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杭州市 2020 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卷 一、积累(20 分) (一) 班级开展主题为“我爱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识城标,了解家乡】 ◆城标由汉字“杭”的篆书演变而成,巧妙地将航船、城郭、建筑、拱桥等诸多要素(róng)[ ]入其 中。 ◆“杭”字古义即为“方舟”“船”,“杭”又通“航”,反(yìng)[ ]了杭州之名源自“大禹舍舟 登船”的历史典故。 ◆城标以翘屋角与(yuán)[ ]拱门为表现形式,右半部分隐含了西湖著名景点“三潭印月”的形象。 ◆城标强调了字体的独特性,字体与图形相结合, 。 1. 根据语境,在上文[ ]中填入合适的汉字。 (róng)______入其中 反(yìng)______ (yuán)______拱门 2. 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惟妙惟肖 B. 巧夺天工 C. 栩栩如生 D. 浑然一体 【写对联,宣传家乡】 3. 有同学拟写了描绘千岛湖风光的上联“晴好一湖照明镜”,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一项是( ) A. 雨奇千岛洗青螺 B. 松排山岭万重翠 C. 一轮红日染朝霞 D. 碧波千顷浮翠岛 【学公约,爱护家乡】 4. 余杭良渚文化村居民制订的“村民公约”,有“我们不往窗外抛撒物品,晾晒浇灌防止滴水”“在小镇 公共场所,我们放低谈话音量”“我们在乘车、购物时依次排队,尊老爱幼”等内容。某小区的公约,有 “不得随地吐痰,乱扔烟蒂”“严禁攀折花木,违者罚款”“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等内容。两相比较, “村民公约”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诵美文,歌赞家乡】 5.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富春江昔日为杭州至严州、金华的通航要道,船至桐庐七里泷,因滩多流急,航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 纤而行。 。如今,因富春江水库的修建,这一带水深江阔,碧波粼粼,两岸群峰壁立。当地 在此开发了“七里扬帆”的旅游项目。一叶扁舟,点点白帆,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江面上,还有谁人不陶醉! ①古语说“七里滩头,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七里扬帆”由此得名。 ②旧时舟楫经过都要在钓台下游等候东风。 ③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显得路途遥远,仿佛七十里。 ④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号子响彻云霄,长滩瞬息可过,仿佛仅七里。 A. ①④③② B. ①②④③ C. ②④③① D. ②③①④ 【答案】1. (1). 融 (2). 映 (3). 圆 2. D 3. A 4. 都以“我们”作主语,强调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没有出现强制性的词语,语气较亲切、委婉,用语文 明;多从正面规范居民自己的言行。 5. C 【解析】 【1 题详解】 字形书写。“融”,融合,混合 ,易写成别字。反映,句中意思是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注意不要写成 “反应”。圆,形声,从囗,员声,这里表形状。 【2 题详解】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浑然一体,意思是融合成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句中意思是城标字体与图形融合成一个整体。故“浑然一体”恰当。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知识。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仄起平落。根据“仄起平落”原则,BD 尾 字均为仄音,下联排除 BD。根据“词性相对”原则,“晴好”对“雨奇”,“一湖”对“千岛”,“照明 镜”对“洗青螺”,对仗工整。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特色。 从句式上看,某小区的公约运用祈使句,“不得”“严禁”“禁止”这些表示强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语 气强烈。“村民公约”则运用语气较亲切、委婉的陈述句,都以“我们”作主语,强调了居民的主人翁意 识,语言文明。 从内容看,“村民公约”多从正面规范居民自己的言行,“我们放低谈话音量”“我们在乘车、购物时依 次排队,尊老爱幼”等,让村民明白了具体的做法,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作答此题,先通读文段,了解所写内容,梳理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借助关键词语排 序。内容上,②句承接前一句“航行需借风力”。“航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纤而行”,由这句话又可知, “借风力”在前,“人工拉纤”在后,故④③相连。①句“古语说‘七里滩头,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 ‘七里扬帆’由此得名”是对④③句的总结。综合分析,正确排序为②④③①。故选 C。 (二) 6.古诗文默写 祖国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名篇佳句。在西北行走,你渴望欣赏王维诗中“大漠孤烟直, ①___________”的奇异风光;穿行三峡 ,你不觉吟诵起郦道元“素湍绿潭,②_______”的名句;来到荆 门,你能 领略李白歌咏的“_③_________,江入大荒流”的壮美景色;登临 泰山,你更能体会青年杜甫 “④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的万丈豪情;远眺沧海,你会由衷赞叹曹操笔下“⑥________,若出 其中;⑦_________,若出其里”的宏阔境界。 【答案】 (1). ①长河落日圆 (2). ②回清倒影 (3). ③山随平野尽 (4). ④会当凌绝顶 (5). ⑤ 一览众山小 (6). ⑥日月之行 (7). ⑦星汉灿烂 【解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圆、凌、览、汉。 二、阅读(54 分) (一)名著阅读(8 分) 7.根据阅读积累,选择与下列名著相对应的鲁迅先生的评论。 (1)《世说新语》_____(2)《西游记》 _____(3)《镜花缘》_____ (4)《儒林外史》_____ A.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B.罗列古典才艺,亦殊繁多,所叙唐氏父女之游行,才女百人之聚宴,几占全书什七。 C.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D.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答案】 (1). C (2). D (3). B (4). A 【解析】 【详解】A.根据评论中“士林”“多讽”,可判断为《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 小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表达作者对封建科举 制度的讽刺与批判。故第四空选 A。 B.根据评论中“唐氏父女之游行”,可知为《镜花缘》。《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 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 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故第三空选 B。 C.