深刻地认识。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2. 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 状的曲折过程。我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文字、 图片和做模拟实验等方式向同学们全方位展现 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在课上,各小组在做 完实验后都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在汇 报员汇报结束后,进行补充。所以这节课对地 球的形状知识的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学、汇报、 讨论、检查、得出结论。最后我对整节课内容 做了总结,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是教学环节多,时间非常紧凑,多 数内容由我表述或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缺少与 学生的互动。 教学反思 2.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量化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科学态度目标 1. 观察细致,乐于合作,勤于思考。 2. 认同以量化方法进行观察比较的科学准确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知道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带领我们认识更多的地球秘密。 重点 了解地球的水域种类,定性定量地感受“地球是一个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理解水资源的重 要性。 难点 通过量化的方式对比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1、利用维恩图导入:太阳和月球有哪些不同的 特征? 2、地球和太阳、月球相比较,有什么独特的地 方? 【提示】 地球有水、生命、空气等。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水资源特点。 导入:从图片上看地球,地球就像一 个“水的 星球”。(展示地球图片) (1)先介绍了解陆地概念 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地球表面未被海水 淹没的部分叫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面积广 大的陆地称大陆;四周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 称岛屿。 回顾、查看维恩 图 比较回答 认真听 本单元是太阳、月 球和地球单元,前 面 6 课学生已经充 分了解了太阳和月 球的特征,在聚焦 环节,让学生仔细 比较三个天体的不 同,聚焦地球的独 特。学生会回答“地 球有水、生命、空 气、适宜的温度、 万有引力”等,其 中,再让学生选择 最独特的一个特 征,教师要板书, 提示学生“地球有 水,而且十分丰 富”。 (2)与太阳和月球相比,地球最独特之处是拥 有着丰富液态水。 思考: 地球上有多少水? 水对地球的意义是什么? 今天一起来学习《地球-水的星球》(刘老师工 作室制作) 思考 2. 科学探索 一、探索:观察地球仪 播放视频《观测地球仪》 1、什么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 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 型。 2、地球仪上颜色表示什么? 蓝色代表海洋,颜色越深代表深度越大;白色 代表冰川;黄色代表陆地,颜色越深地势越高。 3、在地球仪上人们除了用不同的颜色,还用各 种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 和城市等。 4、通过地球仪,你观察到了什么?注意:观察 时一定要结合图例判断哦。 5、地形地球仪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地球的地貌特 征,如海洋、陆地、山峰、江河、湖泊等。你 发现地球有哪些特点? 【提示】 观看视频 认识观察地球仪 的形状、颜色、 符号 观察地球地貌特 该环节主要是想让 学生直观地感受地 球的特征。学生会 发现地球有很多特 点,绿色的平原、 棕色的山峰;平原 比较低矮、山峰高 耸入云。教师要引 导学生重点关注地 球的水资源,让学 生去发现地球仪上 哪些地方的水资源 分布比较密集,可 以观察到的水域有 哪些,学生会注意 到海洋集中了地球 上大部分的水,河 流湖泊也有水资 源。让学生关注海 洋面积的大小,提 示学生可以用手去 估测等。在学生充 分地观察地球仪 后,他们对于地球 的特征会有一个深 刻的认识,他们能 地球有绿色的平原、棕色的山峰,平原比较低 矮、山峰高耸入云,还有丰富的水资源等。 6、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水域有哪些? 【提示】 河流、湖泊、海洋、冰川、水库等。 二、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 1、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 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提示】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有什么办法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大小? 【提示】 数格子比较。 (1)准备材料:一张透明计算纸和一张世界地 图。 (2)操作过程 ①将透明计算纸覆盖在地图上 ②将透明计算纸的格子线与地图边框对齐 ③数出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所占的格子数 征 观察水域特点 数格子,比较陆 地面积和海洋面 够直观地感受到地 球是一个液态水十 分丰富的星球,这 些水存在于不同的 水域之中。 学生观察地球仪 时,已经发现了地 球的液态水十分丰 富,但是学生很难 从地球仪上去比较 海洋和陆地的面 积,因为地球仪是 立体的,很难平面 的将“地球”全部 呈现在面前。但平 面的世界地图可以 做到这一点,学生 可以直观地看到地 球上所有的陆地和 海洋,进行粗略地 比较,但这依然不 能准确地说明,于 是产生了定量分析 (3)思考 ①怎样数不容易遗漏格数? ②遇到半格、小半格、大半格怎么办? 3、观看视频:怎么数格子 ①用横着数或竖着数的方式进行 ②超过半格记一格,不到半格不计 ③以打“√”的形式将海洋的格数全部勾出来, 再统计 ④以打“✘”的形式将陆地的格数全部勾出来, 再统计 4、数格子统计表 5、活动结论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 面积的 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71%。 