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C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C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88的例5例6。‎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2. 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重难点 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生:这是13。‎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 ‎(学生摆,教师巡视。)‎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生:可以列10+3=13。‎ 生:可以列3+10=13。‎ 生:可以列13-3=10。‎ 生:可以列13-10=3。(老师板书)‎ 小组讨论,民主评议 ‎[满足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数卡,想请小朋友摆一摆小棒、写写算式,好吗?‎ 生:好。‎ 师:那么,小朋友们就要听老师说清要求了:‎ ‎1.每组四个小伙伴讨论一下,找出你们最喜欢的数,找一个代表来前面把数卡和汇报卡拿回去。‎ ‎2.先在桌上用小棒摆出这个数,然后根据小棒图写出四个算式,写完后把数卡和汇报卡贴在黑板上。‎ 注意:如果不摆小棒也会写,你们这一组就可以直接写出来算式。(学生到前面争先恐后地拿数卡,8张数卡拿完后,剩下的小组随意写,也写自 己喜欢的数。)‎ ‎[体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师:写的一样的小组,比一比,谁的汇报卡写得漂亮,把谁的贴在黑板上。‎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对程度较差的小组进行辅导。)‎ ‎3.讨论活动结果。‎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下学习,在评判的同时,加深印象。]‎ 师:小朋友们都把算式展现给大家看了,可是这么多算式都贴上,有点太多了。老师提一个小建议。我们评一评,找出最好的留下,其余的先取下来,好不好?‎ 生:(略)‎ 生评(略)(从字体上评,从对错上评。)‎ 师:被淘汰的小组不要气馁,向别的小组学习,继续努力,下次还有机会。‎ 师: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都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用10去加的。‎ 师:这就是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出示课题)‎ 总结归纳,再次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认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我们还可以分一分类,可以怎样分?‎ 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加法算式,一类是减法算式。‎ 师: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加法。每一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有名字,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 生说。‎ ‎[再次体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取的名字不做过多评价。]‎ 师:减法家庭里的每个成员也应该有一个名字呀。大家都愿意给他们取名字。那你们告诉我,你们取的名字。‎ 生:……‎ 师:小朋友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方便吗?为了使用方便,科学家们也给它们统一起了名字,减号前面的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叫差。(边说边板书)谁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渗透统一思想,知道有些事物统一起来比较方便。]‎ 解决计算问题 师:今天,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你们愿意 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用语言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最后几分钟调动学生的情绪。]‎ 师:请看。(出示口算卡片)‎ ‎11+2 13-2 10+7 14-4‎ ‎11+3 13-2 11+2 8+10‎ 生算(对有困难的学生稍加辅导)。‎ 师:小朋友们真棒,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接受挑战,都是小英雄。我们这一节课以胜利告终。‎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五的第3——5。‎ 教学目标 通过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以及从前所学内容的混合练习,为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教具准备 练习纸 教学重难点 熟练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数一数,从1数到20,再从倒20倒数到1,2个2地顺数,5个5个地顺数。‎ ‎2. 出示11—20各数,要求说出数的组成。‎ ‎3. 填空。‎ ‎(1)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 ‎(2)6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 。‎ ‎(3)13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19的个位上的数字是 ,十位上的数字是 。‎ ‎(5)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十位上有1个十,这个数是 。‎ ‎4. 口算。‎ ‎10+7= 13-3= 8+2= 17-7= 14-3= 1+9= 15-10= 11+6= 5+4= ‎ ‎13+2= 16+2= 16-3= 19-9= 7+3+5= 15-4-10= 12-2+8= 2+8-4=‎ 二.指导练习练习十五的第3题。‎ 看图,回答你是怎么知道辣椒的个数。‎ ‎1. 练习十五的第4题。‎ 看图写数,并要求学生说出这三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 练习十五的第5题。‎ 观察:9、10、11懂得了什么?(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 提问:从11到?,?比11多几?该怎样列式?‎ ‎11+4=15‎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在任意一个方框里打问号,要求学生算出问号里该填几?‎ ‎3. 游戏。(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 要求学生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很快地算出每一个算式地得数,并根据要求涂上适当地颜色,最后汇报涂出来 来的是什么?(涂出来的是一只漂亮的活泼可爱的小猫图案。)‎ 八、认识钟表 ‎(第91~95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表。‎ 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以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91页先给出一幅一个学生早晨起床的生活情境图。在这幅情境图中,学生正在起床,墙上挂着一个钟显示7时,并标明时针和分针;床头柜上有一个电子闹钟显示7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说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像挂钟和手表这样的,钟表面上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另一种是像闹钟这样的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点的左边是几,同时点右边是“00”,就是几时。‎ 第91页下边是3个钟表,显示了3个时刻,同时用中文和电子表数字的形式标明它们的时刻。通过这3个时刻的学习,使学生会看整时。‎ 第92页结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要转两圈,有早晨7时,也有晚上7时。还可以通过小东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还要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钟表模型,以便课堂上进行操作和演示。‎ 第93页教学半时,最上边给出了显示半时的3个钟表,同样用中文和电子表数字标明它们的时刻。半时比整时学习起来更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感受半时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有什么特点,与整时的指向有什么不同。