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

‎ ‎ ‎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山 音 秦碧薇 ‎  ①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  ②外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桌永别了。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生生这么断了。‎ ‎  ③“现在山里人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帮外公下葬的其中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  ④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看去,正好对上了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得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  ⑤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的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于是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  ⑥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  ⑦“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  ⑧“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⑨我惊讶于她忽然会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讲这些,更惊讶于她没有我想象中隐忍至极的悲伤,却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麻木老成,而是一个正当年华少女的冷静自持。仿佛外公的离去对于她来说只是送别一只北归的鸟,是注视一片摇落在厚厚腐殖质中难觅踪迹的叶子。   ‎ ‎⑩渐渐地我跟那小女孩也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不由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  她不能置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无果。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在走钢 丝,摇摇欲坠。‎ ‎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踏着我的影子,宛若夏商时祭天祈雨的女祭司。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  “真的?”‎ ‎  “真的!”‎ ‎  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深情在睫,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6月29日14版)‎ ‎1.文中小女孩的心情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 惶惑不安→ → →轻快愉悦 25‎ ‎ ‎ ‎ ‎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加线句子中“寒霜”的深意。(4分)‎ 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3.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品析文中加线的句子。(4分)‎ ‎(1)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从描写的角度)‎ ‎(2)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4.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4分)‎ ‎5.文中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一、1.(2分)冷静自持 激动悲伤 ‎2.(4分)“寒霜”本义是指“寒冷的霜”,是一种自然现象。结合下文可知,这里的“寒霜”是指小女孩因父母不在身边内心极度失落的表情。‎ ‎3.(4分)(1)肖像描写,描绘出女孩朴素、瘦弱的形象,暗示留守孩子的生活缺乏细心的照顾。(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音比作竹笛和琵琶,形象生动地衬托出留守孩子不能读书、不能倾听外面的声音的悲伤。‎ ‎4.(4分)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主题,告诉人们:关注留守孩子的学习是大山的声音,是留守孩子发自内心的声音;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山音”,结尾意蕴深长。‎ ‎5.(4分)具有山里孩子的朴实善良和成熟懂事:女孩衣着朴素,面对陌生人惶恐不安,面对老师的去世冷静自持;喜欢看书学习,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为不能读书而悲伤,又因重修学校、能再次读书而高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车 位 ‎ 王明新 ‎①我租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加班回来晚了,在外面兜了好几圈也没找到空车位,只好把车开进小区碰碰运气。没想到还真有个空车位。我知道小区里的车位都是付费私家车位,但想想这么晚了,也许这个车位上的车出了长途,或者有别的事今晚回不来了,犹豫再三还是把车停了进去。谁知道第二天我上班去开车,发现车身一边被划了长长的一道痕,真够黑的!想找车位的主人理论,一是没有真凭实据,再者自己理亏在先,只好吃了个哑巴亏。‎ ‎②后来我贷款买了房,小区是新楼盘。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很晚才能到家,为了避免回来再遇没处停车的尴尬,我咬咬牙,一入住就买了车位。现在车位越来越紧张,幸亏我动手早,再慢一步就买不到了。一天晚上我开车回来,发现自己的停车位竟被另一辆车霸占了,不由在心里骂道:谁这么不长眼?车位上明明写着“付费私家车位”还敢往里停! 我想教训教训这辆车的主人,便从车里拿出一把螺丝刀,打算给这辆车弄点“皮外伤”。‎ ‎③就在我要动手的时候,两个保安走了过来。我下意识地把螺丝刀装进了裤兜,向保安投诉,说这是自己的停车位,却被别的车占了。保安先向我表示了歉意,然后说:“天这么晚了,不好大张旗鼓地找人,影响居民休息,要不麻烦您去小区外面找找看有没空车位?”见我站着不动,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一位保安主动提出来帮我去找,并一路小跑出了小区。‎ ‎④真是倒霉!我开车出了小区,在那位保安的帮助下,转了二十多分钟才勉强把车停下,停车的地方离小区大门有好几百米,明天上班至少要多走十多分钟路。其实走点路不重要,关键是时间。‎ ‎⑤忙了一天,平时回到家匆匆冲个澡就上床睡觉了,今天有点气愤难平,回家后我先找出久已不用的纸和笔来,写了张字条,下楼贴在霸占我车位的车上:尊敬的车主,请睁开你的贵眼看看,这是付费私家车停车位,如果再犯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⑥这样一折腾,晚睡了一个多小时,规律一打破,躺下后很久没睡着。我越想越生气,打算第二天早起一会,把昨天晚上没做的事做了——给那辆车留个纪念,让车主往后长点记性。‎ ‎⑦谁知因为睡晚了,第二天没能按时醒来,上班要迟到了,想到下了楼至少还要多走十多分钟,我更来气了。我摸摸裤兜,昨天放进去的螺丝刀还在。我急匆匆走到我的停车位,那辆车早已溜了!我心想这次算你逃得快,如果还有下次,你肯定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 ‎⑧正当我要离开的时候,无意中看见在写有“付费私家车停车位”‎ 25‎ ‎ ‎ ‎ ‎ 的铭牌上有张纸条,纸条在晨风里飘呀飘的,本来我以为是风刮来的废纸,但它飘呀飘呀飘的怎么刮不走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走过去 看,原来,纸条用透明胶粘在铭牌上。我揭起纸条,上面有两行小字,纸条下面还有一张50元面值的人民币。开门见喜,这是哪路财神眷顾我?我急忙细看纸条上面的字:车位主人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喝醉了,是代驾帮我把车开回来的,占了您的车位,实在对不起,再次道歉!‎ ‎⑨在那一瞬间,我像被点了穴,一时竟动弹不得。‎ 选自《羊城晚报》2018年04月16日 ‎1.根据文章的思路和内容,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1)停车私家车位, ① 。‎ ‎(2)自家车位被占,想教训车主人。‎ ‎(3)保安表示歉意, ② 。‎ ‎(4)准备再次教训,发现纸条钱币。‎ ‎2.当小区保安表示歉意并提出找空车位时,“我”为什么“极不情愿”?(4分)‎ ‎3.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越想越生气,打算第二天早起一会,把昨天晚上没做的事做了——给那辆车留个纪念,让车主往后长点记性 ‎4.小区保安这一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5.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4分)‎ 二、1.(2分)①自己车身被划 ②最终找空车位 ‎2.(4分)①“我”自己的停车位被别人霸占,心里很生气;②“我”报复不成,小区保安又让“我”自己去找空车位,自然极不情愿。‎ ‎3.(4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在自己停车位被霸占后的气愤难平的心理。‎ ‎4.(4分)①阻止了“我”抱负车主的行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小区保安的歉意、热情助人同“我”的气愤、伺机报复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升华了主题。③让“我”想要教训车主的行为没有得逞,为下文车主人留纸条和人民币的行为做铺垫。‎ ‎5.(4分)①凸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做人应该相互理解,心存良善之心。②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2~16题。(18分)‎ 萤火图 周 语 我在十岁之前,一直生活在乡村,那里有大片的柏树林,夏天的时候,很多萤火虫在树丛里飞来飞去。柏树林里的萤火虫,如微微跳跃的磷火,落在草丛中。我此生对光的最初理解和记忆,都来自于这些萤火虫。‎ 夏天的黄昏,祖母经常会牵着我的小手,提着装满水的玻璃瓶,到村子西边的柏树林捉萤火虫。我拿着祖母捡来的小树枝,插在地上,有萤火虫从林间飞来,停在上面,伸手就可以捉住它们。‎ 那时,祖母总是穿着一件深灰色的斜襟衣衫,坐在梧桐树下,一边给我讲故事,一边用手拂去蚊虫。院子里的梧桐和柏树、石榴发出酸甜的气味,风穿过芦苇和竹林,越过河流,吹在祖母的眼睛上,我看到萤火中她的眼睛闪亮。‎ 睡觉的时候,祖母会把瓶子里的萤火虫放在枕边。萤火温润如玉,轻轻展开翅膀,照亮她的眼睛,黑暗从耳边退去,萤火的光线,宛如细腻的黄金,在风中缓缓流动。这些光,常让我联想到厨房里陶罐上的光泽,它轻盈而古老,仿佛故事里的神仙一般,有千岁的年纪。‎ 每次我在夜里醒来,看到玻璃瓶里的萤火虫发出微光,心里就不会再害怕。半睡半醒之时,萤火在院子里的微风中缓缓流动,微尘从光明之中升起,洒在蒲草做的凉席上,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流向时间深处。‎ 当我长大以后,能独自去捉萤火虫了,祖母已经离世了。十多年来,我每次回到乡村,在夜风中,站在柏树下,那些萤火依然明亮,漫延到草丛、竹林深处。伸出手掌,萤火照亮我的掌纹,仿佛祖母牵着我的手时留下的那些温度依旧在。  ‎ 25‎ ‎ ‎ ‎ ‎ 后来,每次到新的城市旅行,我都会到郊外的草地、摩天大楼中央的公园里散步,希望能够遇到那些已难以寻觅的萤火虫。前些年我在上海读书,常常去外滩美术馆看展览,有时刚看完各种昆虫图片,出了美术馆就想起了那些光,它们在哪里呢?从徐家汇一路到宝山,地铁进站的瞬间,隧道里闪耀的灯,一连串的光晕,我常误以为是萤火。我总觉得,这些光都是来自于同一个村庄、同样的夜晚,有一种不变的温度。‎ 萤火虫有很多古老的名字,熠燿、夜照、流萤,每一个名字似乎都带有温度。我真的不知道,这萤火有多久的历史。