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复习原创阅读说明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中考语文复习原创阅读说明文阅读

1 2020 原创阅读-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 苏更林   在“儿童虹膜识别安全守护行动”中,“找宝儿童虹膜保护云”采用中科院自主研发的 虹膜识别技术,为 0~12 周岁儿童建立儿童虹膜数据库,“刷眼”为孩子回家备份了一把“钥 匙”。   虹膜为什么能识别人的身份呢?因为它所包含的颜色和纹理信息是极其丰富的,具有独 特的生物学优势。   虹膜作为人体最为独特的结构之一,在胎儿发育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研究认为,每个人虹 膜纹理的细节特征是由胚胎发育环境的随机因素决定的,即便是同卵双胞胎的虹膜信息也不 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人,他的左眼和右眼也具有不同的虹膜图像。因此,每个人的虹膜都包 含与众不同的信息。也就是说,虹膜识别具有唯一性的特点。   虹膜在近红外光下可以呈现出复杂的斑点、条纹、细丝、冠状、隐窝等纹理信息,这是 虹膜识别的基础。每个人的虹膜信息还是终生不变的,因此又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即不会因外 部的干扰而发生变化。   用“刷眼”辨别身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虹膜识别的过程。虹膜图像获取是虹膜识别的 基础,通常使用特定的摄像器材对人眼进行拍摄,并传输给虹膜识别系统的图像预处理软件; 虹膜图像预处理就是对获取的虹膜图像进行定位和归一化等处理,以满足虹膜特征提取的需 要;虹膜图像特征提取和比对就是用特定的算法提取虹膜中的特征点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 虹膜特征进行比对,从而识别其身份。   在虹膜信息采集和识别时,不需要与虹膜进行直接接触,因此虹膜识别还具有非侵犯性 和防伪性等特点。儿童虹膜数据库将储存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学院,因 此不必担心虹膜信息的安全问题。   有了这样的数据库,不就等于为孩子回家备份了一把“钥匙”吗?如果孩子不慎走失,只 要轻轻一扫孩子的眼睛,录入系统之后只需要 1 秒钟的时间就能完成身份识别了。   基于“虹膜”的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各种生物识别技术中安全性最高的一种识别方法。 相对于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 DNA 识别,虹膜识别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识别快速,虹膜识别 只需要 1 秒钟,而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 DNA 识别分别需要 3 秒、5 秒和 2 天;二是误识率低, 虹膜识别的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而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的误识率分别为 2%和 0.8%。   在我国,虹膜识别凭借其超高的精确性,也已经被应用于公安、安防、金融等多个行业和 领域。2016 年 10 月,民生银行推出的“虹膜支付”业务就应用了虹膜识别技术的原理。中 科虹霸研发的移动端虹膜识别方案,能够赋予手机等移动设备以虹膜识别功能,从而可以在 移动场景中高效率地完成身份认证过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人眼虹膜具有哪两大特点?(4 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4 分) ①虹膜作为人体最为独特的结构之一,在胎儿发育阶段就已经形成了。 ②基于“虹膜”的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各种生物识别技术中安全性最高的一种识别方法。 3.“刷眼”为孩子回家备份了一把“钥匙”,如何用这把“钥匙”去开“锁”呢?(3 分) 4.一顾客来手机店买手机,他准备买一部具有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功能的旧款手机,你作为 售货员,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向这名顾客推销具有虹膜识别功能的新款手机。(5 分) 2 1.每个人的虹膜都包含与众不同的信息,具有唯一性;每个人的虹膜信息还是终生不变的,具 有稳定性。(本题 4 分,每点 2 分) [解析] 这是一道文意理解题,要求列举说明对象的特点。通读全文,定点查找,很容易就能得 到答案。 2.①不能。“之一”是指一定数量或事物中的一个,人体最为独特的结构还有许多,删掉“之 一”就不科学了。②不能。“目前”的意思是现在、此刻,强调“虹膜”生物识别到现在为止 安全性最高,删掉就不准确。(本题 4 分,每小题 2 分,作出判断得 1 分,给出理由得 1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要求分析其准确性。做出判断并不难,给出理由则有一定难度, 分析时既要指出词语的意思和特征,更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它的作用。 3.一是进行虹膜图像获取,二是进行虹膜图像预处理,三是进行虹膜图像特征提取和比对。 (本题 3 分,每答出一点给 1 分) [解析] 这是一道内容理解题。题目所问,实际上就是用“刷眼”辨别身份的过程,实际上就 是虹膜识别的过程,文中将三个步骤列举得非常清楚。 4.示例:我建议您购买具有虹膜识别功能的新款手机,这款手机能在移动场景中更快地完成 身份识别,而且误识率要比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低,安全性能更高。(本题5分,理由充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文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题时紧扣虹膜识别的特点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一枕最幽宜 李原昭   ①枕,卧所荐首者。枕头,这个和我们相伴一生的物件,虽然看上去并不起眼,却具有非常 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最早的枕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既有木、石、 瓷、玉这样的硬枕,也有布、帛、皮、革这样的软枕,可谓应有尽有。其中,陶瓷枕头是较为 特殊的一类,由于它的可塑性强,制作简单,价格又较为低廉,因此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 期内尤为流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瓷枕文化。   ②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瓷枕是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夫妇墓里一件长 3.9 厘米的长方形瓷 枕模型。从隋朝到唐代中期,瓷枕出现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唐末五代到宋初,瓷枕得到了较 大的发展,形状逐渐丰富,出现了束腰形枕、如意头形枕。宋金时期是瓷枕发展的全盛期,定 窑、磁州窑、耀州窑、黄冶窑、汝窑、登封窑、巩县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众多窑口都生 产瓷枕,其中尤以磁州窑生产的最为多样。