用电子表数字显示半时,学生对点右边的“30”表示半时不好理解,只要知道“30” 表示半时就可以了。‎ 第93页下边是做一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出上学的路上、上课、锻炼、晚自习等几项活动,巩固对半时的认识。‎ 练习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弹性,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除了设计基本的巩固练习外,还有稍难一点的习题。如练习十六的第3题不仅练习整时,还练习整时的顺序;练习十五最后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根据时间的排列规律判断第5个钟表的时刻是几时半,再画出时针和分针。‎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91~95页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六中的习题。‎ ‎2.教学第91页的情境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中都有什么?小学生在做什么呢?你认识钟表吗?钟表上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用钟表演示,同时让学生进行操作,进一步明确:钟表上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钟,短针是时针;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然后教师用电子表演示给学生看,说明电子表是怎么表示时刻的。‎ ‎3.教学第91页下边的内容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合作交流。除了看图认钟表外,还要让学生用钟表进行操作。还可以让学生用钟表拨出几时,再用数字写出来,加强对整时的认识。‎ ‎4. 教学第 92页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每幅图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时间。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说明时针每天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等,有上午9时、还有晚上9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与小东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遵守并爱惜时间。‎ ‎5. 教学第93页上边的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时针指向什么位置?分针指向什么位置?与表示整时的时针和分钟的指向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说明:当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时,就表示3时半。这时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一说两个钟表表示的是几时半,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告诉学生电子表的半时用“‎30”‎来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最后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6. 教学第93页下边的“做一做”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经验独立完成。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相互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些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7. 关于练习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是一道游戏题,除了老师和学生做游戏外,还可以采取分组做游戏。‎ 第3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启发学生联系20以内数的顺序来想。‎ 第4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周末的生活实际来想一想,每个时间都在做什么,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练习十六的最后是一道思考题,启发学生观察钟表上时间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最后一个钟表的时间应该是多少,再画出时针和分针。‎ 课题: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一年级 上)第91、92页,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具钟。‎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教师设疑,听音乐导入,引出钟表。‎ ‎2.钟表自我介绍,动画演示钟表自述。‎ ‎3.揭示课题: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指导看主题图。‎ ‎(1)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钟表,并及时教育学生要早上按时起床,上学才不会迟到。‎ ‎(2)认识钟面。‎ ‎①分组观察钟面。讨论:要求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有两根长短不同的指针。‎ ‎②认识分针、时针。‎ ‎③教师出示钟面模型,让学生辨认分针、时针。‎ ‎(3)认识整时。‎ ‎①②③指导观察主题图中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指向几,建立7时的概念。‎ ‎②先出示8时的钟面,提问:“这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同时写出“8时”并教读法;然后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教师板书“3时”;最后出示6时的钟面,让学生自己写出来。‎ ‎③引导学生观察8时、3时、6时,这三个钟面上的分钟和时针分别指向,分组讨论:“怎样才能准确地看出它是几时?”‎ 学生可能回答:8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3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2.反馈练习。‎ ‎(l)让学生上台拨钟,教师先要求学生拨出几时,然后集体订正。‎ ‎(2)接着,让学生给学生出题拨钟,并相互评价。‎ ‎(3)小组拨钟练习:一人说时间,其他三人进行拨钟练习,并相互检查。‎ ‎(4)创设情景讲解12时。‎ 有一天,小东在看钟表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咦!钟面上怎么只剩下一根针了?”教师提问:“是钟表坏了么?你能帮助小东解决这个问题吗?”‎ 使学生明确:当钟面上表示12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正好在合在一起,所以只能看到一根针。‎ ‎(5)创设情景:老师中午12时吃午饭,过一个小时要午休,你知道老师是什么时候午休吗?‎ 指名提问学生,使学生建立时间之间联系的理念。‎ ‎3.认识电子表及时间的第二种写法。‎ ‎(1)教师提问:“你知道8时在电子表上怎么表示吗?”当学生说出以后,再出示8:00,验证学生的说法。‎ ‎(2)让学生想:3时在电子表上的表示方法。指名回答,教师板3:00。‎ ‎(3)让学生自己写出6:00。‎ ‎4.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三、课间活动(音乐伴奏,师生律动)。‎ 四、指导看书 五、实践应用 ‎1.完成第92页“做一做”,结合内容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小养成爱惜时间、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找朋友练习(练习十六第1题)。‎ ‎3.完成课本第94页练习十六第3题。‎ 六、听故事做练习 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他给小猴打电话,说:“喂!是小猴吗?今天我过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再过两个小时来。”小猴看了看钟表,这时钟表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读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七、设计题 分小组讨论:周末准备怎么安排?然后上台说给大家听一听。‎ 认识钟表(半时)‎ 教学内容 课本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器、小闹钟学具(学生人手一个)。