这些名字和珠玉般的光线,就像是祖母讲过的传奇故事,构成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 多年来,我的心一直跟随着祖母送给我的萤火虫。那些微光,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都是无法吹散的。这些年我辗转过多个城市,每遇到难处,萤火的光明都会给我安慰。这些光,是祖母离开这个世界后,留给我的最后的祝福。‎ 满天萤火,随风而来,苍苍白发,宛如明月。由于有了萤火的庇护,这些年我的内心从不会因愤怒而悲伤,也不会因焦虑而迷失。在我最挣扎的时候,萤火如明月当空,聚成光的波浪,潮水一样涌向我的眼睛,为我祛除一切黑暗和苦楚,呈现古老的光芒。‎ ‎  心有萤火,就有无限光明。‎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6月08日,有删改)‎ ‎1.请梳理全文,完成下列表格。(3分)‎ 时间 事件 ‎“我”的感觉 小时候 A 萤火温润如玉 长大以后 回到故乡,夜风中,站在柏树下观看萤火虫。‎ B 到新的城市旅行 C 温度不变 ‎2.请对第段加线句子做简要赏析。(4分)‎ 在我最挣扎的时候,萤火如明月当空,聚成光的波浪,潮水一样涌向我的眼睛,为我祛除一切黑暗和苦楚,呈现古老的光芒。‎ ‎3.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4分)‎ ‎5.文中的“萤火虫”一直陪伴“我”成长,生活中有没有一直陪伴你成长的物品?请结合你的实际经历,谈谈这个物品带给你的感受。(3分)‎ 三、1.(3分)A、夏夜,我跟祖母捉萤火虫;B、温度依旧在;C、我到郊外散步,希望遇到萤火虫 ‎2.(4分)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把萤火比作当空的明月,生动形象地写出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萤火带给“我”无比的温暖与鼓励,表达出“我”对萤火虫的感激之情。‎ ‎3.(4分)内容上,我由萤火虫古老的名字,感受到了温度与历史,并与祖母讲过的传奇故事联系起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同时,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第⑦段萤火虫的温度;同时为下文写“我”的心一直跟随着祖母送给我的萤火虫做铺垫。‎ ‎4.(4分)萤火构成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是祖母离开这个世界后,留给我的最后的祝福;每遇到难处,萤火的光明都会给我安慰;有了萤火的庇护,这些年我的内心从不会因愤怒而悲伤,也不会因焦虑而迷失。人们只要不忘初心,人生就会有无限光明。‎ ‎5.(3分)示例:陪伴我的是台灯,从小陪伴我看书、写作业,想我的老朋友。成功时,能够与我分享快乐;沮丧时,能够给予我光明与力量,一直都默默无闻。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那嘎其和他的草原狼 艾 平 ‎①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那嘎其的牧场来了个放马的小伙子,从怀里掏出个黑乎乎的小东西,递到那嘎其的手里,原来这是一只在草原上捡到的小狼崽。年轻人不会养育这个小生命,打听到附近只有那嘎其是有经验的人,便抱着一线希望,把小狼崽送来了。‎ ‎②小狼崽湿漉漉、热乎乎的,胎毛还没有被母狼舔干,闭着眼睛,不停蠕动。那嘎其抱着小狼崽,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刚出生时的样子,想起了小马驹落在草地上打滚儿的样子。‎ ‎③‎ 25‎ ‎ ‎ ‎ ‎ 那嘎其知道,狼是草原食物链上的大王,控制着食草动物和啮齿动物的数量,有狼,植被就不会被啃光,草原就不会沙化。那嘎其年轻时经常看到狼从自己家的蒙古包前走过。狼轻易不会偷牧民的羊吃,只有当它们的崽子瘦成了瘪瘪的皮口袋时,大狼才会抽冷子咬死一只羊,撕碎了吞进肚子,回到了狼洞里又吐出来,给它的孩子们吃。狼只有在复仇的时候,才会一次咬死很多羊。所以,被狼猎走一两只羊,牧民往往假作没看见,随它去了。狼也懂事儿,一旦有了出猎的力气,就会跑到远处去捉野兔、黄羊、狍子什么的来果腹,尽量不伤害附近的羊群。百代千年,游牧人就是这样与草原狼同在的。‎ ‎④那嘎其用细海绵包上纱布,揩净了狼崽身上的羊水和胞衣,揩干净了小狼崽眼睛上的粘翳,然后用棉签蘸着羊奶往狼崽的嘴里滴。那个不幸又万幸的小家伙睁开了眼睛,活了。小狼崽每次拉屎之后,母狼都会用舌头舔净它的肛门,这样小狼崽的肛门才不会发炎,保持排泄顺畅。小狼崽半个月大时,差不多每小时吃一次拉一次,那嘎其不仅要给它喂二十多次奶,还要用棉签给它擦二十多遍屁股。那嘎其累得血压上来了,眼睛也出现了黑眼圈。几个月过去,那嘎其的腰带紧了一回又一回,狼崽却长成了一个十足的害人精。稍不注意,它就把屋里弄得乱七八糟,还随处撒尿,见了肉就一口吞掉,然后躲到旮旯里吐出来咀嚼,弄得满屋子恶臭。它喜欢冲着一切长着毛的东西示威,冷不丁就把邻居孩子的翻毛靴子撕个口子,还常常在半夜三更莫名嚎叫,简直成了小区的公敌。那嘎其只好带着这只小狼回到草原常住。‎ ‎⑤因为养活了这只小狼崽儿,那嘎其成了草原上的传奇。不久,公安干警送来了第二只狼。那是一只骨瘦毛长的半大母狼,它脖子上勒着一个粗粗的铁丝套,尾巴断了半截,一个牧民在打草的时候,截断了套子救了奄奄一息的它。它不吃,也不喝,有气无力地低吼着,那嘎其试着把一只小狼崽放到它的笼子里,它才渐渐地平静下来。‎ ‎⑥当收容的狼达到七只,那嘎其着实难以招架了,想过把它们放归自然,可又担心没有食草动物可吃,便倾其所有,在这个无名小岛上为他的狼建了一个家,无形中自己也就成了一个养狼专业户。冬天的草原达到零下40度,那嘎其的风湿症发作,浑身的骨头缝里仿佛有一把把刀子在游走,疼得直不起身子,他就那么一天天忍着,在雪地里打桩子盖狼圈,到屠宰场收购肉类下脚料喂狼。‎ ‎⑦狼岛的狼是那嘎其一只只亲手养大的,那嘎其进入狼圈的时候,它们簇拥在那嘎其身边,亲昵地闻闻那嘎其的脸颊。那嘎其抚摸它们的时候,它们恭顺而陶醉;那嘎其用一个木棍子驱赶它们的时候,它们也不反抗。然而要是那嘎其刚洗了澡,使用了一点护肤品,或者换了一件新衣服,那就不然了,这些狼立马像反目为仇的杀手,毫无情面地袭击那嘎其。那嘎其的手上、胳膊上、脚上,落下了一个个伤疤,这都是他的狼宝贝所为。‎ ‎⑧那嘎其虽然疼痛,还是感到宽慰,他认为这恰恰说明这些草原狼还没有失去野性。‎ ‎⑨后来,那嘎其雇了一台有苫布的卡车,拉着他的狼往草原深处走,一直走到贝尔湖畔,把狼放下,而后快速往回开。当他开了300多公里回到自家牧场,一下车,就发现坏了,不远处的夜色中浮现着一对对绿色的小星星,正是那一群狼的眼睛。‎ ‎⑩那嘎其心里满是怜惜,也有些担忧。自然环境中有了充足的食物,这些草原狼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尽管它们都是那嘎其的狼宝贝,然而他明白,它们属于草原,它们最终应该回到自己真正的家。‎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6月08日,有改动)‎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的题目有什么作用。(3分)‎ ‎2.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那嘎其用细海绵包上纱布,揩净了狼崽身上的羊水和胞衣,揩干净了小狼崽眼睛上的粘翳,然后用棉签蘸着羊奶往狼崽的嘴里滴。‎ ‎3.那嘎其在养狼和放归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4.“那嘎其心里满是怜惜,也有些担忧。”请用第一人称的角度,写出那嘎其的心理活动。(4分)‎ 5. 你认为那嘎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四、1.(3分)交代了文章的主人公;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4分)运用动作描写的手法,写出了那嘎其对小狼幼崽无微不至的照顾,生动细致地刻画出那嘎其富有爱心、善良的人物形象。‎ ‎3.(3分)影响小区人们的生活(扰民),不能继续待在小区;环境恶劣,天气冷,没有食物,条件艰辛;有时被狼咬伤;狼不愿意回归自然。‎ ‎4.(4分)示例:你们这些狼崽子,也是有感情的啊,其实我何尝想和你们分开啊。可是,你们的家是大草原。我爱你们,更希望你们恢复野性,回到大自然中去。你们为什么跟回来呢? 是舍不得我吗,还是草原没有你们生存的环境吗?是你们找不到食物吗?‎ 25‎ ‎ ‎ ‎ ‎ ‎5.(4分)①他是一个保护生态的人。他收养草原狼,并把它们放归草原就是为了草原的生态平衡;②他是一个有自我牺牲精神、甘愿奉献的人,他因为养狼而搬出小区,建立狼岛。他被狼咬伤,却为狼的野性没有消失而高兴;③他是一个勤劳、坚强、肯吃苦的人。面对恶劣的环境,他忍着疼痛盖狼圈。(任意两点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遇上好老师是人生的幸事 麦 家 ‎①我初中的时候,数理化成绩都很好,最差的是语文,语文中最差的又是作文。后来我的语文老师听说我在写小说,风趣地说:“麦家写小说,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篇小说。”可想,我的作文已经差到何等地步。 ‎ ‎②不过,我想我的化学老师肯定是不会这样看扁一个学生的,他是一个好得你无法想象的老师。我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是我人生的一大幸运和财富。‎ ‎③化学老师姓沈,叫国有,是个大胡子,年纪快50岁了,身体很壮实,说一口像新疆人的普通话,有时发脾气时甚至直接用新疆话训人。他在我们中学只待了很短时间,不到两学期就走了,留下的却是他之于我的“秘密的恩情”和“永远的教育”。 ‎ ‎④那是沈老师走前不久的事情。期末考试时,沈老师出的试题非常难,我考得最好,实际得分也只有43分。 ‎ ‎⑤我后来想,沈老师一定是故意这么做的,他想“教训教训”我们,让我们对学习增加一些畏惧心和上进心,所以把试题出得异常深奥。这就是他教学、育人的方式,什么都不点破,让你自己去想,去感受,去领悟,去成长。 ‎ ‎⑥他讲课也是这样,讲完了不做题,没作业,也不回答具体的问题,你问他某道题怎么做,他总是让你回忆一下他在某堂课的某一段的讲解。他经常说,学来的知识是草,思考出来的知识是树,反复强调我们应该在头脑里种树,不要种草。 ‎ ‎⑦那次考试,树也都变成了草,因为太难了,所有的人考得都哭丧了脸。不过,我似乎有了“笑”的机会。作为课代表,我帮老师收完卷子后,他临时有事,把钥匙和试卷一同交给我,让我帮他拿回去。老师给了我“妙手回春”的机会,我也没有放弃这个“机会”。试题有30分的选择题,改一下简直是易如反掌。 ‎ ‎⑧当天晚上,沈老师就找到我,以他的方式教训了我:责令我撕毁试卷,并让我独脚站在凳子上,直到摔下来为止。 ‎ ‎⑨我至今也猜不到他让我独脚站在高处的真正用意,是为了让我体验到临高失衡的危险感?还是为了让我纯粹接受战战兢兢的洗礼,以昭示求学的严谨和求真的艰难?还是暗喻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在凳子上多坚持站几分钟,用更多时间去体会其中的意义。 ‎ ‎⑩但当时我内心填满了羞愧,羞愧让我站了没有几分钟就摔下来了。期间,老师在旁边一句话没说,只坐在椅子上看书,静静地看书。 ‎ 我从凳子上摔下来后,他问我有没有摔伤,发现没伤后他冷冷地说:你可以走了。我哭着不走,他推我走,他说他不需要我的眼泪,让我把眼泪留给我自己,流在心里。 ‎ 我以为这事情才开始,因为按照正常流程,这肯定要报告给班主任,作行政处理。但直到后来老师说他要走了,学校也没处理我。甚至,似乎连沈老师自己也忘了,后来再没有对我提起过,连暗示也没有,好像这事不曾发生过。 ‎ 只是他走后很多天,我突然收到一封信,最后落名是沈老师,上面这样写道:“你那次考试实际得分应该是43分,这本来已是全班最高分,但你的愚蠢让它变成了负分,我希望这是你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 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沈老师的努力,但始终无果,但老师却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结果”。 ‎ 我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当面告诉他:我深深地想着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深思越发变得强烈而真切!‎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我”的角度补全情节。(2分)‎ 考试结束,我帮老师收卷子,并帮他拿回去(开端)→ (发展)→ (高潮)→我突然收到沈老师的一封信(结局)‎ ‎2.沈老师“问我有没有摔伤,发现没伤后他冷冷地说”,这个细节表现了沈老师怎样的心理?(4分)‎ ‎3.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不过,我似乎有了“笑”的机会。‎ ‎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在文章内容上起到了哪些作用?(4分)‎ 25‎ ‎ ‎ ‎ ‎ ‎5.作者为什么认为沈老师留下的是他之于我的“秘密的恩情”和“永远的教育”?请分点作答。(4分)‎ 五、1.(2分)发展:“我”偷改试卷 ;高潮:我被老师惩罚独脚站在凳子上,直到摔下来为止。 ‎ ‎2.(4分)我从凳子上摔下来后,沈老师“问我有没有摔伤”,是对“我”的关心;“发现没伤后他冷冷地说”,表明对“我”的改卷行为非常生气,因此表现出沈老师对“我”又爱又气的心理。