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课件隆中对 (9)_鲁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隆中对 (9)_鲁教版

导入 翻译正音 扩展答问 网页 导入 翻译正音 扩展答问 网页 隆 中 对 隆 中 对 在湖北 襄阳;河 南南阳 对策 返回上页 下页 本文节选自《 》, 作者是 字 , 朝安汉人, 家, 所著《 》共 卷,记载三国时 期 、 、 的历史。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陈寿 晋 史学 三国志 65 魏 蜀 吴 承祚 诸葛亮,字 孔明,三国时著 名政治家,军事 家,中国历史上 的名相。 填歇后语(这也是知识积累) 1. 诸葛亮用兵—— 2. 诸葛亮当军师—— 3. 诸葛亮的锦囊—— 4. 诸葛亮隆中对策—— 5. 诸葛亮弹琴—— 6. 诸葛亮的鹅毛扇—— 7. 诸葛亮三气周瑜—— 8. 诸葛亮草船借箭—— 神出鬼没 名副其实 神机妙算 有先见之明 计上心来 神妙莫测 略施小技 用的是疑兵计 返回上页 下页 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 他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各地有许多关于他的纪念建筑 请欣赏—— 返回上页 下页 成都武侯祠 返回上页 下页 成都武侯祠 返回上页 下页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 返回上页 下页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 返回上页 下页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返回上页 下页 湖北襄阳 诸葛亮铜像 返回上页 下页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返回上页 下页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返回上页 下页 陕西汉中诸葛亮墓 返回上页 下页 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 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朝廷中政 治腐败,民间爆发黄巾起义。许多 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 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 面。较为强大的有袁绍、刘表、孙 氏、吕布、张鲁、刘璋、曹操等, 而汉室皇族后裔的刘备也有匡汉室 之志。 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 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 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 县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 三次到隆中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 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 辅佐自己。 概而言之:无兵、无将士,无地盘。 三国地图 请找出新野 新野 三国地图 请找出荆州、益州 新野 益州 荆州 汉代十三州地图 知道荆、益二州的位置了吗? 朗读课文 正音 乐 毅 诣 猖獗 沔 吴会 殆 民殷 存恤 胄 箪 食 度 德 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yue yi changjue mian kuai dai yin xu zhou dan duo 读懂课文 口头翻译 落实字词 回答问题 深入理解 返回上页 下页 思考:全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怎样 分?三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诸葛亮的出身及年轻时的抱负 徐庶推荐诸葛亮 问计和对策 (文章的主体) 刘备的评价 “对”之前 (1-2) “对”之时 (3-5) “对”之后 (6) 时间顺序 第一节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按传记的体例写主人公的身份(躬耕陇 亩),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每自比 于管仲,乐毅),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 见做了铺垫。 第二节徐庶为什么说“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 将军宜枉驾顾 之”? • “卧龙”暗示诸葛亮有大才,不 会轻易投靠刘备; • “就见”才能表现出刘备的诚意, 才有可能感动诸葛亮并赢得他的 信任。 返回上页 下页 第三节中先主诣亮,“凡三往, 乃见”,这句话有何用意? 1. 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2. 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返回上页 下页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 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 “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 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 理想。 返回上页 下页 诸葛亮为什么会同意出山? 1.刘备三顾茅庐,可见他求贤很有诚 心; 2.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 度谦虚诚恳; 3.刘备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欣赏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折服的呢? 针对刘备的问话,诸葛亮的 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 为什么? 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 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 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 据。 角色演示,理解课文 先小组讨论,再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 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刘备, 完成以下内容: 曹操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刘备 分别自述自身所处形势(优 势和劣势) 诸葛亮根据以上分析分别得出了什么结论? 如何对曹操? 理由? 如何对孙权? 理由? “此诚不可与争锋。” 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 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人才优势——“抑亦人谋也”。 “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点优势:地理优势——“国险”; 民众优势——“民附”;人才优势——“贤能 为之用”。 A.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 如何对荆州? 理由? 如何对益州? 理由? ”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富; 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将军岂有意乎? 占据。 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 攻)、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 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如何看自己? 政治优势 信义优势 —— 帝室之胄 ——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 英雄,思贤如渴。 在对当前形势和前景的分析中, 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 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 用谈到曹操集团的“以弱为强”时就着重指出:“非惟 天时,抑亦人谋也”。 又指出孙权集团地位的巩固,也跟“贤能为之用”有 关。 最后又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的建议。 这就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很难,但只要“人谋”得 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除了上述五个人物,课文还有没有提 到其他需要应对的势力?诸葛亮又采 取了什么策略? 少数民族部落 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 是什么? n“霸业可成” n“汉室可兴”。