‎ 教学重难点 学会看钟表上地半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动画故事《勤劳的小蜜蜂》引入。多媒体出示小蜜蜂早晨起床、发现蜜源跳圆圈舞、找小伙伴、采花蜜的4个钟面时刻的画面。‎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兴趣,调动情感,为新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小蜜蜂想要写一篇日记,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地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勤劳的小蜜蜂早晨6时就起床了。‎ b.它在什么时刻发现了蜜源,跳起了圆圈舞?(8时半)‎ 生:大约8时多,8时半。‎ c.它是什么时刻找小伙伴和采花蜜的?(10时半和11时半)‎ 生:它10时半找到小伙伴。‎ ‎11时半和小伙伴一起采到了花蜜。‎ ‎[新知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领悟半时这一时刻特点。]‎ ‎3.揭示课题。‎ 谈话:小蜜蜂8时半发现蜜源,10时半到11时半和小伙伴一起采花蜜。‎ 今天,大家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投影仪出示3时半钟面。‎ a.师: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可以请学生用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讨论)‎ 由学生自主交流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2.依次出示8时半、10时半。‎ 请学生观察,并让各组合作,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分析、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a.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了3时半、8时半、10时半钟面上的分针都是指向6。‎ b.师:半时与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讨论)‎ 汇报:前面学习的整时,分针转一圈都指向12,而今天认识的半时,分针转半圈指向6。‎ a.全班交流,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b.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学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实践应用 ‎1.投影课本第93页"做一做"。‎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出上学的路上、上课、锻炼、看书等几项活动。‎ a.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独立完成。‎ b.分组交流,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2.游戏活动。‎ a.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可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自由交流)‎ 教师巡视后予以肯定,并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时刻在干什么?‎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 ‎4.a.投影课本第4题连线。‎ 教师说明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 b.画出最右边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先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间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再确定最后一个钟表上的时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然后画出时针和分针。)‎ ‎5.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学会了认识钟表,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 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材内容安然如下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并且,每节中内容丰富,比如“8、7、6加几”中含有18道加法题。丰富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前两节例题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只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比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有“点数”、“接着数”、“凑十”‎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殊方法”等;在“8、7、6加几”部分呈现有“拆小数,凑十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教材注意在具体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的形式表明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多种计算方法中,像“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学习在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并且,在以后学习的计算方法中经常会用到。掌握好“凑十法”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都有好处。“凑十法”本身也包括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等。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教材先教学这种方法。在掌握了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他的方法。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看到,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他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并且注意变换练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如开始讲9加几时的例2,渗透集合思想;练习十七第2题,练习十九第1题等渗透函数思想;练习二十一第4题,让学生初步接触统计表。‎ 教材中的“用数学”编排在计算当中,比如“9加几”中的例3与“8、7、6加几”中的例4均是“用数学”的内容。教材中“用数学”的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单元“用数学”的内容比第六单元编排的“用数学”画面内容丰富,更注重事理情节。同时,增加了观察、收集信息的难度,并注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用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重要作用。‎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计算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20以内加、减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我们应该由此起步,注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计算意识。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教学放置在各种活动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动会场景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活动情节的探索活动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其次,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同时,由于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所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有多次认识的机会。