‎ ‎3.(4分)“笑”表明“我”为自己有机会改卷子而高兴、得意,加上引号是对这种错误认识与做法的讽刺与否定。‎ ‎4.(4分)内容上:具体说明了沈老师教学、育人的方式;进一步证明了“我”对沈老师出的试题非常难是想“教训教训”我们的猜测的正确。‎ ‎5.(4分)“秘密的恩情”:惩罚“我”时,沈老师在旁边一句话没说,只坐在椅子上看书,静静地看书;我至今也猜不到他让我独脚站在高处的真正用意。‎ ‎“永远的教育”:沈老师没有说出惩罚的用意,却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结果”;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反省,砥砺着“我”更好地前行。‎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会魔法的马蒂 克里斯·洛 ‎①马蒂有魔法?我知道这件事不是真的,却没办法证明。‎ ‎②马蒂是学校里新来的孩子。通常学校里新来的孩子会保持低调,马蒂却很反常。因为上学第一天,他就让一根牙签消失不见了!上一秒他手里还握着那根牙签,下一秒牙签就神奇地消失了!所有人都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③“是魔法!”马蒂骄傲地说,“其实在我以前的学校,他们都叫我神奇的马蒂呢!”‎ ‎④“他是认真的吗?”我和我的朋友布莱恩悄声讨论,“神奇的马蒂?他总是带着牙签来上学吗?”‎ ‎⑤“我不知道,但那真是太酷了!”布莱恩一边说一边盯着马蒂。‎ ‎⑥我转身离开了。这不是魔法,他是在戏弄所有人。而我,要去弄明白他是怎么做到的。‎ ‎⑦那天晚上在家的时候,我找到了一盒牙签。我坐在厨房的桌子旁,几乎研究了一个钟头,试图弄明白马蒂是怎么让牙签消失的。然而,我唯一的收获是被牙签扎了11次手掌。‎ ‎⑧“马特,已经很晚了,你还坐在那儿干什么?”妈妈问。‎ ‎⑨“一个新来的孩子在学校里变戏法,所有人都觉得很神奇。我只是想弄明白他是怎么变的。”‎ ‎⑩“你怎么知道那不是真正的魔法呢?”妈妈笑着说。‎ “世界上可没有魔法这种东西!”我边说边使劲摇头。但第二天在学校的时候,马蒂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了一回。‎ “今天真热啊!”马蒂对围在他柜子周围的一群人说,“请看今天的魔法,我会把这些水变成冰!”‎ 马蒂从他的包里拿出了一瓶水和一个红色塑料杯,小心把水倒进了杯子里。我从后面观察着,希望能发现某些破绽。‎ “现在,我要表演这个魔法了!”马蒂的手看起来像在弹奏一架悬在水杯上方的隐形钢琴。‎ “嗒———嗒”,当马蒂将红色的杯子扣过来时,我等着瞧水从里面洒出来。然而,马蒂满手都是冰块!掌声响遍了整个走廊,之后布莱恩走向马蒂和他击掌。‎ “你是怎么做到的?”有人问。‎ 马蒂微笑着说:“我很抱歉,这是魔法界的第一守则,一个魔法师从不透露自己的秘密。”‎ 好吧,他当然不会讲了,我想,我会替他揭开这个秘密的。‎ “亲爱的,怎么又在那儿呆坐着?”妈妈看着我无望地坐着摆弄手指。‎ “嗯……我只是不明白,他怎么可以把水变成冰呢?”‎ “我很好奇,这个问题很重要吗?”妈妈说道。‎ “因为他在戏弄大家!”我哭着说。‎ “听起来,他好像只是想交些朋友。”妈妈拍了拍我的肩膀,“现在到睡觉时间了。”‎ 我把水倒进植物盆里,和妈妈道了晚安就上楼了。‎ 神奇的马蒂把我难住了,但幸运的是,第二天我终于有了进展。午饭时,马蒂正要表演怎么让东西飘浮起来。他的一只手里有枚戒指,另一只手里有根铅笔。‎ 25‎ ‎ ‎ ‎ ‎ 那正是我发现他秘密的时刻:一根细长的铅笔底端拴着一根钓鱼线,而另一头连在了马蒂的衬衫上!他把戒指滑到鱼线中间,才成功让戒指“飘浮”起来的。‎ 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掌声随即响遍了整个咖啡厅。当大家离开后,我走了过去,是时候结束马蒂的神奇魔法了。‎ “我知道你怎么做到的。”我叉着手说。‎ “也许吧,”他说,“但是魔法的第一条守则就是……”‎ “是鱼线!”‎ 马蒂沉默了,他看起来很紧张,没有了往日的自信。现在的他看起来再普通不过了,我突然觉得心里有些难过。‎ “你要去告诉别人吗?”他问。‎ 我想了一会儿,如果告诉别人我能证明马蒂的魔法是假的,马蒂就可能会失去他的新朋友。那会让他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 “呃,”我终于还是开口了,“我什么都不会说的!”‎ 马蒂舒了一口气,然后我走开了。‎ “等等!”马蒂几乎是跳到了我的面前,“你对魔法的观察很灵敏,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有一个好主意。”‎ 这就是日后的午餐时间,神奇马蒂和神奇马特联袂表演的开始。‎ 我们的魔法组合已经有三个月了。同样成为魔法师之后,马蒂告诉了我很多他的魔法秘诀(比如,想表演那个水的戏法,你得有一个有着两个独立分区的特殊杯子)。最后我想说的是,相对于假扮的魔法师而言,马蒂更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1.阅读全文,马蒂表演了哪几种魔法?“我”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结合全文内容,把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3分)‎ 马蒂的魔法 ‎“我”的感受 牙签消失 充满好奇,倍感戏弄 戒指漂浮 ‎2.马蒂只是想在孩子们面前炫耀自己的魔法吗?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分)‎ ‎4.赏析下列句子中假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我从后面观察着,希望能发现某些破绽。‎ ‎4.马蒂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5.文中的标题是“马蒂的魔法”,作者想表达的仅仅是“马蒂的魔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的理解。(4分)‎ 六、1.(3分)感觉神奇、百思不解 水变成冰 发现破绽,突然难过 ‎2.(4分)不是。马蒂是新来的学生,他想尽快融入集体,想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想结交更多的朋友,所以马蒂不是在炫耀自己的魔法,只是想以此来结交新朋友。‎ ‎3.(4分)“破绽”比喻事情或说话的漏洞。这里指马蒂变魔法的漏洞。表现了“我”对马蒂的魔法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一心要找出马蒂戏弄大家的证据。‎ ‎4.(3分)马蒂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从大家想知道他的魔法是怎么做到的,他却说是魔法界的第一守则,不能透露可以看出;马蒂是一个自信的人。从马蒂说他在以前的学校被人叫神奇的马蒂可以看出;马蒂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从他变魔术就是为了交朋友,在我发现他的秘密之后仍和我做了朋友可以看出。‎ ‎5.(4分)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马蒂的魔法,文章通过马蒂给大家表演魔法想要结交朋友,在被“我”看出破绽后,我们最终成为好朋友的故事。文章其实真正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互相信任,为对方着想。‎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坚持不放弃 程 刚 ‎①初中时,我对化学特别感兴趣,而且成绩非常好,学校组织的各种化学竞赛我都拿一等奖。‎ ‎②初一下学期,教委组织化学竞赛,我代表学校顺利杀入决赛。教委将在决赛的20名选手中,推荐一名参加省里竞赛。‎ ‎③‎ 25‎ ‎ ‎ ‎ ‎ 学校希望我能拿下这个指标,下大力给我辅导。吴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也是化学课老师,他甚至连续几周周末不休息,专门给我一对一辅导。辅导效果很明显,每次模拟测试我都满分,难度也在逐渐提高。可我一点都不敢放松,因为进入决赛的选手,都是各个中学的尖子。‎ ‎④竞赛那天终于到了。吴老师带着我提前一天住进宾馆。可没想到的是,我却突然间感冒发烧40度,再加上考前有点紧张,晕倒在宾馆里……‎ ‎⑤我躺在医院里输液,校长和我的父母都赶了过来。我一直在哭,恨自己关键时候掉链子,害怕明天早上参加不了竞赛。‎ ‎⑥竞赛组知道了我的情况,让校长确定我明天能不能参加。校长便征求我意见。母亲早就吓坏了,当校长征求我意见的时候,她直接责问校长说:“校长,孩子都这样了,你还让他参加考试吗?他要是出了问题,你能负责吗……”校长有些脸红,急忙和母亲解释没有恶意。‎ ‎⑦虽然母亲不愿让我参加,我依然晕的天旋地转,但我感觉身体没那么糟,还想试一试。其实,我并不关心身体,而是害怕如果考不好,我在同学心中建立的化学尖子的形象就要毁掉,大家都会议论。‎ ‎⑧吴老师坚持让我参加,并对母亲说:“程刚今天晚上挂水,明天可能会好一些,这是10年来省市组织的第一次竞赛,不管怎样要参加,如果坚持不下来中途离场也行,否则,他会遗憾的。”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并和吴老师吵了起来,她甚至提出带我回家,幸亏医生没同意。‎ ‎⑨第二天一大早,我感觉比昨天好多了,决定参加竞赛。吴老师将我送进了考场。‎ ‎⑩可能是考场环境太紧张,另外,高烧又上来了,我只答了一大半,便天旋地转再也答不下去了。吴老师急忙协调医生将我送我出了考场,继续到医院输液……‎ 在医院住了三天,我重新回到了学校。虽然病好了,但心情一直不好,总在为这次竞赛耿耿于怀。‎ 这天下午,我们正在自习,吴老师走了进来,笑容满面的对大家说:“同学们,现在公布一个好消息,程刚同学被市里推荐参加省里化学竞赛……”我以为听错了,直到吴老师把通知书交到我手上。我很诧异,我都没答完,难道其他人比我成绩还差吗?吴老师看出了我的疑惑,对我说:“程刚,你虽然卷子没答完,但在那种情况下,你答完的题没有一个错误,正确率百分百。教委综合衡量后,还是觉得让你去参加省里竞赛最有把握……”‎ 那一天,我沉浸在幸福里,也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人这一生面对的机会没有几个,只要有一点条件,一点希望,千万要抓住,成功就可能在前方等着我们。‎ ‎(选自《语文课内外》2018年3期)‎ ‎1.文章标题“坚持不放弃”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作用。(3分)‎ ‎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我很诧异,我都没答完,难道其他人比我成绩还差吗?‎ ‎3.结合文章内容,请从加着重号词的角度分析该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4分)‎ 虽然病好了,但心情一直不好,总在为这次竞赛耿耿于怀。‎ ‎4.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特色。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4分) ‎ ‎5.文章最后一段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八、1.(3分)点明了文章关于“坚持不放弃”的主旨;奠定了文章“积极向上”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3分)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内心的喜悦和诧异,引出后文吴老师对录取原因的说明。‎ ‎3.(4分)“一直”“总”强调程度,准确写出了我对未能完成这次竞赛的遗憾之情。‎ ‎4.(4分)悬念:久经训练的我要参加比赛时却发了高烧,那我最终能不能参加比赛?这一悬念的设置,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急于知道比赛情况,同时也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 ‎5.(4分)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只有抓住机遇,才能有机会改变我们的人生,使自己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生活中,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些人抓住了,有些人抓不住,成功地抓住了机会,就等于将自己的命运紧紧地攥在了手里。‎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爱是相互成全 ‎①‎ 25‎ ‎ ‎ ‎ ‎ 当福利院的米格尔院长把胖乎乎的小约翰带到海莉太太面前时,海莉太太一下子瞪大了眼睛,眼前的小约翰多像自己的女儿呀!金黄卷曲的短发,小而明亮的眼睛,微微凹进去的眼眶,尤其是厚厚的上嘴唇,简直和女儿的儿子一模一样。海莉太太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抓住了小约翰的双手仔细看了看。“孩子……我亲爱的孩子,终于找到你了。”海莉太太抱住小约翰,激动得泣不成声。