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 ‎ 彩色西海固 ‎①西海固,都说你是苦瘠甲天下之地。但你不缺厚土,拿一把铁锹轻轻松松便能挖下十几米的土层;你不缺历史,丝绸之路从你身上穿过,弯弯腰就会拾到几枚古文明遗落的碎片,那蒙古和西夏铁骑的厮杀声似乎依然在空旷的原野上回响;你不缺勤劳,那高高的山梁上一道道黄绿相间的庄稼和焦黄的土地上一间间明亮的瓦房便是例证。你唯一缺少的只是水,宽阔的河床上没有水,深寂的老井里没有水,屋里的瓦缸中没有水。‎ ‎②没有水的西海固在苦苦地企盼着水,于是山梁上的村庄取了“喊叫水”的名字,于是饱受苦旱的同心县城搬迁到了河湾里。然而即便让一条大河穿过城区,依旧和水无缘。这条河枉叫“ 清水河”,宽阔的河床里却不见一线涓涓细流,干裂的河底朝向高远的天空,死去一般沉寂。‎ ‎③都说西海固的夏天看一眼便让人心焦,而我们偏偏在七月盛夏,在热辣辣的烈日下来到这里。天上没有一朵云彩,阳光无遮无拦,晒在身上有一种烧灼感。天空蓝得有些发灰,几乎每一座房屋的屋顶上都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黄土,连宏伟的清真寺也不例外。极目所至,就是混沌一片的土黄,这是生命的本色,却让人感到生命的苦难。‎ ‎④清真寺便矗立在河湾上,寺门朝北,门前有一座仿木结构的砖砌照壁,照壁中央,是一块精美的砖雕,一轮明月隐隐约约,藏于松枝柏叶之间。与照壁相对的寺门上方则刻着一句“忍心忍耐”的匾额。一块匾额用了两个“忍”字,颇让人回味。正在这时,从高敞的寺殿里走出几十位老者,他们神色安详、步态从 容。尽管各人服饰不同,但都戴着白帽子,好几位还蓄着山羊胡子。对已经燃烧了半年多的天空,没有一个人表现出焦虑的神情。一时我竟觉得,这一群飘逸的白帽子便是西海固焦灼的天空中一朵朵安详的云彩。‎ ‎ ‎ ‎⑤我们还去城郊看了移民新村。这是宁夏实施扶贫工程的重要项目,回民们新盖起了一幢幢明亮的大瓦房。这时,三个回民孩子走入我的镜头,夏天的太阳,把他们的脸烤得红扑扑的。他们的背后是一块块绿油油的玉米地,在一派天地浑黄中,这片刚刚抽穗的玉米显得格外鲜绿。孩子们还处在不知道生活艰辛的日子里,但那一种掩藏不住的稚气的笑,和这片带着对新生活憧憬的鲜绿叠印在一起,定格在我的镜头中,让人心生感动。‎ ‎⑥越往南行,山头上的色彩就越丰富。从金黄、嫩绿、淡紫到黛青,一层一层,一块一块,一坡一坡,鲜丽得如同精工绣在山坡上的织锦。真不知道这些庄稼是怎样种上去的。要知道,在这片年降水量只有二百毫米而蒸发量却达二千多毫米的土地上,农作物不要说生长连生存都十分困难。况且,这里不仅仅缺水,气候还特别恶劣,常常是收获在望时,忽然平地起惊雷,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便将一季的辛劳化为乌有。可是,即便如此,打井也罢,开渠也罢,挑水也罢,人们硬是把油菜、胡麻、玉米、荞麦、马铃薯从平川一直种到了山梁上。‎ ‎⑦当我们驱车赶往西吉时,还赶上了麦收的动人场面。一台台收割机在广袤的田野上来回奔突,金黄的麦浪如退潮般翻卷,好像有谁对着麦子们轻轻耳语,于是它们一排排驯顺地躺下。它们曾顽强地经受住干旱的考验,并侥幸地躲过冰雹的袭击。对它们来说,这是生命中最辉煌的一刻,于是,它们将自己饱满的身躯化作一幅丰收的景象。纵目所至,十里平川,金黄的麦草成堆成垛,把一个收获的季节渲染得如此热烈。无论是谁,看到这样的场面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⑧这时,一首高亢、奔放且带着点秦腔韵味的“花儿”从车厢后座响起,这是陪同我们的一位西海固作家情不自禁地为家乡而歌。我第一次听到“花儿”原来不是唱出来而竟是这样从心坎间吼将出来的:“一把把胡麻撒上天,心中的花儿嘛万千;六盘山漫到南海边,转回来还漫它三年……”激越奔放的旋律在车厢里回荡冲撞 ,撩动着每个人的心田,强烈直率,五彩斑斓,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欢乐、苦涩和苍凉。‎ ‎⑨西海固,在你的山梁上,我没有看到娇嫩欲滴的鲜花,没有看到宛转潺湲的流水,甚至,连青翠的树木也难得看到几棵。但你却拥有自己鲜丽而丰富的色彩,而那正是生命与自然抗争的颜色。‎ ‎⑩西海固,彩色的西海固!‎ ‎ ‎ ‎ [注]①西海固:位于我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1、文章描写了作者在西海固见到的景象及当时的心情。阅读第②-⑦段,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景象 心情 ‎(1)‎ 焦虑 让人回味的匾额,老人安详的神色,孩子稚气的笑脸 ‎(2)‎ ‎(3)‎ ‎(4)‎ ‎1.①热辣辣的烈日,天上没有一朵云彩,天空蓝得有些发灰,混沌一片的黄土 ②感动 ③金黄、嫩绿、淡紫到黛青,一层一层,如同精工绣在山坡上一样 ④震撼(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2、阅读文章,简要分析第①-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写出了西海固干旱缺水的恶劣环境,为下文写西海固人的精神作了铺垫。(或“与下文西海固‘鲜丽而丰富的色彩’形成对比,表现了西海固人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3、文章第⑨段写道“但你却拥有自己鲜丽而丰富的色彩,而那正是生命与自然抗争的颜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50字)(7分)‎ ‎ ‎ ‎3.