元明清时期则是瓷枕的衰落期,此时的器形更大了, 但形制上较为单一,以长方形的出檐枕居多,生产规模普遍缩小。   ③千余年的风雨,从出现到消失,瓷枕在古人的生活里画下一道美丽的弧线。“久夏天难 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瓷枕的基本功能是枕头,因其冰凉的特性成为古 人消夏的佳选。而中医《脉法》里讲“圣人寒头暖足”,与现代医学所讲的,适当寒冷可以刺 激头部血管和神经,有助于保持大脑清醒不谋而合,说明瓷枕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受到 了人们的青睐。   ④除了这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之外,在民间,瓷枕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   ⑤古人常将格言、警句书写于瓷枕之上,体现其处世哲学。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 藏一件白地画花墨书文字枕,在椭圆形的枕面上写着《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态度清楚明了。瓷枕也常常是民间文化传播的舞台,从诗词歌赋到神 话、历史和戏曲故事,应有尽有。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宋卧女枕,女童背部为枕面,上面用 行草题写了“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两句诗,仿写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 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相比于张继,前两句仿写的文学性要淡一点。瓷枕也是展现 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件磁州窑白地黑花椭圆形枕的枕面上有“立身之本,行孝为先。 3 于人有益,不又(祐)神天”的句子,强调孝为立身之本。   ⑥可以说,瓷枕就是一部浓缩的社会生活史。从瓷枕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其发展的兴衰轨迹;从其纷繁复杂的工艺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匠心独运;而从其诗书画 里,我们可以窥视古人生活的现实社会,感悟他们的思想情感,建立起沟通古今的桥梁。 (选自《读者欣赏》,有删改) 1.本文围绕“瓷枕”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 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的作用。(3 分) 3.文中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 分) 4.下列选项表达不符合原文语意的一项是 (  ) (3 分) A.瓷枕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既有木、石、瓷、玉这样的硬枕,也有布、帛、皮、革这样的软 枕,可谓应有尽有。 B.瓷枕在隋唐得到发展,在宋金达到全盛期,在元明清进入衰落期。 C.瓷枕因其冰凉的特性,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D.瓷枕的文化意义包括:体现处世哲学、传播民间文化、展现孝道文化等。 1.瓷枕的历史发展、瓷枕的实用功能、瓷枕的文化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把握说明内容。文章从第①段引出“瓷枕”这一说明对象后,第②段主 要介绍了其发展演变过程,段中有明确的表示朝代的词语,可以作为我们答题的依据;接着文 章在第③段介绍了瓷枕的实用保健功能;第④段是个过渡段;第⑤段重点介绍了瓷枕的文化内 涵。 2.第④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了上文对瓷枕实用功能的说明,引出下文对瓷枕文化 意义的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本段处在文章中间,从内容上不难看出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但在答案的表述上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意,把具体的承接内容和引出内容答出来,否则是得不 上分的。 3.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瓷枕也是展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及作用,答题时注意精准辨识说明方法,然后根据说明方法, 结合具体内容回答作用。 4.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根据选项的内容对应原文找线索,注意 细节,认真比对,方可找到正确答案。本题 A 选项表述的内容“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既有木、 石、瓷、玉这样的硬枕,也有布、帛、皮、革这样的软枕,可谓应有尽有”的主语应该是枕头, 而不是瓷枕,考生要注意这一细节。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很多人不喜欢吃胡萝卜、芹菜、菠菜、香菜,觉得这些食物难闻,难以下咽,让人恶心 想吐。而这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当人们在讨厌胡萝卜等食物的时候,究 竟是在讨厌什么吗?   ②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味觉”?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 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味觉是动物最基本、最原始也是至关重要的感觉功能。在低等 动物中味觉与嗅觉是不加区分的,随着生物的进化,嗅觉味觉才得以分离,产生和发展成形态 与生理上有着明显差异的味觉系统和嗅觉系统。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它由甜、咸、苦、 酸组成,有的专家认为还有鲜味。不过,味觉可没有辣味。因为辣并非由味觉细胞所感受,而 是由于口腔的神经末梢受到某些化学性刺激而产生的痛觉与其他味觉混合而成的一种综合 感觉。这四种味觉在舌上的分布如下:甜味分布在舌尖两侧;咸味分布在舌体两侧;苦味分布 在舌根中央;酸味分布在舌根两侧。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于舌侧缘和舌尖部,多位 于轮廓乳头和沟里和蕈状乳头的两侧。每一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味觉细胞顶端 4 有纤毛,由味蕾表面的孔伸出,是味蕾感受的关键部位。   ③味觉是个复杂的系统,而且每个人的味觉差距迥异,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味觉也变化 多多。   ④为什么人们的口味千奇百怪呢?有人爱吃酸,有人闻酸就逃;有人无咸不欢,有人怕重 口味。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遗传。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巴托舒克教授曾 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他在很多小纸片上涂上同样的化学物质,然后让若干人各把一张纸片 放进自己的嘴里感觉纸的味道。