比如用“凑十法”算9加几的内容,先用“放进1盒凑成‎10”‎的活动揭示凑10的过程,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不用实物,说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再不出声想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揭示——操作——说——想的系列学习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观察探讨、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好地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同时避免了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不仅可以实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的教学目的,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计算意识。‎ ‎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根据《标准》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做起。‎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基本功之一。按《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做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是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注意,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只要求掌握计算方法,能够计算正确;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计算迅速。从单项练习达到计算正确、迅速,逐步达到混合练习也能计算正确、迅速;从练习机算,逐步到练习听算,使学生不仅看着两个数相加能很快说出得数,而且听到两个数相加也能很快说出得数。‎ 加强练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实际,尽量选择效果好的练习形式。练习目的明确、省时间,每个学生都会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便于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又感兴趣的方式,都属于好的练习方式。例如,把式题编制成练习卡片,供学生做抽卡游戏,既可以经常进行练习,学生又有兴趣;让学生举数字卡片,和教师一起完成找“朋友”练习,既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口算的情况。又如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2)练习要讲实效。比较容易的题少练些,比较难的题要多练,练习有针对性。比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中,9+2、9+3、8+3等可以少练些,8+9、8+6、7+6等就要多练些。教学中要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已熟练的式题,就适当减少练习的次数,避免盲目多练,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20以内进位加法比10以内加法的数目大,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达到计算熟练,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些关爱和帮助。要注意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多给他们练习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尽快达到教学目标。‎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本单元教材专设了“用数学”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比如教学108及例4,先展现出活泼可爱的白兔、灰兔在游戏的情景(或画面),并提出计算问题,吸引学生进入“角色”。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师生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养成初步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9加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7页例1,练习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照例1运动会场景图制作的课件;复习和练习用卡片。‎ 教学重难点 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性练习 ‎1.出示卡片"9+( )=10",指两名小学生口答。‎ ‎2.口答。‎ ‎3.口算。‎ ‎9+1+2 9+1+5 9+1+3‎ 二、新课 谈话: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20以内进行加法。‎ ‎1.出示运动会场景画面。配有描述比赛场面的画外音:"现在运动场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组跑步、跳绳、踢毽决赛,还有......"由此,促使学生走进运动会场。‎ ‎2.解决"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1)以画外音"给赛跑同学送点饮料",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画面左边。‎ 此时,出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文字、声音同时出现)。‎ ‎(2)研讨解决"还有多少盒"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3)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出现各种解决方法。‎ ‎①点数出结果。课件设计配有声音和动作显示点数过程。‎ ‎②接着数,数出结果。课件显示出与点数的区别,在说“纸箱里有9盒"之后,出现接着数的声音和动作。‎ ‎③用“凑十法”算出结果。课件显示放进纸箱1盒饮料的动作,并配有口述"放进1盒凑成10,10+3得13"。‎ ‎④充分肯定学生探索的方法,并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各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4)强化"凑十法"。‎ ‎①教师引导:有的同学用加法算出还有13盒饮料。回想一下,怎样算的?‎ 我们来看屏幕。先指出:纸箱内有9盒饮料(闪动),箱外有4盒饮料(闪动),这两部分合并在一起,就是现在有的饮料。所以要用9+4计算。(板书:9+4)‎ ‎②演示9+4的口算过程。‎ 怎样算出9+4的得数呢?‎ 由教师,也可以由学生重述凑10的过程:放进箱里1盒是10盒,箱外面还有3盒,10盒加上3盒一共是13盒(屏幕上同步显示过程)。‎ ‎③说明9+4的口算方法。‎ 算9+4,怎样想出得数呢?‎ 先让学生结合屏幕上的演示,想一想怎样算9+4得几?‎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因为9+1得10,所以算9+4,先把4分成1和3;9加1得10,再加3得13。‎ 然后,在9+4后面板书"=13"。让学生齐读算式。‎ ‎3.解决"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出示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2)让学生从画面上收集数据,找出:踢毽的有9人,跳远的有6人 ‎(3)教师口述:看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踢毽的9人与跳远的6人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算式是(此处稍倾停,等待学生回答)9+6。(板书出算式)‎ ‎(4)让学生讲座怎样算?得数是几?‎ ‎(5)全班交流,完成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方法想出得数)。‎ ‎4.小结。‎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前面计算的9+4、9+6两题的得数都超过了10,就是进位加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研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9加几)‎ 我们已经知道9+4=13、9+6=15,那么9+2、9+3......怎样算?得数是多少呢?我们共同研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三、尝试提出问题,巩固计算方法 分组活动。‎ ‎1.收集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运动会正在进行的还有哪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各组要有专人记录收集的信息)‎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明确提出:各组准备提出哪些9加几的计算问题?