“色彩”指庄稼鲜绿、金黄,这些是自然的生命与恶劣环境抗争而呈现的色彩。面对恶劣环境,西海固人硬是把庄稼种到山梁上,老人安详从容,孩子天真稚气,“花儿”激越奔放,表现出西海固人坚韧顽强的精神、淡定安宁的心态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怀,这些是人的生命与恶劣环境抗争而绽放的色彩。(具体答出“鲜丽而丰富的色彩”2分,指出精神2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根据第③-⑥段内容,概括老龙湾自然景物所展现的主要特点以及带给人的感受,补全下列表格。(4分)‎ 自然景物 主要特点 给人的感受 淡竹林 ‎(1)‎ 富有活生生、热辣辣的生命激情 垂柳等树木 挺拔、高耸、高大英武 ‎(2)‎ 花草 ‎(3)‎ 形成不可名状的空灵与和谐 百鸟 情态各异、自由自在 ‎(4)‎ ‎1.(1)挺拔、粗壮、肥厚、碧绿(2)张扬着生的自由,活的畅快(3)次第开放、色彩缤纷、美丽秀逸(4)飘逸着力与美的风姿 ‎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4分)‎ ‎2.承接上文写出千姿百态、恣意涌流的泉水给老龙湾带来灵性,又从写出泉水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深刻感受,启下写出老龙湾具体的景物描写。(承上内容1分,段意2分,启下内容1分。)‎ ‎ ‎ ‎3、文章第⑧段中写道“一切生命都在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里,无不以最本色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生命的最高境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50个字)(7分)‎ ‎3.老龙湾富有营养的恒温泉水,滋养着竹木草游鱼,使得这些生物无不以旺盛、自由与畅快的生命本色状态,体现着一切自然生物所共同向往的生命的力量与美;老龙湾优美的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们感受到心灵自由、情感情感愉悦、精神富足的生命本色内涵,老龙湾成为人们向往的心灵栖息地。(扣住“环境特点”分析2分,扣住“本色内涵”分析4分,语言表达1分)‎ ‎《天星桥,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 ‎①天星桥在贵州黄果树瀑布旁,景区不算大,方圆5 7平方公里,基本都是平地。整个景区前半部主要看山石之奇,后半部主要看水秀之美,而渗透全过程的是绿色的树,绿色的风。虽然还是不脱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够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乐曲。‎ ‎②石头哪里没有?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像一首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它本是个铜头铁脑、生硬冰凉的东西,却专向柔弱多情方面取貌撮形,如裙裾之褶,如秋水之纹,如美人蹙眉,刚硬中透着柔情。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你一心里揉搓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你忍不住要叫,要喊。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决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反而,它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比如一座高楼一样的巨大石山,侧面看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硬是挺立在那里。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就是美。脚下的、头上的,还有那些在坡上、沟里随意抛掷的石头,都要美出个样儿。‎ ‎③天星桥的水是为石而生的。一入景区,脚下就是水,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山平光如洗,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在水里就是一道飞来的剑影。水上是三百六十五块踏石,游人踩着它,鞋底贴着水面,在绿波上荡漾。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 ‎ ‎ 了一年的天数,所以在这里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石,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生日石上看着水里的青山倒影,体会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别有一番滋味。