6、查看太阳和月亮的维恩图,地球和它们有什 么相同和不同? 【提示】 相同:球体、行星 不同:有水、有生命、有空气 积大小 填写统计表 数格子得出结论 比较地球与太阳 的需求。 教科书上提供了一 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数格子。这个 操作并不太难,鼓 励每个学生都参与 这个活动,活动的 难点主要是数格子 的精确性,引导学 生有顺序地数,不 是整格的要适当拼 凑成整格,不遗漏 也不重复数。在分 享环节中,教师不 必拘泥于具体的数 字,但是要引导学 生明确海洋面积与 陆地面积相比,海 洋面积大约能多出 多少,从而理解地 球是一个水的星 球。 与月球的不同点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通过观察,你知道地球表面陆地和海 洋的面积大小有什么特点?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 面积的 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71%。 研讨二:你认为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会带来 哪些好处? 【提示】 ①植物、动物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 ②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 要的物质之一。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第 1 个问题是小结 性的问题,重在培 养学生联系观察结 果并实事求是论述 的态度。第 2 个问 题可以让学生更多 地了解水圈对地球 的重要性。 4.拓展提高 1、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把星球上有没有水的 存在当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 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水是生命之源, 生命起源 于海洋,有水才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播放视频《寻找外星生命先找水》 ★一个人可以十几天不进食,但不能几天不喝 水。 ★摄入大量的水对人体几乎是无害的。 ★一个健康的成人每天约需 2.5 千克水。 2、水对于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你觉得我们平时 应该怎么做? 3、小朋友,你还想知道地球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快去查查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观看视频 拓宽知识面 培养兴趣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8《太阳、月亮和地球》教案 课题 太阳、月亮和地球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制作主题海报的热情比较高,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生的难点一主要在于对主题颜 色海报的理解,教师需要讲解清楚什么是主题颜色海报以及具体的安排和评价方法。学生的难 点二是对于资料的选择,怎么选择材料,怎么整理和呈现材料,都需要教师的指导。 通过制作海报,学生能够对本单元的知识,对地球的各方面了解得比较深入。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液态 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 湖泊等水体类型;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 陆地面积。在科学探究中,能耐心观察地球仪 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养成细致观察,乐于合作,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思考小结内容,巩 固学习知识。 板书 3.7 地球-水的星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前面的内容连贯起来, 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地球。了解到地球的陆地 与海洋以及地球的一些其他特点,认识到液态 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 计了观察地球仪与世界地图两个学生自主观察 的活动,一些学生因为课前有过观察,所以比 较熟悉。在观察世界地图的活动中,学生数方 格时间较长,并且最终结果相差较大,这也是 我没有预料到的,没能在开展活动前明确方法 和要求。 教学反思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 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 能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 科学态度目标 1. 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 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重点 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难点 查找资料,筛选资料,呈现资料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我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 每个天体都有独特的特点,如果让你分别用一 种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会选择什么颜色? 认真听 目的在提示学生每 个星球都有自己的 特点。 2. 科学探索 一、活动 1:画太阳和月亮 1、活动要求 ①画出你了解的太阳和月亮 ②分别给它们涂上颜色 ③说明选择颜色的原因 2、讨论交流 你在太阳和月亮上画了点什么? 你给太阳和月亮涂上了什么颜色?理由是什 么? 3、活动成果展示 ①各小组选择一幅最好的作品粘到黑板上 ②由全班同学给这些作品排出名次,按名次给 小组加分 听活动要求 讨论交流 小组评选,全班 交流评比 了解学生对于太阳 和月球的认识。 二、活动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播放视频《制作地球海报》 1、导入: 地球上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空气、水、土壤、 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地球与太阳、月球 相比,十分特别,那么地球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如果我们要制作一张地球的主题海报,我们该 用哪些色彩呢?