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 成都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怒而飞 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 志怪者也 志:志向 C.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D. 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 去以六月息者也 不以物喜 C 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 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 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 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 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8. 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 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 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 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答案】5. B 6. A 7. C 8. B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故B错误,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到/到; ‎ B.凭借/因为; ‎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 D.副词,难道/代词;‎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苍苍:深蓝色;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疑问词;极,尽头;两个其表示一种选择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选择疑问句式,意思是“是……还是……”。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要摆脱精神束缚,结合“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这里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力大无穷、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的形象,是作者所赞扬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激发了人的豪情壮志,故“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的表述是错误的,故B错误,选B。‎ ‎【点睛】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明〕杨廷和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 A. 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属:通“嘱”,嘱托 B. 临于官道者为门 临:靠近 C. 夫世称子美者 称:称赞 D. 轩然与之并 并:合并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2)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18. 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 ‎【答案】16. D 17. (1)(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2)唐代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 ‎ ‎18. (1)诗歌的卓越成就,孝友忠信的品节。(2)示例:杜甫孝友忠信的品节。杜甫关心人民疾苦,心怀天下。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字里行间蕴含这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为后世传诵。‎ ‎【解析】‎ ‎【16题详解】‎ D.并,并列,并称。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其,代词,指墙;树,名词动用,种植;象,仿照;旧,旧貌 ‎(2)文章,名词动用,做文章;祠,名词动用,祭祀;指,手指。‎ ‎【18题详解】‎ 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三段“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概括为“诗歌的卓越成就”;“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概括为“孝友忠信的品节”。‎ 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可从学过的诗歌中摘取相关主题句子进行回答。示例:杜甫诗歌的成就卓越。他的诗在艺术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例如《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形象地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点睛】参考译文: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旧时居住的地方。草堂多次废弃,重新修建草堂,是看重杜甫为人。今日重修草堂,是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议的。已经修建完毕,成都府的同知吴君廷举寄来书信和图,嘱托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 ‎ 那挺直而起的,靠近官道的是门。门后是祠堂,祠堂后是书院。引水成为溪流,水上有桥,凭借它往来于前门,题名为“浣花深处”。从这里进去,就是草堂。草堂的左右两边,各是屋室,四周是围墙。东边是池塘,将桥下的水引入池塘中,水菱、莲花互相交错而生,鱼儿飞鸟互相嬉戏玩乐。著名的花卉,当季的果树,在围墙内间隔种着。(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从弘治庚申的春天开始,秋天修建完毕,钱财没有用多少,但是功劳很大,民众不受劳苦但事情做成功了。‎ 世人称赞杜甫,多把他作为诗人。我认为诗道从杜甫开始达到顶峰,杜甫被人们敬重,不仅仅因为诗。唐代写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大家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凭借羁旅困穷之人,和他们美名并称,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读他的诗,根据他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一一可知。为其记录生平事迹的人,不过称他为文先生罢了。哎,这怎么能足够了解杜甫呢?杜甫不被当世人所了解,却被后世人所了解。一世很短,百世很长,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以的。现在众公卿的行为,是在尊重贤人,激励世俗,这对风俗教化(即文学艺术作品对改变世情民风所起的教育感化作用)来说,怎么能称之为小小的益处呢!‎ 德阳 ‎(一)文言文阅读(共17分)‎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褒赏篇》‎ ‎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髲(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17.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陶公少有大志 少时,一狼径去 B. 汝但出外留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与母湛氏同居 居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 吾自为计 自三峡七百里中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它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 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 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 D. 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 ‎20.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分析】译文参考: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非常贫困,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投宿。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好几天,陶侃家已一无所有,可范逵所带的马匹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出去把客人留下,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一直拖到地上。她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了剪下的头发换回几斛米。又把每根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碎了做草料喂马。等到太阳落山,终于摆上了精美的饮食,就连范逵的仆人们什么都不缺少。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开时,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出百里左右的路程了。范逵说:“你已送这么远了,你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忍回身。范逵说:“你可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要为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陶侃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句句意为: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开时,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出百里左右的路程了。断句为: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青年时候/一会儿; B.只/只; C.居住/过了; D.自己/从。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根据“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可知,这里以范逵的称赞和愧疚侧面表现陶侃的重情重义。“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说法错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止,阻止。惠,同“慧”,聪明。句意为: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 ②句中重点词有:及,到。遂,于是,就。句意为: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 答案: (1)C (2)D (3)B (4)①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 ②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 ‎【点评】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素餐:不劳而食,吃白食)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5.