这一带的水是清秀娴静的,如庭院深深。但静中有变,水一时被焱山穿插成千岛之湖,一时又变幻成漓江秋色,忽而又错落成武夷九曲,当然都是微型美景,总之随石赋形,依山而变,曲尽其态,教人惊奇赞叹不已。‎ ‎④水从一汪深潭流出之后,宣泄在一片石滩里,撞在各样的石柱、石笋上,此景就名“水上石林”。云南的石林是看过的,那些无枝无叶的树,无言地伸向天空,让你感到生命的逝去;桂林的溶洞也是看过的,那些湿漉漉、阴沉沉的石笋、石塔在幽暗中枯坐默守,让你感到岁月的凝固。而现在,【甲】绿水碧波像一群姑娘欢快地冲入这片石林,大声喊着叫着,整个滩里银花朵朵,湿雾蒙蒙。游人从这块石跳到那块石,在流水的伴唱中,舞蹈着穿过这片已有亿万年的生命之林。水的结尾处是一个叫做“珍珠泉”的地方。【乙】平软的水波划过整石为底的沟坡,在石面上滚成一颗颗的珍珠,又在阳光下幻出五颜六色,如一群快乐的弦子,突然这一切消失在一块巨石之下。当你急忙翻过石粱去寻,却只有无边绿树静无声。这水真是一个来无踪去无影的洛神,灵动且神秘。‎ ‎⑤天星桥的树以榕树为多,叶大荫浓,满谷绿风。因为这谷里除了石就是水,那树根,不是抓吸在石上,就是浸泡在水中。数生国外有一块“寻根壁”,其为路边一块极高的巨石,但它光溜溜的石壁上却顶出一株胳膊粗的小树。因此导游总喜欢考考游人,根在哪里?你俯近石壁细细一看,那树根粗者如筷,细者如丝,嵌隙觅缝,奔走东西。树根贴着石面匍匐而下,将巨石网了十结实。那赭色的根涨满了力,像力士角斗时臂上暴突的青筋。正可谓抱坚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让你不由敬畏迷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⑥天星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树、石、水亲密地拥抱在一起,是多么美妙的结合啊!它让生命的美感和力量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之中,令你流连忘返,回腑荡气。‎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天星桥自然景物的内在神韵及作者的心情,补全下面表格。(4分)‎ 景物 石 水 树 ‎ ‎ 内在神韵 ‎(1)‎ 不俗不媚 清秀娴静 灵动神秘 ‎(2)‎ 作者心情 激动 ‎(3)‎ (4) ‎1.(1)刚中带柔(2)顽强美丽(3)惊叹(4)敬畏 ‎2、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第④段【甲】【乙】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 2.甲:采用冲入、喊着、叫着这样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水碧波快速流入石林的力与美。采用欢快,朵朵,蒙蒙这样的形容词和叠词,写出了流水撞击在石林中水花四溅,水雾弥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波划过整石为底的沟坡形成的水珠比喻成一颗颗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珠的圆润,晶莹剔透,又把流过沟坡的水泊比作一群快乐的孩子。写出了水流的灵动与神秘,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3、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①段中“虽然还是不脱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够化平淡为神奇”语句的理解。(6分)‎ ‎3.天星桥独特的美在于石、水、树三者的亲密拥抱,美妙结合。天星桥的石因为水的环绕,树的紧抱而更显生机与活力;天星桥的水为石而生,随石赋形。天星桥的树抱坚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因为石的依傍,水的滋养得以彰显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三者相互映衬,互相滋养,让生命的美感和力量充盈在整个山谷,化平淡的景物为神奇的生命之美,和谐之美。‎ 天上梯田听古歌 张永权 ‎①南疆春早,当北国还是一片千里冰封时,这里早成了一个孕育生命的季节。红河两岸,哈尼山寨,层层梯田,一片繁忙,正是插秧的好时节。‎ ‎ ‎ ‎②天不亮,哈尼妇女就起来煮好红鸡蛋、红米饭和腊肉,背到梯田边,让全家享用。男人们把田里的秧苖拔起来打捆挑到栽插的田间。女人们一排排下到田里栽秧。一梯梯良田,被翠绿的秧苗绣成碧玉般的天梯,一梯一梯地向着蓝天伸去。梯田接地连天,天在水田里,人在彩云中,好一幅美好和谐的田园农耕图。‎ ‎③这里就是称雄天下、有大山雕塑美誉的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三千多级的梯田,从山脚伸进云天,气象万千,雄奇磅礴。梯田在一年四季形成不同的景观,冬天清水滢滢,阳光下的玉梯,波光闪烁;春夏翡翠绿梯,耀眼悦目;秋日辉煌灿烂,气势非凡。一千个梯田,就有一千个太阳;一万个梯田,就装着一万片奇幻的云彩。‎ ‎④哈尼人,只要一说话,就会唱歌,说红河两岸人人都是歌唱家绝非夸张,此时那些栽秧的女人唱起歌来,歌声此起彼伏,四山回应。