‎ ‎②十二年前,海莉太太的女儿——一个单身妈妈,把她刚出生的孩子交給海莉太太后,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既自责又难过的海莉太太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并且给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埃玛”。是的,那是女儿的小名。海莉太太和埃玛相依为命,埃玛乖巧、可爱,给海莉太太带来了很多欢乐,也在无形中弥补了她的丧女之痛。可以说,埃玛是海莉太太全部的支撑。‎ ‎③可是,在埃玛五岁那年,海莉太太带着他去海滨游玩时,竟然把他弄丢了!海莉太太几乎要发疯了,她找了很多地方、求助了很多人,可是一晃七年过去了,埃玛就像掉入大海的一滴水,竟然再也找寻不到。‎ ‎④去年,海莉太太被查出得了绝症。海莉太太对此并不惧怕,但从得知病情的那一刻起,海莉太太想找到埃玛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她告诉自己,在仅剩的不多的生命里,一定要找到埃玛。‎ ‎⑤跑遍了许多个福利院,米格尔院长带来的这个叫约翰的男孩子最符合埃玛的条件。米格尔院长说,约翰已经记不清楚他是怎样沦为流浪儿的,但在他的记忆深处,有一个很宠爱他的奶奶。也因此,约翰一直想要找到自己的奶奶,想要再在奶奶的怀抱里撒一次娇。‎ ‎⑥ “太好了!七年后祖孙重逢,这可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米格尔院长开心地说。站在一旁的小约翰听了海莉太太的故事,张开嘴巴想说什么,却被米格尔的话打断了。他看了看兴奋的米格尔院长和激动的海莉太太,最后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奶奶。”‎ ‎⑦对海莉太太和小约翰来说,接下来的时光是那么幸福那么快乐,海莉太太用尽所有的方法对小约翰好,小约翰也小大人似的对海莉太太照顾有加,他们似乎都想要努力弥补那些缺失了的时光。‎ ‎⑧一年后,海莉太太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海莉太太把提前写好的遗嘱交给了律师,并叮嘱这份遗嘱谁都不可以看,包括小约翰,只需要按照遗嘱把海莉太太的遗产给小约翰继承就行了。因为这份遗嘱里有一个秘密:小约翰并不是埃玛!因为埃玛的右手心里有一个硬币大小的胎记,而小约翰没有。但海莉太太深知希望落空的绝望和无助,她不忍心让小约翰失望,就认下了小约翰。‎ ‎⑨不过,当律师对小约翰宣读海莉太太的决定时,小约翰笑着摇摇头说:“我不能继承海莉太太的遗产,因为我不是埃玛。虽然我不太记得儿时的事情,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小时候有父亲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我们是幸福的一家人。海莉太太得了重病,我不忍心她再失望,我愿意陪她开心满足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⑩当小约翰以海莉太太的名义把这份遗产捐给慈善机构时,人们都感动不已。正如当地的一家报纸评价的那样:海莉太太奉献出的是一份来自祖母的爱,小约翰回应的也是一份浓浓的晚辈的爱,而这两种爱,因为互相理解而互相成全。‎ ‎(选自《杂文选刊》2018年3期)‎ ‎1.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了解,谈谈“爱是相互成全”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2.文章第①段加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的句子,根据加着重号词语分析小约翰的心理活动。(3分)‎ 他看了看兴奋的米格尔院长和激动的海莉太太,最后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奶奶。”‎ ‎4.仔细阅读第②~⑤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记叙顺序,并说说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5.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4分)‎ 第一种:表现了海莉太太对女儿的爱。‎ 第二种:体现了爱是相互成全的主题。‎ 第三种:反映了爱的传递。‎ 九、1.(4分)海莉太太在发现小约翰不是埃玛的时候,她不忍心让小约翰失望,就认下了小约翰,并给予了他祖母一样的爱;小约翰当时就发现海莉太太不是自己的奶奶,但他不想让她失望,认她做了奶奶,并给予她晚辈的爱。‎ ‎2.(4分)(1)“抓住了小约翰的双手仔细看了看”写出看到小约翰和埃玛外貌如此相像,海莉太太想要尽快通过手上的标志尽快确认的激动,同时也表明当时海莉太太就已经知道小约翰不是埃玛了,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 ‎3.(3分)“怯生生”表现出小约翰既不想撒谎,又不想伤害海莉太太,所以犹豫不决、胆怯的心理。‎ ‎4.(3分)第②~⑤段属于插叙,补充交代了海莉太太寻找失散孙子埃玛的原因及经过。使得小说情节完整,也为下文二人的相互成全做铺垫。‎ 25‎ ‎ ‎ ‎ ‎ ‎5.(4分)①同意第一种说法。因为海莉太太的女儿自杀后,海莉太太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孙子身上,并且用女儿的小名埃玛为孙子取名。埃玛是海莉太太对女儿思念的寄托,也是海莉太太的精神支撑。所以她才要一心找到埃玛,这其实是海莉太太对女儿的爱。‎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海莉太太在发现小约翰不是埃玛的时候,因为她懂得失望的感受,所以她不忍心让小约翰失望,就认下了小约翰,并给予了他祖母一样的爱。而小约翰当时就发现海莉太太不是自己的奶奶,但他不想让海莉太太失望,认她做了奶奶,并给予她一个晚辈的爱。两人在相互体谅,相互成全的情况下成就了对方的爱。‎ ‎③同意第三种说法。海莉太太给予了小约翰祖母一样的爱,而小约翰给予海莉太太晚辈的爱,这是爱的传递,当海莉太太去世后,小约翰把海莉太太的遗产捐给了慈善机构。让慈善机构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更是大爱的传递。‎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 ‎①父亲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可现在,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④父亲口齿却非常清晰。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⑥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⑦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 ‎⑧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 ‎⑨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⑩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⑪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⑫春天的时候,母亲中风。一切都来得很突然。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⑬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⑭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⑮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⑯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⑰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25‎ ‎ ‎ ‎ ‎ ‎(选自《今日文摘》2018年10期 ,有删改)‎ ‎1.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概括“父亲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的作用。(4分)‎ ‎2.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加线句子里加着重号词的妙处。(4分)‎ ‎(1)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2)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 ‎3.“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好着呢”“放心吧”,这样的表述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4.第⑨段写道:“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4分)‎ ‎5. 最后一段写道“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但作为子女肯定有对父亲想说的话,以“我”的口吻给“父亲”写一段话。(3分)‎ 十、1.(4分)结构上: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内容上:交代了父亲听觉不灵敏的事实;与后文父亲接电话等内容相联系,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4分)(1)“絮絮叨叨”形容父亲喂猪,喂羊,喂鸡时和这些家畜说话时的情态,啰嗦而话多,表现出父亲耳聋之后无人沟通时内心的寂寞,增添了浓重的悲凉感。(2)“一下子”形容很快的意思,表现出耳聋的父亲能迅速明白口齿不清的母亲的意思,可见对母亲的心思了解很透彻,体现出父亲的善解人意。‎ ‎3.(3分)这样写使文章前后相互照应。对于耳聋的父亲和不能言语的母亲来说,两人合力接电话还是很费力的,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所以用“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这样的语句来描述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而免除了子女对他们的挂念,也突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体谅。‎ ‎4.(4分)“父亲”耳聋后听不见母亲的话,母亲便安静下来;而且母亲谦让着父亲,言听计从;过年节时,父亲听不见其他人说什么,他就陪着笑,我们对他也非常体贴,显得其乐陶陶。‎ ‎5.(3分)示例:父亲,看着您一天天的老去,母亲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而我却不能在您二老身边尽孝,心里感到很内疚。您让我们放心,您这是体谅我们啊,其实我知道,您二老是多想我们能回到身边,哪怕是多在老家待几天呢。父亲,我一定抽空多回家看看,多尽孝报答您二老的养育之恩。‎ 十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7分)‎ 逃出小镇的狮子 毕飞宇 读那本书是在1981年,我17岁。‎ 我小时候,局势动荡,我家一直在苏北的各个村庄和小镇中搬来搬去。我出生在杨家庄,5岁时去了陆王村,11岁又去了中堡镇,15岁去了兴化县城。我的生活一次次被连根拔起,所有玩伴一次次杳无踪影。‎ 漂。漂啊漂。有一样东西在我的血液里反而根深蒂固了:远方。我知道我来自远方,我也隐隐约约地知道,我的将来也在远方。我唯一不属于的仅仅是“这里”。‎ 如何去远方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考大学。但我不争气,高考数学考得惨不忍睹,落榜。对我父亲来说,这无异于是场灾难。‎ 我不得不去的戴窑镇,一个典型的苏北小镇,百废待兴,贫乏无聊。因为贫困,镇上在每晚天黑以后才开始供电。我住在学校附近一个简陋的零件加工厂里,房间外面就是冲床。‎ 每晚我放学回来,都遇上工厂通电开工,那声音“哐啷哐啷”,震耳欲聋,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停下来。我到现在都纳闷,当年的我是怎么睡着的呢?‎ 大概还是因为读了那本书。‎ 每次只要能在那小屋里读一会儿,我就觉得浑身是劲,天塌下来我都能把它顶住。这世上什么都阻碍不了我前进的步伐。‎ 那年的11月,还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就是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冠军。我和同学一起,挤在一个棉纺厂的办公室里看比赛。那里有一台小小的电视,是全镇的珍稀资源。前面挤着几十个人,我离电视屏幕至少有30米远,但我还是确信我看到了胜利的那一刻。‎ 而等到拿到《约翰·‎ 25‎ ‎ ‎ ‎ ‎ 克利斯朵夫》,我眼里就再没有其他事了。