根据评论中“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记行”,可知为《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 学家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故 第一空选 C。 D.根据评论中“神魔”“精魅”,可知为《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代第 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写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历尽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 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故第二空选 D。 8.假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准备再次出发,下列哪个文学形象最有可能和他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 请结合该文学形象的性格和经历,简述理由。 白龙马(《西游记》) 简·爱(《简·爱》) 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格列佛(《格列佛游记》) 【答案】示例 1:我选白龙马。作为西海龙王三太子,对海洋很熟悉;化身白马,不辞辛劳跟随唐僧去西天 取经;为救唐僧变作宫女,独自勇敢无畏地刺杀黄袍怪。 示例 2:我选简·爱。她是个自尊独立的女性,不依附于人,当发现心上人已婚后,毅然选择离开;她适应 能力强,经历舅妈家的欺辱、洛伍德学校的折磨,依然顽强坚定地生活;她敢于闯荡,不满学校毫无生气 的生活,就决定离开去应聘家庭教师。 示例 3:我选孙少平。他有冒险精神,年少时怀揣梦想,离开家乡去闯荡;能吃苦耐劳,只身前往黄原城揽 活做苦力,脊背被压烂也不退缩;不怕危险,发生矿难时,勇敢地救下了自己的徒弟;煤矿出现用工难题, 他组织工友想对策,机智地解决了问题,说明他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示例 4:我选格列佛。他从小就有航海梦想,努力学习航海知识;担任过船长,喜欢冒险,有丰富的航海经 验,多次乘船远航;有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曾在荒岛上靠生吃牡蛎和帽贝渡过难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探究。 示例一:可选白龙马。《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海洋是他家,最熟悉海底世界。因纵火 烧了殿上明珠,而被西海龙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 鹰愁涧等待唐僧取经。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中,唐僧被诬,悟空被逐,八戒无踪,沙僧 被俘,他为救唐僧,变作宫女,独自勇敢无畏地刺杀黄袍怪,而且是他力主请大师兄孙悟空出山,成为扭 转这一场战斗局势的关键性的人物。他虽然是脚力,但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显出英雄本色。所以,对海 洋很熟悉,不辞辛劳西天取经精神,勇敢无畏地斗争精神,都可能和尼摩船长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 示例二:可以选简·爱。她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 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洛伍德学校的折磨,这些经历并没有让她沉沦绝望,她适 应能力很强,依然顽强坚定地生活;她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她敢于闯荡,不满学校毫无生气的生活,就 决定离开去应聘家庭教师;她刚柔并济,坚强自尊,追求人格独立,不依附于人,当发现心上人已婚后, 毅然选择离开。她有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的选择 都有着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简·爱这些适应能力强,敢于闯荡,毅力坚韧,自强自立,有顽强的生命力 的特点,都可能和尼摩船长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 示例三:可选孙少平。孙少平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不怕艰难的社会现实,也从不向困难低头, 而是迎难而上。他有冒险精神,他青春的梦想和追求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 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能吃苦耐劳,只身前往黄原城揽活做苦力, 脊背被压烂也不退缩。不论在黄原上揽工还是在黑漆漆的煤矿上当煤炭工,都是所从事的极其艰苦危险的 工作。他总是在不断的顽强的拼搏着,是一个坚忍的奋斗者形象;他不怕危险,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 受了重伤,英俊面容尽毁,他并没有被不幸压垮,面对现实,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砖窑出现问题,他 组织工友想对策,机智地解决问题,通过几番努力,终于成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说明他有较强 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总之,敢于闯荡世界,坚忍吃苦,机智勇敢,能力强这些特点都可能和尼摩船长 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 示例四:可选格列佛。和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他记忆力很强,善于 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他从小就有航海梦想,努力学习航海知识;同时他喜欢冒险,聪明机智,有胆识, 担任过船长,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四次乘船远航,做事坚决果断,能够见机行事;野外生存能力极强,曾 在荒岛上靠生吃牡蛎和帽贝渡过难关。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有坚强忍耐 力的游者。这些特点可能和尼摩船长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 (二)文学作品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家有斑鸠 陈忠实 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我断定是斑鸠,不由得 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 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 我和王教授还是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树木的枝权 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儿,在人刚打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 候,它们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 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 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 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 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已无法计算。