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九下曹刿论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语文九下曹刿论战

学 科 语文 课 题 ‎21、曹刿论战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 过程 方法 通过读议结合、讨论探究等教学手段,探究曹刿取胜的原因,从而理解人物形象。‎ 情感 态度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 教学重点 1.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语设计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呢?让我们走近这篇课文。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出示: 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聆听教师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和课文内容链接,轻松进入课堂情境 自由阅读教师出示的多媒体资料,了解文学常识 积累知识 整理笔记 由学生感兴趣的战例故事导入,很自然的迁移到课文内容,恰到好处。‎ 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释译课文 ‎1、朗读课文,正音(多媒体出示):‎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徧(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熟读课文,对照注释,小组翻译课文,集体质疑、释疑。注意积累、记忆重点词句。‎ ‎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4、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提问: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四、研读课文 ‎1、小组探究: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曹刿的“远谋”?‎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学生阅读相关文字,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次战胜的不易,侧面了解曹刿其人。‎ 朗读课文,给字词正音,记忆教师多媒体出示的字词。‎ 小组朗读课文,‎ 对照工具书、相关资料翻译课文 积累重点词句解释 在多次译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大意 独立思考,给课文分段,明确行文线索 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曹刿远谋的地方 明白故事的背景,和文本实现时空上的对接,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扫清字词,读通文章,译准文章,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初三学生已经有了文言基础,所以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翻译,教师点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这个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既检查了学生的翻译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讨论课文的线索,明确行文思路,为后面理解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直接从课文的文眼入手,相当于一石激起千层浪,让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明确:‎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 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 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4.你如何评价文中的曹刿?如果让你写一则颁奖词,你准备写给谁?如何写?‎ 明确:‎ ‎(1)曹刿 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是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 ‎(2)鲁庄公 ‎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 ‎ 五、探究疑点 1. 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 ‎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 ‎2、文章的题目可以改为《长勺之战》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根据问题 小组概括 集体交流 试着给文章中的人物写颁奖词,集体交流 自由发表自己对曹刿取胜的看法,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理由。‎ 结合教师出示的资料自由阅读,理解曹刿取胜的原因。‎ 结合学生给鲁庄公写的颁奖词,和文本内容,客观、公正的理解鲁庄公形象。‎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言之成理 学生自己深入文本,从文中找出依据,从而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 把学生的理解转 化为文字写出来,‎ 既是对人物特点 的概括,又锻炼了 写作能力。这个设 计灵活而有高度,‎ 由表象认识形成理性认识。‎ 通过疑点讨论,更 深入的理解文章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六、拓展迁移 介绍你熟悉的战例经典,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七、课堂总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 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文章独具匠心的裁剪安排 交流经典战例 内容,因而赏析散 文的剪裁特点。‎ 结合已有知识实现迁移 ,丰富学生积累,‎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作 业 设 计 1. 试着查阅资料,写一篇论文《我眼中的战争》‎ 2. 有时间阅读《左转》‎ 板 书 设 计 曹刿论战 ‎《左传》‎ ‎ 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一、战前分析 二、战争经过 三、战后总结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链 接 毛主席论战争 1、 蒋介石教我打仗 我们这些人就是受过蒋介石教育的,他用内战的办法教会我们打仗。像我这样的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有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1965年3月23日)同叙利亚访华友好代表团谈话 2、武器与人 ‎ 相 关 链 接 ‎ (1)有人说:“武器是第一,人是第二。”我们反过来说:“人是第一,武器是第二。”武器同机器差不多,都是人手的延长而已。是人拿在武器手里,还是武器拿在人手里?当然是后者,因为武器没有手,哪个武器有手?我从没有看见过武器有手,只看见人有手,而人用手掌握武器。(‎1964年7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朝鲜平壤参加第二次亚洲经济讨论会后访华的亚洲、非洲、大洋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的谈话) (2)力量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包括武装力量在内。(‎1956年3月14日,毛泽东等同长征、艾地的谈话) 3、谁“侵略”谁? (1)我们的‘名誉’很不好,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是侵略者。他们说我们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侵略”了蒋介石,但那是蒋介石先侵略了我们嘛!(‎1964年7月9日,毛泽东同在朝鲜平壤参加第二次亚洲经济讨论会后访华的亚洲、非洲、大洋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谈话) (2)帝国主义者还说我们是好战分子,原因是我们过去帮助胡志明打法国人,现在又支援越南南方打美国人,我们也支持过本·贝拉打法国人。哪个地方需要支持,我们就支持,因此就“名誉”不好,当了“好战分子”(‎1964年7月9日,毛泽东同在朝鲜平壤参加第二次亚洲经济讨论会后访华的亚洲、非洲、大洋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谈话) 4、战争的方法 (1)游击战 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1929年4月5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共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的信》) (2)又要打,又要走 反对只“打”不“走”的拚命主义,又要打,又要走,自然走是为了打的。战争方式的游击性,即没有固定战线。(‎1935年12月23日毛泽东《关于战略方针和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 (3)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 相 关 链 接 ‎ 打仗没有什么巧妙,简单说就是两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得赢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集中五个指头割他一个指头。割掉一个,他就少一个,事物是可以分割的,以后有机会又可以割一个,又少一个,只剩八个了,然后有机会再割一个,总之要割掉。所谓割掉指头,就是把敌人搞过来,除打死打伤之外,把官兵、枪枝、弹药都夺取过来,这就叫打得赢就打。那么打不赢呢?就走,走得远一点,使敌人不知你到哪里去了。(‎1964年5月25日,毛泽东会见外宾时的谈话) (4)打打停停 打打停停,半打半停,不是诡计,而是当前具体情况下的正常产物。(‎1958年10月25日,毛泽东起草以彭德怀名义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 5、研究战争史 我想搜集中国战争史的材料,亦至今没有着手,我的工具不够。(‎1939年1月17日,毛泽东给何干之的信) 6、军舰不能上岸 你(美国)再强一点也好,把你那四个舰队统统集中到这个地方我都欢迎。你那个东西横直没有用的,统统集中来,你也上来不得。船的特点,就在水里头,不能上岸。你不过是在这个地方摆一摆,你越打,越使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无理。(‎1958年9月8日,毛泽东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7、谁怕谁 (1)现在,我们是弱国,不是强国。美国怕苏联,但是不怕我们,它知道我们的底子。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不是一个强国,因为我们什么也没有。(‎1956年9月30日,毛泽东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谈话) (2)美国是有一点怕中国。说老实话,我们也有点怕美国。(‎1956年9月30日,毛泽东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谈话) (3)我看美国人是怕打仗。我们也怕打仗。问题是究竟哪一个怕得多一点。为什么它们怕得多一点呢?就是一个力量的问题,人心的问题。人心就是力量,我们这边的人多一点,它们那边的人少一点。我看是这样,双方都怕,但是他们怕我们比较多一点,因此战争是打不起来的。(‎1958年9月5日毛泽东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 ‎ 8、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1)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后来经过万里长征,跑到北方来。(‎1964年6月23日,毛泽东同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谈话的) (2)我打了二十五年仗,包括朝鲜战争三年。我原来是不会打仗的,不知道怎样打,是通过二十五年的战争过程学会打的。(‎1964年7月9日,毛泽东同在朝鲜平壤参加第二次亚洲经济讨论会后访华的亚洲、非洲、大洋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的谈话) 9、打仗对我们没有好处 打仗对我们没有好处。我们要进行建设,打仗就会把我们进行的建设打烂了。(‎1964年6月23日,毛泽东同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谈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