有的高亢嘹亮,有的低迴优美。外人听不懂歌词,但美好的旋律却也让人陶醉。合唱、独唱、对唱,女人们一边栽秧,一边唱歌,让梯田成了神奇的赛歌台,把希望的秧苖插在歌声里。‎ ‎⑤人群中有个姑娘,她放声一唱,四周便一片寂静,这时,只有她那山泉般清纯的声音,流淌在秧田之中,流淌在天上人间。陪同的哈尼族诗人朋友告诉我,她唱的是一首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中表现栽秧生活的古歌,诗人译出的歌词大意,也充满诗意:冬天是春天的母亲,冬天老了,春天就长大了。春天飞来白鹇(xián)鸟,白鹇鸟把红米的种子撒在梯田上,秧姑娘就出生了。今天长大的秧姑娘要出嫁,红河两岸的木棉花举起玛瑙酒杯来祝贺,秧姑娘要在梯田安个新家……这古歌的歌词想象浪漫奇特又很原生态,这是真正的诗。他还吿诉我,这个栽秧女可是见过大世面的。自从2013年6月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哈尼梯田和哈尼古歌,就闻名世界了。2015年5月她和哈尼古歌艺术团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出半年之久,惊艳海外。像她这样唱哈尼古歌的农民,生在哈尼山寨,哈尼梯田和他们生生不息,不离不弃,相依为命。正如他们在古歌中唱的:“没有哈尼族的天上梯田,就没有哈尼人的今天。”‎ ‎ ‎ ‎⑥昨晚在山上的哈尼小镇看哈尼古歌艺术团的演出后,我们和一位年逾古稀的古歌传承人交流,还听他唱了一段原始的古歌。老人满头银发,脸上刀刻样的皱纹流着人世沧桑。说到要唱古歌,老人就兴奋了,朋友说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能流出歌来。他唱了一首哈尼族古歌中的“阿培聪坡坡”,即迁徙古歌。这时,山风停止了呼吸,夜虫突然闭嘴不再鸣叫,四周万籁静寂,只有老人深沉而动情的歌声回响在梯田的夜空。‎ ‎⑦一个善良勤劳的民族,灾难毁了他们北方的家园,哈尼人南迁寻找他们美好的诺玛阿美——太阳升起的光明之地。他们翻过重重高山,越过条条大河,从遥远的青藏高原,经过大渡河流域、洱海之滨,再到滇池湖畔,建起了幸福的家园。但美好的地方遭恶人妒忌引来战乱,善良的哈尼人让出新的家园继续南迁。天上的雄鹰引着他们翻过崇山峻岭,越过深谷大河,来到红河之南,这里成了他们的诺玛阿美。在那儿,竹鼠和小猴一起游戏,野鸭野鸡和家鸡家鸭在一起玩耍,大象和野牛在河里喷水洗澡,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开放,森林里的蘑菇很大很鲜美,白鹇鸟从远方衔来了红米种子,山上种出的哈尼红米喷喷香。‎ ‎⑧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山坡开田种庄稼,一代又一代的哈尼人,把开出的梯田接到蓝天上,成为天堂上的良田,才有了真正美好的诺玛阿美。‎ ‎⑨老人唱古歌动情的形象,定格在我心中,成为一座庄严的雕像,屹立在天上梯田。‎ ‎⑩古歌中的哈尼梯田,就这样和一个民族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史书记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口耳传承的古歌中,它的历史还更加久远深厚。‎ ‎⑪从某种角度说,是哈尼古歌把哈尼桸田唱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歌源于梯田,人人心中都有一首梯田里的古歌,个个眼里都有一片古歌中的天上良田,代代传唱,世代耕耘,古歌永远,梯田永远。‎ ‎17. 文章首先描写了一幅美好和谐的农耕图,然后分三个层次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写古歌和梯田永驻哈尼人的心田。(每空限10个字以内)‎ ‎18. 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梯田的描写,二者在内容、情感、语言、手法等方面有共同点。请你任选一点,结合这两处语句,作简要分析。‎ ‎ ‎ ‎19. “诺玛阿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指的是心中理想的家园,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二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 (1). 哈尼姑娘唱栽秧古歌 (2). 古歌传承人唱迁徙古歌 (3). 哈尼人南迁到梯田 ‎ ‎18. 内容上:第一句画线句子写春耕时梯田的景象,像一幅精美的“碧玉般”的绣品,第二句画线句子写出了梯田一年四季变换的景象,春夏季时像“翡翠”一般。情感上:都流露出作者对梯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言、手法上:第一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绣”、“伸”丙个动词分别将“秧苗”和“梯田”拟人化,写出了梯田的精致,赋予梯田以动感,写出了梯田接地连天的景象,描绘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田园农耕图。