我能记得和 看到的,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 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 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捕杀濒临灭绝 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 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在我家乡的鸟类中,斑鸠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 种鸟儿。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 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 声音。它的巢仅由几 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 记得有篇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 窝里。 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再也 看不到斑鸠了。 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们。它们还是飞走了。 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 飞了,飞到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抛撒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 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心里一动,它们终于有胆子到院内 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 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 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 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们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9.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有记事能力的时候 (2) 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早晨 重返家乡后的某一日 关系 (1) “我”未见过斑 鸠 (3) “我”给斑鸠喂食,斑 鸠敢到院里啄食 10. 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 (1)[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语句很长,没 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 (2)[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 11. 本文题为“家有斑鸠”,二、三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12. 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 【答案】9. (1)“我”认识并记住斑鸠(2)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3)“我”看到斑鸠很惊喜,斑鸠见人就飞 走 10. (1)强调了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伤害鸟兽的手段数不胜数,突出了作者的愤慨之情。(2)不能去掉。“探 头探脑”并没有丑化斑鸠,而是生动地表现了斑鸠的小心、机警,对人类怀有戒备之心。 11. 不多余。第二段讲述了“我”在波士顿城郊见到人鸟兽共存共荣的景象,第三段写了我们对鸟兽的伤 害,造成了鸟兽对人类的警惕。这两段文字与前后文关系密切,既回应了“我”重见斑鸠时的惊喜,又对 后文斑鸠难以跟“我”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做了交待;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重,行文具有变化,避免了平 铺直叙。 12. 示例 1:能等来。从文中看,“我”与斑鸠的关系已有了突破性进展,“我”觉得假以时日斑鸠会随心 无虞地落到小院里;现实生活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鸟兽的意识已越来越强,经常见到人鸟兽和谐相处的情 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斑鸠定能慢慢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 示例 2:不能等来。文中写过去人们对鸟类的伤害,让“斑鸠”一直对人类保持戒心;生活中还有不少人缺 乏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伤害鸟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斑鸠要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还很困难。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行文思路。(1)结合“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可概括:“我”认识并记住斑 鸠。(2)结合“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 我以为再也看不到斑鸠了”可概括: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3)结合“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 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们。它们还是飞走了”可概括:“我”看到斑鸠 很惊喜,斑鸠见人就飞走。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甲]处句子罗列了人类多种伤害动物的多种的方法,没有标点的一气读完,可以 充分感受到人类伤害动物方法之多,并且在语气上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愤慨之情。(2)[乙]处的“探头探脑” 是贬义词,在这里是对斑鸠的情态描写,结合“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 上起飞了,飞到高高的村树上去了”可知,这个词写出了斑鸠看到人类时的机警、小心,并非是丑化斑鸠, 故不能去掉。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安排。(1)概括二、三段内容。结合“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 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可知,第二段讲述了“我”在波士顿城郊见到人鸟兽共存共荣的景 象,结合“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 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可知,第三段写了我们对鸟兽的伤 害,造成了鸟兽对人类的警惕。从写作顺序上看,这两段文字属于插叙。(2)作用一。从第二、三段内容 可知,作者一方面非常喜爱动物,渴望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对人类伤害动物的行为非常气愤。 结合“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我断定是斑鸠,不由 得惊喜”可知,这两段文字回应了第一段“我”重见斑鸠时的惊喜,结合“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 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可知,这两段文字对后文斑鸠难以跟“我” 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做了交待。