‎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教师整理板书出学生提的问题。‎ ‎3.解决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两个,让全班学生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比如:“踢毽的和赛跑的一共有多少人?”‎ ‎“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2)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允许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算出得数。‎ ‎(3)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算式是什么,计算时怎样想的。‎ ‎4.评价。‎ ‎(1)请学生评议一下哪些组观察仔细,问题提得好?哪些同学积极发表意见,想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实际,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 四、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1题。‎ ‎(1)先让学生看图说题意,再填写算式。‎ ‎(2)说一说加的过程,集体评议、订正。‎ ‎2.做练习十七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 ‎(2)指几名学生读填写结果,集体订正。‎ ‎(3)依次观察两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主要让学生说出:第一个加数是9没有变,第二个加数不同(变化了),得数也不同(也随着变化)。‎ ‎9加几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P99-100的练习七。‎ 教学目标 巩固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难点 熟练、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 练习指导 ‎1. 出示课本99页的第2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这两道题要我们做什么?怎么算?(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 完成课本99页的第1题。‎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情境,要求左右两边一共有多少羊?该怎样列式?(列式:9+7)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 完成99页的第3题。‎ 请学生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画内容,要列加法算式,应该提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只蚂蚁,和一共有多少颗糖果?)‎ 要求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4. 完成课本100页的第4题。‎ 提问“大括号”是什么意思?(一共有多少个布娃娃?)‎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布娃娃,该怎样列式,说一说计算过程。‎ ‎5. 完成课本100页的第5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题中给出蜜蜂采花蜜的图,图下是:□+□=□,没提出要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图意,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有多少只蜜蜂?或有多少朵花?)并根据提的问题列式、计算,再说出计算的过程。‎ ‎6. 独立完成课本100页的第6题。 完成后,全班讲评。‎ ‎7. 完成课本100页的第7题。‎ 这一道是10以内的加法和9加几的混合练习,用这来巩固知识,并会区1分不同的计算方法。‎ 图文应用题 教学内容 课本101页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叫做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初步学会解答一半用图画一半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为正式学习解答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准备。‎ 教具准备 主体图和小棒 教学重难点 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9+3= 9-4= 19-9= 9+6= 9+8= 9-9= 10-9= 9+9=‎ ‎2. 9+7,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 完成课本102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填在书上。‎ 二. 新授课 ‎1. 出示课本101页的例3的主体图。‎ ‎(1)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有什么?(乐队有5人)又告诉我们什么?(唱歌的有9人)要我们求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这道题里不论是用图画表示,还是用文字写出来,都把它叫做已知条件。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叫做问题。‎ 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第二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教师:我们现在已学过的题目,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请大家同桌的互相说一说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和问题。‎ ‎(2) 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为什么?(因为是把唱歌的人和乐队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列式:9+5‎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一半用文字表示的应用题叫图文应用题。(板书课题)‎ 小结:我们以后做这样的应用题时,都要首先看清楚题中告诉我们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列出算式来。‎ ‎(3) 9+5怎样计算呢?‎ 请同桌的同学用摆小圆片的方法,讨论9+5怎样计算。‎ ‎9+5=14(人)‎ 教师:在14后面写有“(人)”,这“(人)”是单位名称,应用题解答完后都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 ‎2. 完成课本101页的做一做。‎ 出示主体图。‎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原来有9个,小朋友拿来6个南瓜。)‎ 请大家把这道题的两个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该怎样列式。‎ 列式:9+6=15(个)‎ 提问9和6分别表示什么?得出15个,这15个表示什么?15后面括号里的“个”表示什么?‎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102页的第1题。要求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9+3=12(只)你是怎样计算的?‎ ‎2. 完成课本102页的第3题。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 讨论: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和以前学习的图画应用题比较,有那些地方相同,那些地方不同?‎ 汇报:相同点: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都是根据加法的含义列式计算的。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不同点:图画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比较简单。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是用图和文字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图画应用题难一些。‎ ‎8、7、6加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3——10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 主体图、小棒 教学重难点 掌握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 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 ‎(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课堂小结,画龙点睛(略)‎ ‎8、7、6加几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巩固8、7、6加几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念凑十法的口诀表。