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基于识字写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基于阅读: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学情分析 基于识字写字:四年级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运用字典主动识字,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 “徽”字在书写时,部件“系”容易写错,间架结构不易把握。‎ 基于阅读:学生学习了略读、默读和复述,能够说出课文主要内容,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但是对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关注不够;复述课文大意时没有方法,不能连贯复述;能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感受,但对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不深。‎ ‎3.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第17课。叙述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课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登上峰顶后和老爷爷相互致谢。‎ 教学目标 ‎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会写“假日、抬头”等14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3.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的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评价任务 ‎ ‎1.通过指读等形式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通过读帖、范写、练写、比照,正确书写“哩、级”等字。理解重点字词。‎ ‎2.通过划出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话进行串连,复述课文大意;能对课文进行分层,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别找出课文中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句子画下来。通过对句子的分析,体会如何将事情写清楚、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 ‎ 环节一 谈话启发 揭示课题 ‎(8分钟) 活动一 (2分钟)‎ ‎1.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质疑课题,解题,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二(6分钟)‎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 ‎(完成目标一) ‎ 通过课前预习、指读、对读等形式正确认读词语。‎ 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等方式学习生字。‎ 通过读帖、练写、范写、比照,规范书写“哩、级”等字。‎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20分钟) 活动一(2分钟)‎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2.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3.认读词语,读准多音字。‎ 活动二(10分钟)‎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把要求会写的生字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口头组词。‎ ‎2.识记字形。‎ 辫—辩、辨:左右均相同,关键是分析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 ‎“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有眼睛和眉毛。‎ ‎“辫”和发丝有关,所以中间是“纟”。‎ 书写提示。‎ 教师示范写“辫”,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然后学生试写。‎ 活动三(8分钟)‎ 词语理解 石级:石头台阶。‎ 抬头望:仰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发颤:颤动,发抖。‎ ‎(完成目标一) ‎ 梳理课文脉络,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勾画圈点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评价目标一)‎ ‎ ‎ 环节三 划分层次 理解课文 ‎(8分钟) 活动一(4分钟)‎ 引导学生划分层次:爬山前、爬山中、登顶后。‎ 活动二(18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使同学们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 ‎2.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害怕、畏惧的心理。‎ ‎3.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读出我的恐惧。‎ ‎4.自由读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圈画描写爬山的词语。‎ ‎(完成目标二) ‎ 抓住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体会爬山的艰难,体会到相互鼓舞带来的力量。‎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品读课文 启迪思考 ‎(4分钟) 1.指导朗读,从读中体会情感。‎ ‎2.思考: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 学生在读加深理解,激发情思,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 ‎ 第二课时 ‎ ‎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 ‎ 环节一 复习导入 巩固知识 ‎(11分钟) 活动一 (5分钟)‎ 听写导入,复习上节的生字词。‎ 活动二(6分钟)‎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 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指导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及令人生畏的气势。‎ ‎(完成目标二、三) ‎ 通过划出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话进行串连,复述课文大意;能对课文进行分层,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分别找出课文中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句子画下来。通过对句子的分析,体会如何将事情写清楚、具体、生动。‎ ‎(评价目标二、三)‎ 环节二 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6分钟) 活动一(8分钟)‎ 深入学习,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的情形 ‎1. 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2.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害怕、畏惧的心理。‎ ‎3. 边读边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活动二(8分钟)‎ 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 ‎1. “我”是看到了什么才下定决心要爬上峰顶的呢?‎ ‎2. 自由读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角色对话,体会“我”和老爷爷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朗读。‎ ‎4.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引读第七自然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山的辛苦及上山后的喜悦。让学生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完成目标三) ‎ 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的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勾画圈点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评价目标三)‎ ‎ ‎ 环节三 想象对话 品味思想 ‎(10分钟) 活动一(6分钟)‎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互相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的鼓舞才爬上峰顶的。‎ 指导朗读。‎ 活动二(4分钟)‎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完成目标三) 通过反复品读、想象、练写、点评、修改,学习如何将事情写具体、生动。‎ 抓住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体会爬山的艰难,体会到相互鼓舞带来的力量。‎ ‎(评价目标三)‎ 环节四 结合实际 拓展延伸 ‎(3分钟)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领悟互相汲取力量的好处。‎ ‎ ‎ ‎ ‎ 板书设计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