才读了几页,我就放不下来。为防太快读完,我甚至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天只能读半小时。‎ 多年后,我收到读者的来信说:“读您写的《玉米》,真不舍得看完,每天只读一点点。”我很高兴,一下就想起我自己当年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情形。‎ 回头看,它真不能算多么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就是励志,用现在的话叫“打鸡血”。它的前半段是照着贝多芬的人生历程写的。贝多芬就是个倒霉蛋,可是什么厄运都没把他击倒。‎ 那时在中国大地上,还有一本法国小说非常风靡,那就是司汤达的《红与黑》。那也是一本励志之书,讲出身贫寒的于连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在改革开放初期,励志,渴望成功,渴望成为英雄,是时代的主调。当时与六七十年代已经不同,少年们的偶像从本土的革命英雄变为了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对于17岁的、高考落榜的我来说,尤其如此。‎ 当我在书中看到克利斯朵夫,简直是英雄相惜了。当看到他众叛亲离却没有倒下,仍昂扬向前的时候,我就心怀激荡、精神抖擞,觉得希望就在眼前。在书中,罗曼·罗兰在书中多次把克利斯朵夫比喻为一头狮子,因为他一头卷发,身体雄壮。我也觉得我心里有一头狮子。它一直活在我的身体里,直到今天。‎ 于是,每晚10点前后做完功课,我就看一段小说,看得热血沸腾。那时流行一种说法,说冬天锻炼后洗冷水澡对身体最好。但我害怕呀,苏北的冬天没有暖气,阴冷蚀骨。但一想到克利斯朵夫在看着我呢!精神顿时像受了感召,毫不犹豫地就走到小屋后的小河边,用还浮着冰碴的河水擦洗身体。‎ 借来的书,我想总是要还的,就不断做笔记、摘抄。书有4大本,我也摘抄了整整4大本。一边抄还一边琢磨,自己虚构的一些段落也写上,越写越觉得有意思,过瘾。‎ 什么北大、南大梦,我从来没做过,想都不会去想。能考上大学就行,是个大学就行。只要能让我完成自己的使命,完成父亲的使命。只要能让我离开这个小地方,摆脱在各种乡镇搬来搬去的漂流命运。走出去,到哪儿都行,走得越远越好,像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样,走出德国,走到巴黎去。‎ 于是,我从那一年的11月,一直读到了次年的5月。‎ ‎20年之后,我快40岁了。我偶尔在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突然想起了我的17岁,我激动人心的乡村岁月。我怀念它,我想回去。‎ 但重读之后,我失望,难受。1981年过去了。再好的文学,也不能让我回到我的17岁,回到那些本应安静,却充斥着“哐当哐当”的冲床声的夜晚,再次体会我的精神激荡,我的感动、欲望和卑怯,我的圣洁的想象。‎ 我渐渐明白,我如今已是用智慧、经验、眼睛和大脑读书。但17岁那年,我是在用本能、血液甚至心跳在读书。‎ 我已人到中年。那一切已不会再有了。‎ 但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难过。因为我有过17岁。那一年,克利斯朵夫陪伴着我。‎ ‎(选自《读者》2018年第3期)‎ ‎1.结合文章内容,《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给了17岁的作者什么样的影响?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分)‎ ‎2.文章分别插入女排夺冠和《红与黑》非常风靡的情节,为什么?(3分)‎ ‎3.文章以“逃出小镇的狮子”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4.文章中写20年后,作者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却感到难过和失望,为什么?(4分)‎ 十一、1.(6分)在他高考落榜,到乡下环境恶劣的小镇里复读时,一想到克利斯朵夫就热血沸腾,使他浑身是劲,使他坚定志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摆脱在各种乡镇搬来搬去的漂流命运,并走得更远。‎ ‎2.(3分)这一情节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女排夺冠和《红与黑》一书对当时处境中的作者的影响,这些都和《克利斯朵夫》一样,能够激发作者在落榜之后有积极向上的斗志,使作者能够在恶劣的环境里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4分)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狮子”既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克利斯朵夫,又喻指作者自己,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主要内容和“我”年少时的理想志向。‎ ‎4.(4分)20年前,《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作者的精神支柱,带给作者精神激荡,感动和欲望,是作者年轻时最圣洁的想象;20年后,重读这本书,却没有了当年的感觉,只剩下现实生活,而当年最圣洁的想象并没有实现,所以感到难过和失望。‎ 十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5分)‎ 怀念好爸爸瞿秋白 ‎ 吴志菲 25‎ ‎ ‎ ‎ ‎ ‎①今天,从发黄的历史相册上,人们已难以寻觅到一个真切的瞿秋白。但我们从瞿秋白女儿瞿独伊的讲述中,找回了一位真实亲切的伟人……   ②“父亲牺牲的时候,我年纪还小。在我模糊的幼年记忆中,父亲清瘦,戴着眼镜,话不多,但很温和。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他‘爸爸’,而一定叫我喊他‘好爸爸’。我就一直这样称呼我父亲。”‎ 杨之华、瞿独伊与瞿秋白   ③1928年4月,瞿秋白同周恩来提前到苏联,参加中共“六大”在苏举行的筹备工作,后在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两年;同年5月,作为中共“六大”代表的杨之华带着瞿独伊也秘密来到莫斯科。那时,瞿独伊已6岁半,开始记事。   ④“我的父亲,的确无愧于‘好爸爸’这个称呼,他给我带来无限温暖和快乐。”瞿秋白知道独伊喜欢吃牛奶渣,每次他从共产国际下班回来,路过店铺子,总不忘记买一些回来,带到幼儿园去给独伊吃。夏天,他们在树林里采蘑菇,瞿秋白画图折纸给独伊玩;冬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雪毡,他把独伊放在雪车里,自己拉着车跑,故意把雪车拉得忽快忽慢。有时假装拉不动了,有时假装摔了一跤,用手蒙了脸哭了起来。这时独伊就向妈妈叫起来:“妈妈……你看好爸爸跌一跤就哭了!”瞿秋白放开手,哈哈大笑。独伊也很开心,拍手大笑。   ⑤1930年,瞿秋白夫妇取道欧洲秘密回国,不料这次分别竟是女儿和父亲的永诀。瞿独伊回忆说:“1935年的一天,我正和一批儿童院的孩子们在乌克兰德聂伯罗彼特罗夫斯克参观。忽然,我见几个同学围观一张报纸惊讶地议论着,还时时看着我,然后传给其他同学看,惟独不给我看。我感到非常奇怪,非争着要看不可。于是,一把抢过来,原来是《共青团真理报》上详细报道了我父亲于6月18日牺牲的消息,并附有一张他的半身照。一直想念好爸爸的我惊呆了,随即失声痛哭起来,竟晕倒在地……”   ⑥谈及父亲的英勇就义,瞿独伊禁不住老泪纵横:“‘文革’时,‘四人帮’为了改写整部党史,抓住毛主席1962年曾对《多余的话》说过的几句个人意见,便不顾事实,硬把我父亲打成‘叛徒’,使父亲的英魂在九泉之下遭受莫大凌辱。‘文革’后,中纪委成立了‘瞿秋白复查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外调与核查。而我呢,则带着女儿,直接去找了对我父亲执行枪决的原国民党36师师长宋希濂———他是个获赦战犯。我去见宋希濂,于我而言,实在是一件痛苦无比的事。而宋希濂见到我,也是浑身不自在,一脸难堪相。但这是没办法的事啊!我们两人必须见这一面。”宋希濂如实向瞿独伊介绍了情况,说瞿秋白在临终时高呼“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神态从容地环视刑场上的松树与草坪,微微地笑“此地很好”。尔后,慷慨就义……“那天,我和女儿是一边流着热泪,一边记录证明材料的。而中央纪委复查组更以大量的材料,有力证明‘四人帮’强加给我父亲的‘叛徒’帽子,完全没有一点根据!”瞿独伊感叹,“今天,父亲如有知,可以含笑九泉了。”   ⑦老人开朗、乐观、健谈,笔者不敢相信眼前是一个耄耋老者。不知不觉采访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临别前,瞿独伊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者是人,不是神。父亲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他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对家庭、爱情和婚姻方面也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宽阔胸襟和高尚情操。”随后,她在笔者的留言本上笔录下瞿秋白的词句“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且用俄文签名。   ⑧走上归途,天色已晚;不过可以依稀看见,近处的树枝在料峭春寒中已经抽出鹅黄的新绿……‎ ‎ (选文属于名人专访,有改动)‎ 作者说“我的父亲,的确无愧于‘好爸爸’这个称呼”,请概括父亲为女儿做了哪些事?(3分)‎ 1. 第⑥段两次流泪原因一样吗?请说明。(3分)‎ 2. 第⑦段中瞿独伊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3. 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4分)‎ ‎(1)一直想念好爸爸的我惊呆了,随即失声痛哭起来,竟晕倒在地……‎ ‎(2)瞿秋白在临终时高呼“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神态从容地环视刑场上的松树与草坪,微微地笑“此地很好”。‎ ‎5. 从选文看,瞿秋白这位好父亲有哪些品质?(3分)‎ 十二、1.(3分)每次下班给女儿买爱吃的牛奶渣;夏天在树林里与女儿采蘑菇,画图折纸给女儿玩;冬天在雪地上与女儿一起玩拉雪车游戏。‎ ‎2.(3分)不一样,第一处父亲英勇就义,在文革期间却被打成“叛徒”,为父亲英灵被蒙冤而痛惜委屈流泪;第二处因宋希濂如实说明了情况,致使父亲英灵被打成“叛徒”的含冤历史得以昭雪流泪。‎ ‎3.(2分)如实地总结了父亲的一生及为人,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总结了全文,呼应了开头。‎ ‎4.(4分)(1)(2‎ 25‎ ‎ ‎ ‎ ‎ 分)这句话运用了侧面描写,用女儿看到父亲去世之消息时的惊呆、痛哭与晕倒等行为,表现父亲是好爸爸,突出父亲爱女特点。‎ ‎(2)(2分)高呼“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说明瞿秋白革命意志坚定与信念;“神态从容”表明瞿秋白视死如归;“微微地笑”表明他乐观,不畏惧死亡,通过他的语言与神态描写,表现了瞿秋白的英勇就义、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 ‎5. 温和、爱子女、工作能力强、视死如归、胸襟宽阔、情操高尚。‎ ‎6.选材真实,通过瞿秋白女儿的叙述,使故事真实可信;选材典型,去苏联工作、与女儿相处、英勇就义的事,集中表现他工作能力强、爱女及视死如归的形象。‎ 十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18分)‎ 绣朵花儿当补丁 张金凤 ‎  ①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  ②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 ‎  ③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 ‎  ④我结婚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这意义特殊的物品,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姻一样,不可能持续新婚那样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  ⑤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有它,我的生活平淡中有滋味,坎坷中有真诚,困窘里有鲜花,暗夜里有月光,算不上顺风顺水,也活得活色生香。这是针线笸箩的功劳,这是缝补的功劳。‎ ‎  ⑥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就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  ⑦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  ⑧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 。