‎ ‎2. 口算:8+5 7+6 9+7 6+8‎ 二. 指导练习 ‎1. 完成可课本105页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提问:第一个算式中,第二个加数和得数的变化,让学生懂得:一个加数不变,和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 ‎2. 完成课本105页的第2题。‎ ‎(1) 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 ‎(2) 从画面上看,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3) 根据两个条件,你可以提什么问题?‎ ‎(4)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 完成课本105页的第4题和106页的第8题。‎ 看图,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学生叙述后,列式,计算。讲评时,要求学生说一说问什么这样列式?‎ ‎4. 比赛,看谁算得快。(完成课本106页得第5题)‎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对个别题目进行提问,你是怎样算得?‎ ‎5. 游戏。(完成课本106页的第6题)‎ 一部分同学拿算式,4个同学拿得数。‎ ‎6. 完成课本106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应用题(用数学)‎ 教学内容 课本107页例4,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108页——109页的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巩固前一节课所学的加、减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前一节课所学的加、减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口算:8+9 9+5 7+8 6+5 6+8 8+8 10-7 9-6 9+3‎ 二. 指导练习 ‎1. 出示课本108页第1题。‎ ‎(1)观察画面,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的内容。‎ 这一道题告诉我们哪两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要求一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8+4=12(只)‎ 为什么这样列式?8加4怎样计算?应用题要记住写单位名称,最后要口答:一共有14只鸡。‎ ‎(2)这一道题,除了刚才的分法,还有没有不同的分法,用自己的话,口头编一道求一共有多少只鸡的应用题。编好后,让全班列式计算。‎ ‎2. 出示课本108页的第3题。‎ 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的内容。这一道题告诉我们哪两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把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连起来,口头编一道应用题。请一个同学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要求这个问题,该 该怎样列式?列式:10-4=6(条)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应用题要记写单位名称,并且要口答。‎ ‎3. 出示课本109页的第4题。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请大家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该怎样列式?列式:8+6=14(人)‎ ‎8、6和14分别表示什么?‎ ‎4. 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完成课本108页的第2题。)‎ 全班独立完成,然后讲评,个别题目要提问:你是怎样算的?‎ ‎5. 填未知加数。(完成课本109页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 独立练习 ‎1. 体育室原有6个篮球,又买来5个篮球,现在一共有多少个?‎ ‎2. 同学们做了10个小娃娃,送给幼儿园小朋友6个,还剩多少个?‎ ‎5、4、3、2加几 教学内容 课本110页的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5、4、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具准备 软件 教学重难点 掌握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歌谣 ‎2.口算(计算机显示)‎ ‎9+5= 9+3= 8+5= 8+3= 9+4= ‎ ‎9+2= 8+4= 7+5= 6+5= 8+6= ‎ ‎3.计算机显示:8+9=?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电脑演示各种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20以内进位加法)‎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5+7=,同桌合作学习。‎ a.师问:5+7等于多少?怎样计算呢?‎ b.学生独立试做5+7。c.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d.学生汇报各种算法,教师板书。‎ 生1: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2: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3:想7+5=12,所以5+7=12。(板书)‎ e.看看每种方法有多少同学选择。‎ f.师指导: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5+8、4+8、3+9。‎ a.学生分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 b.汇报不同的算法,师板书。‎ ‎3.讨论: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除了例题中写出的,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 师提示1:20以内是指得数从11到20。‎ 师提示2:进位加是指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生根据提示汇报:(师板书)‎ a.5加几有:5+6 5+7 5+8 5+9‎ b.4加几有:4+7 4+8 4+9‎ c.3加几有:3+8 3+9‎ d.2加几有:9+2‎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4.看书质疑。‎ ‎5.做一做。‎ a.看图列式。‎ 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注:此题可以一图四式,学生说哪种都可以。‎ b.‎ ‎7+5= 9+5= 8+4= ‎ ‎5+7= 5+9= 4+8= ‎ ‎9+4= 8+3= 9+2= ‎ ‎4+9= 3+8= 2+9=‎ 学生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6.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5、4、3、2加几,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练习 ‎1.先说得数,再说算式。(练习二十一第1题)‎ 每个图形的角上都有一个数,用外面的数加里面的数。按照外面的数变化的顺序先说得数,再说算式。‎ 学生汇报。‎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练习二十一第2题)‎ 时间一分半,答完之后对照投影自批自改。‎ ‎3.学生自己出题,其他同学抢答。‎ ‎4.数学游戏。学生依据得数举算式卡片。说出自己找到了哪些卡片。‎ 全课总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112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 通过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整理 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一起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 ‎1. 现在4人一小组,把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题写出来。‎ ‎2. 请大家再把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成表,看谁整理得最好。