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化学下册 题1 溶液的形成 新版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 规律方法 ) (4) 易错提醒 ① 溶液一般都是透明的 , 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 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 ② 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 不是绝对的 ,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 , 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 ③ 溶质可以是一种物质 , 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 但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 . ④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 (1) 溶液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是“均一、稳定、混合物” . (2) 某物质是不是溶液 , 一般从是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和一 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两方面来判断 . (3) 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实质就是溶质的分子 ( 或离子 ) 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溶剂中的过程 , 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分子中 . 碘是紫黑色晶体 , 可以溶解在汽油中 , 形成紫红色溶液 . ( 1 ) 碘的汽油溶液中 , 溶质是 , 溶剂是 . ( 2 ) 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 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 ( 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 . ① 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 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 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 ( 填“甲”“乙”“丙” ) 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 例 1 〔 解析 〕 当固体和液体混合形成溶液时 , 固体通常为溶质 , 液体通常为溶剂 ;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 , 符合此特征的为甲 . 碘 汽油 溶液下层的紫红色比上层深 甲 1 .(2015 ·泰州中考 )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 , 正确的是 ( ) 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 硝酸铵溶于水 , 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D. 溶质都以分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 提示 :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 , 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 ,A 说法不正确 ; 溶液是一种混合物 ,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B 说法不正确 ; 硝酸铵溶于水 , 吸收热量 , 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C 说法正确 ; 溶质有的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 有的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D 说法不正确 . C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规律方法 ) ( 2 ) 分析装置 ① 要使密闭装置内的压强增大 , 可通过升温或放出 气体来实现 . ② 要使密闭装置内的压强减小 , 可通过降温或吸收 装置内的气体来实现 . ( 1 ) 熟记溶解时吸热、放热的典型物质 ① 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等溶于水放热 , 氧化钙放入水中 , 与水反应也放热 . ②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 ③ 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时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 例 2 如图所示 , 将少量液体 X 加入到烧瓶中 , 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 . 下表中液体 X 和固体 Y 的组合 , 符合题意的 ( )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生成大量的氧气 , 会使气 球鼓起来 , 氯化钠溶于水后 , 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 气球没有明显变化 , 氢 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 瓶中气温升高 , 气体膨胀 , 瓶内压 强增大 , 小气球鼓起来 ,NH 4 NO 3 粉末溶于水 , 温度降低 , 瓶内压强减小 , 气球会变小 . 故选 B. B 2. 如图所示的装置气密性良好 , 要使注射器的活塞向右移动 , 使用的液体 M 和固体 N 可能是 ( ) ① 稀盐酸和石灰石 ;② 稀硫酸和锌 ;③ 水和氢氧化钠 ;④ 水和硝酸铵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提示 :① 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 使瓶内压强增大 , 注射器的活塞向右移动 ;② 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 , 使瓶内压强增大 , 注射器的活塞向右移动 ;③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 使瓶内压强增大 , 注射器的活塞向右移动 ;④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 使瓶内压强减小 , 注射器的活塞向左移动 . B 乳化与溶解 ( 易错点 ) (3) 洗涤油脂的方法有三种 , 但原理各不相同 . 用汽油洗涤 : 溶解 油脂 ; 用洗洁精洗涤 : 乳化油脂 ; 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 : 与油脂发 生化学反应 . (1) 植物油经“乳化”后形成的并不是溶液 , 仍是乳浊液 , 因 为“乳化”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 水中而不聚集 . 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地 分散在溶剂中 . (2) 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是使原本不相溶的油与水形成较为稳定 的乳浊液 , 而不再分层 . 不是洗涤剂与油污发生了化学反应 , 也 不是油污溶解到水中形成溶液 . 例 3 同学们做完实验后的玻璃试管中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 . 下列清洗方法错误的是 ( ) A. 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 B. 内壁有铜粉的试管用稀硫酸清洗 C. 内壁有碳酸钙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 D. 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 〔解析〕 酒精能溶解碘 , 内壁有碘的试管可用酒精清洗 ; 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 内壁有铜粉的试管不能用稀硫酸清 洗 ; 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 , 内壁有碳酸钙的试管可用稀盐 酸清洗 ; 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 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 油滴随水冲走 , 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可用洗洁精清洗 . 故选 B. B 3 . 小红的衣服上有了油污 . 根据你学过的知识 , 告诉她两种洗去油污的方法 , 并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各是什么 . ( 1 ) . ( 2 ) . 提示 : 汽油与洗涤剂均能洗去油污 , 但二者的去污原理不同 , 汽油能将油污溶解形成溶液而除去 , 但洗涤剂则是利用其能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的乳化作用 , 使油滴变小 , 质量变轻 , 被水冲洗而除去 . 用汽油洗 , 汽油能溶解油污 , 形成溶液 , 使油污被除去 用洗涤剂洗 , 洗涤剂有乳化作用 , 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 , 小油滴质量轻、体积小 , 用水即可冲走 例 1 〔 解析 〕 ( 1 ) 对比实验 ① 、 ② , 溶质相同 , 都是高锰酸钾 , 溶剂不同 , 分别是水和汽油 , 溶质的溶解程度不同 ; 得出的结论 :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 ( 2 ) 对比实验 ② 、 ③ , 溶剂相同 , 都是汽油 , 溶质不同 , 分别是高锰酸钾和碘 , 故设计实验 ② 、 ③ 的目的是 : 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 ( 1 ) 对比实验 ① 、 ② 的现象 , 可得出的结论是 . ( 2 ) 设计实验 ② 、 ③ 的目的是 . ( 2016 · 北京中考 ) 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 , 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 实验探究题 ]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 NH 4 Cl 、 CaCl 2 、 NaCl 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 【药品器材】 水、 NH 4 Cl 、 CaCl 2 、 NaCl; 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 例 2 三种物质各取 1 药匙于烧杯中 , 分别溶于水 , 另外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 ,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 并记录有关数据 , 如下表 : 【实验探究】 (3) 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 , 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 【反思提升】 (4) 经讨论 , 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 , 它是 ( 填选项字母 , 可多选 ). A. 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 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 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解析〕 本题通过实验考查考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验要探究的是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 因而 , 除所选物质种类不同外 , 其他变量应相同 , 所以水的体积都应该是 50 mL;(2) 因实验 4 是对照组 , 由实验 2 和实验 4 的数据比较可知加入氯化钙后溶液温度升高 , 故氯化钙溶于水放出热量 ;(3) 比较可知 , 只有实验 1 中溶液温度低于水的温度 , 故可用氯化铵溶于水制成“冰袋” , 用于冷敷 ;(4) 因题目探究的是不同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 故加入物质的种类肯定不同 ,C 不能作为本实验的缺陷 . 【数据分析】 (1) 表中 x 为 mL. (2) 比较实验 2 与实验 4, 可获得的结论是 . 50 氯化钙溶解过程放热 NH 4 Cl A 、 B 【解题归纳】 当多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时 , 要明确哪种因素真正起了作用 , 就必须控制其他因素相同而改变这种因素 , 从而考察该因素对实验结果所起的作用 . 这种方法在实验探究中称为控制变量法 . 运用控制变量法首先需要明确探究的对象 ( 因变量 ) 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 自变量 ) 这两个要件 . 确定探究对象相对容易 , 往往比较直接 , 一般就在探究的课题之中 . 但确定可能影响探究对象的因素就不那么容易了 , 这也是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关键所在 . 可以在已有的知识或常识基础上设疑来引起思考 , 而后提出可能对探究对象产生影响的因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