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鱼我所欲也 (14)_鲁教版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 孟子,名____,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 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 想,被称为“_______”。 在政治上,他提倡_______,提出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 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 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认为 人生而具有恻隐自信、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 这些“善性”丧失,就能在道德 方面具备“仁义礼智”的品质。 轲 儒家 亚圣 仁政 性善 孟子的主张 ¡ 1、“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2、他认为人性是善的,是“性善论”者。 ¡ 3、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 礼、智。 ¡ 4、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 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孟子的名言 ¡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 注意停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⒈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⑸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 前。 “与”通“欤”,语气 词。 “得”通“德”,感 激。 “辩”通 “辨”,辨别。 “辟”通“避”,躲 避。 鱼我所欲也 ⒉一词多义 为 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介词,为了。 动词,做。 得到。 通“德”,感激。 此、这。 这是。 通“欤”,语气词。 给予。 鱼我所欲也 ⒊虚词 之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代词,他。 助词,的。 表转折,却、但。 表并列。 表比较,比。 表对象,对。 鱼我所欲也 4.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⒈鱼我所欲也。 ⒉二者不可得兼。 ⒊故不为苟得。 ⒋是亦不可以已乎。 想要 兼得,同时得到 苟且偷生 停止、放弃 5.古今异义 ¡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 今义: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 今义: ¡ 3、则凡可以得生者 古义: ¡ 何不用也 今义: 这种 判断动词 好处 增加 可以;用来 能愿动词 以“鱼”喻“生”,以“熊掌”喻 “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 “舍生取义”的主张。 第一层 —— 引出主题 第二层—— 正面论述 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决不能 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 无反顾。分析了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 因。进一步强调了“义”的价值和作用。 比喻论证 第三层—— 反面论述 正反对比 从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 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 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有 的人不为生死所限制,有所为有所不 为。 第四层 ------因为人都有向善向义之 心,只是一般人不能坚持,而贤者没 有丧失罢了。 提出主张——舍生取义 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 反面论证“义”的价值 和作用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第 一 部 分 “义”重于生命, 应舍生取义。 理论论证: 苏武把气节看的比 生命还重 屈原宁死不与统治 者同流合污 不择手段 求生 不择手段 避患 所欲有甚于 生者 所恶有甚于 死者 正 面 反 面 舍 生 取 义 所欲莫甚 于生 所恶莫甚 于死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有不用 有不为 非独贤者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为义可 以舍生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 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 同的选择? 守义不辱 存有本心 见利忘义 失去本心 “是心”直译为这种思想,那么这种 思想到底指的是什么思想? 舍生取义 羞恶之心 义 人虽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 甚至宁死不食。 以不辨礼义接受万钟为例,指出为物欲 所蔽是丧失了羞耻之心,对自己没有好 处。 第 二 部 分 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 “义”重于生命,并得 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 物欲所惑。 第四五六段—— 举例论证 点明中心 举例说明物欲、生命、正义 三者的关系: 正义>生命 正义>物欲 正义>一切 中心:人应保持本性,舍生取义;不 顾礼义,只求私欲的可耻的。 物欲、生命、礼义三者之关系 万钟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若为礼义故, 二者皆可抛。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正面 反面 对 比 论 证 由是避患→不为 →有甚于死者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非独—皆有—勿丧 (人之初,性本善) 一箪食、一豆羹—弗受,不屑—义存在 万钟—— 受 ——义丧失 举 例 论 证 (正面举例) (反面举例) 对 比 论 证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 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 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 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 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 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 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 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 义”的中心论点。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 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 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 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 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 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 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 哪一句? 富贵不能淫。 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 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 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 义的人。 鱼我所欲也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 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 孟子:义我所欲也 ¡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A.忠君报国的“忠义”。B.与生俱来的一种 本心“羞恶之心”。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 贞不渝的信念。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B) (D) (A) (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