‎ 小组汇报,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 ‎9+2‎ ‎8+3‎ ‎7+4‎ ‎6+5‎ ‎5+6‎ ‎4+7‎ ‎3+8‎ ‎2+9‎ ‎9+3‎ ‎8+4‎ ‎7+5‎ ‎6+6‎ ‎5+7‎ ‎4+8‎ ‎3+9‎ ‎9+4‎ ‎8+5‎ ‎7+6‎ ‎6+7‎ ‎5+8‎ ‎4+9‎ ‎9+5‎ ‎8+6‎ ‎7+7‎ ‎6+8‎ ‎5+9‎ ‎9+6‎ ‎8+7‎ ‎7+8‎ ‎6+9‎ ‎9+7‎ ‎8+8‎ ‎7+9‎ ‎9+8‎ ‎8+9‎ ‎9+9‎ 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二. 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1. 竖着看,提问:竖着看,再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引导回答:(1)从左到右,各行是按照9加几、8加几、……的顺序排列的。‎ ‎(2)每一竖行的第一个加数都一样,第一行是9,第二行是8,第三行是7……。‎ ‎(3)每一竖行的第二个加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如加2,加3,加4……‎ ‎(4)各行中试题的得数,下边的一题都比上边的一题大1。‎ ‎2. 横着看。提问: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启发回答:(1)每一横行第一个加数是从大到小排列的,9加几、8加几……‎ ‎(2)每一横排第二个加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加2、加3……‎ ‎(3)每一横排试题的得数都相同,第一排都得11,第二排都得12,第三排都得13……‎ ‎3.斜着看,提问斜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启发回答:(1)每一斜行得第一个加数是从小到大排列得,如7加4、8加4,第二个加数不变。‎ ‎(2)每一斜行中左斜行得算式得两个加数与每列算式的两个加数换了位置。8+3与3+8、9+3与3+9……,计算时他们都相等,所以只要记住大数加小数的哪一种就可以算出小数加大数了。‎ ‎4. 观察整个表,以6+5为界限,发现了什么规律(左边的题和右边的题相同只是两个加数位置变了,但是他们那的和不变。(在加法表中有一条粗线把加法表分成两部分,强调只要记住左边的20道题就可以了)‎ ‎5. 练习。(完成课本113页第1题)‎ 三. 练习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完成课本113页的第2题)‎ 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2.成课本113页的第3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第1题,要求等号左右两边都等于13。练习时可回忆刚才学的加法表,完成后讲评,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要让学生讲一讲,你是怎样想的。‎ 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多种活动,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渗透统计思想。‎ ‎2.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4~11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录像片、接力棒、小跳绳、篮球、沙包、统计彩图、笑脸图等。‎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 师:现在小朋友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喜欢我们的校园生活吗?为什么?‎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谈话的方式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将学生带进课堂之中。]‎ 生: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知识。‎ 可以交朋友。‎ 可以做游戏。‎ ‎……‎ 师:小朋友说的不错,我们的校园生活的确是多姿多彩的,不仅能学到知识,交到好朋友,还能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都看到过哪些校园活动呢?‎ 生:我们看到跑步;看到过打篮球……‎ 师:你们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 生:我们参加过跳绳;我们做过掷沙包的游戏……‎ 师:今天我们接着熟悉“我们的校园”(板书课题)。‎ 播放录像,回顾知识 ‎1.放录像:出现美丽的校园,多种校园活动(有跳绳,有跑步,有打篮球……)‎ ‎[设置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师:从校园里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我想知道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谁来答?‎ 生:共有10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我是算出来的,我看到男生有5人,女生有5人,加起来是10人。‎ ‎……‎ 师:小朋友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不少,有的是数出来的,有的是算出来的,最后都得出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下面我们到室外去做各自喜欢的活动,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参加每项活动的总人数。‎ 尝试统计,感知统计,渗透统计思想 ‎1.室外活动,分组尝试统计。‎ 在教室外有五个活动场地,第一个是接力跑,第二个是跳短绳,第三个是拍皮球,第四个是掷沙包,第五个是游戏(转移目标),大家可以任意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活动5分钟后,统计出本组的人数,选代表来汇报本组的统计方法。‎ ‎2.各组汇报统计结果。‎ 跳绳组汇报:我们组有12人参加。有的是用数的方法;有的是根据分工的不同来计算的,有6人记数,6人跳,合起来是12人,我们贴出12张笑脸。(把彩色笑脸贴在空白圆上)‎ 掷沙包组汇报:我们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掷沙包?”我们每人一张笑脸图,一张一张数出来共8张,有的是一组一组地数,一组有4人,两组应该是8人,我们贴出8张笑脸。‎ ‎……‎ ‎[把课堂教学由室内延伸到室外。在学生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尝试简单的数据收集,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3.观察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师:大家看这幅你们自己整理的活动笑脸图,多漂亮呀!这实际上也是我们活动情况的统计图。从图中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咱们班小朋友都开展了哪些活动?(5项活动)‎ 哪些活动最受欢迎?哪项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 跑接力和掷沙包的一共有几人?‎ 跳短绳的比掷沙包的多几人?‎ ‎[由学生观察笑脸统计图,使他们初步了解统计的用途和意义,获得初步的统计知识。]‎ ‎4.想一想,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a. 同桌两人先互相提问,然后解答。‎ b. b.一人提问,全班解答。‎ 全课总结 今天通过开展活动,小朋友又重新认识了我们的校园。通过大家的努力,把我们的活动作了清楚的统计,还会根据活动的情况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小朋友真能干!‎ 课堂中或课外再次实践 下面,老师还有个任务要交给小朋友,你们能完成吗?打开书第114页,请大家把书中的活动也作一下统计,并把第115页中的笑脸涂上颜色,试着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好吗?‎ 板书设计 十、总复习 ‎ ‎(第116~121页) ‎ ‎(一)教学目标 ‎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 ‎(二)教材说明 ‎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其中“用数学”在前面已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只是没有用标题的形式明确给出。在这里出现“用数学”的标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复习。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以及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 ‎1.“20以内的数”的复习。 ‎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与数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顺序”主要使学生熟悉0~20各数排列顺序以及各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数的序数含义”主要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1~20各数序数含义。