第二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了一系列形容词,如“波光闪烁”“耀眼悦目”“辉煌灿烂”“气势非凡”将梯田写得生动具体,景象迥异,富于美感,增强了语言气势。都借景抒情。 ‎ ‎19. (1). 第二次指的是:哈尼人南迁定居的地方--红河南岸 (2). 第三次指的是:哈尼族的天上梯田 ‎ 绿色的丰碑 ‎ ‎①“正月里来是新春呐,青草芽儿往上升,天凭着日月啊,人就凭着个心呐……①”‎ ‎②1980年冬至,吃过早饭,6个年龄差不多的中年汉子相约来到古浪县八步沙了解地形地貌。一路上,他们哼唱着小调给自己打气,这漫漫黄沙怎么治,谁心里也没有底。‎ ‎③背负家人的不解和乡邻的嘲讽,石满、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6人郑重地在治沙合同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指印。‎ ‎④1981年春,古浪县首家联户经营的林场——八步沙集体林场正式成立。没有匾牌,没有场房,有的只是他们6人背上的铺盖卷、肩头的大铁锨和腰里的水葫芦。六个人节衣缩食,凑钱买树苗,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开始了治沙造林。‎ ‎⑤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20岁的小伙子石银山眼睛里充满了迷茫:“爹,就凭我们这些人,压住这漫漫黄沙,不是愚公移山吗?” 石满不吭声,拿起铁锨一脚踩下去。挖树坑、栽树苗,背麦草、压沙障,孩子们跟在父亲身后一起一跪,一天下来,膝盖上磨出了血印。‎ ‎ ‎ ‎⑥太阳慢慢西下,沙漠的夜来得早。风依旧呼呼地刮,漫天都是黄沙,嘴巴里、鼻孔里、衣服鞋子里全是沙子粗糙的触感,麦草在天上打着旋儿,贺发林无奈,只得收拾好工具,倒退着一步步回到了窝铺。夜间,黄风还是没有消停,狂怒地掀着沙子,一股脑儿地向房顶上抛撒。‎ ‎⑦“说说沙漠怎么来的【甲】传说张果老为了压毛驴,装了半袋沙子放在驴背上,结果袋子破了,就撒了一路,后来这沙子就长个不停,埋了房屋、道路和寺庙【乙】”爱读书的贺发林开始给冻得瑟瑟发抖的众人讲故事。‎ ‎⑧天亮了,来不及重新搭建窝铺,贺发林捡来几块石头支起锅,郭朝明捡来干树枝点起火,罗元奎提起水桶倒满水,抖一抖布袋里的沙,把带来的面粉倒进去搅拌。没有一叶绿菜,伴着些许沙子,一锅拌面汤让几个中年汉子三下五除二喝了个精光,抓一把沙子擦擦碗,他们扛起铁锹、沙铲,继续向沙漠深处走去……‎ ‎⑨在沙漠中行走是困难的,况且还背着草,一脚踩下去就会陷下去,一深一浅,左右腿的力量不平衡,石满一个趔趄栽倒,脚脖子肿成了“馒头”。顾不上钻心的疼痛,石满指挥孩子们栽完最后一颗树苗,才一瘸一拐离开了沙窝。伤筋动骨一百天,石满在炕上躺了十天就坐不住了,第十一天大清早,他拄着拐杖去巡林。‎ ‎⑩4月的某一天,罗元奎在睡梦中忽然听到轰隆一声闷响,就失去了知觉。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躺在自家炕上,一股浓重的中药味满屋子弥漫……‎ “老罗,你终于醒了,吓人哩。”石满凑到跟前,给他掖掖被子,抹了一把泪。‎ “活着就好,活着就好。黄沙埋在了脖子根,都以为你就葬在黄沙岗了。”张润元安慰着罗老汉,把满满一大碗中药端在他面前:“受惊了,好好缓几天吧,看你这身子骨。”他欲言又止。‎ 罗元奎的心沉沉的,如同压着一块石头,不止是窝铺塌了,他更担心昨天种的树苗是不是又被连根拔了。‎ 栽上、吹跑,再栽、再吹跑,继续栽……沙漠中造林,成活一棵往往意味着栽种五六甚至七八次。种树不容易护林更难,好不容易种下的草和树,风刮不走,就被羊啃光。育林人的意志,在反复的栽种里牢牢生根。‎ 1984年【A】春天到了,在六位老汉的心上,这是一个真正的【B】春天。上年栽的树,成活率为78%,看着一棵棵幼苗发芽抽叶,六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心里比喝了蜜还甜,面对满眼的嫩绿,他们竟像小孩子一样,高兴得泪光闪闪。‎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八步沙的树绿了,老汉们的头发也白了,他们舍不得这片林子。‎ 贺老汉做手术前,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我身体不行了,治沙的事就交给你了,你得给我把八步沙看好。”‎ 石老汉病倒在沙岗上,他告诉儿子:“你要好好干,不要把我们干下的这些事情丢掉了!”‎ 郭老汉让儿子辞了供销社的工作,回到八步沙继承他的治沙事业。他病卧在床,反复交代:“我走了以后,你和后生们,一定要把八步沙管好!”‎ 罗老汉弥留之际,握着儿子的手,仔细叮咛:“我们这辈子不行了,就往下传,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 ‎ 张润元说:“治沙就是个苦力活,得有耐心、苦心和坚持心。”正是因为这一股执拗劲,六老汉把治沙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下一代。‎ 为了完成父辈人的遗愿,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了治沙接力棒,成为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 郭朝明的孙子郭玺是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如今,他已经学会了驾驶各种大型车辆的技术,每天开着大卡车在沙漠里送水送草,浇树浇花。