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凉山州 二、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25分)‎ ‎(一)‎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6. 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佳肴(即使)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 C.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D.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其真无马也(表反问)‎ ‎7.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 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 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 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8.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6. A 7. D ‎ ‎8. 示例: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解析】‎ ‎【6题详解】‎ A.错误,虽有佳肴(虽然);虽我之死(即使)。故选A。‎ ‎【7题详解】‎ D.错误,甲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修养),养(培养)”,注意根据句境确定词义。 ‎ ‎【点睛】译文 甲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苟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值胡贼攻郡 值________‎ ‎(2)友人语巨伯曰 语________‎ ‎(3)不忍委之 委________‎ ‎10.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11. 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案】9. (1). 适逢,正赶上 (2). 告诉 (3). 丢下,舍弃 ‎ ‎10. (1)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2)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 ‎11. 重义守信,有胆识。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做人要重义守信,在关键时刻,不能贪生怕死,要敢于舍生取义。‎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值,适逢,正赶上;语,名词用作动词,告诉;委,丢下,舍弃。‎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 ‎)远来,从远方来;视,探望;去,离开;败义以求生,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岂,难道;所为,所做的事。‎ ‎(2)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有义之国,有仁义的国家。‎ ‎【11题详解】‎ 第一问:考查人物形象。在胡人攻打城池、友人劝他离开时,他说“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见荀巨伯是个重义守信之人;面对胡贼,他说“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可以看出他有胆识,临危不惧,舍生取义。‎ 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示例:荀巨伯在关键时刻,没有舍弃朋友,而是选择与他共患难,是个重义之人。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做人要重情重义,关键时刻有担当。‎ ‎【点睛】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自贡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盂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发甲卒为穿圹④,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令“葬之于人腹肠”。‎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kuàng):摭墓穴,挖坟坑。 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B.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刺:当面讽刺 C. 发甲卒为穿圹 甲卒:士兵 D. 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通“嘱”,交付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B.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C.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D.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12.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B. 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 C. 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 D. 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 ‎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答案】10. B 11. A 12. D ‎ ‎13. (1)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2)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 ‎【解析】‎ ‎【10题详解】‎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B项有误,“面刺”的意思是“当面指责”,“刺”是“斥责、指责”的意思。‎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应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和“冒死直言”有误,楚庄王想“以棺椁大夫礼葬之”,群臣直言进谏遭到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言辞诙谐幽默,说是以大夫之礼葬马不够隆重,应以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使庄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收回成命。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1)重点字词意思:谤讥,公开议论指责;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使……听到。句(2)重点字意思:闻,听说;皆,都;贱,认为……轻贱;贵,认为……贵重。‎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乙)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楚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槨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 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 庄王说:“为什么?”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调集大批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年迈体弱的人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守卫,建一座庙宇,享用太牢的祭祀,再划出万户的地方给他作奉邑。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全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 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就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下令“请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 遂宁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3分)‎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年有裘葛之遗(wei),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释]①卒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垆:酒家的代称。‎ ‎21.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2分)‎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给予、赠送)‎ ‎(2)手不释书            (放下)‎ ‎(3)岂他人之过哉       (难道)‎ ‎(4)以一骡二马         (用)‎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 ‎(2)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2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受到怎样的启发。(3分)‎ 我们青少年学习时,要把心思用在读书、学习上,要专心致致,一丝不苟,不能心有杂念和别人在生活方面和别人攀比。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南充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共15分,8-10题每小题3分,11小题6分)‎ 甲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①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乌③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释:①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②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 牖,用破瓮做窗。③乌:哪里。‎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B.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如果没有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 适:到、往 D.窃会计之余功 窃:偷得,这里指“利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重修岳阳楼 乃不知有汉 B.览物之情 无丝竹之乱耳 C.不以谪为患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开篇即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肯定了好友滕子京谪守巴 陵郡期间的政绩。‎ B.乙文以“江”字先行,运用铺陈的手法,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使得小巧玲珑的亭 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C.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旷达的人生态度。‎ D.乙文把张梦得与骚人思士面对同样景色的态度作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快乐与甲文中的“乐”内涵是一致的。‎ ‎11.