‎ ‎⑨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她在缝补的同时,总不忘记,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7月07日,有删改)‎ ‎12.我从母亲送的针线笸箩中懂得了哪些生活智慧?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25‎ ‎ ‎ ‎ ‎ ‎13.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 ‎(2)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1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因为有它,我的生活平淡中有滋味,坎坷中有真诚,困窘里有鲜花,暗夜里有月光,算不上顺风顺水,也活得活色生香。‎ ‎15.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选文第⑥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就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16.文章第⑧段中写到“我慢慢明白”,“我”明白了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充横线上所缺的内容。(3分)‎ 十三、12.(4分)针线笸箩内里朴实,外层绚丽:内里朴素,却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大小不同的扣子:守住内心,安抚困窘。小小的布片儿:填补生活的漏洞。顶针:打通生活中坚硬尖锐的关口。针锥:遇到巨大障碍时的精神支撑。‎ ‎13.(4分)(1)“规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用针线缝补掉落的扣子的过程。(2)“长途跋涉”一词形象地刻画出用线缝被子、棉衣时来回穿梭的路程长、用线多。‎ ‎14.(4分)排比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针线笸箩让我的生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特点,表达对针线笸箩、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增强了文章语言气势。‎ ‎15.(3分)人生路上坎坷不平,总会有苦难、繁琐、裂痕,我们要不放弃,要用心缝补,就会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 ‎16.(3分)示例: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所以母亲的人生虽然坎坷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 十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4分)‎ 寒不冻心跳,风不散笑容 包利民 ‎①十月,便已下了雪,小兴安岭的冬天早早地来了。这最初的冷,往往在感觉上要比腊月三九难熬。可能是冷得比较突然,没有了过渡。‎ ‎②每一年由初冷入深冷的过程,我天天都会到河边散步,看一河流水在寒冷的侵蚀中渐渐凝固。有时会想,如果说流淌是河流的心跳,难道就这样被寒冷冻结了?记起儿时同亲人去冬天的河里捕鱼,当凿透厚厚的冰层,却见冰下流水依然。原来,那一层坚冰只是一种保护。‎ ‎③少年时代,就曾问过家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水都不会被彻底冻结?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在冰层下流淌?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曾刨开过甸子里的一些水塘,冰层竟是一冻到底,下面并无流水。我便明白,被冻透的,只是那些死水。不流动的水,或许在夏日里也是盈然,或许四周也是花草繁茂,或许偶尔也承接雨水泛起涟漪,但从根本上也是没有了心跳的。所以,冬天来临,它们就死了,或者说它们早就死了。‎ ‎④就像有那么一个人,他就在我们身边,日复一日过着不变的生活,他偶尔也笑,也沉默,似乎就要这样度过一辈子。就算遇上艰难坎坷,他也是一样的状态,不谈得失,不论悲喜。有人说,这是一种淡然,或者是一种超然,而我却觉得,这是一种失去了希望的麻木。笑也麻木,沉默也麻木,平常时麻木,艰难时也麻木。实际上他的生命也如同一潭死水。‎ ‎⑤而冬天依然流淌的河,到了春天就冲破了桎梏,把清澈的笑容写在我们的眼睛里。河流的笑容来自不停地流淌,而非偶尔路过的风。只有那一汪汪死水,才会在风来的时候,麻木地笑。‎ ‎⑥对于我们来说,笑由心生,只要心中有美好的希望在葱茏,哪怕外面是无边的风雪,也冻结不了如花绽放的笑容。风再大也吹不散笑容,再深重的苦难,也挡不住朝着梦想前行的脚步。风越大,就越应像河流一样,笑容越灿烂。给生活以微笑,生活便会回报以花开。‎ ‎⑦小的时候,问祖父,你的脸上怎么会有那么多深深的皱纹?祖父一生经历坎坷,命运无常。可是无论在城里还是乡下,他都走得坚实而有力,从不曾在生活面前弯了腰,总是露出真心的笑容。他这样说,我脸上的皱纹是笑出来的,比别人笑得多,所以皱纹就比别人的多,比别人的深。多少年间,每想起祖父的答案,我心里就会濡湿,仿佛一种美好在涌动着,就要拔节开花。‎ 25‎ ‎ ‎ ‎ ‎ ‎⑧寒冷能冻结万物,却冻结不了澎湃的心跳,也冻结不了在苦难中露出的笑容;而苦难能在脸上刻下沧桑,却不能抹去笑纹里荡漾着的温暖。那么,就用澎湃的心跳,去迎向正在走来的冬天,面对渐渐强烈的北风,就准备好最美丽的笑容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5期,有删改)‎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4分)‎ ‎(1)看一河流水在寒冷的侵蚀中渐渐凝固。‎ ‎(2)每想起祖父的答案,我心里就会濡湿,仿佛一种美好在涌动着,就要拔节开花。‎ ‎2.请对第⑤段中加线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而冬天依然流淌的河,到了春天就冲破了桎梏,把清澈的笑容写在我们的眼睛里。‎ 3. 第④段和第⑦段都写到了“笑”,这两种“笑”的含意有何不同?(2分)‎ ‎4.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5.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2分)‎ 十四、1.(4分)(1)(2分)侵蚀:暗中逐渐改变。文中指寒冷使河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冻住。(2)(2分)濡湿:沾湿、变湿。文中指作者被祖父的乐观精神所感动。‎ ‎2.(3分)示例: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河流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2分)第④段中的“笑”表现了对生活失去希望的麻木;第⑦段中祖父的“笑”表现出面对坎坷生活的乐观坚强。‎ ‎4. (3分)议论、抒情;照应文章标题,收束全文,升华文章主题,号召人们积极面对生活。‎ ‎5. (2分)示例:要像河水一样,始终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满怀希望;要以强大的内心和乐观的精神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十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4分)‎ 父亲脑海中的橡皮擦 郭 娟 ‎  ①从客厅到厨房,再到阳台,现在是父亲的疆域。‎ ‎  ②自从前年冬天在酷寒的夜里险些找不到家,父亲就很少下楼了。之前他还能到附近市场买菜,或到饺子馆吃午饭。父亲经常拿着百元大钞买几根葱或买二斤肉,不等找零就走了。父亲一度天天买肉、绞肉馅,冰箱都装不下了;一度爱买香其酱,家里经常放着十几袋。我们说,就当是父亲撒些零钱做善事了。那时父亲还能下楼走动,还能走回自己的家。自从那次找不到家,冰天雪地里冻了大半夜,父亲一度被反锁在家里。现在不必反锁了,父亲已经没有外出的欲望了。‎ ‎  ③家里空荡荡的。上班上学的走了,从早6点半到晚6点半,父亲在他的疆域里巡视,无人说话。电视渐渐也想不起打开看。报纸,从看报,到叠报,叠得整整齐齐,码成一摞儿。渐渐地,父亲的脚步慢了,一点一点地挪动。沙发矮,他一次一次地试图起来,又一次次跌坐,像发动马达似的,最后,使很大劲,头和身子费力地向前探,屁股撅着,才能慢慢从沙发里站起来,直起腰。刚站起来还有一些摇晃,父亲伸着两只胳膊维持着平衡,停片刻,感觉稳当了,才小心地挪出一小步。一点一点挪,有可以扶的桌、柜、墙,他都依靠着;无所依靠时,就摆动着胳膊,迈着京剧里老员外的那种步子,慢慢地晃着、挪着。我知道以后打电话,要等着多响几声,等父亲从沙发里艰难起身,一步一步来接电话。‎ ‎  ④父亲一步一步挪过长长的客厅,到他转进厨房,我可以看完两页书。我悄悄起身,跟过去,看见父亲在厨房里这儿摸摸,那儿摸摸,又挪到阳台上,不知要干什么,也是摸摸,抚抚。然后转回来,站在卧室门口,停下,半天一动不动,茫然,后来伸手弄了弄门边角柜上摆着的零零碎碎,就退出来,还把卧室门关上了。父亲一生勤劳,白天从不肯上床睡一会儿,虽然现在他更多的时候是坐在沙发里打盹。‎ ‎  ⑤睡着的父亲还像是原来的父亲。他脑中的那块橡皮擦是一刻不停地擦着,还是也有时停一下?最初,擦去一点记忆时,谁也没有察觉;等到又擦去一些,父亲就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常常把一日当成几天;渐渐地,在亲人的错愕和轻忽中,父亲对于自己的记忆失去了自信。当我在电话中问他,姑姑最近来了没有?宝宝还上课外班吗?他不再给出肯定回答,经常是说“好像吧”,“我没怎么注意”,还爽朗地抱歉似的笑两声,到被我问到第四问、第五问时,他干脆投降,诚恳地说:“我记不清了。”这样考问他,我常常觉得伤了他的自尊。‎ 25‎ ‎ ‎ ‎ ‎ ‎  ⑥那块橡皮擦一直擦,擦,当父亲失去了他的大部分能力或者说失去了他的部分自我,他还能保持自尊吗?目前,父亲爱整洁的习惯还在,他经常费劲地收拾烟灰缸、垃圾桶,地板上有一粒黑点或水迹,他都要撕块卫生纸,弓着腰去擦干净;饭后,他总表示要自己去刷碗。目前,父亲还认得大部分亲人,我不敢想那一天,当他不再认识我们时,在他的意识里究竟是完全不想我们,还是焦灼地找却找不到我们,尽管我们就在他身边。‎ ‎  ⑦我尽量不再回忆父亲以往的叱咤挥洒、谈笑风生,也不愿预判他的未来,预支悲伤。谁不是百年过客?生命本是向死而生的一次逆旅。当我有机会和他在一起,我就快乐地、温柔地待他,尊敬地对他,耐心地和他聊一聊。那些还没有被擦去的往事,是我和他栖息的花园小岛,一片温馨———尽管这个小岛终将被淹没。我有时会精心挑两块奶酪点心,做一两个可口的菜肴,看他吃完后心满意足的样子……‎ ‎  ⑧我离家那天的午后,父亲坐在窗前,背对着我,望着外面。阳光白花花的,父亲坐在阳光里,垂着头,轮廓是那么孤单。之前,他穿上了一只袜子,又奋力穿另一只,却怎么也穿不上,因为他要把两只袜子穿在同一只脚上。他受了一点挫折。外边有小贩的叫卖声,还有收废品一会儿一敲的闷闷的鼓声,远处的街道、楼宇、人们,江沿儿的太阳伞和江上的游船,都与父亲无关了。‎ ‎⑨我走了,父亲不知,也许这朝夕相处的三天也已经忘了。我说:“爸,8月我还回来看你。”他郑重而干脆地说:“好!”我不知他能否记住对我的期盼。‎ ‎(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1.本文标题“父亲脑海中的橡皮擦”有什么含义?(2分)‎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4分)‎ ‎(1)从早6点半到晚6点半,父亲在他的疆域里巡视,无人说话。‎ ‎(2)那些还没有被擦去的往事,是我和他栖息的花园小岛,一片温馨———尽管这个小岛终将被淹没。‎ ‎3.请对第③段加线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4.文章第⑧段为什么要写外边小贩的叫卖声等?请简要概括。(2分)‎ ‎5.仔细阅读文章第⑦段,谈谈你读完的感受。(3分)‎ 十五、1.(2分)指父亲的记忆力慢慢减退,他渐渐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和原来的记忆,失去自我和自尊,父亲变得孤单和无助。‎ ‎2.(4分)(1)“巡视”本指巡行视察,在句中指父亲每天只能在客厅、厨房、阳台慢慢来回挪走,表现了父亲的孤单。‎ ‎(2)“淹没”本指浸没,消失,在句中指父亲终将会忘记我们之间温馨的往事,表现了父亲失忆的严重。‎ ‎3.(3分)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试图从沙发上站起来的使劲、费力比喻成“发动马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站起来的艰难,表现了“我”对父亲严重衰老的心疼。‎ 示例二:运用动作描写,具体传神地写出了父亲从沙发上站起来的艰难过程,表现了“我”对父亲严重衰老的心疼。‎ ‎4.(2分)写外面小贩的叫卖声等与父亲无关,从侧面烘托父亲记忆力减退的严重性,表现了他的孤单。