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 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 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B、科学决策。 1. 先消灭割据势力中最弱的刘表和刘璋,跨 有荆、益两州——建立根据地,形成鼎足 之势。 2.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 政理——积蓄力量。 3. 从荆、益二路伐曹——兴复汉室。 此番隆中对策体现了诸葛亮准确的分析能 力和高超的决策能力。 “天下有变”进军路线图 返回上页 下页 将荆州之军 以向宛、洛 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 曹 兵力雄厚, 谋略出众, 政治地位 优 越 不可与争锋 和 抚 政权 地利 人和 可为援不可图 孙地形有利, 物产丰富, 军事要塞, 刘表无能 荆 州 地势险要,易守 难攻,天然粮仓, 条件优越,政权 动摇,民心已失 益 州 黄河 长江 联 刘 隆中对策这一部分内容中诸葛亮卓 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除了表现在他制定 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军事方案上,还 体现在他深知治国不光要考虑到地理环 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 要体恤百姓、任用贤能。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 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刘 备: 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惊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 的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 诸葛亮: 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 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 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也” 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侧面描写。 •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探究人物形象 如何来塑造诸葛亮这个形象的 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侧面描写)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在本文中主要是从他那一大段对策中体现 出来的。但如果只有那段对策,仍不能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 此文之妙就妙在对策之前有“蓄势”,对策之后有“余波”, 同时又从侧面和反面反复地衬托渲染,相辅相成。这样,诸葛 亮的形象便栩栩如生了。 本文结构 隆 中 对 一、诸葛亮青年时代 之事 二、徐庶推荐诸葛亮 三、刘 备 问 计 诸葛亮对策 抱负 作铺垫 侧面烘托 四、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 水也 侧面烘托 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 发展的可能性 2、夺取荆、益州二 州,作为根据 3修明内政,联吴抗曹 未 出 茅 庐 而 知 天 下 三 分 正 面 描 写 【课堂小结】: •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 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 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 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 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 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 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练习 返回上页 下页 谓 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信 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 用 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 国 此用武之国 国险而民附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去国怀乡 一词多义 说 对……说 因此 运用,使用 出力,效劳 可信,确实 通“伸”,伸张 诚信,信义 地方 地势 国家 国都 古今异义 遂用猖獗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欲信大义于天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失败 凶猛而放肆 可以把 表可能,能够 南方近海地方 南中国海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 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 一对:《隆中对》; • 二表:前、后《出师表》; •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 总之,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 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1、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2、初出茅庐:比喻刚到新手缺乏经验。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 多智慧多,有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 4.诗词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 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 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们学习了晋代史籍《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 代的罗贯中以此作为影子,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 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文字(看《三 国演义》第37、38回的资料),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 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把事件的经过简略带过,但把人物的语言记 载得十分详尽,这是我国史书记实的一种方式, 成为“记言”。史籍这样写能清楚地记下历史 人物的语言,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人物的 思想。小说有更多的细节描绘和加工的写法,使 故事性更强,更能吸引读者。 那我们就来看看它在史籍纪录的事实基础上做了哪些加工?为什 么要这样加工?史籍中的诸葛亮和小说里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 ①小说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 这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 ②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开 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 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课文最后两段中写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密切时,“关羽、张 飞不悦”,此时刘备放下三人过去长期形成的友谊,表明自己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个细节有力衬托出刘备对诸 葛亮的器重。 ③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 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诸葛亮推辞刘备,并不是真的推辞不受, 而是试探刘备邀请自己的诚意罢了。从“玄德日:‘大丈夫抱经 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 而赐教。’孔明笑日:‘愿闻将军之志。”’当刘备一再恳求的 时候,诸葛亮就改变了态度。”可见。 再 见 2015年9月 返回上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