(3)作用二。在正常的行文中,插入了两段六年前的往事,使文章内容丰 富而厚重,行文具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故这两段和前后文关系密切,不多余。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题要点:结合文章的内容,结合现实社会的环境氛围,做出判断,给出理由。示范: 我认为能等来。在文章后半段,经过“我”的努力,“我”和斑鸠的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从原来的充满 警戒,到现在的可以稍微靠近,虽然还是不够信任,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在尝试和努力,而且 现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的增强,人们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相信通过努力,斑鸠能够逐渐的信 任人类,实现更亲密的接触。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近视漫谈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它是怎 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 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 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轻 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 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 6 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康形势极为严峻。 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 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 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 2 小时,能减少 50%的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 中街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做勒克司,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 500 勒克司,而室外环境即便 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司,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 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 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行一定时 长的户外活动。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3.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生动地说明了眼晴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B. 为保护视力,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参加足量的户外活动。 C. 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 2 小时,那么 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 D. 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14. 文中插入两个图表,有什么效果? 15. 国外某眼科学会推荐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 20 分钟电脑或手机,至少看 20 英尺(6 米)远的物体 20 秒。请结合上文知识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 【答案】13. B 14. 内容上,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我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图表一显示我国 青少年各阶段近视率高并呈上升趋势,图表二显示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的各项数据均不达标。形式上, 图文结合,使文本呈现方式有了变化,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15. 文中介绍用眼时间长会增加用眼负荷,法则明确了用眼时长,到了 20 分钟就要休息;文中说明休息、 远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法则规范了用眼后的休息时长(20 秒)和远眺距离(20 英尺)。该法则 具有合理性。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本,辨析各个选项,分析作答。 A.有误。结合原文“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可知,把“眼睛” 比作“照相机”,说明了眼睛是怎么工作的; B.正确; C.有误。此项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 2 小时,能减少 50%的近视发 生风险”; D.有误。原文是“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 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故 D 项“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 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是断章取义,表述不准确;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阅读中插入图表作用的能力。文本中插入图表,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内容 上,图表使要表达的内容更直观,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所解说的内容,说明的效果更突出。通过图表 中的文字内容和数据分析,可知图一通过具体的数据说明我国青少年各阶段近视率高,而且年龄越大上升 比例越高;图二通过对青少年用眼行为的比较,说明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都不达标。形式上,一篇说 明性的文章,有文有图,图文结合,使文本呈现方式显得灵活多变,能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根据文中“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 重了用眼负荷”可知,用眼时间过长会增加用眼负荷,造成眼疲劳,从而形成近视,因此法则明确了用眼 时长 20 分钟,到了这个时间就要休息;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 2 小时,能减少 50%的近视发生风险”可知,有规律地休息、远眺能够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故法则规 范了休息 20 秒的时长,远眺距离 20 英尺。综上分析,这项法则合理。 (四)古诗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 “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 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 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 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 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其母抚之日:“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 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 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圹 kuàng:墓穴。⑤窆 biăn:落葬下棺。⑥柩 jiù: 棺材。 16. 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 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 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 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 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17.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 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 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 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18. 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小题。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1)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2)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19. 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 【答案】16. D 17. D 18. (1)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2)虽然不信,却难以阻止他对好友的感 情。 19. 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范式赶到,灵柩才顺利下葬。故事富有传奇 色彩,突显了二人友情深厚、心灵相通,表达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本句中的“恨”同 为“遗憾”意。故选 D。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被两人浓厚的友情所感动,而不是“都 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从侧面表现了两人情谊之深。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结合内容,从“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恍然觉寤” 等语句中可知,他告诉太守的内容必定是两人为生死之交,如今好友托梦给我,希望我参加他的葬礼,我 一定要去。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2)根据文本中的“太守虽心不信而 难违其情,许之”可知太守虽然不信,但难以阻止他的这种感情,只好答应了。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 析。结合内容,从“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 悲叹泣下”“将窆,而柩不肯进”“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等语句中可知,元伯死后,托梦给范式, 希望他能参加自己的葬礼。范式即刻前往。 元伯的灵柩到了墓地却推不进去,直到范进到了以后,才成功 安葬,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情节更加凸显了两人友情的真挚浓厚,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真挚情谊的赞美 与向往之情。 【点睛】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年轻时远离家乡赴太学从师求学,与汝南的张劭结为朋友。张劭,字元伯。 二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会回来,到时候将会去你家拜望令尊令堂大人,看看你的 孩子。”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将到,元伯将此事详细地告知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 等候范式到来。母亲说:“已经分别了两年,又是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敢如此确信不疑呢?”他回 答说:“巨卿是个忠诚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背。”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就替你准备酒席吧。”到 了约定的那一天,巨卿果然来了,上堂拜见元伯父母,一起饮酒,极尽欢乐之后才告别。 范式担任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元伯临终时,叹息说:“遗憾没有见到我交情最深的朋友!”不 久后去世了。范式忽然梦见元伯高喊:“巨卿,我在某日死去,当在那时下葬,从此永归黄泉,你没忘记 我的话,或许还赶得上!”范式一下子从梦中醒过来,悲伤泪下,把这事详细禀告太守,请求前往奔丧。太 守虽然心里不信,却难以劝止他的好心,就答应了他。范式就穿上给朋友送葬的衣服,按其所指葬日,骑 马前往奔丧。范式还没有到,丧事已经起灵了。到了墓穴边,将要落棺入墓穴时,棺材却放不进去。他母 亲拍着棺木说:“元伯!你难道还有所期待吗?”于是停下灵柩。过了一会儿,就见到不远处素车白马,有 人号哭着奔来。元伯母亲望着说:“这一定是范巨卿啊。”巨卿到了,叩拜致哀说:“走吧,元伯!生死之 路不同,就把这作为永远的辞别吧。”参加送丧的有上千人,都为之流泪,范式于是拉起引棺的绳索在前 面引导,灵柩这才向前移动。范式就留在墓地,为元伯修坟植树,这些做完之后才离去。 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 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 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 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20. 乙诗前两句: [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 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1. 乙诗后两句: 【答案】20. 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 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21. 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 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解析】 【20 题详解】 乙诗前两句意为: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 一片迷蒙。点明了送别的时节:秋天,送别的地点:江边。