“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 ‎2.“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 本学期所学的计算主要有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中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论是数范围,还是计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并很快说出得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 ‎3.“认识图形”的复习。 ‎ 本学期主要学生的活动学习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 ‎ ‎4.“认识钟表”的复习。 ‎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知道整时和半时。复习中,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练习二十三的第9题),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 ‎5.“用数学”的复习。 ‎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第117页第7题,画面是一个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几辆车正开进停车场,但有的汽车没有画全。如果只看画面,很难说出又开来了几辆汽车。题目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说明“又开来了6辆”。使学生知道,画面上所画出的开来的汽车并没有画全,要解决“现在有几辆车”的问题,只数出画面上的汽车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又开来了6辆”这个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 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对话给出条件和问题,学生根据用比较抽象的文字表示的条件和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 ‎(三)教学建议 ‎ ‎1.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给予辅导。 ‎ ‎2.20以内数的复习,可以着重复习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序数。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掌握得比较好,因此,在复习可以多让学生说一说,甚至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概括“本学期都学习了哪些数”、“这些数的顺序是什么”、“它们是怎么组成的”等等,如果出现疏漏,再让其他学生补充。也可以采取练习二十三第2题的对口令形式,同桌同学共同活动。 ‎ ‎3. 开始复习加法时,可以先通过直观复习一下加法的含义,使学生更加明确: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然后可以通过直观复习一下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位置得数一样,遇到小数加大数计算有困难时,可以想大数加小数,从而较快地算出得数。进行上述复习时都不要求学生说概括性的条文。要把一位数加法的所有情况都复习到,不要只是把课本中题算一算。发现有不熟练的或容易出错误的式题,还要反复练习。为此,前面出现的两个加法表(第78页和第112页),在圆形板上做加法,都可以作为复习用的教具。通过加法表,还可以让学生发现计算中的一些其他规律。复习时,要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出速度的要求,使学生看到式题或听到式题都能比较快地说出得数。但也不要要求过高,无限度地去比赛速度。练习形式注意多样化,除教材中练习形式,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的学生比较有兴趣的练习方式。对于计算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 ‎4.开始复习减法时,可以先通过直观复习一下减法的含义,使学生更加明确: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然后,可以通过直观复习一下加、减法的关系。进行上述复习时,也不要求学生说概括性的条文。复习减法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加法相同。 ‎ ‎5. 复习“认识图形”时,除了让学生辨认基本的物体和图形外,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物体和图形的学具进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复习时,还应注意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园柱的两个平面各什么形状的”等等。 ‎ ‎6. 复习“认识钟表”时,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互相检查。在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钟一定要找到准确的位置上。活动后,教师拨出接近整时的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是几时。开始,学生由于观察得不够细致,可能会说出整时。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说出结论,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手势或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注意到: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接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然后,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学要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 ‎7. 复习“用数学”(第117页第7题)时,教师先出示没有文字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说出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为什么开来的汽车有一辆没有画完整?” ‎ ‎“看着这幅图,你能准确地说出又开来几辆汽车吗?” ‎ ‎“我们一起看看停车场旁边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接着,出示学生的对话。教师说明,虽然图画里没有把开来的汽车都画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小朋友告诉我们的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 最后,教师还可以把“又开来了6辆”这句话去掉,让学生随意提出又开来了几辆,开放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8. 关于练习二十三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 第3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出错误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思路应予以肯定,对于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还可以让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说一说怎么算的,让别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 第5题,限时2分,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要注意记录学生计算的情况,对于出现问题比较多的题目,要做一些针对性的补充练习。 ‎ 第6题,是一个数学游戏,可以分组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几组题目,多让学生参与。 ‎ 第8题,是数图形的练习,同时,渗透了统计思想。教师说明题目的要求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 第11题,可参照第117页第7题的教学建议教学。 ‎ 第12题,是“用数学”的习题。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然后,让学生说出根据家长和孩子的对话可以知道什么。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