结果 1/4 的人说没有任何味道,一半的人说稍微有一点苦,剩 下 1/4 的人则说苦得难以忍受。其实,忍受不了苦味的人都具有超级味觉,欧美白人中 35%的 女性都具有超级味觉,而欧美白人男性中只有大约 10%具有超级味觉。在亚洲人当中味觉敏 感型所占的比例则更高一些,麻木型的人相对较少。味觉基因分为味觉和味觉麻木两种,通常 后代从父母各继承一个味觉,如果碰巧两个都是味觉麻木基因,那么整个人的味觉一定属于 麻木型;如果两个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是活跃的味觉基因,那就属于有味觉。   ⑤除了遗传影响味觉以外,更直观的因素则在于我们自身。很多有毒的植物都带有苦味, 所以对苦味敏感,让我们离这些危险敬而远之,这是我们进化而来的自我保护机制。而且儿童 时期、甚至成人之后的挑食、厌食、对某种食物的厌恶都可以追溯至婴儿期喂养与断奶方法 的不当。当多次吃某一新事物,没有出现恶心或呕吐,就会认为这种东西是可以吃的,以后就 成了食物的一部分,相反则被拒绝。你千万不要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婴幼儿时期对于进食 的喜恶也是种学习行为,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形成长期记忆。已有生理研究证实非灵长类动 物的味觉皮层分为初级味觉中枢和次级味觉中枢。而人类的额叶皮质参与处理味觉,愉快的 或不快的味觉激活额皮质不同的区域,杏仁核也参与处理这两种味觉表达。所以说,进食行为, 会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总而言之,虽然胡萝卜、芹菜、茄子、香菜等,是有一定的刺 激气味(有些人会觉得没有气味,也有人会觉得很香),但当我们讨厌这些蔬菜的时候,要知道 我们不仅仅是在讨厌食物本身,我们的进食受到口腔感觉、温度、味觉还有嗅觉等诸多因素。 也许是骨子里的基因在讨厌,也许是不愉快的初次食用经验让我们依旧不敢尝试。   ⑥不过呢,膳食平衡,摄入多种营养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极度厌恶胡萝卜(或者其 他食物)的朋友们有必要调整下自己的食谱哦! (选自“搜狐网”,有改动) 1.文章开头段的作用是什么? (3 分) 2.第④段画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分)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去掉?为什么? (3 分) 4.简述本文②至⑤段的说明思路。(3 分) 1.本文第①段提出人们不喜欢胡萝卜等食物的味道,并不是食物本身的问题。用问句开头,设 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 本文第①段主要写了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喜欢胡萝卜等食物的味道,并不是食物本身 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作者用问句的形式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 2.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口味千奇百怪的原因是遗传。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由“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巴托舒克教 授曾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可知,这是举例子;由“结果 1/4 的人说没有任何味道,一半的人 说稍微有一点苦,剩下 1/4 的人则说苦得难以忍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一般作用 是真实具体地说明……。列数字的一般作用是准确具体地说明……。 5 3.不能,因为“一定”是表某种程度的意思,对于有些人来说胡萝卜等食物并没有刺激气味或 是觉得很香,如果去掉“一定”,就变成胡萝卜等食物有刺激气味,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 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品析。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 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上。 4.首先作者说明了什么是味觉;然后说明了人们口味千奇百怪的原因是遗传;最后说明了影 响味觉更直观的因素则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进化而来的自我保护机制。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说明思路。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总结每段的段意,有中心句的找中 心句,没有中心句的自己总结,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个别情况在中间。然 后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本题分值是 3 分,所以一般是三点或六点。第②段的中心句是第一 句“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味觉’?”作者用设问句引出下文,全段对“味觉”这一名词进 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第③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对上文有关味觉的说明进行总结,然后引 出下文“为什么人们的口味千奇百怪呢?”第④段用设问句解释说明了“这其中很大的原因 就在于——遗传”。第⑤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除了遗传影响味觉以外,更直观的因素则在于 我们自身”。由此分析,可以看出②到⑤段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注意答题格式:要用到 首先、然后、最后等衔接词。 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花中气节最高坚   中国是诗的国度,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日月星辰,无论是治国为政,还是行旅劳作,古人 总习惯用特有的韵律去抒怀感叹。在中国人眼中,天地万物皆有情致,而人最为精华的思维或 灵感,只有赋予其诗意,吟咏成诗句,就像剖蚌得珠,才能永放光辉,让人读来风烟俱净、口齿 生香。   中国作为“梅”的原产地,对梅推崇备至。梅花与兰花、竹子、菊花并列为“四君子”, 又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常咏的题材。   “暗香”是梅花的别称。这源于咏梅最著名的句子,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月黄昏”。这两句有形有姿、有影有神,有香有色、有质有魂,浓缩的信息量极大,从视觉、嗅 觉及动觉带给人梅花的美感,也流转着诗人“梅妻鹤子”澄澹高逸的情怀。   耐寒是梅花的精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已成为励志名句,该诗出自唐 代黄蘖禅师之口,其机锋峻烈,道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世间事皆须迎难而上,只有坚持信念 不动摇,才有可能苦尽甘来”。在数九隆冬的严寒时节,鸟兽不出,草木凋零,但梅花却在此时 凌寒独放,所以明代道源写道:“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一个“独”字,可见诗人对梅花 的怜爱。