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8.C(适:使……安闲/闲适)‎ ‎9.C(C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把” A.于是/竟然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D递进/转折)‎ ‎10.D(“两文中快乐的内涵是一致的”表述错误)‎ ‎11.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这样(他们)在朝廷做宫也忧虑,不在朝廷做官也忧虑,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进、退”“然则”、大意各1分)‎ ‎(2)在他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为”“胜”、大意各1分,‎ ‎“胜”若只翻译为“景色”不得分)‎ 达州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1-15题。(16分)‎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调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来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跷,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衰月;聂政之剥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予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提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请广于君 推而广之 广开言路 大庭广众 B.以大易小 轻而易举 平易近人 易如反掌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欲擒故纵 畅所欲言 欲盖弥彰 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闻风丧胆 闻鸡起舞 闻名遐迩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又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愿终守之/已面之细柳军 B.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 C.以头抢地尔/不以物喜 D.而君逆寡人者/人不知而不愠 ‎1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土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与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向秦王暗示了自己将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安陵君因使唐单雎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跷,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请对链接材料中晏婴的语言艺术加以分析。(3分)‎ ‎【链接材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示例:‎ 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士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C(A.请广于君:扩大;推而广之:扩大;广开言路:广泛;大庭广众:多,众多。B.以大易小:交换;轻而易举:容易;平易近人:性情或态度谦逊;易如反掌:不费力。C.欲:带想、要。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听到听说;闻风丧胆:听到;闻鸡起舞:听到;闻名遐迩:闻名:有名气,如闻名于世;遐:远;迩:近。)‎ ‎12.D(A.愿终守之:指代国土;已而之细柳军:到。B.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其真无马邪:加强诘问语气。C.以头抢地耳:用;不以物喜:因为。D.而君逆寡人者/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13.B(安陵国附属于魏国)‎ ‎14.(1)示例:安陵君因此派唐睚出使到秦国。‎ ‎(2)示例: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15.示例:‎ 句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分析:面对楚国君臣的有意羞辱时,晏子“避席”以对,显示庄严的态度。(1分)引用“橘化为枳”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1分)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1分)(共3分)‎ 广安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2分)‎ 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黄发垂髫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尝采药至衡山 (4)深入忘反 ‎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 ‎ ‎28.【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 一词相仿。(1分)‎ ‎29.【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24.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分)‎ ‎25.(1)小孩(1分)(2)妻子和儿女(1分)(3)曾经(1分)(4)通“返”,返回(1分)(共4分)‎ ‎26.B(2分)‎ ‎27.(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分)(共4分)‎ ‎28.豁然开朗(1分)‎ ‎29.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言简洁,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 甘孜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 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管理 B. 见往事耳 见:了解 C. 及鲁肃过寻阳 过:经过 D. 即更刮目相待 待:看待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刀劈狼首 B. 蒙乃始就学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下车引之 D. 结友而别 人不知而不愠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B. 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C. 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D. 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现,他的惊叹衬托出吕蒙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7.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答案】4. A 5. A 6. C ‎ ‎7. (1)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2)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 ‎【解析】‎ ‎【4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治:研究。故选A。‎ ‎【5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义的理解。‎ A.两人都解释为:用、拿;‎ B.于是、就/表示判断,是;‎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指元方;‎ D.表示顺承关系/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A。‎ ‎【6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述有误,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对话)描写。故选C。‎ ‎【7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以为,认为。益,好处。‎ ‎(2)重难点词语有: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 ‎【点睛】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养济群族之人 济:救济 B. 葬者如再嫁之数 数:计算 C. 尝有志于是矣 志:志向 D.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 活:使……存活 ‎17. 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公既歿,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18. 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B 17. (1)生平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接济他们。 (2)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 ‎ ‎18. 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自奉俭约、心怀百姓的高风义行之人。‎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葬者如再嫁之数: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数,数目。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好,喜欢;施与,以财物周济人;择,选择;亲,亲近;贫,贫困;远,疏远;贤,贤能;咸,都。‎ ‎(2)既,已经;殁,去世;修,治理;承,继承;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存,在世。‎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大意地基础上进行分析。第一段“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可知,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第三段“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可知,范文正公始终心怀百姓;“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可知,范文正公是一个自奉俭约的人。‎ ‎【点睛】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接济他们。‎ 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千亩田地,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助全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时,都有供养。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账册,再按时共同掌管收支。每天吃饭,每人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万,再嫁的给钱三万;娶妻的给钱三万,再娶的给钱一万五;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葬小孩的给钱一万。‎ 先前,范文正公尚未富贵显达时,曾立志设置义田,但他力量不能达到,搁延了二十年。不久他当了西路边帅,接着参与朝廷政事,至此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他虽然位高禄多,却清贫一生。去世时,自身没有用来入殓的东西,子孙没有用来办丧的东西。只是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义行,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