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第三代治沙人的治沙方式,在父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37年来,八步沙三代人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他们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硬是在这个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绘就了一幅迷人的图画,绘就了这一望无际碧绿的沙海!‎ “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这是今天在甘肃武威境内流传非常广的一首民歌,唱的正是六老汉祖孙三代的故事,他们用荒漠变绿洲的生命奇迹,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 (取材于“六老汉、三代人治沙事迹”)‎ ‎【注释】①:甘肃民歌《刮地风》的歌词,民歌展现了当地一年中特殊的节气、农作和地域特色。‎ ‎19.在第⑦段【甲】【乙】两处分别加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问号【乙】省略号 B.【甲】句号【乙】句号 C.【甲】句号【乙】省略号 D.【甲】问号【乙】句号 ‎20.请解说段【A】【B】两处“春天”的含义。(2分)‎ 答: ‎ ‎21.根据下面的提示,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写一段颁奖词。(不超过150字)(3分)‎ ‎【提示】颁奖词的基本写法:大处着眼,点明人物事迹;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综合表达,融情析理。‎ 答: ‎ ‎22.请你就本文前三段的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且说说你对此问题的思考。(2分)‎ 问题: ‎ ‎ ‎ 思考: ‎ ‎19.参考答案:C(2分)‎ ‎20. 参考答案示例:【A】处是指自然界的春天,【B】处指六老汉治沙种树有收获,看到了成果。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1. 参考答案示例:从第一代治沙人在承包治理沙漠的合同上按下自己的手印,自此三代接力、矢志不渝,把茫茫荒漠变成了葱茏林海。从昔日的“六老汉”到今天的“六兄弟”,他们传递的是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结出的是生态文明的丰硕成果。‎ 评分标准:共3分,符合提示要求即可。‎ ‎22.【参考答案示例】问题:文章为何用地方小调开头? 思考:吸引读者,交待了六老汉的身份,体现了他们乐观的心态。评分标准:共2分,问题1分,思考1分。‎ 阅读《啊!平原》,完成下题。‎ 啊!平原 ‎1‎ 洪亮、悠扬、温暖的钟声的音韵徐徐飘落之后,玫瑰紫的曙色缤纷了天幕,太阳从幽深的草丛里滚出来,挥舞万道金光。大地像一卷宽幅的毯子缓缓地铺展,一眼望不到边……‎ ‎——这便有了平原。‎ 就在这同时,树木、庄稼、花草叶子上的露珠亮了,晶晶莹莹,像满天繁星洒下来似的。高粱穗儿、玉米缨儿都缸了,那一只只火把举得高高,那一束柬彩线飘飘扬扬。新翻的泥土闪着青铜的光泽,沉睡的种子在甜梦中伸了仲懒腰。野兔爬出窟定打着哈欠,喷吐,心底积压了一夜的郁闷;老牛搭好套绳,急急匆匆,笨重的蹄子叩响前方的土路……‎ 在平原上,谁听不见这黎明之钟?‎ ‎2‎ 平原是生命的本土,如温厚、慈爱的母亲,把万物当作儿女倍加呵护。‎ ‎ ‎ 春风抚摸过平原,夏雨滋润了平原,这时候平原变成一张巨大的温床。泥土松软、潮湿,散发着淡淡的芳香;河渠密织如网,潺潺流水乳汁一般甘美。谁能经受住这诱惑?于是哪里有土壤,哪里就有生机,就有绿色。常常是一夜之间,漫坡遍野绿透;几天功夫,这绿就层层叠叠搁不下了。【甲】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新绿艳过老绿,后浪推着前浪。抽叶,抽叶,抽叶;拔节,拔节,拔节,到处响彻着这激昂的旋律。丛丛草绿、簇簇豆绿、束束葱绿、莲蓬油绿、团团黛绿、片片圣绿……千百种生灵就这样呼啦啦拥挤在一起,呼喊在一起,葳蕤、苍郁在一起。‎ 平原,目庞杂而雄浑。越往平原深处,你越驻异:八百里大平原竟是波澜不惊,呈现一派古朴、安详之美。就连它的声音也那么平和、柔细,谛听平原,叫你不酒而微醉。那长的、短的、宽的、窄的、圆的、菱形的叶子们,一样恬静的面容,一样闲适的心情,或轻诵低吟,或窃窃私语,或者只默默含笑……一切都是那么随性而安然。‎ ‎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谁知道,平原并非一块福地,苦难就像它上面的泥坑、土堆一样多。‎ 平原上的树大多生长在路边、屠前屋后、荒园乱石里。这些地方大都环境恶劣,但它们并不逃走,本能和使命促使它们把根扎得更深。地下却是漆黑一团,盐碱封锁了那里。霹雳、狂风也会摧折它们。但这个家族却仍然家丁兴旺。‎ 草是平原上最自由活泼最顽强坚韧的生命了。它是早春绿色大军的先行者,然而这亮如珠碧如丝的草芽刚露出小脑袋,老谋深算、阴险凶残的霜冻立刻反扑过来。