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2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机械运动 1、小车的运动 教科书说明: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谈就“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理由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 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每组一套)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 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 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 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 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 5、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 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小组讨论: (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 2、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 3、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 4、小结结论: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我觉得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四)运用方法,自主实验 1、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距离我们已经知道与坡度有关以外,还可以研究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条件讨论你们小组的实验计划。 2、汇报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五)总结方法,提出希望 同学们,科学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研究小车运动过程中,我们是怎样来进行整个实验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研究科学要有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让我们学会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去做事情。同学们祖国的明天将属于你们! 反思: 做科学 名称: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我的方案: 我的实验记录 拉力 (用垫圈的个数表示大小) 小车运动的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 平均时间 结论(我的发现) 2、玩滑梯的启示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本课通过玩滑梯的启示,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3、知识技能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探究性原则,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展现,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本课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设计 一、导入部分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课后思考、交流。 反思 做科学 名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我的方案: 我的实验记录 接触面光滑程度 光滑 粗糙 较光滑 较粗糙 很光滑 很粗糙 被拉物体的重量 轻 重 较轻 较重 很轻 很重 结论(我的发现):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生活中的科学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磨擦力? 3、跷跷板 教科书说明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 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 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 距离 课后札记: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还学会了以轻压重的方法,相信在生活中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做科学 名称:杠杆尺的平衡 我的方案: 我的实验记录 次数 杠杆尺左边 杠杆尺右边 格子数 钩码数 格子数 钩码数 1 2 3 …… 结论(我的发现): 生活中的科学 说说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4、弹簧中的学问 教科书说明 在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产生要恢复原状的力,对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对于弹性与弹力,学生虽然平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很清楚,因此,本课将研究弹性和弹力的一些特点。本课按照“游戏——问题——假设——体验——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弹性、弹力有一定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有关弹性与弹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能够感知道物体的弹力;能发现生活中的弹力;会设计、制作弹力玩具。 2、愿意研究生活中的弹力,养成乐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产生弹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弹性物体与材料,如娃娃跳、跳套球、弹簧拉力器、各种弹簧、夹子、泡沫塑料、气球、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等。 教师准备:搜集弹性器材;整理与弹力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教学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课下你们一定玩过许多有关弹簧的玩具,说一说你都玩过了那些与弹簧有关的玩具。学生交流自己所玩的弹簧玩具。 2、教师小结:同学们玩的弹簧玩具真有趣,(出示弹簧拉力器)老师这儿有一个弹簧拉力器,谁能把这个拉力器拉开? 小结:同学们玩的、说的,都与弹簧有关,关于弹簧,还有许多的游戏和问题等着我们探究呢! 探究过程: ? 活动一:玩弹簧游戏,认识弹力。 1、师生玩与弹力有关的游戏。 教师谈话:各小组同学利用老师准备的弹簧玩具,进行游戏活 动。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在游戏中,发现、提出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活动。 3、活动小结及交流。 (1)各族代表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2)各小组同学根据交流,统一认识,然后选择喜欢的问题,有目的的实验、探究验证。 4、小结:当压缩或拉长弹簧时,弹簧有一种要恢复原来形态的力,这就是弹力。 ? 