“青枫飒飒雨凄凄”一句以青枫和凄雨为离别 渲染了迷蒙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 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 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21 题详解】 乙诗后两句意为“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感情也由 低沉转入昂扬,从正面表白心情。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 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 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 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 三、写作(46 分) 22.某校规定,眼睛不近视或一个学期视力下降不超过 0.1 的学生,才能评“三好学生”。人们对此议论纷 纷。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这规定的看法。(1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 1:这个规定不好!要求太苛刻了。因为我们平时作业多,看书学习时间也很长,自觉的同学 还要主动找辅导作业来做,难免会近视。而且近视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遗传,有的是其他身体原因,这 样一刀切的做法,似乎有点简单粗暴,有失公平。 示例 2:学校这个规定出发点是好的,是一种积极的导向,希望我们保护好视力。现在好多同学都戴上了眼 镜,如果再不重视,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我们自己要保护好眼睛,同时也希望学校能真正减轻学业负担, 让我们有时间多参加户外活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赞成:从出发点看,是好的。学校是为了增强学生保护视力的意识,通过评“三好学生”的方式促进学生 保护好视力。因此,这种做法有可取之处。如果实施,会成为一种积极的导向,有望改善学生视力严重下 降的状况。 不赞成:将“眼睛不近视或一个学期视力下降不超过 0.1”作为评“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有失公平。近 视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遗传,有的是其他身体原因,如果近视就不能评“三好学生”,这样做法,使“三 好学生”的评选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你即将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希望参加新学校的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假如学校已有 你感兴趣的社团,就申请加入;假如学校目前还没有符合你兴趣特长的社团,就申请创建一个新社团。 请从上面申请的内容中任选一项,给新学校负责社团工作的张老师写封信。可以讲述有关你某项爱好或技 能的故事;也可以陈述你申请的理由和相关设想。 要求:(1)统一署名“杭晓舟”,时间“6 月 26 日”;(2)600 一 800 字;(3)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写给高中张老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张老师: 您好! 我是今年秋天即将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杭晓舟,非常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工作时间来看我这份创建心 理社团的信。我申请成立心理社团的初衷以及缘由有如下几点: 一、心理社团面向全校同学,从初中到高中的长期学习功课过程中,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承受着来 自各个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压力,免不了需要发泄、找人倾听。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选择了积极的 做法,比如向朋友或父母倾诉。但也有不少同学,由于消极的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宣泄,选择了消极的想法, 如不自信等,导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我们成立心理社团的理由之一是:帮助社员以及同学们以 正常的渠道、正确的方式缓解学习压力,释放负面情绪。 二、正值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常常会变得很叛逆,不服从家长、老师的管理,而又拒绝与家长、老师 沟通交流。持续与父母产生争执,与同学发生争吵,与老师出现碰撞等问题。我们自己往往会因为一小句 话、一个动作,而弄得心理郁闷、焦躁,产生抵触情绪。将自己与父母、同学以及老师的关系闹僵,这样 不利于我们在校园学习、生活,也不利于我们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有些同学将自己内心封闭,开始变得 自闭,造成了心理上各方面的阻碍,这样对我们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我们心 理社团成立的另一个目的是:加强亲子、师生、同学间的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沟通,培养同学们具 有健康的心理。 三、我们承诺在社团活动期间,我们会开展和心理方面有关的一系列活动。比如:编排心理短剧、心 理测试、制作校园展框,并在校园网站开展与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互动。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心理问题 并开导同学,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室环境,使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与同学们达到更好的交流目的。 在此,我诚恳希望学校给我们心理社团一次机会,让我们心理社正式成立,让同学们享受我们心理社 温馨的氛围,拥有健康向上的身心。 再次对您表示感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杭晓舟 6 月 26 日 【解析】 【详解】本题为材料作文。题目中给的材料是一个具体的写作情境,要求学生以一个即将升入高一年级的 新生的身份,给新学校负责社团工作的张老师写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如果学校有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就申 请加入。如果没有,就申请创建一个。加入或创建的目的是“使自己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提示语中提 示了两个写作方向,一:讲述有关你某项爱好或技能的故事。二:陈述你申请的理由和相关设想。可借鉴 如下思路:首先要保证书信的格式正确。第一顶格写称呼,第二行空两格写问候语。然后是正文。正文结 束后,空两格写“此致”。再加一起一行顶格写“敬礼”。最后右对齐写署名和日期,署名在上,日期在 下。正文部分应先是自我介绍,让收信人明白自己的身份,然后可介绍自己的某项爱好或技能的故事,表 达自己加入或创建某一社团的条件。也可以表达自己加入或创建某一社团的理由和设想。因为是书信的形 式,所以语言应适当口语化,语气要真诚,感情要真挚。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 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 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 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材料作 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 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