‎ ‎5.(3分)示例:做儿女的要善待父母。生命是向死而生的一次逆旅,父母会一天一天老去,行动迟缓,思维迟钝,做儿女的要珍惜拥有他们的日子,善待他们,尊敬地对待他们,耐心地陪他们聊聊天,给他们做几餐可口的饭菜。‎ 十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4分)‎ 走不出母亲的怀抱 徐惠庆 ‎①‎ 走进大山,回家。‎ ‎  ②远远看见母亲站在自来水龙头前洗菜。我叫一声“姆妈”,母亲朝我这边望下来,一脸灿烂:“阿庆,来啦啊。” ‎ ‎  ③母亲的目光随着我的脚步,一步步迈上石阶。我欲握住母亲双手,母亲湿漉漉的手正往衣裳上擦,我拉过了母亲的手,叫着“姆妈”。母亲伸过手来,拥住了我,笑吟吟地望我,很满足的样子。‎ ‎  ④母亲的额头又多了白发。‎ ‎  ⑤母亲端来一杯热茶,是用山里的青桑头茶叶泡的。我接过茶杯,热气腾腾的绿茶水袅袅地飘出特有的清香。茶杯暖暖,心暖暖,好想投进母亲怀里啊,就像小时候,静静聆听母亲絮叨。‎ ‎  ⑥母亲转身进灶间弄菜了,背影已不再如四十年前那么轻灵。心揪了一下,突然眼眶涌出潮热。‎ ‎  ⑦‎ 25‎ ‎ ‎ ‎ ‎ 四十年前,我走出大山,远离了母亲的视线。那天,母亲不忍看我,躲在一边抹眼泪。年少的我并不知道,那一刻母亲的心里有双手在伸出来,想拉我回去,想揽我入她怀。这一走,我生生地带走了母亲的心。后来才知道,母亲一度常彻夜难眠,却忍着不让人知道,甚至还要耐心安慰急躁的父亲,让他放下心来。‎ ‎  ⑧有一年,我回到山里。母亲蹲下身,摸我的头,久久地凝视我。感觉到母亲的手在微微颤抖,眼里是潮湿的。母亲将我拥进了怀里,紧紧抱住,生怕我再离开。我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啊!可我当时还不懂,母亲为何要这样看着我抱着我,我只是感受到了母亲怀里暖暖的温度。‎ ‎  ⑨忙碌在城里,空下来便思念家乡的山,思念在山坡上忙活的母亲,思念母亲温暖的怀抱,于是就想着回家。可是每次回家,不但没帮上母亲忙,却让母亲愈加忙碌。‎ ‎  ⑩得知我要回家的消息,母亲就留意天气预报,天一晴就与父亲一起抱了棉絮棉被下楼去晒,又抱上楼铺好床。父亲告诉我,母亲知道我要回家便兴奋得像喝了酒,虽然腿脚已不灵巧,但抱着棉被上楼下楼脚步轻快得很。母亲炒好了葵花籽、煮好笋干花生,将山里好吃的东西都备上,等我回家吃。到了我回家的前一天,母亲就乘公交车去大集镇上买菜,第二天一早招呼父亲杀鸡,把家弄得像过年一样热闹,而我就像小时候那样围在父母身边,感受融融暖意。‎ ‎  ⑪在我回家的日子里,母亲总是这样不知疲乏地活跃着,忙碌着。母亲啊,你这是敞开了多大的心怀,迎接从远方归家的女儿。‎ ‎  ⑫这次回家,我不希望将场面搞那么热闹,想让母亲清闲一点,好让我安静地陪母亲说说话。可是母亲不干,女儿归家就是她过年的日子,将我们姐妹和弟弟几家人全招来了,又聚一起热闹了一番。弄这么一大桌,需要付出多少辛劳啊,可母亲忙碌并乐呵着。‎ ‎  ⑬第二天,我陪母亲逛集镇,给母亲买衣服。公交车上遇见乡里乡亲,母亲主动与他们打招呼,扯几句家常后,就向乡亲们介绍我。“阿娘,这是阿庆,你还认识不?”然后一车人的目光都射向我。母亲像显宝一样,看见熟人就介绍我,我有些不好意思。母亲神采飞扬,乐此不疲。我知道,母亲是因女儿回家而兴奋,因女儿在城里工作而欣慰,她要向乡亲吐露她的乐,她在尽情地宣泄对儿女们的爱。我默默接受乡亲们的检阅,因为我也做了母亲,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此刻母亲正在张开双臂将我揽入她温暖的怀里。‎ ‎  ⑭第三天下午,我要回嘉兴了。母亲上午就忙开了,抱出一瓶南瓜籽,说要炒给我吃,又拿出一瓶番薯条和一盒年糕片,说要炸了让我带回。我劝母亲别炒了、别炸了,因为我们还没有好好坐下来说说话,我还没给穿上新衣裳的母亲拍个照。可是劝不住。‎ ‎  ⑮我帮母亲烧火,母亲在锅里炒南瓜籽,叮嘱我将火烧得缓一些。母亲聚精凝神在锅里,专注得像在穿针引线,认真得好似制作一份工艺品,母亲忘记了自己,只想着要将对女儿的爱炒进这些“哔剥”跳着的南瓜籽里……我埋下头,任泪水在暖暖的灶火里烘干。‎ ‎  ⑯我要走了。母亲送我,叮嘱我把东西带好,叮嘱我路上小心,叮嘱我到家后打个电话。母亲的声声叮嘱,让我又想起四十年前母亲送我走出大山时躲在一边抹眼泪的情景,视线突然模糊。‎ ‎⑰我从石阶上一级一级往下走。我回头,看见母亲站在风里目送我,像一棵飘零落叶的老树,使劲将枝杆挺得直一些。母亲的眼神里似有一双手在伸过来,要拉我回去,揽我入她怀……‎ ‎(选自《嘉兴日报》2018.2.2)‎ ‎1.分析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母亲朝我这边望下来,一脸灿烂:“阿庆,来啦啊。”‎ (2) 心揪了一下,突然眼眶涌出潮热。 ‎ ‎2.第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2分)‎ ‎3.第⑰段加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4.“我”每次回家,“让母亲愈加忙碌”,你是从文章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3. 文章两次写到“母亲的眼神里似有一双手在伸过来,要拉我回去,揽我入她怀……”,请扣紧文章内容,以“我”的口吻给“母亲”写一段话,直抒胸臆。(2分)‎ 十六、1.(4分)(1)“灿烂”一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母亲看到回家的女儿开心的情态。‎ ‎(2) “揪”字准确生动地写出“我”看到母亲衰老的背影时内心的难受。‎ ‎2.(2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从写“我”回家后母亲的高兴和忙碌过渡到下文对四十年前“我”走出大山时母亲的难舍的回忆,使文章前后衔接紧密,结构严谨。‎ ‎3.(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飘零落叶的老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日渐衰老,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爱怜之情。‎ 25‎ ‎ ‎ ‎ ‎ ‎4.(3分)抱棉絮去晒并铺好床;炒好葵花籽、煮好笋干花生,准备好山里好吃的东西;乘公交车去大集镇上买菜。这是运用了照应(或前后照应)的表现手法。‎ ‎5.(2分)示例:妈妈,看着您一丝丝的白发,日渐衰老的背影,而我却无力阻止岁月的匆匆。无论我走多远,都不会走出您温暖的怀抱!我希望您能像过去一样充满活力,健康快乐,一次次揽我入怀。‎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7分)‎ 温柔在岁月最深处 陈柏清 ‎①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某个时代,我们一家曾被遣返回乡劳动。当我出生的时候,便遭遇很尴尬的环境。‎ ‎  ②那时全家人整日都生活在别人蔑视的目光之下,哪怕邻居家的鸡狗也仿佛比我们要根正苗红。尤其是大伯一家,为了表示和我们不是一类人,总是时刻要划清界限。‎ ‎  ③记得年幼,有一天,妈妈正在灶间做早饭,就听见大伯那院高声吵骂起来。母亲停下手里的活,细听,原来是谁家的小鸡啄了大伯家菜园刚刚冒出的小葱。母亲急忙去院中查看,发现我们家的5只小鸡都好好圈在笼子里,这才放下心来。可是没过一分钟,骂声就很清晰地来到我们家院墙外,原来大伯家的两个堂姐,骂我家的小鸡啄了她家的葱,骂声很大,能听见半条街,言语不堪。年长的哥哥和姐姐要出去理论,妈妈指了指院子里的鸡笼,拦住哥姐说,“她们能看见咱们家的鸡没有出笼的。不要去,骂够了,她们自然不骂了。”‎ ‎  ④于是我们吃饭的吃饭,上学的上学,任由她们骂了小半天,没有一人出去回嘴对骂。妈妈也照样收拾屋子,没有丝毫戾气和阴暗。‎ ‎  ⑤还有一次,大雨倾盆。我们家和大伯家是隔壁,大伯就说我们家房子的侧檐淌水,淌到他们家院子了。我们住的,是祖上留下的一所老房子,家家都那样,我们住进去以后没有做任何改变。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⑥大伯母带着两个姑娘过来和妈妈理论,妈妈说这件事要等爸爸回来才能想办法,她也不懂建房子这些事儿。然后大伯借着喝了点酒的劲头,拿了洋镐跑到我们家要刨房子,哥哥姐姐急了,拿了锹镐要跟大伯拼命,母亲把房门锁上,紧紧抱住他们,不许他们出去。妈妈说,“房子刨了想办法再建,可是人谁伤了都不好。”后来还是别的乡邻看不过,把大伯劝了下来。‎ ‎  ⑦几年之后,恢复政策,爸妈平反了,搬到了城里,条件逐渐好了起来。大伯家只种几亩薄田,条件衰落,大伯和大伯母身体也没从前那么好了。大伯便经常到我家来,吃吃喝喝住几天,或者来看病。每次走母亲都给他们拿药,拿吃的东西,也挑一些好的旧衣给他们拿回去。大伯母做手术,母亲端屎倒尿,像姐妹一样照顾她。哥哥姐姐因为过去受了他们那么多的气,见到大伯来就有些不开心,见到妈妈照顾大伯母,还给她做吃的,拿东西,更是生气。可是私底下妈妈就一直告诫我们,见到大伯和伯母不要给人家脸色瞧,要热情点,要有礼貌。‎ ‎  ⑧她对我们说,“你们想想咱们当初在井底下的时候,别人高高的,用各种眼光看着,咱们有多难受?如今咱们条件比他们好了,更不能做那个高高在上看着别人的人。”‎ ‎  ⑨后来母亲去世了,大伯家几个儿女到妈妈坟前祭奠,他们抚着妈妈坟上的土,大哭着说“再没有这么好的婶婶啦!”‎ ‎  ⑩我常常想,母亲未尝没有是非观,未尝没感到过委屈,可是痛苦的经历没有使她变得更冷漠,对这世界以牙还牙,反而看问题更达观,更宽容,以更温柔的心对待这世界。这不但博得儿女亲人的爱戴,也博得了过去有过仇怨的人的敬爱,这是“四两拨千斤”的智慧,爱的力量是强大的。‎ ‎  无论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生活都不会完全是你想象的模样——如何超越这个世界?‎ ‎  每个人都会在风雨中成长,而人性最成熟的表现,不是你穿上了厚厚的铠甲,把阳光和温暖拒之门外,而是对世界敞开了更赤裸宽厚的胸怀;不是变得更世故冷漠,而是以更温情的心给他人以包容。岁月深处不是沧桑磨砺的僵硬,而是经历铺就的柔软,这才是人性最成熟之美。‎ ‎(节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6年8期)‎ ‎1.文章主要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我们一家备受歧视?请简要概括。(3分)‎ ‎2.文中主要以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的?母亲是怎样的一种形象?请简要作答。(4分)‎ ‎3.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母亲急忙去院中查看,发现我们家的5只小鸡都好好圈在笼子里,这才放下心来。‎ ‎(2)每次走母亲都给他们拿药,拿吃的东西,也挑一些好的旧衣给他们拿回去。‎ ‎4.文章第⑩段结尾为什么说“爱的力量是强大的”?(3分)‎ 25‎ ‎ ‎ ‎ ‎ ‎5.下面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义?(3分)‎ 人性最成熟的表现,不是你穿上了厚厚的铠甲,把阳光和温暖拒之门外,而是对世界敞开了更赤裸宽厚的胸怀;不是变得更世故冷漠,而是以更温情的心给他人以包容。岁月深处不是沧桑磨砺的僵硬,而是经历铺就的柔软,这才是人性最成熟之美。‎ 十七、1.(3分)①大伯一家冤枉“我”家的小鸡啄了他家的葱,骂了我们好久。②大伯说我们家房子淌水淌到他们家院子,要刨“我”家房子。‎ ‎2.(4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母亲受尽人世冷暖,不仅没有变得冷漠、坚硬,反而更达观、更宽容,以更温柔的心对待这世界。‎ ‎3.(4分)(1)“急忙”写出了母亲的着急,担心是自己家的小鸡啄了大伯家的葱,不想与大伯家发生争执,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忍让。‎ ‎(2)“每次”表示频率特别高,说明母亲对大伯家非但没有以牙还牙,反而以德报怨,体现出母亲的善良和宽广博大的胸怀。‎ ‎4.(3分)因为母亲没有因痛苦的经历而变得更冷漠,没有对这世界以牙还牙,她用温柔和爱对待这世界,这不但博得儿女亲人的爱戴,也博得了过去有过仇怨的人的敬爱。‎ ‎5.(3分)排比。这段话连用三个选择性的复句告诉我们应该以开阔的胸怀,温情的心去包容这个世界,这才是人性最成熟之美,这样你的世界才会充满阳光和温暖。‎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2分)‎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 ‎  ③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娇嫩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  ④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 ‎  ⑤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消玉殒。‎ ‎  ⑥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  ⑦哈尔滨的春花,终于在四月中旬,次第开放。先是迎春,接着是桃花、榆叶梅和樱花。李子树、杏树和梨树,紧随其后绽放,它们承担着坐果的使命,耽搁不得。再之后开花的,就是蔷薇和满城的丁香了。