它们大病一场,好不容易恢复了元气,织出一层薄薄的软软的锦绣,就又开始遭受万般的践踏,还要时时胆战心惊地提防着铁铲和锄头……‎ 庄稼们的一生要经过多少磨难?种子下地了,可是天旱,土地干得冒烟,种子就像躺在烧红的鏊子上一样,烫得滚过来滚过去。拱出地面的小苗苗虽然面黄肌瘦,弱不禁风,但毕竟幸运地获得了生的机会。然而蚜虫、螟虫、甲虫……个个都穷凶极恶,如狼似虎。【乙】狂风暴雨夹着冰雹,有时候是灭顶之灾,它们的腰赦打断,叶子千疮百孔。但是,它们或者吱紧牙关从泥水里挺起,或者死去活来在折断处再生出新根,反而一场灾难长高一节,一场灾难成熟一分!‎ 这就是平原上芸芸众生的命。它们改变不了多舛的命运,它们太弱小、大卑微了。可它们却不肯认命,要改变这命。它们挣扎,抗争;痛苦,忧愁;失望,希望……它们不喊苦,不叫屈,它们最大的渴望就是活下去……‎ 多到平原上来,贴一贴它的胸口吧!‎ ‎4‎ ‎ ‎ 平原上的生命总是随着季节的脚步成长、成熟。五月,芒种到了,麦子早晨还青杆绿叶,午后就黄了梢,第二天已黄得热烈而凝重。一块麦田如同一块刚出炉的金砖,块块金砖连接起来,把平原铺成了天下最豪华的广场。太阳的金辇叮叮当当从广场上碾过,广场的金光和金辇的光相辉映,天空被照得明明朗朗,暖暖融融。这种经过苦难的洗礼、打磨迸射出来的光泽,晃得人眼疼,让人一瞥就激动不已!‎ 贫瘠、寒素的平原一下子变得富丽华贵,雍容气派了。每一株麦子都那么茁壮,焕发着令人羡慕的成熟神采。南风在麦田里吹起圈圈涟漪,麦子轻轻晃动着,像要出嫁的新娘,以无比甜蜜的心情等待着农人的收割。‎ 这是平原上的盛事,到处喜气洋洋,热火朝天。那像非洲大象的联合收割机,憨里憨气又兴致勃勃,成束的麦子用鼻子卷起来,转眼就从嘴里淌出一道金溪流。年老的农人却要相信手里的镰刀,刀刃一闲一闪,舞得飞快。一声接一声脆脆的鞭响传来,载满麦子的马车、驴车、牛车出了地,你却不见牲口在哪里,只看到一个个高大的麦垛移动,它们忽而歪向东,忽而歪向西,歪得你心颤,而那坐在垛顶上的人却悠然自得。‎ 当那段叫“金秋”的日子飞逝而过,平原再与“金”字无缘。秋后,凋谢的田野裸露了出来。一点儿也不鲜艳、一点几也不明媚的土黄色懒洋洋地摊在那儿,倒使平原看上去就 像做完了一年的事情再没有什么一心事了似的,轻轻松松,白自在在。好像那失去了的辉煌不是它的,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才是它的本色。‎ ‎5‎ 平原也要衰老、也要死去吗?此刻,暮色笼罩了平原,死气沉沉。‎ 冬对于平原是“最残忍”的季节。它几乎扼杀了平原上所有的生命:强健而挺拔的玉米、高粱轰然仆倒,就如刑场上就义的战士一样,极其悲壮。矮小的大豆、绿豆们,无力反抗,就那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连胆怯地藏在土层下面的花生、白著也未能幸免于难……‎ 平原像惨遭洗劫后的疆场,喘息着。‎ 平原像一位脸颊黑瘦、两鬓苍苍的老者,沉默着。‎ 你漫步在平原腹地,心倒提起来,是恐慌,是担忧?‎ 无边无际的平原只是没有言语,空旷和坦荡恰好衬托出了它的博大、浑厚,不论你多么伟岸在这儿都觉得接、小,不论你多么富有在这儿都自愧空、虚……‎ ‎6‎ 蓦地,你看见静静的平原上原来埋伏着百万大军,一个兵团连一个兵团,一个方队挨一个方队。似乎听到了号令,这百万大军冲杀出来,绿头巾、绿表、绿袍,绿色的旌旗翻卷,长矛密如林丛,威风凛凛,势不可挡。转眼间,平原好像打了一个滚儿,它们又掀起欢庆胜利的热浪。踩高跷,扭秧歌,长长的绸带、水袖缭乱了天,缭乱了地……这并非虚幻。平原的苍茫、荒漠里正孕育着这一切。‎ 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这就是平原。一茬一茬,一代一代,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平原永远不会衰老,不会死去。‎ ‎(作者李登建,有删改)‎ ‎1.阅读文章,简要分析第1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平原及平原上的景物描绘得各具特色,阅读文章第2-5部分,填写下面的表格。‎ ‎ ‎ ‎3.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文采,请从【甲】【乙】1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6部分结尾句“平原永远不会衰老,不会死去”的理解。(不超过150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枣 ‎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 ‎ ‎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 ‎ ‎ ‎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1、 文章在描写沙枣时,多次写到沙枣的花香,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人是过程。(4分)‎ ‎1.(1)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在门前空地上吃饭,隐隐约约闻到花香,不解其因。(2)第二天傍晚去挑水,知道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沙枣发出的,揭开疑惑(3)参加县里学习班对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4)搬到县城中学,再次闻到沙枣的香,沙枣花香,一只漂在我心里。