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无锡市祝塘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试题(无答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模拟试题(3) 第一部分(24分) 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6分) 不知不觉,时光如丝绸在手掌轻盈滑下,只留下一丝chàng( )然的感觉:时光是无情的,青春不会因为你的期盼而凝滞,也不会因为你的懒 duò ( )而有半丝的缓慢。年老时,你对青春的期盼就有一种畏罪 qián( )逃的感觉,时光告诉你,青春是一种年龄,亦是一种心镜。在时光的暖房里,我们不做quán( )伏的蛹,错失成长的季节,而应早日成长,破茧成碟。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chàng( )然 懒duò( ) 畏罪 qián ( )逃 quán( )伏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2分) 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 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8分) (1)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4)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沙过贾谊宅》) (5)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_____________》) 3.名著阅读。(6分) (1)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哭……我不能不喜欢《大堰河》。——茅盾 B.《他的诗》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郑振铎 C.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素、平实,爱读他那用平凡的语言,自由的格式,不事雕琢地写出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唐弢 D.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孙光萱 (2)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6 行了一日,看看渐晚,却早望见一座高山。杨志道:“俺去林子里且歇一夜,明日却上山去。”转入林子里来,吃了一惊。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脱的赤条条的,背上刺着花绣,坐在松树根头乘凉。那和尚见了杨志,就树根头绰了禅杖,跳将起来,大喝道:“兀那撮鸟!你是那里来的?”杨志听了道:“原来也是关西和尚。俺和他是乡中,问他一声。”杨志叫道:“你是那里来的僧人?”那和尚也不回说,轮起手中禅杖只顾打来。杨志道:“怎奈那秃厮无礼!且把他来出口气。” 挺起手中朴刀,来奔那和尚。两个就林子里一来一往,一上一下,两个放对。 ——节选自《水浒传》第17回 本段材料中,“一座高山”就是二龙山,那个胖大和尚是谁?请简述他来到二龙山的缘由。 4.看漫画,完成下面试题。要求:描述漫画的内容,并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语言简练,逻辑清晰,150字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潮 [宋]米芾 怒气号声迸海门①,州人传是子胥魂②。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注】①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②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怒气号声迸海门”一句,先声夺人,以形象、凝练的语言状写钱塘江潮水经过海门之时,涛声震耳、浪花迸溅的雄壮景象。 B.“州人传是子胥魂”一句融历史传说于诗中,仿佛潮水因子胥之冤而奔涌激荡,怒号不已,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发人深思。 C.颈联中“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该联写因潮水涨落有规律,人们就据此确定日期和时间。 D.“吴亡越霸成何事”指历史上的兴衰变迁算不了什么,这是诗人观潮的感慨;“一唱渔歌过远村”抒发了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6 6.“天排云阵千雷震”一句有版本作“天排云阵千家吼”,你喜欢哪一个版本?请简述理由。(3分) 7.“地卷银山万马奔”中的“卷”字用得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1)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2)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1)上:指唐太宗。(2)傥:倘若。 8.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举用 B.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苦恼 C.病虽愈 虽:虽然 D.四夷俱服 服:服从 臣服 9.下列与“征于色”的“于”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C.于是出户南望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0.结合选文,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甲文第③段采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C.从选文乙来看,唐太宗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 D.甲、乙两文都反映了治理国家的观点。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甲】【乙】两文观点,说说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6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客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既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研究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得熟悉,必通过自已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读》,有删改。) 13.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 6 14.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2分) 15.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3分)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我坐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火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一上车我就打电话告诉母亲。母亲很高兴:“大概几点钟到?”我不免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 ②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③父亲在世时,我们都习惯这种沉默,此时却让我内心紧缩。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④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脱口而出:“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 ⑤想想这个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 ⑦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估计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阴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 ⑧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⑨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⑩ 6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只好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⑪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⑫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⑬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⑭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又过去了! ⑮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⑯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⑰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⑱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围绕“见面”,请简要概括选文情节。(4分) 火车经过家乡,“我”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 ⑴ 。→“我”不甘心,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见面”。→ ⑵ 。 17.品析第③段运用插叙的作用。(3分) 18.第⑤段中,面对“这个提议”,为什么“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4分) 19.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 20.文题“那一束光”有什么含义?(2分) 第三部分(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60分) 有人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豪迈壮阔的边塞才是风景;有人说,千山横断、万壑并流、震撼激昂的山水才是风景;其实蓦然回首,身边的小桥流水、一笑一颦不也是风景吗? 世界上并不缺风景,身边也处处有风景,所缺的只是一双灵动的双眸,一双善于捕捉一缕缕惊鸿之美的眼睛。 请以“身边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