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1)第一步: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 文字资料。 1)收集资料的方式有哪些? 【提示】 网络收集、做笔记、图书馆查阅、向长辈请教、 去天文馆拍照等 总之,资料可以来源于科学书籍,也可以来源 于正规的网络资源,还可以是家长或自己拍摄 的照片。 2)收集资料时应该注意什么? ①判断资料的科学性 收集的图片应当是实拍的照片,文字资料是可 以被查验的。如果无法判断,可以请老师帮助。 ②比较资料 与同学讨论和比较,从中选取能更好地表现主 题的图片和文字。 ③选用资料 用翻拍、扫描、下裁、摘录等多种方式选择需 要使用的资料。图片需要打印的,请老师或家长 协助。 观看视频 课前收集资料 了解地球新特点有 丰富的资源 主题海报最主要的 就是选择色彩,在 该环节,教师指导 学生确定小组拟选 择的主题颜色及相 关材料。 能用比较科学的方 式获取、加工、筛 选、整理信息。 该环节需要学生思 考海报的大概版面 设计,以及在课后 如何分工采集资 料。 (2)第二步:讨论和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 1)导入: 地球海报主题色彩的可以是蓝色、白色、绿色、 彩色等。主题颜色将决定海报所选择的内容。 例如: ①如果选择蓝色,那么该主题海报的主色调就 是蓝色,主要应表现地球上的蓝色资源,例如 海洋、河流、冰川、蓝天等。 ②如果选择红色,则海报的主题就要展示地球 的红色资源,例如火山、红色枫 林、岩浆等内 容。 ③如果选择绿色,则海报的主题就要展示地球 的绿色资源,例如小草、树木、荷叶、蔬菜等 内容。 ④如果选择绿色,则海报的主题就要展示地球 的绿色资源,例如小草、树木、荷叶、蔬菜等 内容。 2)提示 各组确定主题颜色后,可以继续收集整理资料, 或者补充资料。 (3)第三步:制作海报 1)准备材料:大卡纸、胶水、剪刀、彩笔等 2)制作过程 ①根据搜集的材料,给海报设计不同的区域 ②用画画、贴图片、写字等方式图文并茂地展 示不同区域内容 3)温馨提示 ①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个区域内容的设 计,包括材料的收集与选用、文字的书写等。 小组确定海报主 题 小组合作制作海 报 能制作地球主题海 报,更充分全面地 认识地球。 在该环节,教师要 对学生细致地指导 查找资料,选择资 料的方法,最好通 过案例示范的方式 进行,确保学生在 课后收集整理资料 有章可循。 海报的展示交流是 ②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文字和图片,用色彩表达 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4)第四步:展示与交流海报 1)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2)优秀海报实例 展示、介绍海报 作品 最重要的环节,学 生将形成学习共同 体,通过了解别人 的海报,更加深入 地了解地球的更多 方面,丰富自己的 认知。教师要对学 生制作的海报进行 评价。 3. 交流研讨 1、通过制作主题海报并交流,我们了解到地球 的什么新知识? 【提示】 地球上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空气、水、土壤、 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 2、相对于太阳、月球,地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提示】 地球是一颗行星,也是一颗水的星球。地球的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上有很丰富的资 源,比如空气、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 动植物。 3、我们对地球家园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播放视频:地球新的困扰)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研讨主要是小结性 的问题,学生在海 报交流环节,已经 足够充分地了解了 地球的很多特点, 在这个环节可以让 学生充分表达,并 且提出新的感兴趣 的问题。 4.拓展提高 同学们,通过制作、展示和交流海报,我们对 地球有了足够丰富的了解,更为关键的是,我 们掌握了收集、筛选、整理资料和制作海报的 方法,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将来学习的知 识。 拓展提高:地球上的水有多少 很多人认为地球上的水很多,毕竟约 70.8%的 地球表面被水覆盖。但要注意的是,表面积不 等于体积,地球上水的总质量只占地球总质量 的约 0.02%。在右面这张图片中,左侧大一点 的水珠相当于地球上所有的水,而大水珠右侧 很小的水珠相当于地球上所有的淡水。 观看视频 拓宽知识面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地球和月 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 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在科学探究中,能用比 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能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 认识到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思考小结内容,巩 固学习知识。 板书 3.8 太阳、地球和月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 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知 识,但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 注意力的不集中,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 平衡。在认识天体上应多留空间给学生独立思 考,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 关于本节课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活动,因为时 间和教学条件限制,我并没有在课堂上指导学 生完成,而是安排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和做的 教学反思 形式制作,是本节课的遗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