‎ ‎ ‎ ‎2、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乙 )(3分)‎ ‎[甲]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乙] 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3、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值得讨论,并写出你的讨论题。(4分)‎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3.讨论题来自:文中“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面的标志”。‎ 你的讨论题:“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面的标志”的农达效果;运用议论表达方式,强调了“沙枣”对河套平面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沙枣的赞颂。‎ 郁孤台笑了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 ‎ ‎ ‎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 ‎ ‎ ‎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 ⑪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 ‎1. 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每空限5字)(3分)‎ 仰望郁孤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登临郁孤台、步出郁孤台(踱步古城墙)、回眸郁孤台。(3分,l空1分。)‎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2分)‎ ‎2.历史的霉点:既指敌寇入侵留下的斑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耻辱印记。(2分,l点1分,意思对即可。)‎ ‎3.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分)‎ ‎ ‎ ‎3.第⑥段开头引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两句诗,承上启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一句,承上,“凝目远眺”,启下,引出眼前所望之景。“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句,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3分,答出承上启下l分;答出“引出所望之景”,l分;答出“引出历史回顾”或“点山背景”,l分。意思对即可。)‎ ‎4.阅读文中第⑦段和第⑪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4分)‎ ‎(1)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2分)‎ ‎4. (1)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疚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2分,答出“唏嘘、长叹”的原因,l分;答出“一样”的原因即“南宋王朝苟且偷安”,1分:意思对即可。)‎ ‎(2)郁孤台为什么“笑了”?(2分)‎ ‎(2)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弃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郁孤台若有知,当倍感欣慰。(2分,答出“记住辛弃疾或郁孤台”,或“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或“牢记历史”。意思对即可。)‎ ‎5.“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两座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作简要表述。(6分)‎ ‎[示例]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5.本题属于开放题,答山古建筑物名、古代名人、相关的名诗名句,表述连贯即可。(两句共6分。每句中,古建筑名,1分;古代名人及名篇,l分;名句,1分。)‎ 例:醉翁亭,欧阳修为他写《醉翁亭记》,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的名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