活动二: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1、教师谈话 钢材,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弹力,,其实弹力有许多的应用,谁还能说出一些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2、 学生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总结,并给学生补充关于弹力的录像。 自由活动 1、设计弹力玩具。 (1)谈话:同学们认识了弹力,并且知道了弹力在社过重的一些应用,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弹力玩具?比一比,那个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新颖。 (2)小组同设计活动。 (3)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2、自我评价 拓展活动 设计、制作“从高处丢鸡蛋率不破装置”。 板书设计: 弹簧 产生力 课后札记:同学们对设计“从高处丢鸡蛋率不破装置”有一定的难度,设计的效果并不很理想。这跟同学平时的练习太少有关,今后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做科学 名称:利用弹簧做游戏 我的方案: 我的游戏记录 物品名称 游戏方法 现象 弹簧拉力器 弹簧 橡皮筋 弹力球 结论(我的的发现) 生活中的科学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有趣的磁铁 有趣的磁铁 一、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游戏里的科学》单元的第五课。引领学生经历研究磁铁性质的各项合作探究活动,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判断磁铁的南北极,使他们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在观察、研究的活动中,能够体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及乐于、合作交流等工作方式是进行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不久,对科学学习还比较陌生,但学生对磁铁并不陌生,许多学生都玩过,也有一些了解,只是很少有学生能系统的对磁铁进行研究。 三、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游戏认识到磁铁的磁性;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能够设计、制作与磁铁有关的小玩具;初步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2.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磁铁有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力有大小、两极的磁性大等性质;知道生活中磁铁的一些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各种式样的磁铁及有磁铁的物品,准备制作的材料,如指南针、大头针、铁屑、曲别针、小铁圈、剪刀、纸板、泡沫芯板、蜡笔、水槽等,学生搜集有关介绍磁铁的文字、图片资料。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师:游戏:钓鱼比赛。“看了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为什么我们钓不起鱼来,它的里面有什么机关?。 2、师:“谁想上来揭开这个秘密?” 学生发现里面有磁铁。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出示课题)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下一步开展探究活动] <二>、探究环节 活动一: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1、师:“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玩过的请举手。” 2、师:“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有多大? 学生讲述各种磁铁。 3、师:“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老师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 4、师:谁能给这些磁铁取名字?(学生发挥想象给这些磁铁起名字。) 同学们给这些磁铁取了很多有趣的名字,非常的形象、具体,有些名字还富有创意。那么,在科学书籍中,这些磁铁的标准名字叫什么呢?(课件出示各种磁铁的名称——条形磁铁、蹄型磁铁、环形磁铁……) 5、学生看课件展示。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将零散的经验整合在一起,获得相对完整得认识。] 活动二:指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师:“有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他们在哪些地方能用到?用来干吗?” 2、师:“大家对磁铁了解得真多,对于磁铁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我想知道磁铁是怎样做出来的? 我想知道磁铁是谁发明的? 我想知道磁铁都能吸引哪些东西? 我想知道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 3、“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会陆续解决,今天我们先一起解决刚才同学们争议较大的问题: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 [将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提炼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过程,非常重要。] 4、“要研究清楚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怎么做?” 5、师:“老师在科学工具包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你观察一下这些材料,认为那些会被磁铁吸引,那些不会? 6、师:请大家先用工具包里的材料做实验,并把实验的发现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做还不够,还可以在教室里寻找其他材料做实验。 7、师:刚才大家都研究得很认真,相信大家肯定有不少的发现,请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刚才探究的发现整理一下。 8、“现在我们开始汇报,进行汇报的同学要组织好自己汇报语言,其他同学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被人发言结束后补充、质疑。 学生汇报:磁铁能吸引铁的东西,对其他的东西是不吸的。磁铁有两极,相同的两极不能相吸…… <三>、巩固延伸 1、师:“看来同学们对磁铁都有了一定了解,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2、师讲解游戏方法:“看,杯里有一颗铁珠,我们来个‘杯中取针’,听好要求:第一、不准把水倒掉;第二、不准用手伸进去直接取。时间是一分钟。听明白了吗?现在,先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取针。”(学生讨论取针的方法。) 3、学生开始分组游戏。 4、引导学生总结游戏结果,分析为什么有的组取的快,它们用了什么方法。 [再次用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利用磁铁的性质可以设计很多玩具,要求每个同学会价值做一个磁性玩具,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谁又有新的发现。 <五>学生自我评价 完成个人评价表格 [让学生养成正确评价的自我的习惯,引导学生从能否提出可研究的问题、是否能参与研究以及所采用的探究方法等方面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合理的、恰当的评价。] 五、课后反思: 做科学 名称;磁铁的性质 我的方案: 我的游戏记录 玩法 发现 两块磁铁相互靠近 吸引物体 指示方向 靠近收音机 结论(我的的发现) 生活中的科学 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