南朝的何逊也称赞:“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勾勒出梅花迎霜傲雪的高标逸韵。   洁净是梅花的特质。辛弃疾妙笔生花,“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只用这十个字便写 出了梅的洁净神采,清冷之气扑面而来,既咏梅而又咏己,在“无”与“有”当中,流露出自己 的取舍与风骨。张孝祥觉得梅与雪月最为相配,故吟咏道“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三者 兼具才称得上光景通彻。张孝祥与辛弃疾一样,都经历几番起落,但决不肯从流俗,放弃理想。 梅花不仅成景,还可以入画,王冕《墨梅》写道:“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 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托物言志,虽无一个“梅”字,但句句写梅,以“羲之学书”之 典,表明自己注重内在修为,不去讨好他人求得夸奖,而要追求神清骨秀、萧散超逸的一生。   报春是梅花的美德。梅花既是一年中最后绽放的花,又是新一年最早盛开的花,被誉为 “报春使者”。北朝陆凯在赠友人的诗中写道:“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先用否定的语气, 再说寄枝梅花,让你早点看到春天,其意更深一层,这一枝梅花是浓浓的友情。黄庭坚在词中 写道:“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在被贬之地竟然看到了江南的梅花,真是意外之喜, 梅花开了,春天也就要来了,唤起了作者对往事的感怀,这一枝梅花便是深深的乡情。要说最 为坚强乐观的咏梅词,应是毛主席所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 中笑。”梅花在“百丈冰”上怒放,终于迎来了春天,但作为引领者,却无私无求,厚德以待,与 百花共享春光,更显其大度豁达的风采,一个开朗明媚的“笑”字,点活了梅花的摇曳生姿,其 6 崇高的思想境界让人钦佩,其意韵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人的情趣与志向表达,多在蕴藉而幽深的言语中,积存着坚定而热烈的气节,其中咏 梅诗最为典型,在含英咀华中,诗人的生命体验被后人口口相传,这也许就是中国人文化自信 的千年渊源吧。 (选自《人民日报》) 1.整体感知,根据说明内容,分析文章是怎样体现“花中气节最高坚”的。(2 分) 2.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浓缩的信息量极大,从视觉、嗅觉及动觉带给人梅花的美感”句中加点的词都是虚词。 B.治国为政、高标逸韵、风烟俱净、口齿生香、含英咀华全都是主谓短语。 C.“梅花既是一年中最后绽放的花,又是新一年最早盛开的花。”属于并列关系的复句。 D.“这也许就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千年渊源”这句中的“中国人”充当句子的宾语。 3.材料链接题。(2 分)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下面的诗、歌词、文都与梅花有关,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 联系本文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 2.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 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歌剧《江 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 3.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 (马致远《落 梅风·蔷薇露》) 材料 4.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曲 折,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墨色略淡,中见浓黑、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 墨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 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实现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 知老将至》) 上面四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 4 与前三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 请结合本文语言风格试作简略分析。 4.“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梅花的绽放常常韵含诗情荡漾。其实诗人们喜好根据植物的自然 特性来塑造其文学形象 ,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曾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过?请仿照本文的段式结 构写一段文艺性说明文字。(2 分) 1.以“梅花” 为例,抓住梅花“暗香、耐寒、洁净、报春”的特征,来表达中国人的情趣与 志向,在蕴藉而幽深的言语中,积存着坚定而热烈的气节。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内容。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文本内容,再注意中心句 或关键句,然后理清文章思路。 2.C [解析] A.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 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 附着于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B.“治国为政”“含英咀华”是并列短语。D.宾语是“渊源”。 3.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文中引用大量的诗句,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前三段材料分别是 诗、词、歌词,多出自典故,既合辙押韵,又朗朗上口,以歌颂、抒情、写实为主;材料 4 以说 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解析]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真理的阐释来说明相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 其他文体在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我们根据说明文的表现手法,大体上把它分为三类:一、 阐释性说明文,二、述说性说明文,三、文艺性说明文。 4.高洁是荷花的品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中点红,娇姿欲滴,缕缕清香 7 似可闻。宋代的朱敦颐在他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写出了荷花的纯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品性。 [解析] 仿照本文的段式,即“总分”的结构,根据自己的积累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即可。 五、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探秘乐山大佛   ①古代的乐山是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地凶 猛,舟楫至此往往被颠覆,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度众生而发起,召集 人力、物力修凿乐山大佛。   ②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 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 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 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 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前后历经 90 年时间才完工。   ③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 坐。大佛通高 71 米,头高 14.7 米,头宽 10 米,发髻 1021 个,耳长 7 米,鼻长 5.6 米,眉长 5.6 米,嘴巴和眼长 3.3 米,颈高 3 米,肩宽 24 米,手指长 8.3 米,从膝盖到脚背 28 米,脚背宽 8.5 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④大佛顶上共有螺髻 1021 个,这是 1962 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 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砂浆粘接。螺 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   ⑤大佛的耳朵是木质的。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 25 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 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 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内侧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 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 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⑥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 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致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 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 18 层螺髻中,第 4 层、9 层、18 层各 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褶也有排水沟,正 胸有向两侧排解的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 9.15 米、宽 1.26 米、高 3.38 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这些巧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 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⑦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 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 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重建天宁阁的记 事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 1.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2 分) 2.本文围绕“乐山大佛”哪些方面展开说明? (4 分) 8 3.文中画线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 分) 4.大佛的排水系统的巧妙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分) 5.本文③-⑦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地分析一下。(2 分) 1.本段介绍了建造乐山大佛的缘由,引出说明对象——乐山大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段首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概括这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表述引出 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文章从乐山大佛的建造历史,佛像整体构造,还有排水系统,胸部的藏脏洞等几个方面来展 开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第①段介绍了乐山大佛修凿的原因,第②段介绍了大佛 的修建历程,第③④⑤段介绍了乐山大佛的构造,第⑥段介绍了乐山大佛的排水系统,第⑦段 介绍了大佛胸部的藏脏洞。 3.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乐山大佛的规模之大,使文章内容更加准确具体,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画线句大量使用数据,可以看出是列数字,这些数字都非 常庞大,目的就是突出乐山大佛规模的雄伟。 4.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大佛头部的螺髻中,第 4 层、9 层、18 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衣领和衣纹皱褶 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两侧排解的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左右 相通洞穴。这些巧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第⑥段分别介绍了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头部 螺髻中、衣领和衣纹皱褶、两耳背后靠山崖处等处的设计巧妙的排水系统。 5.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先介绍大佛的整体规模,再从顶上的螺髻、耳朵、排水系 统和藏脏洞这几个方面从局部进行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说明顺序。本题限制了段落,第③段写了大佛的整体规模,第④ 段介绍大佛顶上的螺髻,第⑤段介绍大佛的耳朵,第⑥段、第⑦段分别讲了大佛巧妙的排水系 统和藏脏洞。从这些内容中不难判断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