当丁香花释放着浓郁的香气,把哈尔滨变成一座大大的香坊时,爱音乐的人就聚集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了。拉手风琴和大提琴的,吹萨克斯和笛子的,莫不神采飞扬,激情荡漾。此时的松花江漂荡着谢落的榆树钱,它们挤挤挨挨在一起,涌动着向前,好像在为这春天的旋律鼓掌。‎ ‎  ⑧到了六七月,哈尔滨树上的花儿大都闭嘴了。不过不要紧,树下的草本花卉依附着大地,七嘴八舌地开了。园丁们栽培的郁金香、芍药、牡丹、鸢尾、玫瑰、石竹、瓜叶菊、孔雀草、凤仙花等等,一样千娇百媚,争奇斗艳。只是赏这样的花儿,人得一副奴隶的姿态,蹲伏着与其相视,不似与木本花卉比肩对望来得惬意。‎ ‎  ⑨但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 ‎  ⑩我不是把曾记录了四季海棠花事的花盆,弃在阳台角落了吗?虽说花叶无踪影了,可盆中残土犹存。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25‎ ‎ ‎ ‎ ‎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1) ‎ ‎(2)我细心照料,海棠却枯萎死去。‎ ‎(3) ‎ ‎(4)在我的照顾下,野草欣欣向荣,生命力顽强。‎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3.请从修辞角度赏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 ‎4.文章结尾寓意深刻,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它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3分)‎ 十八、1.(4分)(1)我从花市买回海棠花,花开艳丽,让我心生欢喜。(3)花盆里长出细草,让我惊讶感慨。‎ ‎2.(2分)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哈尔滨春夏季节百花齐放的描写,引起下文对花盆中野草平凡却有顽强生命力的描写。突出我对野草生命力顽强的惊讶和赞美之情。‎ ‎3.(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鹅毛笔”比喻野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美丽、飘逸;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风情万种”“起舞”等词语赋予野草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地写出了野草的漂亮与顽强,以及生命力旺盛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野草的赞美和喜爱。‎ ‎4.(3分)人生有可能面对风刀霜剑的困境,面对被忽略、被遗弃的命运,但是只要坦然面对,心存希望,坚韧不拔,顽强生长,生命就会永远葱茏,生机勃勃。‎ 十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4分)‎ 烈日下的清凉 葛 闪 ‎①盛夏的阳光真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暴烤得每颗沙粒砖块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②他驾着载有桶装水的小货车,在距离工地还有百十米时,隔空就听到工地上工人们发出的欢呼声,声浪甚至要把小货车的发动机轰鸣声给淹没。‎ ‎③看他的车到了,工人们又是爆出一浪欢呼的热潮。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上级领导今天莅临工地考察,考虑到高温酷暑的大热天,还给工人们带来了慰问品:成箱的面包、火腿肠、膨化饼干,还给每人发了一百块钱慰问金。‎ ‎④他把车停好,看到领导正跟工人们逐个握手,一直握了十分钟才结束。领导走了后,他们便一拥而上,喊着:“小李,才来送水,哥几个都渴死了!”‎ ‎⑤他在上面将水一桶一桶地往下搬,下面的工人一桶一桶地伸手接;上面的他一口一个“大哥,小心点,别砸着手”,下面的工人们似乎觉得,今天的空气中透着一股清凉,心里不禁有一丝歉意掠过。‎ 25‎ ‎ ‎ ‎ ‎ ‎⑥他把车上的水全部运下后,便高兴地接过工人递过来的一支烟,点着了,透过氤氲在眼前的蓝色,他看到工人们或站或躺,或凭或立,一个个狼吞虎咽似的吃相,一点都不显得难看,反而像极了梁山上的好汉模样。‎ ‎⑦按照惯例,他每次送完水之后,都是要在这里聊上一会儿的。他也不知道怎么地,他负责给这个工地送水还没到一个月,但这群工人却好像非常和他投缘,除了刚送水时的那几天比较陌生,渐渐熟悉后,工人们就常常拉他坐下侃上一会儿,天南海北地聊。工人们给他说乡村的蛙鸣和蝉叫,庭院中鸡飞狗跳,日子的紧巴辛酸。他知道工人们在城市混生活不容易,有时他就讲麦当劳、肯德基,有时讲院线里正上映着的电影大片,游乐园里的冲天炮,偶尔也说几个荤段子,直逗得工人们前仰后合,或者目瞪口呆。他时常觉得和这群工人在一起,他常有一种当老师的感觉,心里乐开花般的受用。‎ ‎⑧今天的日头比往日更要毒上三分,外面像是下了火。工人们吃饱了,喝足了,聊也聊够了,便和衣趁着那一丝清凉席地而眠。他们得好好利用这个难得的午休时间,好攒够了精力干下午的活。他眼见正是大中午,便想,不妨躲躲当空的太阳,眯上一小会儿再走。于是,他便瞅着一处阴凉地儿,往地上铺了几张报纸,便躺上面了。也许是天气太过闷热、人太乏累的原因,不到一分钟的工夫他便进入了梦乡。‎ ‎⑨一时间,工棚下工人们的呼噜声,像是夏日里的闷雷,此起彼伏,滚滚而过。自我感觉并没睡多久的他被呼噜声惊醒后,漫不经心地看了下手表,已是下午两点。他慌忙起身,蹑手蹑脚地上了驾驶室。但是,他刚上了车,却好像想起了什么,又立马下来了。‎ ‎⑩他轻轻走到还没醒的工人们中,瞅着几个平时比较熟络的,各自轻轻叫醒了他们。看着睡眼惺忪的他们,他朝自己的车指了指,低声说:“麻烦几位大哥,帮我推下车。”‎ ‎⑪工人们按照小李的指挥,一起把车推到了工地外面的马路上。他向大家道谢后,跳上驾驶室启动了车。听到马达声,才有工人反应过来,马上冲他直喊:“小子,你这车不是没坏嘛!那干嘛扰了我们的清梦,大热天的叫我们帮你推车呢?”‎ ‎⑫他把头伸出窗外,狡黠一笑,冲工人们喊道:“我看大家睡得正香,担心车启动时的马达轰鸣声惊醒他们。所以,就只好让哥几个遭罪了。”说完,一脚油门踩下去,小货车很快绝尘而去。‎ ‎⑬烟尘散尽,几个工人在马路上伫立了很久,眼眶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他们忽然觉得,今天其实根本就没出太阳,天与地间一片清凉。‎ ‎1.文中的哪些情节体现出了小李对工人们的关怀?(3分)‎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小说题目“烈日下的清凉”中的“清凉”一词的含义及作用。(3分)‎ ‎3.文章第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请简要分析小李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5.小李对工人们的体谅与尊重深深触动了工人们的内心,请你结合自己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2分)‎ 十九、1.(3分)烈日下准时为工人们送水;休息中陪工人们聊天解闷;临走时怕影响工人们休息而手动推车。‎ ‎2.(3分)“清凉”本意指凉而使人感觉爽快,在这里既指小李体谅他人、尊重他人的举动像一股清凉之气,也指小李的举动为工人们内心带来的触动与感激犹如一股清凉之气,缓解了他们因烈日暴晒而产生的燥热,起到了提示主旨、突出主题的作用。‎ ‎3.(3分)不能。内容上,第⑬段主要讲了工人们被小李的善良、体谅及尊重所感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标题,写出了工人们虽身处烈日之下,却仍能感受到一股清凉的原由所在。‎ ‎4.(3分)小李善良、有爱心,他头顶烈日,不辞劳苦给工人们送桶装水;同时体谅及尊重他人,同在烈日下工作,他尊重每一个工人,临走时怕影响工人休息,放轻脚步,不发动汽车,烈日下推车。‎ ‎5.(2分)感谢你在这炎炎夏日不辞劳苦为我们送来清凉,请接受我的祝福,祝你健康幸福。‎ 二十、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16分)‎ 荒 芜 刘 平 ‎ 儿子一家都进城了,就冬爷一个人守着老院子。儿子最早进城打工,五年前就去了。三年前,又把媳妇带去了,说打工比在家强。去年,干脆把孙子也带走了,在城里上学。“狗东西!都去当城里人了。”冬爷心里很不得劲儿。‎ ‎ ‎ 25‎ ‎ ‎ ‎ ‎ 冬爷努力让老院子有些生机,他养了八只鸡、三只鸭、两只鹅、一头猪,还种菜。但冬爷对家里的四亩地却束手无策,地都荒了,冬爷努力多种一些,也只种了一亩。还有三亩,都荒着。地里杂草疯长,丝茅草、芭地草、打破碗,啥都有,把地都铺满了。冬爷把鸡鸭鹅赶到地里啄草,可几天后又长出来了。冬爷感觉心里像有几只毛毛虫在爬,农民的地里不种庄稼,放鸡鸭鹅,他觉得是笑话。‎ ‎ 村里很多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守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大片大片的地,都荒了,望去,满眼乱草。‎ ‎ 冬爷打算今年过年要和儿子好好谈谈。三个月前儿子打电话回来说春节要回来过年。他要和儿子谈谈那三亩地的事,觉得那么好的地不能就那么荒着,一定要想个啥办法,让地里种上东西。在冬爷的意识里,农民让土地荒着就是犯罪。‎ ‎ 为了让那三亩地不荒着,冬爷想过很多法子。去年开春前,他专门去找过焉瓜,让他来种,种出的东西都归焉瓜,只要地不荒着就行。焉瓜今年四十二岁,有一身蛮力,但脑子不好使,没女人肯嫁给他,一个人在家守着病恹恹的老娘,是村里唯一没出去打工的壮劳力。焉瓜很勤快,捡了一些别人丢弃的地种,焉瓜说:“冬爷!我已经捡了三亩多地种了,再多就不行了。”冬爷又找过几个看上去身体还不错的人,可人家都说,自家的地都种不完。‎ ‎ 这个冬天很冷,焉瓜的老娘也在刚要进腊月的时候走了,没赶上过年。‎ ‎ 圈里的猪肥了,就要过年了。一大早,冬爷就雇了人来杀猪,又去请焉瓜来帮忙。晚上喝了酒,焉瓜走的时候,冬爷送了一刀宝肋给他。‎ ‎ 肉腌七天就熏上了。灶台前的梁上,挂得满满当当的。冬爷每天烧谷草熏肉,心里也盼着儿子一家人回来过年。冬爷熏着腊肉等儿子他们回来,除了一家人好好团聚团聚,冬爷还要认真和儿子谈谈土地的事,他觉得那么好的地不能就那么荒着。可冬爷没想到的是,腊月十五,儿子突然打电话回来说,今年春节不能回来过年了,领导安排他值班,挣三倍的工钱。“狗东西!不回来,老子那么多肉拿来喂狗。”冬爷很愤怒。‎ ‎ 第二天,冬爷决定再找焉瓜商量商量,让他把自家的那三亩地种了。年后开春地里就有活了,季节误不得,要早做打算。冬爷去的时候拎了一个腊猪头,他下了决心,付出一些代价也要说服焉瓜把那三亩荒着的地种了。冬爷去的时候,焉瓜刚给老娘烧了五七回来。冬爷把腊猪头递给焉瓜,焉瓜说:“冬爷!咋还给我猪头?”‎ ‎ 冬爷说:“再商量商量。”[来源:学|科|网]‎ ‎ 焉瓜说:“商量啥?”‎ ‎ 冬爷说:“种地的事。”‎ ‎ 商量来商量去,可焉瓜咋也不答应。冬爷急了,说:“焉瓜!你一身力气,多种三亩地要死?只要你应下来,种出的东西都归你,我还每亩地倒贴你两百块钱!咋样?”冬爷豁出去了。‎ ‎ 焉瓜怔怔地看着冬爷,不说话。‎ ‎ 冬爷说:“种不种?焉瓜你给个准话!”‎ ‎ 焉瓜笑笑,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冬爷!不是我不帮,我老娘走了,明年我也打算出去找活路做了。原来捡的那些地,明年也都不种了。”‎ ‎ 离开焉瓜家,冬爷不知道咋就来到了自家地边。看着那一片长满荒草的地,冬爷心里也一片荒芜。‎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冬爷为了不让家里的地荒芜,都做了哪些努力?(4分)‎ ‎2.最后一段写“看着那一片长满荒草的地,冬爷心里也一片荒芜。”冬爷的心为什么感到荒芜?3.文章两次写到冬爷想和儿子谈论自家荒芜的三亩地的情节,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44.冬爷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 二十、1.(4分)①将自己的鸡鸭赶去地里吃疯长的杂草;②一直想着等儿子回来商量如何处理自己地的事;③第一次和焉瓜商量,只要焉瓜种自己的地,地里所产之物都归种地者所有;④第二次和焉瓜商量,只要焉瓜种自家的地,除了粮食归焉瓜外,每亩地倒贴二百元钱。‎ ‎2.(4分)①儿女都在城里,过年都不回家看望他,他感到内心无比孤独。②为就算自己倒贴也没人种自己的土地感到悲哀。③为曾经供自己以及村里人长大的土地的荒芜感到无奈和酸楚。④为现在的年轻人为追逐钱财,忘记自己的根感到难过。‎ ‎3.(4分)①写出冬爷想要亲人回家,渴望陪伴的心理。②为下文儿子不回家过年做铺垫。③推动冬爷赠地,焉瓜拒地的情节发展。‎ ‎4.(4分)①勤劳淳朴,热爱土地。对田地荒芜了心里感到难受,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②注重亲情,关心儿孙。虽然对儿子不满意,但还是在家杀猪办年货,期盼儿孙的回家。③‎ 25‎ ‎ ‎ ‎ ‎ 无人陪伴,内心孤独。儿女都在在打工挣钱,甚至连自己的小孙子也接到城里,冬爷只能与鸡、鸭等物为伴。④待人和气,心地善良。请焉瓜帮忙杀猪,晚上请他吃饭喝酒,焉瓜走的时候,还送他猪肉。‎ 2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