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各种各样的岩石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10各种各样的岩石二

2.9-2.10 各种各样的岩石和进一步认识岩石 教案 课 题 9/10.各种各样的岩石 总课时数 1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科学知识: (1) 初步认识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手感 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按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也可能不同。 2、能力培养: (1)在课堂中能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 (2)能以掩饰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3)初步学会整理和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记录,归纳出岩石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了与观察,善于发现的态度意识。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 材 分 析 重点 难点 设计 方法 重点:能用各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各种特征,并选择一定的 标准对各种岩石进行分类。 难点:能比较准确的描述岩石的颗粒结构和纹路特征。 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观察、实验、分析 教 一、活动导入 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奇特的岩石,并且由岩石堆积而成的山峰,地 形地貌等优美的图片,激发学生观察岩石的兴趣。 (学生一直对岩石的了解处于石头,碎石子的概念,因此会对岩石的兴 趣不浓厚,认为岩石平凡而且丑陋。此环节正是为了改变学生的以往观念, 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岩石是奇形怪状而且令人叹为观止的。)。 学 过 程 板书: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自主探究 1、观察: 2、出示材料:放大镜,岩石碎片等等。并展示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如何在 实验中填写实验记录单。 3、分发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放大镜观察老师发放的岩石碎片,对 岩石的颜色,纹理,光泽,颗粒大小,形状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 4、小组交流观察结果,描述岩石各方面的特征。 5、观看视频。 6、总结:懂得细致观察岩石的特征,了解描述岩石特征的描述词,对岩石的 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掌握,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小组合作的能力。并且认识到 自然界中的岩石多种多样。 三、自主学习 进一步认识岩石,不再是从岩石的表面去观察,而是从岩石的硬度和敲 岩石编号 颜色 纹理 光泽 颗 粒 大 小 形状 1 2 3 4 …… 击声音的区别来认识岩石的不同。 四、课堂总结 布 置 作 业 进一步认识岩石 板 书 设 计 各种各样的岩石 教 学 后 记 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各种岩石, 但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奥秘,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 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 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的学习基础。本课以岩石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 各种探究活动。学生对收集岩石一般比较感兴趣,而对岩石细致的观察和切 实有效的分类则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指导。我期望通过本课教学后,当学 生捡到一块岩石时,不会随便看过后就随手扔掉,而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对 它进行研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 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 的时候提问:“你打算用哪些方法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 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提出用眼睛看时,我及时肯定学生的想法, 进一步追问:看什么?怎么看?于是引导学生说出:看花纹、大小、形状、 粗糙、光滑等,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提醒。当学生提出用手摸时,教师及时指 导:用手摸,摸什么?用手还可以干什么?(光滑、粗糙、用手掂掂轻重等。) 此部分的讨论相当关键,我认为在本节课中不可忽视,更不能省略。因为在 之前的科学学习或探究活动中,对于我们的探究方法只是点到为止,而本节 课不仅讨论了各种观察岩石的方法,还对同一种方法进行延伸,从多方面辐 射思考得出同一种方法可以得到多方面的观察结果。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为 学生后面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扫清了障碍。在学生观察的 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 也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 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 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采 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猜岩石的游戏过程中相互补充、 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 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观察、记 录和交流,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 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